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長輩農場文
原文:八田與一只不過蓋了一座嘉南大圳,而且是霸占祖先的土地,還收了水租,再把米強徵回日本,根本是殺父仇人,竟然還有不肖子孫稱他為台灣水利之父,反觀老蔣小蔣蓋了一堆水庫,竟然還不知感恩 (原文我貼在留言)
#事實上台灣早期的米非常難吃
先來聊聊日治時代台灣米的問題,首先在日本人統治之前,台灣的米非常難吃,產量也不大
#日本人的改量與大興水利
日本人在1910~20年代,進行稻米改良、米殼檢查、大興水利灌溉工程,不但米變好吃了,產量也大增,你要說殖民壓榨還是怎樣,你爽就好,老闆花錢送你去進修,你薪水變多了,也幫老闆賺更多錢,算不算壓榨你?
#台灣蓬萊米研究成功
台灣米一直要到1924年(大正13年)蓬萊米改良成功後,內地人日本人才願意買,1930年代台灣蓬萊米產值達最高峰,連帶台灣人口都增加了,人口從428.4萬到463.4萬。
這些成果,嘉南大圳功不可沒,當然八田與一就是值得在歷史上書一筆的人
#台灣人不吃台灣米
但台灣農民卻寧願買便宜的外國米自己吃(可能中國或越南),再把自己種的高價蓬萊米賣給日本,日本政府對此很頭痛,1928年實施外國米輸入限制令,接著又提高外國米的關稅,希望台灣農民吃自己種的米,減少對日移出量,以免國內日本農民靠北
#結論
所以台灣總督府不但沒有把米送出去,還想辦法要把米留在台灣
出處:日治時期農業統治下的台灣米殼政策研究(1933~1945) p14
#老蔣小蔣是水利之父
別鬧了,xx之父不是比誰蓋的多,而是誰才是那第一個、跨出代表性一步的人,要不然鐵道之父且不是長谷川謹介阿,後面蓋鐵路的人多的是,燈泡大王也不是愛迪生阿,現在台灣隨便一個中小型工廠產的燈泡還會比愛迪生少啊?
#有任何長輩農場文歡迎私訊我解惑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910年代台灣 在 舊文化復新事 Facebook 八卦
台灣西南沿海常見的民居建築:竹籠厝
鋼筋水泥建築普及的現今,很難想像1910~1950年代台灣西南沿海充滿以竹子為材的竹籠厝建築,竹籠厝匠師李養的家族就是以興建竹籠厝為生,當時台江一帶八成的竹籠厝都是李家工班所建,李養小學畢業後就跟隨父親學習,竹籠厝得建造不用一根鐵釘,即使需要接榫也只用木釘,竹柱鑿孔互穿拼攏成屋、竹片編織成牆再以稻草等天然材料塗抹的工法,讓房屋住起來居住起來遮風避雨、冬暖夏涼。
1950年代後竹籠厝逐漸被磚造、水泥建築取代,李養改行養乳牛也開始蓋樓房,竹籠厝僅以修繕為主;2008年李養製作小型竹籠厝,即使迷你傳統工法確絲毫不馬虎,用不一樣的方式讓百年工藝繼續流傳。
⚡️拒絕厭世找美食 WTFmedia 樂誌
1910年代台灣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1980年2月,花蓮新站,慶祝北迴鐵路通車。(謝謝網友 Fiona Huang 拍攝分享)
1979年2月通車的花蓮新站,在1982年7月1日更名為花蓮車站,正式取代舊花蓮車站,
初代的花蓮港驛於1910年動工建造,1911年2月17日竣工,1930年通過花蓮港擴建工程預算,已不敷使用的花蓮港驛也跟著擴大改建,改建後的第二代花蓮港驛在1931年落成。
第二代花蓮港驛位於花蓮港廳(今花蓮縣)所轄的花蓮港市(今花蓮市),地點在今中山路快要到南濱的路口。
1944年10月12日,花蓮港驛遭美軍炸毀;1945年臺灣光復後,將花蓮港驛更名為花蓮港車站並進行重建,第三代的花蓮港車站於1949年6月24日落成。
1951年1月15日,花蓮港車站更名為花蓮車站,而位於臨港線的東花蓮港車站則在同一天更名為花蓮港車站(為不辦客運的貨運車站)。
隨著1980年2月1日北迴鐵路全線通車,以及1982年東線全線拓寬完成之後,承載花東人數十年記憶的花蓮舊火車站,遂於1982年7月1日廢止,由花蓮新站所取代,並於1992年9月進行拆除。
第四代花蓮車站擴建計畫工程於2014年9月開工,並在2018年9月完工,主要工程包括:東、西站改建工程、花蓮站主體新建工程、自由走道新建工程、花園大廳、雨棚新建工程等。
《認識北迴鐵路》
北迴鐵路即臺鐵北迴線,是1970年代台灣「十大建設」之一。
在北迴線興建之前,自花蓮至臺東的臺東線一直都是獨立營運,未能與西部幹線相互連結,旅客往來臺北與花蓮間,必須在蘇澳車站轉乘公路局班車經由蘇花公路,甚至搭乘往來基隆花蓮兩港的客船。
蘇澳端原本計畫從蘇澳車站沿今臺灣水泥蘇澳廠側線延長至今永樂車站,但因當地居民反對,而改從南聖湖車站(今蘇澳新站)起始,並新增永春車站(已廢止)。
1973年,颱風娜拉侵襲東部,造成當地交通嚴重受創。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政府研議出三個方案:拓寬蘇花公路、另建雙線公路,以及興建北迴鐵路;其中第三個方案所需費用比第二個方案低,效益也比較大。
當時,臺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於行政院院會中報告上述方案後,由行政院院長蔣經國裁示興建北迴鐵路,並列入十大建設當中。
1973年12月25日,北迴鐵路正式動工,並於1980年2月1日全線通車。
北迴鐵路沿線築有大、小橋樑共91座、隧道16座,全長達31,029公尺,其中觀音隧道長7,757公尺,是當時臺灣最長的隧道。
北迴線在1980年通車營運後,成了那時候臺鐵最賺錢的黃金路線,也帶動了臺灣東西部的交流。
於是,臺灣東部觀光事業與天然資源陸續開發,以致客貨運量急速增加,令原有單線鐵路不敷使用,每逢重要節日與連假,總是一票難求。
1992年起,北迴線開始進行雙軌化、重軌化、電氣化,與號誌控制改良工程,以利疏運更多的旅客及貨運。
由於北迴沿線多高山峻嶺,雙軌化工程在許多路段均重新開闢新線,並開挖許多長隧道;位於武塔與漢本間的新觀音隧道成為全臺灣最長的鐵路隧道,總長10,307公尺,取代原本舊線的觀音、鼓音及谷風隧道。
北迴線之新興工程大部分於2003年6月底完工,並於7月4日在花蓮車站舉行電氣化通車典禮。
2005年1月,因受到新永春隧道湧水問題及南澳隧道軌道改善工程延遲影響的雙軌化工程,終於全部完成;完工後,北迴線列車班次密度大幅增加,並且有效縮短臺北與花蓮間的行車時間。
2016年3月1日,北迴鐵路全線啟用多卡通刷卡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