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快樂,最好學會像老人一樣思考。
如果不用再牽掛未來,唯獨一個例外,也就是死亡,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不再牽掛未來的感覺就像第一次飛行,讓人覺得輕飄飄、無拘無束。我們大多天天抱著未來而活,在這未來的重擔下辛勞。但老人免除了這個煩惱,他們更活在當下,更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接受壞的一面。
或許我們並不覺得老年有趣,
那是個陌生的國度,說著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不懂的語言,
但解讀這些語言,卻能讓你掌握快樂的鑰匙,無論你現在幾歲。
取自《老年的意義》
***************************
我很喜歡跟老人家相處,我很認真面對「生、老、病、死」的課題。光是對老人家關注,就能夠同時面對疾病與死亡,很能讓我深思。
看到老人家的樣子,會反過來想,我要怎麼老去。我同時也知道,停止成長的老人家,跟那種願意與時俱進的老人家,在情商與智慧表現上,有相當大的差異。
因此,當某些老人家在感嘆子女不孝,不斷使用跟情緒勒索相關的字眼,來控訴某些時代的自然趨勢,我能在心裡站穩腳步,同理他們的恐懼與焦慮。但同時也知道,不是每個老人家都這樣,老人家也可以透過學習讓自己更好,是某些人自己放棄了學習,活在舒適圈,卻又責怪他人不停下腳步。
也因此,我打從心裡認為,老人家也可以進步,要給他們機會。傳統某些價值觀,從孝道出發,其實寵壞了老人家,學不會好好跟人相處,不懂得尊重與界限,回過頭其實老人家也不盡然能多好過。
「即使只有片刻,不再牽掛未來的感覺就像第一次飛行,讓人覺得輕飄飄的、無拘無束。我們大多天天抱著未來而活,在這未來的重擔下辛勞。像老年人一樣思考,就像無牽無掛地旅行。」
有些老人家是真有智慧,這篇摘文點出了這個我很熟悉的議題。老人家更可能活在當下,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讓老後生活的樣貌大大不同。
之前跟品瑜聊,知道德國老人家即便沒有子女環伺在旁,但不代表不思念子女。只是,獨立的生活習慣,讓德國老人家願意早早為自己安排生活,這也跟整體社會福利的環境有關。
「那些智慧得分比較高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比較滿意,滿意程度和同年紀獨立生活的人相當。有智慧的人,決策能力比較好,懷著比較實際的期待,如果事情不如預期,他們不會那麼失望。老人不會因為他們花不到的財富或釣不到的對象而昏頭,也不會為了自己記不得的冒犯而懷恨在心。」
研究老人家,通常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智慧」這個議題,我因此對智慧有四個階段的看法。很多人一生,只停在第一階段,也就是只能用「對錯」去思考事情,而且通常認為自己對,都是他人錯,很顯然,這種人互動上不太有彈性,也相對容易有情緒困擾。
這系列摘文只會有兩篇,讓我覺得相當惋惜。不過,也足以讓各位朋友一窺我們意料之外的老年風景,可以幫助我們準備好,面對我們的老去,並且充實目前的生活。祝福您!
***************************
為什麼越老越有智慧?
【文/ 約翰.利蘭】
「年輕的時候,煩惱比較多。」
起初我會覺得長者是因為不想在媒體上發牢騷,所以才有所保留,他們的世代和我不同,不時興抱怨。然而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他們依然如此,我逐漸明白他們的選擇性記憶(美好時光的記憶栩栩如生,卻忘記不愉快的時光),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好處。即使他們無法控制發生在自己身體上的事,也能控制自己的過去,塑造過去而得到正面的結果。
「我回想我的一生,覺得我這輩子很快樂。」露絲把過去的快樂說得好像有得選擇。
他們還記得的苦難讓他們得以對付現在。他們不是撐過了大蕭條,或配偶緩慢又受折磨的死亡嗎?
我和露絲談話時,露絲時常說起她照顧垂死母親、丈夫和一個姊姊的歲月;她說她姊姊是「我們之中最聰明的那個」,死於阿茲海默症造成的緩慢退化。這些記憶似乎不令她痛苦,而是讓她記得更愉快的時光。露絲的長女茱蒂經營一個機構,專門服務低收入的老人,她說她時常在她服務的人身上看到這種韌性。茱蒂說:「活到八十五或九十歲的人,都有驚人的力量。像我母親,她失去丈夫,也失去雙親,她知道怎麼處理失落。雖然不會減輕痛苦,但人類很有韌性,而年長者經歷過各式各樣的事,我們有很多可以跟他們學習的。年老未必愉快,但也未必可怕。金錢有幫助。有親人也有幫助。但我遇過一些人既沒錢也沒親人,老了卻過得不錯。」
嚴重的記憶喪失很可怕,我們會擔心也是情有可原,不過選擇性遺忘可能是某種正面的智慧。你四十五歲的時候,記得婚姻或事業上犯的所有錯誤有好處,可以讓你記取教訓;到了九十歲,遺忘最好(最聰明),因為記得那些事徒傷心。中年必須知道談生意時誰暗算了你;老年時忘了舊仇,沒什麼損失。選擇性記憶也有一種增強作用,讓富者更富──比起沉溺舊怨的祖母,說開心往事的祖母比較常有孫子女探視。
有一天,我在王萍的公寓裡問她,她這九十年有什麼遺憾。王萍的公寓雖然樸素,卻總是窗明几淨。她不再給自己買衣服,毛衣脖子邊的地方微微磨損了。她把照顧窗邊植物當成例行公事,她說:「這很重要。我喜歡花,對我的身體很好。」對於我問起的遺憾,她搖搖頭說:「遺憾沒道理。沒辦法回到從前。過去的就過去吧。」
王萍描述了她每天的例行公事。她喜歡睡到很晚,然後把居服員前一晚做好的早餐拿去加熱。居服員十點來洗碗。早上王萍會給花澆水,她以前早上會去上一堂運動課,但她現在寧可坐著不動。午餐後,她會小睡一下,下午三點會下樓打兩個小時的麻將,成員每次都一樣,除了她還有中國南部廣東省來的三個女人。她說,她贏牌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每天晚上,她會和女兒講電話、下到公寓的交誼廳去閱讀或聊天。她坐直了會背痛,所以晚上不看電視,有時睡前會躺著閱讀。幾年前,她女兒給了她一臺筆記型電腦,讓她和中國的親戚通電子郵件或用Skype 聯絡,不過她沒地方放筆電,而且搬著筆電在公寓裡走來走去太吃力。她也試過平板電腦,但手抖得太厲害,不能用觸控式螢幕。
因此王萍只能接觸到一小圈人和少量的活動,最近公寓的一個好友過世,所以這個圈子更小了。不過這個圈子經過精挑細選,每個人對她都有某種意義,她不會把精力浪費在她不喜歡的人身上,或做自己不愛做的事。她不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不用去有壞心學生的學校,她不擔心被炒魷魚或數學被當,她最擔心的是有沒有錢辦葬禮,而這問題已經解決了。為工作焦慮、婚姻緊張、財務煩惱、時間衝突、日常壓力──讓我夜不成眠,或讓我不開心的,就是這些事,但對王萍和其他長者來說,這些事其實不存在了。王萍說,她現在過得比較輕鬆,「年輕的時候,未來很遙遠,你不知道自己和這世界會變成怎樣,所以年輕的時候,擔心的事比老年人多。但我現在不擔心了。」
想像一下:不用再牽掛未來──也就是各種事很可能不會發生,唯獨一個例外,那就是死亡。即使只有片刻,不再牽掛未來的感覺就像第一次飛行,讓人覺得輕飄飄的、無拘無束。我們大多天天抱著未來而活,在這未來的重擔下辛勞。像老年人一樣思考,就像無牽無掛地旅行。
***
一九八○年代,瑞典社會學家拉斯.托斯坦(Lars Tornstam)驚訝地發現王萍這樣的人十分普遍。
他們雖然失去許多,老了卻心滿意足。托斯坦和我一樣,發現這樣的人隨處可見。他開始訪問他們,談起他們的人生時,他們描述了自己的價值觀如何隨著年歲漸長而改變。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對於如何運用時間、和誰一起共度時光,變得更挑剔了。他們不再有興趣在雞尾酒會與人閒聊或和陌生人調情,不再尋找新朋友或增加社交網路上的新聯絡人。此外,他們變得沒那麼自我中心,比較意識到自己是大我的一部分。他們不覺得寂寞,反而告訴托斯坦,他們珍惜有獨處的時間可以沉思。其他社會科學家爭先想出新主意,讓老人有事可忙,托斯坦卻自創「超越老化」(gerotranscendence)這個詞,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老年──不是一段衰退的時期,而是一個高點,此時人們會超脫物質煩惱,專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上。
托斯坦推斷,老年之前的歲月都是在為這個階段做準備。
托斯坦以七十四到一百零四歲的人為對象,問他們五十歲之後的價值觀有什麼改變,將近四分之三的人同意這個陳述:「現在我對膚淺的社交比較沒興趣。」三分之二的人說:「現在我的內在世界比較多喜樂。」百分之八十一的人同意這樣的陳述:「現在物質的事物比較不重要。」他們變得比較無私,比較接受人生中有些他們永遠解不開的奧祕。這個結果很驚人──他們雖然沒有經歷一般所謂的成長(例如工作升遷或學習新技能),卻仍然以更深奧的方式在進步。托斯坦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
年長者似乎同時活在過去與現在,模糊了記憶和當下經驗之間的界線。他們會回溯從前的對話,向他們曾經虧待但已經過世的人道歉,依然為從前的喜悅心懷感激。
當然了,托斯坦的受試者是瑞典人和丹麥人,他們享有的社會安全網以慷慨聞名,但他「超越老化」的概念在美國流行了起來。佛羅里達大學的蒙妮卡.阿德特帶我認識了這個概念。阿德特研究的是智慧與老化,她認為老年人的一些趨勢(例如接納混合情緒、節制負面感覺)造成某種隨著年歲一同進化的智慧。智慧無關天賦或全知──不是指發現相對論或解決中東危機──而是隨著經驗而增長的一種能力。
莫札特有天賦,但你母親有智慧。至少我母親有。
為了評估是不是愈老愈有智慧,阿德特制訂了她所謂的三維智慧量表(three dimensional wisdom scale,3D-WS),用三個座標軸來表達智慧:認(cognitive,理解人生的能力)、反思(reflective,從不同觀點看待人生的能力)和情感(affective,情緒智慧)。一個人可能在某個維度比較強,但有智慧的人運用這三種維度的方式,會使各個維度彼此增益。阿德特用這個量表發現,一開始就有智慧的人,智慧確實會隨著年齡而增長,而且智慧愈高,幸福感愈強。研究護理之家或住院者得出的效應特別明顯,這些地方的幸福感比較低,那些智慧得分比較高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比較滿意,滿意程度和同年紀獨立生活的人相當。有智慧的人,決策能力比較好,懷著比較實際的期待,如果事情不如預期,他們不會那麼失望。老人不會因為他們花不到的財富或釣不到的對象而昏頭,也不會為了自己記不得的冒犯而懷恨在心。
阿德特說,以縮短的時間觀來看,不論年輕人或老人都能除去無關緊要的干擾。
「自我中心的情況減輕了。原先耗費在膚淺事物的所有能量,現在用於精髓、真正寶貴的事物。一般來說,年長者接受他們沒有多少時間可活的事實,這他們沒意見,他們並不是怕死,他們怕的是死亡的過程,而有智慧的人比較能接受這過程。」
.
以上文字取自
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01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魷魚一夜干要洗嗎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如果你想快樂,最好學會像老人一樣思考。
如果不用再牽掛未來,唯獨一個例外,也就是死亡,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不再牽掛未來的感覺就像第一次飛行,讓人覺得輕飄飄、無拘無束。我們大多天天抱著未來而活,在這未來的重擔下辛勞。但老人免除了這個煩惱,他們更活在當下,更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接受壞的一面。
或許我們並不覺得老年有趣,
那是個陌生的國度,說著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不懂的語言,
但解讀這些語言,卻能讓你掌握快樂的鑰匙,無論你現在幾歲。
取自《老年的意義》
***************************
我很喜歡跟老人家相處,我很認真面對「生、老、病、死」的課題。光是對老人家關注,就能夠同時面對疾病與死亡,很能讓我深思。
看到老人家的樣子,會反過來想,我要怎麼老去。我同時也知道,停止成長的老人家,跟那種願意與時俱進的老人家,在情商與智慧表現上,有相當大的差異。
因此,當某些老人家在感嘆子女不孝,不斷使用跟情緒勒索相關的字眼,來控訴某些時代的自然趨勢,我能在心裡站穩腳步,同理他們的恐懼與焦慮。但同時也知道,不是每個老人家都這樣,老人家也可以透過學習讓自己更好,是某些人自己放棄了學習,活在舒適圈,卻又責怪他人不停下腳步。
也因此,我打從心裡認為,老人家也可以進步,要給他們機會。傳統某些價值觀,從孝道出發,其實寵壞了老人家,學不會好好跟人相處,不懂得尊重與界限,回過頭其實老人家也不盡然能多好過。
「即使只有片刻,不再牽掛未來的感覺就像第一次飛行,讓人覺得輕飄飄的、無拘無束。我們大多天天抱著未來而活,在這未來的重擔下辛勞。像老年人一樣思考,就像無牽無掛地旅行。」
有些老人家是真有智慧,這篇摘文點出了這個我很熟悉的議題。老人家更可能活在當下,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讓老後生活的樣貌大大不同。
之前跟品瑜聊,知道德國老人家即便沒有子女環伺在旁,但不代表不思念子女。只是,獨立的生活習慣,讓德國老人家願意早早為自己安排生活,這也跟整體社會福利的環境有關。
「那些智慧得分比較高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比較滿意,滿意程度和同年紀獨立生活的人相當。有智慧的人,決策能力比較好,懷著比較實際的期待,如果事情不如預期,他們不會那麼失望。老人不會因為他們花不到的財富或釣不到的對象而昏頭,也不會為了自己記不得的冒犯而懷恨在心。」
研究老人家,通常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智慧」這個議題,我因此對智慧有四個階段的看法。很多人一生,只停在第一階段,也就是只能用「對錯」去思考事情,而且通常認為自己對,都是他人錯,很顯然,這種人互動上不太有彈性,也相對容易有情緒困擾。
這系列摘文只會有兩篇,讓我覺得相當惋惜。不過,也足以讓各位朋友一窺我們意料之外的老年風景,可以幫助我們準備好,面對我們的老去,並且充實目前的生活。祝福您!
***************************
為什麼越老越有智慧?
【文/ 約翰.利蘭】
「年輕的時候,煩惱比較多。」
起初我會覺得長者是因為不想在媒體上發牢騷,所以才有所保留,他們的世代和我不同,不時興抱怨。然而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他們依然如此,我逐漸明白他們的選擇性記憶(美好時光的記憶栩栩如生,卻忘記不愉快的時光),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好處。即使他們無法控制發生在自己身體上的事,也能控制自己的過去,塑造過去而得到正面的結果。
「我回想我的一生,覺得我這輩子很快樂。」露絲把過去的快樂說得好像有得選擇。
他們還記得的苦難讓他們得以對付現在。他們不是撐過了大蕭條,或配偶緩慢又受折磨的死亡嗎?
我和露絲談話時,露絲時常說起她照顧垂死母親、丈夫和一個姊姊的歲月;她說她姊姊是「我們之中最聰明的那個」,死於阿茲海默症造成的緩慢退化。這些記憶似乎不令她痛苦,而是讓她記得更愉快的時光。露絲的長女茱蒂經營一個機構,專門服務低收入的老人,她說她時常在她服務的人身上看到這種韌性。茱蒂說:「活到八十五或九十歲的人,都有驚人的力量。像我母親,她失去丈夫,也失去雙親,她知道怎麼處理失落。雖然不會減輕痛苦,但人類很有韌性,而年長者經歷過各式各樣的事,我們有很多可以跟他們學習的。年老未必愉快,但也未必可怕。金錢有幫助。有親人也有幫助。但我遇過一些人既沒錢也沒親人,老了卻過得不錯。」
嚴重的記憶喪失很可怕,我們會擔心也是情有可原,不過選擇性遺忘可能是某種正面的智慧。你四十五歲的時候,記得婚姻或事業上犯的所有錯誤有好處,可以讓你記取教訓;到了九十歲,遺忘最好(最聰明),因為記得那些事徒傷心。中年必須知道談生意時誰暗算了你;老年時忘了舊仇,沒什麼損失。選擇性記憶也有一種增強作用,讓富者更富──比起沉溺舊怨的祖母,說開心往事的祖母比較常有孫子女探視。
有一天,我在王萍的公寓裡問她,她這九十年有什麼遺憾。王萍的公寓雖然樸素,卻總是窗明几淨。她不再給自己買衣服,毛衣脖子邊的地方微微磨損了。她把照顧窗邊植物當成例行公事,她說:「這很重要。我喜歡花,對我的身體很好。」對於我問起的遺憾,她搖搖頭說:「遺憾沒道理。沒辦法回到從前。過去的就過去吧。」
王萍描述了她每天的例行公事。她喜歡睡到很晚,然後把居服員前一晚做好的早餐拿去加熱。居服員十點來洗碗。早上王萍會給花澆水,她以前早上會去上一堂運動課,但她現在寧可坐著不動。午餐後,她會小睡一下,下午三點會下樓打兩個小時的麻將,成員每次都一樣,除了她還有中國南部廣東省來的三個女人。她說,她贏牌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每天晚上,她會和女兒講電話、下到公寓的交誼廳去閱讀或聊天。她坐直了會背痛,所以晚上不看電視,有時睡前會躺著閱讀。幾年前,她女兒給了她一臺筆記型電腦,讓她和中國的親戚通電子郵件或用Skype 聯絡,不過她沒地方放筆電,而且搬著筆電在公寓裡走來走去太吃力。她也試過平板電腦,但手抖得太厲害,不能用觸控式螢幕。
因此王萍只能接觸到一小圈人和少量的活動,最近公寓的一個好友過世,所以這個圈子更小了。不過這個圈子經過精挑細選,每個人對她都有某種意義,她不會把精力浪費在她不喜歡的人身上,或做自己不愛做的事。她不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不用去有壞心學生的學校,她不擔心被炒魷魚或數學被當,她最擔心的是有沒有錢辦葬禮,而這問題已經解決了。為工作焦慮、婚姻緊張、財務煩惱、時間衝突、日常壓力──讓我夜不成眠,或讓我不開心的,就是這些事,但對王萍和其他長者來說,這些事其實不存在了。王萍說,她現在過得比較輕鬆,「年輕的時候,未來很遙遠,你不知道自己和這世界會變成怎樣,所以年輕的時候,擔心的事比老年人多。但我現在不擔心了。」
想像一下:不用再牽掛未來──也就是各種事很可能不會發生,唯獨一個例外,那就是死亡。即使只有片刻,不再牽掛未來的感覺就像第一次飛行,讓人覺得輕飄飄的、無拘無束。我們大多天天抱著未來而活,在這未來的重擔下辛勞。像老年人一樣思考,就像無牽無掛地旅行。
***
一九八○年代,瑞典社會學家拉斯.托斯坦(Lars Tornstam)驚訝地發現王萍這樣的人十分普遍。
他們雖然失去許多,老了卻心滿意足。托斯坦和我一樣,發現這樣的人隨處可見。他開始訪問他們,談起他們的人生時,他們描述了自己的價值觀如何隨著年歲漸長而改變。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對於如何運用時間、和誰一起共度時光,變得更挑剔了。他們不再有興趣在雞尾酒會與人閒聊或和陌生人調情,不再尋找新朋友或增加社交網路上的新聯絡人。此外,他們變得沒那麼自我中心,比較意識到自己是大我的一部分。他們不覺得寂寞,反而告訴托斯坦,他們珍惜有獨處的時間可以沉思。其他社會科學家爭先想出新主意,讓老人有事可忙,托斯坦卻自創「超越老化」(gerotranscendence)這個詞,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老年──不是一段衰退的時期,而是一個高點,此時人們會超脫物質煩惱,專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上。
托斯坦推斷,老年之前的歲月都是在為這個階段做準備。
托斯坦以七十四到一百零四歲的人為對象,問他們五十歲之後的價值觀有什麼改變,將近四分之三的人同意這個陳述:「現在我對膚淺的社交比較沒興趣。」三分之二的人說:「現在我的內在世界比較多喜樂。」百分之八十一的人同意這樣的陳述:「現在物質的事物比較不重要。」他們變得比較無私,比較接受人生中有些他們永遠解不開的奧祕。這個結果很驚人──他們雖然沒有經歷一般所謂的成長(例如工作升遷或學習新技能),卻仍然以更深奧的方式在進步。托斯坦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
年長者似乎同時活在過去與現在,模糊了記憶和當下經驗之間的界線。他們會回溯從前的對話,向他們曾經虧待但已經過世的人道歉,依然為從前的喜悅心懷感激。
當然了,托斯坦的受試者是瑞典人和丹麥人,他們享有的社會安全網以慷慨聞名,但他「超越老化」的概念在美國流行了起來。佛羅里達大學的蒙妮卡.阿德特帶我認識了這個概念。阿德特研究的是智慧與老化,她認為老年人的一些趨勢(例如接納混合情緒、節制負面感覺)造成某種隨著年歲一同進化的智慧。智慧無關天賦或全知──不是指發現相對論或解決中東危機──而是隨著經驗而增長的一種能力。
莫札特有天賦,但你母親有智慧。至少我母親有。
為了評估是不是愈老愈有智慧,阿德特制訂了她所謂的三維智慧量表(three dimensional wisdom scale,3D-WS),用三個座標軸來表達智慧:認(cognitive,理解人生的能力)、反思(reflective,從不同觀點看待人生的能力)和情感(affective,情緒智慧)。一個人可能在某個維度比較強,但有智慧的人運用這三種維度的方式,會使各個維度彼此增益。阿德特用這個量表發現,一開始就有智慧的人,智慧確實會隨著年齡而增長,而且智慧愈高,幸福感愈強。研究護理之家或住院者得出的效應特別明顯,這些地方的幸福感比較低,那些智慧得分比較高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比較滿意,滿意程度和同年紀獨立生活的人相當。有智慧的人,決策能力比較好,懷著比較實際的期待,如果事情不如預期,他們不會那麼失望。老人不會因為他們花不到的財富或釣不到的對象而昏頭,也不會為了自己記不得的冒犯而懷恨在心。
阿德特說,以縮短的時間觀來看,不論年輕人或老人都能除去無關緊要的干擾。
「自我中心的情況減輕了。原先耗費在膚淺事物的所有能量,現在用於精髓、真正寶貴的事物。一般來說,年長者接受他們沒有多少時間可活的事實,這他們沒意見,他們並不是怕死,他們怕的是死亡的過程,而有智慧的人比較能接受這過程。」
.
以上文字取自
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01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魷魚一夜干要洗嗎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八卦
又是一個風雨飄零夜,是不是這樣的夜晚,妳才會有點嘴饞呢?那麼就是 #深夜胃酸的逆襲 出現的時刻了。我自己都已經忘了有沒有介紹過這個了,但它幾乎已經是我們家的必備聖品了:不辣辣油。
把辣油從眾人避之不及的困境中解救出來的不辣辣油,今年面世正值10周年。就在2009年8月,調味料大廠桃屋,推出了一款品名會讓舌頭會先打結的辣油:「好像很辣但不會辣只是有一點辣的辣油」(辛そうで辛くない少し辛いラー油)。
吃辣油,在過往是那些吃重鹹的傢伙能夠享受的專利,否則它就只是一種最糟糕的大冒險選項。但是竟然出現了可以吃的辣油,這不只是破壞式創新了,這根本懲罰了所有的懲罰遊戲。
所以,儘管「好像很辣但不會辣只是有一點辣的辣油」明明已經寫了「有一點辣」,但是任何怕辣的消費者早就自動忽略這幾個字,瘋狂湧向超市把它帶回家。
帶不回家的,因為買不到。「好像很辣但不會辣只是有一點辣的辣油」甫上市就陷入了超恐怖的缺貨危機,等待期幾乎長達一年,不是桃屋來不及生產而已,是消費者太瘋狂了。買不到的消費者轉向拍賣網站,一罐不辣辣油的價格在此最少三倍以上起跳,但是人們仍然趨之若鶩。
這是不是可以稱做「不辣辣油之亂」呢?當然不行,因為消費者的靠邀根本算不上什麼。真正的動亂來自戰國時代:眾多調味料大廠紛紛把自家辣油重新丟回廚房,S&B也推出了自己的版本,比對桃屋的「可食辣油」(食べるラー油),他們出了「小菜辣油」(おかずラー油)。
如果只是調味料大廠在互相致敬那也就算了,戰國時代代表著只要你有膽子就能一起同樂。漬物廠、飯友廠(生產配飯料,例如香鬆等)、還有干物品牌(小魚干、魷魚乾)等,大家一起發想還有什麼名詞可以來代表「可食辣油」又不會用到這幾個字,然後就能貼上自家標籤灑向市場上的暴民們。
再過一年多,如果有100家廠商製造可食辣油,就代表至少有10種不同類型的可食辣油。因為這塊市場已經太混亂了,趕來湊熱鬧的廠商已經注定被洗刷。me too策略已經滿足不了吃了2年辣油的消費者,因此各類鬼產品出來trick or treat了──不,treat個屁,當你看到「可食草莓辣油」時,就知道這塊戰場已經成為修羅場。
諸多廠商傷透腦筋在創新可食辣油,最簡單的思維便是將可食與辣油拆開:過江之鯽的「可食」系列誕生,包括了可食醬油、可食烤肉醬、可食鹽巴、可食黑醋等等。這些混蛋基本上就是抄襲你潦倒時舔調味料的悲哀,將其化為一貫幾百塊的新商品;還有一狗票的「辣油」系列誕生,包括了可食辣油牛丼速成包、可食辣油粉(直接撒著吃,但「辣油粉」不就是辣椒粉嗎)等等。
真正偉大的產品,需要解決人類的真正困擾。後起之秀的S&B以一招創新思維,在混亂的辣油市場裡再次勝利:沒那麼多辣油的可食辣油誕生了。果然,還是有人聽到了媽媽與洗碗工的心聲。可食辣油好吃是好吃,吃完後碗底總是一碗油,不但洗起來麻煩,而且也代表攝取了過多的油脂(不,你原本就是在吃油啊)。
因此這款減少40%脂肪、20%卡路里的健康可食辣油誕生了。辣油變少了,但是辣渣看起來就更多了。不辣辣渣配飯比起辣油配飯更加豪華、更有口感,吃起來喀哩喀哩的,感覺好像真的可以只靠辣油配飯就能過一餐了──所以說這不是更不健康嗎?
也許就是需要這樣的思維,才能真正在市場裡活下去。如今你已經很難再看到那些創意過剩的鬼辣油了,S&B靠著正常版蒜味小菜辣油、減油版小菜辣油與減蒜版小菜辣油(稱為少女版,吃了約會不尷尬),成為了市場上的霸主,在超市默默地把「不辣辣油類」招牌拿下來的同時,這些辣油仍然暢銷。
我們家仍然偶而會在桃屋與S&B中搖擺,但也不再買些噱頭為主的不辣辣油了。這的確是好產品,即便我吃辣,我也喜歡那種辣油like的風味──即便它根本算不上辣。趁著這項食品革命問世10周年的現在,買下這罐經歷一場大戰的倖存者吧。
請S&B、桃屋等上述廠商,私訊支付業配費方式,感謝~~
魷魚一夜干要洗嗎 在 魷魚一夜干要洗嗎 :: 台灣豬地圖 的八卦
台灣豬地圖,魷魚一夜干烤箱,魷魚一夜干怎麼料理,全聯魷魚一夜干料理,魷魚一夜干煎, ... 跟內臟都清掉洗乾淨下面足部的部分也有些硬骨要去除、他的嘴巴也要清洗 ..., ... ... <看更多>
魷魚一夜干要洗嗎 在 無印良品衣服dcard - 2023 的八卦
玻璃保鮮盒可以冷凍嗎kt. 絲花潤澤化妝棉. 矢場地名. 694 城巴. Liar 中字. 腸胃炎粥煮法. 薩爾斯堡麵包由來. 前國民偶像要做國軍唯一的男子漢. ... 魷魚一夜干食譜. ... <看更多>
魷魚一夜干要洗嗎 在 魷魚一夜干| 非吃不可| 乾煎法【小鮮女就愛煮】台江漁人 的八卦
人妻一定要學3分鐘立馬上桌| 魷魚一夜干| 非吃不可| 乾煎法【小鮮女就愛煮】台江漁人. 台江漁人. 台江漁人. 336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