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興奮能來 Formula MASTERS 當見習生,感謝 「 王藝傑教練 與 Ian Geekie 賽事總顧問 」的幫忙,讓我有這難得的機會參與盛事!
很高興認識台灣方程式之子林帛亨的前首席技師 「 黃千祐 」大哥。
還有對台灣方程式做出最大貢獻的 KRC 車隊總監「 康家源 」大哥。
獲益良多的ㄧ天、很期待明天的賽事!
Audi R8 LMS Cup 10月15日至16日再度於屏東大鵬灣國際賽道舉行,今年Audi R8 LMS Cup眾家車手換上全新第二代R8 LMS GT3,馬力更強,直線與過彎速度更快,因此競爭更為激烈。
F1,中文稱為『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英文Formula 1 Grand Prix的簡稱,目前這項比賽的正式全名為『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錦標賽。
至於為何叫做Formula(方程式)賽車呢?『方程式』其實就是『規則與限制』的意思,因為F1比賽是在FIA所制訂的規格與規則下來製造賽車以及進行比賽,所有參加的隊伍都必須遵守這套如方程式般的準則。
除了F1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等級的方程式比賽像是F3、F3000、Formula Ford、Formula Renault等等,他們都屬於方程式賽車的一種,只是各自的規範不同,而F1是FIA所制訂的方程式賽車規範中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
F1的主辦單位是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汽車協會FIA(法文: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的縮寫),主席是Max Mosley先生。FIA與Bernie Ecclestone所擁有的F1管理公司(FOM : Formula One Management)關係密切,總部設於英國倫敦的FOM負責的是F1在世界各個賽站的商業與廣告業務。
F1長的扁扁的是因為
F-1賽車風馳電掣的速度,能在5秒之內瞬間加速到200km/h以上,最大過彎側向加速可達4個G,極速最高超過350km/h,這樣高的速度與過彎能力,除了需要優異的懸吊設定來讓輪胎盡可能的保持與跑道路面接觸之外,也需要足夠的下壓力來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否則空有強大的馬力,在過彎時將無從發揮,因此空氣動力學設計的優劣已成為今日F1決勝的關鍵之一。
空氣動力學的工程師們在風洞中實現他們的空力藝術,由功能強大的設計電腦所產生的3D模擬,並在大型的風洞中不斷的測試。F1車隊每年都會花上300萬美元到1500萬美元不等的風洞操作經費來驗證空氣動力學組件的效率。
空氣動力學效率就是下壓力和空氣拖曳阻力的比例。目標就是要獲得最大的抓地力,和最小的拖曳阻力。下壓力是空氣動力學上垂直方向的向下壓力總合,這些力量是由前鼻翼和後尾翼所產生,用來把賽車壓在地面上,下壓力越大,賽車在跑道上的抓地力就越大。
理論上,由前後翼產生的可怕力量,可以讓一部F-1賽車抵抗地心引力,讓600公斤重的F1賽車在隧道的天花板上倒吊著跑,因為賽車可以產生超過車身重量數倍的下壓力。要讓F-1賽車那樣高速的過彎,那麼必須把車底、車頂以及車身周圍的氣流引導到完美的境界!
關鍵的前後翼
影響F1賽車空力穩定性的最重要因素是前鼻翼,這是決定通過車身上方、下方和其他如散熱器、後尾翼氣流的比例和方向的關鍵性元件。除了分流前方的空氣之外,前鼻翼在操控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產生下壓力來將前輪壓在地面上。
尾翼是F-1賽車外觀上重要的一部份,尾翼的組合被目前的比賽規則限制在只能有三片。透過調整前後翼的設定,車隊可以控制賽車的抓地力來配合不同的賽道特性及底盤本身所產生的定值的下壓力。理論上,翼面角度越陡,產生的空氣動力學的拖曳阻力越大,車速提高時對車輛產生的下壓力越大。同時,陡峭的翼面設定會降低賽車的速度表現以及增加油耗。
F-1賽車空氣力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F-1賽車的抓地力約有1/3是由前輪負擔,有超過2/3則是由後輪負擔。在前輪採用低下壓力的設定可以提高車速,但同時也會提高轉向不足的趨勢;轉向不足就是車頭會開始滑向彎外側。相對的,如果車尾的下壓力不足,那麼會有轉向過度的傾向,車尾就會開始打滑。
方程式賽車
方程式賽車的譯名,來自於其英文的 Formula,這個單字代表的是科學上所使用的方程式、反應式,這個單字亦代表了方程式賽車的精髓─專為挑戰速度極限所設計出來的工程解決之道。方程式賽車所使用的競技車輛,都專為賽車運動而設計出來的,而不像是其他的房車類賽事,
所使用的競技車輛是以一般市售產品為基礎而進行改裝與重建。
方程式賽車所使用的競技車輛,均是專為賽車場上比賽而設計的,因此從引擎、車體、懸載系統、輪胎,均屬於專為賽道上為追求速度競技而設定的產品,與市售車型有截然的不同。為了達成輕量化的需求,任何多餘的設計在方程式賽車上均是被抛棄的。因此方程式賽車在外觀上均是單體式車身、開放式座艙、外露的四輪與懸載系統。而為了追求速度與性能,因此方程式賽車亦均採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設計,並在車體前後安排大型可調式的擾流板等空氣力學套件,以取得最佳的性能表現。
1.方程式(Formula)的由來賽車活動起源於1894年,但是一直到1900年為止,對所有參賽的車輛是沒有任限制的。這表示你只要「開著一台車來比賽」就行了!(唯一的分類是使用汽油或蒸氣引擎)。一直到1904年現今FIA的前身組織成立,為了車輛製造商的方便、車手及觀眾的安全,他們試著對參賽車輛加以限制及分類。從1907至1039年之間,FIA進行過各式各樣的嘗試,包括了最小及最大車重、耗油率、汽缸半徑,但效果都不好。直到了1939年引進了限制汽缸容量(呃......就是我們常說的c.c.數啦!),這就是方程式(Formula)的意義﹕一個對所有比賽車輛的限制。可惜緊接而來的二次大戰使一切活動都暫停。
2.一級方程式大賽(Formula)的誕生50年的發展之後,F1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1946年國際汽車聯盟(Fd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簡稱FIA)在巴黎成立,它的首要任務就是盡速恢復二次大戰前歐洲的賽車盛況!經過了三年的討論,一個全新的國際錦標賽Formula One就這樣誕生了。而第一場比賽,則選在英國的銀石賽道(Silverstone Cirucit)於1950年5月13日舉行。從50年至今的50年之間經過了數次Formula的改變!也讓F1成為一年17站、206國現場直播、一年超過570億人次觀賞的比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8萬的網紅蛇仔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ginal Magaru シグナルマガール 信號轉彎 攻擊可作弧線軌道轉向 車輛單體由於自身能力的緣故而不適合搜查任務 Mach驅動炎按下「Boost Igniter」四次時音效則是「Kyuuni!(原文「キュウニ!」,即是「急に!」,意思為「急速」)Magaru!」...
「驅動單體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驅動單體意思 在 安小蕎(Angel-Ann)粉絲玩美後援會 Facebook
- 關於驅動單體意思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 關於驅動單體意思 在 Facebook
- 關於驅動單體意思 在 蛇仔明 Youtube
- 關於驅動單體意思 在 [心得] ~耳機的世界入門介紹~ - 看板Headpho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驅動單體意思 在 耳機單體的數量,與音質有關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驅動單體意思 在 2023藍芽耳機推薦ptt/dcard》8款高cp值藍牙耳機推薦平價品牌 的評價
- 關於驅動單體意思 在 2023藍芽耳機推薦ptt/dcard》8款高cp值藍牙耳機推薦平價品牌 的評價
- 關於驅動單體意思 在 2023無線降噪耳機推薦|PTT人氣5款降噪藍芽耳機都在這! 的評價
驅動單體意思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八卦
[新聞報報] NIO 蔚來 EP9電動終極超跑 雷電之神
NIO EP9 Nurburgring賽道測時紀錄: https://youtu.be/mmtlZsniv94
2014年,NIO創辦人李斌於自家望向500公尺遠外的大樓時,發現灰霾的空氣早已遮蔽了家外的景色,深受此幅景象震撼的李斌,便毅然決定投身成為改變世界的一員。
2014年創立的NIO這間車廠名為[蔚來],意思即為[蔚藍的明日],而廠徽部分,圓形的上半部象徵天空與未來願景,中央則以地平線劃分,下方則代表道路與方向,其中,亦結合了Vision(願景)與Action(行動)的V、A字首。
與NextEV電動方程式車隊結合後,NIO的2000員國際團隊更與Formula E車手Oliver Turvey,以及年度總冠軍車手Nelson Piquet, Jr.合作,齊力打造NIO的全新電動終極超跑- EP9。
在汲取豐富的Formula E賽事經驗後,以及賽車隊的幫助之下,NIO神速的在18個月完成車輛設計、開發與製造,並將EP9送上賽道測試。
因EP9的原始設定其實並非是一輛競技車款,所以EP9的車室理所當然的採用了雙人座設定,此外,與現今許多頂尖超跑相同,EP9也是採用碳纖維製成單體座艙,不過,在車身的兩側,則安裝了兩具長型的電池組。
動力部分,EP9具有4具電動馬達得以驅動各輪,在全車驚人的770V超高電壓輸出之下,EP9擁有1兆瓦的動力輸出,相當於1340hp! 扭力部分,電動馬達於0~7500rpm皆可輸出150.9kgm的超高扭力平原,不僅如此,EP9還配備了4具變速器與電子扭矩控制系統,使EP9可於彎道中不斷調整各輪輪速,確保車輪處於未空轉狀態、取得最大抓地力。駭人動力在如此聰明、有效的發揮之下,EP9可輕鬆得於2.7秒內完成0~100km/h加速,甚至,在7.1秒時,EP9已可加速至200km/h,準備直奔313km/h極速!
而在車輛外部,這輛車同樣有著極為驚人的表現,車後巨大的高度、角度可變尾翼能產生之下壓力其實已較現行F1賽車大一倍! 加上EP9全車車底皆融合成為一具超大氣流擴散器,因此,EP9於時速240km/h時,產生的下壓力高達2447kg! 足以輕鬆的讓這輛車倒立貼於天花板上行駛! 再配合可調式的主動電子推桿懸吊,它每秒200次的計算能迅速調整車體平衡與車高,使空力套件發揮最大效能,又為EP9的貼地表現帶來另一層保證!
最後,再配上全世界最大的前408X40mm、後408X36mm,對六活塞陶瓷碳纖維煞車系統,以及320/705 R19光頭胎,EP9於全力煞車時可產生3.3G的制動G值,而以230km/h高速通過彎角時,也可產生2.53G側向G力,已堪比世上頂尖方程式賽車!
既然有了如此傲人的性能表現,NIO於今年10月14日也將EP9帶至了德國知名的綠色地獄-Nurburgring賽道,一拚7分22秒的全球最速電動車寶座,最終,EP9不僅輕易奪下最速頭銜,更以驚人的7:05.12寫下成績!
不過,縱使EP9的性能如此強大,但它仍僅需45分鐘即可完成充電,並擁有427km的續航里程,此外,因EP9的電池採可抽換式,僅需8分鐘的換電工作,就能讓它繼續奔馳,想必,這輛既能跑,吃草時間還很少的終極電動超跑,推出之時定會讓全球超跑玩家爭相搶購!
然而,具外媒消息指出,NIO僅會打造6輛EP9,且皆為中國限定的賽道車款,想於道路上一睹全球最速電動車的車迷朋友,失望的機率應是極高!
好在,創辦人李斌表示,NIO於明年便會推出量產電動車款,目前,車輛的電機系統也已於南京工廠正式下線,此外,NIO日前還取得了美國加州的自動駕駛車輛牌照,無意外應於近期即會投入車輛測試。
至於最終量產車型的性能與配備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驅動單體意思 在 Facebook 八卦
【媽咪敲碗團 🎉iLO兒童濾藍光眼鏡-現貨】
#抱歉晚了一天開團
#我還是要打起精神工作
7月初分享了 AENI 的新品 #iLO兒童濾藍光眼鏡 與我家借物小人的故事後,媽咪們傳來許多私訊詢問有現貨的時間(因為當時官網都是完售狀態啊!),以及是否會開團,而我也決定安排這次現貨團。
不好意思,因為家中毛孩子重病與變成天使的緣故,我的心情一時無法調適,導致開團時間延誤,而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打起精神來!
---
6月第二週,收到iLO兒童濾藍光眼鏡,大小適中、版型復古時尚,我常常被豔寶戴著這副眼鏡的側臉迷倒,尤其喜歡看她小小的鼻頭露在鏡架外。
我極少讓艷寶使用3C,但是網課與線上教學在後疫情時代成為趨勢,所以維護艷寶的視力,變成和維護艷寶牙齒一樣重要的事情!
就我個人經驗,幫幼兒選藍光眼鏡一定要適合臉型,不會滑動,而iLO眼鏡總是安安靜靜地陪著艷寶上網課,因為輕穩所以艷寶戴得住,讓我不用擔心長時間的藍光接觸。
但是,我還是認為濾藍光眼鏡是輔助,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的眼睛適度休息,不要長時間看著螢幕喔!
---
【為什麼要濾藍光?藍光真的不好嗎?】
藍光本來就是自然光的一部分,對人體的刺激是有相當幫助的,適量的藍光能夠讓人精神振奮,透過藍光,雙眼所見的世界變得更明亮、鮮艷,也讓人的心情變得愉悅。
如果藍光沒壞處,那為什麼要濾藍光呢?因為我們常用的手機、電腦等螢幕,發光的單體主要都是靠藍光 LED 驅動,於是眼睛看著螢幕的時候,所看到的三原色並不是紅、綠、藍,而是紅、綠、超級藍。
螢幕的超級藍本來也不個大問題,問題在於孩子每天盯著螢幕的時間可能是好幾個小時,這就是我們需要抗藍光的原因了。
因為長期長時間看3C,藍光可能造成眼睛疲勞、乾澀、頭痛等問題,反而影響孩子的學習。
但是,要注意濾藍光的比例不能過高,一旦濾掉太多藍光,反而會導致光線不夠,眼睛需要更大力氣對焦,反而造成視力受損。
---
【iLO兒童濾藍光眼鏡-不可不知的優點】
✅濾藍光39%,符合不過度濾藍規則。
✅復古版型極佳,兩款年齡分級可選:
➡ 4~7歲、7~12歲(建議依照臉型大小選擇)
✅選用PEBAX材質,輕量化且柔韌,久戴不壓迫。
✅鏡片不易反射,抗紫外線UV400。
✅多層鍍膜,鏡面不易刮傷。
✅100%台灣製造,通過SGS的品質保證。
✅眼鏡包材質為3mm氈毛布,好收納好攜帶好質感。
🛒下單連結:https://lihi1.com/K5vcd
⏰團購時間:即日起~8/31
🎉原價1080元,團購優惠價920元
---
驅動單體意思 在 蛇仔明 Youtube 的評價
Sginal Magaru シグナルマガール 信號轉彎
攻擊可作弧線軌道轉向
車輛單體由於自身能力的緣故而不適合搜查任務
Mach驅動炎按下「Boost Igniter」四次時音效則是「Kyuuni!(原文「キュウニ!」,即是「急に!」,意思為「急速」)Magaru!」

驅動單體意思 在 耳機單體的數量,與音質有關嗎? - Mobile01 的八卦
今天到音悅聽耳機時聽到旁邊的店員在跟客人介紹客製化耳機那位男店員說可以讓那位客人是聽他的客製化耳機他說:我的耳機是兩邊各"8"個單體, ... ... <看更多>
驅動單體意思 在 2023藍芽耳機推薦ptt/dcard》8款高cp值藍牙耳機推薦平價品牌 的八卦
採用高硬度10層鍍膜工藝組成11mm驅動單體,產生無與倫比的精準剔透音質。 ANC主動降噪技術,可有效消除日常遭遇的干擾性噪音,確保聆聽體驗不受干擾。 透過Soundcore App ... ... <看更多>
驅動單體意思 在 [心得] ~耳機的世界入門介紹~ - 看板Headpho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我把之前的寫的東西和版友們寫的文章整理成一篇了
這樣也許比較適合新手練功用XD
裡面我自己寫的部份也有一些更動:)
ps:感謝ryanl&mim&moboo的文章 ^^
----------------------------------------------------------------------------
恩..首先來說耳機的類型&工作原理好了
ps:以下的文章資料,很多都是節錄自各大網站,在最後我會註明出處&作者^^
1. 耳機的類型
耳機是根據其驅動器(換能器)的類型和它的佩帶方式分類的。
-----------------------------耳機驅動器技術-----------------------------------
I.動圈式
動圈式耳機是最普通、最常見的耳機,它的驅動單元基本上就是一隻小型的動圈揚聲
器,由處於永磁場中的音圈驅動與之相連的振膜振動。動圈式耳機效率比較高,大多可為
音響上的耳機輸出驅動,且可靠耐用。
II.等磁式
等磁式耳機的驅動器類似於縮小的平面揚聲器,它將平面的音圈嵌入輕薄的振膜裡,
像印刷電路板一樣,可以使驅動力平均分佈。磁體集中在振膜的一側或兩側(推挽式),振
膜在其形成的磁場中振動。等磁體耳機振膜沒有靜電耳機振膜那樣輕,但有同樣大的振動
面積和相近的音質,它不如動圈式耳機效率高,不易驅動。
III.靜電式
靜電耳機有輕而薄的振膜,由高直流電壓極化,極化所需的電能由交流電轉化,也有電池
供電的。振膜懸掛在由兩塊固定的金屬板(定子)形成的靜電場中,當音頻信號加載到定子
上時,靜電場發生變化,驅動振膜振動。單定子也是可以驅動振膜的,但雙定子的推挽形
式失真更小。靜電耳機必須使用特殊的放大器將音頻信號轉化為數百伏的電壓信號,用變
壓器連接到功率放大器的輸出端也可以驅動靜電耳機。靜電耳機價格昂貴,不易於驅動,
所能到達的聲壓級也沒有動圈式耳機大,但它的反應速度快,能夠重放各種微小的細節,
失真極低。
IX.駐極體
駐極體耳機也叫固定式靜電耳機,它的振膜本身就是極化的或者由振膜外極化物質發
射的靜電場極化,不需要專門設備提供極化電壓。駐極體耳機具有靜電耳機大部分的特點
,但是駐極體會逐漸去極化,需要更換,其壽命約5-10年。
X.壓電式
耳塞常用的類型,它的原理是利用壓電材料受到電場作用發生形變的大原理,將壓電動
元件置於音頻電流信號形成的電場中,使其發生位移,從而產生逆電壓效應,最後驅動振
膜發聲。
XI.無線耳機和無繩耳機
它們由兩部分組成,信號發射器和帶有信號接收和放大裝置的耳機(通常是動圈式的)
發射器與信號源相連,也可以在發射器前接入前級或耳機放大器來改善音質和調整音色
紅外線耳機一般是指以紅外線傳輸信號的耳機系統,無線耳機是指採用無線電波傳輸信號
的耳機系統。紅外線耳機的工作頻率從幾KHz到幾MHz,有效距離大約10米,耳機要在可視
範圍內;無線耳機工作頻率為VHF 130MHz-200 MHz、UHF 450
MHz-900MHz,大多數無線耳
機工作在UHF,可傳輸範圍達100米,可以繞過障礙物。兩副或多副無線耳機可能會
相互干擾,所以選擇它們的時候最好選擇有多個工作頻率的品種,對於無繩耳機,工作在
UHF比在VHF上受干擾的可能要小。這兩種耳機都有背景噪聲,較高檔的型號都採用了降低
噪聲的技術。還要注意的是無線/紅外線耳機電池的使用時間,一般不應低於8小時。
2.封閉式?開放式?
---------------------------------開放式耳機---------------------------------
耳機的外殼是開放的,耳墊可以是繞耳式或壓耳式的,質量輕,佩帶舒適,因為是開
放的,低頻會洩漏,外界噪聲也會進入,在聲音比較大的時候,聲音的洩漏是比較嚴重的
,外界可以聽到,也可以饋給麥克風。它的聲音自然,無壓迫感,低頻準確。
如果耳機開放的程度很高,可以聽到另一邊單元發出的聲音,形成一定的互饋,使得
聽感自然。
還有不是經常提到的半開放耳機,它沒有明確的定義,其中一種工作在高頻段時是開
放式的,工作在低頻段時是封閉式的,這樣可以有自然的聽感和良好的低頻響應;另外一
種耳機對外界聲音是開放的,可以進入,而聲音洩漏非常少;有的人也把外殼開放的繞耳
式耳機叫做半開放式耳機。
---------------------------------封閉式耳機----------------------------------
耳機的外殼是封閉的,耳墊緊密的罩住耳朵或壓住耳朵,防止外界聲音進入,這種耳
機的耳墊大多式繞耳式的,聲音外洩的很少或根本不洩漏,在專業監聽中使用的很多。聲
音一般來說非常清晰,細節豐富,低頻響應非常好,但有可能會過多過重,或有壓迫感,
對大多數人來說封閉式耳機沒有開放式耳機舒適。
耳塞這裡不多說,高檔的監聽耳塞都是聽管式的,頻率響應是根據個人的聽覺曲線設計的
,聲音是非常令人滿意的,使用不當會損害聽力。
3.阻抗?感度?可以吃嗎?
耳機的參數
耳機的技術數值很重要,但也可能是誤導人的,數據漂亮的耳機音質未必好,數據平
平的耳機聲音未必不好。
阻抗
耳機的阻抗是其交流阻抗的簡稱,它的大小是線圈直流電阻與線圈的感抗之和:
Z=(R2+ω2L2)1/2。
民用耳機和專業耳機的阻抗一般都在100Ω以下,有些專業耳機阻抗在200Ω以上,這是為
了在一台擴大機推動多只耳機時減小功放的負荷。驅動阻抗高的耳機需要的功率更大。
感度
平時所說的耳機的感度實際上是耳機的靈敏度級,它是施加於耳機上1mW的電功率時
耳機所產生的耦合於仿真耳(假人頭)中的聲壓級,1mW的功率是以頻率1000Hz時耳機的標
準阻抗為依據計算的。靈敏度的單位是dB/mW,另一個不常用的是dB/Vrms,即1Vrms電壓
施於耳機時所產生的聲壓級。靈敏度高意味著達到一定的聲壓級所需功率要小,現在
動圈式耳機的靈敏度一般都在90dB/mW以上,如果是為隨身聽選耳機,靈敏度最好在
100dB/mW左右或更高。
音箱的靈敏度是輸入1W功率在1米處產生的聲壓級,對於靈敏度數值相近的耳機和
音箱,耳機所需的功率相當於音箱的1/1000,實際上這個數值還要小,因為很少有人在1米
的距離上聽音箱。
失真
耳機的失真一般很小,在最大承受功率時其總諧波失真(THD)小於等於1%,基本是不可
聞的,較揚聲器的失真小的多。
頻率響應
靈敏度在不同的頻率有不同的數值,這就是頻率響應,將靈敏度對頻率的依賴關係用
曲線表示出來,便稱為頻率響應曲線。人的聽覺範圍是20Hz-20000Hz,超出這個範圍的聲
音絕大多數人是聽不到的,耳機能夠重放的頻帶是相當寬的,優秀的耳機已經可以達到
5Hz-40000Hz。一般耳機給出的頻率響應其不平坦度為正負10dB,專業耳機和某些高檔耳機
給出的頻率響應的不平坦度為正負3dB,這就造成了許多中低檔耳機頻響驚人,高檔耳機頻
響平平的現象。一隻頻率響應曲線真正平直的耳機它的聲音不會好,因為在聲音進入耳道
之前已經與頭部發生了作用產生了峰和谷,所以,所以在耳機設計時常常採用均衡的辦法
,使耳朵所接收到的頻率響應曲線是比較平坦的
3.AKG?Sennheiser?STAX?我只聽過SONY:(
很多剛進入耳機世界的新手,很多時候會聽不懂別人在說的品牌or型號是啥
以下就台灣較常見的各大耳機品牌進行基本介紹&該家耳機聲音走向&旗艦耳機
ps:以下的介紹,第一段大部分是來自音悅音響的網站,https://www.hifi.com.tw
不過第二段之後的,大概都是我一些個人的意見
其中有些我有聽過,有些則是看耳機對比的評論後,整理出來的
另外我本人偏好較飽滿,細膩的聲音,所以對k501這類的耳機觀感可能會有誤^^a
~~~~~~~~~~~~~~~~~~~~~~~~~~來自音樂之都奧地利~AKG~~~~~~~~~~~~~~~~~~~~~~~~~~~~~
介紹---
從事錄音設備已經達 60 年以上的AKG,是來自歐洲奧地利最負盛名的錄音、聆聽設備專
業廠商之一。久遠的歷史以及深厚的音樂陶冶,讓AKG創造出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知名耳機
聲音走向---
目前 AKG 耳機,不管是專業用的 K240 系列,或者是 HI-FI 走向的K301~K501,甚至最
具風格代表性的K1000,都同樣的表達出一個相同的理念,最自然的聆聽感覺,才能最具有
豐富的音樂性,以及能夠讓使用者更長久的聆聽而不覺疲累。
不過也許會有人覺得K301~K1000聽起來不夠味,太清淡了
但是k240&k271系列,則是偏相反,聽起來滿飽滿的:)
人聲也頗有韻味,我覺得比k501系列的平衡
旗艦耳機---
K1000~開放程度NO.1
https://www2.akg.com/products/powerslave,mynodeid,164,id,249,pid,249,_language,
EN.html
AKG旗艦監聽耳機,說是耳機,其實可以說將兩個小監聽喇叭放在耳朵旁邊AKG稱這種設計
叫Wigner音源均衡調節,他們希望你所聽到的,是低失真、平均擴散的聲音,而不是一般
耳機的悶塞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AKG設計了一個以極輕的鈦金屬與塑膠構成的支架,
懸吊著兩個金屬網包覆的動圈式單體,做成全開放的耳機。
它在八九年就贏得德國Hi-Fi Vision的年度大獎、萊比錫博覽會的金牌獎、兩項奧地利舉
辦的國際設計大獎,90年更一舉奪得中人欽羨的歐洲設計大獎。
集榮耀於一身的AKG K-1000,是一支極為迷人而有趣的耳機。
單體部分,AKG以高磁力的NdFe材質構成VLD(Ventilated Linear
Dynamic)磁鐵系統,裡面的線圈是只有80μm(千分之一米)的鋁合金繞製而成,
因此它能保持極佳的線性響應,又能承受很大的音壓而不失真。
更特別的是K1000的接頭,並不是一般的耳機插頭,而是專業的4 PinXLR端子,
使用它的方法一是購買AKG的BAP1000純A類耳機放大器,
另一個就是利用隨機附上的轉換接線,把K-1000接到喇叭擴大機上發聲。
這支耳機完全表現了AKG的精神,自然,輕鬆,接近喇叭的聽感
但是這支耳機幾乎也是公認為世界上最難搞的耳機之一
不僅極端難推,也會忠實反映出前端系統的缺陷
(連原廠都寫"For very Hi-Fi System")
ps:難推的原因出在它的阻抗不低(120ohm),但是感度卻極低,只有74db
不過聽說推的好的k1000,聲音十分的迷人
~~~~~~~~~~~~~~~~~~~~世界第一支開放式耳機~理性的德國Sennheiser~~~~~~~~~~~~~~~~~
介紹--
德國Sennhaiser公司是國際著名的話筒、耳機製造商,公司創建於1945年。1968年設計製
造了世界上第一款開放式耳機HD414,這款黑色外殼、黃色耳墊的耳機重量輕、佩帶舒適、
音質好,完全不同於當時美國生產的笨重的封閉式耳機。HD414的問世推動了HI-FI耳機的
發展,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銷量最大的耳機。
聲音走向--
Sennheiser的音色醇厚、溫暖,用她來聆聽音樂感覺非常的舒服,特別是女聲與弦樂器。
中頻的人聲的表現微甜、細緻、感染力好,但低頻的表現則屬於比較寬鬆的,比較大片的
,喜歡紮實點感覺的朋友可能會不習慣。
不過以我之前聽HD600的感覺,不知道是沒推好還是聽不習慣,我不太喜歡它的弦樂質感
覺得以小提琴樂器之后的地位,擦絃聲感覺有點太粗
但是聽交響的確滿棒的:)
旗艦耳機---
一般級~HD650~平衡的好耳機
https://www.sennheiser.com/sennheiser/icm_eng.nsf/root/09969
這支是目前Sennheiser的一般級耳機中的旗艦
相較上代旗艦HD600,把聲音調的更為中性,更均衡
聽感耐聽,適合大部分的音樂
不過不知為啥我就是對他興趣缺缺XD
另外有一般級的話,就表示還有更猛的~
神物級---
樂神Orpheus~叫我第一名!(<---價錢Orz)
https://www.artsound.com.tw/SENN-STATIC.htm
1991年,Sennheiser推出了頂級旗艦耳機--Orpheus
這套靜電耳機系統是由耳機HE90&驅動器HEV90組合而成的
全球限量300套,handcrafted in Gemmany
定價也頗驚人,已經差不多可以買一台車了
聲音似乎也很可怕,當初音響論壇雜誌總編輯-劉漢盛先生
在聽過這支耳機後,很像後來說的評語是--
"還好最後理性戰勝了感性"XD
台灣似乎有1套,但是不知道還在不在,聽說是被拿來調喇吧系統的音=.=a
對岸那邊好像還不少支
ps:據說台北某音響店有一套,而且裡面還有不少神器@@
~~~~~~~~~~~~~~~~~~~第一支動圈耳機是我家的~Beyerdynamic~~~~~~~~~~~~~~~~~~~~~~~
介紹---
拜亞動力成立於柏林,至今已有80年歷史。起初拜亞動力以製作影院音響器材(喇叭)為業
,產品逐步涵蓋整個音頻領域,尤其話筒方面一直佔據著壟斷地位。1937年,拜亞動力率
先開發出了全世界第一副動圈式耳機DT48,從此進入Hi-Fi耳機領域。DT48的響應頻率達到
了16Hz~20kHz,以當時技術來說,令人驚歎。DT48至今仍有供貨,可算是全球銷售歷史最
長的耳機了。拜亞動力的中高階耳機都在型號數字前冠以DT,是Dynamic Telephone
(直譯「動力電話」)的縮寫。
另外,針對民用市場也推出了物美價廉的DTX系列耳機(相對DT系列)。
聲音走向---
屬於中性偏亮的聲音,解析力強,聲音也很紮實。不過,Beyerdynamic在中、高頻的延伸
上有點過頭,就像是雲霄飛車衝上去一樣,聽起來非常直接、刺激。至於低頻的表現不錯
,但由於高頻太突出,常常導致聆聽者有「低頻不夠」的聽覺盲點。
旗艦耳機---
DT880~恬靜淡雅~
https://www.beyerdynamic.com/com/product/sheets/d847.php3
滿平衡的耳機,但是聲音是偏清瘦型的,整體聽起來滿不錯的
而且這一支新旗艦相較以前的來說,高音部分修的沒那麼刺激了
可是這支我覺得聽起來也是太清淡了
雖然不像k501那麼骨感,但喜歡重口味的人可能聽不習慣
~~~~~~~~~~~~~~~~~~~~~~~~本是同根生~Alessandro&Grado~~~~~~~~~~~~~~~~~~~~~~~
介紹---
Grado原是一家美國家族小廠,1955年在布魯克林起家。品牌以設計師JoeGrado的名字命
名而延續至今。其產品等級通常以阿拉伯數字大小區分,如最低檔的40、60到中高檔的80
、125、225、325鉛墜均為SR,旗艦級的RS1是個例外。
歌德耳機的阻抗多為32歐姆,非常利於與便攜音樂設備配合。
Alessandro 品牌是由 Alessandro 委請 GRADO 製作,
並依照 Alessandro對聲音走向的要求做調整,但並非GRADO的副牌。
聲音走向---
動態極佳,GRADO SR系列聲音走向偏向甜美韻味,聆聽人聲、小編製、流行都有極佳表現,
低頻量感質感均佳。
Alessandro Music系列耳機則是走向較為中性,細節更多、更豐富。
GRADO / Alessandro 耳機特色鮮明,聆聽感極為醉人,味道醇厚,
有如 XO般的令人陶醉。
不過我覺得他們的耳機聽起來還是很像XD
而且聽流行的確滿棒的
還有戴起來我覺得怪怪的,耳罩部分很小,是直接壓在耳朵上
沒扳鬆可能會不舒服
旗艦耳機---
Grado-RS1~深具美國風的耳機,熱情奔放
https://www.h-navi.net/rs1.htm
Allessandro-Music Pro
https://www.hifi.com.tw/adm_product/ad_prodshow.php?txtCateuniq=4&txtBranuniq=18
這兩組旗艦耳機,震膜都是用GradoRS-1的,耳筒也一樣是為木質,一般認為,RS-1的聲音
較為甜美,M-Pro聲音較為中性,但是相同的都是極度凝聚的聲音,以及超高的解析力。
其他評價則是有些人覺得它的聲音太過刺激了,不耐久聽
另外Grado還有一支真˙旗艦耳機--PS1
https://www.h-navi.net/ps1pro.htm
不過很怪,只在德國販售,台灣可見率大概是零
但是評價非常的高,國外有人認為是最棒的耳機<--這句有誤,應該是HP1000才對
ps:知道為啥只在德國販賣了=.=
"這東東是GRADO替德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設計的,後來因為貨單原因,把多做的在德國市場
上出售。按照GRADO的策略,是不允許在德國以外市場銷售的,美國的TODD比較牛,搞到了
銷售權,但只能往美國市場每個月供應2只,不往美國以外地區銷售。德國有兩個銷售商可
以搞到貨,但是不往歐洲以外市場銷售。所以國內目前應該是買不到了。"
"根據HEADFI上的統計,R10見到的最後編號是1184,PS1目前最後編號是96。有人說PS1只
生產了一輪,因為是非賣品,GRADO只是把做多了賣到了德國市場。也有人說如果有需求,
GRADO會繼續生產PS1。因為GRADO的官方主頁沒有任何和PS1相關的消息,所以都是道聽途
說。"
另外其實還有一支Orz
舊旗艦HP1000
https://www.donovansmith.us/node/176
聲音不明,太稀有了,以下是我唯一看到的評論,有興趣的可以上head-fi去搜尋看看
"HP1000的低頻收得很緊,音色走向更中性,也就是PS1比RS1的味道輕,但是比HP1000重。
看喜好了,GRADO的這樣當家之寶是各有特色不能相互替代的。要比音響指標的話,PS1是
勝過HP1000的。有人聽了PS1賣掉R10,也有人聽了PS1賣掉007的,但是沒有人聽了PS1賣掉
RS1或者HP1000的。"
以上括號起來的部份,轉自耳機大家壇,viper16之文章:)
https://www.erji.net/read.php?fid=2&tid=115603&fpage=1&page=3
https://www.erji.net/read.php?fid=2&tid=115603&fpage=1&page=1
~~~~~~~~~~~~~~~~~~~~~~來自美國50年專業耳機製造大廠~KOSS~~~~~~~~~~~~~~~~~~~~~~
(此部份感謝ryanl版友提供)
介紹---
1953年由John C.Koss成立,現為美國兩大耳機製造商之一,主要針對一般消費市場,
低廉的價錢與優秀的品質,但同時也有靜電耳機ESP950來證明其擁有的技術水準。另外
該公司也在1988年成立子公司Koss classics Limited跨足古典音樂市場。
聲音走向---
低音魅力獨特,使人初聽完全忽略了它的中高頻,造成有中高頻較灰暗的感覺。細聽之
後會覺得這樣的特點反而會覺得其中高頻圓潤舒適,而且並不因為低頻的突出造成細節
失衡。特別適合用來聽流行或搖滾樂甚至是電子舞曲等著重在人聲,節奏的音樂。
旗艦耳機---
寫到這我反倒是不知道該用哪隻。ESP950雖然並不算太高貴,但也不是主打的東西;A250
又傳聞說已停產(官方網站上已經看不到了);PRO4AAT我沒聽過不敢亂寫。想來想去,還
是只好拿這A130來說了。
https://2cha.omoe.net/test/slink.php?i=7xc
轉往以下網址
https://www.koss.com/koss/kossweb.nsf/02ProductDetailCall?
ReadForm&Home+Stereophones^A130
它的外觀延續了KOSS一慣的樸實,包裝也是同樣遵循著一向的簡潔。耳機尺寸相當的大,
唯有AKG的大圓形可與它的大橢圓形相比。頭帶與耳筒設計成快拆式,方便攜帶與收藏,
雖然似乎沒有什麼人會帶著這大傢伙到處跑就是了。它的聲音很有種美式的自由奔放的味
道,也許比起大多數歐日系來說它是比較粗獷不修邊幅,但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風味!?就
如同音樂的類型有那麼多種,叫蔡琴去唱hip-hop...這能聽嗎!?
~moboo的koss心得分享~
糟糕 我是koss愛好者XD
Koss的特點就是平價,以及低頻,非常適合流行音樂,對於流行音樂的細節表現不俗
就算節奏快,但是細節很清楚,樂器表現度也不錯
配上渾厚的低頻,聽流行音樂真是享受XD
你買多少錢的Koss耳機,在那個價位他都表現不錯
缺點是 拿來聽古典音樂就是不知道哪裡怪怪的,還有清唱的人聲表現不好
會讓你覺得很純淨...好啦...說難聽一點就是沒什麼細節XD
佩帶的舒適性每一款之間差異很大....最好實際都戴過....
耳塞式耳機The Plug以他不近人情的耳塞著名
最近也興起了修改他的耳塞套之風...
~~~~~~~~~~~~~~~~~~~女聲毒死人不償命~鐵三角audio-technica~~~~~~~~~~~~~~~~~~~~~~
介紹---
1962年,松下秀雄在東京新宿區創立了日本鐵三角公司。資金為一百萬日元。公司生產AT-1
,隨後開發AT-3立體聲動磁收音器,並開始向國內聲音設備製造商供應。
鐵三角主要以生產高品質的會議麥克風聞名於世,曾為2000年奧運會指定設備提供商。
鐵三角以中高檔Hi-Fi耳機居多,分為藝術監聽A系列、空氣動態AD系列和旗艦木殼耳機
W系列三大類別。不過近年來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鐵三角更加致力於了低阻抗入門耳機的
開發,相繼推出一批阻抗均為40歐姆、輕便小巧的中低階耳機
聲音走向---
舊系列的ATH音色屬於柔美、高貴走向,比較厚聲,較適合小編製古典、人聲的詮釋,表現
這方面音樂的水準幾乎無出其右的。隔音效果極好是舊系列 ATH 的另一個優點。
新系列的 ATH
耳機表現出自然的音場,減低了密閉式耳機會帶來的迴音悶住的不自然感受
同時,新系列耳機雖然不如舊系列耳機的聲音那麼厚實,但是自然感增加的同時,音樂樂
器的泛音細節也顯的比較真實,人聲也不會有類似迴音似的不自然泛音。
傳統小鐵的耳機聲音通常聲音都是較慢,溫暖有韻味,
而且他家的耳機幾乎都有一個特色---女聲迷人,甚至有些可以說是毒了
尤其是他之前出的限量款的紀念木殼耳機
幾乎支支毒人
另外他家耳機都滿適合聽流行樂的
其中評價最高的就是w2002(先不談L3000)
https://www.audio-technica.co.jp/products/hp/ath-w2002.html
這一支耳機採用asada櫻木製外殼&外塗越前漆
外型非常的漂亮,如果跟他家的耳擴HA2002搭配在一起
更是可以當作一套木製裝飾品了
至於聲音,在女聲方面則是到了罕有敵手的地步了
在聽起木管來,更是十分的有韻味
導致現在二手難尋,就算偶爾有出現,也幾乎搶不到
而且價錢也很抗跌=.=ll
ps:阿,順便一提,小鐵還生產了為數眾多的高級耳掛
旗艦耳機---
L3000~包勞斯萊斯皮的耳機XD
https://www.audio-technica.co.jp/products/hp/ath-l3000.html
這一型號是ATH最新一款的旗艦耳機,全球限量500支
(恩,不過R10賣了十幾年,也只賣出了一千多支XD)
當初剛出的時候原本是被眾人給質疑的一支耳機
因為ATH之前的限量紀念耳機都從未出現如此高價位
而且又因為是新出的,很少人聽過
所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幾乎都被認為只是搞搞噱頭罷了
但是現在在越來越多人聽過的情況下
認為這支耳機的確對得起他的價位,可以跟其他家的耳機旗艦相抗衡了
尤其是小鐵本來就擅長的女聲,在這方面幾乎無敵手了
而且比起之前的木殼耳機,L3000已經調音調的比較平衡,音樂適應性更廣
ps:有上andaudio的人應該知道,有兩位老兄聽過之後,馬上就衝了XD
其中一位原來是也以毒女聲見長的RS1用家,據他說法,
聽完L3000後,RS1的女聲就像MX500的聲音一樣了╮╯_╰╭
~~~~~~~~~~~~~~~~~~~~~~~大家應該都知道的~$ONY..阿,SONY~~~~~~~~~~~~~~~~~~~~~~~~~
介紹---
1945年10月初,SONY誕生於靠近東京的一座被炮彈擊中而半毀的木製建築裡,原名
東京通訊研究所。在長達幾十年的奮鬥過程中,SONY終於成就了自身有世界影響的
「優質優價」的貴族氣質,SONY也成為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視聽娛樂品牌。
而也因為他後來是第一家生產walkman的廠商,故在耳機開發上,後來更是不遺餘力
SONY旗下耳塞的驅動單元均採用了高性能的釹磁鐵,其特點是聲音更為清晰,低音更為有
力。除了在驅動單元上保證聲音的完美表現外,SONY還在其高檔耳機的震膜上大做文章。
註:生物振模&奈米振模
聲音走向--
SONY算是比較特殊的,因為他原本是消費性家電大廠,
不像上面介紹那幾家原來都是從事跟聲音相關工作的公司
所以比較沒有整體的固定聲音走向
不過一般而言,因為他是walkman大廠,所以耳機一般偏適合流行樂
但是新出的SA系列,音色偏冷,強調中性解析,所以可能沒那麼適合了
還有SONY的低價耳機幾乎cp值都很低
比較值得買的是跟前旗艦耳機R10採用相同生物振模的E888
但是易掛,使用上要小心
另外順便一提,SONY停產的舊耳塞耳機很值得購買
尤其是舊耳塞之王--E484(裡面又細分出B,G,D等版本,以E484D最好)
已經算是逸品級的耳機了<--主要是很難買&價錢不降反升=.=a,之前想買,但看到價錢...
https://www1.u-netsurf.ne.jp/~y_kawai/headphone/e484.htm
(看圖就好)
旗艦耳機---
舊旗艦~
King of the Dynamic~MDR-R10
https://www.audioadvancements.com/headphones/sonyhead.html
這款耳機的振膜使用生物分子材質,外殼則是樹齡兩百多年的高山木材製成
(振模的質量大小聽說是E888的1000倍XD)
定價高達360000日幣,且採完全預注生產制
在十幾年間佔據了動圈之王的地位
(價錢跟聲音都是)
雖然是封閉式耳機,但據說R10的音場聽起來極大
很類似在音樂廳聽音樂的感覺
另外這支耳機的主設計者也滿特別的
是在古典氣息濃厚的歐洲長大的日本人
所以聲音表現比較接近歐系耳機
SONY還在當初一起發售的同名前級上<--也叫R10
特別保留了一個耳機插孔
不過因為價錢過高,台灣不知道有沒有人聽過
ps:Head-Fi上面有一位強者,為了他的R10,特別請人做一台耳擴
價錢高達15000美金=.=ll
現在雖然已經停產了,但是日本那邊慢慢找應該還是找的到
有人有興趣嗎XD
新旗艦~
正港的Hi-Fi耳機~Qualia 010
https://www.sony.jp/products/Consumer/QUALIA/jp/products/010/
看到Qualia,大家就知道了吧
SONY貴到翻掉的副牌XD
最新的旗艦耳機010,採用了奈米振模<--就只是很薄的意思=.=
在聲音的重現性上非常的良好
這支耳機剛聽到的時候,會讓人誤以為是靜電耳機
(可能是因為其振膜極薄的關係)
而且它的特性就是沒有特性
完美的重現最原始的聲音,就是他的目標
不過因為剛出沒多久,現在似乎沒有耳擴可以把他推的很好
(最常聽到問題,人聲氣音過刺)
所以真正實力有待確認,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他的實力絕對不下於前旗艦R10
ps:SA系列的振模也是採用一樣的振模,故聲音走向表現似乎一樣
~~~~~~~~~~~~~~~~~~~~~~~~~~~~平凡中的不平凡~STAX~~~~~~~~~~~~~~~~~~~~~~~~~~~~~~~~
介紹---
他只專注於重放夢想中的鮮活的音響;他的歷史長達60餘年但卻始終維持著小家碧玉的規
模;他幾起幾落,卻成為日本最具行業聲譽的Hi-end廠家之一;他生產的靜電設備至今尚
無人能及他就是STAX,一家我們久聞其名但卻總是不知其詳的廠家。
日本STAX公司之前身是Showa Ko-On Manufacturing公司,創立者為Naotake Hayashi,創
立時間是一九三八年,屈指算來,至千禧年為止,早已跨越一甲子歲月了。憑著與眾不同
的眼光與毅力,STAX公司始終孜孜不倦地執著於靜電式音響原理之研究與最佳化應用,數
十年以來,忠貞不渝,卓然有成。不論如何,日本STAX公司自一九六O年起,開始產製靜電
型耳機,四十年餘以來,STAX在靜電型耳機界的崇高地位至今可謂無可取代。
聲音走向--- !warning!以下有本人的獨斷及偏見XD
當初聽到SR001播放弦樂的時候,當初幾乎是整個人愣住
那種細膩的擦弦質感,柔美,略甜的音染
完全的把小提琴樂器之后的地位給表達了出來
那是一種很大的震撼,那種感覺,以後大概會一直陪伴在我的耳機之路上了
後來在兩個禮拜後,我就忍不住跑去敗了3030了XD
它的聽感,又帶給我另一種的感受
就像mim版友之前說的,自然輕鬆,這就是我第一個感想
雖然細節多,但是卻又覺得耐聽
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這也許是stax不稱他家的耳機叫headphone,而是earspeaker的原因)
可是其他方面感覺跟之前SR001怎麼好像差不多@@
雖然之前聽說靜電耳機需要run,已有心理準備
但是卻還是有點失望
可是在經過了2個多月的run-in後,你問我後不後悔?
完全不會
套句前輩說的話
"沒真正聽過run開靜電耳機的話,實在是不能說真正的聽過靜電耳機"
差別真的很大,非常驚人
現在在聽起各類型的音樂,幾乎都可以勝任
特別是提琴三重奏
跟之前的SR001比,高頻延伸更漂亮,定位精準
聽起來真是一大享受:)
(而且帶起來很舒適,又很耐聽)
女聲也染的很好聽,是一種淡淡的,不會甜到膩的音染
是飽滿但又不失澄澈透明感的聲音
還有一個也很棒的,聽撥弦樂器,像是吉他
速度感,手撥過去的撥弦感
也是重現的非常棒
不過最大的缺點還是在大動態的重播上
(因為靜電耳機不好驅動)
這在交響上就很明顯,會缺少一種氣勢感
但是定位等可是一樣不少
另外在表現鼓的演奏上,也比不上有良好驅動的差不多價位動圈耳機
(耳擴+耳機約20k的)
就是鼓皮的彈性感比較出不來
目前是要在電源上動手腳,看能不能改善
(可能是驅動器的問題)
雖然stax因為入門門檻高(SR001 mkII要7xxx =.=a),可以試聽的機會又不多
故用家不多,但是如果你是個喜愛聽小編制的樂器演奏者<--特別是擦弦樂器類
強烈建議弄一支入門的SR001來聽
(二手的更好,因為這支二手價都滿便宜的)
補充:
今天把我對stax耳機下的初步印象(就是標題那邊)
換成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因為現在想一想,也許這才是他最大的特點
音樂該有的細節,他不會向一般耳機一樣是主動,強烈呈現給你
而是感覺用溫柔,較為被動的方式呈現
所以剛聽到,可能會覺得太過平淡
但是聽久了,卻有一股回甘的味道:)
我想,這就是他家耳機輕鬆聽感最大的原因了
旗艦耳機--
各方面都可圈可點的模範生~SR-007(Omega II)
https://www.hifi.com.tw/images/product/stax_sr007_l.jpg
https://www.stax.co.jp/JPG/007-12.jpg
STAX在1998年推出的新旗艦
其振模比一般級的303,404都還要大
雖然振模越大,在各頻段上的質量感都會增加
但是卻更難驅動好,原廠那邊是建議搭配最高級的007t(管機)或是717驅動器(晶體機)
(因為是旗艦呀XD)
各方面繼承了stax家一貫的風格
主要是在低頻的下潛及量感上更勝一籌
另外高頻飄逸,優美感也更好
音樂適應性極廣,可以拿來當比較級的耳機
不過缺點仍是動態重播稍弱
ps:
不過國外的Gilmore大師,為了靜電耳機
特別開發了KGSS跟Blue Hawaii兩台耳擴來推
https://www.headamp.com/kgss.shtml
https://www.headamp.com/kgbh.shtml
聽說KGSS在動態上改善很多
至於Blue Hawaii?
據head-fi的說法
"ultimate amp for electronic headphone"
ps2:
另外stax自己其實有作一台怪物amp--SRM-T2
https://staxt2.hp.infoseek.co.jp/stax3_1.htm
其驅動力巨大無比,是設計專門來驅動Omega的
但是在過度追求理想的情況下
售價高的可怕(460k日幣)
沒有顧慮到市場接受性,很快就停產了
使得Hayashi家族在STAX的歷史走到盡頭
ps3:
stax有一支封閉式監聽耳機4070,是NHK特別委託stax設計的現場監聽用耳機
因為其封閉式的設計&跟404用一樣的振模,使得衝擊性及動態上十分的驚人
也是一支值得注意的耳機
ps4:再次提醒,stax有個人強烈的勸敗意味XDDD
~mim的STAX使用心得分享~
靜電耳機我也介紹一下, 目前國內買得到的大概就是STAX的靜電耳機 .
它們的特色跟動圈耳機(就是一般電腦隨身聽用的耳機)不大一樣 , 我第一次聽
的靜電耳機是STAX最低階的耳罩式2020系統 , 售價一萬出頭 , 但從此就
愛上靜電耳機 . 主要是在它的聲音非常乾淨 , 再帶點細膩 , 整體音質的感覺
就像聽過的人評論的"高貴的聲音" .
不過STAX最讓人滿意的其實是在它的定位 , 你在聽它們的時候比較不會感覺到
聲音是你兩旁發出來的 , 也比較不會感覺到聲音集中在你的頭中間(一般耳機
會有所謂的頭中效應) . 一般耳機的定位其實都不差 , 但除非你刻意去注意 ,
不然聽起來就像是集中在一個地方演奏 . STAX讓你爽的地方 , 是
在於你不用去刻意聽 , 各種樂器就自然而然從你不同方向傳來 , 如果是看電
影的話 , 還可能會給你錯覺 , 以為你旁邊發出什麼音聲 , 讓你頭不由自主
向後看 . 這對我來說是一大享受 , 對於沒有足夠空間跟金錢買喇叭的學生來說 .
機種的話 , 2020跟3030跟4040這三款是一般人比較可以考慮的價位 ,
大概分別是一萬多 , 兩萬多 , 跟三萬多NT . 我目前是用4040 , 大概聽了一年了,
當初買的時候也很心痛 :P 不過每次一拿起來聽 , 就覺得當初的選擇沒有錯 .
另外靜電耳機大都是一整套在賣的 , 就是耳機加耳機擴大器 , 因為靜電耳機
阻抗的關係 , 只能用專用的耳擴 .
~~~~~~~~~~~~~~~~~~~~助聽器誰說不好聽的XD~EtymoticResearch~~~~~~~~~~~~~~~~~~~~~~~
介紹---
美國EtymoticResearch公司不是專業音響廠家,也並非專業耳機廠家,而是以研究聲學和
聽力保護為主。然而正是就這樣一個小公司出品的ER4系列極品耳塞,卻設計製造出了獨特
的ER系列耳塞,為發燒友所矚目。ER4總共有3種不同版本,後綴分別是S、P和B。其中ER4B
是專為「仿真人頭錄音」(BinauralRecording)所設計的,由於這種錄音為數稀少,它
的用途也很有限,其近乎全平的響應曲線(在20Hz-20000Hz之間正負2dB)使其在專業領域
無其它可比,ER4B由於是沿用專業的設計,其隔噪水平已經超越我所聽過的其它所有封閉
式耳機;ER4S是標準版本,阻抗100歐姆,ER4P則把阻抗降低到27歐姆,故比ER4S容易驅動
,特別適合隨身聽器材之用;ER6是製造於中國國內的廉價版產品,當然,由於Etymotic起
點很高,這個廉價版其實也不便宜,比日制的耳塞要貴得多,屬於Hi-Fi級的產品。
聲音走向--
乾淨無染,凝聚且呈中性的聲音,使得他家的耳機十分的適合拿來做監聽用途
當然,如果拿來當一般耳機來聆聽音樂也是可以的
這支耳機當初聽的時候真的是沒話說,十分優異的一支耳機,各方面都滿均衡的,
在三個頻段的表現都是一流的,以聲音上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缺點
硬要說的話,可能就是會嫌太過理性,冷靜,少了點韻味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隔音效果極好,我當初聽的時候,
剛好手機有人打來,而我完全沒聽到XD<--還要旁邊的人打手勢我才曉得
不過因為er4在戴的時候極端要求往內塞
(要不然會沒低頻)
所以可能有人會很不適應
幾乎買er4後,很快脫手的都是因為不能久帶才拋出的
很少聽到有人對它的聲音不滿意
ps:阿,還有er4有討厭的mic effect =.=
還有er6的走向是一模一樣的,不過就是各方面跟er4一比,都差了一點就是
旗艦耳機--
ER4P,B,S~三胞胎
聲音聽起來就像上面所敘述那樣
不過這三胞胎都有一點點小差異
ER4P阻抗最低,最好驅動,適合隨身聽,線是採用麻花辮編法,可以減少一些mic effect
ER4S阻抗比ER4P高很多,必須要加耳擴,比ER4P在音場上大一些,三頻延伸略好
ER4B據ety原廠說法,適合假人頭錄音,但是聽說聲音比上述兩者好,實際怎樣就不知道了
不過錄音太差的音樂用er4聽起來很慘XD
因為解析太高,缺點完全都被暴露了出來╮╯_╰╭
~~~~~~~~~~~~~~~~~~~~~~~~跟名字念音一樣柔軟的~SHURE~~~~~~~~~~~~~~~~~~~~~~~~~~~~~~
介紹---
SHURE是在1925年,由Sidney N. Shure創立的,
而如同大部分的耳機廠商一樣,shure一開始也是由麥克風製造等方面起家的
後來推出了一系列的耳道耳機,也擠身於高級耳機廠家之一了
聲音走向---
如同他家的名字念起來一樣,聽起來是柔柔的
剛好跟上面介紹的ER系列走向幾乎完全相反
如果說ER系列是理性,冷靜的
那ExC系列就是熱情的,溫暖的
不過這兩派都有不少的支持者
通常ety派的會批shure派的-->聲音太鬆,糊;樂器分離度差,音染過重
而shure派的通常會批ety派的-->聽起來太冷,很boring,聽音樂沒有shure的舒服
不過這剛好也只不過是反映了每個人喜歡的聲音不同罷了:)
旗艦耳機---
超高靈敏度~E5C
這一支的聲音,就如同前述的,充分表達出shure的特色
聲音溫暖,帶著音染,雖聽起來不像er4那樣變態的高解析
但是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聲音應該更耐久聽
而且在聽一些錄音比較沒那麼好的音樂上,也不會像er4那樣一聽就原型畢露
很適合流行樂的一支耳機
不過感度高達122db =.=
使的這支耳機在前端系統如果聲底不夠乾淨,可能會聽到怪怪的雜音
尤其是如果要拿耳擴來推,很少有可以勝任的
(目前最好的應該是SR71,或是Supermacro)
ps:還有shure的耳機不會像er系列一樣有討厭的mic effect
~~~~~~~~~~~~~Only for You~Prophonic Soft 2X&Ultimate Ears UE10-Pro~~~~~~~~~~~~
這兩付耳道耳機是目前市面上最頂級的
https://www.sensaphonics.com/images/Prophonic-2X-S_FULL.jpg
https://www.ultimateears.com/graphics/UE-10_big.jpg
定價分別為750&900 <--不過幣值是美金=.=
但是如果你想購買,還要先自己花上約2k台幣去找店家做自己耳道的模子
然後寄去他們公司,所以這兩付爽度最高的地方就是在於
這兩支耳機是只為了你而存在的,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是很難佩帶的
至於聲音,據聽過的人說,
Prophonic Soft 2X接近E5C
UE10-Pro接近ER4
不過更高階就是了,頂級中的頂級XD
如要轉載此篇文章者請自便
不過一樣,請註明來源,作者就可以了
~以上資料部分轉載自以下網站~
https://www.hifi.com.tw
https://www.itdoor.net/pages/17,24325,1,1085729589.html
https://digi.blueidea.com 作者:夢解&小旗飄飄
https://audioart.audionet.com.tw/97/%E5%99%A8%E8%A9%95/Grado%20RS-1%E8%88%87Aud
io.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18.37
※ 編輯: pipi5867 來自: 163.25.118.37 (04/02 03:20)
2005/4/14追加GRADO的謎之耳機PS1&HP1000的說明
2005/4/19 修正一點評價&排版
※ 編輯: pipi5867 來自: 163.25.118.37 (04/19 03:1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