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佩服這位網友,每一個界別都是魔鬼在細節,很好的公民教育課,請細心、細心、細心閱讀。唔係無可能㗎!另外,多少朋友記得肥彭的新九組?異曲同工。
//區選大勝,創造奇蹟,固然歸功大眾抗爭意志,而阻止自動當選的素人亦功不可沒。作為素人,能否在選委一戰再創奇蹟?本人前文〈變天最關鍵的特首選委界別,唔夠四個月就靜靜輸了!〉以較大路的界別計算出民主派勉強有超過600席選委是有可能攻取的。如今逐一審視研究一些被認為絕不可能攻取的界別,有驚人發現:原來只需四萬素人新血加入登記,就可以變天了,但只剩下三個多月時間。
某標榜中立的網媒曾為特首選委界別作專題介紹並劃分難易度,如今看來極為粗疏,甚或有誤導成分丶誇大難度。香港有三百多萬打工仔,三十多萬中小企,不論打工仔還是小老闆,只要有合適方法,其實可以在特首選委戰線出一分力,關鍵要在三個多月之內行動,因為很多界別需要在正式登記為選民前十二個月,先加入乜乜協會之類,行動限期變相提前一年至2020年4月2日,之後12個月才正式登記為選民。如何得知哪些界別有可能創造奇蹟?本人先研究各界別的登記規則,並且搜集相關界別潛在合資格選民的數據,發現多個界別雖然長期被建制把持,但原來潛在合資格選民遠多於當選者得票,相差十倍以上,現整合數據如下:
商界(第一)是一個經典例子,名為商界,但只有香港總商會的公司會員(年費$5,200),才有資格登記為選民,而該商會有大約四千公司會員,以較死板的合資格選民計算就只有這四千人了。但這只是賬面數字,在這畸形的小圈子選舉,選民資格往往是乜乜協會會員,變相把選民資格的定義外判給若干協會,因此需要追蹤這些協會的入會資格作計算。由於香港總商會的入會資格為商業機構,全港有34萬間,所以「潛在」合資格選民人數就是34萬(如果多間企業的老闆是同一人,可以委任員工作代表),而當中98%是中小企。順帶一提,非常鼓勵未有票的中小企老闆至少考慮參加這個界別。其他界別的「潛在」合資格選民計算均循以上思路。
勞工界的例子則較特別,雖然玩團體票,每個工會有一票,但成立工會,只需七個同行的朋友或同事便可,成本接近零,而且可以很輕易地七個人成立七個公會,變相平均每人就有一票(但一人不可代表多過一個工會投票),所以潛在選民的票數上限就是三百多萬打工仔。這是很關鍵的界別,更多的登記選民詳情參見前文〈變天最關鍵的特首選委界別,唔夠四個月就靜靜輸了!〉。
商界(第二)是另一個特別例子,需要成香港中華總商會的公司會員(年費$2,000),而入會需要會員推薦,鑑於該會會員多為深藍甚至紅底,而且要審核一兩個月決定接納與否,這界別可歸類為半封閉界別,因此表中的潛在合資格選民上限僅為理論值,對此界別也許參考價值不大。
其他界別簡介如下:
紡織及製衣界
此界別登記選民絕大部分是乜乜商會的公司票丶團體票,只有幾十人個人票,但其實有一個學會可供素人加入,以取得選民資格,就是「香港紡織及服裝學會」,只需有相關學位/高級文憑及兩年相關工作經驗,不需要係老闆,只需年費$500就可以加入成為會員。這類素人大約有一萬七千,接近全部都無登記為選民,而當選此界別的立法會議員鍾國斌,只得千零票咋!另外一個方法,據連登教路:「就係成為紡織商,只要有商業登記,從事進出口紡織品(從/到內地或到美國)的商戶就申請得,重點係每年只需$61,好多大陸入貨的本地時裝店/IG shop/外貿網店都符合!」總之都係三個月內要行動啦。
工業界(一)
現時香港中小企已有大約一萬間屬於製造業/工業,還未計算其他被納入此界別的行業(見下段列點),但這界別竟然只有幾百間登記為選民。
凡根據《商業登記條例》登記的公司皆有資格加入香港工業總會,只要你屬於廿多個製造業或以下行業,並加入成為香港工業總會的會員(年費$3,300,有表決權),便可在12個月後登記為選民:
軟件及資訊科技
環保工業
創意工業
設計
自動化應用設備
工業界(二)
成為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會員(年費$3,000,有表決權)便有資格登記為選民,但要至少早一年入會。凡在香港註冊從事製造行業,又或在香港以外地區投資設廠及佔股25%以上者,可申請為該會會員。香港有一萬間中小企從事工業,但入會而且登記為選民的只有數百間。
香港僱主聯合會
選民必須是該會會員而且有權在大會表決,50人以下的企業年費$4650,要早12個月入會。驟眼看,該會歡迎中小企加入,任何僱主企業也可申請入會,有34萬企業有資格,但會章列明入會要經審批,至於是行政審批檢查文件是否齊全,還是政治審查則不得而知。這個會似乎很神祕,Google顯示「沒有這個頁面的資訊」,而且只顯示英文名稱Employers’ Federation of Hong Kong,但另一方面,該會參與了很多政府的乜乜委員會之類。作為中小企老闆,不妨嘗試入會,反正如被拒絕就不用交會費,但這個會只有百多名選民就控制了16名選委,CP值很高。
進出口界
中小企的最大類別,就是進出口商貿,有近十萬間,但進出口界的登記選民只有千餘票。要符合資格登記為選民,先要有進出口的應課稅品牌照丶或2008年前有進口飲用酒類牌照丶或註冊進口汽車的公司丶或有進出口受管制化學品牌照,或早一年加入十幾個乜乜協會商會的其中一個。其中較著名的是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其榮譽會長黃定光正是進出口界議員。不過,該會網站的入會專頁竟然是「建設中」,入會詳情欠奉。如果閣下不是上述四類牌照持有人,就要查閱選舉事務處網頁,看看是否適合加入其中一個乜乜協會,多以貨物種類劃分。
批發及零售界
這是中小企的第二大類別,選民須先成為其中一個指定商會或協會(共85個)的會員(兼有表決權),並在登記選民前12個月入會。全港有五萬多間批發或零售企業,卻只有六七千選民,選委只要千餘票便當選了。只要有一千中小企老闆加入,即可改變戰局。
飲食界
此界別的代表是張宇人議員,以二千四百票左右當選,擊敗六百多票的傘兵伍永德。其實只要有食物業牌照就可登記為選民,為數約二萬五千,逾八成沒有登記。呼籲黃店食肆老闆登記,以及發掘多些黃店吧。
中醫界
上屆民主派取得零的突破,由於選委是全票制,這代表民主派在這界別絕對有得打。只要是註冊中醫、表列中醫或指定十個乜乜會的會員,就可登記為選民。香港大約有一萬個中醫,只有六千多人登記為選民,投票的更只有二千多人,上屆當選者由最高的一千三百多票至最低的八百多票不等,民主派要全取所有選委就需要多五六百票。沒有投票、甚至沒有登記的八千個中醫之中,有沒有你的朋友?呼籲他們登記兼投票。
工程界
民主派未曾奪取此界別的立法會議席,但意外地在上屆取得半數選委議席,雖然得票數目仍以建制佔優。只要是註冊專業工程師或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會員(有表決權),就可登記為選民,僅香港工程師學會就有三萬多人符合資格,但總登記選民只有不足一萬,二千多票就可當選為選委,民主派絕對有力一爭。
以上各個界別,撇除半封閉的商界(第二),共有243席為建制派所擁有,如民主派能全部搶過來,加埋現有的444席(已計及區議員界別),便是687席,即使有四個十多席的小界別搶灘失敗,仍有超過600席。這些界別加起來的選民總數只有三萬餘人(包括團體票),所以只需4萬素人新血加入登記,界別便藍變黃,其中有不少界別,上屆民主派只要多幾百人便可搶奪。如以上屆標準,甚至總共只要有一萬素人恰當地加入這些界別,便能全數易幟;反之如無新血加入,這些界別將幾近全軍覆沒。以上建制票倉界別的計算,並未涵蓋相對較易的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60席),因為本人覺得較難量化其潛在選民人數。其中的體育小組及文化小組(各15席)相對較易搶灘,參見前文〈變天最關鍵的特首選委界別,唔夠四個月就靜靜輸了!〉。至於宗教界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則以抽籤而非投票選出,故未計算在內。另外,民主派票倉之中,上屆有三個界別佔大多數但未能全取,如能全取則另有19席進賬。
綜合上述分析,以下是依難易劃分的特首選委形勢圖。難易並非以表面是否有競爭作區分,因為競爭可源自建制內鬨或有零星陪跑者,關鍵應看其選民的登記門檻及其潛在選民數目,屢次自動當選的界別亦不一定牢不可破。注意,下圖的紅藍之分,純為難易分割,並不一定代表選委是否紅色背景,紅(高難度)的選委也有可能是建制中較開明的人士。
策略總結
由於小圈子選舉的畸形安排,不少界別需要早一年加入乜乜協會(有些協會甚至連該行業人士也未聽聞過),才可登記為選民,而且有些只限團體票,所以我們這些素人應跳出舒適圈,除了登記個人票,也要登記團體票。例如打工仔,可依上文所說登記勞工界團體票,可搶關鍵60席,另外再依個人背景登記個人票。如果是中小企老闆,至少可以加入香港總商會以便登記商界(第一)團體票,甚至更進取的可以仿效建制商界的策略,同時加入上文提及的幾個關鍵商會,到正式登記時再按形勢決定界別(一間公司最多一個界別,而同一老闆如有多於一間公司,可授權員工代表;同一人最多代表一個團體)。當中尤以圖中藍色及綠色界別為必爭之地,敬請留意身邊有沒有朋友可以加入這些界別,大部分要在三個多月內行動,要廣傳!
展望
遠水不能救近火?非也,中共只要監察4月2日前一些關鍵商會的會員增加、新增工會註冊數目,就大概知自己是否數夠票,不用等到2021年特首選委界別的選舉。中共如果預計唔夠票,要想想下一步如何?有上中下三策,下策是大規模DQ或明目張膽的違規造票之類,雖然保住欽點特首的權力,但觸發美國及國際更大的施壓及制裁,並且形同正式宣佈兩制已死,香港失去了國際金融及貿易地位,外資荒逃,完美攬炒。中策是鞏固建制中的游離票,分化及拉攏部分民主派,咁就要作出政治上的若干讓步,程度視乎估算差多少票以及泛民是否團結,箇中也會有滲透、收買,以及一些相對不太明目張膽的茅招。上策是眼見反正小圈子選舉守不住,索性廢除小圈子,及早宣佈普選,在中美博弈止蝕,而普選規則可能參考一些多黨制的歐洲國家,盡量分化民主派或引誘民主派出多於一人參選特首。當然,若中共夠票或國際壓力不足就絕不輕易提出普選。若有數萬新血攻佔上述建制票倉,則變天及普選並非奢談。那麼,老一輩的傳統泛民為何不這樣做?是否在體制內抗爭未盡全力?當然是。當年我們很多香港人,又何嘗不是未盡全力。但願今後搏盡,多線進擊,無懼攬炒,無負流血義士,共勉之。
PS:如你從未登記任何功能組別(包括超級區議會),截止登記/更改組別日期則為5月2日而非4月2日。戴個頭盔,請加入某界別的乜乜協會前,務必自行double check該會籍類別是否有權在大會表決,以免影響選民資格。//
(Source: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換特首只需四萬素人新血-三個月截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部分女性,都會經歷一個月一次的 #經痛,有沒有聽過經痛程度表?從第二級腹部少許不適,令人難以冷靜下來,到第七級,痛到像被鐵球擊中,痛到找不到生存意義,只能勉強保存意識,可想而知經痛何等折磨身心!經痛問題可大可小,如果因為 #子宮內膜異位 引起,未能及時診治,除了受痛苦煎熬外,更有機會導致不孕,香港...
香港中醫學會會長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十分佩服這位網友,每一個界別都是魔鬼在細節,很好的公民教育課,請細心、細心、細心閱讀。唔係無可能㗎!另外,多少朋友記得肥彭的新九組?異曲同工。
//區選大勝,創造奇蹟,固然歸功大眾抗爭意志,而阻止自動當選的素人亦功不可沒。作為素人,能否在選委一戰再創奇蹟?本人前文〈變天最關鍵的特首選委界別,唔夠四個月就靜靜輸了!〉以較大路的界別計算出民主派勉強有超過600席選委是有可能攻取的。如今逐一審視研究一些被認為絕不可能攻取的界別,有驚人發現:原來只需四萬素人新血加入登記,就可以變天了,但只剩下三個多月時間。
某標榜中立的網媒曾為特首選委界別作專題介紹並劃分難易度,如今看來極為粗疏,甚或有誤導成分丶誇大難度。香港有三百多萬打工仔,三十多萬中小企,不論打工仔還是小老闆,只要有合適方法,其實可以在特首選委戰線出一分力,關鍵要在三個多月之內行動,因為很多界別需要在正式登記為選民前十二個月,先加入乜乜協會之類,行動限期變相提前一年至2020年4月2日,之後12個月才正式登記為選民。如何得知哪些界別有可能創造奇蹟?本人先研究各界別的登記規則,並且搜集相關界別潛在合資格選民的數據,發現多個界別雖然長期被建制把持,但原來潛在合資格選民遠多於當選者得票,相差十倍以上,現整合數據如下:
商界(第一)是一個經典例子,名為商界,但只有香港總商會的公司會員(年費$5,200),才有資格登記為選民,而該商會有大約四千公司會員,以較死板的合資格選民計算就只有這四千人了。但這只是賬面數字,在這畸形的小圈子選舉,選民資格往往是乜乜協會會員,變相把選民資格的定義外判給若干協會,因此需要追蹤這些協會的入會資格作計算。由於香港總商會的入會資格為商業機構,全港有34萬間,所以「潛在」合資格選民人數就是34萬(如果多間企業的老闆是同一人,可以委任員工作代表),而當中98%是中小企。順帶一提,非常鼓勵未有票的中小企老闆至少考慮參加這個界別。其他界別的「潛在」合資格選民計算均循以上思路。
勞工界的例子則較特別,雖然玩團體票,每個工會有一票,但成立工會,只需七個同行的朋友或同事便可,成本接近零,而且可以很輕易地七個人成立七個公會,變相平均每人就有一票(但一人不可代表多過一個工會投票),所以潛在選民的票數上限就是三百多萬打工仔。這是很關鍵的界別,更多的登記選民詳情參見前文〈變天最關鍵的特首選委界別,唔夠四個月就靜靜輸了!〉。
商界(第二)是另一個特別例子,需要成香港中華總商會的公司會員(年費$2,000),而入會需要會員推薦,鑑於該會會員多為深藍甚至紅底,而且要審核一兩個月決定接納與否,這界別可歸類為半封閉界別,因此表中的潛在合資格選民上限僅為理論值,對此界別也許參考價值不大。
其他界別簡介如下:
紡織及製衣界
此界別登記選民絕大部分是乜乜商會的公司票丶團體票,只有幾十人個人票,但其實有一個學會可供素人加入,以取得選民資格,就是「香港紡織及服裝學會」,只需有相關學位/高級文憑及兩年相關工作經驗,不需要係老闆,只需年費$500就可以加入成為會員。這類素人大約有一萬七千,接近全部都無登記為選民,而當選此界別的立法會議員鍾國斌,只得千零票咋!另外一個方法,據連登教路:「就係成為紡織商,只要有商業登記,從事進出口紡織品(從/到內地或到美國)的商戶就申請得,重點係每年只需$61,好多大陸入貨的本地時裝店/IG shop/外貿網店都符合!」總之都係三個月內要行動啦。
工業界(一)
現時香港中小企已有大約一萬間屬於製造業/工業,還未計算其他被納入此界別的行業(見下段列點),但這界別竟然只有幾百間登記為選民。
凡根據《商業登記條例》登記的公司皆有資格加入香港工業總會,只要你屬於廿多個製造業或以下行業,並加入成為香港工業總會的會員(年費$3,300,有表決權),便可在12個月後登記為選民:
軟件及資訊科技
環保工業
創意工業
設計
自動化應用設備
工業界(二)
成為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會員(年費$3,000,有表決權)便有資格登記為選民,但要至少早一年入會。凡在香港註冊從事製造行業,又或在香港以外地區投資設廠及佔股25%以上者,可申請為該會會員。香港有一萬間中小企從事工業,但入會而且登記為選民的只有數百間。
香港僱主聯合會
選民必須是該會會員而且有權在大會表決,50人以下的企業年費$4650,要早12個月入會。驟眼看,該會歡迎中小企加入,任何僱主企業也可申請入會,有34萬企業有資格,但會章列明入會要經審批,至於是行政審批檢查文件是否齊全,還是政治審查則不得而知。這個會似乎很神祕,Google顯示「沒有這個頁面的資訊」,而且只顯示英文名稱Employers’ Federation of Hong Kong,但另一方面,該會參與了很多政府的乜乜委員會之類。作為中小企老闆,不妨嘗試入會,反正如被拒絕就不用交會費,但這個會只有百多名選民就控制了16名選委,CP值很高。
進出口界
中小企的最大類別,就是進出口商貿,有近十萬間,但進出口界的登記選民只有千餘票。要符合資格登記為選民,先要有進出口的應課稅品牌照丶或2008年前有進口飲用酒類牌照丶或註冊進口汽車的公司丶或有進出口受管制化學品牌照,或早一年加入十幾個乜乜協會商會的其中一個。其中較著名的是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其榮譽會長黃定光正是進出口界議員。不過,該會網站的入會專頁竟然是「建設中」,入會詳情欠奉。如果閣下不是上述四類牌照持有人,就要查閱選舉事務處網頁,看看是否適合加入其中一個乜乜協會,多以貨物種類劃分。
批發及零售界
這是中小企的第二大類別,選民須先成為其中一個指定商會或協會(共85個)的會員(兼有表決權),並在登記選民前12個月入會。全港有五萬多間批發或零售企業,卻只有六七千選民,選委只要千餘票便當選了。只要有一千中小企老闆加入,即可改變戰局。
飲食界
此界別的代表是張宇人議員,以二千四百票左右當選,擊敗六百多票的傘兵伍永德。其實只要有食物業牌照就可登記為選民,為數約二萬五千,逾八成沒有登記。呼籲黃店食肆老闆登記,以及發掘多些黃店吧。
中醫界
上屆民主派取得零的突破,由於選委是全票制,這代表民主派在這界別絕對有得打。只要是註冊中醫、表列中醫或指定十個乜乜會的會員,就可登記為選民。香港大約有一萬個中醫,只有六千多人登記為選民,投票的更只有二千多人,上屆當選者由最高的一千三百多票至最低的八百多票不等,民主派要全取所有選委就需要多五六百票。沒有投票、甚至沒有登記的八千個中醫之中,有沒有你的朋友?呼籲他們登記兼投票。
工程界
民主派未曾奪取此界別的立法會議席,但意外地在上屆取得半數選委議席,雖然得票數目仍以建制佔優。只要是註冊專業工程師或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會員(有表決權),就可登記為選民,僅香港工程師學會就有三萬多人符合資格,但總登記選民只有不足一萬,二千多票就可當選為選委,民主派絕對有力一爭。
以上各個界別,撇除半封閉的商界(第二),共有243席為建制派所擁有,如民主派能全部搶過來,加埋現有的444席(已計及區議員界別),便是687席,即使有四個十多席的小界別搶灘失敗,仍有超過600席。這些界別加起來的選民總數只有三萬餘人(包括團體票),所以只需4萬素人新血加入登記,界別便藍變黃,其中有不少界別,上屆民主派只要多幾百人便可搶奪。如以上屆標準,甚至總共只要有一萬素人恰當地加入這些界別,便能全數易幟;反之如無新血加入,這些界別將幾近全軍覆沒。以上建制票倉界別的計算,並未涵蓋相對較易的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60席),因為本人覺得較難量化其潛在選民人數。其中的體育小組及文化小組(各15席)相對較易搶灘,參見前文〈變天最關鍵的特首選委界別,唔夠四個月就靜靜輸了!〉。至於宗教界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則以抽籤而非投票選出,故未計算在內。另外,民主派票倉之中,上屆有三個界別佔大多數但未能全取,如能全取則另有19席進賬。
綜合上述分析,以下是依難易劃分的特首選委形勢圖。難易並非以表面是否有競爭作區分,因為競爭可源自建制內鬨或有零星陪跑者,關鍵應看其選民的登記門檻及其潛在選民數目,屢次自動當選的界別亦不一定牢不可破。注意,下圖的紅藍之分,純為難易分割,並不一定代表選委是否紅色背景,紅(高難度)的選委也有可能是建制中較開明的人士。
策略總結
由於小圈子選舉的畸形安排,不少界別需要早一年加入乜乜協會(有些協會甚至連該行業人士也未聽聞過),才可登記為選民,而且有些只限團體票,所以我們這些素人應跳出舒適圈,除了登記個人票,也要登記團體票。例如打工仔,可依上文所說登記勞工界團體票,可搶關鍵60席,另外再依個人背景登記個人票。如果是中小企老闆,至少可以加入香港總商會以便登記商界(第一)團體票,甚至更進取的可以仿效建制商界的策略,同時加入上文提及的幾個關鍵商會,到正式登記時再按形勢決定界別(一間公司最多一個界別,而同一老闆如有多於一間公司,可授權員工代表;同一人最多代表一個團體)。當中尤以圖中藍色及綠色界別為必爭之地,敬請留意身邊有沒有朋友可以加入這些界別,大部分要在三個多月內行動,要廣傳!
展望
遠水不能救近火?非也,中共只要監察4月2日前一些關鍵商會的會員增加、新增工會註冊數目,就大概知自己是否數夠票,不用等到2021年特首選委界別的選舉。中共如果預計唔夠票,要想想下一步如何?有上中下三策,下策是大規模DQ或明目張膽的違規造票之類,雖然保住欽點特首的權力,但觸發美國及國際更大的施壓及制裁,並且形同正式宣佈兩制已死,香港失去了國際金融及貿易地位,外資荒逃,完美攬炒。中策是鞏固建制中的游離票,分化及拉攏部分民主派,咁就要作出政治上的若干讓步,程度視乎估算差多少票以及泛民是否團結,箇中也會有滲透、收買,以及一些相對不太明目張膽的茅招。上策是眼見反正小圈子選舉守不住,索性廢除小圈子,及早宣佈普選,在中美博弈止蝕,而普選規則可能參考一些多黨制的歐洲國家,盡量分化民主派或引誘民主派出多於一人參選特首。當然,若中共夠票或國際壓力不足就絕不輕易提出普選。若有數萬新血攻佔上述建制票倉,則變天及普選並非奢談。那麼,老一輩的傳統泛民為何不這樣做?是否在體制內抗爭未盡全力?當然是。當年我們很多香港人,又何嘗不是未盡全力。但願今後搏盡,多線進擊,無懼攬炒,無負流血義士,共勉之。
PS:如你從未登記任何功能組別(包括超級區議會),截止登記/更改組別日期則為5月2日而非4月2日。戴個頭盔,請加入某界別的乜乜協會前,務必自行double check該會籍類別是否有權在大會表決,以免影響選民資格。//
(Source: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換特首只需四萬素人新血-三個月截止/)
香港中醫學會會長 在 蔡柏璋 Pao-Chang Tsai Facebook 八卦
我們害怕很多事情,尤其害怕被人家說沒有道德,沒有人權,沒有品味,沒有知識,沒有腰(可能只有我)。
這些議題是永遠吵不完的,因為正反兩方都真心相信自己的理由(當然也有一些為反而反刷存在感的人渣)。
我唸國小的時候,每天升旗,唱國旗歌,曾經非常傷心自己沒法擔任打擊樂團的木琴手(為何對木琴迷戀至今仍舊是謎);更別提升旗手,一定要是最高最帥的才上得了檯面,司儀也是要最美的,小胖,最後被分配到小鼓,默默地敲打者,也覺得對國家盡了份心力。
我也是被國民黨課綱洗腦的,也從小被教育要愛國;愛哪一個國,小時候只知道中華民國,學的是秋海棠,看《大陸尋奇》的時候還會讚嘆未能收復祖國之美,蔡家在兩岸開放初期,曾經到中國進香數十次,我去了四次。1993那年,我第一次見到傳說中的西湖,1994年,我有幸目睹桂林山水之美,以及紫禁城的壯闊;北京的導遊看到小胖,嘖嘖稱奇:「台灣小孩子果然營養非常好,不愧是寶島。」
我還記得這句話,是不是記仇不太確定,天蠍就是會記得某些事。
至於對台灣的認同,完全建立在個人生命經驗之上。從前讀到「政治,就是眾人的事」,只覺莫名其妙,怎麼都不覺得我是眾人,疏離得很,政治干我屁事?近年來,台灣年輕人的國家意識漸漸抬頭,我認為是非常好的事,當然,任何事情極端都不好,但如果連基本意識和國家定位都沒有,反而是危險的。
大三那年到美國交換學生,在那之前,政治不甘我的事,吃飽喝足就好。兩岸之間的震撼教育,在中國進香時壓根兒沒發生;反而在2002年於喬治亞大學(UGA)台灣同學會舉辦《台灣美食週》(TAIWAN WEEK)時,遇到中國留學生百般阻撓時,正式啟蒙。
當時大夥在學生活動中心前方發傳單,邀請大家來品嘗台灣美食,被中國學生攔截與阻撓,一度引發口角肢體衝突;當時因為我一介交換生,無憂無慮,幾乎與Tiffany會長同進同出(因而被某些中國學生誤認為是會長),某台灣人攔截到一封中國同學會發出的信件,裡面寫著:「我們要狠狠教訓那個姓蔡的會長(kick Tsai's ass!)」。
說不怕是假的,戲劇系上某位韓裔美國同學,Si Lee,見我愁容滿面,把攔截信給他看後,Si 淡淡地說:「不用害怕,我在韓國同學會有一群兄弟,我罩你。」
小胖在協辦完台灣週之後(整場放阿妹的《發燒》),還是很孬地避風頭去了,心中當然覺得韓國歐巴很帥。
跟所有人一樣,經驗總是有好有壞,不能一竿子打翻整船人。事實上,從事表演藝術的我,認真地欣賞且喜愛曾經與我共事過的中國朋友;是的,大家都互相體貼地盡量不談敏感的議題,但這種避而不談,終究是造成如今兩岸越走越遠的原因之一。我對於身份的認同,也不斷地在移動的過程當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迫)反芻。至今我仍舊無法忘記當年在倫敦手腕受傷,到中國城尋求中醫針灸,因為問診跟看診費要各收一筆費用,我身上錢不夠正要走出診所時,一位來自成都的女中醫師叫住我:
「小伙子,沒關係,不用問診費,進來我幫你看看。」她說。
「啊…真的嗎?可是…」小胖支支吾吾。
「大家都是中國人,本來就應該要互相照顧。」她笑著說;邊針灸時還心心念念在家鄉的孩子,準備兩個月後回中國探親。
每每看到網路上爭論關於「你去中國賺錢,就不要這個時候還要來圖台灣的好。」時,我總會想起這位中醫師。
我理解台灣人的憤怒,因為這個憤怒,是長期的委屈累積出來的。當年多少人說台灣沒有前途,是鬼島,每個人都想要「離鄉背井」,走不了的人有種「眾叛親離」的無力感。有人去了中國,真的賺了大錢,也過著人人欣羨的高檔生活,開口閉口都是你們台灣人的薪水能看嗎(當然,我們的薪水目前還是太低);有人去了歐美,用別人的語言奮力的掙扎,朝自己理想的生活邁進,苦的時候煮碗泡麵,沒事到公園野餐、劇場看戲、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擦肩而過,是虛幻也是過癮。
留在台灣的人,有的是想走卻走不了,有的是不甘願走,有的還願意相信。我們曾經經濟輝煌過,也數次經歷轉型陣痛,一直到此刻,我們都還痛著;這次防疫台灣真的做得很好,也很值得驕傲,世界也看見了。我們發現,原來,這塊土地根本不比別人的差;原來,錢賺得再多,沒有健康也是枉然,原來,「人權」或「言論自由」這種太平盛世下,看似不痛不癢的字眼兒,竟在荒唐絕倫的2019年突然發威,以一種銳不可擋的衝擊,震撼了長期對政治無感的我(們)。
(編按:你自己還不是趴趴走?)
(小胖:謝謝台灣讓我可以趴趴走。)
(編按:哪來的錢?)
(小胖:反正不是中共的錢。)
當年阿妹唱國歌被中國封殺,我只覺得阿妹好衰,為什麼連唱個國歌都要被禁,也有點沮喪為何我們的國家不能保護自己的歌手;或許大家都質問為何國家不能硬起來,但國家硬起來(得有技巧跟手腕)的前提得要人民先支持國家啊,吃裡扒外還要台硬是不是也強台所難?當然啦,團結一至這種鬼話留給中國官媒用就好;我比較在意的是,我們是否落入一種「總是譴責較弱勢而非價值偏差那一方」的標準?女生被侵犯就怪女生穿太短;包機無法成行只怪台灣政府無力,而忽略中國政府不願溝通且百般刁難的事實;或許有人質疑,為何台灣政府不能降低國格委曲求全,為了「人道理由」?抱歉,我還是很傳統的人,國格一但退了,就只能一路退下去,這也是我們為何用817萬張票決定台灣此刻的未來。
我無能談包機事件,但我贊成呂秋遠律師說的:「…現在講人道的這些人,遇到中國相關的其他議題時候,就都會變成不能人道。多點愛與關懷,會跳過新疆人,少點政治,會跳過西藏人,狗官,會跳過林鄭長官的濫殺無辜。有人或許會質疑,不要移轉焦點,民進黨政府難道在這次議題就很人道嗎?不,這是不一樣的議題,要講人權,要講兒童權利公約,要講民粹與歧視,就要講西藏的宗教自焚、新疆的再教育集中營,與香港的性侵、失蹤、殺人、無差別毆打民眾事件。而這次的包機事件,不是人權議題,是公共衛生專業議題,不要打擊錯誤好嗎?」
「是不是先顧好了自己,才有辦法關懷他人呢?」是我這陣子常想的。《寄生上流》裡的某句台詞:「有錢的人當然善良。」也讓我咀嚼再三,更常想到的是,當初川普喊:「America First!」的時候,我們似乎也嘲弄他什麼鬼口號;但,反觀現在我們護衛著台灣說,防疫要以台灣2300(到底是2300還是2400啦)優先,我們相信的,跟我們此刻的標準,與當年美國人堅持的,又有什麼不同呢?
回歸重點(是說這輩子大概也無法有),世界最理想的樣貌,當然是沒有國界,彼此關懷,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也都能有同理心關愛;疫情是對人心最大的考驗,我也在各式新聞輿論的相互踏伐聲中,踩著過往身為台灣人在世界走跳的回憶,再次面對自己的邪惡與自私,重新思考自己與政治和國家的關係。
沒有任何事有標準答案,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繼續獨立思考,當然能獨立最好(誤)。
香港中醫學會會長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評價
大部分女性,都會經歷一個月一次的 #經痛,有沒有聽過經痛程度表?從第二級腹部少許不適,令人難以冷靜下來,到第七級,痛到像被鐵球擊中,痛到找不到生存意義,只能勉強保存意識,可想而知經痛何等折磨身心!經痛問題可大可小,如果因為 #子宮內膜異位 引起,未能及時診治,除了受痛苦煎熬外,更有機會導致不孕,香港中醫學會會長 #汪慧敏 教授,詳解子宮內膜異位帶來的問題。全文:https://bit.ly/3tHRokE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zfgrhrl_M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