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
在「不要幫孩子交朋友」那篇文章,我提到兒子的故事,有網友問我「為什麼要從小給孩子規矩?」,規矩是否和做自己互相抵觸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一點也不陌生,在當老師的那些年裡,常常被家長問起,做為大人,我們是否要給予自由讓孩子想說(做)什麼就說(做)什麼?給了太多自由害怕孩子從此變成白目的媽寶,不給自由又擔心孩子失去做自己和冒險的勇氣,兩邊在拉扯著父母,到底中間的平衡點在哪裡?
可能因為教育背景出身,我常被很多人誤認為是「鼓勵孩子盡情做自己」的,於是三不五時就會接收到比較激烈的言論,告知我不可以在網上散播這種觀點,並舉出社會事件種種案例,企圖「矯正」我的想法。剛開始在網路上寫文章的時候,如果看到這類的留言,我可能會因此生氣覺得委屈,現在倒覺得可以從這些人的聲音,挖掘寫作的靈感,比如說這篇文章。
#規矩存在的意義是保護
我想這真的是天大的誤解,我的確是「鼓勵孩子做自己」,但我從來不反對設立規矩,甚至是希望要從小給孩子設立規矩。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規矩存在的意義」,我個人認為規矩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保護孩子,舉個例子來說,雙寶有陣子對闖紅綠燈的人特別感冒,只要在路上看到不遵守教通規則的人都會生氣。
有次雙寶妹跟我說:「媽媽,明明有交通規則叫大家不要闖紅燈,為什麼那些人還是要明知故犯呢?」我摸摸孩子的頭讚許她的正義之聲,然後接著說「交通規則的存在是什麼你知道嗎?寶貝。」「當然知道啊!是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嗯,你說得很好,交通規則的存在的確是為了保護大家,為了促進大家遵守規則甚至設有處罰,但是這世界上總會有人抱著僥倖心理,以為只闖一次不會怎麼樣,這些人明知道規則的存在還硬要違反,那麼就要有心理準備,要承受危險,不論是身體上受傷,或是金錢上的損失,最嚴重還可能因此失去生命。」
可是這樣的規矩什麼時候可以打破?在緊急時候!例如救護車要趕著去救人,眾所周知救護車擁有權力違反交通規則,因為人命關天,生命不論在精神或現實世界裡,都理應享有豁免權,獲得至高無上的尊重。我告訴孩子救護車的事情,是想讓孩子明白,即便是一個國家的規矩-法律,也必須要有彈性的空間,唯獨在這種危急時刻,打破規矩反而變成在保護生命。
那如果場景換成是在家庭裡呢?孩子可不可以在家想說(做)什麼就說(做)什麼?能不能說髒話?能不能胡亂打人?想吃零食的時候就吃?想玩3C產品就無限制的玩?當然是不可以!那又該如何給孩子設立規矩?
#好的規矩要具體並可預測
比如說為什麼不能想吃零食的時候就吃零食,為的是保護他的建康;再比如3C產品為什麼要限制使用時間,為的是保護他的視力,然而孩子末必能了解父母設立規矩是為了保護他們,所有的孩子都是短視近利的,他看不到未來可能產生什麼樣嚴重的影響,所以設立規矩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做為父母我們盡可能不要這麼說,而是把規矩設得明確具體,例如零食可以在什麼時間吃,吃幾包就不能吃了;3C產品一次可以玩20分鐘,並設置鬧鐘,時間到了就不能玩之類的。
大部分孩子都會跟父母耍賴或抗爭,認為父母的規矩不符他的意,別說孩子了,其實大人的世界不也是如此,所以做為父母就接受孩子有表達耍賴或抗爭的自由,但定下的規矩就要堅定實行,接受孩子表達上的自由,不代表就要因此讓步,身為父母我們有管教孩子的義務和責任。
那如果孩子違反了規矩,也會有適當的處罰,例如我常說的自然懲罰法,如果孩子不想吃正餐,浪費了食物,那麼這餐到下餐的時間將不會給予孩子多餘的食物,要忍受自己浪費食物帶來的飢餓感,這是孩子違反規矩帶來的後果,得自己承受它。如此一來,孩子將會清楚明白,如果做了這件事會導致什麼後果,後果是可預測性的,這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帶小孩是這樣的,如果做錯了某件事情,今天可能沒事,明天卻可能挨一頓罵,後天卻是被打了一頓,規矩任憑大人的心情而定,如此搖擺不定的作法不僅讓孩子無所適從,他不能正確解讀大人的行為,只會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他是不好的孩子。」
規矩的不可預測,會讓孩子瘋狂地想試探底線,他想知道做了某件事會帶來什麼結果,一次又一次加重行為的嚴重性,看看父母會拿他怎麼辦?一般父母大概只會看到表面上孩子一次又一次不斷地犯錯,可曾知道那是由於孩子的不安全感作祟,孩子內心想知道是「父母是不是還愛著我?」一個不具體又無法預測的規矩,將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甚至引發家庭的混亂。
#別讓規矩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
行筆至今,我想做個小小的提醒,一個孩子是否遵守規矩,和其個人品性的好壞完全無關,只是我們常常會把兩者混為一談,輕易給孩子下標籤,這在成人的世界亦是如此,某人一旦犯了錯,從此就得背負「壞人」的名號,這輩子永劫不復,法律的懲罰也許有期限或停止之時,眾人的眼光才是擺脫不了的終身監牢。
對於一個正在歷經社會化過程的孩子來說,做為大人的我們應該要有容錯的胸懷,孩子正在學習「什麼是該做的事」「什麼是不該做的事」,尤其每種社會除了顯性的規矩,還有看不見的隱性「潛規則」,就算是大人也不見得能完全掌握得透徹。
更別忘了管教的出發點是愛,千萬別讓規矩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犯錯並承擔錯誤帶來的後果,那之後就兩清了,一點都不影響他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也沒必要背著什麼心理負擔,這才是規則存在的理由,讓大家變美好的真實意義吧!
#愛可以沒有條件
#管教卻要有原則
#照片是網路免費圖庫非我家雙寶😉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Henry 羅寶鴻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打擾了,想跟您請教一些教養上的問題,我的老大6歲快上小一,最近我覺得跟老大的關係經常處於緊繃的狀況,我感受到自己因為他要上小一,所以會希望他在生活規矩及待人處事上能夠有一些認知而對他有更多的要求,比如會希望他能把該做的事先做完,再去做想做的事,或者希望他能多看一些書、多練習寫字、算數等等,甚至是在生...
管教卻要有原則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評價
打擾了,想跟您請教一些教養上的問題,我的老大6歲快上小一,最近我覺得跟老大的關係經常處於緊繃的狀況,我感受到自己因為他要上小一,所以會希望他在生活規矩及待人處事上能夠有一些認知而對他有更多的要求,比如會希望他能把該做的事先做完,再去做想做的事,或者希望他能多看一些書、多練習寫字、算數等等,甚至是在生活規矩上能夠比幼兒園時期多一點進步,但是小孩的反映若是抗拒、不配合時,我就很容易動怒,甚至直覺式用威脅的口吻,想當然換來的結果就是親子衝突,他大哭、我生氣,然後又要想辦法修復,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該堅持就要堅持,不能給予太多彈性,就變得沒有原則,基於這樣的想法,不知道對於6歲小孩是否過於嚴格?
同時,有時我覺得該管教時,先生的反映卻不如我的預期,他可能覺得不需要,或覺得沒那麼嚴重,這時我就會覺得很受傷,間接也會影響到夫妻之間的感情,想請問老師到底該如何拿捏?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OS-VcX7nFQ/hqdefault.jpg)
管教卻要有原則 在 管碧玲 Youtube 的評價
20131211管碧玲於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時,直指教育部未能施張魄力領導、效力不彰。她首先指出,「輔導轉學」校規自始於法無據,早在2012年3月當時之教育部長蔣偉寧在管碧玲要求下,允諾在三個月內全面清查全國高中職校規,但至今仍有學校不明白不得輔導轉學違法。針對特殊難以管教學生,管碧玲已修國民教育法第十條,增加心理輔導專業人員,教育部應落實政策,通令專科學校及高中職等各級學校,應積極輔導,不得強制轉學。第二,私校為減低教師出走而制訂嚴苛人事契約,教師離職不但需繳回各項獎金、賠償包括勞健保等各項費用,還得負擔不合比例原則之違約金,否則不發離職證書,不能累計年資。為保障教師權益,5/23教委會通過決議,教育部承諾三個月內提出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教師任用及離職定型化契約草案,至今未辦。第三,私立學校開辦進修教育經教育部核准後,卻違法遠端委辦,學校並無合格師資,以致學生繳費上課後卻無法拿到學分證書。最後,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後,各校性別平等委員會擔負重任,但調查採證之專業配套不足,以致有縱放加害者、亦有冤枉教師的案例。教育管理龐雜,教育部應徹底改革組織文化。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UKNNPv01K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