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怎麼做得更好?平時要訓練什麼?需要誰來當兵?後備戰力又該怎麼強化?
我和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10月9日的蘋果日報,提出「國土防衛部隊」的構想:
【後備的轉型:建立國土防衛部隊】
2017年,瑞典為了因應俄羅斯提升武力的威脅,取消實施七年的募兵制,恢復義務役。隔年,政府製作一本手冊——《如果危機或戰爭來臨》——發給四百七十萬戶家庭,告訴人民:面對不同的安全威脅,平時如何準備,危機時如何應變。手冊列舉瑞典可能面臨的各種攻擊型態,包括網路攻擊、實體破壞、恐怖攻擊、封鎖行動及軍事攻擊等。接著是這段醒目的標語:
「若瑞典受到他國攻擊,我們永遠不會放棄;任何關於停止抵抗的訊息都是錯誤的」。
相較於俄羅斯與瑞典的關係,中共對台灣的威脅更為迫切且直接。可是台灣有些人提倡所謂的「終戰指導」,強調「政府必須想清楚要打到什麼程度」。姑且不論戰爭的停止從來不是由單方決定,這種論述容易鼓勵侵略者採取行動:「台灣會適時地屈服並放棄抵抗,因此,持續的軍事威嚇和進犯是可行的」。
值得慶幸的是,近期出現許多更具建設性的聲音,包括兵役制度的檢討、後備制度的改革及軍事訓練的精進等。國人開始意識到:國防是維持和平的手段,而堅實的國防需要全民的投入。
國防部近日也表示,將調整後備管理機關、新增動員組織、並增加教召的頻率與天數;國防部對於後備問題的重視,值得鼓勵。但我們認為,現有的後備系統需要更徹底的轉型,才能因應國家面臨的威脅。
#全民防衛增強嚇阻能力
「全民防衛」的概念在於透過全民的參與,讓敵人看到並且相信:台灣社會有堅強的防衛能力和抗敵意志,永遠不言投降;武力侵略台灣的代價無比龐大、絕非可行方案。如此台灣才稱得上具有「可信的嚇阻」能力,這是避免戰爭發生的關鍵。
很多人批評,在現行制度下的後備軍人毫無戰力。畢竟,許多服過義務役的人有「浪費生命」的共同經驗,認為訓練內容乏善可陳、教育召集流於形式,也對國軍能力缺乏信心。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以召集的方式組成後備部隊,卻期待執行與正規部隊相同的任務,不論在武器裝備的獲得、訓練品質的維持都是行不通的。我們亟需改變作法,以適應當前嚴峻的國家安全挑戰。
多數年輕人表達願意保家衛國,但期待參與一個更有意義、更有效的制度。可是,後備部隊該如何轉型、如何強化?制度的調整,應該朝什麼方向呢?
#建立全民國土防衛機制
國軍目前的作戰構想是「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以「阻敵於境外」。我們認為,後備部隊更適切的角色,就是在「濱海若沒有決勝、灘岸又無法殲敵」的狀況下,執行「持續性的全民抵抗」。無論常備部隊的戰力是否耗損,無論敵軍在濱海、灘岸或已經登陸,這支後備部隊都可以繼續「防禦國土」。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聯合國土防衛機制,將後備部隊適切地編組,負責守備每個鄉鎮與都市:平時,負責自己社區的災害防救;戰時,則從自己的社區反擊侵入的敵軍。這個部隊的特性,與其稱為「後備」,更適合的名稱是「國土防衛部隊」。
國土防衛部隊的平時任務是在社區基層瞭解環境、認識民眾;在危機時期,維持社會的持續運作。面臨重大災難時斷水斷電、大樓倒塌等情境,國土防衛部隊具備緊急應變的能力:戰場外傷急救、社區搜救、避難所設立與管理。這種民生機能的維持,是長期抵抗的前提。
國土防衛部隊的戰時任務是防止敵軍控制台灣本土。部隊的責任區就是全國各地的社區,包括保護社區裡的重要關鍵設施,以及敵軍可能運用的次要登陸與空投、空降點。國土防衛部隊需要掌握責任區內的人流及車輛;若敵軍突破正規部隊的防線,國土防衛部隊則運用許多非正規小部隊執行游擊作戰、城鎮保衛等任務。這種非正規戰力若與常備部隊合作,將對敵軍造成極大的困擾。
#調整兵役制度健全配套
國土防衛部隊的成員應來自公民社會,並應講求機動、分散、存活三個原則。
機動:個人的裝備除了武器之外均應攜回在家;每個單位的責任區應該接近該成員的居住地。為了隨時動員,平時的訓練(教召)應該跟戰時的隊友一起,配備小巧機動的武器裝備,未出動時隱藏得當,攻擊時打了就跑。
分散:解放軍的準則強調要控制訊息環境,部隊若過度依賴中央指揮,就有「單點失能」的風險。因此,我們不能以熟悉的通訊系統實施統一指揮,每一個單位在平時就需要知道戰時的任務與責任區,並具備獨立作業的能力。武器、彈藥、無線電等設備則分布在各社區的警、消及海、岸巡單位的駐點,以利隨時取用。
存活:國土若面臨空襲或轟炸,國土防衛部隊需要規劃良好的防護位置;面臨大量的傷患,需要醫療救助的能力。作戰方面,決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不會贏得勝利,存活才能持續抵抗。國土防衛部隊應善用主場優勢,在自己的社區街坊執行「打帶跑」的襲擾戰術,耗損敵軍兵力。
後備指揮部應轉型為「聯合國土防衛指揮部」,其作業機制必須納入各軍種、各部會、警、消、海巡等單位的專業人員,以利人、物力的協調整合及聯合作戰的發揮。
國土防衛部隊主要由志願、義務、軍事訓練、替代役、警消、岸巡等單位退員所組成,並由各軍種的特種作戰部隊負責訓練與技術支援——這些熟悉各式技能的特戰菁英,目前缺乏防衛作戰中的任務定位,由他們來組織與訓練城鎮保衛、游擊作戰非常適合。戰時則進一步與現役警消及海巡署的岸巡部隊協力作戰。
考量國防財力、成本效益及戰場需求,國土防衛部隊之武器裝備應符合輕巧機動原則,例如輕型武器、爆破炸彈、人攜式反裝甲及防空武器、人攜式通信裝置、輕型戰術輪車及機車等。
政府的責任除了啓動國防組織改造、兵力結構調整、所需人力組織、所需武器籌獲外,必須調整兵役制度,規劃具體的召集方式及訓練的內容、週期,訂定各部會的任務及協調機制,並立法為企業與個人制訂配套的補償獎勵措施。
#小型部隊實驗切入
以上看法但願能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促進國人對後備改革更深層的思考。最新的民調一致顯示民眾對於保衛國家有很高的意願。不過,建立「全民國土防衛機制」的概念,可以預期,必然會有許多反對意見,尤其是技術執行上的窒礙以及台灣人不會願意奮戰的質疑。技術問題從來就是對改革裹足不前的藉口;至於質疑年輕世代的意願,不論民調結果,其實都屬假設性的問題。
與其臆測社會大眾參與國防的意願,政府可以成立一個小型部隊實施編裝實驗,讓社會看到國土防衛部隊的潛力,並展現軍隊也勇於突破。民眾是否買單,屆時自然清楚。
當國家面臨戰爭威脅,為何不給年輕人機會證明自己呢?
#種樹最好的時機是20年前_其次是現在
原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版:
https://tinyurl.com/y6ebnpaf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2萬的網紅cheap,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除了上上下下左左AB外,你還知道那些彩蛋? 其實世紀帝國內也有彩蛋,硬是擠破頭想了這些 黃冠綸 關於砲塔的秘密(其實也不是秘密啦,就比較複雜的公式) : 解說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BlWAkanPY 建築物射出的數量公式: extra a...
頻率週期單位 在 吉拉的漫畫日誌 Facebook 八卦
Hz(赫茲)為計算頻率的單位,每秒的運動週期/震動次數
一般來說,樂團調音大多數都是以A=440Hz或A=442Hz作為基準音
西元1953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訂立了A=440Hz為國際標準音。
440Hz還有個傳說中的陰謀論,
相傳科學家發現,A=440Hz的音頻,會使人們較具服從性,並使其思想、感情專一化,因此當時的德國納粹為了使人民成為特定意識的奴隸,訂立了A=440Hz為標準音,然而事實與否就不得而知了。
影片連結同樣段落的音樂,分為432Hz與440Hz的音高差異,有興趣的人可以聽聽看,你比較喜歡哪一個呢?
https://youtu.be/V6i0bHqljvQ
頻率週期單位 在 Facebook 八卦
【新文章】為什麼一天有24小時?
我們都知道時鐘走一圈有12個數字,當時針走完兩圈就代表是24小時過去了,是新一天的開始。然而,你又有否想過為什麼是24而不是23或25,又或者不乾脆用10呢?
現代科學裡,時間的國際單位(SI unit)是秒。1秒的長度有精確定義:銫-133(cesium-133)原子基態的超精細結構(hyperfine structure),當進行量子躍遷時釋放的電磁輻射頻率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時間長度[1]。秒是七個物理基礎單位之一。
一天24小時可能源自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人在一年之間變化的夜空中發現了24顆明亮的星,剛好能夠把整晚分成24等份。由於埃及接近赤道,黑晚長度大約是12個小時,但不要以為一晚只能看見12顆星!由於星星會東升西落因此在埃及的一年中任何時刻,都能看見18顆星(剩下的6顆位置接近太陽因而看不見)。而且,頭尾各3顆星都出現在日出或日落時候,因太陽光的關係而很難看見,因此真正容易看見的只有黑夜中的12顆星。所以,他們把夜間劃分成12等份(注意不是11,只要12顆星放於每份的中央即可),亦按照此習慣把日間分為12等份。
不過在日間看不見星星,古埃及人如何得知時間?原來,他們會在日間使用一種稱為日晷(sundial)的儀器。這是一種把一個「人」字型垂直放在一個圓盤上的儀器,太陽光照射下來,便會在圓盤上投射出陰影,陰影指着的數字就是日間的時間。在晚間,除了使用12顆星之外,也有一種比較可靠的計時方法,就是利用放在特製水桶中的水位高度來顯示出夜間的12等份。
早晚各分為12等份亦有可能來自另一個原因。古埃及人採用的是12進制而非現在我們所使用的10進制。有些歷史研究指出,他們可能習慣用拇指數數目,而其他4隻手指各有3節,因此就等於12了。因此,一天24等份剛好等於兩隻手除了拇指之外的指節數目,所以這亦可能是他們採用24這個數字的原因。
不過在未來,一天可能會有25小時,甚至更久呢!因為月球所引起的潮汐,海水會與地球摩擦,使地球的自轉速度減慢。大約每5萬年地球自轉就會減慢1秒。因此,在大約1億8千萬年以後,我們一天就能有25小時用了!同樣道理,在大約14億年前,地球的自轉比現在快多了,當時一天可是只有18小時呢!原來,一天並不一定就是24小時的啊。
之不過,如果一天被分為24等份,為什麼1小時和1分鐘都卻被分成60等份?這就與古巴比倫人使用60進制有關。對古巴比倫人來說,60是個非常方便的數字,因為它能夠被非常多日常需要用到的數目字除盡:1、2、3、4、5、6、10、12、15、20、30。這對於表達一個數字的分數很有用。
這個習慣被流傳到古希臘。事實上,小時和分鐘被分為60等份的做法,與西方科學和數學之中把角度分為360等份有關。測量地球周長的古希臘科學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首先把一個圓形分成60等分。之後喜帕恰斯(Hipparchus)把這定義推廣為360等份。最後,為了量度比1度更小的角度,古希臘人把1度再分為60角分、1角分再分為60角秒。
角分的拉丁文是partes minutae primae,意即「第一分割」,英文譯作first minute,漸漸簡稱成minute,即我們說的角分或分鐘。角秒的拉丁文partes minutae secundae,意思就是「第二分割」,即是second minute,之後就簡稱second,即我們說的角秒或秒。不過直到16世紀末發明機械時鐘之前,普羅大眾基本上都不使用分鐘和秒。
總結來說,「從上而下」把1天分為24小時,是古代天文學和度量衡傳統而來。「從下而上」由定義1秒到60秒為1分鐘、60分鐘為1小時,再反過來把1天的長度定義為24 x 60 x 60 = 86,400 秒,則是現代科學的做法。
[1] 可參考國際度量衡局(BIPM)對秒的定義:
https://www.bipm.org/metrology/time-frequency/units.html
頻率週期單位 在 cheap Youtube 的評價
除了上上下下左左AB外,你還知道那些彩蛋?
其實世紀帝國內也有彩蛋,硬是擠破頭想了這些
黃冠綸
關於砲塔的秘密(其實也不是秘密啦,就比較複雜的公式) :
解說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BlWAkanPY
建築物射出的數量公式:
extra arrow=chop((AP/reload speed)/AP of building) * amount of garrisoned unit
*chop = 無條件捨去
遊戲中,建築物(火炮塔、城堡、箭塔)能夠射出的東西(extra arrow)是被這些東西決定的:
1. AP : 駐紮單位的遠程攻擊力
2. reload speed :駐紮單位的攻擊週期
*原影片用這個詞感覺比較像是頻率,然而攻擊速度越快增加的extra arrow會越多,用頻率的話,概念上有點相違背所以我就把它翻成攻擊週期了
3. AP of building : 建築物本身的攻擊力
4. amount of garrisoned units : 駐紮單位的數量
火炮塔的攻擊力超高(建築物的攻擊力放分母),所以一般的情況下,駐紮單位無法給予火炮塔額外的砲彈,然而條頓文明可以塞十個人進砲塔,所以可以。至於放熱內亞弓手為甚麼可以這麼屌,影片沒說,但影片有實驗把土耳其火槍兵的攻擊+100再丟進去,最多也就 4 顆砲彈,火炮塔的 extra canon上限應該是四顆。
其他內容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pZ3JeP63U
cheap本業是個世紀帝國實況主
每周一、三、六都會直播打打世紀帝國
你覺得有什麼有趣的歷史橋段都可以留言
Discoed語音群:https://discord.gg/ymNuMVg
http://tinyurl.com/y84pw8dt 邁向2000+新手影片教學
http://www.aoetw.com/ 世紀帝國文明兵種大百科
https://www.facebook.com/cheapAOE 粉絲團 (這次會認真經營)
HD版常見問題:http://aoetw.com/qa.php (包含小樹、格子 遊戲哪裡買)
頻率週期單位 在 Marc Yam Youtube 的評價
Section III Wave Motion
3.1.1 Nature of Waves
Wave Speed
頻率週期單位 在 46 1 2 1波速、波長與頻率的關係 - YouTube 的八卦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Switch camera. ... <看更多>
頻率週期單位 在 頻率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頻率 是單位時間內完成周期性變化的次數,是描述周期運動頻繁程度的量,常用符號f或ν表示,單位為秒分之一,符號為s-1。為了紀念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的貢獻,人們把頻率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