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作任務到聖誕禮物,從男女關係到送上雙膝
所謂溝通,重點不在禮貌,而是有效。
【#讓溝通飛 ∕ #讓表達飛 ∕ #讓文案飛】
北中南3場狂人公開講座→https://lihi.cc/0BFJn/1901_Flying_ELI5
↑↑↑限額早鳥搶報中↑↑↑
▼0105 台北場 ∕ 講師 Ariel Lin
TEDxNTUE講師
雜學校Za Share 教育展|圓桌短講人
Criteo 消費者購買行為分析|專案經理
多家政府機關及公益團體「團隊溝通」合作講師
亞洲·矽谷 ASVDA|腦神經與心理學應用再創新思維講師
讓狂人飛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知識長
▼0112 台南場 ∕ 講師 陳睨 (Casey Chen)
台灣青少年影展|行銷總監
Hahow好學校|前專案開發經理
PopDaily的異想世界|行銷實習生
《職人》SHOKUZiN|記者
雜學校 ZaSHare |策展執行
Google Taiwan數位學院|合作講師
讓狂人飛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
▼0122 台中場 ∕ 講師 洪璿岳 (Makarove Iluete)
UrSchool|行銷總監
TEDxLoveRiverl|共同策展人
Google Taiwan數位學院|合作講師
Botbonnie邦妮科技|創意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
【#讓溝通飛 ∕ #讓表達飛 ∕ #讓文案飛】
北中南3場狂人講座報名去→
https://lihi.cc/0BFJn/1901_Flying_ELI5
criteo公司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八卦
#Martech
1. 谷歌證實Chrome封鎖第三方Cookie 將延後到2023年開始。Adtech 類股大漲
2. iOS 14.5 推出兩個月後,App 退出追蹤率達86%
3. 臉書在美國壟斷案被法院駁回;同一時間,台灣公平會擬成立豬案小組調查臉書、谷歌等公司。
4. 客戶體驗管理業者Sprinklr 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市值52億美元
5. iKala 與全家推出直播電商工具服務 Shoplus 商店家
....
#Google 證實Chrome將延後一年(從2022到2023)封鎖第三方Cookie, Adtech 相關廣告商股票隨之大漲
Google 的Chrome瀏覽器原定在2022年封鎖第三方Cookie,由於Safari & Edge 已在此前進行封鎖,在市占65% 的Chrome 加入封鎖行列後,跨網站的行銷追蹤廣告會被封殺。
但近日Google 對外證實,由於其替代方案正被英國的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 Competition & Market Authority)調查中,將延後進行對第三方Cookie 的封鎖。
消息傳來,Adtech 相關股,包含 #TTD (The Trade Desk, 美國起家的程序化廣告投放公司)、#Criteo (法國出發的網路廣告平台,專注電商)、#PUBM(PubMatic,美國加州起家的影音行動廣告投放平台) 股價都應聲大漲。
#iOS14.5推出兩個月後的app退出追蹤率為84%
根據行動應用分析公司Flurry的部落格文章,iOS14.5在四月底推出後至今兩個月,全球使用者選擇退出追蹤的比例為84% (原文為正向表列,選擇允許追蹤的為16%)
Apple 的做法讓廣告業界的跨App追蹤失效,影響精準廣告投放的成效。
廣告聯播網業者行之有年的作法,是透過app開發商,在app展示廣告後開始追蹤收集消費者在其他app與網站的瀏覽行為,甚至GPS定位等資訊,匯集到聯播網後成為個別消費者資訊集;當品牌業者投放廣告時,即可根據特定瀏覽行為指定投放對象。這是網路與行動廣告有別於傳統媒體投放的重大區別。
由於該項作法對隱私造成的疑慮,以及養成臉書谷歌等巨型業者,這兩年興起的隱私保護做法是平台端或硬體設備端開始限制廣告商可追蹤範圍,外媒稱此類作法為Walled Garden 圍牆內的花園。
##Facebook 台美兩樣情。美國法院駁回臉書壟斷案;台灣公平會擬成立專案小組,對臉書、谷歌等數位平台進行產業調查。
本週一(6/28),美國一名聯邦法官駁回聯邦貿易委員會(FTC, Federal Trade Committe )與48個州的總檢察長對臉書提出的反壟斷訴訟,臉書股價應聲大漲,終於來到1萬億美金(1 trillion) 市值俱樂部(此前俱樂部成員還包含Apple, Microsoft, Amazon, Alphabet;FAANG 當中只剩下Netflix 還沒到位,而於網路成長股無關的微軟,也穩穩的位列其中)
相對的,台灣公平會在澳洲等國都要求臉書與谷歌等巨頭就壟斷一事做出反應後,終於開始『擬』成立專案小組;究竟今年內會唔會成立,成立後又會用哪種標準看壟斷與相關行為?讓我們看下去。
#客戶體驗管理的SaaS業者Sprinklr (#CXM)6月底紐約掛牌上市,市值52億美元
Sprinklr主打企業可以在一個平台上進行所有廣告與社交帳戶管理,適用通路超過30種,目前主要客戶涵蓋Microsoft、P&G、CapitalOne、麥當勞等公司。
當企業擁有的社交帳號越多(臉書、IG、Twitter、Youtube、LinkedIn、Line...)跨越帳號維持品牌調性一致的難度就越高。Sprinklr 的內容行銷平台主打貫穿社交帳號,為品牌小編團隊提供單一資料源、單一回覆顧客問題的平台,甚至包含廣告推播與調查功能。
感想:企業級的社交媒體管理,從外包給廣告或公關代理公司、內建團隊自操、再到有Martech工具可供使用,而且該市場還可以做SaaS的標準化產品服務,市場領頭羊還大到上市,市值相當於五隻獨角獸(10億美元是一隻獨角獸,52億不就五隻:p),市場發展真是一日千里。
#iKala與全家聯手推出社群直播工具『Shoplus商店家』服務
你有買過直播購物嗎?+1 後就可以串連購物流程的使用經驗後非常適合衝動型決策。iKala的新服務平台Shoplus上直接連動臉書帳號,以NLP偵測直播留言後引導消費者買單結帳,最後再串連全家便利商店的物流出貨。
iKala表示Shoplus 系統在泰國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 商品交易總額)為22億元台幣(91app 2020年GMV 130億元台幣),期待這波直播熱潮讓平台工具也蓬勃發展。
註:GMV透過該平台完成的交易總金額,如果把交易平台想像成傳統大型市集,則相當於市集總營業額,平台與市集營運方的收入則為進駐包底與營業額的抽成
#001 #2021/07/03 #Martech
....
後記:週報形式是致敬 @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我去年學習Fintech 時段從他那裡獲益良多。今年轉向關心 Martech、Adtech,決定偷走這種做法:每週摘錄我關心的新聞。
為了讀者容易吸收,也為了鍛鍊快速輸出。我希望以簡要為主,則數在5則內,字數在1200-1500字內,寫跟編的時間也能控制一下。
第一次嘗試花的時間還是超出預期,寫個幾次我能掌握節奏吼,再來開電子報訂閱。(也要有人看,哈哈)
對了,名字居然叫做週記,事件選擇標準是我個人認為重要。如果有你覺得重要但我沒放上去的歡迎推薦,但接不接受就在我了~
criteo公司 在 Daodu Tech 科技島讀 Facebook 八卦
你是否有經驗有時逛完一個網站,跳到下一個網站卻發現正在推播你在前一個網站瀏覽的商品?這麼精準的線上廣告對新創公司如Criteo來說是好消息,卻總讓主編覺得有點毛毛的。
請看有物的Brandon分析新創公司Criteo的商業模式,以及帶來的隱私權疑慮~
criteo公司 在 [轉錄]新創公司Criteo線上廣告既精準又嚇人- 看板Marketing 的八卦
這篇文章討論Remarketing公司藉由電子商務的普及而更加的興起,
然而,精準的廣告也讓人擔心自己的隱私權受侵犯。
原文出處:有物報告 https://yowureport.com/?p=4000
作者:Brandon Tsai(美國NEWAsurion創新事業/產品開發部經理,碩網資訊共同創辦人)
標題:一箭穿心:新創公司 CRITEO 精準的線上廣告既有效又讓人毛骨悚然
(圖表參見原文網址)
跟絕大多數美國人一樣,筆者不免俗的也趁這波假日購物旺季在網路上比價跟尋找喜歡的
商品。然而,逛著逛著,總覺得有一雙眼睛盯著我的購物行為。
舉個例子來說吧,當我用 Google Shopping 比較 Northface 羽絨衣價錢時
圖:https://yowureport.com/?attachment_id=4001
根據 Google Shopping 的搜尋結果,來到了這個網站:
圖:https://yowureport.com/?attachment_id=4002
我考慮了一陣子,決定先跳出網頁,逛逛別的內容網站。沒想到才剛離開購物網站,哇塞
,怎麼這麼巧,下一個網站的 banner 跟廣告就放著我剛逛過的產品?
隱隱約約的,我覺得我的隱私權被侵犯了。於是我決定追本溯源,追查這個廣告的來源。
一查之下原來是「Powered by Criteo」。OK,很快的我也找到了 Criteo 這間公司。
Criteo 精準託播線上廣告的商業模式
Criteo 是一家 2005 年創立,總部在巴黎的公司。這個公司的商業模式非常明確,可以
用下面這個圖說明:
圖:https://yowureport.com/?attachment_id=4004
簡單的說,Criteo 建構了一個廣告推播平台,並與許多電子商務網站與內容網站合作。
當一個消費者逛完電子商務網站,離開到下一個網站的時候,Criteo 的平台會紀錄使用
者的瀏覽行為與購物車的商品,並精準的把該消費者有興趣的商品廣告放上去,以提升交
易的可能性。Criteo 發現與其任這些網站隨機亂推播不相關的廣告,亂槍打鳥不如一發
必中,不如透過多次重複播送同一個廣告引起使用者的購買慾望,進而下單購買。
如果圖片解釋得不夠清楚的話,下面這段影片更具體的說明 Criteo 的效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AfdiSQMo-Pc
鴨子划水,默默成長
當 Criteo 還小的時候,可能很難串連廣告的投資效益。可是當 Criteo 鴨子划水,默默
的跟 2,200 個電子商務網站(加上不願透露數目的廣告託播內容網站)合作,在 32 個
國家播送線上廣告平台,而且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增資擴張之後,這個商業模式所帶來的效
益就不可小看了。
在今年九月完成的第四波增資中,Criteo 募得三千萬歐元,約四千萬美金的資金挹注。
投資者包括日本的軟體銀行(SoftBank)、日本雅虎(Yahoo! Japan)、SAP Ventures、
Adams Street Partners 跟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這幾個公司的投資組合都大有
來頭;有軟體銀行跟日本雅虎的投資,讓以歐美為主要市場的 Criteo 能直搗亞洲市場。
這種廣告託播的商業模式十分高明,因為如此一來廣告主的 ROI (return of
investment)比亂槍打鳥好上太多了。一方面 Criteo 得以蒐集使用者的行為與對商品的
興趣(透過搜尋與商品瀏覽紀錄),另一方面又可重複密集的在平台上的各個網站託播一
樣的訊息。對電子商務網站來說,有一定比例的消費來自衝動式購買;因此,這種密集的
託播很容易聚焦,引導使用者前往消費。
誰出賣了你的隱私權?
然而,這個商業模式會不會引發使用者對侵犯隱私權的反彈呢?一直以來,透過各種技術
記錄消費者行為常引起隱私權的爭議。不管是最早 Amazon 透過購買與瀏覽紀錄預測跟分
析消費者的喜好並推薦商品;到 Google 紀錄網路搜尋關鍵字、鉅細靡遺的 Google Map
、Street View;Facebook就更不用提了,一路走來即便現在上市後,都還是得在各種牽
涉使用者隱私權的規範上如履薄冰。一旦不小心犯下像 Instagram 宣稱有權利銷售使用
者的照片,引發用戶極大反彈的錯誤,通常都是得不償失。
根據筆者觀察,網路使用者對於隱私權爭議的態度,不外乎下列五項:
1. 使用者對於明確宣告記錄消費者行為以改善服務,且宣告不販售資料給
其他公司利用的公司較不反感(例如 Amazon)。
2. 使用者對於分析整體海量資料,而非深入單一追蹤個別使用者資料的狀況較不反感
(例如 Google 的搜尋字串分析)。
3. 使用者對於追蹤特定隱私資訊(例如住址、電子郵件地址、電話等)較為敏感,
但對追蹤使用行為(例如網站瀏覽歷史、搜尋紀錄、網頁瀏覽時間等、商品搜尋等)
則警覺性較低。
4. 使用者對於在免費平台上發表的內容,包括文章與照片等著作權與使用相當的敏感。
如果網站宣稱這些內容的擁有權,例如 Flickr、YouTube、Facebook 到 Instagram
無不想方設法使用平台上的內容獲利,往往會引發大規模的使用者抗議。
5. 假設使用者對任何網站的隱私權有顧慮,使用者會希望有簡單明確的方式
(例如移除拒絕接收電子促銷信件)選擇拒絕該網站對於隱私資料的蒐集。
Criteo 的隱私權政策巧妙避開地雷
Criteo 的隱私權聲明巧妙的迴避了上述這些爭議點。首先 Criteo 聲稱只是單純的就該
使用者的瀏覽器 Cookie 取得使用者在其合作網站的商品瀏覽紀錄,但不是針對單一使
用者。此外,Criteo 也聲稱不會蒐集任何敏感資訊,包括地址、電話與卡號等。最後
Criteo 也提供了連結讓使用者拒絕參與精準線上廣告的託播。一切看起來相當合理。
然而,Criteo 會存放使用者的瀏覽器 Cookie 13 個月,加上結合使用者的 IP Address
(儲存2個月到6個月),仍然有很恐怖的精準度。
絕大多數網路使用者的 IP Address 都很固定。他們不是在家裡,就是在學校或公司上網
。只有極少數的使用者會利用浮動 IP,在每一次上網時使用不同的 IP Address。換句話
說,Criteo 可以在6個月之內,知道我家的固定 IP 所瀏覽任何一個他們平台上所合作的
網站紀錄。
要不是我的好奇心驅使,我根本無從得知這個公司的存在,也不會拒絕成為他們的託播對
象。由於 Criteo 沒有一個明確的產品網頁,而是藏在其合作網站的背後,我幾乎不會發
現 Criteo 的「拒絕追蹤」連結。
如今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瀏覽器的隱私設定調到最高、不斷的清除瀏覽紀錄與 Cookie
,然後祈禱6個月之後該公司會忘了我是誰;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一樣的廣告對我洗
腦商品。
現實中不是每個網路使用者都會把瀏覽器的隱私權設定調到最安全。我們可能在使用公共
的電腦上謹慎留意,但在自己家中或公司的電腦或多或少都會留下足跡。這些資料不知不
覺成了這個公司蒐集跟分析、並且有效利用刺激購買慾的工具。
隨著這些科技的進步,你的瀏覽器是否不知不覺的在你掛網逛的開心的時候,木馬屠城般
的偷偷出賣你,並且讓這些線上廣告精準託播平台進一步的吸引你下單?
看來不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網路上也真的沒有甚麼秘密可言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2.211.216.2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