《人再怎麼辛苦,也要保持微笑》
那一天清晨起床,氣溫驟降十度,我的兩個小腿至腳,微血管幾乎全破裂,腳指呈黑色。看起來,其實很恐佈。
過去免疫系統攻擊我的體內器官,或出血或發炎成膿,它看不見。所以身體雖然疼痛,但沒有視覺告訴你,這多麼嚴重。
六十幾年過去了,從出生到現在疾病一直跟著我。五年前開始進入免疫系統疾病末期症狀:光毒症,全身性間質炎⋯⋯終於開始攻擊血管。
此時我不得不目視自己的生命,而且從目視身體狀況,目送我的晚年,也思考我的晚年。
我還能活十年嗎?
我既不悲觀,也不會莫名樂觀。
我可以確定的是我生下來就非一般健康之人,我可以活的日子本來不會太長。人生至此,千萬不要再錯過美好,千萬不要再浪費時光於無聊之事與人。
生病那一天剛好是星期六,世界周報錄影工作時間。TVBS本來約好公關部門要進攝影棚拍照。我刻意睜大眼睛,臉帶著微笑⋯⋯
人愈病,就要訓練自己愈開朗。
病,不會使一個人真正傷悲:是我們看待疾病的態度,才決定了心情。
至醫院急診後,下午三時進電視台。遲到一小時,趕緊檢查前一天我早已寫好的標題、資料:尤其關係到美中科技冷戰的光刻機。
那一週台灣及華文財經新聞皆報導荷蘭半導體設備關鍵公司ASML不顧美國禁令,賣出光刻機給中國大陸中蕊半導體。我心中納悶此事是否有誤會,必須查証。找到原公司聲明,及徵詢相關產業專業高階領導人。
謝謝楊應超的稱許,及TVBS電視台在我病中捎來的溫暖。
更感動我們的觀眾。
其實當天討論的議題如此含金高科技及國際政治知識,我固然認為必須堅持,但心理上也準備接受可能較低收視調查。
但事實證明:我們千萬不要低估觀眾。
我也告訴自己,小病只要當個生命態度的提醒。而人只要有毅力堅持,往往會產生更大的能量。
微笑著錄完當天節目。
以下為Yahoo引用TVBS的新聞。
* 陳文茜:不要看輕觀眾。
https://tw.news.yahoo.com/%E5%9C%8B%E9%9A%9B%E6%96%B0%E8%81%9E%E8%A7%80%E7%9C%BE%E8%B2%B7%E5%96%AE-%E9%99%B3%E6%96%87%E8%8C%9C%E7%A8%B1%E5%BE%9E%E4%B8%8D%E7%9C%8B%E8%BC%95%E8%A7%80%E7%9C%BE-045958785.html
同時也有15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做飲食,工時長,人家食飯輕鬆你開工。漢發麵家,兩代在深水埗經營45年。老父做大牌檔,賣雲吞麵牛腩麵魚蛋粉,胼手胝足日做十五六句鐘,但求養活妻兒。80後兒子郭滿唐,一樣在街頭受磨練,但2011年遷檔入鋪,打破困身宿命:每天營業大約十小時,周日、公眾假、聖誕新年復活暑期統統休息,爭取天倫樂。營役中,一份...
下午三時 在 大口吃,大口玩台南 Facebook 八卦
大家快點來‼️台南海安路現在夢幻上映
#2019臺南街頭藝術節 盛大舉行
🎪 活動到2019/9/22 (日) 18:00
本週日下午三時、五時會表演🎠旋轉音樂盒
來自義大利🇮🇹移動的音樂盒
第一次來台灣演出 請大家支持 給他們鼓勵 ᶠᴼᴸᴸᴼᵂ IG @internationalshowparade
https://www.facebook.com/InternationalShowParade/
—-
台南美食第一手‼️僅在IG
https://instagram.com/oxygen0301?igshid=13q3c76g4hz96
加入Line好友掌握最新台南活動
https://line.me/R/ti/p/%40oxygen0301
美食討論社團-大口小資旅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43864425642317/?ref=share
下午三時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當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也吃了催淚彈]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我身在中文大學的辦公室, 11月12日從早到晚我也待在校園,下午因拍攝警察衝入校園拘捕學生, 被警方射了一臉胡椒噴霧; 晚上警方最後驅散時, 使用了水炮車, 我和旁邊的記者以及學生由頭到腳,都沾濕了帶有催淚化學成分的水, 整個身體的皮膚灼熱得像火燒一樣, 需要立即脫去衣物清洗。但我的經驗一點也不特別,因為貴為中文大學的校長段崇智,警察也在他面前開橡膠子彈和催淚彈.
這一天,學生的防線退縮到校園𥚃面約百米之處,警察防線推進到踏入了校園,早上警察更曾跑入校園內清理路障,學生不滿:「為何我們作為學生,沒權利處身於校園範圍?」段校長也一度表示:「校園內的治安,由校方處理。」奈何,警察今天的佈防,比昨天又再入了校園環迴路。
警方要求,學生的防線必需設定於離開中大界線的約百米以外,不能移前,學生不滿。有教職員跟警方理論,警方解釋,因為有人擲雜物到警方身處的二號橋下的高速公路及鐵路路軌,而11月12日清晨也曾發生,故此,「黑衣人不離開,我們一定不離開。」
校方在下午曾派人調停,但警方只願意退後一點,但保留五至六名警員在校園範圍的「更亭」位置,學生不接受,把防線推進,雙方於下午三時許互相以攻防約半小時,催淚彈、橡膠彈、磚頭及汽油彈來來往往,最終警察衝入校園作出拘捕。
相比前一天,警察在拘捕之後,未有退回橋上駐紥位置,而是長驅直進,衝進校園三百米,並向中文大學全體學生使用的運動場,開槍並發射催淚彈。學生把運動場的跳高軟墊及一輛車焚燒,隔岸也看到中大山城升起濃濃黑煙。
學生震怒,校友震驚,原來只有百餘人抗爭,一下子整個香港的人,都衝入中大校園,有人開電單車協助義載,校友趕回來聲援。
校長段崇智姗姗來遲,他於傍晚到達警方防線,與警察商討,原計劃提出以校園保安及義務老師守護天橋以免雜物再擲入路軌及公路,但學生不滿,聲稱兩日被捕的十個同學,也有學生眼部受傷,希望校長向警方要求釋放學生。「放人!放人!」
校長表示,會到警察局找學生,但由於校園內及附近所有交通都被路障阻礙,他的座駕停泊在警方防線的二號橋之後。當校長步近警方防線,學生表示:「要光復二號橋,呼籲同學帶上裝備。」我嗅到大戰之前的氣息。
段校長步向警方防線,學生緊緊跟隨,警方遙遠用揚聲器大喊:「段校長你別過來,你後面很多暴徒帶着武器!現在不是談判和對話的時候!」當時有人向警方防線方向射雷射光,警方指控這是「普通襲擊」,因而開了催淚彈,學生於是從山坡上擲下燃燒彈回應,警方於是向山坡上開橡膠子彈及催淚彈。段校長一行人唯有後逃,場面混亂,記者也在催淚霧中找路,險釀人踩人。
此時,學生一湧向前,用中式酒樓那些巨型圓型木枱面所掩護,一邊向警方扔汽油彈,一邊推進,圓型桌滾來滾去,黑衣人就以躲在後面移動,雙方激戰,警方的子彈聲,每幾秒一響,橡膠子彈打中傘陣「啪啪作響」,有一陣子催淚彈頻密得處身濃霧,完全看不到前路。
但百計學生堅持到底,持續兩個小時在漆黑的夜晚中作戰,不斷有人受傷,需要退到後方治療。在混亂中我看到一個黑衣男孩忽然崩潰哭起來,需要同伴安慰。整晚的進攻,學生以火為主題,燃燒彈、焚燒路障,山邊的乾草也起火,也有發出「招~招』聲效的煙花,消防員也曾出現在示威者防線後救火。
學生取來校園拿到的所有東西打戰,有一個手提吹風機,開動時有咆吼的聲音,原來是平日工友替中大綠草如茵的校園剪草後,用以吹走草屑的工具,學生以此來吹走催淚彈。
前仆後繼地進攻,警方也增援了人手,但學生一點一點收復了校園範圍,更把整條二號橋慢慢拿下來,他們把雜物扔到下面的公路,公路上的交通停頓了,市民塞在路上,下車觀戰。從公路上仰望,可清楚看到警方及學生的攻防場面,公路上的觀眾站着有好幾十人,大家都顯得很關心。
在激戰了幾個小時後,忽然吳副校長現身在槍林彈雨之中,只戴了最初階的防護裝備,他以擴音器表示:「我們已經跟警方指揮官溝通了,大家同意休戰........」奈何他被掩沒在戰火聲之中,警方防線曾經傳來向「吳校長」的廣播,但槍戰及火戰持續。
我走在示威者中間,看到他們作戰的狀態,如何把汽油彈傳遞上前,有人舉傘擋子彈的手勢不佳,同伴指點如何舉的角度才可以擋去像雨掉下來的橡膠彈。早前有學生向段校長咆吼:「我今天穿了避彈衣來中大,為甚麼?我們要守護校園,為甚麼有中大學生在中大校園內被抓?多荒謬? 我們在這裡讀書的!』
攻勢兩個小時,有人舉起並揚起「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子,也有學生互相喊口號鼓勵大家:「頂撚住,中大人!中大靠我們了!』其間不斷有人受傷,大喊first aid! 義務救護員衝前,把傷者抬走,有腳部燒傷,眼部受傷,不少人瘀傷,有人脫臼。學校運動場旁邊的體育館,成為了臨時醫院,有戰地救援經驗的校友醫生回來,協助設立了緊急診治服務。
但是,原來警方的確同意休戰,但卻同時派調水炮車來到橋尾,大舉向橋上的人發射。眾人走避,全身濕透。
諷刺的是,整件事的爭議,圍繞着橋下的高速公路,警方表示,要保護公路行車暢順,但被堵路而下車的市民,卻留在公路上,以最佳角度,目睹整場攻防線,有人大聲從橋下公路嗌上來,手舞足蹈地為學生打氣,而當警察的水炮車駛過來,水柱也不只射向橋上的示威者,也向橫發射射向打氣的群眾身上。
此後,警察暫時撤出中大,暫時換來平靜。段校長表示:「警察留在中大這裡,不是長遠辦法。」他於是提出由校內保安人員及義務老師管理橋的治安,可惜方案已經太遲,警方連番行動,已挑動起中大人的激烈情緒,至夜深,整個校園都有學生、校友、市民留守,校園全地也在為下一次激戰而做準備,黎明之後,一切還是未知。
下午三時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做飲食,工時長,人家食飯輕鬆你開工。漢發麵家,兩代在深水埗經營45年。老父做大牌檔,賣雲吞麵牛腩麵魚蛋粉,胼手胝足日做十五六句鐘,但求養活妻兒。80後兒子郭滿唐,一樣在街頭受磨練,但2011年遷檔入鋪,打破困身宿命:每天營業大約十小時,周日、公眾假、聖誕新年復活暑期統統休息,爭取天倫樂。營役中,一份父愛,兩種表述;正如待客也在變:「以前客人食要快靚正、簡單;現在有要求:食物要好味,環境要乾淨,又要service。」阿唐說。畢竟,時代不同了。
漢發麵家在深水埗石硤尾街做了38年大牌檔,7年前入鋪,就在舊檔拐過街角的大南街上。僻靜的大南街,都是布行皮革號金屬配件公司,人流很少;漢發除了午市爆滿,早餐至下午茶時段一直有六七成座上客,生意算很不錯。
「師傅教落,煮食,任何事都不可以馬虎。豬扒蛋飯,喂!應該豬扒好吃,蛋要靚些香些。白飯不用理會了,但也不行的。我每一樣都要做到最好,白飯我都要做到最好。」聽說阿唐是個牙擦仔,眼前的他果然自信滿滿。
「我們的白飯蒸的,不是用飯煲煲的。你家常煲一兩斤米無問題,但我們一煮六七斤米,如果放在電飯煲就不夠力去推,變成『漚米』,就好似明火煲湯同電磁爐煲湯的分別,兩者的口感已經不同。」他耐心解釋。
言辭可以誇誇,但食物騙不了人,「客人吃下去就知道你有沒用心機去做每樣事。」阿唐說。譬如店中名物豬膶,咬下去爽脆,再嚼粉嫩,有淡淡的薑酒香,非一般!他不怕公開秘技:「最緊要你花心機去泵乾淨血水出來,吃時就不會有豬腥味,切又要有差不多的厚度,這些全部是用時間和心機去做的。」咬一口炸鯪魚球,是預期的爽彈,且滿滿陳皮味,蝦米碎帶點鹹香;估不到混入的芫荽碎,只取莖部加強爽口感覺,看得出一番心思。
豬扒是茶餐廳尋常之物,做得出色卻鮮有,它和豬膶一樣都是漢發入鋪後的新猷。阿唐的豬扒不用食粉,但能做到鬆軟多汁,「我想了三個月,終於想到怎樣不加任何香料而保持豬扒的原味。最重要是,我要將豬扒揼鬆,而不是揼實。」說時遲,他已揼了兩塊;他鬆肉不會假手於人,務求力度不出偏差。
這厚切豬扒的面積比平常所見大三分之一,原來指定供應商裁料時斜斜厚切,「厚,才能保住肉汁。」除了豬扒大件、豬膶麵膶多而厚,由大牌檔賣到今天的柱侯牛腩、南乳豬手飯,一樣超級大份,阿唐解釋:「這就是街坊生意。我想過出細份量,但怕他們不接受。」入店後的漢發,隱隱然留着大牌檔的豪邁。
轉型 拜師
37歲的阿唐,不知不覺投身漢發近20載。話說父親郭漢標十來歲從鄉下揭陽來港,做過紗廠,曾在豉油街與人合夥開大牌檔,因賭排九而輸掉半個檔口;1973年借錢在深水埗頂了一個大牌檔,改名「漢發」;40多歲才娶妻泰籍華僑楊美嬌,次子阿唐出世時已年近50。
阿唐18歲開始到大牌檔幫手。「當初我說接手漢發,或者學煮雲吞麵,阿爸都跟我說一句:不要學,寧願你做三行。」做飲食太辛苦,父親不想他走同一條路。阿唐着實有兩年做過布行、跟車、地盤,始終對烹調最感興趣,於是跟父親學煮麵、炆牛腩炆豬手。
漢發本來只賣幾款粉麵,轉變始於隔鄰茶水檔結業,那時阿唐跟父親建議加碼賣奶茶咖啡;父親初時不允,怕他兼顧不到,但阿唐下了決心就似衝鋒車,他看書,問前輩,想盡辦法去學沖一杯奶茶。
試了三個月,漢發的茶啡和加賣的公仔麵跟雲吞麵一樣受歡迎。後來父親退休,阿唐就請夥計和媽媽一齊做,「我媽管雲吞麵那邊,我管奶茶咖啡這邊。」由於左右牌檔相繼結業,漢發變了一街獨市,客人多到讓他租下牌檔後方兩個鋪位擺枱擺凳。未幾消防來查,說是無牌經營;其時母親因中風已少露面,漢發由阿唐和太太Zoe支撐大局,兩小口決定入鋪轉角的大南街,好接住大牌檔的生意。
入鋪之後,阿唐認識了人稱「米芝容」的容記小菜王前老闆易偉容。容師傅經常來吃東西,指點阿唐這個後生仔。「我弄得好吃一點,容師傅就說:呀!也不錯,都有我教你的一半。」2014年,阿唐設宴正式拜師。容師傅手把手教他炒醬、用料,又幫他改良了父親傳下來的大牌檔食物:柱侯牛腩更濃、南乳豬手更香、雲吞爽口更多肉汁。
「這些柱侯醬是以前大牌檔師傅經常用的,炒醬最關鍵的是控制火候,一句鐘才能炒好這醬,慢慢用時間去逼它的味道出來。」阿唐今天滴着汗站在火爐前推醬,仍背着師訓:「師傅教我最基本做廚師的三樣:第一眼望;第二鼻聞;三就是口試;等同於每一碟餸的色香味你都要知道。」
共享的世界
做食肆,打開門做生意才有收入,但漢發的營業時間比一般食肆短。「飲食來說我們其實算懶惰,開十句半鐘,不過我們一回來就『砌』到最尾,好辛苦。」同為80後的老闆娘Zoe說。她特別安排「早收」及「多假期」:聖誕節、農曆新年、復活節、暑假都關店休息四至十日不等,員工同聲讚好。
「多假當然開心,不用那麼疲累。」在廚房不停手淥豬膶的蘭姐說。 「我們出月薪的。輕鬆了,好呀!」茶水部阿麗回應。 「放工早些,你可以有家庭樂;逢時過節又可同家人食飯,我自己都有小朋友的。」笑容可掬的阿娜落力招呼客人。
阿唐一臉得意:「老闆搵到錢,夥計自然辛苦;但如果老闆搵唔到錢,夥計又閉翳了。最緊要大家工作開心,現在是共享的世界嘛!」
「其實要做(營業)24小時都可以做,但有時買不回你和他們相處的時間。」Zoe口中的「他們」是兩口子一對9歲和7歲的兒女,「如果日日返工不放假,好難建立感情,好似現在他們出街仍會拖住我的手,夜晚睡覺都想黏住你,這些是買不到的。」年輕的媽媽Zoe甜笑。
一齊食飯 像個家
每天清晨,阿唐載着妻小從沙田住所出發回到深水埗的小店,先叫貨、編排全日流程,七時半親自送子女上學,到下午三時必先擱下所有事務去湊放學。「六點一定全部人收工,我們等小朋友在附近補完習一齊回家。」Zoe續說。阿唐笑指斯斯文文的太太最有威勢。Zoe點頭,笑指丈夫樣貌看似好惡,其實「很溫柔」,「結婚前我入過醫院,他在大牌檔落場一小時也趕來看我。記得初初認識他時問他週日做甚麼,他說買排骨同爸爸煮飯食。我覺得他是鐵漢柔情,很看重家庭。」
阿唐回憶,小時爸媽要打理大牌檔,自己滿月後就住在保母家。「我升上小學,放學後上補習班,七點多返大牌檔食晚飯、上閣樓睡覺;暑假也在補習社過,每日只有一句鐘見到阿爸阿媽。」舊檔位置今日已成一個地盤,只找到檔口對上兒時一家四口擠過的舊閣樓。「阿爸每次見我們,都問我們肚餓不肚餓、吃不吃東西。可能他沒怎樣讀過書,不懂表達他那種愛。」阿唐拖住一對天真的兒女,不時提起已經離世六年的父親。
想當年,父親在自己升中後開始休星期天,帶着自己周圍走,回到從前的落腳處述說往事,兩父子很親近。「放假阿媽通常自己找朋友,我十三四歲已經喜歡買餸煮飯和阿爸一起吃。我很想維繫一家人,一齊食飯、一齊看電視,像個家。」阿唐說。
「錢是賺不盡的。」他笑一笑,現在應付店鋪租金無問題,也「夠使夠用」,最重要是「可以多些時間陪小朋友」。為了保證出品,他炒醬、打鯪魚球、揼豬扒、牛腩起筋……事事親力親力,「每一日的滿足感,就是見到客人吃我的出品他吃得很滿足很開心。」而辛苦了一整天,「最開心就是可以和小朋友一齊收工回家煮飯食。」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
漢發麵家
地址:深水埗大南街192號
電話:2380 7068
詳情: http://bit.ly/2CBN65U
下午三時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粉嶺有個老實人,14歲起便到父母的茶檔幫手,到今年57歲,經營茶檔已近一輩子。這個茶檔是粉嶺街坊飯堂,不過要幫襯都不易,它只開周一至周五,下午3時後便不做生意,周六日例休,別人以為它夠霸氣、唔憂做,其實卻有苦自己知。這個老實人是張紀興,自己負責爐頭位,太太則做水吧,繁忙時間忙到一頭煙。張太這樣形容他:「佢好笨,係咪好笨呢,經常只係諗人哋,唔諗自己,他是老實過頭的人。」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5dFeQEJT7s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MAIMBRO-gMQ)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果籽 #粉嶺 #茶檔 #奶茶 #漢堡蛋牛 #街坊飯堂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下午三時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月兒半彎,沉寂地映照着某三岔路口。街燈不如她低調,偶偶嘎嘎的打破静謐。一片昏夜之下,惟獨一家小店亮起小白燈,光澤了殘白的老招牌,八個招牌大字倒也風韻猶存,尚露幾分燦紅,「叁去壹」,好古怪的名字。
解讀店名之時,某路口冒出了一丁點的豆影,揉揉惺忪,他,漸近,漸近⋯⋯是名瘦小的大叔。濃密頭髮,架着黑框眼鏡,灰背心配短褲,褲管內,是一雙又乾又幼細的小腿。凝視着瘦小的雙腿,正向着光明之處走,輕巧的身軀,步履間,卻帶點沉重。也對,這家迄今四十年的小茶樓,每天折騰人十來個時辰,任誰都吃力。叮叮噹噹,門外已不見大叔蹤影,店裏則傳來碗盤清脆的碰撞聲﹑明爐火雄之音﹑機器引擎隆隆,綿密有致,彷彿正上演一齣交響樂。
百般堅持,這沁人心脾的樂曲,方能伴隨柔光,一解深宵的幽清。
最美的伴奏
時針踏正三時,雨露開始俏皮地灑落於門前,宛若奏伴。往店內一瞧,裏頭早已炊煙四起。方寸之地站了四位大叔,既是小店的店主,亦是夥計,他們默言不語,各自奔波。
步入小店,首先經過左邊的蒸檔,略胖的大叔站於檔內,洗擦着蒸籠用具。他髮根參白,粗眉大眼,卻有着親切的笑容,他是耀哥,負責企蒸檔,見他把東西擺放好,就急急移步至中央的圓桌,與另一名赤裸上身的大叔並列,這位大叔叫阿羅,是小店最舊之人,主力做樓面。舀起一盅盅待蒸的滑雞飯﹑鳳爪排骨飯﹑窩蛋牛肉飯,整齊地置好於鐵盤上。此時,後方的廚房傳來鏗鏘鑊聲,又夾雜了絲絲爐火之音,靠近一瞥,身穿白背心,戴着白框方鏡的瘦削大叔,專心地備着廚房用具,又點了明火預熱蒸爐,他是水哥,負責廚房事宜及炒鑊工作。倏地,一個黑影迅捷地於身後竄過,往鋪末的方向走。隨之來到轉角處,竟有一條樓梯往上層。一樓是個老式製作工場,古舊的木地板感覺不太牢固,牆邊擱放了高架﹑攪拌器﹑雪櫃﹑桌子等物品。
眼前的大叔正是方才門外那位,他是發仔,負責點心出品。只見,他先來到攪拌機旁,把各種麵粉與水倒入機器內,開機,不時用手搓搓,好調校分量,待麵粉拌好成麵糰後取出,再於長桌上搓勻。他說,一種包皮,就能做出很多款的廣東包點,目前最難尋的,要數雞球大包了。因為大包餡多,一塊雞肉﹑一塊叉燒﹑雞蛋﹑豬肉碎,沒甚麼利潤,故很多店都不再做了。他們嘛,不就是念個舊而已。發仔雙手熟練地裹起大包,靦腆的他推說這是工多藝熟,畢竟他做點心已經五十多年,接手這家小店前,更受邀到日本教授做點心技術,可是不折不扣的老師傅。說着,身旁突然冒出了個人,是阿羅。他們誰也好,只要顧好了自己的工作,就會上來幫忙做點心。二人手照揑,嘴裏則說起往事來。
小店年四十,起初的十年,都沒有發仔的參與。第一任的事頭,是他的兩個朋友,啊不,本來是三個人開的店。三名點心師傅,一心想要興家闖天下,於是租了鋪位,合資當老闆,其中一人正是阿羅。當一切準備就緒,卻出了點小岔子,阿羅的父親怕兒子做生意有風險,着他還是安安穩穩地打工好了,他不敢忤逆父親,於是向兩位拍檔坦白不合資,但以打工身份來工作,兩名老闆於是起店名為「叁去壹」。十年後,記得是八九民運那一年,二人舉家移民,湊巧發仔剛從日本回來,就決定接手小店。只是,做生意不是件容易事,請師傅更是難,於是他就找來耀哥及水哥兩個老朋友,再湊合阿羅一起合資:「我哋細細個就識,大家一齊做點心,請佢哋請唔到㗎,大家合資先有心機做。」四個大男人,既是夥計,亦是老闆,這麼一做,便是三十年。平日凌晨兩時半就要回來作準備,做點心,直至下午三時許,清潔完畢方下班,工作時間長,天天十數小時,沒有休息天。「佢住柴灣,一點半就要出門;我仲慘,住屯門,直情要喺度瞓。」水哥不知何時冒出來,邊說着,邊執起包好的數籠大包,一口氣搬到樓下去。一旁的阿羅苦笑一下,慨嘆為了養家,也沒有其他選擇。
隨着水哥的腳步聲漸遠,發仔見做好雞球大包,於是又跑到攪拌機旁,倒入另一種麵粉:「呢啲係澄麵,做蝦餃皮要用嘅。」說發仔是蝦餃專家,一點不為過,想當年,他就是被看中了做蝦餃的技術,才受邀到日本授徒。他指做蝦餃最重要是餃皮,要做到煙韌透明,不論揑皮還是包餡的過程,都相當講究。搓好麵糰,他接着做蝦餃餡。他們的餡料有點不同,棄坊間常用的竹筍,改用沙葛。一來竹筍貴,有時比蝦更貴;二來很多老人家不喜歡,覺得濕毒。加入原隻大蝦後,又倒入炸香了的乾葱油,這樣會香口些。餡料準備好,發仔挖來一把菜刀,鬧着玩地往自己手臂劈下去,掩眼之際,他卻絲毫無損。他打着趣表示刀子只是負責壓皮,不需要太鋒利,接着便示範把一團團的麵糰壓薄,放上餡料,用兩指封口後放到小竹籠內。一天做六十至七十籠,做好蝦餃就做燒賣、雞扎、鳳爪、山竹牛肉,做夠一天的分量,日日如是,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看着他瘦削的雙腿,久站似乎挺吃力,而且有靜脈曲張的迹象,他笑言:「由得佢啦,我試過約咗時間做手術,但都冇時間去,咁就遲下退休先去醫啦。」他壓壓腿,看了看手錶,四時許,所有點心也都做好了,可以開店。
曲終就人散
移步到樓下,店外依舊是半夜天,然而,點點喧鬧聲卻擾了寧息。甫有食物供應,就立即迎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是一位晨運伯伯。跟站於最前線的耀哥打了招呼,拿了一籠叉燒包,便隨便坐下,嘟噥着這個下雨天令人心煩。阿羅問也沒有問就到茶水位沖茶,邊道:「我哋三蚊一位茶芥,有普洱﹑壽眉﹑水仙﹑香片,如果係熟客就唔使問啦,你問他反而畀佢鬧,有冇搞錯?我飲乜茶你都唔知道?」語畢,遞上一壺普洱給伯伯。接着水哥又從廚房走出來,於伯伯面前放下一碟牛肉腸粉。第二位客人隨即到達,是個夜冷佬,又是自個兒到蒸檔拿了籠雞球大包,坐到伯伯對面,枱面已擺好一壺水仙,眾人開始高談闊論,阿羅站於桌旁、耀哥佇於蒸檔、水哥索性坐在一塊兒,好不熟稔。反倒是剛才多言的發仔沉默在旁,他坦言:「我慢熱啲,聽到啱傾話題先埋去。呢度啲客好熟㗎喇,你唔同佢傾佢就自己傾。」熟客多是男人,通常來吃點早餐就開工,吃一盅飯﹑一碟點心,又或一碟腸粉,二十來元,經濟實惠兼有水吹,這些小茶樓,正是如此,才受歡迎。幾十年,不論客人還是諸位事頭,都由壯年步入暮年。講起這話題,跟客人最相熟的耀哥很是唏噓,年紀大的熟客,如果一個星期不見其人,要不就是進了醫院,要不,很快就打聽到他已經離開的消息:「人年紀大咗就係咁,都要睇化,我自己都老啦,唔捨得班客,冇咗間鋪就見唔到啦。」
終於迎來午市,水哥開始埋首於廚房炒粉麵飯。其餘三人則招呼着滿座的客人。各人各司其職,頗有默契。當然,間中也會有爭吵﹑有磨擦,但不消一會兒就和好,大家的共識是,一起完成工作,一起收工就好了。說到底,都是老相知。縱沒天長地久,此情,卻勝人間無數。
時至中午,他們疲態盡現,人啊,還是不得不認老。他們四人都六十來歲,靠着小店,算是把兒女捱大了,如今確有了退休的念頭。發仔對此直認不諱:「做呢一行做咗好耐啦,唔做都好唔慣,但人始終要退休,冇理由做到死為止。」合約還有一年多,如果沒有人頂手,合約結束之時,小店也就終結。
聽着,聽着,人聲倒如哼歌,為清音樂點綴。只是,曲終,人總要散。
叁去壹點心粉麵飯
地址:西環薄扶林道11號
電話:2547 3917
營業時間:5am-2:30pm
詳情: http://bit.ly/2Mv0kmL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