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的香港工業】
中國政權1949年易手,南下香港的工業家把資金與技術引入這個英國殖民地,再加上從內地湧至香港的難民,成為廉價勞動力;動盪的大時代,卻成為香港工業加速發展的黃金機會。
至1960年代,香港已成為東亞地區輕工業製品出口中心,1970年代香港廠商為外國品牌代工生產,更創造了香港製造業的高峰。直至1980年代生產線北移,香港製造業才逐漸萎縮。
「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這個標籤曾舉世聞名,它不僅代表優質,更哺育了一代香港人,使他們與這座城市一起脫離貧窮,步入更美好的日子。
儘管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轉型,製造業已式微,但「香港製造」這塊招牌仍然存在,只是它並不體現於工業製品,而是體現於香港公平正義的營商環境、體現於香港人的創意、體現於香港公民的質素。
#舊時香港 #舊時香港討論區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50年代香港經濟 在 小子投資筆記 Facebook 八卦
曹仁超好文一篇分享, 幫手Share! 而家香港人只係為買樓 做樓奴 或者只係識做收租佬, 無晒創業心, 香港有多年免費教育卻教不出年青人創新, 零創造力! 香港經濟只靠賣保險, 炒炒賣賣, 自由行...太單一了..咁既經濟結構好唔健康! 對社會既貢獻亦有限!
靠收租的社會難有前途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是每個小孩都知道的事實,但這是否正常?曹仁超提出疑問:「中國人的經濟,到了某個階段,往往人人尋租,統統做收租佬。從經濟學來說,收租是對整個經濟最沒有幫助的行業。今時今日我們以香港有李嘉誠、李兆基為榮,真是貽笑大方,笑死鬼佬!我真要批評一下,這三十多年來他們的建樓技術有進步過嗎?外國的預製房屋、倒模式技術,香港都沒有。房地產商這些年來毫無技術創新,最擅長就是賺地價(asset inflation) 。」
以曹仁超的專業來看,整個 asset inflation 始於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鈎,至2014年10月隨QE3完結。「因此將來若還想賺地價,這個方向我是會擔心的。可以見到現在上市地產股的市值是低過 NAV(net asset value)30%或以上,亦即股票市場告訴你,他已不是成長的行業,而是衰老中的,只是還未浮面。」
本港經濟轉型一事無成
與此同時,80年代美國的科技創新潮,目前仍未見於香港,香港的經濟轉型步伐相當緩慢。「那時我批評過董建華搞出來的科技園,由2001年至今,毫無科技可言。那時候有一間公司來香港想要土地發展晶片,但晶片技術是台灣的,機器是 Intel 不要的,來香港幹甚麼?最後他們去了上海,搞得損失慘重。所以說,你不要找二流人才、三流技術去發展高科技。」踏入二十一世紀,一流人才的要求不只是豐富的知識及經驗,而且更要懂得與時並進,在這一方面,年輕一代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對科技的熟練令他們佔了很大優勢。
事實上,現今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網絡巨頭 Facebook 的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只是剛剛30歲,可見這是年輕人的時代。但曹仁超一想到香港的新一代就不禁問一句:「Where is the angel?外國有所謂 angel funds(天使基金),你有主意,去申請,大部分都願意給你一、二百萬美元去嘗試,成功的話再注資,協助管理,加快成長。因此這些新公司可以10年、15年後才賺錢,Facebook、Twitter 等很多都是靠他們創立的。但香港沒有天使的,只有魔鬼,大地產商即使賺千多二千億,都不願意撥一點錢幫助年輕人創業。可以說,直到現在香港的理念仍是賺到盡。叫年輕人搞高科技,我只會問:錢從何來?」
1976年,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喬布斯在自己家中的車房,製造出世界最早的商業化個人電腦Apple I。曹仁超指出香港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莫說車房,只是一個車位,都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讓年輕人創業的。」他認為年輕人應該得到更多鼓勵,而且100間創業的公司中,只要當中5%成功,已經足以改變世界。
今日局面政府難辭其咎
本港由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逐步實施免費教育,發展至今,教育已普及年輕一輩,當中不乏人才,為甚麼香港不會出現一個 Google 或 Facebook?「在美國,人人都會說 I have a dream,他們的 dream 是 innovation,是創造蘋果電腦、Google;而香港人的 dream 就是買樓。整個社會都只想買樓,不鼓勵 innovation,包括《信報》。那時我跟林生說創新,他說現在已經很好,不用搞。因為《信報》成功了,所以不用搞。因為香港地產商成功了,所以也不用搞。結果是成功帶來失敗,因為地產商太成功、太能賺錢,致令很多企業都失敗了。而他們佔據著大部分資源,他們不搞,香港沒有剩餘的資源可以搞創新。當整個社會都向房地產看時,如何會有創新?而造成這個現象,香港政府難辭其咎。」
在如此社會氛圍下,人人慨嘆蝸居難求,曹仁超覺得最可悲的是,香港人最大的願望竟然是買樓收租,包括大學生。「即使好運或者憑父蔭,25歲前儲到首期,開始供款,供到45歲為止,到時都不用想創業了。所以我經常寄語年輕人,不要讓500呎綁住你的青春。」
年輕人,不要讓500呎綁住你的青春
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由1984至1997年間,樓價升近20倍;但由香港回歸中國開始,在「八萬五」和SARS的影響下,樓價從1998年一直跌到2003年,跌幅超過五成。那可能是僅餘的買樓時機,因為在2002年尾,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推出俗稱「孫九招」的穩定樓市措施,曹仁超對此並不看好:「我早就跟孫明揚說,你一出這招就會累垮香港,現在證明我當時是對的。由2003年至今,無論甚麼投資都跑不贏樓價。就好像回到1985年的時候,我在《信報》寫專欄的時候,那時我說飯可以不食,樓不可以不供。原因是《中英聯合聲明》裏的一句——每年賣地50公頃。當時用如此擠牙膏的方式賣地,全港一同排隊刷牙,樓價怎會不升?結果由1985年到1997年,香港樓價由650元一呎升到12,000元一呎,這就是偉大祖國對香港的貢獻。」
樓價暴漲,除了是由於經濟起飛,帶動需求上升,更是因為供應被牢牢限制著。「多虧董生的『八萬五』,樓價才回落,原本大家辛苦一點就沒事,無故來個『孫九招』,就是擠第二次牙膏。所以現在社會責怪梁振英,我說,問題根本是董建華留下來的,而得益的只有小部分既得利益階層。」
制度鼓勵不勞而獲
2006年8月,《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及其夫人駱友梅與商人李澤楷達成協議,由李澤楷控制的離岸公司 Clermont Media Ltd. 以3,500萬美元購入《信報》大部分股份。2014年9月,《信報》網站證實,林氏夫婦將持有的《信報》剩餘股權全數售予 Clermont Media Ltd.,同為創辦人之一的曹仁超笑言:「我大輩子心機投放在《信報》,(這些剩餘股權)才值千多萬,但我住的房子都已升至3,000多萬。早知就不做《信報》,將錢用來買樓就行,不用捱!」他形容社會制度不合理:「現在香港的制度是在鼓勵不勞而獲,同時懲罰那些很努力去創業、創新的人,然後我們反而指責年輕人沒有創新精神,只顧買樓。根本是環境促成,大人教壞細路!」
對於去年發生的佔中,曹仁超又如何看?「佔中除了影響部分零售業、飲食業及酒店業外,接近無影響,不要將責任推卸給年輕人。大家之前預期樓價會因而大跌,這些都沒有發生,佔中之後樓價反而上升了。」他同情學生,但認為運動的效益有限:「改變不到大趨勢。」
50年代香港經濟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八卦
花無百日紅,時尚界如是,經營時裝店更是。信眼光,靠時令,更順應大時代。
經過太子道西,「藍白時裝」四字的霓虹招牌,在橋底的遮蔽下總是格外醒目,年長一輩徑自提著手推車入來瞧瞧心頭好,年青一輩或因古舊氣息停駐一時,遐想裡面的「時裝」是怎樣一回事。50年如水流逝,最近櫥窗model的前方張貼著顏色紙,宣告8月底結業,沈寂的店面一下子充斥不少新舊面孔,卻多是長者。「所謂時裝,其實可能就是上了年紀的時裝吧!」藍白時裝店老闆陳先生的兒子Tommy笑笑道。
如果說樓梯底士多、藥材舖或者茶餐廳活現了香港庶民社區的人情味,那這家「時裝老店」,或者就是香港中產某一個階段的見證。藍白時裝成立於1965年,Tommy一家從同行曾先生接手,是八十年代的事,剛好見證了「度身訂造」與進口成衣風潮的交替。其時,日本品牌享譽盛名,時裝款式推陳出新,進口成衣成為炙手可熱的中產時尚品。而昔日太子道為高尚住宅區,花墟尚在界限街球場一帶,藍白的前身更曾坐落了一間法國時裝店,Tommy推敲因鄰近九龍塘,太子道西是居民駕車外出必經之路,因而成為中產消費點。他們習慣先在紅寶石餐廳(前名寶石餐廳)high tea,再到旁邊的時裝店shopping。在國際名牌尚未流行的年代,藍白時裝出售的日本或歐洲品牌就是品質保證。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Tommy父親及兄長更將藍白時裝擴展至佐敦、尖沙咀、太子、荃灣等地。
在進口時裝以外,藍白另一主線是套裝,其中更不乏自家出品。八、九十年代間,套裝款式甚為流行,婚禮宴會或是任職教師,都必定到藍白選購一套得體套裝。Tommy自豪地分享,母親是藍白最出色的套裝買手,「pick and choose」適合的樣辦,再因應香港人的口味或是流行款式修改,然後在港「source料」(材料來自日本、意大利),最後交由工廠生產。
儘管今日大眾更習慣輕便衣裝走天下,套裝或tailoring都不再是主流; 但時至今天,藍白仍有一班中產階層的忠實顧客,閒時帶著手推車入內選購時裝;或是移民後回港,腳還是不自覺走到舊舖購物,當中更不乏三代同堂,只因藍白全面地照顧到衣著需要。有些客人期望從熟悉自己身形品味的店員獲得選衣靈感,亦有更多因身形問題難以買衫的客人,可在藍白尋獲大碼心頭好。若然不合身,在店舖後方廠房待命的老師傅,又能提供靈活的改衫服務,專業手勢甚受客人歡迎,奇難雜症如馬蹄腳也難不倒他。而平民時裝店另一好處,便是容許互動講價,不論結果如何,你來我往,兩方皆大歡喜。
隨著生活型態轉變,加上快速時裝的影響,人們對衣著的概念已大大改變,即使有老顧客的忠誠與慷慨,始終無助行業步進夕陽。藍白客源以長者為主,店舖亦較難轉型,屹立至今只因為雙親寄託,2019年動盪下萌生的猶疑,終在第三波疫情爆發下變得堅定。現在,Tommy一家只求在餘下日子「cut loss」,客人獲取心頭好,他朝有緣再會。
#藍白時裝 #太子道西 #時裝 #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