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薦骨中心
最近有朋友詢問薦骨中心相關問題,這裡整理出自己的體驗和思考來分享。
• #薦骨的聲音是什麼
純種生產者和顯示生產者的薦骨有固定的運作方式。做決定時仰賴薦骨對二元題目發出的「非語言」回應。
這個非語言的聲音是什麼?
在官方的書籍說的是「嗯嗯」(否定)和「嗯哼」(肯定)的語助詞。作為十分會仰賴頭腦來生存的我,這類語助詞我覺得自己要去模仿並不難。不論薦骨是否發聲,頭腦都會轉個不停喋喋不休,「你是秀逗了吧?」「哪來的聲音,你見鬼了嗎?」「別自欺欺人了,你那個“嗯”是頭腦有意識發出的啦。」「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薦骨的聲音的。」
開玩笑,我的頭腦、邏輯和意志力中心都是空白了。這種對話我最在行了。
如果你有值得信賴的朋友、親人或伴侶,可以請他們問你「是不是」、「要不要」、「想不想」、「一定要嗎」等類型問題。儘量將會影響自己決定的大問題夾雜在許多無關緊要的小問題上,然後不斷地練習薦骨回應,看看是否有任何回應讓你驚訝。
可是說了這麼多,我的環境中根本沒有什麼人讓我去練習。在我平常生活的周遭並沒有人願意問我這類問題,更不用說「尊重」我的回應。我也不想一天到晚死纏爛打要他人來配合我。
於是,我經常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是什麼。這一兩年,偶爾在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有時候腹部近陰部會感受到酸麻感。我以為是自己臨陣退縮,但停下來想想。那是不是告訴我,答案是「不」?或者說,這是我身體告訴我,「現在沒有能量去做這件事」。
我沒有準確答案。但這段時間以來,我慢慢傾向於相信是後者。畢竟,那只是「當下」沒有回應的意思。我可以等過了一陣子再說(我的內在權威是情緒中心)。
關於非語言的練習,我真的是沒什麼具體的實驗。反倒是更常去留意身體的感覺。那是我儘量可以客觀形容,頭腦也較難編制理由來解釋並說服自己的部分。
如果要觀察非語言回應,不妨觀察生產者小朋友。據說,許多生產者的薦骨都「沈睡」了,並不是真的 #薦骨壞掉。聽聽小朋友的回應,看看自己會不會有啟發,應該也很有趣。
• #我不是生產者所以沒有薦骨咯
我學習人類圖一段時間後,一度也這樣以為,後來發現這個理解其實不對。
人類圖上的九大能量中心,每個人都有。區別只是這些中心是有顏色或沒顏色。有無顏色代表的是有定義或沒定義,意思是有沒有固定的運作方式。
比方說,像我的圖中,薦骨中心是有顏色的,代表身體的回應是我可以仰賴的。直覺中心是沒有顏色的,代表我的直覺是沒有固定的運作方式,難以被信賴。
而不是,直接詮釋為「沒有直覺」。
同理,每個人都會有薦骨中心。只是有些人可以仰賴它的回應來做決定,有些人不能。不能仰賴,並不表示沒有薦骨。
為什麼會理解為「沒有薦骨」呢?
我自己是覺得,因為非生產者不仰賴薦骨去做決定,自然無需將關注放在各種 #薦骨練習 、 #薦骨回應、#薦骨壞掉 等問題上。所以有沒有薦骨很重要嗎?
啊,其實還真的很重要。
等你要做一堆工作沒有「電」的時候,你就會去跟生產者「借」這個中心的「電」了。
#開玩笑借完了要還的事後會累死你的
#薦骨中心
#人類圖
#生產者
#顯示生產者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Photo credit: Jovian Archiv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7的網紅JKの身心靈遊園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入淺出,讓你秒懂 Human Design 人類圖 🔹🔸 本集精彩內容 🔸🔹 💬 HUMAN DESIGN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待人類這種生物 💬 人類圖是一種新興的算命方法嗎? 💬 人生到底是命運固定論,還是演化成長論? 💬 人類圖小教室:快速導覽「類型、人生角色、能量中心、通道、閘門、輪迴交叉、...
jovian archive 在 靈魂的設定 -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Facebook 八卦
分享討論 |
#顯示生產者情緒中心內在權威 做決定的方式
生產者和顯示生產者的策略是等待回應。當下薦骨的回應是最真實的。
可是,如果自己的設計中,情緒中心是有顏色的,便要以它為內在權威,於是就會變成:當下的「嗯哼」還不是最終的拍板定案,至少還要再睡一晚(隔一天),接著再請人問同樣的問題;如果還是「嗯哼」,代表還是想做,那才去做。
可是,如果第一次的詢問都沒人問我了,現在還要人問我兩次,感覺天方夜譚啊。
承接之前分享的自己感受身體回應的方式,配合情緒週期的體驗,事實上我做決定的方式很少有什麼語助詞出現,反而是不斷地去觀照自己的感受和對事情的看法,在反覆的觀望完畢後,才決定是否去「冒險」。
為什麼是「冒險」?
因為書上寫明了大概有接近61%-62%的情緒「清明度」就已經很好了。
.
.
.
.
.
竟然不是,一 · 百 · 趴!
所以我有一陣子很羨慕(討厭)純生產者,是憑什麼可以「嗯嗯」「嗯哼」地然後就可以要做或不要做,留下全球一半的人在那裡等等等了又等。
• #情緒中心內在權威
書籍的大意是說,情緒中心有顏色的人有各自的情緒週期,並且有自己高低起伏不同的各類情緒波。在情緒的任何高點或低點馬上做決定,都不會是明智的。唯有在情緒高點和低點都對同樣的事情有「回應」,才代表那是情緒中心有顏色的生產者真正有回應的事情。
換成白話文,就成為熟悉的「情緒中心有顏色的人不能馬上在當下做決定」。
然後在腦袋的理解就是「蛤,好機會溜走怎麼辦?」、「為什麼還要等呢?」和「其實是想偷懶吧?」「不想做就直接拒絕啊。」或是________ (填充,1%)等等。
一開始真的用這種方法的時候,有很多擔心。好不容易say yes的,就覺得為何還要再想。於是很多時候就會把自己變成薦骨中心內在權威。要就做,不要就不做。
但是有些決定是會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後悔當初為什麼會答應,卻還是得硬著頭皮把它們做完。
所以,慢慢地我把做決定的方法轉變了一下。
• #我做決定的方式
1. 身體並不想做。那就拉倒,不需要做,不需要等了。除非相關的事情再度上門詢問。
2. 身體沒有抗拒的訊號。那就是可以考慮,「讓我再想想,我過幾天再回覆你。」過了幾天,身體依然沒有抗拒,覺得好像可以做,就做了。
3. 如同情況2,可是後來我竟然「忘記」有這件事,其實就是「不要」的意思。
情況3,後來變成了我最主要的判斷方式。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第一次問了,我有回應;接著等待一陣子後,想做的「衝動」依舊強烈,我才答應。沒有「後勁」的回應,會被歸類為一時衝動。
• #情緒清明 #平靜無波 是什麼呢?
教科書上說的是,在高興和沮喪時候做的決定都不會是最好的決定,也很符合傳統觀念說的「情緒來的時候,不要說氣話、不要倉促做任何決定)。
結果一開始,我就進入了一個修佛的境界。情緒要「澄明」,到了「平靜無波」的時候,就會有個答案。在我的想象中,就好像有面鏡子中的漣漪逐漸散去,留下清澈的答案顯現在鏡面上。
但想想也疑惑,我怎麼可能要求自己情緒平靜?既然情緒中心有顏色,有情緒週期,總是有個心情起伏吧。
即便在心情「沒有很爽」、也「沒有很糟」的期間,我把這個點當成我的「平靜無波」的階段,然後做決定,依然是「當下做決定」啊?
那好像還是怪怪的?
所以,這個「平靜無波」的時候做決定,是什麼呀?
或許,我可以在心情好的時候被問一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再被問一次;如果都是OK,就去做。
可是這有一個問題,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其實我什麼都不. 想. 做。
後來看到三階段內容裡祖師爺更明確的敘述,我的感覺是找到更貼近我做決定方式的描述。
#我覺得這是一段很美的敘述
我不太想照原文打字,憑印象概述。
所謂的「等待時間過去」在這段敘述裡被轉化為「生命的軌跡」。就好像,我在一條線上往前走。這一刻,我眼前出現了一件人事物,太棒了!美極了,看起來很不錯。但是,我再等等,之後再向他確認是否要接受。於是我繼續往前走,當我回頭看時,我再看看之前遇見的相同的人事物,咦,他們看起來好像有一點不一樣了。而我,還要接受嗎?
不確定嗎?那就繼續走。
如果再一陣子後,要接受就接受,不要的話就不要。一直持續。
但我並沒有那麼大牌。
那些看起來很美好的人事物,不一定會一直站在那個我們當初相遇的點,耐心地等我。
這些我就無法控制了。
#情緒中心的深度
有一段描述是這樣的,「當你臣服於不確定性裡頭所蘊藏的深度,就能超越贊成或反對這種一時的反應。」
所以,等待時間過去,或者等待情緒清明,似乎不是單純地要我判斷「是否開心的時候也願意做,難過的時候也願意做?」
而是在我經歷各種情緒高低點時,對同一件人事物究竟累積了多少不同的觀察角度、看法和感受,綜合內化感受之後才有辦法得出的結論。
一個看起來有豐厚回報的機會,會不會有圈套?會不會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看起來很糟糕的事情,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非做不可的原因?
不管腦袋有多少能耐去製造原因,也很難確認事實的真相是什麼。
而我,可以靠著自己情緒波的高低起伏,在不同的時間點(生命軌跡)一直不斷審視,我對同一件人事物的觀點看法感受省思是產生了什麼變化。
所以,我會覺得,事情是永遠有變化的。
我的感受是,情緒中心各個閘門蘊藏的資源,總是能讓我可以有機會以不同角度去詮釋或感受同一個人事物,從而衍生出不同的看法。
我的黑55,幫助我成功地寫出了一些夾雜細膩感受的文章。如果我願意再去多感受並敢於面對,或許可以描述每分至每秒的變化。
對我而言,在情緒高點,總能看到希望,但事情的全貌,其實是在憂鬱現身時才會完整的被拼湊出來。
#我也不是一直都等
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我不等待的結果。
當面試成功後,校方問我是否接受上班?我給的回應是,明天答覆好嗎?結果對方說希望當天完成所有手續,於是我當下答應了。
工作四年,除了累了些,還是有滿足的時候。
所以好像也沒有關係嘛?
反正60%耶,不管等不等,似乎都是個冒險的開始,不是嗎?
你的做決定方式的體驗又是如何的呢?
你想分享嗎?🙂
#分享你的做決定體驗
#人類圖
Photo credit: Jovian Archive
jovian archive 在 靈魂的設定 -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Facebook 八卦
複習 | #顯示者的策略是告知
上週三,瑪麗安在線上進行了一場「顯示者之夜」的分享討論,事後也有很多學長姐和愛好者在許多專頁分享各種心得。
我有點驚訝,原來有那不少人對於顯示者頗有微言。我一直以為,投訴的人應該是顯示者居多。
#問題是顯示者人口佔統計數字裡9趴就算全部人都說了你還是會覺得人不多不是嗎
於是又跑去複習了一遍,並從中整理出一些資訊,供自己和有興趣的人參考。
• #顯示者的人類圖設計
如果一張人類圖,喉嚨中心是有定義的(有顏色),並且接通到意志力中心、情緒中心,抑或由喉嚨中心間接接到根部中心,那這張圖會是一個顯示者的設計。
也就是說,顯示者必然會有21-45、12-22、35-36其中一條通道,又或者是16-48或20-57其中一條,再搭配32-54、28-38、18-58或26-44其中一條。
又或者是,接通10-20、7-31、1-8或13-33,再搭配25-51。
顯示者的薦骨中心是沒有定義的(空白薦骨中心)。
• #顯示者的策略
告知。通知的意思。
通知誰?通知被影響的人。
這裡的告知,並不是命令、指導之類的。這部分在其他專頁的分享中都有提過。
在英語裡,「告知」這個字用的是” to inform”。在英文的詞性變化裡,通知出去的東西形成了”information”,也就是「資訊」、「信息」等語義。
因此,「告知」其實是提供資訊、提供你自身行動的動向、提供你做好的決定的內容,是有哪些。用這樣的角度來看,接受告知的人,便是接收了一堆來自於當事人決定的相關訊息。這當中不會有什麼疑問,而是明確的信息傳達。因此,聽到告知的人,針對這些信息,就達到了「知道」的程度,並沒有需要去回應什麼。
• #告知的目的
• #底層能量場的運作
如果你有細看《區分的科學》,裡頭提到,這個策略是「刻意形塑的」。也因此,「顯示者回到內在權威」是相對更重要的。
我的理解是,顯示者的「告知」策略,實際上只是為了打通顯示者與其他類型溝通的大門。
顯示者的能量場是 #封閉且具攻擊性 的。他的獨立行事是與生俱來,基於其能量場自然引發出來的。這樣的能量場接觸到其他類型,本能上會使其他類型的能量場退縮,並迅速進入防禦和保護模式。
#有點類似心理上的自我防禦機制
這並不是顯示者故意要這樣做的,而實際上顯示者也沒有在care自己是不是故意,因為這就是在天生的設定上,他們會有的想法:「無須care他人。」
不說,就跑去做,是本能。
做了能水到渠成,是本事。
這個「渠成」,可以靠「告知」來催化,但不代表一定會順利,其目的在於減少阻力。
在其他類型能量場退縮之際,「告知」,這個被發展出來的策略,可以有作為的去打破自身帶高主控力的能量場。但,這不代表顯示者放棄了自己的力量。
Ra說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我就簡單粗暴的去濃縮,就是:「開車時看到一個人,直接輾過去,是沒有告知;開車時看到一個人,於是鳴笛(按喇叭),但仍沒有停下,還是直接輾過去,就是告知。」
輾過去是必然的,他們完全不會停下。
在這裏,「告知」並不是請求允許,而是提供一個訊息給周遭:「我來了。我要這樣做。我也沒有要和你討論。我要做咯。拜。」
• #無法理解外界的迴圈
如果在人類圖的脈絡裡看,在生產者居多的世界,顯示者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需要告知,事情其實就是直接去做啊?想到就去做啊!」
顯示者的困難,在於他的理解是:「車子就是一啟動引擎就可以開了」,然而其他類型是「車子啟動引擎了,但就是還不能開」。顯示者無法明白:這是什麼奇怪的狀態?
並且,他也不在意他這樣的理解「是否能被他人理解」。
當一般人又難以進入顯示者的能量場,無法去好好理解他時,顯示者主動「告知」是僅剩的手段。
其餘類型根本沒有那個power打開「能量場溝通」的大門,包括對顯示者展開邀請或是問問題。
#對我們說的是能量場溝通不是言語上溝通
#言語是手段不是目的
如果對方是健康運作的顯示者,問的人只會吃閉門羹。如果對方不是健康運作的顯示者,問的人會吃雙人份或多人份閉門羹,又或者是得到了一個不健康運作的顯示者的配合。
• #顯示者需要察覺到自己的影響力
在這個「告知」策略的探討中,我是覺得重點在於顯示者要「明白自己有影響力」。這是許多註記中,我發現可以先去留意的。這是整個「告知」運作的前置。
這終究是源自於能量場的作用,沒有原因,no why。
因為顯示者能量場設定,會讓他沈浸在不需要與人互動的狀態中去行事,而「一直忘記」自身對周遭的「影響力」。
這個影響力,可以是改變:促成或破壞。
當顯示者無法察覺到自身的能量場是天生帶有影響力,就無法接受「告知」的種種設定。那一切的「告知」,更像約束,變成一種要顯示者踏入的陷阱。
如果是非自己的顯示者,或者活得像生產者或投射者的顯示者,更加難以接受這種「影響力」的說法。
可以注意的是,對於認定「自身有沒有影響力」的說法,是需要回到自身是否和他人有所連結來判定。
這就變成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了,不是嗎?
如果顯示者沒有先透過「告知」和人連結,他要從何得知自己的影響力?他自己做完自己爽就好了,他有care別人嗎?沒有,因為他眼裡只有自己。他自己有沒有影響力?他永遠不會知道。
不「告知」就難以有與其他類型能量場的連結;顯示者就不會知道,自己生命的真實是什麼。
• #列出受影響人物去認知自身的影響力
這件事我真的忘了,不是複習根本沒發現這步驟很重要。
顯示者可以針對自身的行動會影響的人,去列出一張清單,並且去思考會受自身這一波行動影響的人有哪些。
看起來有做沒做都不是很重要,實際上關係到上述所說的「對自身影響力的認知」。
這一切,現下看來,都是在往那個方向前進。
• #對告知的反應
有一件事,我倒是好奇,如果顯示者事事都告知,會不會讓周遭人覺得很煩:「你連這個都要說,去做就好啦!」
針對會影響到一眾人的行動,才去「告知」,而不是無時無刻都「告知」。
應去領會當中的深意。
#不懂就研究結果看到新東西
#研究果然蠻有趣
#顯示者
#Manifestor
#toinform
#告知
#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Photo credit: Jovian Archive
jovian archive 在 JKの身心靈遊園車 Youtube 的評價
深入淺出,讓你秒懂 Human Design 人類圖
🔹🔸 本集精彩內容 🔸🔹
💬 HUMAN DESIGN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待人類這種生物
💬 人類圖是一種新興的算命方法嗎?
💬 人生到底是命運固定論,還是演化成長論?
💬 人類圖小教室:快速導覽「類型、人生角色、能量中心、通道、閘門、輪迴交叉、內在權威與行動策略」
💬 入門人類圖的四種方式:興趣門、專家門、體驗門、解讀門
Jovian Archive 官方免費人類圖查詢連結
https://www.jovianarchive.com/Get_Your_Chart
(底部「Birth time is already in UTC」一欄請不要打勾)
----------
⫸ Jerome FB & IG:搜尋「人類圖看世界 Jerome’s human design」
⫸ 預約Jerome解讀服務:https://www.fb.com/humandesign.Jerome
⫸ Kevin FB & IG :搜尋「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 Kevin 職場引導服務: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 人類圖初階課程: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S4RzYxEQyI/hqdefault.jpg)
jovian archive 在 Jovian Archive - Pinterest 的八卦
Jovian Archive. The official site of the Human Design System and the work of Ra Uru Hu. ... <看更多>
jovian archive 在 Jovian Archive - YouTube 的八卦
Jovian Archive is the official site of Ra Uru Hu, the founder and messenger of the Human Design System.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