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Do it](六之二)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八個字,在首宗國安法審訊中佔了重要席位。八個字的意思是甚麼,誰人可以作解讀?控方早前傳召了專家證人嶺大歷史系教授劉智鵬;今日到辯方專家證人之一的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作供。專家證人報告乃是她和中大新傳學院院長李立峯一起撰寫,然而今天只是由李詠怡作供。
李詠怡這一整天的作供,涉及了社會科學不同範疇,有量化統計方法、符號學、文化身份的建構、語言學。但早上,竟然來了一節關於中國歷史的討論,還要是以英語進行。
「李教授,你懂得中國歷史嗎?」辯方大狀劉偉聰,輕輕問到。
和早前劉智鵬作供不同,今天整天審訊,以英語為主,翻譯員只需照顧在犯人欄裡的被告唐英傑。雖然唐戴了耳機,但翻譯先生坐在唐旁邊,兩人只隔了一度欄。
身型瘦削,長髮及肩,穿黑色軟質西裝外套和上衣,下身穿灰色西褲,腳踏圓頭皮鞋,臉容沒化粧,說話嚴肅的李詠怡教授,用英語說着:「我在香港出生及教育,本科也在香港修讀。我在讀書時有修中國歷史。」
劉大狀穿衣講究,條子西褲配了顏色圖案袜子尖頭皮鞋。上庭時,脫下條子西裝外套,套上白色大狀領子,外披黑色大律師袍。銀白色假髮下,他那長及頸項的頭髮向外翹,說英語時,口部張開得特大。
他的手部動作很多,食指和中指之間夾着一支原子筆,當他請李教授慢下來時,會把右手掌竪起,開始新提問時,會用食指指着專家證人李教授方向,靜下來時雙手疊在腰間,緊張起來時上身向前傾,瞪起眼。
劉大狀的身體語言多樣,像個樂團的指揮家。
這天,劉大狀用廣東話朗讀古籍,又有一番古代文人雅士風韻。他從英式紳士風,轉變成古代書生腔口,在高院一庭朗讀着:「《元史:陳祖仁傳》裡,自古人君,不幸遇艱虞多難之時,孰不欲奮發有為,成不世之功,以光復祖宗之業。」快慢起伏有致,像朗誦表演。
劉大狀解釋,陳祖仁乃是元順帝之advisor,因為元順帝要修建皇宮而花費了金錢,陳勸諫皇上。
劉大狀追問,這句中,「光復」二字有沒有推翻政權之意思?李教授回應:「沒有,因為他是皇帝,他不會想推翻自己的皇朝。」此時,坐在律師後的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一度仰頭思考。
劉智鵬早前作供,以歷史脈絡分析八字意思,認為「光時」口號有推翻政權意思;今日辯方專家證人作供,三位法官發問的次數,顯然比早前劉教授作供時更頻密。
劉大狀問,英文Liberate Hong Kong (光復香港之英文翻譯)句子之中, “liberate”意思為何。李詠怡教授指,和中文「光復」意思有差異,「只能抽象地解釋有些事物被控制了,被限制了,希望從控制和限制中重獲自由。」此時,控方證人劉智鵬低頭與旁人細語。
至於「革命」意思又如何?李詠怡教授指,有三個意思,第一,改變國家管治和政治體制,有可能使用暴力;第二,人們做事方式出現重大改變,例如「科技革命」,「科學革命」;第三,天體運轉。顯然,第三個意思被排除。
而李教授認為,考慮到「光復香港」的使用,和2012-2018年頻繁出現的「光復行動」有關,「光復」這詞應放在這些活動脈絡裡理解。
而李詠怡指出,「光復行動」並非旨在推翻政府或政權;而是人們因為社區及日常生活不開心,被內地遊客或水貨客滋擾,想處理關於社區問題,是關於公共空間秩序的恢復。
劉大狀追問,「內地遊客和香港人是不是不同的族群 (ethnic group)?」
李詠怡教授解釋,在社會學有謂「社會建構的身份」(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她指出,有人或許會以血緣來理解族群,但社會學亦會看人們主觀如何把自己定義。
劉大狀進一步問:「一個人可不可以屬於多於一個族群?」
李教授說:「可以」。
劉拖慢了節奏,咬字清晰問到:「當一個族群厭惡另一個族群,是否等於要推翻政權?」
李詠怡教授乾脆地答:「不是。」
午飯後,眾人飯氣攻心,昏昏欲睡,幾名押送被告唐英傑的懲教職員坐得有點歪,反而還押一年的唐英傑,穿起藍色西裝,深色襯衣,始終翻閱着律師給他的厚厚文件。
李詠怡教授指出,她理解「時代革命」,要回到梁天琦於2016年的立法會造勢晚會錄影片段,梁天琦曾解說,他先是想「世代革命」,但後來改為「時代革命」,因為認為不應以「世代」差異作為政治主張。
李教授認為,當時梁天琦提出的「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以她的理解為:「恢復一個已失去的舊秩序,團結喜愛自由的人,為這個重要歷史時刻帶來改變。」
李詠怡教授和其研究伙伴以數據分析過連登討論區的帖子,發現在反修例運動期間,每天有高達4400帖子提及過「光復香港」或「時代革命」。而這個口號在反修例運動中,於2019年7月21日開始被示威者使用,其後使用次數上升。
她分析到,口號自7.21被廣泛使用,原因有兩個:第一,在2019年7月有出現過「光復屯門」「光復上水」等示威活動,「光復」字眼在示威者間再次出現。第二,元朗發生7.21襲擊事件,「此事令公眾感到憤怒,人們需要一些新的東西去表達他們的憤懣。」李詠怡教授解說道。
李教授再指出,反修例運動有一些特色,就是「高度去中心化」,而且「沒有清晰領袖人物」。在此背景下,她和團隊曾訪問40個示威參與者,作焦點小組討論,結果發現,對於口號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意思。」
較特別的是,在數據分析下,「光復香港」或「時代革命」均與「香港獨立」在數據上沒有重要關聯。對比之下,「五大訴求」和「香港獨立」的關聯,和「光時」與「港獨」口號一樣,兩者關聯不強:「而我們知道,五大訴求與香港獨立,並沒有關係。」
此時,李詠怡教授把討論帶往符號學的層次。「人們會主動為符號添加意義,影像或符號像錨,人們會把自己的感受及假設投射在上面。而口號本質上是含糊不清,懷有多種意義,因為口號的設定就是要曖昧、模稜兩可,具開放性,好讓你能添加意義進去。」
此時,法官杜麗冰舉了一個生活化的例子:「就好像運動品牌Nike,它那句口號『Just Do it!』的意思,在不同情況使用,也會有不同的意思。」
而李詠怡教授不認同控方證人嶺大歷史系教授劉智鵬的演釋,「劉教授把古典中國文本,近乎機械式地用作解讀口號,是從脈絡中抽空了。」
李詠怡教授再進一步指出,早前在法庭播放了梁天琦造勢晚會片段,她發現,控方呈上的文件中,連梁天琦說的話都抄寫出錯了,而這個錯,正好顯示抄寫者對文字意義的不理解。
梁天琦曾在晚會上說過:「選票就係子彈,這句是Malcolm X講,我地冇槍冇炮,手上選票就是政治版圖變革改革的一仗。」而當時控方專家劉智鵬指,梁意思是以把選票等同「武器」,欲以暴力推翻政權。
但李詠怡教授說,當她翻閱法庭文件時,發現抄寫者把美國黑人民權領袖Malcolm X誤寫為「Comix」,中文版亦「亂寫一通」(李形容為gibberish)。
李教授指,這裡的典故來自Malcolm X於1964年發表過的演說, “The Ballot or the Bullet”,目的是要號召非洲裔美國人登記做選民及參與投票。李教授指:「這裡是一個比喻,就像我們說『時間就是金錢』。」
作供進行到下午,三位法官不斷發問問題。李詠怡承認,從連登找數據,只能找到「連帶關係」,不是「因果關係」,要找因果的話,則要用另一些工具。法官們亦好奇一些細緻的調查方法,例如為何「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兩句要分開去作大數據分析,而不是一併去分析。
法官們翻閱一張又一張圖表,有時候,三位法官有人只有黑白圖表,沒有彩色圖表,律師們又要趕去找彩色圖表。大家翻查完一個又一個bundle,三位法官不斷發問問題。
那邊廂,坐在犯人欄的唐英傑,很仔細地研讀數據,他像個勤力好學的學生,一直跟進庭上的討論。直至下午,唐英傑每看畢一頁文件,會小心地用右手手指夾着紙張,擱在犯人欄寬闊的木欄上。
從早到晚,法庭忽然成為了跨學科的討論場域。元順帝,Malcolm X先後登場。從東方西方,從遠古到近代,人物夠多樣。怎知差不到多到休庭,還有多一個名人登場。
劉大狀提到Edward Leung (梁天琦)說了些甚麼,他卻說了Professor Lau (劉教授)說了甚麼。乾坐了一天的主控官站起來指正劉大狀說錯了。
劉大狀風趣地道:「哎,我說漏了嘴。」然而英語劉大狀說的是,「My Freudian slip」.
全法庭有人爆笑,連奧地利心理分析始祖弗洛伊德的理論也搬了出來,曾說過人皆有「戀母殺父情意結」的奧地利大師,指出我們說錯話,是潛意識想法浮出水面的表現。
然而這位還可以說笑,在庭上風趣幽默的劉大狀,昨午才以被告人身份,出席了西九龍裁判法院的47人國安法審訊過堂,獲得繼續保釋,才能今天披上大狀袍,站在庭上替另一位國安法被告辯護。被告身份與辯護律師身份交替切換,在現今香港,時代寫照也。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專家證人之一的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離開法庭時攝,星期一她繼續作供)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萬的網紅歐拉O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斗內歐拉拍更優質的影片:https://goo.gl/cLEy9f 工商合作請洽詢:ol...
「identity定義」的推薦目錄:
identity定義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 特朗普關於香港的演說,特別提到1997年6月30日當晚的下雨天,已成為新經典,也出現了越來越多賞析。其實演說內容,一切與當天彭定康的告別演說互相呼應,似是西方世界二十年間對中國研判的自問自答,詳細可參考同事以下文章。
▶️ 國安法大棋局:中國的現實主義框架,會否誤判?(國際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hRbV8qTgo
特朗普如何間接回應彭定康的主權移交告別演說
特朗普今天演說提到香港,最後一段令人驚喜,白宮寫手特別為香港寫下煽情的文字,當中更特別談到1997年6月30日的細節:
“More than two decades ago on a rainy night in 1997, British soldiers lowered the Union flag and Chinese soldiers raised the Chinese flag in Hong Kong.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felt simultaneously proud of their Chinese heritage and their unique Hong Kong identity.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hoped that in the years and decades to come, China would increasingly come to resemble its most radiant and dynamic city. The rest of the world was electrified by a sense of optimism that Hong Kong was a glimpse into China’s future, not that Hong Kong would grow into a reflection of China’s past.“
其實,英國人離開當天,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在雨天中發別演說,當中內容,其實不少可與今天特朗普的演說互相呼應。白宮說不定在執筆前在 Youtube 重溫了彭定康的演說。彭定康的演說當中,有這麼兩段:
“This is a Chinese city, a very Chinese city with British characteristics. No dependent territory has been left more prosperous, none with such a rich texture and fabric of civil society, professions, churches, newspapers, charities, civil servants of the highest probity and the most steadfast commitment to the public good.
I have no doubt that, with people here holding on to these values which they cherish, Hong Kong's star will continue to climb. Hong Kong's values are decent values. They are universal values. They are the values of the future in Asia as elsewhere, a future in which the happiest and the richest communities, and the most confident and the most stable too, will be those that best combine political liberty and economic freedom as we do here today.”
兩個演說,有三點共通:
1) 定義香港身份
兩者都嘗試定義香港這個處於中西方漩渦的城市,彭定康說香港是「 a Chinese city with British characteristics」,除了是一貫彭式幽默,諷刺中國當年強調自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外,也希望重申即使英國統治了香港 150 年,這裡依然是一個華人社會。
特朗普演說中則這樣去形容香港:「The people of Hong Kong felt simultaneously proud of their Chinese heritage and their unique Hong Kong identity」,也是同時強調這裡的華人傳統,以及香港人的獨特身分。
2)肯定香港的繁華多元
彭定康在演說中提到,香港是史上最繁榮及多元的殖民地,「No dependent territory has been left more prosperous」,後來更點名稱讚香港甚富活力的公民社會、學校、教會、媒體等。特朗普的演說中,也提到香港是「radiant and dynamic city」,證明西方社會對香港的定格,總離不開國際金融中心、極富活力和敢於表達自我的城市。
3)香港之於中國及亞洲的期盼
我認為這段意義最重要,彭定康如此提到:「Hong Kong's values are decent values. They are universal values. They are the values of the future in Asia 」上世紀九十年代,正值冷戰完結,東歐等地掀起民主浪潮,但那時最熱切的討論,則是亞洲國家是否適合民主政制,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便提出「亞洲價值」,即經濟自由但政治威權,才符合亞洲的國情。彭定康顯然不同意,而且認為香港同時兼備自由市場,以及愈來愈開放的民主政治,才是亞洲的未來,是亞洲國家要仿傚的典範。
這份對香港的期盼,也是西方各國多年來對中國的想像,希望中國擁抱自由市場後,便會逐漸擁抱民主政制,「結束一黨專政」,後來允許中國加入世貿、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 由香港作點,連上中國的線,繼而影響亞洲這一面,是西方世界的打算。
顯然,這算盤完全打不響,中國經濟發達之餘,政治自由卻愈加收窄,而這套自由市場加上極權管治,在亞洲甚至全世界都有價有市,民主正式退潮。
西方世界近年逐漸醒覺,中國不可能政治自由化,美國在特朗普牽頭下,制裁中國舉措不斷,不得讓中國予取予攜,今天一句「The rest of the world was electrified by a sense of optimism that Hong Kong was a glimpse into China’s future, not that Hong Kong would grow into a reflection of China’s past」更是蓋棺定論,二十多年來對香港作為自由世界橋頭堡的良好意願,已經落空。
也許最令香港人心神意會的,還是彭定康演說中的最後一句:「Now, Hong Kong people are to run Hong Kong. That is the promise. And that is the unshakeable destiny」,那時的「港人治港」,是指預備上任的董建華管治班子,是「一國兩制」的莊嚴承諾,23年後,這明顯已經荒腔走板。不過,去年的反送中運動香港人團結一致,守護城市的自治,卻仿佛更有力的證明,港人治港是我們的 unshakeable destiny。
彭定康的告別香港演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LF21qprs4
identity定義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黃色經濟圈」的十字路口,也是運動的十字路口(上)
日前舉辦了一個關於「黃色經濟圈」的學術論壇,感謝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志裕教授答應作為合辦單位出席,在此時此景一片蕭索的香港學術界,具有相當道德勇氣,令後輩動容。據說曾有內地教授在一些渠道,事先張揚質疑「黃色經濟圈」的討論不夠學術,只是政治宣示,這種論點經過趙教授的基調發言,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eorge Akerlof關於「身份認同經濟學」的理論,與及他搜集不同經濟體有關「顏色經濟學」的第一手數據,立刻不攻自破,「黃色經濟圈」的未來,已成為顯學。
然而,經過一整天的會議,通過不同學者、業界代表的分享,作為一個希望借用國際案例提倡「黃色經濟圈」的人,我不得不分享觀察到的憂慮。此刻「黃色經濟圈」正處於十字路口,假如往小圈子圍爐取暖老路走,只會無疾而終;而要釋放「黃色經濟圈」應有的千億經濟潛能,必須社會出現真正的範式轉移。問題是,大家預備好了嗎?
讓「黃色經濟圈」越走越窄的五條窄路
1. 人血饅頭論
黃色經濟旗艦網購「光時」手足當日的分享,極具啟發,詳細可見李祖喬博士在《立場新聞》的文章。由於支持「黃色經濟」的朋友都是理念主導,才願意以消費模式「懲罰黃店」,但同時卻傾向以道德高地審視「黃店」的商業模式,這是先天矛盾的。光時因為開宗明義的定位,已經苦苦經營,要生存,不可能以半義工方式營運;然而出現了全職員工,一旦手足失職被炒,「利用光環賺錢」、「人血饅頭論」就立刻出現;甚或只是沒有每天播《榮光》而被評為「不夠黃」,理念支撐的品牌效應,也會崩潰。假如不以商業方式營運,連生存也成問題,談何經濟圈?
2. 藍黃教條主義
沒有「撐黃罷藍」的積極性,就沒有「Identity Economy」,但方法論上,有沒有絕對公平的「黃店」定義?恐怕沒有,就像十年前內地罷買日貨,不久就發現很容易傷及自身。早前台灣一芳水果茶的香港代理被「錯誤裝修」,代理商的表白就很有代表性:他只是franchisee,已用盡一切方法支持運動,假如因為台灣母公司一個微博聲明變成「藍店」,還有甚麼誘因令同路人互相扶持?其他「黃店」的飲食貨源大部份來自中國,是否都是「扮黃」?一些被網絡標籤為「藍店」,只是小股東、獨董或茶水阿姐發表了個人意見,但可能90%股東都是黃,難度就是「扮藍」?論及是否「真心黃」,難道要像特區政府DQ主任施加讀心術?一些深黃店東忽然被列為「藍店」而申訴無門,心灰意冷,假如依靠網絡評分和舉報,怎樣避免商業打手主導?當運動膠著,分化成風,每一個有心人都有「唔夠黃」的一面,稍一不慎,淪為網絡批鬥場,就前功盡棄。
創辦「米豬連」的朋友坦言,重要的不是逐步變成獵巫的「黃藍fact check」,而是怎樣吸引更多商店認同黃色理念,「扮黃」也是傳播理念的行為,而且可以真的覺醒,何樂不為?新聞不時有「藍色名人」被「黃店」拒諸門外的新聞,然而就像周顯日前講述,黃店不但不應排斥「藍客」,反而應該盡力賺他們的錢,聘請員工、消費時才選黃,這樣才能壯大「黃色經濟圈」。對此,我深深贊同。近來參加了不少相關會議,很有趣的現象是,不少發起「黃色經濟」的有心人,正職都在「藍色企業」工作,內地淵源深厚;他們認為只要官方職責不突破道德底線(例如寫屈小姐的文章),善用對家資源、壯大己方陣營,天經地義;沒有了這批雙面人,「黃色經濟」可能瞬間崩潰。假如社會對上述基本經濟原理不接受,「黃藍教條主義」必然在運動緩和時,變成內耗、批鬥、紛爭的泉源,變成拖散運動的催化劑。
3. 無大台、也無平台
政治上,近年全球都興起無大台、去中心化,這完全是可取的,也是「時代革命」一部份。然而在經濟層面,即使無大台,黃色經濟也不可能沒有平台。目前出現的黃色經濟體規模甚小,內容重疊之處卻甚多,「抄車」不斷,資源已經有限,要是還有不必要的浪費、錯配,令人憂心。但正如與會IT講者分享,現在有多個大同小異的「黃藍app」,最寶貴的資產就是各自千多個database,是否願意分享出來合併,除了涉及根本利益、還有對理念的不同理解。現在連政壇也沒有一錘定音的人壓場,經濟講求實力,只有更難;但假如採用中大邱林川教授牽頭的「山上見」模式,有百多名股東、體現民主程序挑選項目,卻有過度理想化的風險。現在運動momentum依然強勁,很多朋友期望眾籌解決基本問題,但這是不能持久的。但假若集資搞十億以上的基金,必須一擊即中,誰有這樣的號召力?這些結構性問題不解決,黃色經濟體可以生存,但很難發揚光大。當然,黃色左翼傾向認為存在體現價值更重要,黃色右翼則強調必須儘快壯大、達到經濟效益,兩者並非互相排斥,但前者其實已成功,後者才是未來關鍵。
4. 對威權政府的非威權假定
目前「黃店」標籤成為一時風尚,但不少發起人都是根據現有社會規則行事,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威權打壓,並沒有充份準備。在殖民時代最高壓的時候,政府以衛生條例勒索不聽話店舖、消防條例人為阻撓營運,「是常識吧」;這還未算金融體系(例如匯豐銀行對星火帳號的處理)、發牌系統等,都可以搞小動作。假如未來香港政府淪落至此,會不會出現「黃店變藍潮」,尚未可知。目前的「黃店」一方面希望脫離建制、大企業掌控,但另一方面,使用的工具、中介、貨幣、通訊,卻不得不完全依賴現有制度的一切,起碼在思想上,這是早晚要理順的。
5. 對經濟體的有限想像
不少人對「黃色經濟圈」興致勃勃,都是情感主導的,喜歡看見同路人的店舖獲加持、對家的店舖關門大吉;但到了討論專業操作時,需要很專門的經濟、金融知識,熱情卻往往冷卻。這裏存在一個基本理念問題:「黃色經濟圈」的價值,是否就是一種情緒發洩?還是真的以抵銷政府、大企業影響自己日常生活為目的,「光復」對衣食住行的控制權,從而減低對未來出現威權、極權社會的結構性依賴,進行的一場「時代革命」?前者思想是封閉、防禦性的,後者方向是開放、進取性的,必然涉及金融、資訊科技、貨幣、土地(境內/境外)等範疇。我們自然不能一蹴而成,但起碼需要在食肆黃藍店外,逐步開拓不同想像,否則就跌入死胡同。而這些想像,又不能是空想主義,需要高質專才加盟,但這些人大部份在大企業內「表藍內黃」,怎樣走下一步,涉及很具體的現實問題。
說了這麼多,我自然不是像施永青老闆那樣,對「黃色經濟圈」大潑冷水;事實上,當他了解到Identity Economy的國際潛能,結論可能改觀。一直覺得香港的未來,離不開「黃色經濟圈」的建構,只是必須理順上述困局,才能#WeConnect下去,到達彼岸。就像這場運動,正處於轉型期十字路口,究竟繼續團結走下去打持久戰,爭取最後勝利,還是因為操作問題,歸於內耗,無疾而終,正是考驗真香港人的時候。至於如何理順上述問題,下篇再述。
明報筆陣,2019年12月16日
identity定義 在 歐拉Ola Youtube 的評價
---------------------------------------------------------------------------------------------------------
斗內歐拉拍更優質的影片:https://goo.gl/cLEy9f
工商合作請洽詢:olaolaola1014@gmail.com
---------------------------------------------------------------------------------------------------------
★歐拉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olaolaola1014/
★歐拉的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OlaYouTuber/
----------------------------------------------------------------------------------------------------------------
Youtube Audio Library
https://www.youtube.com/audiolibrary/...
----------------------------------------------------------------------------------------------------------------
#第五人格 #IdentityV #アイデンティティ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FmHZ9qQFy8/hqdefault.jpg)
identity定義 在 恆等式簡介| Introduction to Identity - YouTube 的八卦
IDENTITY 網站: https://project- identity.hk 影片內容: 00:00 - 片頭00:05 - 基本概念| basic ideas 02:56 - 例子1 | example 1 03:59 - 例子2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