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是有賞味期限的
我實在不想承認自己喜歡崛江貴文,可是呢,他發表的文章或行事風格常常都讓我在心底忍不住按一百個讚。
我目前有兩份工作,一份就是各位看到的中古小姐(另一份不是今天闡述重點就不用搬上檯面講了)我認真覺得站在品牌或行銷立場,十萬二十萬人粉絲頁實在沒什麼了不起,替代性都很高。但站在作者我的立場,我就是需要一個地方寫我想寫的事、行銷我喜歡的產品而已。
東京上班族時代做事超級綁手綁腳,比如人事部會叮嚀不可以經營粉絲頁盡量不要更新部落格(小企業的話可能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但大公司很難允許)可我真的想記錄生活呀,偏偏稍微寫了什麼,上司又會皺眉……
好不容易脫離上班族身分我以為真正的自由就要入手,可後來發現根本沒有,綁手綁腳的事情還是一大堆。
誰綁我?還不就是人情,那些所謂過去的朋友😒
「我有些事想跟妳商量,可不可以給我意見,畢竟妳有做過國際行銷工作又在經營粉絲頁」
想說是朋友就讓對方商量一下吧,誰知道本來只是商量一下後來竟然變成「長期商量」,好像我是藥商對方癮頭發作就來找我。而我們聊的內容還真是濃厚,到後來我都懷疑我是對方公司顧問還是個人生涯顧問?到底為什麼要花時間把經驗和KNOWHOW無償分享出去?而這些花掉的時間對我來說卻沒有任何收穫。
講的更白話一點,這個人對我而言沒有絲毫助益就算,還要浪費我時間。當然,另一種「友人」更實際,他們會直接問:「妳可不可以幫我PO產品,我免費送妳幾套」
這種話呢,基本上除了自己辛苦創業沒有太多資源的(個人事業主)之我的讀者朋友和認識十幾年以上老朋友可以問可以要求之外,其他拜託不要問,我還真沒稀罕任何產品。
反正很多事情變成壓力,我一直處在矛盾狀態裡。
一方面心想「不就只是寫一個粉絲頁,中古小姐根本不是哪根蔥」
可另一方面我又忍不住懷疑:「這些人幹嘛老想利用我,如果今天我沒有經營粉絲頁,他們還會纏著我嗎?」
長期處在異常煩躁狀態時,我看到崛江貴文在R25為新書宣傳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下是重點擷取且為中古小姐任意的翻譯。
「作為朋友或夥伴,能互相刺激互相成長的時間其實是有賞味期限的。
我從小就沒什麼朋友,倒不是喜歡孤獨也不是完全沒朋友,只是我沒辦法理解交流時要和顧慮這個那個(或要防這防那)、聊天沒太多交集的人當朋友要幹嘛。
朋友的定義是什麼?首先要合得來吧。
只要我稍微覺得和這人合不來、沒有共鳴共感,我就會毫不留情面立刻把對方丟掉(壓根不必留著當朋友)因為我一點都不想支付為了維持無謂關係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
不過呢,也有一開始是朋友,但經歷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感覺不對,這個時刻我也會毫不猶豫把對方丟掉。
「當朋友當那麼久,瞬間翻臉不太好吧」之類的世間理論也不是不能理解,但當你和一個人相處已經感受到壓力(翻成白話是內心不爽時)何必還要硬撐。
在我的觀念裡,那些會把有著眾多交往幾十年友人經驗拿出來炫耀的人是非常需要注意的(比如,喜歡說和高中同學們到現在都非常要好之類的人)這種族群呢,說穿了就是長久以來守著一定價值觀、不論在經驗或知識上都沒有更新沒有update,所以才會一直留在原地。
我開始經營自己的事業之後,眼前所見到的風景是急速在轉變的。隨著各種轉變,相遇的人如果覺得稍微不合,立刻丟掉就對了。
「如果無法順利進行到下個階段,那些打從心底不想交往而丟掉的人脈豈不很可惜?」你也許會這麼想,但我就是不想給自己留後路,所以才不願意勉強留住人脈勉強自己和誰維持關係。
當人生前進時,我們也必須為自己的人際關係Reset。眼前總會出現能讓「現階段的你」感到刺激感受到滿足和成長的人,我們只要和這種人交往就好,至於那些不能或者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你」的過去的友人們,就徹底丟掉吧。
畢竟過去有可能會成為現在的絆腳石。
當然,在丟的過程中也許會有不舒服的情緒出現,但這些不舒服和人際關係Reset是一個套裝(沒辦法單買)你無法避掉。話雖如此,只要你很忙或有很熱衷的事情需要投入時其實也是沒時間不舒服的啦」
以上是崛江貴文的文章,原文網址貼在留言欄。
撇開工作,我有時候其實也會害怕和很久沒見的朋友見面。再次相遇時如果還能順利聊完一頓飯,我會非常珍惜。但如果一頓飯已經讓我覺得吃不完時,我就會在心裡跟對方說再見了。
人生其實很重,不能一直背著重擔前進。有時候此刻重擔都可能讓人喘不過氣,所以練習「丟掉」我覺得也是非常健康的人生態度。
崛江貴文的新書「捨て本」目前還沒有中譯本,但七月份台灣有出他的「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中文翻譯版。我相信崛江貴文的書裡面都有當頭棒喝、有很多值得學習的部分,我雞婆將連結貼在留言欄,有需要的朋友請自行參考(非業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ezManag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不藏私,告訴你行銷歐美市場視覺形象的撇步 你知道在北美做branding有很多毛嗎?隨便一張圖片,好比一個"拍手的emoji" 要做四種顏色,都是種族議題造成我們外國業者的不便(苦笑)。 經查 台灣podcast中,本集是第一個獨家 請到外國朋友 以第一手觀點、分享CRT深度議題。本來不太確定,...
knowhow中文 在 中古小姐 Facebook 八卦
人際關係是有賞味期限的
我實在不想承認自己喜歡崛江貴文,可是呢,他發表的文章或行事風格常常都讓我在心底忍不住按一百個讚。
我目前有兩份工作,一份就是各位看到的中古小姐(另一份不是今天闡述重點就不用搬上檯面講了)我認真覺得站在品牌或行銷立場,十萬二十萬人粉絲頁實在沒什麼了不起,替代性都很高。但站在作者我的立場,我就是需要一個地方寫我想寫的事、行銷我喜歡的產品而已。
東京上班族時代做事超級綁手綁腳,比如人事部會叮嚀不可以經營粉絲頁盡量不要更新部落格(小企業的話可能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但大公司很難允許)可我真的想記錄生活呀,偏偏稍微寫了什麼,上司又會皺眉……
好不容易脫離上班族身分我以為真正的自由就要入手,可後來發現根本沒有,綁手綁腳的事情還是一大堆。
誰綁我?還不就是人情,那些所謂過去的朋友😒
「我有些事想跟妳商量,可不可以給我意見,畢竟妳有做過國際行銷工作又在經營粉絲頁」
想說是朋友就讓對方商量一下吧,誰知道本來只是商量一下後來竟然變成「長期商量」,好像我是藥商對方癮頭發作就來找我。而我們聊的內容還真是濃厚,到後來我都懷疑我是對方公司顧問還是個人生涯顧問?到底為什麼要花時間把經驗和KNOWHOW無償分享出去?而這些花掉的時間對我來說卻沒有任何收穫。
講的更白話一點,這個人對我而言沒有絲毫助益就算,還要浪費我時間。當然,另一種「友人」更實際,他們會直接問:「妳可不可以幫我PO產品,我免費送妳幾套」
這種話呢,基本上除了自己辛苦創業沒有太多資源的(個人事業主)之我的讀者朋友和認識十幾年以上老朋友可以問可以要求之外,其他拜託不要問,我還真沒稀罕任何產品。
反正很多事情變成壓力,我一直處在矛盾狀態裡。
一方面心想「不就只是寫一個粉絲頁,中古小姐根本不是哪根蔥」
可另一方面我又忍不住懷疑:「這些人幹嘛老想利用我,如果今天我沒有經營粉絲頁,他們還會纏著我嗎?」
長期處在異常煩躁狀態時,我看到崛江貴文在R25為新書宣傳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下是重點擷取且為中古小姐任意的翻譯。
「作為朋友或夥伴,能互相刺激互相成長的時間其實是有賞味期限的。
我從小就沒什麼朋友,倒不是喜歡孤獨也不是完全沒朋友,只是我沒辦法理解交流時要和顧慮這個那個(或要防這防那)、聊天沒太多交集的人當朋友要幹嘛。
朋友的定義是什麼?首先要合得來吧。
只要我稍微覺得和這人合不來、沒有共鳴共感,我就會毫不留情面立刻把對方丟掉(壓根不必留著當朋友)因為我一點都不想支付為了維持無謂關係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
不過呢,也有一開始是朋友,但經歷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感覺不對,這個時刻我也會毫不猶豫把對方丟掉。
「當朋友當那麼久,瞬間翻臉不太好吧」之類的世間理論也不是不能理解,但當你和一個人相處已經感受到壓力(翻成白話是內心不爽時)何必還要硬撐。
在我的觀念裡,那些會把有著眾多交往幾十年友人經驗拿出來炫耀的人是非常需要注意的(比如,喜歡說和高中同學們到現在都非常要好之類的人)這種族群呢,說穿了就是長久以來守著一定價值觀、不論在經驗或知識上都沒有更新沒有update,所以才會一直留在原地。
我開始經營自己的事業之後,眼前所見到的風景是急速在轉變的。隨著各種轉變,相遇的人如果覺得稍微不合,立刻丟掉就對了。
「如果無法順利進行到下個階段,那些打從心底不想交往而丟掉的人脈豈不很可惜?」你也許會這麼想,但我就是不想給自己留後路,所以才不願意勉強留住人脈勉強自己和誰維持關係。
當人生前進時,我們也必須為自己的人際關係Reset。眼前總會出現能讓「現階段的你」感到刺激感受到滿足和成長的人,我們只要和這種人交往就好,至於那些不能或者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你」的過去的友人們,就徹底丟掉吧。
畢竟過去有可能會成為現在的絆腳石。
當然,在丟的過程中也許會有不舒服的情緒出現,但這些不舒服和人際關係Reset是一個套裝(沒辦法單買)你無法避掉。話雖如此,只要你很忙或有很熱衷的事情需要投入時其實也是沒時間不舒服的啦」
以上是崛江貴文的文章,原文網址貼在留言欄。
撇開工作,我有時候其實也會害怕和很久沒見的朋友見面。再次相遇時如果還能順利聊完一頓飯,我會非常珍惜。但如果一頓飯已經讓我覺得吃不完時,我就會在心裡跟對方說再見了。
人生其實很重,不能一直背著重擔前進。有時候此刻重擔都可能讓人喘不過氣,所以練習「丟掉」我覺得也是非常健康的人生態度。
崛江貴文的新書「捨て本」目前還沒有中譯本,但七月份台灣有出他的「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中文翻譯版。我相信崛江貴文的書裡面都有當頭棒喝、有很多值得學習的部分,我雞婆將連結貼在留言欄,有需要的朋友請自行參考(非業配)
knowhow中文 在 老小姐 Facebook 八卦
전문 메이크업 스튜디오
---
老小姐來韓國念語學堂+就業已經邁入堂堂第五年,結果我的外觀還是很容易被韓國人一眼看穿,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外國人啊(打臉
不是因為我有超明顯雙眼皮和巴掌臉,而是本小姐會化的妝容,就那一千零一種日系妝啊(崩潰
跟我一樣的七年級生,應該從國中開始就一直習慣接觸日系雜誌吧?什麼seventeen、mina、Vivi、popteen說多了都是淚,裡面千篇一律的灌輸台灣女孩日系風十幾年。
但現在最流行的是韓妝,連日本都有美容節目專門在教學怎麼化出韓妞的妝容,我怎麼能持續留在過去??
---
幸好,在韓國節目製作公司的朋友介紹之下,老小姐到了弘大的化妝師私人工作室,一對一學習韓妝。
從最基礎的妝前保養、輕透底妝、一字韓眉、童顏修容、咬唇妝、髮型設計,一整套像韓星上美容室一樣。
聽說韓妞流行在面試、拍證件照、相親、參加婚禮和各種聚會之前,去美容室請化妝老師化妝,很多空姐在上班之前或考試前也都會來找院長姐接學習化妝和梳頭,保證自己是美美的狀態、以最因地制宜的妝容前往各種場合戰鬥。
幫我上課的老師是在梨大開綜合美容室的院長姐接,是元祖女團SES柳真的專屬化妝師,現在在各大百貨公司VIP室和航空補習班、美容補習班教化妝。
上課之前會先在臉型紙上解說畫法和流程,正式化在臉上的時候,一手拿著鏡子,看化妝老師畫在自己半張臉上,剩下半張臉就自己實地操作,老師會仔細盯著,萬一畫法不對、手勢錯誤,從旁立刻矯正。
畢竟每個人臉長得不一樣,畫在模特兒臉上,和自己畫在臉上感覺還是非常不同,老師依照每個人臉型的不同,提示不同部位的上妝秘訣,完全超受用。
學完之後,隔天上班,溫宮溪同事居然問我是不是去江南在臉上做了什麼⋯?
好吧!要是我的化妝技巧進步到,能讓身邊天天見面的人也會誤會去整形,我也甘願了XDDD
---
連結裡有我上課時拍的工作室環境,以及各種妝容的示範照片,還有院長姐接她的藝人作品們(?)XDDD
假如有興趣跟我上一樣化妝課程或單純只想體驗韓式妝髮,也都能參考網誌內容,收費、中文預約方式、工作室地點也在裡面,我真的寫超用心的啦!
http://misslauatkorea.pixnet.net/blog/post/214586996
🐤利益揭露🐤
院長姐接為了謝謝我無償介紹,學員參加韓妝體驗或韓妝課程,我都能收到介紹費用,假如介意的人可以找其他的美容室體驗哦!
我是覺得院長姐接工作室收費真的cp值很高才寫文介紹,在江南清潭洞隨便一家美容院,不知名設計師花20分鐘化ㄧ個韓妝就要₩10萬,萬一還要set髮型,隨便就上看₩16萬。
院長姐接親切又仔細的用滿滿兩小時,一對一因材施教、把所有knowhow教透包含台灣人翻譯才₩20萬,學到技巧都在自己身上,回家照著筆記都能依樣化出來。要是單純妝髮體驗也才₩6萬起,怎麼算都超划算(阿珠罵撥算盤
knowhow中文 在 ezManager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不藏私,告訴你行銷歐美市場視覺形象的撇步
你知道在北美做branding有很多毛嗎?隨便一張圖片,好比一個"拍手的emoji" 要做四種顏色,都是種族議題造成我們外國業者的不便(苦笑)。 經查 台灣podcast中,本集是第一個獨家 請到外國朋友 以第一手觀點、分享CRT深度議題。本來不太確定,但成果十分意外的好! 特別感謝本集國際來賓,美國資深白人工程師--Graham 以高超的中文能力,人在美國連線、用輕鬆詼諧的方式,分享在當地的個人觀點。
#CRT是學術界自省推動社會公義的理論 或是 #人人得而誅之的白人窘境 ?
★ 本集重點摘錄:
1. CRT, Critical Race Theory (批判種族理論) 為什麼在美國受熱烈爭議,造成在企業與職場中人與人之間意識形態的問題?(Ep06) 有些人因此離職 或被解雇...(本集)
2. 什麼是CRT? 是社會促進? 是仇富? 是邪教? (Ep06)
3. 川普停掉的"種族敏感計畫"(racial sensitivity trainings) , 名稱看起來很好, 為何被停?(Ep06)
3. 美國人認為亞裔被認為是接近白人特權?! 亞裔比白人有錢?!(本集)
4. 亞裔高階主管比例 (本集),從事產業
5. 收入與教育對應的關係 (本集)
6. 印裔為何獨佔CEO職務鰲頭(本集)
★ podcast簡介#國外商管類 讀書會,Great Managers are made, not born. 管理職人、熱愛學習的夥伴們,用一杯茶的時間,減少眼力腦力轉換成本,內化成你的獨門攻略。
★ 本集私語:此專訪分為兩集剪接,這集是part 2
★ 本集呼籲:請來此留email加入線上讀書會 https://lihi1.cc/tZCUD 之後會開群組.
本集言論為來賓觀點,不代表節目立場
★ 本集節目章節
開始時間 標題
北美行銷經驗, 圖文信息高度敏感,使人無所適從
不藏私花了千萬廣告預算才學到knowhow,告訴你
印度裔&亞裔美人 是間接得到白種特權,是接近白種優勢的一部分?!
美國人對亞裔的刻板印象
英國數據美國亞裔家庭的收入數據 (與教育程度對應的關係...)
華裔難擠美上流 印裔為何能霸佔CEO
@補充資料
1. CRT 批判性種族理論的重要主張之一,是美國由白種人霸權主宰,所有白種人都是種族主義者,並且受益於種族主義。(from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302256)
2. 川普停掉的"種族敏感計畫(racial sensitivity trainings)"??
因它被是認為是有毒的CRT包裝訓練,傳遞了不好的訊息 ex:大家均可以此攻擊白人, 但白人不能辯解,但實際上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爭端,因白人仍占多數且會憤怒。企業與政府的這類訓練(racial sensitivity trainings),多以兩本書(如下) 來做主要的教材延伸。
好比類似 假設台灣 到現在還在校園跟企業用一種不友善的方式,強調省籍情結,而且政府還用稅金在內部做這個議題。
但也有學者非常不以為然,覺得不應該停。
2.1 Amazon書單: https://ppt.cc/f2kPBx
Critical Race Theory: The Key Writings That Formed the Movement 作者 Kimberle Crenshaw
White Fragility: Why It's So Hard for White People to Talk About Racism 作者 Robin DiAngelo
3. Coleman Hughes 有關種族和種族主義問題的輿論專欄作家, 有youtube & podcast
https://colemanhughes.org/
The music "A Silly Vocal Tune", is a derivative and licensed under CC BY by blimp66, freesound.org
4. 什麼是 "white fragility白人脆弱"
https://stoplcpscrt.com/what-is-crt/what-is-white-fragility/
@同步更新至
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Firstory|KKbox|SoundOn|Pressplay| Youtube |TuneIn ...
@節目建議與反饋請到Apple Podcast 給五顆星留言& 記得訂閱|
https://lihi1.cc/H9Zqo
@快來選你喜歡的主題 or.匿名留言 @活動: 一日之星|讀書會群組|報名當來賓|播客串門子 https://lihi1.cc/tZCUD
合作交流: ezmanagergo@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9f-kCX6kJg/hqdefault.jpg)
knowhow中文 在 [求譯] Know-how - 看板Eng-Clas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Know-how' 一詞經常出現在科技方面的文獻或講演
而在雅虎線上字典將之譯做 "技術"
但總覺其翻譯不甚妥貼
英文對應於技術之單字尚有 technology 與 technique
然而此二字真與 'know-how' identical? 還是仍有差距?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224.142
看起來 'know-how' 是一種非正式的用法
強調具有實用性的知識(knowledge)或技術(technology)
換言之 粗略可以說是 know-how = practical knowledge
或者是 practical technology?
或者更乾脆的說 想更清楚 'know-how' 首先要離清實用性跟理論性
的差別? 而且要先弄清楚 knowledge, skill, ability, technique, technology?
首先 skill, technique 似乎偏向'能夠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的步驟或者方法'
通常不要求包含對於導出那些解法的原理的成分 像是 skill to solve a math
problem = know the steps to solve a math problem one by one, but not
necessarily know why the order of steps should be and why a particular
step must be used
technique 在這時跟 skill 沒啥差別
但這樣分析還是有疑問 因為還是有 practical skill 的用法...
另外關於 technology 的辨析 這個字常常跟 science 去比對 所謂的科技
指的就是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而科學強調對"爲什麼"等原理的了解
至於技術則相對來說偏向知道實際上如何做就好了 但問題是 又有所謂的
應用科學 就是對原理跟實用的技術都要追求 所以又很難分 :(
※ 編輯: saltlake 來自: 118.169.224.142 (07/05 06:4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