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星期二 絕對音樂】
「有一種感覺,會讓人忘了一切,即使再辛苦、再難熬,
卻依舊挫折不了對它的投入,那種東西就叫做『熱情』,
當你開始願意為一件事、一個人,甚至一份關係,付出關懷與認真的時候,
『熱情』便開始萌芽了…。」
SO~~不要擔心此時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報,
更不要因為看不到成果就放棄,
因為這些付出都是為了紮根!
試著找回你的熱情吧!
下午4:00-6:00
芳翎的「絕對音樂」~~ON AIR)))))),
就在南投廣播 FM99.7
線上收聽請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蔡康永:人生不是考試,沒有60分才算及格這件事!》
金鐘獎最佳節目主持人蔡康永,今年出版的《蔡康永的情商課2:因為這是你的人生》,顛覆外界對於「及格」的刻板印象,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訂定及格的分數,不一定是60分,也可以是40分。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彈性空間,在每件事的兩個極端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舒服位置。
再過20幾天,就是農曆新年了。聽到「過年」這兩個字,你腦海浮現的是與久違親友開心的團圓畫面?還是想到可能會遭受大家的連環發問,就心頭一沈、倍感壓力呢?
後者,可能是愈來愈多人對於過年的感慨。在溫情攻勢下,難得的相聚時光,變成興奮與焦慮並存的兩面刃。其實,過年的場合,只是將我們日常面對的各種人情壓力和情緒勒索,「一次性」地放大而已。
對於有此困擾的人來說,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場合呢?許多專家都會傳授「過年話術」,但在話術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習「情商」。將評價自己的標準,從那些「關心」的親友嘴上,拿回到自己的手中。
金鐘獎最佳節目主持人、以睿智洞見成為許多人心靈導師的蔡康永,2018年便以「情商」為主題,寫下《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這本書在兩岸三地大賣超過百萬本,成為華語世界2019年度暢銷書冠軍;而在今年,他又帶來了續集《蔡康永的情商課2:因為這是你的人生》,繼續分享怎麼落實情商這個課題。
人生幾分才及格?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
「有壓力,表示有人對你有所期待,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蔡康永笑說,我們從出生以來,就承受來自周遭的各種關心與壓力,而這些期待是我們活下去的重要動力。
「想想,如果你活在一個沒有任何人對你有所期待的世界,根本會活不下去吧?」但蔡康永強調,我們可以接受親人與外界的關心,但不代表我們就必須將他們的標準,當作自己對自己的評分。
閉上眼睛,想想自己想達成的人生目標,例如尊嚴、幸福、財富、成功……。每個人腦中一定都有一片美好藍圖,但對於這份藍圖的想像,每個人由於成長與生活背景不同,有著很大的差異,「有差異,代表其中有很大的彈性空間」。
或許太多人被「考試」從小荼毒到大,覺得任何事情都應該有一個「好」的標準,做到了才叫真正的「好」。就算不能拿到100分,至少要做到60分以上才算及格,如果考了59分,就是不及格、就是失敗。
當我們還小時,因為上學,所以不得不遵從老師說的,100分才是滿分、60分才是及格;當大家逐漸長大後,會開始發現,許多事情並沒有一定的評分標準,那些加諸於我們身上的期望,都是來自別人的標準,不是我們對自己的標準。
就像在外人眼中,你只拿了59分,就是不及格,「但為什麼你本人不能決定,59分就叫做及格呢?」蔡康永提出反問。
少了對生活的想像力,等於將自己擠進別人的標準中
蔡康永進一步表示,會認定一定要60分才算及格,59分就是失敗,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少了想像力,所以將別人賦予我們的想像,變成自己的標準,拚命想要擠進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框框中。
「但想像力,是人類最偉大的能力,」蔡康永說,對每件事情,只要我們發揮想像,就一定能找到一個與別人認定不同、但對自己來說一樣很棒的情境,「這時,你等於給了自己一個很大的彈性空間,去面對外人給予的標準和質疑。」
這正是為什麼蔡康永這兩年動手寫「情商課」書籍的理由,因為情商最重要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恰如其分」。也就是打破那個僵固在腦中的「60分」,學習給予自己「剛剛好」的標準,「更重要的是,這個標準可以浮動,理解這點,你就會有彈性,人生就會從別人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好過非常多」。
給自己彈性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從別人的標準裡解放
有人可能會狐疑,「彈性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標準都自己訂,都是你在自圓其說,那你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是非常狡猾嗎?」
「我必須回答,是。而且這件事太重要,你就是要自圓其說!」蔡康永大笑。
很多人把「活在自己的世界」形容得非常極端。例如如果有人被貼上「活在自己世界裡」的標籤,這個人就好像會做出吃東西非常粗魯大聲、把垃圾丟到馬路上、甚至裸體在街上走來走去等行為。當說一個人「謹守本分」時,腦中立刻浮現一個完全沒有自我、動都不敢動的人;講到一個人「狂放」時,似乎就是每天喝酒喝到吐,留著長髮鬍鬚,完全不修邊幅。
「誰說活在自己的世界是這樣呢?為什麼每件事都被那麼極端化?」蔡康永解釋,情商課中所說的給自己彈性,強調的是「恰如其分」,每件事情都可以在兩個極端間,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舒服位置。
蔡康永以「吃飽」為例,在不同時候,每個人對「飽」的標準一定是浮動的,沒有規定每餐一定要吃多少公克的食物、維持一克不差的體重,才叫做「飽」。今天餓了就多吃點,不餓就少吃點;天氣冷胖一點,天氣熱瘦一點,存一點脂肪用在不時之需,不是一種常態嗎?
一旦明白這件事之後,我們就得到對外人評價的豁免權,「天哪!我終於可以幫自己訂及格的標準了,」蔡康永笑說,「當然你也可以訂40分就及格的低標,從此一天到晚都及格,這很狡猾,可是也很好用」。
小心別人評價中隱藏的負面判定,看透就是自覺的開端
有人會認為,這樣不就放棄原本的信念、和外界妥協了嗎?
蔡康永強調,用「妥協」這個字眼時,裡面就隱藏了某種負面的「價值判斷」。說一個人對某件事妥協時,就好像他變墮落了。但世界不是圍繞著我們轉的,人的一輩子、甚至每一秒都在做出某種妥協,妥協不是壞事。
就像有些人會感嘆「你怎麼變了?」這句話也是另一個貶意,為什麼說一個人變了,就彷彿他向下沈淪,難道不能是成長與提升嗎?
能擁有這種「質疑別人所定下標準」的思考,就是情商,也就是彈性。如果一個人毫無察覺地就接受這些隱藏在言語裡預設好的價值觀,把妥協、變了當作成負面詞,不就等於將別人的標準當成自己的標準去活嗎?
這就是蔡康永強調的情商。「給自己一個充滿彈性、可以浮動的標準」,不只為了讓我們可以活下去,更重要的是「開心的活下去」,透過情商,幫自己找到一個面對外界評語,心裡依然能保持舒服自在的狀況。
讀書、旅行與朋友,幫你拓展對人生想像力的彈性
很多人問蔡康永:「可是我不知道彈性要從哪裡來?」,他強調,彈性是從「增加觀點」而來,拓展自己對事物觀點的想像力,就會更容易找到舒服生活的彈性。
而新觀點的來源,蔡康永推薦三個好方法:朋友、旅行與好書。
如果身邊有很多能夠提供不同價值觀的朋友,那是一件很棒很幸福的事,聽到不同的想法,可以讓自己的觀點更多元。
另一個方法是旅行。旅行可以接觸到和原本生活完全不一樣的文化,你可能會發現,在某些地方,原來遲到兩小時也叫準時;或下午睡覺三小時也可以叫做在上班。
更重要的是,哪些地區幾百萬上千萬的民眾,居然都是依據那個可能在你眼中「完全不可以」的價值觀而活,而且還活得挺好的,這種震撼可以打開眼界,原來世界並不是只有你知道的那套做法,才是唯一正確的。
最後一個方法是閱讀,書中擁有大量我們自身人生經驗無法獲得的觀點。每打開一本書,就等於看見那位作者窮畢生之力,用他的人生換來的某些觀點。
蔡康永說,「情商」就是幫我們透視那些別人所設下「你必須要去做的事情」,察覺別人給予自己的設限,用自己的標準為自己評分,就能在做自己與符合別人的期待中,取得內心的寬裕與自由。這也是他第二本書的大標,取名為「因為這是你的人生」的意義。
(文章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70221)
***************************
食物標籤豁免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
在「不要幫孩子交朋友」那篇文章,我提到兒子的故事,有網友問我「為什麼要從小給孩子規矩?」,規矩是否和做自己互相抵觸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一點也不陌生,在當老師的那些年裡,常常被家長問起,做為大人,我們是否要給予自由讓孩子想說(做)什麼就說(做)什麼?給了太多自由害怕孩子從此變成白目的媽寶,不給自由又擔心孩子失去做自己和冒險的勇氣,兩邊在拉扯著父母,到底中間的平衡點在哪裡?
可能因為教育背景出身,我常被很多人誤認為是「鼓勵孩子盡情做自己」的,於是三不五時就會接收到比較激烈的言論,告知我不可以在網上散播這種觀點,並舉出社會事件種種案例,企圖「矯正」我的想法。剛開始在網路上寫文章的時候,如果看到這類的留言,我可能會因此生氣覺得委屈,現在倒覺得可以從這些人的聲音,挖掘寫作的靈感,比如說這篇文章。
#規矩存在的意義是保護
我想這真的是天大的誤解,我的確是「鼓勵孩子做自己」,但我從來不反對設立規矩,甚至是希望要從小給孩子設立規矩。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規矩存在的意義」,我個人認為規矩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保護孩子,舉個例子來說,雙寶有陣子對闖紅綠燈的人特別感冒,只要在路上看到不遵守教通規則的人都會生氣。
有次雙寶妹跟我說:「媽媽,明明有交通規則叫大家不要闖紅燈,為什麼那些人還是要明知故犯呢?」我摸摸孩子的頭讚許她的正義之聲,然後接著說「交通規則的存在是什麼你知道嗎?寶貝。」「當然知道啊!是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嗯,你說得很好,交通規則的存在的確是為了保護大家,為了促進大家遵守規則甚至設有處罰,但是這世界上總會有人抱著僥倖心理,以為只闖一次不會怎麼樣,這些人明知道規則的存在還硬要違反,那麼就要有心理準備,要承受危險,不論是身體上受傷,或是金錢上的損失,最嚴重還可能因此失去生命。」
可是這樣的規矩什麼時候可以打破?在緊急時候!例如救護車要趕著去救人,眾所周知救護車擁有權力違反交通規則,因為人命關天,生命不論在精神或現實世界裡,都理應享有豁免權,獲得至高無上的尊重。我告訴孩子救護車的事情,是想讓孩子明白,即便是一個國家的規矩-法律,也必須要有彈性的空間,唯獨在這種危急時刻,打破規矩反而變成在保護生命。
那如果場景換成是在家庭裡呢?孩子可不可以在家想說(做)什麼就說(做)什麼?能不能說髒話?能不能胡亂打人?想吃零食的時候就吃?想玩3C產品就無限制的玩?當然是不可以!那又該如何給孩子設立規矩?
#好的規矩要具體並可預測
比如說為什麼不能想吃零食的時候就吃零食,為的是保護他的建康;再比如3C產品為什麼要限制使用時間,為的是保護他的視力,然而孩子末必能了解父母設立規矩是為了保護他們,所有的孩子都是短視近利的,他看不到未來可能產生什麼樣嚴重的影響,所以設立規矩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做為父母我們盡可能不要這麼說,而是把規矩設得明確具體,例如零食可以在什麼時間吃,吃幾包就不能吃了;3C產品一次可以玩20分鐘,並設置鬧鐘,時間到了就不能玩之類的。
大部分孩子都會跟父母耍賴或抗爭,認為父母的規矩不符他的意,別說孩子了,其實大人的世界不也是如此,所以做為父母就接受孩子有表達耍賴或抗爭的自由,但定下的規矩就要堅定實行,接受孩子表達上的自由,不代表就要因此讓步,身為父母我們有管教孩子的義務和責任。
那如果孩子違反了規矩,也會有適當的處罰,例如我常說的自然懲罰法,如果孩子不想吃正餐,浪費了食物,那麼這餐到下餐的時間將不會給予孩子多餘的食物,要忍受自己浪費食物帶來的飢餓感,這是孩子違反規矩帶來的後果,得自己承受它。如此一來,孩子將會清楚明白,如果做了這件事會導致什麼後果,後果是可預測性的,這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帶小孩是這樣的,如果做錯了某件事情,今天可能沒事,明天卻可能挨一頓罵,後天卻是被打了一頓,規矩任憑大人的心情而定,如此搖擺不定的作法不僅讓孩子無所適從,他不能正確解讀大人的行為,只會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他是不好的孩子。」
規矩的不可預測,會讓孩子瘋狂地想試探底線,他想知道做了某件事會帶來什麼結果,一次又一次加重行為的嚴重性,看看父母會拿他怎麼辦?一般父母大概只會看到表面上孩子一次又一次不斷地犯錯,可曾知道那是由於孩子的不安全感作祟,孩子內心想知道是「父母是不是還愛著我?」一個不具體又無法預測的規矩,將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甚至引發家庭的混亂。
#別讓規矩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
行筆至今,我想做個小小的提醒,一個孩子是否遵守規矩,和其個人品性的好壞完全無關,只是我們常常會把兩者混為一談,輕易給孩子下標籤,這在成人的世界亦是如此,某人一旦犯了錯,從此就得背負「壞人」的名號,這輩子永劫不復,法律的懲罰也許有期限或停止之時,眾人的眼光才是擺脫不了的終身監牢。
對於一個正在歷經社會化過程的孩子來說,做為大人的我們應該要有容錯的胸懷,孩子正在學習「什麼是該做的事」「什麼是不該做的事」,尤其每種社會除了顯性的規矩,還有看不見的隱性「潛規則」,就算是大人也不見得能完全掌握得透徹。
更別忘了管教的出發點是愛,千萬別讓規矩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犯錯並承擔錯誤帶來的後果,那之後就兩清了,一點都不影響他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也沒必要背著什麼心理負擔,這才是規則存在的理由,讓大家變美好的真實意義吧!
#愛可以沒有條件
#管教卻要有原則
#照片是網路免費圖庫非我家雙寶😉
食物標籤豁免 在 【食安這一家】第三集:營養標籤 - YouTube 的八卦
秒懂营养 标签 ,做自己的营养师,健康不用愁;最全面营养 标签 ;揭秘营养成分 标签 的真相;轻松教你看食品 标签 ;如何读懂食品 标签 ;关于食品 标签 的最重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