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法國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發生嚴重火災!(圖片來源:CNN)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發生大火
屋頂全毀、尖塔倒塌
法國文化珍寶陷入浩劫!
文:閻紀宇(風傳媒)
法國首都巴黎著名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15日下午發生嚴重火災,冒出熊熊大火與濃煙,屋頂幾乎全毀,還有一座尖塔倒塌,法國歷史與文化珍寶面臨前未有的浩劫。總統馬克宏臨時取消當天原本要對全國發表的演說,並趕赴現場,所幸目前尚未傳出人員傷亡。
600萬歐元的整修工程是引火元凶?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有800多年歷史,最近正在進行一項耗資600萬歐元(新台幣2.1億元)的整修工程,巴黎消防局懷疑這項工程就是引發大火的元凶,目前仍在全力搶救,但火勢難以壓制。消防員也試圖搶救大教堂中岌岌可危的藝術珍藏,希望儘量降低損失,但恐怕為時已晚。
聖母院有許多木造結構,可能都難逃一劫。法國歷史學家帕斯卡(Camille Pascal)沉痛表示,這場大火將摧毀法國文化的「無價之寶」,他說:「800多年來,聖母院俯瞰巴黎。每當發生美好或不幸的事件,我們都會聽到大教堂鐘聲起。」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說:「大火不但燒毀了巴黎聖母院,也燒毀了全法國人共同的一部分。」大批民眾在聖母院周遭圍觀,許多人都覺得不可置信、無法接受、無比傷心。
1163年埋下第一顆基石,歷時近百年才完工
1160年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時期,巴黎主教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大教堂興建計畫,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但一直到近百年後的1260年才完工。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大教堂蒙受嚴重損害,一度殘破不堪,19世紀全面整修,呈現為今日世人看到的面貌。
聖女貞德在此平反,拿破崙在此加冕
1302年,腓力四世(Philip IV)在巴黎聖母院召開第一次全國三級會議(Estates General)。1431年12月16日,亨利六世(Henry VI)在此加冕。1455年11月7日,教廷在此為聖女貞德(Joan of Arc)召開平反訴訟會。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Napoleon)在此加冕。1944年8月26日,巴黎光復,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將軍在此感謝聖母庇佑。1996年1月,法國前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逝世後,在此舉行追思彌撒。
關於巴黎聖母院最著名的文學作品,當然就是19世紀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的小說《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場景設定在15世紀晚期,描述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Esmeralda)、副主教孚羅洛(Claude Frollo)、聖母院駝背敲鐘人加西莫多(Quasimodo)之間的愛恨仇,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文字來源:奇摩新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歷史上的今天 1429-MAY-08 奧爾良之圍結束 來自農村的聖女貞德,帶領著法國援軍成功解救了被英國軍隊包圍的奧爾良,成為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法國傳奇英雄。奧爾良最終在英國人的包圍之下,苦撐了將近半年之久,最後卻在聖女貞德的解圍下只用了短短九天的時間,可說是奇蹟中的奇蹟。 ▶ PODCAST...
joan of arc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八卦
【傳說中的──梵蒂岡的電影清單】
.
看膩了一堆導演、演員、影評人選出來的個人片單嗎?不如來看看教廷的選擇。1995年,即距今25年前,為紀念電影發明百年,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公開演說中提道:「電影已經成為一個普遍通行的媒介,對世人處世的態度與選擇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並且握有影響公眾輿論與文化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力。」
.
爾後,梵蒂岡的宗座教會文化資產委員會史無前例地宣布了他們的45部影史十佳,現在普遍稱之為「梵蒂岡的電影清單(Vatican's list of films)」。清單當中以宗教、價值與藝術三個類別選出45部電影。選片固然有一定保守性,例如你不可能會看見《基督的最後誘惑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但仍有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的選擇。
.
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以聖方濟(St. Francis)佈道生涯為背景的《聖方濟各之花》不出意料入選,好歹當時他還請了兩位神父來擔任編劇顧問。不過《2001:太空漫遊》就有如「神來之選」了,因為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在片中對宗教的詮釋一直都廣受教徒爭議。
.
為了這個片單,宗座教會文化資產委員會主席約翰.傅利(John Foley)委託了12名國際電影學者組成特別委員會,但他指出選出這些電影並不是要為了這些電影「封聖」,並強調難免還有很多遺珠之憾。
.
梵蒂岡並未公布每一部作品獲選的詳細原因,但這些作品多半著重思考人與神的關係、信仰,並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性,這些作品也因此成了天主教徒影痴務必朝聖觀賞的經典電影。會不會這個片單還有什麼隱而不宣的訊息藏在其中?難說日後會不會有人效法丹.布朗(Dan Brown)寫出一本《梵蒂岡電影密碼》。
.
敢說1995年至2020年之間仍有許多作品值得入選,要是我,肯定會提名李滄東的《密陽 Secret Sunshine》(2007)和歐容(François Ozon)的《感謝上帝 By the Grace of God》(2018)。期待教廷擴充片單那一天的到來。
.
簡略統計,有六位導演以兩部作品入選,分別是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羅塞里尼、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柏格曼(Ingmar Bergman)、穆瑙(F. W. Murnau)、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選片明顯以歐洲為中心,亞洲電影僅有市川崑的《緬甸的豎琴》入選(黑澤明的《德蘇烏札拉》為蘇聯電影)。年份最晚的電影則是《辛德勒的名單》。
◆
梵蒂岡的電影清單如下(依出品年份排序):
◆
宗教
《La Passion de Notre Seigneur Jesus-Christ》(1905)
《聖女貞德受難記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1928)
《文森特先生 Monsieur Vincent》(1947)
《聖方濟各之花 The Flowers of St. Francis》(1950)
《諾言 Ordet》(1955)
《Nazarin》(1958)
《賓漢 Ben-Hur》(1959)
《馬太福音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1964)
《安德烈盧布列夫 Andrei Rublev》(1966)
《良相佐國 A Man for All Seasons》(1966)
《犧牲 The Sacrifice》(1986)
《聖女小德蘭 Thérèse》(1986)
《教會 The Mission》(1986)
《芭比的盛宴 Babette's Feast》(1987)
《Francesco》(1989)
◆
價值
《偏見的故事 Intolerance》(1916)
《不設防城市 Rome, Open City》(1945)
《風雲人物/莫負少年頭 It's a Wonderful Life》(1946)
《單車失竊記 Bicycle Thieves》(1949)
《岸上風雲 On the Waterfront》(1954)
《緬甸的豎琴 The Burmese Harp》(1956)
《第七封印 The Seventh Seal》(1957)
《野草莓 Wild Strawberries》(1957)
《德蘇烏札拉 Dersu Uzala》(1975)
《木鞋樹 The Tree of Wooden Clogs》(1978)
《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1981)
《甘地 Gandhi》(1982)
《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1987)
《十誡 Dekalog》(1989)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1993)
◆
藝術
《吸血鬼 Nosferatu》(1922)
《大都會 Metropolis》(1927)
《拿破崙 Napoleon》(1927)
《小婦人 Little Women》(1933)
《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1936)
《大幻影 Grand Illusion》(1937)
《驛馬車 Stagecoach》(1939)
《綠野仙蹤 The Wizard of Oz》(1939)
《幻想曲 Fantasia》(1940)
《大國民 Citizen Kane》(1941)
《橫財過眼 The Lavender Hill Mob》(1951)
《大路 La Strada》(1954)
《八又二分之一 8½》(1963)
《浩氣蓋山河 The Leopard》(1963)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1969)
.
.
(圖為《教宗的承繼》劇照。)
joan of arc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八卦
第72屆(2019年)坎城影展揭曉得獎名單。由奉俊昊執導的《寄生上流》榮獲最高榮譽金棕櫚獎。這是南韓電影史上首次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殊榮。
.
.
正式競賽單元
►
評審團成員: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alez Iñárritu)(主席)
艾兒.芬妮(Elle Fanning)
瑪蒙娜.恩迪亞耶(Maimouna N’Diaye)
凱莉.萊卡特(Kelly Reichardt)
艾莉絲.羅爾瓦雀(Alice Rohrwacher)
恩奇.畢拉(Enki Bilal)
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
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
帕威.帕利科斯基(Paweł Pawlikowski)
►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寄生上流》(Parasite)(南韓)
導演:奉俊昊
►
【評審團大獎】
《Atlantique》(法國、塞內加爾、比利時)
導演:瑪蒂.迪歐普(Mati Diop)
►
【評審團獎】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法國)
導演:拉吉.里(Ladj Ly)
《Bacurau》(巴西、法國)
導演:胡里安諾.杜內耶斯(Juliano Dornelles)&克雷伯.曼東沙.費侯(Kleber Mendonça Filho)
►
【最佳導演】
達頓兄弟(Dardenne brothers)
《年輕的穆罕默德》(Young Ahmed)(比利時、法國)
►
【最佳男演員】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
《痛苦與榮耀》(Pain and Glory)(西班牙)
►
【最佳女演員】
艾蜜莉.碧崔(Emily Beecham)
《小魔花》(Little Joe)(奧地利、英國、德國)
►
【最佳劇本】
《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法國)
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
►
【特別表揚(Special Mention)】
《It Must Be Heaven》(法國、卡達、德國、加拿大、土耳其、巴勒斯坦)
導演:艾利亞.蘇立曼(Elia Suleiman)
.
.
官方競賽:一種注目單元(Un Certain Regard)
►
評審團成員:
娜迪.拉巴琪(Nadine Labaki)(主席)
瑪莉娜.佛伊絲(Marina Foïs)
娜涵.塞克希-波斯特(Nurhan Sekerci-Porst)
李桑德羅.阿隆索(Lisandro Alonso)
盧卡斯.東特(Lukas Dhont)
►
【最佳影片】
《The Invisible Life of Eurídice Gusmão》(巴西)
導演:凱里.阿努茲(Karim Aïnouz)
►
【評審團獎】
《Fire Will Come》(西班牙、法國、盧森堡)
導演:奧利佛.勒賽(Oliver Laxe)
►
【最佳導演】
坎特米爾.巴拉果夫(Kantemir Balagov)
《Beanpole》(俄羅斯)
►
【評審團最佳演出獎】
齊雅拉.馬斯楚安尼(Chiara Mastroianni)
《On a Magical Night》(法國)
►
【特別評審團獎】
亞柏.賽拉(Albert Serra)
《Liberté》(西班牙)
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
《Joan of Arc》(法國)
►
【評審團心動獎】
莫妮亞.喬柯里(Monia Chokri)
《A Brother's Love》(加拿大)
麥可.安傑洛.柯維諾(Michael Angelo Covino)
《The Climb》(美國)
.
.
官方競賽:短片電影基石單元(Cinéfondation)
►
評審團成員:
克萊兒.德尼(Claire Denis)(主席)
史黛西.馬汀(Stacy Martin)
艾朗.柯里林(Eran Kolirin)
帕諾斯.庫特拉斯(Panos H. Koutras)
卡塔林.米特里古(Cătălin Mitulescu)
►
【首獎】
《Mano a mano》(法國)
導演:Louise Courvoisier
►
【二等獎】
《Hiêu》(越南)
導演:Richard Van
►
【三等獎】
《Ambience》(巴勒斯坦)
導演:Wisam Al Jafari
《The Little Soul》(波蘭)
導演:Barbara Rupik
.
.
其他正式項目
►
【金攝影機獎】(最佳導演首部電影,官方與平行單元綜合評選)
《Nuestras Madres》(比利時、瓜地馬拉、法國)
導演:Cesar Diaz
►
【短片金棕櫚獎】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the Sky》(希臘、法國)
導演:Vasilis Kekatos
►
【榮譽金棕櫚獎】
亞蘭.德倫(Alain Delon)
.
.
(圖為《寄生上流》劇照。)
joan of arc電影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評價
#歷史上的今天 1429-MAY-08 奧爾良之圍結束
來自農村的聖女貞德,帶領著法國援軍成功解救了被英國軍隊包圍的奧爾良,成為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法國傳奇英雄。奧爾良最終在英國人的包圍之下,苦撐了將近半年之久,最後卻在聖女貞德的解圍下只用了短短九天的時間,可說是奇蹟中的奇蹟。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9y8hce95nro08737ds8udta
奧爾良之圍發生於1428年10月至隔年的5月8日止,是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一場重要關鍵戰役。
英法百年戰爭的歷史可以回朔至1337年,英法兩國因為王位的繼承,發生了一連串在外交政治上的衝突;兩國各自拉攏盟友,最終引發全面戰爭,雙方來來回回打得不可開支,到了1428、1429年之際,法國本土已被英國和勃艮第人佔領了大部分的法國北部以及西南沿海地區,可說是法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
正當法國岌岌可危之時,英軍打算拿下法國中北部的城市奧爾良,進而控制天然障蔽羅亞爾河流域,並向法國內陸中心挺進;就在一次次攻陷奧爾良周邊城鎮後,奧爾良被英軍團團包圍。
1428年的春天,一位來自棟雷米的農村少女-貞德,自稱將帶領法國王太子前往蘭斯接受加冕,並接受神諭最終會帶領法國打敗英國解放法蘭西;這與當時王太子接受到的預言相吻合,並在兩方聯手之下,瓦解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網,更在接下來的帕提戰役中大敗英軍。法軍彷彿奇蹟降臨般地從原本一路敗退,轉變成為一路勝利來到蘭斯;貞德也實現了當初的諾言,帶領著王太子在蘭斯完成加冕。
然而,貞德就在蘭斯加冕後的九月,因為在準備不周的情況下在進攻巴黎之際,被勃艮第軍人俘虜,輾轉交給英國。英國也在宗教法庭的審判下被指為異端,並在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處以火刑,當時貞德只有19歲。
貞德的死,讓法國人民反抗英國的心熱血沸騰,英國也在接下來的戰爭中節節敗退;最終就在勃艮第轉為投靠法國的情況下,英國敲響了這場戰爭的喪鐘。最後在1453年,法國收復加萊後,百年戰爭劃下句點。
這是軍事史上影響深遠的戰爭,雙方在這百年之間歷經了五代君王,也發展出不同的武器或是戰術思想。當然,雙方最終也發展出非常強烈的民族意識,英法兩國關係走向非常微妙的關係。
有關奧爾良之圍或是聖女貞德的故事,大家不妨可以參考1999年由盧貝松所執導、蜜拉喬娃維琪所主演的《聖女貞德》(又稱《盧貝松之聖女貞德》,內容以聖女貞德作為故事主軸,描述了非常多有關貞德的內心世界,並和過去針對貞德的神性做出不一樣的詮釋,相當特別。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英法百年戰爭 #聖女貞德 #盧貝松 #蜜拉喬娃維琪 #奧爾良之圍 #英國 #法國 #hundredyearswar #siegeoforleans #joanofarc #themessengerthestoryofjoanofarc #lucbesson #millajovovich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qpAh88XJI0/hqdefault.jpg)
joan of arc電影 在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數位修復版》Joan Of Arc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美國USA、法國France、捷克Czech Republic│1999│Colour│159min☆盧貝松最受爭議的史詩經典,在台上映20年後數位修復版再度 ... ... <看更多>
joan of arc電影 在 [好雷]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Jeanne d'Arc (1999) - 看板movie 的八卦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法語片名 Jeanne d'Arc,英語片名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二十一年了!現在回想那真是老盧的黃金年代呀!我們如今回想老盧經典從《地下鐵》一路做大到《第五元素》,通通都是在《聖女貞德》之前的作品,而在《聖》片之後他成立歐羅巴影業好像就轉趨製作、儘管還是編寫一堆劇本但都在培育後輩導演了。不知道,這部《聖女貞德》是否能視為年輕老盧電影風格集大成之作?同時,這好像也是僵屍煞星蜜拉喬娃維琪「前惡靈古堡時代」的集大成之作?
記得當年看《聖》片時年紀還小,許多關鍵事情不太懂:一來對「英法百年戰爭」背景不太懂,知道英法對立爭法國王位之餘一直搞不懂旁邊當第三者的「勃艮第」又是誰,這使我當年對貞德被捉事件背後的眉角有看沒懂;二來當年不太會辨認英法軍的制服特色、英法宮廷的時尚特色、連英法演員與英法口音都分不太出來,因此在這部人人都講英語的電影中也常常搞混場合;三來不信教的我當年對天主教與中世紀教會和貴族之關係缺乏認識,不知道對這些勢力來說為何「上帝」有這麼重要,甚至當貞德對達斯汀霍夫曼說一句「你是撒旦」時我還真以為他就是撒旦呢!
不過 21 年後年紀長了、歷史讀多了、政治與權力眉角也見多了,再來看本片才有了整體概念!也覺得老盧雖然是個商業片大師、很愛大手筆玩熱血搞聳動賣激情,但他創作貞德故事是有其獨特想法不吐不快的:
https://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medias/nmedia/18/66/28/02/19087754.jpg
一、本片提問:貞德是真的聽到神?還是自己在幻想?
早在英法百年戰爭時就有此爭議、甚至是爭議的核心!接下來五百多年法國每遇國難或宗教危機時也總會把貞德端出來偶像化、尤其拿破崙以降的現代法國頻頻奉她為民族女英雄製造國族神話、天主教也在 20 世紀封她為聖徒收納她的功績與光環、甚至到本世紀極右派民族陣線 (Front national 今改名 Rassemblement national) 也把她奉為正統法國女神訴求外族威脅辟易... 總之貞德早就是被創造的英雄、被造神的偶像,而老盧顯然要在本片把她去神聖化、拍出她人性而衝突的一面、並把「造神」這件事直接在片中的 1429-31赤裸裸拍出。
二、本片舞台:貞德見太子、奧爾良圍城、被囚與受審
貞德故事可以拍的階段很多:(1) 貞德童年村莊被劫家人流離、(2) 貞德 13 歲看見三個聖徒顯靈、(3) 貞德 16 歲從 Vaucouleurs展開旅程、(4) 貞德在 Chinon 初見太子並接受考驗、(5) 1429/05 貞德第一仗「奧爾良圍城」、(6) 1429/05-07貞德隨後多場連勝直到 Reims法王加冕、(7) 1429/08-10巴黎戰役與其他羅亞爾流域進攻連連失敗、(8) 1430/05 被勃根地人逮捕囚於 Beaurevoir 城堡與 Arras、(9) 1430冬英格蘭贖去囚於 Rouen並展開長期審訊至1431/05 判決並行刑。本片在這九大事件中著重於 (4),(5)&(9),作為辯論「神蹟」與「造神」的三大舞台。
三、本片虛構:貞德童年村莊被屠,眼見姊姊受難,成為復仇動力
大致比對史實,可知老盧劇本還挺煞有其事小心翼翼跟隨著許多史實細節,包括會太子時的程序、奧爾良戰役程序、乃至戰爭受的傷、以及漫長的審訊內容與判刑程序... 可以說有所精簡,但精簡出來的部分處處是可呼應史料的情節。唯一一個高調杜撰的是關於童年:本片安排了貞德童年村莊被英格蘭人劫掠,而且父親被殺姊姊亦被姦殺而家破人亡,尤其姊姊就在她藏身處讓她親眼目睹留下極深陰影,自此全心奉獻給她此前已覺得自己聽見的上帝聲音。史實中,劫掠的是勃艮地人,且貞德一家都逃走沒事,貞德未來領導軍事也都單純聲稱上帝聲音,但本片加了個私仇動機。
四、貞德的曖昧:可以說是真聽到神、也可說是自己幻想
史料中貞德聲稱童年具體看見三聖徒的情節,在此片並未提及,此片老盧只用各種風雲變幻風吹草動浮光掠影等景觀攝影與剪接手法,去讓貞德感受自然並情不自禁做出腦內的想像:童女時,看見的是白人小童宛如聖子;少女時,看見的是白人男人不知是聖父還是救世主;戰爭浴血時,看見的是流血男人宛如耶穌受難;戰爭膠著時,努力聽看卻啥也聽看不見;絕望被俘開始懷疑自己時,看見的是斗篷老人達斯汀霍夫曼宛如撒旦!小時看我還以爲真有不同的神鬼顯靈給她看,長大再看我倒覺得這一切都很像是她自己腦中想像的、且會隨著她面對的現狀投射出不同形象。
五、眾人的曖昧:可以說是激勵士氣、也可說是真有神蹟
以上是對貞德來說的曖昧性,要說上帝顯靈或人格分裂都可以。而對貞德身遭眾人來說呢,則要具體看她在三個舞台的作為:(1) 見太子戲,貞德眼光精準決心超凡見解激進,非一般農女可為,可說是天才也可說有神;(2) 圍城戰戲,貞德決心基進身先士卒手法驚人、不但箭傷速癒令人驚呼、更成功激起士氣逆轉乾坤,那努力不懈挺身而出的過程要說是領導者風範也可以、要旁人加油添醋講成神蹟也可以;(3) 被囚審訊戲,面對各種神職人員出的兩難陷阱題,貞德每每以假設情境反詰作答巧妙拆穿,要說是她信仰單純直指核心也可以,要說是上帝指點舌戰群儒好像也可以。
六、本片控訴一:貞德故事老主題,女人膽敢僭越男人,就是死罪
電影第三段的「被囚受審」戲,毋庸置疑是英格蘭人要報其仇恨屈辱,而教會這邊以主審官 Bishop of Beauvais 為首則小心堅守程序正義還要頂著英格蘭壓力。在此談到很多對貞德的控訴與懲罰,雖然具體懲罰的是敵方英格蘭,但總觀全片其實處處呼應貞德一路走來的處境。譬如,貞德受難故事最能引起當代共鳴的就是「性別」迫害,只因一個女人僭越性別界線穿男人鎧甲與褲裝還留男人短髮、累犯第二次就足以處死?設計施壓處死她的是英格蘭,但早在童年就知穿女裝換來的只是姦殺、長大在牢中一樣幾乎受暴、中段與法軍並肩作戰也因性別曾處處受到忽視與看輕。
七、本片控訴二:世俗貴族只爭上帝站在我這邊,其實根本操弄且用完就丟
審訊戲中,英格蘭方意在透過教會判定貞德為異端、才好鞏固「上帝站在我們英格蘭這邊」的政宣;教會自己號稱上帝仲介卻毫無信心,因為說穿了誰也沒真見過上帝,突然有個言行比神職人員還清楚堅定的貞德,令教會都害怕要是判錯殺錯會有多大罪。然而回想在法國的宮廷戲也異曲同工, John Malkovich 飾演的太子軟弱墮落投機取巧,心裏才沒什麼信仰,只是看貞德冒出來對我政權有點希望就來拍拍肩膀用用看;更恐怖的是費唐娜薇飾演的太子岳母,直接以 "simple people"稱呼草民大方造神甚至自行神蹟,利益達成後就任造出的神自生自滅「交給上帝安排」。
八、本片控訴三:教會無能在人民迷惘時給予指引,貞德連最後告解都不可得
老盧雖給本片拍出很多人功與神蹟之間的「曖昧」,但我認為他的立場應該還是偏向無神論的,使其呈現貞德偏向「都是貞德自己想像」、呈現教會則偏向「教會自己流俗無能信仰不堅」。當然,這裡僅限英格蘭佔領區的北法教會,片中也是有個教廷使者看不下這不公審判而要回報梵蒂岡、但也被英軍悍然擋下。在此片眼光下,教會就算要根據已知教義去公正調查理性辯論追求真理仍有其可行,但以 Bishop of Beauvais 為首只想著犬儒討好。回想貞德小時,她身為迷惘農女也總是要找神父告解,但不論幸福或危難這些神父按表操課的塘塞言語一點幫助都沒有。
九、本片結論:就算被一切拋棄背叛,貞德自己就可對自己告解,得到救贖
本片貞德關鍵句一直是「我需要告解」或「我需要懺悔」"I need to confess" ,只是童年的告解需求沒人能解惑、戰時的告解需求被當耳邊風,竟然直到囚禁判決後的臨刑前、我自認罪人的告解都要被教會代表 Bishop of Beauvais 悍然拒絕嗎?貞德故事結尾是被燒死的悲劇自毋待言,而本片片末老盧給予的解答,儘管拍起來令人有點不知所措,但我玩味一陣子覺得還蠻療癒的:教會拋棄了如貞德這樣的迷惘人們,那貞德就在自己心裡想像出一個上帝權威聽自己告解,就算是斗篷版達斯汀霍夫曼這種爭議形象也可以!就算被外界一切拋棄背叛,個人自體就可得到救贖。
十、本片青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隨的貞德
貞德故事可以很英雄、很神聖、很政治、很腹黑,本片雖然在貞德人生階段上只節選描繪,但在這些戲劇主題上其實包山包海多多少少都有碰觸到,而且給老盧以法國版商業大片等級重金砸出來就是好萊塢等級的震撼!而最後結論忘卻一切風雲回歸個人一心,那倒令我動容了。只是呢,老盧畢竟還是個商業片導演,要他拍見太子的宮廷政治戲還是以熱鬧的角色點兵為主、要他拍貞德被囚的法庭戲還是以孤女孤心為主,許多具體議題真要談深時他也未必談得深,反而常常運用各種炫目的腦內影像與調速剪接令人滿心驚懼地就這樣匆匆看過去...
不過我個人覺得 1999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真正讓老盧發揮的魅力,還是在中段大手筆的「奧爾良圍城」戰爭戲,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最愛看的就是這些呀 XD 當然到底圍城戰描繪有多考究,我不是戰史迷也還真不懂,後來還聽許多人煞有其事地說那個時代已經不用投石機而改用大砲了、甚至還引用了奧爾良圍城戰的古代版畫引證歷歷著... 不過事隔 21 年再次欣賞,我看戰爭戲的重點倒已經不再是戰鬥與殺戮,而是角色們:老盧鏡頭下隨時有五大男性將領的集結,這放在戰陣戲中好像多少不是那麼地寫實,不過倒是有一種女王身邊五大寵男眾星拱月的熱血:
為貞德擋一箭的野獸男 Vincent Cassel as Gilles de Rais
樂觀追隨貞德的有錢男 Pascal Greggory as John II, Duke of Alençon
對貞德大改觀的守城男 Tchéky Karyo as Jean de Dunois
一路呵護貞德的鮮暖男 Desmond Harrington as Jean d'Aulon
為貞德戒髒話的胖暖男 Richard Ridings as La Hire 然後還有
學貞德傳訊息的投石男(不知道是誰演的)以及
為貞德所席捲的墮落男 John Malkovich as Charles VII of France
也許對我來說,老盧版《盧貝松之聖女貞德》的核心魅力不在那些政治宗教心靈的探討,而仍是在那角色們熱血散發的魅力吧?我們看到被情人導演拍起來總是渾身聖光的 Milla Jovovich 彷彿中邪著魔一般睜大眼睛聲嘶力竭一往無前,那真是一種在絕望中都令人不可思議的瘋狂魅力!而前些年本來對草民對農村對女性嗤之以鼻的貴族男性們,也都沐浴那瘋狂的聖光而成了「那些年追隨貞德的男人們」!而且其中好多都是當代法國大明星呢!老盧電影,有其赤誠之心、有其重要議題、有其不吐不快,但最後那些嚴肅探討都是次要,好好享受熱血才是第一!推薦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ArJqKfrX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36.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95802564.A.C7F.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36.52 臺灣), 07/29/2020 16:32: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