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時空344] 紅十字會的海地醜聞:國際NGO會被新時代淘汰嗎?
近年各國公民社會蓬勃發展,那些龐然大物的老牌NGO卻備受挑戰,其臃腫架構和高行政費用,被經常揶揄為「可持續社運」。不久前美國紅十字會的醜聞,不知有多少本地朋友關心?
事源上月美國獨立新聞機構《ProPublica》記者Justin Elliott,聯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記者Laura Sullivan發表偵查報道,指美國紅十字會於2010年海地地震後,籌得善款之中,有相當部份下落不明,而且用錢用得本末倒置。根據該報道,紅十字會在災後籌得約五億美元,承諾把91%善款用於災區善後,但二人發現有9%善款上繳到國際紅十字會之外,另有24%被用作「行政開支」,帳目上分配於協助災民的僅得60%;這六成善款當中,更有不少被白白浪費掉。紅十字會承諾為災民興建「700間有獨立洗手間和浴室的房屋」,目標定於2013年完成;時至今日,卻只落成了6間。「五億美元六間屋」,成了一望入目的新聞標題。
醜聞爆出後,美國紅十字會將失誤歸咎於海地的「土地問題」,指當地政府在土地用途上有各種限制,才導致房屋興建未能達標云云。然而其他國際NGO已在災區一帶合共興建9000間房屋,會方回應自然被質疑為「語言偽術」。
那真正原因是甚麼?除了紅十字會本身的官僚主義,對海地本土工人的不信任,也是「深層次矛盾」之一。負責海地重建工程的紅十字會主任Judith St.Fort曾公開質疑海地工人的工作能力,指「海地人的工作履歷並不可信」,但自己又無法直接處理,於是工作根本不能落地。加上會方工作大員大都不懂法語或歸融語(Creole),工程往往要通過中間人外判,不但增加了成本,會方亦難以監督進度和質素。
翻翻舊帳,美國紅十字會早有管理帳目不善的前科,處理2005年卡達里娜、2012年桑迪兩場風災的救災工作都未如理想,目前正遭美國國會調查。另一個風眼當中的NGO是克林頓基金會,最近也被指沒有適當管理善款,由於涉及熱門總統候選人希拉里,一切格外政治化。獨立機構「慈善監察」(CharityWatch)主席Daniel Borochoff早前形容,美國NGO的帳目普遍欠缺透明度,堪稱「黑洞」;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教授Tobias Pfutze亦批評,NGO帳目的透明度往往比不上政府部門。
隨著資訊科技近年大革新,「O2O」、「P2P」等概念大行其道,國際大型NGO的前景實在堪憂,長遠而言,甚至連生存也成問題。對不少捐款人而言,最希望金錢直接用在受惠人身上,最不喜歡被當作「行政開支」供養那些NGO員工。只是一個美國中產沒有其他辦法把錢交到海地災民手中,才必須靠NGO當中介人。但只要類似Uber、GoGo Van的概念被應用到賑災,國際大NGO的存在價值就會大減,賑災的效率則可能得以提升。只要類似醜聞再三出現,突破性發展也許隨之而來,那時候,不單是「賑災界」,恐怕整個世界格局都會隨之而改變。
小詞典:歸融語(Creole Language)
「歸融語」又譯「克里奧爾語」,是一系列混合不同語言和語系特點的新語言的統稱。不同國家或地方的歸融語都不同,但主要是歐洲殖民者跟各地土著的語言混合而成,例如海地的歸融語,就是法語加上當地土語。換句話說,歸融語定義十分寬鬆,大部分歸融語都完全不相通。要定義各地歸融是一種獨立語言、還是不同地方的「方言」,涉及十分敏感的政治問題,正如廣東話是否方言的辯論一樣。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7月30日
creole language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八卦
[時事英文] What is 「晶晶體」?
看到各位老師都在網路上對「晶晶體」發表意見,我也來湊一腳好了。
在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中,「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包含雙語及多語的轉換──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學者們對語碼轉換也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讓我們來釐清一些詞彙的定義:
★★★★★★★★★★★★
1、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係指於對話的語句中,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進行交替,一些學者也稱為句間轉換(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例如:你為什麼要用「雞」這個字?What were you thinking?
2、語碼混用(code mixing)係指語句內的語言轉換(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例如:Actually,寫這篇文章可能不是好的idea,可能會被haters罵。
語碼轉換可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亦可根據社會文化的脈絡(sociocultural contexts)將語碼轉換分為兩種:
a.情境語碼轉換(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情境語碼轉換」係指情境的轉變所引起的語碼轉換──「說話者需要改變自己的語言,以適應不同的情境。」例如,我在與朋友討論政治新聞時,可能會用正式的中文;但聊一般的生活議題時,則使用臺語。
b.隱喻語碼轉換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隱喻語碼轉換」係指在情境不變的情況下,說話者為了改變語氣或雙方的關係而轉換語碼,以表達某種特定的意圖。此舉打破了情境與語言選擇的關係,因此交際的對象就需要花費更多心力來揣測語碼轉換的用意。例如,我以親切的臺語叫孩子來吃飯,他們卻不予理會;但當我使用較正式的中文時,則可增強語氣並賦予語言更多的力量。
★★★★★★★★★★★★
3、語域(register)係指於不同場合或領域中所使用的特定語言風格。好比新聞用語、辦公用語、課堂用語、廣告用語或日常談話。例如,我在非正式的場合中可能會用「爸爸」(dad) 而不是「父親」(father)。
★★★★★★★★★★★★
4、外來語,又稱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意即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例如,披薩(pizza)、冰淇淋(ice cream)、吐司(toast)、與三明治(sandwich)(不好意思肚子有一點餓,還沒吃晚餐)都是外來語。
★★★★★★★★★★★★
5、洋涇浜語 (pidgin) 又稱「混雜語言」,是一種簡化的自然語言。由缺乏共同語言的群體所發展而成,其地位低於一般語言。例如,洋涇浜英語(Chinese Pidgin English)是19世紀中外商人所使用的混雜語言。僅有口頭形式,而無統一的書面用語,其變體亦相當繁複(long time no see、no can do、look see)。
★★★★★★★★★★★★
6、克里奧爾語 (creole) 是一種穩定的自然語言,由洋涇浜語發展而成。其特徵為混合各種語言的詞彙,有時也會摻雜其它語言的文法,故亦稱作混成語或混合語。例如,港式英語的「yum cha」(飲茶),以及星式英語(Singlish)中「wah」(吃驚)與「shiok」(酷)等詞彙。
★★★★★★★★★★★★
7、跨語言實踐 (translanguaging) 是由多元識讀與多模態的概念衍生而來,旨在強調語言實踐中的變動性。由於當代語言的使用,習慣混雜各種不同的語言,並結合多元媒介來建構意義以進行溝通,因此「跨語言實踐」常使用在語言教學。
★★★★★★★★★★★★
語碼轉換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乃因社會對人們的言行產生約束力──「語言行為策略及語言形式的選擇,常取決於說話者與聆聽者的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一種論述,能夠全面地解釋「語碼轉換」此一社會語言學現象。但通過不同學者的研究,我們得以對該現象有更深入的瞭解。
我個人認為,李晶晶的「晶晶體」乃出於習慣,亦能藉此拉近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而韓市長於美國商會的演說,是否屬於「code switching」的範疇?就讓同學們自行下結論了,因為我想--keep living。
★★★★★★★★★★★★
參考資料:
Auer, P. (Ed.). (2013).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Routledge.
周振鶴. (2013). 中國洋涇浜英語的形成.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5(5), 1-18.
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 (2007).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許朝陽。 (1999年)。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與心理。外國語文,(2),57-60。
何萬順. (2009). 語言與族群認同: 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 語言暨語言學, 10(2), 375-419.
Joshi, A. K. (1982, July). Processing of sentences with 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Volume 1 (pp. 145-150). Academia Praha.
Ke, I. C., & Lin, S. (2017). A translanguaging approach to TESOL in Taiwan.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41(1), 33-61.
Muysken, P., & Muysken, P. C. (2000). Bilingual speech: A typology of code-mix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 L. K. (2003). 台灣雙語併用者的語言使用與語言功能的分化. In 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Photo: Google.com
★★★★★★★★★★★★
關於Singlish的相關報導lah: http://www.bbc.com/…/20160919-the-language-the-government-t…
★★★★★★★★★★★★
More at 阿滴英文
creole language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八卦
[時事英文] What is 「晶晶體」?
看到各位老師都在網路上對「晶晶體」發表意見,我也來湊一腳好了。
在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中,「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包含雙語及多語的轉換──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學者們對語碼轉換也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讓我們來釐清一些詞彙的定義:
★★★★★★★★★★★★
1、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係指於對話的語句中,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進行交替,一些學者也稱為句間轉換(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例如:你為什麼要用「雞」這個字?What were you thinking?
2、語碼混用(code mixing)係指語句內的語言轉換(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例如:Actually,寫這篇文章可能不是好的idea,可能會被haters罵。
語碼轉換可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亦可根據社會文化的脈絡(sociocultural contexts)將語碼轉換分為兩種:
a.情境語碼轉換(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情境語碼轉換」係指情境的轉變所引起的語碼轉換──「說話者需要改變自己的語言,以適應不同的情境。」例如,我在與朋友討論政治新聞時,可能會用正式的中文;但聊一般的生活議題時,則使用臺語。
b.隱喻語碼轉換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隱喻語碼轉換」係指在情境不變的情況下,說話者為了改變語氣或雙方的關係而轉換語碼,以表達某種特定的意圖。此舉打破了情境與語言選擇的關係,因此交際的對象就需要花費更多心力來揣測語碼轉換的用意。例如,我以親切的臺語叫孩子來吃飯,他們卻不予理會;但當我使用較正式的中文時,則可增強語氣並賦予語言更多的力量。
★★★★★★★★★★★★
3、語域(register)係指於不同場合或領域中所使用的特定語言風格。好比新聞用語、辦公用語、課堂用語、廣告用語或日常談話。例如,我在非正式的場合中可能會用「爸爸」(dad) 而不是「父親」(father)。
★★★★★★★★★★★★
4、外來語,又稱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意即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例如,披薩(pizza)、冰淇淋(ice cream)、吐司(toast)、與三明治(sandwich)(不好意思肚子有一點餓,還沒吃晚餐)都是外來語。
★★★★★★★★★★★★
5、洋涇浜語 (pidgin) 又稱「混雜語言」,是一種簡化的自然語言。由缺乏共同語言的群體所發展而成,其地位低於一般語言。例如,洋涇浜英語(Chinese Pidgin English)是19世紀中外商人所使用的混雜語言。僅有口頭形式,而無統一的書面用語,其變體亦相當繁複(long time no see、no can do、look see)。
★★★★★★★★★★★★
6、克里奧爾語 (creole) 是一種穩定的自然語言,由洋涇浜語發展而成。其特徵為混合各種語言的詞彙,有時也會摻雜其它語言的文法,故亦稱作混成語或混合語。例如,港式英語的「yum cha」(飲茶),以及星式英語(Singlish)中「wah」(吃驚)與「shiok」(酷)等詞彙。
★★★★★★★★★★★★
7、跨語言實踐 (translanguaging) 是由多元識讀與多模態的概念衍生而來,旨在強調語言實踐中的變動性。由於當代語言的使用,習慣混雜各種不同的語言,並結合多元媒介來建構意義以進行溝通,因此「跨語言實踐」常使用在語言教學。
★★★★★★★★★★★★
語碼轉換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乃因社會對人們的言行產生約束力──「語言行為策略及語言形式的選擇,常取決於說話者與聆聽者的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一種論述,能夠全面地解釋「語碼轉換」此一社會語言學現象。但通過不同學者的研究,我們得以對該現象有更深入的瞭解。
我個人認為,李晶晶的「晶晶體」乃出於習慣,亦能藉此拉近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而韓市長於美國商會的演說,是否屬於「code switching」的範疇?就讓同學們自行下結論了,因為我想--keep living。
★★★★★★★★★★★★
參考資料:
Auer, P. (Ed.). (2013).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Routledge.
周振鶴. (2013). 中國洋涇浜英語的形成.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5(5), 1-18.
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 (2007).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許朝陽。 (1999年)。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與心理。外國語文,(2),57-60。
何萬順. (2009). 語言與族群認同: 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 語言暨語言學, 10(2), 375-419.
Joshi, A. K. (1982, July). Processing of sentences with 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Volume 1 (pp. 145-150). Academia Praha.
Ke, I. C., & Lin, S. (2017). A translanguaging approach to TESOL in Taiwan.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41(1), 33-61.
Muysken, P., & Muysken, P. C. (2000). Bilingual speech: A typology of code-mix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 L. K. (2003). 台灣雙語併用者的語言使用與語言功能的分化. In 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Photo: Google.com
★★★★★★★★★★★★
關於Singlish的相關報導lah: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60919-the-language-the-government-tried-to-suppress
★★★★★★★★★★★★
More at 阿滴英文
creole language 在 creole languages | linguistics | Britannica 的相關結果
creole languages, vernacular languages that developed in colonial European plantation settlements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as a result of contact ... ... <看更多>
creole language 在 Creole Languages - Tomedes 的相關結果
The creole language definition is broadly accepted as: a stable natural language that has been created through the mixing of two other languages ... ... <看更多>
creole language 在 List of creole languages - Wikipedia 的相關結果
A creole language is a stable natural language developed from a mixture of different languages. Unlike a pidgin, a simplified form that develops as a mean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