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回家時, 老婆已煮好了晚飯.
餸有三味: 蕃茄蛋, 雲耳蒸雞, 雞湯豆苗浸肥牛.
一邊食, 老婆一邊問: '今次D野食有幾多分呀?'
我答: '有四百分, 蕃茄蛋一百分, 蒸雞又一百分, 肥牛再一百分!'
'咁都係三百分咋喎, 仲有一百分, 點黎?'
'係咁既, 我睇電視, 見到識煮野食既人, 例如周中呀蘇GOOD呀, 通常都樣衰衰, 老婆你咁靚仲要煮野食咁叻, 所以要另加一百分先得!'
老婆一邊傻笑, 一邊就係咁同我夾餸......
其實, 我老婆結婚前係唔識煮野食的.
外父的掌上明珠是也.
自從與我認識後, 她知道我喜歡吃住家飯, 才開始從洗米開始學起來.
那時尚未婚, 放工後上她的家, 她把一道道餸菜端出來.
吃前, 她總捉著我的手祈禱, 虔誠感謝上天賜我倆食物.
期間, 我常偷偷打開眼睛, 企圖用手指篤她鼻哥窿捉弄她......
但有一次, 我瞥見她手指頭有些刀傷, 手腕也有被滾油點濺傷的疤痕, 我的心痛了.
也把手放在我倆原本緊握的手上
我是真心的感謝上天, 賜予這個女人給我.
忍著淚把所有的都吃完, 不辜負她任何心血.
現在, 結婚半年了, 老婆也還是定期會煮飯給我吃.
她黃昏時才下班, 總不怕辛苦地到超市買餸, 洗淨切好煮飯, 等我回來.
每次搭完LIFT開門時, 聞到老婆煮飯炒菜的香味在門外走廊飄逸, 便覺工作無論如何辛苦皆不枉了.
卻發現, 在廚房中, 老婆額邊細汗點點, 四周熱氣沖天, 油煙依然, 不因廚藝有進而減少.
從後輕擁老婆, 她還嗔著說廚房油煙滿佈, 嚷著叫我出去, 還安排了我外面的工作.
什麼工作, 不外是擺碗筷, 鋪檯而已.
天堂, 地獄.
因此, 每次, 我都吃得點滴不剩, 邊吃邊讚:
'老婆, 今次嘅薯仔炆雞比上次好食咗好多, 你老實講, 係咪半島酒店中菜廳嘅外賣, 唔好扮係自己煮!'
'老婆, 天神嘅菜心係咪落入凡間, 從此煮菜心嘅秘密就俾你發現咗?'
然後, 數日後, 老婆又煮得更好了.
老婆, 真的, 是由老公鑄成, 讚成的.
你想要怎樣的老婆, 就朝著那方面, 盡力讚去吧.
人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讚譽, 但最想得到, 就是身邊的那人.
她看到我吃得開心, 滿口稱讚, 她便感到無限滿足.
無論老婆的餸菜味道如何, 對我來說都是天下最美味的.
因為, 當中是老婆被無數熱油灼痛過,
受過了無數刀傷,
熬過了多少濃煙高熱才煮成的.
多少甜咀巴,
也抵不上老婆下的苦功.
同時也有1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hket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少人早餐都喜歡食荷包蛋,正宗做法是把蛋白的一半覆蓋在蛋黃上煎,造成荷包模樣。聽落似乎有點難度,海景嘉福洲際酒店海景軒的中菜行政總廚梁輝雄教你幾招秘訣,跟住做必定成功。(更多內容: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37373)...
黃店中菜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這是一個素人的時代]
香港過去半年發生的事,目睹過的人都異口同聲說:「從沒見過」,無論是那一個陣營都一致同意,很多東西根本從沒有出現在香港人的字典裡:為了政治訴求可以犧牲生計,抗爭手法如此多樣化,甚至走向衝擊性,平民大規模出來反抗。
一場理大抗爭,加上區議會選舉,又加上昨日多場集會,一次又一次,我目睹香港人對擁有權力者的不信任。香港人以前不是這樣的,我們喜歡名牌,追捧大機構,信任有track record(經驗和資力)的人。
然而一場反修例運動,年輕人蒙着面上前線去犧牲,中年人醒覺權力即腐化,任何會考慮現實和利益的結構都容易向當權者下跪。從大傳媒、到大公司、到老品牌,一間又一間倒下,一次又一次出賣香港人利益,睜着眼說謊話。
就像香港最大免費電視台報導新聞時,提及泛民主派於區議會選舉,強調不少勝出參選者都是「欠缺從政經驗的素人」,諷刺是,即使是一些老泛民人士,如馮檢基和黃成智,過去兩人多年來拿過數十萬票,今次兩人合共只有幾百票,香港政治學者馬嶽寫道:「對於過氣政治明星的無情,是偉大選民的象徵」。資歷,包含了錯綜複雜的舊日利益瓜葛,有時是一種負資產。
其中最戲劇性的一區,建制明星油尖旺區議會主席葉傲冬,被一名名不經傳的年輕人打敗了。27歲的陳梓維「CV沒亮點」,他讀書不成,公開試會考拿零分,連較容易畢業的毅進課程他也不及格,陳梓維接受傳媒訪問時不擅詞令,說話時結結巴巴。建制派甚至揶喻他智力有問題。
陳梓維出來站台時,形象不亮麗,不穿西裝,只穿球衣,手寫政綱字體像孩子塗鴉。但似乎,素人的不包裝、不修飾、不偽裝,成為了現在香港最需要的救贖。
香港從來不是這樣,我們一直崇尚包裝、喜歡走精面(滑頭)、習慣見高拜見低踩。這個夏天,我們受夠了這些勢利的人、看不過眼既得利益者對人性和良知的踐蹈,忽然愛上了素人的踏實,好像基因突變。
一位中年人說,五十多歲以來今次是第一次投票:「我寧願投給一個不會做事的人,至少他不會對社會產生傷害,但立心不良的人,越能幹的話,為社會帶來更多傷害,我要阻止這些人當選。」
理大事件中,大學校長團隊穿着醒目制服,一字排開召開記者會,說「校方是事件最大受害者」,說「校方反應很快」,說「校方用和平方法勸說了千餘人離開」,專業公關阻止記者追問問題。我不禁想,校方有資源聘請最專業公關,但卻讓人聽不到真話,看不到關心。
相反呢?很多真正為事件付出的人,卻甘於捲起衣袖在暗角工作,連日我在校園,碰到的中學校長,教會人士,他們每天來跟留守者談話,跟他們祈禱。其中一名留守者被稱為「厨房佬」的男士,本身情緒比較躁動,留守後期一度激動得鎖起記者,又拿起利器,眾記者很煩惱,不知如何是好。
此時,一位牧師太太袁陳錦美,趕回理工大學,勸服「厨房佬」一同去醫院就醫,更要求記者離開,好讓大家的鏡頭不要激刺他。記者欣然同意,就這樣,我們看到袁師母及其他教友攙扶着厨房佬,厨房佬一拐一拐地與背着日落離開校園的身影,是其中一幕讓人最難忘,最讓人感到關懷和愛的畫面。
有人說了一句十分準確:「理大事件中,真正做事的人,大家看不到;沒有做事的人,卻讓大家要看到。」
都是學生明白校方,有人在飯堂外塗鴉問:「滕錦光(校長)去了那裡?」有人塗鴉回答:「去了Hotel Icon 28樓吃中餐。」
這句話的意思是甚麼呢?理工大學旁邊有一楝高級酒店叫Hotel Icon,廿八樓的中菜廳格調高級,價格高昂,學生認為,校長都跟權貴去吃飯了。而被困的理大學生,則靠罐頭食物和即食麵充饑十多天。
你們和我們,上層和下層,那種分裂和不信任,就是今次運動一個爆發點。
校方高調說,他們「成功化解危機」「反應十分快」,這些語言偽術,在傳媒裡一整天播放,聽得人頭皮發麻;每天下午四時警方記者會,那裡的話更讓民間訝異,被諷為「警謊」記者會。
遠的不說,昨天下午尖沙嘴遊行,警方於尖沙嘴一帶發射催淚彈,警方一度指責有「數百名暴徒投擲煙霧餅」所以才放催淚彈,如此宣告,讓記者圈子昨日搜索枯腸,四處查問,究竟有沒有記者看到或拍攝得到「煙霧餅」,奇怪是幾近沒有人拍攝得到這個場面,後來警方堅持「有人投擲煙霧餅」,但卻未有任何紀錄曝光。
如此這般,我們對於任何大機構發言人,都失去了信任。似乎越有資源、越享有專業公關服務、越有資歷去發言的人士,說的話越偏離事實。
我們受夠了這些,我們想反樸歸真,我們需要素人,即使他們的說話拙劣、低層次、沒有技巧。難能可貴是人性和真誠,這些話,千金難買。
昨日三場遊行,我見證了兩場。有趣是,早上一場和由一班爸爸媽媽籌辦,台上主持是一對夫婦,他們說自己是社工,住在上水,育有一名八歲半兒子。鬈髮的兒子在台下蹦蹦跳。
這對社工夫妻說,他們煩惱過要設計橫額,但卻沒有帶來一塊專業印刷的,而是改由孩子用顏料手繪的一幅圖畫,用英語寫了口號「No More Teargas」(不要再放催淚彈),夫婦配站台,與友人一起籌備這個活動,影印的新聞稿,不專業,不花俏,不修飾,但卻實事求事。
他們找來中學老師談催淚彈遺害,大家都不是職業演說家,但平民百姓的擔心和煩惱,說得直接了當。爸爸阿昌說:「我們想了想,為何領頭的牌子那麼小,是特意的,我們每一個的聲音都微小,聚起來就是一把很大的聲音了。」聽的人很受落,逾百群眾頂着秋天的烈日走畢全程。
到了傍晚舉行的萬人空巷遊行,一度衝突,六時五十分,有新聞主管急急致電告訴我,主辦者會於晚上七時見記者。如此這般急趕,的確惹來記者不方便,眾記者趕到約定地點文化中心,見「主辦方」的樣子,又真是沒辦法去氣惱他。
這個男士,一頭南美洲足球員風格的造型,梳了一頭小辮子,他站在一個十分幽暗的位置,見記者就張開口講話,那管記者未到齊,那管記者的咪高鋒未有調校好,平日記者會覺得講者「不專業」讓大家辛苦,但今天,看到這種樸素、沒經驗、不懂操控傳媒的普通人,記者的包容度又大增。
這位男子上鏡前把口罩戴上,他一身休閒衣飾裝束,幾位麻甩風朋友在旁取笑他,他向記者說,自己不過是一名「連登仔」,為了提醒港人不要忘記五大訴求,所以於區選後舉辦這個遊行活動。
「我猜想沒有人想到,平凡一個沒名沒姓的連登仔,也吸引了那麼多人來,真是令我嚇了一大跳。」
這個微胖男孩,語氣裡有點雀躍,又有點裝作鎮定,有點搞笑的味道。他應該不明白,今時今日,不專業、素人登場、說話不修飾,反而是最吸引香港人前來的魔力。
說話完畢,記者問他叫甚麼名字,他還孩子氣地跟同伴商討,應該叫英文名字Swing還是中文譯名,記者們都沒好氣地取笑他,怎會有主辦單位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想好?煞是可愛。
因為素人,我們每一個都可以,我們每一個都沒有比另一人高貴,這是香港的新秩序。
黃店中菜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這是一個素人的時代]
香港過去半年發生的事,目睹過的人都異口同聲說:「從沒見過」,無論是那一個陣營都一致同意,很多東西根本從沒有出現在香港人的字典裡:為了政治訴求可以犧牲生計,抗爭手法如此多樣化,甚至走向衝擊性,平民大規模出來反抗。
一場理大抗爭,加上區議會選舉,又加上昨日多場集會,一次又一次,我目睹香港人對擁有權力者的不信任。香港人以前不是這樣的,我們喜歡名牌,追捧大機構,信任有track record(經驗和資力)的人。
然而一場反修例運動,年輕人蒙着面上前線去犧牲,中年人醒覺權力即腐化,任何會考慮現實和利益的結構都容易向當權者下跪。從大傳媒、到大公司、到老品牌,一間又一間倒下,一次又一次出賣香港人利益,睜着眼說謊話。
就像香港最大免費電視台報導新聞時,提及泛民主派於區議會選舉,強調不少勝出參選者都是「欠缺從政經驗的素人」,諷刺是,即使是一些老泛民人士,如馮檢基和黃成智,過去兩人多年來拿過數十萬票,今次兩人合共只有幾百票,香港政治學者馬嶽寫道:「對於過氣政治明星的無情,是偉大選民的象徵」。資歷,包含了錯綜複雜的舊日利益瓜葛,有時是一種負資產。
其中最戲劇性的一區,建制明星油尖旺區議會主席葉傲冬,被一名名不經傳的年輕人打敗了。27歲的陳梓維「CV沒亮點」,他讀書不成,公開試會考拿零分,連較容易畢業的毅進課程他也不及格,陳梓維接受傳媒訪問時不擅詞令,說話時結結巴巴。建制派甚至揶喻他智力有問題。
陳梓維出來站台時,形象不亮麗,不穿西裝,只穿球衣,手寫政綱字體像孩子塗鴉。但似乎,素人的不包裝、不修飾、不偽裝,成為了現在香港最需要的救贖。
香港從來不是這樣,我們一直崇尚包裝、喜歡走精面(滑頭)、習慣見高拜見低踩。這個夏天,我們受夠了這些勢利的人、看不過眼既得利益者對人性和良知的踐蹈,忽然愛上了素人的踏實,好像基因突變。
一位中年人說,五十多歲以來今次是第一次投票:「我寧願投給一個不會做事的人,至少他不會對社會產生傷害,但立心不良的人,越能幹的話,為社會帶來更多傷害,我要阻止這些人當選。」
理大事件中,大學校長團隊穿着醒目制服,一字排開召開記者會,說「校方是事件最大受害者」,說「校方反應很快」,說「校方用和平方法勸說了千餘人離開」,專業公關阻止記者追問問題。我不禁想,校方有資源聘請最專業公關,但卻讓人聽不到真話,看不到關心。
相反呢?很多真正為事件付出的人,卻甘於捲起衣袖在暗角工作,連日我在校園,碰到的中學校長,教會人士,他們每天來跟留守者談話,跟他們祈禱。其中一名留守者被稱為「厨房佬」的男士,本身情緒比較躁動,留守後期一度激動得鎖起記者,又拿起利器,眾記者很煩惱,不知如何是好。
此時,一位牧師太太袁陳錦美,趕回理工大學,勸服「厨房佬」一同去醫院就醫,更要求記者離開,好讓大家的鏡頭不要激刺他。記者欣然同意,就這樣,我們看到袁師母及其他教友攙扶着厨房佬,厨房佬一拐一拐地與背着日落離開校園的身影,是其中一幕讓人最難忘,最讓人感到關懷和愛的畫面。
有人說了一句十分準確:「理大事件中,真正做事的人,大家看不到;沒有做事的人,卻讓大家要看到。」
都是學生明白校方,有人在飯堂外塗鴉問:「滕錦光(校長)去了那裡?」有人塗鴉回答:「去了Hotel Icon 28樓吃中餐。」
這句話的意思是甚麼呢?理工大學旁邊有一楝高級酒店叫Hotel Icon,廿八樓的中菜廳格調高級,價格高昂,學生認為,校長都跟權貴去吃飯了。而被困的理大學生,則靠罐頭食物和即食麵充饑十多天。
你們和我們,上層和下層,那種分裂和不信任,就是今次運動一個爆發點。
校方高調說,他們「成功化解危機」「反應十分快」,這些語言偽術,在傳媒裡一整天播放,聽得人頭皮發麻;每天下午四時警方記者會,那裡的話更讓民間訝異,被諷為「警謊」記者會。
遠的不說,昨天下午尖沙嘴遊行,警方於尖沙嘴一帶發射催淚彈,警方一度指責有「數百名暴徒投擲煙霧餅」所以才放催淚彈,如此宣告,讓記者圈子昨日搜索枯腸,四處查問,究竟有沒有記者看到或拍攝得到「煙霧餅」,奇怪是幾近沒有人拍攝得到這個場面,後來警方堅持「有人投擲煙霧餅」,但卻未有任何紀錄曝光。
如此這般,我們對於任何大機構發言人,都失去了信任。似乎越有資源、越享有專業公關服務、越有資歷去發言的人士,說的話越偏離事實。
我們受夠了這些,我們想反樸歸真,我們需要素人,即使他們的說話拙劣、低層次、沒有技巧。難能可貴是人性和真誠,這些話,千金難買。
昨日三場遊行,我見證了兩場。有趣是,早上一場和由一班爸爸媽媽籌辦,台上主持是一對夫婦,他們說自己是社工,住在上水,育有一名八歲半兒子。鬈髮的兒子在台下蹦蹦跳。
這對社工夫妻說,他們煩惱過要設計橫額,但卻沒有帶來一塊專業印刷的,而是改由孩子用顏料手繪的一幅圖畫,用英語寫了口號「No More Teargas」(不要再放催淚彈),夫婦配站台,與友人一起籌備這個活動,影印的新聞稿,不專業,不花俏,不修飾,但卻實事求事。
他們找來中學老師談催淚彈遺害,大家都不是職業演說家,但平民百姓的擔心和煩惱,說得直接了當。爸爸阿昌說:「我們想了想,為何領頭的牌子那麼小,是特意的,我們每一個的聲音都微小,聚起來就是一把很大的聲音了。」聽的人很受落,逾百群眾頂着秋天的烈日走畢全程。
到了傍晚舉行的萬人空巷遊行,一度衝突,六時五十分,有新聞主管急急致電告訴我,主辦者會於晚上七時見記者。如此這般急趕,的確惹來記者不方便,眾記者趕到約定地點文化中心,見「主辦方」的樣子,又真是沒辦法去氣惱他。
這個男士,一頭南美洲足球員風格的造型,梳了一頭小辮子,他站在一個十分幽暗的位置,見記者就張開口講話,那管記者未到齊,那管記者的咪高鋒未有調校好,平日記者會覺得講者「不專業」讓大家辛苦,但今天,看到這種樸素、沒經驗、不懂操控傳媒的普通人,記者的包容度又大增。
這位男子上鏡前把口罩戴上,他一身休閒衣飾裝束,幾位麻甩風朋友在旁取笑他,他向記者說,自己不過是一名「連登仔」,為了提醒港人不要忘記五大訴求,所以於區選後舉辦這個遊行活動。
「我猜想沒有人想到,平凡一個沒名沒姓的連登仔,也吸引了那麼多人來,真是令我嚇了一大跳。」
這個微胖男孩,語氣裡有點雀躍,又有點裝作鎮定,有點搞笑的味道。他應該不明白,今時今日,不專業、素人登場、說話不修飾,反而是最吸引香港人前來的魔力。
說話完畢,記者問他叫甚麼名字,他還孩子氣地跟同伴商討,應該叫英文名字Swing還是中文譯名,記者們都沒好氣地取笑他,怎會有主辦單位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想好?煞是可愛。
因為素人,我們每一個都可以,我們每一個都沒有比另一人高貴,這是香港的新秩序。
黃店中菜 在 hketvideo Youtube 的評價
不少人早餐都喜歡食荷包蛋,正宗做法是把蛋白的一半覆蓋在蛋黃上煎,造成荷包模樣。聽落似乎有點難度,海景嘉福洲際酒店海景軒的中菜行政總廚梁輝雄教你幾招秘訣,跟住做必定成功。(更多內容: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37373)
黃店中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這一邊是高級酒店中菜廳,另一邊是街坊大牌檔,兩個世界,兩種廚藝,本應河水不犯井水,今生不相往來。但今次有了例外,我們搓合了這對陌路人,打通了兩個世界,讓酒店行政總廚走入大牌檔,擔當一晚替工,這樣的劇本又會發生怎樣的劇情?
鄧家濠(Jayson),萬豪酒店中菜廳行政總廚,也是全香港最年輕的酒店級行政總廚之一。他說,現時做行政總廚超過一半時間都放在paper work上,事實上,他父親曾經開過大牌檔,他小時候就是在那種紅紅火火、鑊氣衝天的環境中長大,所以有時也會技癢,想回到爐邊炒菜,過一過手癮,這也是大部分廚師最享受的工作。所以今次他樂意回歸本業,做回一名小廚師。而願意接收這位行政總廚的地方,便是城中有名的小炒王大牌檔,增煇藝廚。
增煇藝廚的老闆康哥一口答應讓Jayson做一晚替工,還請來廚頭華哥從旁協助。Jayson今晚究竟過不過得了老闆和廚頭這一關,又過不過得了嘴刁的食客呢?這位做慣精緻中菜的行政總廚又是否應付得了大牌檔的節奏?Jayson又出動了他一道秘密菜式鬼馬生炒骨,是否能博得食客的歡心呢?
大廚出軌,偶然脫離本位,讓廚師在意想不到的另一間食店客串一天,讓本來不相為謀的廚師可以踩一踩各自的界,擦出一點火花,重新點燃廚師的初心。
採訪、編輯:賈勝楓
攝影:黃健峰、蔡政峰、Rex Chapman
剪接:翁浩然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黃店中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中菜歷史源遠流長,卻因為缺少了完整的文字化記錄,經典技藝漸漸荏苒消失,實在不得不爾,叫人欷歔。幸好有前任香港怡東酒店中菜行政總廚、現任香港文華東方酒店中菜行政總廚黃永強。一個星級中廚,決意迎難而上,肩負起復興失傳中菜之責任。
他有心;因父親當中廚,自小他便在耳濡目染下,培養一腔對中菜的熱誠。根基打得穩當,於22歲之齡便當上大廚,年雖少卻毫不氣盛,反而謙虛拼搏。由酒樓街檔拼至五星級酒店,圓一場夢;從重整怡東軒至躍身為米芝蓮一星大廚,為一啖氣。每每金石為開,是他費盡心力,力臻完美,努力不懈,支撐到底所致。直到如今,不再單單追趕殊榮,反而爭取更多資源和機會,為做好中菜而奮鬥。
同時,他亦有力;憑着他一雙歷練超過三十載的巧手,演繹的一道道經典菜式,無不巧奪天工,驚為天人;一道酒香古法鹽焗雞,展現出傳統功架、不惜工本;一顆子薑,未必珍饈百味,但經過精雕細琢,亦能飛上枝頭變鳳凰;一口海膽戈渣,曾經無人知曉,卻一經他手,傳得家傳戶曉,人見人愛。一片松茸,使他由香港追隨至雲南,對中菜有了全新的詮釋。從炒鑊之渾厚、刀功之精細、食材之配搭,均展示其廚藝功夫紮實,步步到位。說到底,全因他做菜,從來不當作打份工,卻視作終身志業。儘管傳統中菜前路暗淡,他卻偏偏篤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何況是,有心又有力之人?
怡東酒店在三月底拆卸,怡東軒重開無期,黃師傅趁着最後日子,真情剖白:「你問我這裏是不是樂園?我說她簡直是樂土。我在怡東軒,由上班至到下班都是很快樂,不是只有錢可以做到。」他這才暫且放下不捨,開懷笑道。萬般帶不走,唯有一份熱忱,將伴隨他至下個崗位,矢志不渝。
編採: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陳旭鵬、梁兆麟、邱覺達、鄧廣基
文華廳
地址:中環干諾道5號文華東方酒店25樓
營業時間:12nn–2:30pm,6:30pm–10pm;星期六至日11:30am–3pm,6:30pm–10pm
電話:2825 4003
詳情: http://bit.ly/2FKdkol
黃店中菜 在 【撐黃店·日本料理】 今日你懲罰未? 太子新舖: 東京 ... - YouTube 的八卦
太子#日本料理#壽司# 黃店 Nina採訪製作 榮譽會員招募中: https://www.secretchina.com/kzgd/subscribe.html PayPal捐款: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