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小劇場 第57場 口罩少年】
少年只是許了一個願望,沒想過事情會變成這樣。
早在疫情擴散之前,少年便戴上了口罩。金屬條記得貼緊鼻樑,顏色朝外,上下不能顛倒喔。網紅露出甜美的笑,整個餐館沒人想轉台,但身為正港的口罩專用戶,少年看了只覺得可笑,這簡直就像在警告大家不要把衣服反過來穿一樣。更可笑的是,鄰桌的三個男人一邊看著網紅,一邊把口罩反過來戴。
少年不到兩歲就開始戴口罩,彼時SARS正席捲全台,口罩成了人臉的一部分。但少年並不是因為SARS才戴口罩,而是罹患了一種叫「高免疫球蛋白M症候群」(Hyper-IgM Syndrome)的罕見疾病。
這是一種先天免疫功能不全的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患者的IgM抗體無法轉換成IgG等其他抗體,導致身體的軍備不足,防線孱弱,因此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鼻竇炎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罹癌風險也高於一般人。少年的體檢報告有一堆數據,但紀錄的都不是生理徵象,而是各種致死威脅的發生率。
總之,就像主治醫師說的,少年出生在峭壁上。
少年進托兒所的第一周便感染急性肺炎,在X光片顯影下,少年的支氣管彷彿長出了棉花,於是媽媽決定辭掉工作全職照料。少年沒有手足,無法進行骨髓移植,除了進行症狀處理,只能仰賴定時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增加抗體,以及長期戴口罩降低感染機率。
爸爸有時候會帶他去看棒球,父子倆總是躲在遙遠的外野區,擠進連轉播鏡頭也掃不到的死角,跳著脫拍的波浪舞。彼時,國家已安然度過SARS,人臉不再被口罩束縛,每個鼻腔都重獲自由,只有他的呼吸道依舊需要防線。看著身邊的人紛紛拿下口罩,少年就像目送群眾離場,自己卻被規定留在座位上一樣孤單。那時他才明白,戴口罩不孤單,生病不孤單,孤單的是跟大家不一樣。
他決定進小學之後,一定要跟大家一樣,把口罩摘下來。
只是沒想到,對於摘口罩這件事,他同學居然比他還猴急。為了減少傳染風險,醫師建議他持續戴口罩。為了避免傷口感染,少年與體育課絕緣。少年一個月要請假五次,到醫院注射免疫球蛋白。少年很容易疲倦,所以時不時就到保健室休息。少年身上常有一種刺鼻的味道,但沒人知道那是羊脂膏。在同學眼裡,少年就像個被班級供養的神祕瓷器,有種莫名的吸引力。某日,鄰座同學在其他屁孩慫恿下,打算趁少年午睡時偷掀他的口罩,這當然是個粗疏的計畫,因此在他準備出手之際便遭班長厲聲喝止。
但少年沒有生氣,只是體悟到原來任何東西只要被遮住一半,它的魅力與價值就會翻倍,包括人臉。
就在他進行體悟的同時,他身邊的兩派人馬正在交戰,一派獵奇,一派憐憫。雙方常因為這尊神秘的瓷器,進行一場好奇心與同情心的角力。
可悲的是,這兩派人馬裡頭,根本沒人看出他的雙頰總是紅腫過敏,沒人知道他擦羊脂膏是因為耳根被棉繩磨到潰爛,沒人知道戴口罩其實很難呼吸,沒人問過他心裡在想什麼。獵奇的人之所以鬧他,只是想一窺這張臉的下半截,同情的人挺他,只是在奉行大人希望他們做的事。然而比起獵奇,少年更討厭被同情,同情是一種目的與功能背道而馳的東西。同情會讓施捨的人變強,接受的人變弱,而變弱是他最不需要的選項。
結論是,這班級沒人關心他。獵奇的人把他當怪咖,同情的人把他當病體,就是沒人把他當成「只是個戴口罩的同學」。一旦他拉下口罩,那些人就完成各自的任務,既然如此,那何必讓他們稱心如意。
因此,等到主治醫師覺得他能夠在開放空間摘下口罩時,他已經決定把口罩留在臉上。賭氣也好,厭世也罷,至少他不用去滿足誰。
那片口罩,就是他對這世界的不信任票。
少年的爸媽原本想用自卑或害羞來解釋整件事,但等到他一回家就躲進房間,甚至刻意不讓父母看見自己的臉時,兩人才驚覺事態嚴重。少年升上國二那年,在主治醫師的建議下,他被爸媽拖去看身心科,目的很諷刺:盡可能摘下他的口罩。當時少年正被青春期的彆扭所支配,敵意貫穿了整個看診過程,醫師擔心少年可能患有「妄想型人格障礙症」前兆,因而轉介給臨床心理師進行會談。
根據心理師的說法,妄想型人格障礙症(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是屬於A群人格障礙的一種,主要出現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核心症狀是容易對旁人產生「懷疑」。譬如:
● 從他人善意的舉動中,解讀出貶意或威脅(少年不確定同情是否帶有善意)
● 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懷疑別人會欺騙或利用自己(同情本身就是種利用啊)
● 持續心懷怨恨(少年真的超恨那些當年在他口罩亂畫鬍子的屁孩)
● 擔心旁人會利用假訊息傷害自己(這什麼啊,假新聞比較恐怖吧)
「你是討厭這世界,還是害怕這世界?」
「嗄?」少年還沉浸在剛剛心理師說的那些診斷準則,一臉茫然。
心理師是個看起來有點隨便的大叔,「如果你討厭這世界呢,你不需要口罩,只要站遠一點就好。如果你害怕這世界,你也不需要口罩,你比較需要面罩。」
「什麼啊,最好是有這種東西啦。」少年的不屑直接穿透了口罩。
心理師悠哉地拿出之前尾牙表演的搶匪面罩,然後套在頭上,「透氣不透光,造型高大上,要不你試一下。」他摘下頭套,一把往少年的胸前丟去。
「才不要咧,超白癡的,欸你真的很奇怪耶。」少年的表情彷彿拿到的是內褲。
「奇怪是當心理師的國考條件,所以呢,那種太正經的心理師都需要重考。」
由於眼前的傢伙實在太靠北了,靠北到少年相信自己只是個「戴口罩的國中生」,而不是某個怪咖或病體,於是他斜眼睨著大叔,然後毫無保留地,把人生前十四年的故事全部清倉一遍。
心理師很確定,少年沒有妄想型人格傾向,也不需要再多一條臨床診斷。他只是個敏感脆弱,正在跟世界賭氣的孩子,至於要不要把口罩拿掉,得看他何時消氣。
那次會談之後,情況沒有任何變化,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少年不需要再多吃一些和妄想有關的藥。但壞消息是,媽媽意外懷孕了。打從妹妹出生之後,他就得自己坐車去醫院打針,自己買護具,爸爸很少帶他看棒球了,媽媽也時常忘記參加罕病聯誼會的活動,就算把自己關在房裡,也像是幫了爸媽一個大忙。從那時起,少年真的被家人當成一個只是戴著口罩的正常孩子。
但麻煩的是,他好像開始懷念被當成病人的日子。
少年的功課並不好,他只喜歡畫畫,尤其擅長素描,經由特色招生與身障加分後,他進入高職美工科就讀。這幾年爸媽的心思都在妹妹身上,看到妹妹起身走路的那一刻,少年居有點想哭,但不是因為感動,而是他從父母臉上找到久違的笑容,那是他給不起的東西。
他依然感到很孤單。總覺得自己活著,好像只是為了給爸媽交代,但他又不希望妹妹消失,於是十七歲生日那晚,他許了一個願望:希望有一天,全世界都能陪我一起戴口罩,一直戴下去。
半年後,這個願望實現了一半。
拜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所賜,人類又開始不信任空氣,口罩再度回到人臉,這次少年終於能和群眾一起離場,他大概是唯一在這時候還能笑得出來的人。一個多月之後,當少年的尿液開始出現茶色,兩星期掉了五公斤,腹瀉到脫水,然後瞬間暈倒在學校走廊時,他知道自己的願望完全實現了。
他得了膽管癌(Cholagiocarcinoma),末期。
這是個刁鑽的病,之前掃腹部超音波都沒能把它揪出來,醫師判斷少年的壽命大概還剩三個月,最多半年。而根據疾管署的預測,這波疫情半年內都不會停止,意思就是,全世界會陪他一起戴口罩,直到他走進歷史那天。
每次想起這件事情,少年都不知道該做何反應。他並不意外,而且照理說應該要開心,因為整個城市都是他的隊友。他趴在捷運站的欄杆旁,看著戴口罩的隊友們走出車門,行色匆匆地錯開彼此的動線,行伍起伏,語言退散,人流展現出一種被病毒鍛鍊出來的默契。沒有誰被孤立,每個人都理解彼此的處境,被口罩隔絕的世界很公平。
然而,當醫師宣判病情那天,他看見媽媽在哭癱在診間外,他又變得有點難過。從以前到現在,他總是刻意忽略別人臉上的表情,無論是捷運乘客嫌麻煩的臉,喜歡的女生露出同情的臉,還是醫師看數據時皺眉頭的臉,那些表情,都在提醒自己的人生不會太順遂。因此一旦人們戴上口罩,那些表情就會被掩埋,只是為何媽媽明明戴上了口罩,自己卻還是感到難過呢?
願望實現了,但自己居然不知道該開心還是難過,他不想帶著這個問號入土,於是再度找上心理師,然後把這個羞於啟齒的願望告訴了對方。
「所以你的意思是,當你走進一個舞會,發現裡面每個人都嗨到爆,只有自己被當塑膠,因此你許了個願,希望每個人都跟自己一樣邊緣,然後讓這個舞會成為有史以來最讓人窒息的派對?」
「應該是吧。」
「你課表給我。」
「幹嘛?」
「你的許願課應該要重修。」
少年又開始覺得眼前的傢伙很靠北了。
「世界變得更無聊之後,有讓你比較好過一點嗎?」
「一開始有,後來好像沒有,不知道為什麼?」
「你覺得呢?」
「我一直以為,只要大家一起戴上口罩,去掉表情之後,我們就是同一國的。但我發現,媽媽哭的時候,好像才是跟我同一國的。」
心理師點點頭,「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只要看起來跟別人一樣,就等於被接納。但事實上,只有透過交流,我們才有可能被接納。但別人不會沒事跑到你面前跟你交流,你得主動做這件事,才有機會去認識這世界。
「不巧的是,你的病會給人一種無法輕易觸碰的刻板印象,這不是誰的錯,只能說我們都太小心翼翼。然而被人刻意保持距離,誰都受不了,所以你會開始胡思亂想,以至於到最後,你搞不清楚自己是想被接納,還是享受孤獨。
「只不過,真正享受孤獨的人,並不會許這種『希望全世界和我一樣孤獨』的願望。」
「為什麼?」
「因為不管在哪裡,他都能和自己相處,所以你這個願望超不酷!」
「哈囉這位先生?我命都快沒了,你講話還這麼直是怎樣!」
「那是因為我沒把你當成癌末病人,而是一個有人際困擾的高中生。」
心理師頓了一下。
「十年後,我的孩子就跟你一樣大了。講到這裡,我其實不太敢再往下想,為什麼人的生命會停在這個地方,這長度究竟是誰算出來的?這完全不公平啊。但對你媽媽來說,她沒辦法跟誰討價還價,只好哭,這是她唯一能表態的方法。」
此時少年落下眼淚,淚水慢慢浸濕了口罩的上緣。。
「如果能再許一次願望,你知道我想做什麼嗎?」
「做什麼?」
「開畫展。因為按醫生的說法,我應該撐不到今年的畢業展了。」
「你想畫什麼?」
「不知道,反正畫什麼都來不及認識這世界了。」
「畫人臉吧。」
「為什麼?」
「因為這是你一直在逃避的東西啊。先看清楚人臉,才能認識這世界。」
「那我可能要再提醒你一次,按醫生的說法,我大概也撐不到疫情結束了,請問是要怎樣看到人臉?」
「誰說,隔著口罩就不能畫人臉?」
少年一臉狐疑地望著大叔。
「在那之前,記得有空交一份自傳給我。」
這兩人從此沒再見面。那天下午他們聊了很久,他不知道計畫能否成功,也不知爸媽是否同意,但那是他人生最後的幾個月裡,少數不感到絕望的時刻。
出發前,少年把畫具重新清點了一輪。他不想讓身體的出入口插滿管線,於是放棄化療與手術,爸爸也辦妥留職停薪三個月,全家整裝待發,陪少年環島一周。
計畫很簡單,透過社會局與罕病聯誼會的協助,少年在全台各縣市的市集定點,免費為當地民眾進行素描。但這份素描的特殊之處在於,被畫者不需要脫下口罩,只需要接受一段訪談作為自傳。由心理師擬定的問題進行引導,少年沿著這份自傳的生平脈絡,順著被畫者的面紋肌理,推敲出口罩後那張臉的真實面貌。
這份工程遠比少年想像得繁瑣,但如心理師所說,想認識眼前的世界,不能作弊。
可惜,病變速度比預期猛烈,持續發癢導致少年無法專注,食慾不振直接影響他的握力,由於黃疸開始破壞手上的畫,少年只能放棄剩下兩個城市,提前打道回府。但他沒有遺憾,他腦中塞滿了故事,就像一張等著上色的地圖。回到臥房,看著凌晨的天光,他有時會恍惚,有時會在劇烈的腹痛中想起某段訪談情節。他很慶幸,在閉眼之前,可以在明滅的視線裡,看到妹妹接手自己的畫具,看到爸爸整理自己藏在鞋盒的塗鴉,看到媽媽溫柔地梳理自己的頭髮。對他而言,
這就是他的世界。
以上這份自傳,是在少年過世幾周後,經由父母潤稿,連同畫展邀請函一起寄到心理師手上的。畫展辦在主治醫院的一樓迴廊,這是心理師當初向少年父母提議的地點,邀請函特別註明,請心理師一定要看到最後一幅畫。
現場總共展出三十五幅畫作,每幅畫都是一張人臉素描,畫作下方則附上被畫者的自傳,以及他們戴上口罩的相片。這當中有人是遠洋船員,輪廓硬挺得像歐陸的海岸線。有人是新住民,笑容閃爍著南海的風光。有人是導遊,眼神映射出北極的荒原。有人是水腳仔,臉上堆滿對在地食材的自信。這些自傳,讓畫展不再是亡者的遺志,而是歷史的集散,世界的縮影。
但最後一幅畫是個例外。
那是一幅唯一沒有露出真容的畫作,沒有人知道它被擺在壓軸的原因。因為主角一個穿著身心科白袍,臉上卻罩著搶匪面罩的傢伙,下面還附了一行短語。
看著畫,覆誦著短語,心理師想起少年,笑著笑著眼眶就紅了。一個大叔,對著一張搶匪畫像若有所思地泛淚,在旁人看來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不過管他的,他只希望少年最後能活得痛快,但願回歸塵土之前,他看待這世界的視野,不會被口罩侷限。就像那行短語:
把自己變得跟別人一樣,不等於被接納,你必須透過交流。
— 世上最靠北的男人
#高免疫球蛋白M症候群
#妄想型人格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不是絕症?- 陳敏航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
骨髓癌末期 在 DJ 芳翎 Facebook 八卦
【9/5 星期一 絕對音樂】
「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因為~~人生只有一遍,不能砍掉重練……。
迎接中秋佳節,好多禮物要送你/妳,一定要鎖定節目哦!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放手道別,就是祝福】
這對筠瀚是最大的祝福,因為他不用再受苦;對我們的感情也是一種祝福,不會互相責怪。
「我跟他說,爸爸跟你保證今天一定會出院。出院有可能是回家、也有可能是回天家,但你今天一定會出院,」四年前的年底,卡內基大中華區執行長黑立言這麼和病床上不過七歲、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子黑筠瀚說。「我有keep promise(信守承諾,指當天一定會出院),」說完,黑立言哽咽不語。他的太太朱媛也和兒子道別。「你知道媽媽非常愛你。在天家等我,我們一定會在天家相聚,」 她說完,黑筠瀚因癌細胞攻擊及放射治療而看不見的眼睛,落下淚水。那之後一個多小時,勇敢奮戰了一年又四天的黑筠瀚,安然離世。「我的個性是戰鬥到最後一刻,覺得應該還不是時候吧。但我現在很感謝立言提醒我做道別,」朱媛說,帶著美麗笑容。人生旅途最後一段,能好好道別,走得圓滿平穩,對過世與留下的人,都是一種祝福。
一開始,黑立言與朱媛對治療都積極配合。黑筠瀚在聖誕夜因發燒送進台大醫院急診。當天就確診白血病,白血球數目飆到四十萬,送進加護病房。急診值班醫師,剛好是台灣兒童血癌權威、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周獻堂。
當天,周獻堂就擬好作戰計劃,還告訴他們,台大醫院與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有技術合作,他們的兒童腫瘤科是全美權威。再加上,黑立言的弟弟黑立國是發明骨髓移植的醫院——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附設醫院的副院長,也幫忙看病歷。英文流利的黑立言,還親自閱讀各種研究報告,能和醫生討論該怎麼進行治療、化療藥怎麼打等,掌握比別人更多的醫療資源。
療程前八個月是很順利的。在加護病房那三、四天,打了類固醇,黑筠瀚的白血球數就奇蹟似地從四十萬降到兩千。之後,才六歲的黑筠瀚撐過了一次次的痛苦治療。化療讓免疫力降得極低,白血球甚至降得只有幾十個。朱媛小心翼翼,每件物品消毒,還要求進入病房的人以酒精洗手,自己也洗到手腫破皮。因為一旦黑筠瀚感染發燒,療程就要暫停,癌細胞就可能捲土重來。
黑立言說,每週看驗血報告,就像看生死判書,就怕癌細胞又活躍起來。所幸療程中,幾次驗到癌細胞,都被化療藥壓了下去。然而,在二○一○年八月,黑筠瀚因為眼睛痛就診,才發現癌細胞已經攻擊眼睛,讓左眼失明。壞消息接踵而來,針對眼睛的放射治療讓右眼也看不見了,血液中還驗出了變異癌細胞。
「防線崩潰了,」黑立言說。治療的最後結果是什麼?周獻堂很快擬訂下一波治療計劃:先電療、再骨髓移植、再放射治療。黑立言只問,結果會是什麼?周獻堂坦白說,治療後還是可能復發,且兩次針對腦的放射治療一定會造成嚴重損毀,可能是嚴重智商傷害,也可能是半身不遂。「我們決定,不治療了,」黑立言說。
當他和朱媛在台大醫院會議室裡告訴醫療團隊這個決定,主治醫師周獻堂一時不能理解。但黑立言不願孩子再受苦。
「對父母而言,小孩子多留一天,父母就多看一天;但對病人而言,是多痛苦一天。你覺得這樣對筠瀚會比較好嗎?」他反問。血癌末期會帶來極大的痛楚,化學治療可能不是為了治癒,而是「管理疼痛」。
「骨頭會爆炸,血管可能也會爆炸,」黑立言明白,「醫生說,你們難道瘋了嗎?」黑立言與朱媛曾在醫院遇過同樣罹患血癌的高中女生。她後來已經沒有希望治癒,怎樣都壓不下癌細胞。開刀時因血小板太低無法輸血,開完刀卻又吐血,甚至要洗腎……。一天晚上,他們親眼見她因為太疼痛一直尖叫,用頭撞牆。醫療團隊圍著她,卻無能為力。
「我說,治療的最後結果是什麼?是像隔壁那個女生嗎?」朱媛問主治醫師。最後,周獻堂也支持他們的決定。之後,他們只給黑筠瀚打嗎啡,後來甚至連嗎啡都不打了。
基督教信仰虔誠的他們相信,上帝會做最好的安排。雙方家庭也都支持這樣的決定。「我後來覺得,這對筠瀚是最大的祝福,因為他不用再受苦;對我們的感情也是一種祝福,不會互相責怪,」回首這個看來特異的決定,朱媛感激地說。
道歉、道謝、道愛、道別陪伴兒子最後一段路的經驗,讓黑立言與朱媛學習很多。他們成立黑筠瀚教育基金會,幫忙照顧同樣有癌兒的家庭,還常鼓勵身邊有生病家人的人,多陪伴家庭,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相處。
「要道歉、道謝、道愛、道別,」朱媛說,「很多在世的人的糾結就在於,沒跟去世的人和好。如果能跟去世的人和好、相愛,這是一個受祝福的人生。」
(文章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
骨髓癌末期 在 卡夫卡的血癌日記 Facebook 八卦
註:可能適用對象為化療、放療後還未治癒,再把細胞治療當另個選擇之血癌患者。
癌症、嚴重燒傷等病人福音!
💡六項細胞治療技術於9/6上路!
衛福部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開放「六項」風險性較低,安全性可確定的細胞治療技術。
💡其中包括:
✏️自體免疫細胞治療 (包括CIK、NK、DC、DC-CIK、TIL、gamma-delta T 之adoptive T 細胞輸入療法):用於經過癌症標準治療無效的1-3期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期病人等
✏️自體CD34+ selection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用於白血病、淋巴瘤等
✏️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用於大面積燒傷及困難癒合傷口等
✏️自體纖維母細胞移植:用於皮膚缺陷修復填補等
✏️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移植:用於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等
✏️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用於膝關節軟骨缺損
💪衛福部希望細胞治療能早日運用於有需要的病人,並透過有效管理,保障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
新聞傳送門:http://bit.ly/2oI1ceo
完整條文請見行政院公報網:https://goo.gl/t1HfcQ
骨髓癌末期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評價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不是絕症?- 陳敏航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一)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有什麼治療方法? 00:06
(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不是“絕症”? 00:31
(三)TKI能使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痊愈嗎? 01:24
(四)病人是否要一直服藥來控制病情,不能停藥? 02:10
(五) 醫生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有什麼建議? 03:12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Falchi, L., Kantarjian, H. M., Wang, X., Verma, D., Quintás-Cardama, A., O'Brien, S., … Cortes, J. E. (2013). Significance of deeper molecular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in early chronic phase treated with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88(12), 1024–1029. doi:10.1002/ajh.23560
2. Cortes JE, Saglio G, Kantarjian HM, et al. Final 5-year study results of DASISION: the dasatinib versus imatainib study in treatment-nvia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trial. J Clin Oncol 2016;34:2333-2340
3. Hochhaus A, Saglio G, Hughes TP, et al. Long-term benefits and risks of Goldberg, S. L., Savona, M., & Mauro, M. J. (2018). Considerations for Successful Treatment-free Remission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linical Lymphoma Myeloma and Leukemia, 18(2), 98-105. doi:10.1016/j.clml.2017.11.006 frontline nilotinib vs imatinib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in chronic phase: 5 year update of the randomized ENESTnd trial. Leukemia 2016;30:1044-1054
4. Stem Cell Transplant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hronic-myeloid-leukemia/treating/bone-marrow-stem-cell.html
5. Talpaz, M., Mercer, J., & Hehlmann, R. (2015). The interferon-alpha revival in CML. Annals of Hematology, 94(Supplement 2), 195-207.
6. Bower, H., Björkholm, M., Dickman, P. W., Höglund, M., Lambert, P. C., & Andersson, T. M. (2016). Life Expectanc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pproaches the Life Expectancy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4(24), 2851-2857. doi:10.1200/jco.2015.66.2866
7. Timothy P. Hughes, Carla Boquimpani, Naoto Takahashi, et al.(2018). ENESTop 144-Week Update: Long-Term Treatment-Free Remission (TF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in Chronic Phase (CML-CP) After Stopping Second-Line Nilotinib, 18, S222. doi:https://doi.org/10.1016/j.clml.2018.07.092
8. Francis J. Giles, Tamas Masszi, María Teresa Gómez Casares, et al. (2019). Treatment-free remission (TFR) following frontline (1L) nilotinib (NIL) in patients (pt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in chronic phase (CML-CP): 192-week data from the ENESTfreedom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9 37:15_suppl, 7013-7013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骨髓癌末期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評價
肺癌 專題 (Part 2) - 張文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背景:黃先生的父親75歲,有吸煙習慣。近日咳嗽不止,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經醫生診斷後,證實患上第四期肺癌。
第四期肺癌的治療有什麽副作用? 0:18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肺癌 專題 (Part 1):第四期肺癌的治療方案- 張文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https://youtu.be/GXE_QYQW5FA
肺癌 專題 (Part 3):第四期肺癌治療新發展 - 張文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https://youtu.be/cGGXoeSWeJA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骨髓癌末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戰勝頭頸癌:專業醫師的全方位預防、治療與養護解方」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陳佳宏 醫師
內容簡介:
當頭頸癌找上門,就算有口也難言!
仁心良醫守護在側,預防頭頸癌從日常做起
嘴破、耳鳴、鼻塞、喉嚨痛、流鼻血……
你以為的小感冒症狀,其實是身體發出的大警訊!
*早上起床第一口痰,竟然出現血絲?
*菸酒檳榔都不沾,為什麼還是得到鼻咽癌?
*只是聲音沙啞,卻已經口咽癌末期?
台灣第一本全方位預防頭頸癌,健康首選專論
在汙染日增、疾病近逼的時局下,癌症時鐘再次快轉,每個人都害怕成為下一個患者,到底要怎麼預防、提高警覺,才能搶佔先機,與癌症和平共處?
頭頸癌完整預防、照護守則──
警訊篇
◆口腔白斑、潰爛 ◆耳朵悶、脹、痛
◆不明腫塊 ◆喉嚨卡卡
◆聲音沙啞
醫療篇
◆早期一定要開刀嗎? ◆治療期間營養補充
◆化療必備條件 ◆大突破:免疫治療
◆化療的副作用
安寧篇
◆終止積極性治療 ◆正確安寧療癒護理
◆預立醫療決定 ◆醫病之間的安寧守護
作者簡介:陳佳宏 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現職:
國防醫學院 助理教授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 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安寧病房 病房主任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 副秘書長
台灣心理腫瘤學會師資及心理腫瘤專家
◎醫療專長:
頭頸癌症的化學、標靶及免疫治療
各式癌症治療與預防
血液疾病分子診斷
安寧緩和醫療
血液及骨髓移植
◎理念:傳遞預防、面對頭頸癌的正確觀念
◎榮耀:
2012年於三總澎湖分院期間深入社區,
同時規劃完善的安寧治療,獲頒澎湖榮譽縣民;
陸續受邀東森新聞台、健康醫療網、奇摩新聞、蘋果、自由、中時、中華日報等平面網路媒體等採訪曝光。

骨髓癌末期 在 罕見血癌: 骨髓纖維化(MF)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