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都在讀這本書,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為何佛學是真的」。我不了解,為什麼出版社要改成這樣的書名,前面還加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
我去年就在「得到」聽萬維綱解讀這本書,印象深刻。最近重聽,有新的體會,決定買來看。讀書的好處是,直接跟作者對話。聽解讀版,則像聽萬維綱跟作者對談。
我過去粗淺接觸一些佛學的書,但這本不一樣,作者不談佛學做為宗教玄妙的部分,而是以科學、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為了生存,我們從老祖宗身上,繼承了很多內建的感受跟反應。比方你在草叢裡聽見沙沙聲,甚至都還不知道是不是蛇,就會拔腿就跑。
我們被別人欺負的憤怒復仇(他一拳打過來,你不打回去,就告訴所有人你好欺負),我們害怕面對群眾(出糗了以後無法立足),我們一大堆顧慮,都是天擇的結果。
當時的環境,需要人類有這種感受反應機制,但現在環境完全不同,但我們能不能察覺,這些感受不是真的,甚至連感受這個感受的「自我」也是虛幻的(無我)。
由這些角度切入,跳過艱澀的詞彙,佛學變得相對容易親近跟。
我在聽解讀版,對作者闡釋「色即是空」覺得很清晰。
所謂「色」,比方說一支鉛筆,在學生手上是寫作業的好工具,在指揮家手上是指揮棒,在小李飛刀手上是致命武器.......
所以鉛筆究竟是什麼?它幾乎可以是任何東西。它如果可以是任何東西,它就什麼東西都不是。是所謂「色即是空」。
因為「色」即是空,所以你今天認定他是救星,明天他可能是草包。人跟東西沒變,卻被故事改變。
好啦,以上「色即是空」算插播。
這本書我還在讀,但覺得很有意思,分享給你。
「why buddhism is true中文」的推薦目錄:
why buddhism is true中文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八卦
📕📗📘新書快報📕📗📘《Why Buddhism is True》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
一早有朋友傳訊告知振奮人心的消息😆,之前我們介紹過另外一本好書也要出繁體版了❗
英文書名是《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中文書名是《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先參考之前寫的一篇短心得 ⬇️文章連結⬇️
https://justininvesting.wordpress.com/…/why-buddhism-is-tr…/
雖然說這本書看起來與宗教話題相關,但是其實是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佛學中的論點。
👉 什麼是快樂❓什麼是苦❓而我們又要怎麼去面對這一切❓
別誤會,這本書一點也不雞湯❗而是讓你從科學的角度,更客觀的去面對人生中的一切事物,甚至在投資當中,我們也可以運用書中所討論的概念與方式去思考。因為投資基本上就是不斷在挑戰我們自身的心理、觀念、慾望與貪婪。如何抽離情緒,維持正念(客觀的態度)來進行投資決策、如何在每個投資選擇中進行取捨。
我們往往從結果去反思決策的過程,但是不要忘了,結果並不是唯一。真正的思考也必須納入那些未發生的事,把所有可能性攤出來一併考量。在這樣的過程中,不管你是開放的和其他人討論,或是與自己對話,都可以更容易接納並融合不同的聲音。
👉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對思考、或整個人生都會有所提升的書籍❗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看看博客來的簡介 ➡️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
👉 如果你問:「是哪些種類的知覺、思想和感覺能引領我們度過每日的生活❓」
最基本的答案是:「就是那些能夠讓我們祖先的基因傳播到下一代的思想、感覺和知覺。」但是,事實上,焦慮、絕望、恨意、貪婪,這些感知往往才是驅動我們每日生活的動力。這些感知,其實都是我們的幻想,而這些幻想,往往都會逐漸消逝。
人類整體的動力會受到感官愉悅的強大吸引,而這種歡愉最多也只是像風一樣瞬間即逝。佛陀要傳遞的主要訊息之一,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愉悅會迅速消逝,讓我們只會渴望更多,耗費光陰去追尋下一個能滿足自己的事物。滿足感的刺激也消逝,並讓我們想要更多。英國搖滾樂隊滾石樂團有句歌詞就是「我無法獲得滿足」,而依照佛教教義,這就是人類的狀態。
👉 所以,真正的痛苦源自於「不滿足」
那我們應該怎麼去面對這些苦呢❓
👉Ray Dalio:「 Pain + Reflection = Progress」
我們必須先去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把我們從被侷限的心智中釋放出來,先面對真實的自己,就如同Ray Dalio所說的認清自己,並徹底的敞開心胸。拋棄自我意識與找出盲點。
這個過程是可能會是一種痛苦的自我意識形式,但值得付出,因為最終能引導我們獲得深刻的快樂,也就是所謂的「先苦後樂」吧,但我相信,不勞而獲的東西,人不會懂得如何珍惜,也就無法辨識其真正的價值所在。
👉 結語:
萬維鋼之前曾說:「經常有人說佛學會讓人失去生活的樂趣、看什麼東西都沒意思❓其實並非如此,佛學是讓人更自由,是讓你能夠自由選擇你想要體察什麼東西。排除主觀想像的干擾,你能獲得更豐富的體驗。據說,那將是更大的樂趣和幸福感。」
#新書 #讀書心得 #Why_Buddhism_is_True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 #萬維鋼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why buddhism is true中文 在 教授鼠鼠這樣想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麽佛學是真的?】
今天,鄭重向你介紹一本神書——《為什麽佛學是真的》(Why Buddhism is True)
作者羅伯特·賴特是一位進化心理學家,他親自參與了大乘佛法中內觀派的冥想訓練,通過自身的體驗和心理學知識,寫成此書。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
把佛教中的“超自然”因素全都去掉,不談六道輪回和因果報應,只留下哲學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論。用現代科學知識,重新審視佛學。
其中的很多觀點,都極其獨特、引人思考。
1. “苦”。佛說,人生充滿了“苦”。為什麽?賴特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給出了解釋——“苦”就是不滿足。自然選擇並不在乎我們是否快樂,它只是把快樂當誘餌,使我們完成基因傳播等目標。快樂是短暫的,人無法獲得永遠的滿足,也就充滿了“苦”。
2. “煩惱”。書裏說,人的各種情緒,其實是自然選擇對我們思想的“編碼”,但這些“編碼”經常出錯,並不能正確反映真實世界。所以,我們整天都處在“瞎擔心”的狀態。所謂“煩惱”,不過是人的錯覺,這和佛陀說的“煩惱不過虛幻”是一致的。
3. “無我”。佛經《五蘊皆空經》中說:人的身體、感情、感知、想法行為,甚至意識,都不是“真正的自我”,存在著一個“無我”的狀態。既然“無我”,那真正的自我存在嗎?這是個問題。但現代科學研究至少證實:我們大腦並非只有一個自我,而且我們經常自己騙自己。
4. “無常”。佛陀認為,人是“無常”的,會隨時間變化,並不存在恒定的自我。現代心理學的“模塊論”,給佛陀的“無常”,提供了可能的解釋——自然選擇給人的大腦提供了七個思想模塊,人在不同的時間,被不同的思維模塊左右。我們經常因為被某一個模塊迷惑,而做出決定。這恰好符合佛陀說的“五蘊皆空”和“無我”。
5. “冥想”。佛學講究修行,具體練習的方法,就是靜坐冥想。其中的內觀派強調,在冥想中做自己的觀察者,像心理醫生一樣體察自己的情緒。現代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和這個想法是一致的,甚至可以直接拿來運用。同時,作者提到了冥想的四個矛盾,這正是修行的困難所在。
6. “色即是空”。賴特認為,自然選擇要求我們迅速對事物做出判斷,這有利於生存。我們通過判斷賦予事物內涵,這就是“色”。所謂“空”,不是說世界不存在,而是說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都加入了個人感情。如果拋開所有個人傾向,那世界就是“空”的。從這個角度說,佛學讓人自由。排除主觀的幹預,我們能獲得更真實、豐富的體驗。
7. “貪嗔癡”。中文對這些概念的解釋很覆雜,但賴特的解釋非常簡單:“貪”是被一個事物吸引而想得到它;“嗔”泛指想要排斥的負面情緒;而“癡”就是人被“貪”和“嗔”蒙蔽了眼睛的狀態,貪+嗔=癡。破解的方法,就是冥想修行。達到“無我”境界後,外部世界就影響不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