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兒童近視要點
奶爸Dr.在門診發現, 近年兒童近視的比例不斷上升,而且年齡層不斷下降.
所以國健署和奶爸Dr.合作, 整理了一些資料, 跟各位父母講解一下:如何保護兒童視力的觀念
#近視是什麼?
講白一點, 就是像光的影像沒有落在底片, 沒有對焦, 看遠方不清楚.
#近視的原因?
原因有很多: 從基因, 結構, 生活型態,到用眼習慣..等,是多個原因綜合形成。
#出現近視的年齡多大?
一般兒童近視通常在5-8歲左右開始出現, 但隨著年齡增長, 因為生理結構的關係,眼球會變長。度數會在青春期大多會加深(光線的焦點離視網膜更遠,更加模糊不清). 度數在20-30歳才大致穩定.
近年來數位化的生活模式,把兒童近視年齡從下降的問題,更加突顯出來。有些家長可能會把手機/平板電腦當成現成的褓姆,"只要孩子不會吵鬧就好了"的作法,把一台手機塞給他,他就會乖乖低著頭盯著營幕看。一方面傷害視力,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孩子所觀看的內容是什麼?
各位關心孩子健康的父母,也需要重視孩子的視力, 因為一旦有近視, 是不可逆的. 而高度近視日後更容易有視網剝離, 甚至青光眼或是失明的風險, 所以家長不能太大意。
以下是幾項措施可以保護孩子的視力:
1:國建署的「護眼123」口訣:
而為了讓防治近視從小做起,國健署特別提出「護眼123」,期望家長能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
1.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2.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少看3C電子螢幕的建議
(1)2歳以下不應接觸任何電子螢幕
(2)學齡兒童每日最多使用電子設備1小時
(3)對於2-5歲兒童,每日使用電子設備不應超過1小時
(4)挑選適合親子互動或共同觀看的教育意義高品質節目或影片
(5)除視訊通話外,2歳以下嬰兒應禁用一切電子設備
3.多戶外活動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研究顯示: 戶外活動愈多, 愈不容易近視.
所以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 對視力會有保護作用. 百貨公司周年慶快要開跑,請各位為了孩子視力請繞過邪惡花錢的室內空間,往戶外方向進行。
要「每一天」戶外活動兩至三個小時,實際上很困難,奶爸Dr.也了解,不過這是一個努力的目標,目的也是呼籲大家不要讓孩子在近距離用眼過度
據統計,住在城市裡的孩子,近視機率也比偏遠地區的孩子比例更高.
4:充足光線下閲讀
研究顯示在充足的光線刺激下, 眼睛才能正常發育. 不要在過度昏暗的環境下用眼.
所以孩子無論是在玩遊戲或是看童書, 寫功課時, 請父母記得要打開燈, 或在光線充足的地方下進行.
5. 避免近距離用眼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使得眼睛負責聚焦的肌肉持續使力, 造成眼睛疲勞.根據高雄長庚黃修眉醫師團隊的研究分析指出,近距離過度用眼,的確是會造成近視加深的原因之一。
另外也提醒各位近視兒童的父母, 請不要過度抗拒眼科醫師給您孩子的建議, 無論是點散瞳劑或是配眼鏡等減緩近視進行的措施, 不要有「愈戴眼鏡, 近視會愈深」的舊觀念. 如果心裡有疑慮,可以跟孩子的眼科醫師詳細討論
國健署最近規劃一個護眼創意影片徵選活動
【eye眼動起來創意影片募集】
活動:即日起參與eye眼動起來創意影片募集,就有機會獲得一萬元獎金
詳細內容請參考網址:https://www.eye3010120.com.tw/
#左手關掉手機_右手按追蹤偶的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drblackeye
參考資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m/pubmed/31360613/?i=1&from=myopia%20AND%20children%20AND%20prevent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4041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6747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1331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488065/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news-features-and-safety-tips/Pages/Children-and-Media-Tips.aspx
https://www.who.int/blindness/causes/MyopiaReportforWeb.pdf
https://www.cochranelibrary.com/cdsr/doi/10.1002/14651858.CD004916.pub3/full?highlightAbstract=myopia%7Cwithdrawn%7Cmyopi%7Cchildren%7Cchild
高度近視失明機率 在 罕病歌手Seven-向麻煩say"YES" Facebook 八卦
他的父親,
馬凡氏症。
三十歲時,
主動脈剝離,
離世。
他的弟弟,
二十六歲,
馬凡氏症。
今年八月主動脈手術第二次失敗,
離世。
他弟弟的兒子,
九歲,
馬凡氏症。
他,
三十一歲,
馬凡氏症。
剛動完第二次主動脈手術,
復原狀況不佳。
這條人生的復健路,
不知要走多久才能迎向朝陽。
去探望兩次,
都沒和他說上話。
他此時的痛苦,
是不能被打擾的緘默。
人生,
有時快樂比痛苦多,
有時痛苦比快樂多。
忍受煎熬的,
不僅是受難者本身。
燒痛的,
還有愛他的每顆心。
如果能盡早接受治療及定期追縱,
留意生活作息及相關注意事項,
避免加逮主動脈擴張,
就能減低主動脈剥離猝死的機率。
我們只是生病了,
痛苦的時間比健康的人多。
但並不等於,
我們的人生只能被疾病綁架。
雖然我們生病了,
每分鐘都可能與死神擦身,
我們仍然擁有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權力。
認識馬凡氏症,讓悲劇可以再減少一點。
歡迎分享轉載此文章,
讓更多人對罕見疾病有正確的認識。
謝謝您!
以下文章內容,來自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著作權為其所有
馬凡氏症 Marfan Syndrome (MFS)
簡介、病因
馬凡氏症是一種系統性的結締組織病變,古時候的劉備(傳言其雙手過膝),及高瘦的美國總統林肯均被懷疑為馬凡氏症候群之病患。最早於1896年由法國小兒科醫師 Marfan 提出臨床報告。馬凡氏症患者在臨床上具有骨骼系統、眼睛系統、心血管系統等三大方面臨床特徵,目前已知約70%~93%馬凡氏患者是因為位於第15對染色體上的fibrillin-1 (FBN1) 基因發生突變所造成,帶有此基因突變者均會發病,但是依據基因突變點的不同,臨床症狀也有相當大差別,甚至同一家族中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生即有生命危險,輕微者早期幾乎不具任何症狀。
發生率、遺傳模式
馬凡氏症的發生率依國外統計約為1/10000,而且不具有人種或性別差異性,國內並無相關統計資料,但依照台北榮總患者人數估計,國內發生率約與國外相當。馬凡氏症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因此如果雙親中有一人患有此症,其子代不分性別,每胎皆有50%的機會患有此症。
臨床症狀及診斷
臨床診斷標準根據 1996 年 DePaepe 等人所提出的主要及次要特徵作為診斷的參考:
一、 骨骼系統
1. 主要特徵
胸腔骨骼異常:胸骨突出或凹陷(雞胸或漏斗胸)
上下半身比例縮減( < 0.85/成年及年長之兒童)、展臂長與身高之比值過高( > 1.05)
因為四肢骨骼過度生長,因此具有蜘蛛狀手指,使得手腕有Walker-Murdoch之特徵(當一邊手掌握住對側的手腕時,其姆指與小指能夠重疊在一起);姆指有 Steinberg特徵(指在沒外力的協助下,當手姆指可以向尺骨側彎曲時,可以超出掌面)
脊柱側彎(scoliosis)、脊柱後凸(kyphosis)或脊柱脫位(spondylolithesis)
肘關節伸展程度減小( < 170 度)
扁平足
髖骨突出(protrusio acetabuli)
2. 次要特徵
漏斗胸嚴重程度中度
關節過動(hypermobility)
高而呈拱形的上顎及發育不全的下顎、牙齒排列擁擠
臉部特徵:頭骨細長(dolichocephaly)、Malar hypoplasia、眼球內陷(enophthalmos)、下顎後縮(retrognathia)、眼瞼下垂、眼裂。
二、 眼睛系統
1. 主要特徵
水晶體異位(ectopia lentis):容易引發高度近視、視網膜剥離、青光眼、白內障
2. 次要特徵
異常平坦角膜
眼球軸長過長
虹膜或睫狀肌發育不全
三、 心血管系統
1. 主要特徵
升主動脈擴張
主動脈管壁有裂縫、剥離
2. 次要特徵
二尖瓣脫垂、閉鎖不全
肺動脈擴張(40歲以前且無其他影響因素)
二尖瓣鈣化(40歲以前)
其他動脈擴張或破裂(50歲以前)
四、 其他
除了主要三大系統的臨床表現外,其他的系統也有一些臨床症狀
1. 肺臟:自發性的氣胸、肺尖的水泡
2. 皮膚包膜:皺縮的紋路(非壓迫、懷孕或體重減少所引起)、週期性或割口性的疝氣
3. 腰椎部位的硬腦膜膨大(lumbosacral dural ectasia),這是三大器官系統以外的主要標準,可以利用CT或MRI來檢查。
馬凡氏症臨床特徵中,心血管的病變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是主動脈瘤、主動脈管壁剥離、二尖瓣脫垂及閉鎖不全所造成的回流。目前已有藥物可以延緩心血管症狀的發生,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馬凡氏症患者有相當大的幫助。最常用的藥物是proprannolol,這是一種已經被使用很久的藥,主要可以減緩心跳的速度,並減少心臟的收縮力,藉此減少血流對升主動脈的衝擊,進而避免主動脈瘤的破裂,長期使用後需注意不可貿然停藥,否則將有心律不整的危險。
治療與照護
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早期診斷後藉由藥物治療可改善預後情形,延長患者生命及生活品質,若能早期診斷,避免劇烈運動,將可延緩併發症發作時間,許多患者往往因為體型高大因而成為球類校隊,嚴格的訓練更提早心臟病的發生。
馬凡氏症患者應定期進行心臟超音波以及主動脈血管的檢查和監測,同時須定期追蹤眼睛及水晶體功能及異常情形。由於骨骼發展嚴重程度會隨年齡而增加,尤其青春期時惡化速度會加快,因此孩童及青少年時期應細心觀察骨骼系統發展,如脊柱側彎情形嚴重或胸骨有嚴重異常壓迫心肺正常功能時,都必須適時進行手術矯治。
眼睛部份水晶體異位幾乎雙眼都會發生,其中以往上方的異位最多見,通常水晶體異位本身並不會嚴重影響視力,但其可能引發的高度近視、視網膜剥離、白內障或青光眼,造成視力的損傷,甚至有失明的可能。關於水晶體異位的治療,通常只有針對其造成的視力不良以眼鏡矯正,除非異位情況嚴重才需要進行手術摘除。
正常的主動脈直徑決定於身高與體重,因此用體表面積可以評估理想的主動脈大小。當患者主動脈直徑大於正常值的1.5到2倍時,可進行預防性的手術修復,因為隨著管壁增大,發生管壁剥離的機率也增加,最後可能造成主動脈瘤而危及生命。
基因檢測及產前檢查
目前已知約70%~93%馬凡氏症患者是因為第15對染色體上位於q12-q21.1的FBN1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由於FBN1基因的組成多達65個外顯子(exons)區域,大小約110Kb,實為相當大一段區域,而且突變位置分散,各個家族間有獨特的突變點及臨床表現,家族中成員進行連鎖分析以早期診斷,適時給予預防及控制。
高度近視失明機率 在 BoBoCan 寶貝幫【主播媽咪影音育兒日記】 Facebook 八卦
【寶貝幫TV_育兒大解密】《1歲就玩手機!2歲寶寶近視飆破900度 小心視力回不去還傷腦》
爸媽為了方便哄寶寶,拿出手機給孩子玩,結果寶寶1歲起,就因為長期玩手機,2歲時近視竟然高達900度!由於孩子從出生到8歲,視力還在發展階段,如果年紀小就出現900度近視,不只容易引發白內障、視網膜剝離機率,更會增加「失明」風險!最可怕的是,眼睛跟大腦也會產生互相作用,寶寶可能導致失眠、記憶衰退,孩子每天只要多盯1小時螢幕,就會增加罹患焦慮或憂鬱症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建議,別給2歲以下孩子別玩手機,因為不到2歲寶寶的水晶體還是透明的,沒有阻擋藍光功能,小孩越早近視,度數會越深,更會提高未來「高度近視」的風險。要小孩別一直滑手機,爸媽請以身作則,大人也要「戒手機」,和孩子撥出一個「無手機時間」,禁止把手機平板帶上餐桌,才能透過對話培養感情。另外有一個簡單的 222 法則 : 2 歲以前不要使用手機平板,2歲以上1天只能看2小時,而且每天出門2小時,確保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最實用的影片,讓媽咪育兒更輕鬆,寶寶更健康
感謝禾馨婦幼診所小兒科醫師 「阿包醫師」巫漢盟專業解說
⭕更多寶貝幫: https://bobocan.cc/寶貝幫官網
⭕加入寶貝幫社團: https://bobocan.cc/寶貝幫社團
高度近視失明機率 在 視網膜剝離恐釀失明!高度近視網膜剝離機率增6倍|Heho專家說 的八卦
閱讀全文根據統計,臺灣每10 人就有9 人近視, 高度近視 族群更占全國3 到4 成,而 高度近視 比一般人得到視網膜剝離的 機率 高達5 至6 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