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尖峰對談:聯強總裁杜書伍V.S.台大教授湯明哲(上)
#數位轉型機器決策取代傳統人力
#價值鏈重組聯強能維持競爭力?
2017年3月24日下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邀請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與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對談,探討國內所有企業都關切的數位轉型議題。涉及重點包括:第一、在人工智慧等新科技浪潮之下,全球價值鏈重組,實體起家的業者到底還有沒有競爭力?第二、企業數位轉型到底怎麼跟策略、組織改造和人才接班一起思考。以下為對談重要內容摘要:
湯明哲問(以下簡稱「湯」):近年我們看到諸如CIA雲端管理(Cloud)、網際網路(the Internet)、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新科技應用浪潮,對於企業衝擊無遠弗屆。
全球各行各業產業價值鏈在新科技浪潮下重組。特別是美國零售業,從2008年電路城(Circuit City)申請破產重整起,許多業者都經營困難,而今年迄今,包括無線電屋公司(RadioShack)等已有九家零售商破產,看來實體起家的企業難以應付CIA帶來的數位轉型挑戰。而這些實體起家的零售業者許多都是聯強客戶。
儘管聯強向來不吝於數位投資,過去也用資訊科技建立起競爭優勢,即便如此,聯強是如何看這波數位科技的衝擊?又如何因應?
杜書伍答(以下簡稱「杜」):我想先談一個非常基礎的東西:「數據分析」。1990年代,麥可.韓默(Michael Hammer)提出了「再造」(Re-engineering)理論的關鍵:打破組織樊籬,讓資訊直接貫穿組織。不管有沒有電腦,企業經營決策與管理「數據分析」都應該是基礎,企業應該習慣性地蒐集資訊、數據、歸納整理、分析,以得到新的知識、認知和對實際情況的掌握。
只是以前受限於科技,必須克服很多問題才能蒐集到資料;但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日趨成熟,資訊產生速度又快、數量又大,經過演算,不只瞭若指掌,甚至可以預測變化。這時,與傳統的資訊掌握模式相較,競爭力出現懸殊差異。
☑️數位轉型,機器決策取代傳統人力
杜:聯強在很早就借重資訊科技與演算法,讓電腦幫同事做資料蒐集。要求各部門同事要做「月報」,對他所做的工作做資料整理分析。因此,同事們會不斷要求品質管理、MIS資訊管理系統等部門,定期提供資訊作為判斷依據。但早期的做法只是基礎。必須設法提升,更積極大膽運用演算法、人工智慧。現在漸漸用機器計算出來的結果做決策,不要人。
舉例來說,過去幾年我們在中國大陸強力建構運籌網絡,因為不是每個貨的量都大到值得每個地方備貨,量小,物流就容易呆滯;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決定哪些城市是一級運籌點?往下二級、,三級運籌點又是哪些?而什麼樣的貨,在什麼情況下,要布到哪一級的運籌點?整個網絡的運作,都要用演算法去做決定,而不能用人去判斷。
關鍵挑戰在於,如何讓配置處於「最小庫存、最低運作成本」。
湯:以前員工能下判斷,現在用電腦就好,不會抗拒嗎?
杜:早些時候,同事會質疑,「機器怎麼比得上人?」總說不行。但如果人的決策失誤率比機器高,為什麼不聽機器的?單一公司、單一庫存可以用人來算,但萬一你有一萬種品項、三十個運籌點,人怎麼做?一定要靠機器。
你說人會不會抗拒?會。但我說個例子:1990年代初期,人們都講,業務員的工作就應該是去賣東西、說服客戶、把訂單拿回來。但我們打破這個迷思,改變流程,客戶要下訂單補貨,打電話進來,就有人服務,有人告訴你,現在最新價格是多少。本來做業務的最自豪的、認為自己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在於「訂單是我拿回來的」,這一改,所有的業務跳腳。
為什麼改?因為我們和客戶是長期的關係,當我們介紹客戶,你可以賣這個產品,客戶認為有賺錢機會,當然就賣了。賣了之後開始要補貨,他也不要你介紹規格,因為商品有編號,很容易查,他只要價格。
用人工智慧也是。這是跳腳也沒有辦法的事。最終我們要看績效結果,你是要借用工具,交出表現?還是反對這個工具,讓績效下滑?
我認為,未來會有兩種工作人,一種是專門去蒐集並整合人類解決問題的想法,再理出演算方法,將結果放進去電腦,讓機器做決策。但要讓機器決策正確,關鍵在蒐集資料是否正確,不然就會「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所以,未來會有另一群人是在第一線確保每個工作步驟確實落實,這樣資訊才會正確。
☑️價值鏈重組,聯強能維持競爭力?
湯:現在聯強做的,看來是「把事情做得更好的策略」(Do Better Strategy)。但CIA帶來的衝擊不只是營運層面的,而是商業模式上的。像是亞馬遜(Amazon)連續虧損了二十年(注:2015年開始獲利),市值卻超過四千億美元,因為它打造了一個數位與實體基礎建設,讓所有的零售業者難以匹敵;現在許多產業的價值鏈受到平台衝擊,因此縮短或重組。聯強如何應付商業模式上的變化?
杜:對我們來說,(電子商務)只是多了一種通路(Channel),現在發生的只是通路重分配。出現新通路,我們就設法開發,把貨供應給它,讓它銷售到終端消費者手上。
電商還沒起來之前,通路為王,但這也造成許多連鎖業者運作上有很多浪費,它不講求營運精緻化、也不講求庫存管理,反正它所有的費用要由供應商來付。但當電商變得愈來愈厲害,把連鎖通路打了個稀哩嘩啦,一開始它們反應不過來,但現在它們醒了,很積極地降低成本。
但另一方面,電商為了搶市場,講求快速配貨,儘管訂單量很低也免費去送貨,搞到現在也不賺錢。你可以看到電商都要做O2O(Online to Offline,意即線上營運帶動線下消費),就是為了要突破(成長)瓶頸。但這也讓電商的營運成本提高。
這麼一來,實體起家的通路在設法降成本,而虛擬通路起家的電商成本則在提高。最終,誰能勝出要看誰真的掌握了經營效率。
↩️↩️轉引自哈佛商業評論(HBR)2017年5月號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7021.html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趣脆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的小朋友喜歡各類的汽車、交通工具- 「車車」嗎?他們能分辨出不同交通工具的外形和名稱嗎? 在這段學習影片,我們會展示各種的TOMY Tomica的交通工具模型, 讀出它們的英文和中文名稱,以及配上汽車的聲音。 所以你的小朋友看完影片後,便可以分辨出不同交通工具的外表,英文和中文名稱。 這影片...
garbage中文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八卦
#兩個孩子 #國一 #小三
我知道,這個議題,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同意。您可能會覺得「帶孩子去看那個做什麼」「這真的好嗎」。我能理解,請讓我分享一些事實、觀察,以及實際跟孩子的對話,給您參考看看。
「上週末的 Taiwan LGBT Pride 2019,就在台北,你參與到了嗎?」
Pride Parade,以前叫做 Gay Pride Parade,但因為除了男同性戀外,現在也擴大到各種非典型性別者,包括女同性戀、跨性別者、自有性向者等,所以統稱 Pride Parade,中文的話,叫做「多元性別驕傲遊行」可能蠻恰當。
事實上我們白天有本來的行程,但因為在 Google 地圖上,他會用彩虹路線顯示封路的遊行路段,想說難得遇到,不如就帶孩子一起去看看。
旅行不就是這樣嗎?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多感受不同的文化,我們也可以帶他們一起討論,認識更多的事實,至於要有什麼看法,就是他們那一代的事了。
倫敦畢竟是世界大城,之前波士頓馬拉松的爆炸悲劇也從新聞上注意過,所以這次我預計只加入整個遊行的最後半小時,也只從遊行途中的特拉法加廣場邊緣參與,避免過於擁擠的環境,讓小孩感到壓力,也避免突發狀況無法應變。
從地鐵站過去的時候,就能發現人真的很多。英國人參加遊行很熱情,身上一定要打扮一番的,不管是旗子、臉上彩繪、領帶、皮帶都行,一定要有彩虹旗。
在台灣最有感的就是 Halloween,美語班的外籍老師都超級投入在扮裝,反倒是台灣家長都覺得很苦惱,往往想的是「買這個一年用一次的道具要做什麼?」XDD 但我想,一個社會邁向富裕的過程,漸漸的會從物質轉向體驗,既然這是我要開心的一天,讓自己打扮得更投入,當然就能更開心囉!
到了特拉法加廣場附近,就能感受到,Pride Parade 的氣氛真的很歡樂,每個人都穿著自己覺得最好看的樣子,當然,這些審美觀不見得是被每個人都能稱讚的,而且普遍「肌膚露出率」與「身體線條展示率」都偏高。
對這件事情,我的想法是,pride 是對自己的性向感到自豪,也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自豪。花了時間練的身體線條,能被認同自己的人看見,很不錯;對自己的身體感到驕傲,即使並不是電視或雜誌定義的那種美,開心地與自己的樣貌和解,也很不錯。
這種 pride 在英國,即使不是 Pride Parade 也常可見。在台灣,如果胖的男生女生,多會用寬鬆的衣服,或西裝大衣等本身有明確線條的衣服,做視覺上的遮掩 修飾。但英國人很多肚子比我還大,一樣穿著緊身衣緊身褲,開心的跟大家分享自己養出來的飽滿肚腩。讓我也檢討了一下自己,到底是怎樣的教育,讓我失去了這種 pride 呢?如果我能看開這點,或許也不用整天說要減重了 XD
當然,現場也有很多一般在媒體上比較不會看到的討論,尤其那些比較政治不正確的觀察。像是有個團體是 Pride Resound Chinese,揮舞著五星旗,但諷刺的是,近年他們對同性戀的打壓漸大,更別說 LGBTQ+ 族群。其實他們揮舞著的,是一個打壓著他們自己的政權旗幟,不知道他們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多些,還是認同自己多些呢?
現場也有騎腳踏車的急救小隊,這不是純逛街的喔,因為喝酒的人很多,喝很大的也不少,我們跟著人流與這兩位向前走後,就發現他們是要趕去一位路倒遊行參加者那邊,我沒逗留觀察,猜想應該是喝太多,醉倒了。
周邊的公園,人滿為患,垃圾也很多,已經有清潔隊員開始初步清理,但流浪漢也借這個機會收集些對他有幫助的物品。畢竟這遊行有主題的,今天不是 Homeless Pride。一路上蠻多這樣的街友,他們在快樂的遊行中,一臉茫然。
多數你在媒體上看到的,都是拍人群,快樂自信的笑容。但如果低頭看看腳下,幾乎都是這樣。
就教育來說,我認為這樣的參與其實不錯,不做太多的價值判斷,先讓孩子體驗,然後問問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回答他們的問題。
升國一的女兒覺得,他們遊行開心很好,但現場抽菸的人太多了(真的多),而且音樂聲音很大(真的大聲),地上垃圾也太多(真的有點多),很可惜。
Then we went to the Pride Parade and stand by watching, but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smoking and the sound they were playing were very loud, also there are a lot of garbage all over the ground. / Jin’s Blog
http://bit.ly/2BMoXYW
我跟她說,因為這些性向不同的朋友們,過去受了太多的欺負跟壓抑,一個民主社會,必須做點事,甚至稍微矯枉過正一點,去讓這件事情被注意、被看見,避免悲劇再次發生。垃圾要收集、市容要恢復,很容易,但社會逼死一個人,甚至一群人,那是沒辦法復原的。
升小三的兒子則是很好奇,對每個遊行花車、公司標誌、LGBTQ 個別的定義有興趣,我就一一講給他聽。
他們即將面臨的世界,不是我能想像的世界。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事實、知識,以及在他們還小的時候,陪他們看看這世界,未來,再由他們來告訴我們,他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吧。
🚩 寒假、年節出遊前的必修教養課程,與孩子互動,不怕沒有梗。年前僅此一場,開放報名!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好課開班|2020/1/4(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立即報名|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帶著孩子去看 London Pride Parade
➤ http://bit.ly/344PtsM
▌延伸閱讀
➤ 6 個在旅行中,對孩子的整體能力培養的小技巧。
➤ http://bit.ly/2IyRRQd
➤ 旅行中,晚上無聊時,適合跟孩子做的 5 件事。
➤ http://bit.ly/2ATMTcB
「素養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沒有邊界,或者我們應該說,「邊界,是自己定義的」,不是課本學門定義的,不是教學進度定義的,不是課本自修定義的,不是考試範圍定義的。
這樣的引導、整合、輔導,很難要求一次要管 30 個小朋友的學校老師幫忙。即使家教老師,跟孩子的相處時間不夠久,也很難去串起這一切。跟小孩一起生活的我們,是最適合的老師。
《素養教育工作坊》,我們將分享,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瑣事,你可以怎麼觀察自己的小孩,並做跨領域的引導整合。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好課開班|2020/1/4(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立即報名|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家庭中的素養訓練,必須符合 4 個面向:
✔ 短時間能做
現代社會,大家都忙,雙薪家庭也多。很多時候忙了一個月,只有一個週末下午全家有空。如果能在 2 個小時內完成,才有可行性,也才有成就感。
✔ 要融入生活
最好不用事先準備,想到就能做。甚至跟全家的外出、跟團旅行、自由行,都能結合。
✔ 與學校互補
知識的部分,國民教育作得不錯。但在媒體識讀、獨立思考、書寫溝通等領域較少,家庭為主的素養訓練,若能補足就更好。
✔ 順應新趨勢
孩子長大速度很快,有限的時間,學到能帶著走,且未來適用性高的技能,當然更好。
素養教育工作坊,在小孩最渴望知識,最喜歡問為什麼的這幾年,讓他們留下與你互動的回憶。
🔥 過年前僅有一班,開放報名。
🔸 2020/1/4(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帶著孩子用他們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
🔹 2019/11/30(六)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 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 課堂上直接做出你的部落格,回家還能幫小孩架一個。
🔹 透過孩子最真誠的書寫紀錄,也能更瞭解自己的孩子。
garbage中文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八卦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索命麻醉的文章
有興趣的讀友可以翻出來再看一次
https://www.facebook.com/309451919769378/posts/316504692397434?sfns=mo
今天來談談 【肌肉鬆弛劑】
肌肉鬆弛劑,又是一個『中文誤我』的故事。
本文這裡講得肌肉鬆弛劑,指的是【阻斷肌肉神經傳導的藥物。】#Neuromuscular #blockade
也就是上一篇文章裡面講到,讓病人 #不動 的藥物。
跟你腰酸背痛,醫師開給你吃的【肌肉鬆弛劑】完全是兩回事。
#skeletal #muscle #relaxants
跟醫美診所打在你臉上,說是讓你臉部的肌肉放鬆,然後消除你原本可以夾死蒼蠅的皺紋的【肉毒桿菌】也是兩回事。
#botulinum #toxin
以英文來看,你完全不會弄錯。
但中文都翻譯成『肌肉鬆弛劑』,是不是就很容易被不知情的人混淆了呢?
不知道各位讀友是否還有人記得,2002年的新聞:
北城婦幼醫院的護士黃xx,因為將肌肉鬆弛劑當成B型肝炎疫苗,為新生兒施打,因此造成六女一男共七名新生兒生命垂危的不幸事件。
事實上,此類的肌肉鬆弛劑就是作用在神經與肌肉相交接處,讓要求肌肉收縮的神經訊號無法傳遞,達成讓全身的骨骼肌都無法收縮的藥理效果。(#如手繪圖一)
此類藥物起源於南美洲土著的 #箭毒(curare),最初的作用是塗在箭尖,中箭者意識清醒,也能感受到痛苦,但全身肌肉無力,全身都不能動麻痺而死!因為中了箭毒,你連呼吸的肌肉都不能收縮,所以你會活活不能呼吸窒息而死,後來這類藥物被廣泛用在手術上,也就是現今我們手術中會使用的 #肌肉鬆弛劑 (由英文來看,稱之為神經肌肉阻斷劑更合適)
(小編按:所以每個麻醉醫師都是 #用毒高手?)
至於口服的肌肉鬆弛劑呢?
阿婆腰痠背痛,抱小孩的媽媽手臂痠痛,運動員運動傷害肌肉拉傷,醫師很常開的口服的肌肉鬆弛劑,大概都歸類於這一類。
比如說 #Baclofen 是抑制腦和脊髓突觸的傳導,減少肌肉過度的收縮。常用在中風病人的肢體攣縮,可能會有一點輕微的嗜睡。
#Mephenoxalone 是最常見口服的肌肉鬆弛劑,可以抑制神經衝動的傳導,而達到緩解骨骼肌筋攣造成的肌肉疼痛,經由神經系統作用來產生肌肉鬆弛的效果。可以用來治療腰痛,落枕的脖子痛,過度使用造成的肌肉痛,肌肉僵硬。
以上這些口服的藥物是用來緩解肌肉收縮,或是減少肌肉的收縮,使肌肉放鬆。而針劑的箭毒類的肌肉神經阻斷劑,是造成肌肉的麻痺,而讓肌肉完全不能收縮,以便手術。 這是完全不同的藥物
但...但...但... 別懷疑~
真的會有 強克!崔西!卡比琪!的垃圾醫生,分不清楚這兩類藥的差別。
註:#junk #trash #garbage
醫師執照也不知道是去 #波蘭 買的,還是拿雞腿去換的。
這樣都敢學人家當醫生,也不知道勇氣是不是梁靜茹給的。
講兩個恐怖故事好了~
故事一:
有個診所的醫師,因為診所護理師腰痠背痛,因為診所沒有口服的肌肉鬆弛劑,所以好心的拿手術用的“肌肉鬆弛劑”幫護理師來一針~
然後呢?
護理師就沒有然後了~嗯,中了箭毒麻痺而死的故事,寫出來大概不是PG13,已經分類為R級了。
崔西卡比琪醫師呢?和解就把事件壓下來了~所以 #沒上新聞。
#不自殺聲明
#不要查我水表
故事二:
某個中部很鄉下的小醫院。
骨科手術,病患下肢骨折,被施打半身麻醉。
(有在發漏粉專的各位麻的法課友應該就知道,半身麻醉是從脊椎骨縫打針,只有麻醉下半身。而病人的上半身是清醒的,還會講話會聊天會呼吸~)
骨科醫:病人腳還在用力,還會踢我。
麻醫:心裏OS(蛤?都從脊椎阻斷傳導了...怎麼可能用力)
骨科醫:你技術這麼爛,有麻跟沒麻差不多!
麻醫:心裏OS(沒麻病人早就哇哇大叫痛了,阿婆醒著卻什麼話都沒說,就你話最多,可以不要尿不準怪馬桶歪嗎?)
骨科醫:不管啦,你給我打 #肌肉鬆弛劑。
麻醫:心裏OS(!!!要病人中箭毒清醒著麻痺而死???!!!)
你以為故事結束嗎?
麻醫拿出一支空針,從點滴裡抽了一點生理食鹽水,再加回去點滴。
麻醫:我幫你的病人加了肌肉鬆弛劑了~
骨科醫:就你嘴硬,早點加不就好了嗎?你看病人現在都鬆了,讓我好開多了!叫你早點加就不加,浪費大家時間....(以下省略一萬字)
嗯,據說那個骨科醫師到現在還依此為要求,要麻到他的手術的麻醉醫師都要幫他半身麻醉的病人打肌肉鬆弛劑。
#你以為我會承認那個麻醫是我嗎?
最後來聊聊下面的新聞,『術中清醒』
#麻,就是不痛。要給予病人適當的止痛藥物。(讓病人不痛)
#醉,就是不醒。要給予病人足量的鎮靜藥物。(讓病人睡著)
再加上 #肌肉鬆弛劑, 讓病人不動。
【不痛、不醒、不動,就是全身麻醉】
請參見《手繪圖二》
全身麻醉,麻的是你的腦,所以會讓你失去意識。如果讓你失去意識 #不醒 的藥物不夠,但 又給了你 #不動 的肌肉鬆弛劑,那索命麻醉的劇情,就會在你身上活活上演了。
下面的新聞就是個例子。
新聞:
意識清楚的狀態下「肚皮被醫師割開」病婦麻醉失敗,小手術變終生夢魘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42308
#本文歡迎轉載
#轉載請保留出處
garbage中文 在 趣脆學 Youtube 的評價
你的小朋友喜歡各類的汽車、交通工具- 「車車」嗎?他們能分辨出不同交通工具的外形和名稱嗎?
在這段學習影片,我們會展示各種的TOMY Tomica的交通工具模型, 讀出它們的英文和中文名稱,以及配上汽車的聲音。
所以你的小朋友看完影片後,便可以分辨出不同交通工具的外表,英文和中文名稱。
這影片包括以下交通工具︰
car, motorcycle,double-decker bus, ambulance, police car, fire truck, train, helicopter,
taxi, garbage car, ship, school bus, formula one, bus, bulldozer, truck.
私家車、電單車、雙層巴士、救護車、警車、消防車、火車、直升機、的士、垃圾車、船、校巴、
一級方程式賽車、巴士、推土機、貨車
整段影片的教學過程有別於一般的「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的沉悶教學方法。我們把汽車擺放得就像小朋友平時玩玩具的時候一樣,
再加上特別汽車聲音,讓小朋友對這些玩具產生興趣,自然地注意力和集中力便有力,從而很快便學懂了交通工具的名稱。
不少家長告訴我們,他們的小朋友不單很喜歡看我們的影片,而且很快便學懂了不同交通工具的名稱和讀音,這點我們是感到很鼓舞的!
我們希望你的小朋友能夠享受這段學習影片、學懂不同交通工具的名稱、就像我家的小朋友一樣!
Does your kid love street vehicles? Let’s learn about street vehicle names and sounds with TOMY Tomica 2015 !
In this video, we will show the transportation vehicle and pronounce the name of it,
we also play the sounds of this type vehicle. So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your kid will not only able to identify the outlook of each vehicle, but also remember the vehicle name and recognize the vehicle sounds.
This video is also suitable for someone who want to learn Cantonese as second language.
如果你們想看我們更多的學習影片的話,請
-「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dFdlixR5K4HiONkmcZs64w?sub_confirmation=1
-請「按讚」like 和 「分享」這段影片給你的朋友和其他小朋友、例如facebook, whatsapp, tweeter, google+....etc
學習汽車系列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wLmWfV_FjAnA_o_6hqRHuUPhfUnhd7YL
學習動物系列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wLmWfV_FjAkSD723YfwpUZDeU93I32nc
學習水果系列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wLmWfV_FjAlvDuSmLrWq0corvfud44mm

garbage中文 在 吳鳳Rifat Youtube 的評價
台灣的垃圾車真的很可愛。我記得第一次在台北丟垃圾的時候聽到音樂以為有表演,結果是垃圾車的聲音。在土耳其丟垃圾之後的回收效率不像台灣那麼的好。其實很多外國人很常誇獎台灣的回收制度。象我妹妹第二次來台灣的時候是2019 年,我特地讓她跟我一起丟垃圾也當然紀錄她的反應 😂 結果妹妹覺得台灣的回收制度實在是很神奇又好好玩♻️
#回收制度 #垃圾車 #台灣女婿
FOLLOW 吳鳳 Rifa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ifatkarlov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ifatshowman/
Website: www.rifatkarlova.com

garbage中文 在 艾歐音樂 Youtube 的評價
io 樂團單曲 "真實" 概念影片。
簡單的說 真實 這首歌在講的是, "小時候的夢想長大是垃圾。"
小時侯的夢想、學生時的理想、長大後都被現實的壓力與環境逼的不得不改變。
當我們都在追求社會為我們定下的標準的時候 io 想問你們, 這真的是你們要的嗎?
對於我們而言 "就算今天嬴了明天又會如何?"
io 放下了一些曾經用盡全力追求的事物, 現在只想要在還有機會得時後對自己盡責。
io 即將在 2010年12月中發行由新聞局補助的首張專輯, 這絕對會是在商業唱片市場中多年來最有生命力的音樂!! 一定要聽!!
io 更多在
www.facebook.com/ioband
This is a concept video of io's new single, Real.
Often times, our childhood dreams and what made us happy when we were young becomes garbage due to the pressures of real life. Real is a simple song asking one question: Are you really happy with your life?
io is a Chinese alternative pop rock band from Vancouver, Canada that is actively gigging in Taipei, Taiwan.
Please visit our blog for live and news updates:
www.facebook.com/ioband

garbage中文 在 寶寶巴士- 工程車| 职业认知| 中文兒歌| 童謠| 卡通, 動畫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