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站,移動,出站。捷運是一種交通工具,但它在生活中的意義及對我們的影響又讓它不僅止是一種交通工具。馬克·歐傑在《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這本書裡以人類學家的角度重新檢視巴黎的地鐵,而本週芭樂番外篇咖啡海將對這本「最適合在捷運上看的小書」做評介。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12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破案神探」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連續殺人犯! 《沉默的羔羊》、《人魔》、《犯罪心理》故事原型, FBI首位犯罪剖繪專家約翰‧道格拉斯, 二十五年探員生涯傳奇收錄! 邪教「曼森家族」、「山姆之子」大衛‧伯考維茲、「大學...
馬克歐傑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八卦
準備入手的新書:《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不知道接下來會不會有《台北捷運上的人類學家》呢?
----------------------------
本書作者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新穎論述。其許多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拋開遙遠、原始、嚴肅的人類學研究包袱,率先以這本書展開關於地鐵的人類學論述,開啟了「近在身邊」的人類學研究。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優美書寫傳統,帶有濃濃的文學氣息。在感性親切、平易近人的文字,相隔30年的巴黎地鐵經驗也變得輪廓鮮明。本書採取散步隨筆的形式,份量輕薄,接近小說的散文風格甚至被法國出版社歸為文學類。這也是馬克.歐傑第一本被引進台灣的著作,它不只是一本深度挖掘的都市民族誌,也是一本流暢易讀的文學創作。
閱讀這本書,我們「非地方」的捷運經驗於是連結起30年前的巴黎,讓每天百萬人次的孤獨得以有文字描述、有一個理解的框架。我們與城市、身邊的人、目的地(或出發地)的關聯,也找到幽微的線索:一張交疊著地理、記憶、孤獨與群體的移動地圖。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馬克歐傑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城市好漫步
#高雄好過夜 #新春好讀書
文/李雨蓁
先前在 #高雄好散步 單元中,我提到:有歷史的城市,散步起來愉快的城市,才會是好城市吧。
如果我們放眼世界,就會發現,散步是能深度體驗街道角落最佳方式;「#散步學」在世界許多城市中,更成了一門顯學。趁著過年,我們就來看看或遠或近幾個城市的居民,怎樣用雙腳感受城市吧。
先從東京看起,泉麻人在《#大東京23區散步》中,走遍東京都內,從歷史、地理到在地建築與店家的變遷,感受東京每條街微妙的不同氛圍。雖然捕捉的是當下的橫斷面,卻巧妙地串連了過去與現在。
他說:「身為散步人,確實更喜歡走在頹圮的木造房屋和消防車開不進去的小巷所延伸的危險地帶。像那種防災概念與文化很難達成一致。然而既然開發了,就爽快放棄——是我的信條。正因為有所改變,欣賞記錄舊街區的攝影集時,才會感到喜悅。」
在川木三郎的《#遇見老東京》中,則是回到了昭和三十年代,回憶起都電等已經消逝的風景,夾雜著被電影與出版品留下的吉光片羽,讓讀者在江戶末期、明治維新、大正浪漫、昭和的戰爭與和平之間...來回穿梭,一波波新事物的浪潮拍打著東京灣岸,正是在那些更迭快速的地景中,累積了東京今天的風貌。
山內麻里子的《#東京23話》,則不那麼鉅細彌遺,她把二十三區擬人化,透過這幾位「人們」的觀點,帶出區區不同的特色。但就算在全景宏觀的視野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這座城市建構在蛛網般的大眾運輸幹道和滲入街巷裡的腳步上。這就是東京被人所記憶的方式。
回到離我們更近的台北,有一位作家以其獨特的走路姿態與觀察能力聞名,他就是《#理想的午後》、《#水城台北》等散文集的作者 #舒國治。
在收錄於《#流浪集》的〈走路〉這篇文章中,舒國治就是這樣描寫散步的:「人能生得兩腿,不只是為了從甲地趕往乙地,更是為了途中。」散步的樂趣則是:「言走路,是言其趣味,非為言其鍛鍊也。倘走路沒趣,何必硬要走。」
有趣的是,觀察過舒國治走路的作家,見其沈浸於走路之貌,剛好可用其言形容,好似「可走十幾里也不覺累」。正是在這樣耐走、為走而走的姿態中,舒國治累積出大量對台北史地的慢速觀察。儼然一家之言。
除了描繪城市以外,在《#路上觀察學》這本有趣的小書中,步行中看到的風景和各種「湯馬森」(無用之物),更被以超現實藝術的方式「小題大作」,成為描述人類社會的一種學問。異曲同工的是馬克.歐傑對 #巴黎地下鐵 的描繪,他把把地鐵空間看作「社會機制」一環,把複雜的線路和轉運站、開設的商店街、出入其中的不同階層⋯⋯看成對地上世界的抽象對應。所謂「交通為建設之母」,在他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發現新的定義。
最後我們總要回到高雄,看了世界上這麼多種在城市中走路和移動的方式,有時不禁哀嘆起高雄走路學的貧乏,其原因恐怕是行人的「寸步難行」。
描寫高雄的文學很多,但極少純粹以步行為主題串連城市的。但倒是有本奇書講的是從自行車上看高雄的方式,就是 陳奕齊 - 新一 的《#打狗慢騎》。看封面與副標題,你或許會以為這是一本延著高雄港騎單車的旅行書,但實際上卻沒有這麼簡單。書中帶你騎單車的篇幅很少,但作者騎一騎停下來發表長篇大論的篇幅卻很多,好像原本騎著單車出發,卻陷入了一趟時光旅行。如果還沒看過,或許會是一本讓你改變對高雄史地想法的書!
話又說回來,單車的速度,還是稍微快了那麼一點,也還有更多的小巷弄未曾被探訪。因此我們在改造高雄成為好城市的過程中,讓高雄「#宜於走路」、高雄人「#樂於走路」,讓走路中產生更多的故事與樂趣,就會是很重要的一步! 在過年出外走走的同時,大家也想想看如何讓高雄未來的路更好走吧!
#高雄 #東京 #台北 #巴黎 #散步學
馬克歐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破案神探」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連續殺人犯!
《沉默的羔羊》、《人魔》、《犯罪心理》故事原型,
FBI首位犯罪剖繪專家約翰‧道格拉斯,
二十五年探員生涯傳奇收錄!
邪教「曼森家族」、「山姆之子」大衛‧伯考維茲、「大學女生殺手」艾德‧肯培……
剖繪美國歷史重大兇案,就從本系列開始!
Netflix影集《破案神探》原著,《控制》名導大衛‧芬奇執導,影后莎莉‧賽隆監製
◎《破案神探首部曲:FBI首位犯罪剖繪專家緝兇檔案》
本書是FBI第一位犯罪剖繪專家約翰.道格拉斯的破案故事。書中,道格拉斯敘述了他初入FBI、將犯罪剖繪帶入現代科學辦案體制的過程,並蒐羅他四十年探員生涯中的重大連續殺人案。犯罪是天生邪惡?還是後天塑造?透過犯罪剖繪,我們彷彿也跟著道格拉斯深入兇手內心,且看他如何運用心理側寫,破解真相!
◎《破案神探二部曲:犯罪是天生邪惡還是後天塑造? FBI探員側寫連續殺人魔》
面對邪惡,站在第一線的FBI探員約翰.道格拉斯,使用「犯罪剖繪」走入犯罪者、受害者的內心,設身處地探觸他們的生活。想像自己是受害者,從受害者的恐懼與反應推及兇手性格;模擬兇手視角,理解他的犯案動機及手法特徵,串連起犯罪現場的細微線索。本書不只是道格拉斯偵辦重大案件的紀實,更是執法者對正義、人的最終價值的深刻自白與省思。
◎《破案神探三部曲:大屠殺、無差別殺人與連續殺人犯,FBI探員剖繪犯罪動機》
本書收錄道格拉斯執法生涯中的重大社會案件,道格拉斯在書中分析了大屠殺、無差別殺人與連續殺人犯三種犯罪心理,深入研究他們的犯案動機。沒有人天生就會犯罪,一切都「有跡可循」。道格拉斯不僅傳授我們剖繪技巧,也帶領我們關切犯罪生成的原因。
◎《破案神探四部曲:我們為何對陌生人卸下心房?FBI剖析第一起網路連續殺人案》
這是警方破解的第一起網路連續殺人案。已婚的羅賓森徘徊網路聊天室,將自己塑造成熟多金的商人形象,鎖定生活寂寥、尋找刺激的女性,利用她們尋求精神寄託、重啟人生目標的心理,說服她們搬到堪薩斯,展開高薪工作和穩定戀情的新生活。在獲得金錢或是肉體利益後,對她們痛下殺手。
這是一本充滿犯罪側寫、性愛、家庭關係、緝兇、法庭審判的傑出寫實著作。面對新的犯罪溫床,FBI探員道格拉斯期許人人都能成為「犯罪剖繪」專家,不只側寫他人、更剖繪自己,讓所有犯罪終能在世上無所遁形。
作者簡介:
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
任職聯邦調查局長達二十五年,為美國頂尖的罪犯人格側寫專家,也是現代罪犯調查分析的拓荒者。他組織了第一支對連續殺人犯的作案手法及動機作系統研究的小組,幫助美國及世界各地警察偵破許多重大刑案。
馬克.歐爾薛克(Mark Olshaker)
美國名電影製片人,同時著有多部極受好評的懸疑小說。1994年以《羅馬城》榮獲艾美獎。
史蒂芬.辛格勒(Stephen Singular)
新聞記者,著有非文學類作品十三本。目前居住於科羅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