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瀕失控邊緣,防疫戰略應對危機速調整!
根據《彭博社》發布的全球新冠疫情防疫韌性排名(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台灣從去年11月一度高居第2、後面幾個月掉到第5,如今掉到第15,主因正是近期疫情升溫以及僅0.6%的疫苗接種率,甚至已經落後疫苗大幅接種後上升至第13名的美國,儼然淪為 #龜兔賽跑。
近來每日發布之新增確診人數多為200至300多人,今(5/27)日新增405確診;校正回歸病例266人,在連日「回歸」之後,5月17日以來每日累積回歸都已超過百人,回歸後之每日確診人數已突破500甚至超過600人之譜,奮戰多日的北市聯醫工會更發出醫療崩壞的求援急報。這都說明上週迄今的疫情,都比原本以為的嚴峻許多,接下來疫情發展恐也不樂觀,我們的防疫戰略需要加速調整。
疫情失控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習慣了防堵成功的安逸,過去一年台灣的防疫重心幾乎放在邊境管制上,對於境內的後備動員與調度卻沒有相對應的準備。現在破口出現、病毒殺進來了,大家才發現,我們沒想過怎麼打 #登陸戰。
過去我們的政府口口聲聲說『有政府會做事』,但對比這兩個禮拜的處境,就會發現過去一年多琅琅上口的超前部署口號,就真的只是口號!我們防疫韌性每況愈下,三大危機一一浮現,疫苗施打率低、採檢量能不足、醫療資源緊繃。
#PCR檢驗量能問題如何解❓
如果觀察虹安辦公室整理的圖表,可以看到現在PCR檢測的「#累積未判讀」數量是一路走高,到26日已累積48,159筆,等於是一路塞車、越積越多。單日判讀量能雖然也有提升,但迄今最高僅達19,336筆,追不上每日新增的通報件數。
由於PCR核酸採檢到通報確診程序塞車,還沒有校正回歸的數量,可能還有幾百例,確診案例在這段延遲被通報的期間,被放回社區最長可達9-10天以上,甚至也發生於確診時地方衛生局找不到個案失聯的情況,造成疫情無法早期被察覺、封鎖、控制,而擴散第二波、第三波,這都造成我們防疫極大的風險破口!
篩檢判讀塞車的主因,在於我們的「PCR檢驗量能不足」。快篩只能初步判斷是否可能陽性,後續是要依靠PCR核酸檢測才能百分百確定是否確診。因此,目前指揮中心針對PCR檢驗量能不足的問題提出方案,包括補助指定機構每家最高500萬購買高通量檢驗儀,讓自動化程序多的機器減少人工程序、增加效率。此外,國內許多科研、學術機構甚至民間檢測公司其實也有可以做PCR檢測的機器,這些單位都有能力協助緩解PCR檢測分析塞車的困境。當前的疫情嚴峻,是否需要放寬對這些PCR機器的檢驗規定與人力規範、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納入?這些也都需要中央購買或給予補助,相關經費應從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支出。這是衛福部必須盡快思考決定的方向,畢竟檢驗量能不足是我們現在遇到的瓶頸,應該要儘速排除!
#前線醫護同仁檢測防護要加強❗️
現在隔離病房數已經嚴重不足,許多輕症確診病患只能在家休養,也因此出現幾例因在家病情突然惡化,救治不及而不幸死亡之案例發生。且為確保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安全,以及避免醫院陷入院內感染,造成醫療機構癱瘓的危機,政府應以「高頻率低敏性快篩方式」對專責醫院之醫護人員進行每日快篩或甚至定期做PCR檢測。根據Michael J. Mina等學者研究研究,若以密集、簡單具立即性的實施快篩,雖然敏感度較低,但對比以低頻率做昂貴而須專家判讀的較高敏感度檢驗模式,反而較能在病毒有傳染力期間,篩出受感染的群眾。虹安要建議對專責醫院或是長照機構、快篩站等較具感染風險場域的工作人員定期實施低敏感度但高頻率的篩檢,以確保他們不會因為實施檢測的間隔過長,錯過及早察覺群聚感染的徵兆,而造成醫療能量的損耗。
#疫苗獲取率與接種率超低的台灣
最後是疫苗,疫情發展至今情勢非常清楚,只有大規模施打疫苗,達成至少70%甚至85%以上人口接種的目標,才能獲得所謂「群體免疫」的保護效果。但台灣現在連取得疫苗都困難重重,去年政府就拍胸脯掛保證疫苗取得沒問題,蘇貞昌院長更是在國會專案報告說已經採買兩千萬劑的疫苗,可在第一季起陸續供應,可是都五月底了,我們需要的疫苗在哪裡?蔡英文總統也在二月份時發文說『有疫苗,請安心』,現在的情況卻是『沒疫苗,好擔心』!
昨日蔡總統又說,將在六月、八月陸續獲取共計1200萬劑的疫苗,但在三級防疫警戒的措施下,經濟停頓、民生凋敝與失業潮的隱憂已經浮現,每日確診的死亡數字也越來越高,產業和民眾跟我們的醫療量能有能耐等到八月嗎?
近日民間要求開放地方政府自購疫苗的浪潮高漲,正是對中央決策不信任的證明。政府應該盡快採取有力措施對外獲得足量、有效、安全的疫苗,以守護國人生命與健康為先!
🔗參考資料:
1.〈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U.S., Europe Rise in Best Places to Be in Covid; Asia Suffers〉
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covid-resilience-ranking/
2.〈專家:普遍施打疫苗前,拉大檢測量能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廣篩」有其必要性〉,20210524,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63
3. Coronavirus (COVID-19) Vaccinations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vaccinations?country=OWID_WRL
4.Daniel B. Larremore and others, 〈Test sensitivity is secondary to frequency and turnaround time for COVID-19 surveillan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325181/
🙏感謝媒體報導➡️➡️➡️➡️
匯流新聞網--新冠疫苗施打率低 高虹安:推估需6年才能達到施打75%群體保護
https://cnews.com.tw/181210527a02/
聯合報--台灣防疫韌性跌出前段班 高虹安點出三大危機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5488590?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中時新聞網--抗疫韌性排行台灣跌到15名 高虹安提出三大危機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527001927-260407?chdtv
中央廣播電台--立委指防疫三大危機 籲加速疫苗施打、篩檢判讀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00861
中國廣播公司--篩檢大塞車釀破口 高虹安怒轟「校正回歸」越歸越遠
https://www.bcc.com.tw/newsView.624498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Marc Y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ection III Wave Motion 3.1.1 Nature of Waves Wave Speed...
frequency單位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八卦
【7月22日強降雨】
我們相信改變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但是,這一次的晨會,是再檢討7月22日的暴雨的專案報告。
7月22日,在水退之後,當日的處斷,馬上有第一版災情報告,災情統整之後,副市長接下來在8月2日,集合各相關局處,處理第一份會前會,把所有問題、改進方向釐清。
今天,8月26日由市長,接跨局處,針對水利及坡地防災韌性評估策進作為,各局處報告改善進度。
我們希望的是,在面對強大的氣候變遷,用有限的資源,做最適最大的運用。
人定不能勝天,我們只能盡力做,查清244件積淹水案件,分析積淹水原因,評估改善方案,將24處重複地點優先處理。
在南京東路小巨蛋周邊-降雨強度超過防護標準,辦理中山集水區排水改善工程,規劃短期、長期方案。
在捷運東門站連通道,夾層管穿處滲水 排水設施破損修復、調查區域排水之問題。
在強降雨前示警,在強降雨中提醒,並請民政單位在強降雨時,緊急通知市民開起防水閘門,讓政府單位調配抽水設施。
在排水系統正常運作時,平均可於最大積水20-30分鐘內退去。
未來,將會增設側溝 及雨水下水道系統改善,增強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
面對極端氣候,我們必須知道,人定無法勝天,我們沒有無限的經費土地、條件,去建置無限的滯洪池,我們也沒有無限的經費,去採買抽水機,我們無法克服地勢的問題將水強制抽除,但我們能做的,是在人力所及之處,改善每一個能做的事情,專心在解決市民問題。
遇到水患,我們不會只用心一天,而是持續思考更佳的最佳解。
我非常尊敬各局處用心的官員,以及用心市政的市長。
這是台北市政府,這是我們的工作,這是專心市政的市長。
我們會持續做。
Flood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is an issue we have consistently prioritised. We have achieved massive improvements in the control and minimisation of disasters in the last 5 years.
However, the Mayor’s strategy is not simply to view this as a short-term issue. He is preparing to combat this issue in the long run. We know this is an issue that will not simply go away; to the contrary, science tells us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increase the severity and frequency of natural disasters.
We are looking to the long term in order to help the people. Making changes to the city by building more infrastructure to increase disaster resilience. We therefore ask for the patience of the people in making these preparations. We are trying our best to achieve the optimal balance: efficient transportation, on budget, and effectiveness in engineering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
frequency單位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八卦
【7月22日強降雨】
我們相信改變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但是,這一次的晨會,是再檢討7月22日的暴雨的專案報告。
7月22日,在水退之後,當日的處斷,馬上有第一版災情報告,災情統整之後,副市長接下來在8月2日,集合各相關局處,處理第一份會前會,把所有問題、改進方向釐清。
今天,8月26日由市長,接跨局處,針對水利及坡地防災韌性評估策進作為,各局處報告改善進度。
我們希望的是,在面對強大的氣候變遷,用有限的資源,做最適最大的運用。
人定不能勝天,我們只能盡力做,查清244件積淹水案件,分析積淹水原因,評估改善方案,將24處重複地點優先處理。
在南京東路小巨蛋周邊-降雨強度超過防護標準,辦理中山集水區排水改善工程,規劃短期、長期方案。
在捷運東門站連通道,夾層管穿處滲水 排水設施破損修復、調查區域排水之問題。
在強降雨前示警,在強降雨中提醒,並請民政單位在強降雨時,緊急通知市民開起防水閘門,讓政府單位調配抽水設施。
在排水系統正常運作時,平均可於最大積水20-30分鐘內退去。
未來,將會增設側溝 及雨水下水道系統改善,增強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
面對極端氣候,我們必須知道,人定無法勝天,我們沒有無限的經費土地、條件,去建置無限的滯洪池,我們也沒有無限的經費,去採買抽水機,我們無法克服地勢的問題將水強制抽除,但我們能做的,是在人力所及之處,改善每一個能做的事情,專心在解決市民問題。
遇到水患,我們不會只用心一天,而是持續思考更佳的最佳解。
我非常尊敬各局處用心的官員,以及用心市政的市長。
這是台北市政府,這是我們的工作,這是專心市政的市長。
我們會持續做。
Flood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is an issue we have consistently prioritised. We have achieved massive improvements in the control and minimisation of disasters in the last 5 years.
However, the Mayor’s strategy is not simply to view this as a short-term issue. He is preparing to combat this issue in the long run. We know this is an issue that will not simply go away; to the contrary, science tells us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increase the severity and frequency of natural disasters.
We are looking to the long term in order to help the people. Making changes to the city by building more infrastructure to increase disaster resilience. We therefore ask for the patience of the people in making these preparations. We are trying our best to achieve the optimal balance: efficient transportation, on budget, and effectiveness in engineering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
frequency單位 在 Marc Yam Youtube 的評價
Section III Wave Motion
3.1.1 Nature of Waves
Wave Speed
frequency單位 在 頻率〈Frequency〉 - 科學Online - 國立臺灣大學 的相關結果
頻率為測量重複事件發生次數的單位。 有循環性的運動,例如旋轉、振盪、或波,定義為每單位時間的循環數頻率,以拉丁字母λ或 ... ... <看更多>
frequency單位 在 Frequency - 頻率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的相關結果
頻率 · Frequency · 名詞解釋: 一般而言,頻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事情發生的次數。在物理學中,頻率指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固定點的次數。也就是週期運動的物體(或某種能量), ... ... <看更多>
frequency單位 在 頻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表示。频率的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为赫兹(德語:Hertz,简写为Hz)。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