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摩天輪]
如果你的內在權威是情緒中心
此生,就像是坐在摩天輪的包廂裡
經歷情緒高低起伏、從希望到幻滅
自成一格的反覆迴圈
迅速反應不是你的本性
記得,你的人生越慢越好
凡事要等待情緒清明的那一刻,才能做出決定
衝動的決定絕對是大忌
因為在當下你是看不清真相的
唯有隨時光推移
才能從不同的視角真正看懂一件事、一個人
所以,沒有什麼好急的
慢慢來,享受觀景、靜靜體會
等待「感覺對了」的那一刻
你自然會再次精神抖擻,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
風格插畫IJing
www.instagram.com/jingways/
🦊🦊
沒時間學人類圖,只想簡單易懂了解自己的天賦才華和人生定位嗎?
前往「關於」及「服務內容」了解預約Jerome的分析解讀:
www.facebook.com/humandesign.Jerom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7的網紅JKの身心靈遊園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產者、投射者、顯示者、反映者,在工作上需知的事。 🔹🔸 本集精彩內容 🔸🔹 💬 生產者:有足夠的動力,就能自發性完成任務 💬 投射者:練習辨識出邀請,及邀請何時已結束 💬 顯示者:與其等待指派,不如主動找想做的事 💬 反映者:有自己喜歡的環境和同事最重要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
情緒清明 在 靈魂的設定 -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Facebook 八卦
分享討論 |
#顯示生產者情緒中心內在權威 做決定的方式
生產者和顯示生產者的策略是等待回應。當下薦骨的回應是最真實的。
可是,如果自己的設計中,情緒中心是有顏色的,便要以它為內在權威,於是就會變成:當下的「嗯哼」還不是最終的拍板定案,至少還要再睡一晚(隔一天),接著再請人問同樣的問題;如果還是「嗯哼」,代表還是想做,那才去做。
可是,如果第一次的詢問都沒人問我了,現在還要人問我兩次,感覺天方夜譚啊。
承接之前分享的自己感受身體回應的方式,配合情緒週期的體驗,事實上我做決定的方式很少有什麼語助詞出現,反而是不斷地去觀照自己的感受和對事情的看法,在反覆的觀望完畢後,才決定是否去「冒險」。
為什麼是「冒險」?
因為書上寫明了大概有接近61%-62%的情緒「清明度」就已經很好了。
.
.
.
.
.
竟然不是,一 · 百 · 趴!
所以我有一陣子很羨慕(討厭)純生產者,是憑什麼可以「嗯嗯」「嗯哼」地然後就可以要做或不要做,留下全球一半的人在那裡等等等了又等。
• #情緒中心內在權威
書籍的大意是說,情緒中心有顏色的人有各自的情緒週期,並且有自己高低起伏不同的各類情緒波。在情緒的任何高點或低點馬上做決定,都不會是明智的。唯有在情緒高點和低點都對同樣的事情有「回應」,才代表那是情緒中心有顏色的生產者真正有回應的事情。
換成白話文,就成為熟悉的「情緒中心有顏色的人不能馬上在當下做決定」。
然後在腦袋的理解就是「蛤,好機會溜走怎麼辦?」、「為什麼還要等呢?」和「其實是想偷懶吧?」「不想做就直接拒絕啊。」或是________ (填充,1%)等等。
一開始真的用這種方法的時候,有很多擔心。好不容易say yes的,就覺得為何還要再想。於是很多時候就會把自己變成薦骨中心內在權威。要就做,不要就不做。
但是有些決定是會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後悔當初為什麼會答應,卻還是得硬著頭皮把它們做完。
所以,慢慢地我把做決定的方法轉變了一下。
• #我做決定的方式
1. 身體並不想做。那就拉倒,不需要做,不需要等了。除非相關的事情再度上門詢問。
2. 身體沒有抗拒的訊號。那就是可以考慮,「讓我再想想,我過幾天再回覆你。」過了幾天,身體依然沒有抗拒,覺得好像可以做,就做了。
3. 如同情況2,可是後來我竟然「忘記」有這件事,其實就是「不要」的意思。
情況3,後來變成了我最主要的判斷方式。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第一次問了,我有回應;接著等待一陣子後,想做的「衝動」依舊強烈,我才答應。沒有「後勁」的回應,會被歸類為一時衝動。
• #情緒清明 #平靜無波 是什麼呢?
教科書上說的是,在高興和沮喪時候做的決定都不會是最好的決定,也很符合傳統觀念說的「情緒來的時候,不要說氣話、不要倉促做任何決定)。
結果一開始,我就進入了一個修佛的境界。情緒要「澄明」,到了「平靜無波」的時候,就會有個答案。在我的想象中,就好像有面鏡子中的漣漪逐漸散去,留下清澈的答案顯現在鏡面上。
但想想也疑惑,我怎麼可能要求自己情緒平靜?既然情緒中心有顏色,有情緒週期,總是有個心情起伏吧。
即便在心情「沒有很爽」、也「沒有很糟」的期間,我把這個點當成我的「平靜無波」的階段,然後做決定,依然是「當下做決定」啊?
那好像還是怪怪的?
所以,這個「平靜無波」的時候做決定,是什麼呀?
或許,我可以在心情好的時候被問一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再被問一次;如果都是OK,就去做。
可是這有一個問題,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其實我什麼都不. 想. 做。
後來看到三階段內容裡祖師爺更明確的敘述,我的感覺是找到更貼近我做決定方式的描述。
#我覺得這是一段很美的敘述
我不太想照原文打字,憑印象概述。
所謂的「等待時間過去」在這段敘述裡被轉化為「生命的軌跡」。就好像,我在一條線上往前走。這一刻,我眼前出現了一件人事物,太棒了!美極了,看起來很不錯。但是,我再等等,之後再向他確認是否要接受。於是我繼續往前走,當我回頭看時,我再看看之前遇見的相同的人事物,咦,他們看起來好像有一點不一樣了。而我,還要接受嗎?
不確定嗎?那就繼續走。
如果再一陣子後,要接受就接受,不要的話就不要。一直持續。
但我並沒有那麼大牌。
那些看起來很美好的人事物,不一定會一直站在那個我們當初相遇的點,耐心地等我。
這些我就無法控制了。
#情緒中心的深度
有一段描述是這樣的,「當你臣服於不確定性裡頭所蘊藏的深度,就能超越贊成或反對這種一時的反應。」
所以,等待時間過去,或者等待情緒清明,似乎不是單純地要我判斷「是否開心的時候也願意做,難過的時候也願意做?」
而是在我經歷各種情緒高低點時,對同一件人事物究竟累積了多少不同的觀察角度、看法和感受,綜合內化感受之後才有辦法得出的結論。
一個看起來有豐厚回報的機會,會不會有圈套?會不會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看起來很糟糕的事情,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非做不可的原因?
不管腦袋有多少能耐去製造原因,也很難確認事實的真相是什麼。
而我,可以靠著自己情緒波的高低起伏,在不同的時間點(生命軌跡)一直不斷審視,我對同一件人事物的觀點看法感受省思是產生了什麼變化。
所以,我會覺得,事情是永遠有變化的。
我的感受是,情緒中心各個閘門蘊藏的資源,總是能讓我可以有機會以不同角度去詮釋或感受同一個人事物,從而衍生出不同的看法。
我的黑55,幫助我成功地寫出了一些夾雜細膩感受的文章。如果我願意再去多感受並敢於面對,或許可以描述每分至每秒的變化。
對我而言,在情緒高點,總能看到希望,但事情的全貌,其實是在憂鬱現身時才會完整的被拼湊出來。
#我也不是一直都等
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我不等待的結果。
當面試成功後,校方問我是否接受上班?我給的回應是,明天答覆好嗎?結果對方說希望當天完成所有手續,於是我當下答應了。
工作四年,除了累了些,還是有滿足的時候。
所以好像也沒有關係嘛?
反正60%耶,不管等不等,似乎都是個冒險的開始,不是嗎?
你的做決定方式的體驗又是如何的呢?
你想分享嗎?🙂
#分享你的做決定體驗
#人類圖
Photo credit: Jovian Archive
情緒清明 在 Repeat的人類圖計程車 Facebook 八卦
對比這個世界其他國家,台灣在過去一年相對安全與安逸。但這幾天連續爆發了群聚感染,以及疑似不明感染源的案例,5/13一個停電,潛藏在社會中的恐懼、情緒與焦慮瞬間引爆。
在無常之中,危機的出現其實帶給我們的是另一個可能:事情到了緊要關頭時,我們是如何處理危機、衝突與改變?在無常之中,去見證這個社會如何從缺乏經驗到有經驗、進化、成長並變得有智慧。
在疫情中我們看見許多恐懼,恐懼並不是壞事,絕對不是,但我們來把這樣的恐懼分成幾種不同的面相討論:
1. 緊張:來自情緒中心的緊張,包括對於物資缺乏的緊張、與人靠近的緊張、遇到危機的緊張、台灣是否難逃一劫的緊張⋯等,這些情緒上的緊張與緊繃感,在經過渲染放大後,造成社會中的強烈的情緒反應。
特別要提醒的是,這個緊張是伴隨著情緒中心的能量週期運作的,也就是在每一當下的恐懼與緊張,其實是不值得信任但又非常強烈的,需要等待情緒清明時,真正的察覺才會相對清晰。
2. 警覺:來自直覺中心的恐懼,直接與我們生存、健康相關聯。它運作在每一個當下。因此如果你是一個直覺中心有定義的人,請你務必相信當下對於每一件事情的直覺力、本能力與鑑賞力。
比起情緒上的緊張,直覺中心的察覺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代表你必須要完全地活在當下。
全然信任你每一舉一動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如果在你要走進一間店裡吃飯,突然有個聲音叫你不要進去,你願意相信這樣的提醒嗎?許多時候直覺的警覺必須事後檢驗,但是「還好我當時有聽信直覺的提醒」,跟「早知道我要聽直覺的提醒」,很有可能會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3. 焦慮:來自邏輯中心的焦慮,是一種頭腦對這個世界的想像,這是三個察覺中心當中唯一「不需要」的恐懼。你會不斷地追新聞嗎?簡單地相信疾管中心的訊息是否已經不足以滿足你想知道更多的焦慮呢?你會不會想要知道更完整的細節、對於未知與混亂的現狀感到全身不舒服?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做?首先,相信專業。再來,頭腦正在擔心的事情是真的嗎?是即時性的嗎?是頭腦正在試圖理解情緒與直覺的緊張與警覺嗎?
忠實於你的設計,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絕對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在這個特別的時刻
#更需要學習如何察覺自己呢
圖片來源: 500px.com
《活動重要異動公告》
已聯繫到所有成員改置底
—-
因台北市政府於5/14下午公告5/15起應停業的11產業當中,含商務空間租賃,因此本次台北場讀書會延期,詳請以信件寄送,臨時異動請諒解!>"<
情緒清明 在 JKの身心靈遊園車 Youtube 的評價
生產者、投射者、顯示者、反映者,在工作上需知的事。
🔹🔸 本集精彩內容 🔸🔹
💬 生產者:有足夠的動力,就能自發性完成任務
💬 投射者:練習辨識出邀請,及邀請何時已結束
💬 顯示者:與其等待指派,不如主動找想做的事
💬 反映者:有自己喜歡的環境和同事最重要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
歡迎到 Kevin Career Coaching 網站 了解更多: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
⫸ Jerome FB & IG:搜尋「人類圖看世界 Jerome’s human design」
⫸ 預約Jerome解讀服務:https://www.fb.com/humandesign.Jerome
⫸ Kevin FB & IG :搜尋「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 Kevin 職場引導服務: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 人類圖初階課程: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ZIEqY2z97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