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 專訪
【管理學潛移默化,成就杜書伍通路帝國】
1970年代初識管理學,杜書伍就深受吸引,更成為他日後打造聯強集團的軟實力基礎。然而,工程師出生的杜書伍,為何選擇通路一行?又如何帶領企業走向市值成長1,052億元的榮光之路?
1970年,聯強總裁杜書伍成為大學新鮮人,進入國立交通大學(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系就讀。五十年後,他成為交大在台復校後的第八十位名譽博士。
今年1月25日交大舉辦的頒授典禮上,雖因疫情,並未廣邀貴賓,但仍聚集了多位產業界大佬,包括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光寶集團前總裁林行憲、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等人親往,見證光榮時刻。
近幾個月來,杜書伍可說「喜事連連」。在交大頒發名譽博士前兩個月,2020年10月27日,他才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等共七人,獲頒第九屆工研院院士。
而稍早之前,在《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10月號發布「台灣CEO 100強」評比,杜書伍榮獲第四名,於10月8日才剛參加贈獎典禮。
三個月內連得三大殊榮,讓他的團隊也忙得不可開交,開玩笑說,「短期內應該不要再得了吧。」
在《哈佛商業評論》台灣CEO評比中,杜書伍擔任聯強國際領導人期間,繳出3924%的總股東報酬率及市值成長1,052億元的傲人成績。此項評比進行三屆以來,杜書伍每屆上榜,且全在十名內,經營功力可見一斑。
在領取名譽博士時,杜書伍以幽默且感性的口吻表示,這個博士,他念了五十年。事實上,在大學時期,杜書伍就展現不同於一般科技人的遠見和企圖心。
#管理素養為成功奠基
1970年代,國內資訊科技還在萌芽,一部電腦主機價值上百萬美元,可望而不可及,全台灣電腦數量更是屈指可數。「那時很怕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杜書伍笑說。他不斷思考,如何補強未來職涯發展能力?
隔年,交大管理科學系成立,讓杜書伍想到,企業營運不但要靠電腦,更要了解管理的內涵。因此他從大二就開始選修許多管理課,愈讀愈感興趣,畢業時一共修了超過二十個學分。
服兵役前,已對管理學深深著迷的杜書伍,還買了一本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著作《管理:任務、責任、實務》(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把這本超過八十萬字的大部頭書,帶到部隊「練功」。這本書至今他仍保留,裡面有當時他逐一劃重點、做眉批的珍貴紀錄。
台灣管理學先驅許士軍教授是這本書的三位譯者之一,而去年杜書伍在台灣CEO 100強的贈獎典禮上,也是從許士軍手中接過這項榮耀,不但巧合,更讓杜書伍感覺意義非凡。
杜書伍回憶,當時還沒有工作經驗,對管理學雖難深刻體會,但產生潛移默化效果,成為深植於內心的管理素養,所以他常說,這是他的「隱藏版學歷」。
#懷抱解決問題的心
這個隱藏版學歷帶給杜書伍最大的收獲,是後來他在經營企業時,非常強調要建立管理機制。有了管理機制才能不斷複製、成長,這也是他帶領聯強成為亞太第一及世界第二大資通訊產品通路集團的重要關鍵。
另外,面對工作的心態,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不挑工作,只想解決問題,」杜書伍強調,從退伍後進入神通集團擔任研發工程師開始,他一直抱持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工作,有什麼需要,他就接什麼工作。
24歲進入神通集團,32歲升任副總經理,1988年聯強國際成立,杜書伍接任總經理時也才36歲,外人看起來似乎是坐著直達車升官,但其實,是他把每一份工作,都當成是自我磨鍊和拓展視野的機會。
杜書伍進入神通集團後,歷經了許多不同於一般研發人員的職涯,一路從研發、業務,到負責行政管理、蓋廠房,甚至還創辦過一本雜誌《微電腦時代》,更難得的是這本雜誌還得過金鼎獎。
杜書伍說,要接行政事務前,有人勸他三思:「你做業務,業績好,大家都拍手,為什麼要去做常捱罵的行政?」但杜書伍想,研發和業務他都歷練過了,但對後面的行政支援不熟悉,而且自己也常覺得行政部門效率不佳,為什麼不自己去做做看?
所以,他去做了一年的行政,「又練了很多功力出來,」晚上11點下班是常態,但他不以為苦。
聯華神通集團大家長苗豐強,跟杜書伍共事超過四十年,很早就發現杜書伍總是公司最晚走的人。苗豐強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可看出杜書伍堅持的性格:當年公司交由杜書伍負責籌建神達電腦第一座竹科廠時,杜書伍只要不滿意品質,就是打掉重做,「我也接到不少廠商的抱怨電話。」
杜書伍總說,進入職場的前十年,「就已經把經營企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經歷過了。」
#開創高科技整合服務
聯強國際的成立,把杜書伍的生涯推上顛峰,多年來,他也成為聯強的代表性人物。
聯強國際在三十多年前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經營模式,從專業通路商概念出發,將過往各自獨立的銷售、配送、維修等項目整合起來,讓高科技產品從生產到配銷成為一條龍的整合型服務。發展至今,聯強營運據點遍及全球38個國家與地區。
但杜書伍本人是工程師背景,為何投入通路行業?
杜書伍表示,他一路歷練下來,體會到資訊產品要普及,必定要靠通路,但通路的布建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當時絕大多數人都投入研發製造,我就去開發通路,比別人早一步布局。」從這個事業的選擇就顯示了杜書伍差異化策略的本領。
杜書伍在交大的同班同學,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曾說,當年他們的同學大多選擇從事高科技產業,唯有杜書伍選擇了「通路」這個競爭激烈,又要管理龐大物資的辛苦產業。
為何選「辛苦產業」,還一做超過三十年?杜書伍認為,通路事業永遠都有新的挑戰和機會,雖然一方面覺得永遠做不完,但也不必擔心同樣的事情做到想打瞌睡。
除了具備策略思維與工作熱誠外,做為一個經營者,杜書伍非常重視可以快速複製的內部管理機制。深知企業經營要可長可久,不能靠「人治」,還得靠「機制」。
認識杜書伍的人都了解他是個「制度狂」。聯強剛成立時規模不大,幹部有限,很多事都要自己挽起袖子來做。杜書伍深知,公司制度設計不能從教科書或別人的經驗抄過來;再加上聯強是一個創新模式,也無從抄起,只好由自己扛起責任。「前面幾年好辛苦,白天上班,下班後晚上就回家設計制度,」杜書伍難得皺起眉頭說,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把公司帶上軌道。
#杜書伍夢想中的新家
聯強國際近期最令外界矚目的動態,是2019年9月以50.87億元,購入南港輪胎舊廠區改建案其中一棟商辦的部分樓層,未來會將總部從已承租超過三十年的民生東路辦公室遷至南港。
聯強在海外布局已久,在全球許多城市蓋過運籌中心和辦公大樓,但位在台灣的總部反而都是租的,直到八年前,現在的總部用地傳出都更消息,才讓杜書伍驚覺,是該在台灣有一個自己的家了。
在杜書伍的職涯中,一共蓋了超過三十棟廠辦,所以他對「蓋房子」很有自信。新大樓設計不假手他人,因為這不僅是聯強未來的家,也是他未來的夢想。
硬體固然重要,更傷神的是軟體。「(新大樓)這個決策,我的壓力很大!」杜書伍認為,企業總部應該要思考百年傳承,必須考量長期的環境變化和使用需求。
新大樓在物聯網的機制和核心軟體,是他花最多心思的地方。軟體必須是開放系統,未來只要升級軟體,就不怕建築功能過時。舉例來說,辦公大樓在上下班和中午休息時間,電梯很容易堵塞,如何讓電梯順暢運作,是大樓相當重要的一環。
為了創造最高的使用效率,杜書伍甚至親自拜訪電梯公司,了解他們的軟體如何設計,未來修改調整的空間如何……連這類小細節都要親力親為。
新大樓預計在2024年完工,由老闆親自量身打造的總部將以何種面貌出現?令人期待。
從大學時代醉心管理,到後來建立制度,杜書伍還有一項與眾不同的嗜好——透過文字傳播新觀念。
從2000年起,他把自己多年經營企業的心得,撰寫成一篇篇管理文章,已累積二百餘篇,超過五十萬字,部分還集結成書,十分長銷。
即使到今天,杜書伍都還在不斷思考有什麼東西可以做為寫作題材,即使在開會時,靈感一來,他就會馬上在手機上寫下標題,有空時再把文字整理出來,「有時興緻一來一個禮拜寫二篇,有時候偷懶就二個月沒寫,」杜書伍笑著說。
#數位轉型收穫成果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聯強國際全年營收預計微幅衰退1.66%,不過下半年業績已回升,12月甚至還創下單月營收374.6億元的歷史次高。這要歸功於推動多年的數位轉型,發揮了巨大功效。
其實聯強在成立初期就推動資訊化,所有制度都要靠資訊化平台來執行。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等產生諸多新應用後,杜書伍又發現資訊系統若只做內部管理絕對不夠,幾年前就在公司內部推動數位優化,甚至發展數位轉型。去年疫情,不但剛巧成為驗收成果的機會,更確定這是對的方向。
目前聯強內部資訊已廣泛串連,並利用APP讓員工隨時協同作業,因此去年3月大陸雖突然封閉,但聯強在大陸二十多個據點,連同香港、台灣在內,還是可以維持遠距作業。
聯強推動數位轉型有四項重點。第一是工作模式轉型。就是把一些制式化、勞力密集,像資料輸入這類工作數位化,改由電腦執行,一方面節省大量人力成本,效率也大幅提升。
第二項重點是管理轉型。以往有許多制式化工作,要花很多時間查核,交給電腦後,只要源頭資料正確,就一定可以產出正確結果,促成內部分工及管理方式改變。
第三項重點是商業模式改變。由於所有資訊數位化,不但可以做到橫向內部連結,甚至縱向與客戶連結。在透明和即時資訊流下,不需要再跟客戶曠日費時地核對資料,使得溝通模式、交易方式等等也跟著改變。
第四項,也是最重要的數位轉型重點,是創造新的商業機會。聯強有一個新的發展重點,就是「營運管理服務平台」,產品的製造商或品牌商,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取得協助。
在這個概念下,2016年新成立「通達智能運籌」公司,提供到宅服務、專業配送、智慧倉儲、快速維修和技術服務等五大類業務,至今在台灣已提供超過一百萬戶各類家電用品、淨水器、按摩椅等到宅安裝和維修,如同「家用產品的最後一哩(last mile)」,成長潛力無窮。
從創立初期挑燈夜戰擬定公司制度,杜書伍投注了一生心力,使聯強長成今日規模。外界看他總是意氣風發,但他說每天總是會有大大小小的挫折,但沒有挫折,就沒有克服困難後的欣慰和充實,「所以有時候要學會憋氣往前走,制度對了才能走得遠。」
文章出處:哈佛商業評論 / 作者:張彥文 / 攝影:池孟諭
#連結閱讀:
1.聯強總裁:制度是我們的信仰
http://bit.ly/34HVdsY
2.我的隱藏版學歷
http://bit.ly/3mZTyHC
3.談紀律不如談自律
http://bit.ly/3q4W2WL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19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5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代廣場 (英文:Times Square)是香港銅鑼灣的購物商場及商業大廈,是該區的地標性建築物,擁有香港唯一的四條螺旋型扶手電梯,由香港九龍倉擁有,其上蓋為辦公大樓:一座(前稱國民西敏大廈、蘇格蘭皇家銀行大廈)及二座(前稱蜆殼大廈)。時代廣場前身是香港電車的銅鑼灣電車廠,九龍倉早已在1974年擁...
電梯大樓 建築成本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日本311地震週年 福島重建核災善後進度牛步外界堪憂】
寒風暴雨中,日本東北地區宮城縣的民眾,在一整天時間裡,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沉痛悼念了2011年三月十一日大地震中,不幸失去生命的至親好友。
這場地震共造成超過兩萬兩千人喪生和失蹤,其中宮城縣是震感最強烈、損失最慘重、傳出最多死亡人數的重災區。八年過後,當初被海嘯沖垮的防波堤,最近好不容易修整完畢。不少受創街廓的樣貌,如今也在持續拼湊當中。然而就算滿目瘡痍的景物能夠再造,人事也已全非。民眾內心創痛的撫平,社區商圈的復興,汙染家園的重建,至今仍是條漫漫長路。
(NHK2012年紀錄片片段)
現在時刻下午兩點四十六分。長時間持續的晃動,襲擊日本全國各地。(不要緊,不要緊。好嚇人啊。地面裂開了!地面裂開了!震度七級。請注意照明燈。)猛烈的晃動,反覆持續了三分鐘以上。(好久啊。遠離建築物。人都快站不穩了。啊,樹倒了。冒煙了。車子有危險。大家別怕,戴好頭套。)
下午兩點四十六分,日本東北外海一百三十公里處出現板塊碰撞,引發芮氏規模九點零的超級強震,迅速向四週蔓延。
(NHK2012年紀錄片片段)
人類前所未遇的強震。伴隨著巨大的海嘯,吞噬了大小城鎮。土壤液化現象阻礙人們躲避海嘯。(這裡過不去,往回開也過不去。感覺已被困住了。趕快離開,海嘯要來了!)海嘯以出乎意外的速度朝人們襲來。(快往上逃!天啊!這算什麼呀!這是怎麼回事啊!)
這是日本有紀錄以來,發生的最大規模地震。地震發生一百秒後,震區擴散至關東。週期較長的「長週期地震動」幅度增強,持續撲向大都市。沒隔多久,巨大的海嘯突然以排山倒海之勢直接朝陸地襲來,
(災民)
什麼防波堤啊,別再流了。毫不顧忌我們的心情,
不僅城鎮轉瞬間化為烏有,連熙來攘往的仙台機場也全部淪陷。眼前的一切,猶如超現實電影般讓人無法置信。然而更駭人的還在後頭。
(NHK記者)
福島縣防災直升機拍攝到的影像。(第一核電廠。不得了了,被水淹了。)遭海嘯侵襲後不久的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位於海邊,冷卻核反應爐不可缺少的設備遭到破壞。
幾小時內,一、二、三號機發生爐心熔毀,輻射嚴重外洩,政府下令核電廠週邊二十公里內所有居民迅速疏散,同時持續以海水冷卻反應爐。福島核災發生,不僅東京電力公司犯下重大人為疏失難辭其咎,導致司法機關追究管理階層的法律責任,也擊垮社會大眾對核能的支持。2013年九月,日本政府宣布福島電廠四個核反應爐除役,完好的反應爐也要報廢,還承諾逐步縮小全國核電廠運轉規模。直到現在,東電仍在進行著艱辛的廢爐作業,以及輻射汙水滲入土壤,流入太平洋海域的棘手問題。
(小野明\東電福島核電廠主管)
務必小心好嗎?務必小心,務必小心。
除役工程曠日廢時。NHK記者日前實地走訪福島電廠一探究竟。和去年相較,走在園區雖已無須身著重裝,但室外輻射量仍可測得130微西弗,也就是說,若連續暴露室外長達八小時,輻射量將累積到一毫西弗,相當於一個人平均一整年曝露到的劑量。再往三號機內部靠近,可看到東電架設了巨大鷹架,要從燃料池中取出燃料棒。這裡共有超過五百支燃料棒,必須全部移除後才能正式展開反應爐除役工程。東電稍早對外坦承,設備機械裝置頻出狀況,加上機內燃料碎屑移除問題懸而未決,導致整體廢爐工程進度嚴重落後,比當初預估的啟動時程整整延遲四年。
(NHK記者:東電能在四十年內完成廢爐(除役)工作嗎?)
目前首要的目標,我們希望加緊努力,而且安全、確實、毫不拖延、迅速地工作。
福島核災善後工作未了,另一頭日本政府為了達到減碳、能源穩定和降低財政支出的目標,在不久前被迫宣布政策大轉彎,決定重啟全國各地在核災後一度暫時關閉的核電廠,希望藉此緩解當時為了儘快彌補供電缺口,擴大進口液化天然氣所衍生的巨額成本負擔,甚至在新的國家能源計畫中,將核能、燃煤、天然氣發電並列為基本電力。另一方面,在災後重建上,儘管政府公營住宅達成率超過百分之九十五,但大批在倉皇中撤離的民眾,至今仍有超過五萬人滯留在外。災區清理進度牛步,有的人眼睜睜看著家園被夷為平地,心中滿是無力感。
(福島災民)
出問題了,心裡感覺實在很糟糕。
根據媒體報導,現行災後重建政策還衍生出另一個新問題,那就是老者的孤獨死。講求效率的異地安置措施和高門檻住宅資格審查過程,讓年輕人選擇離鄉,進一步導致重建後社區邁向高齡化。昔日鄰里社群關係都已全部瓦解,讓不少老人的晚景十分淒涼。
(福島災民)
現在生活已經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了,死了不是更好嗎?
日本政府法定的311大地震災後重建期為十年,編列預算至今已超過三十兆日圓(約合台幣八千三百億)。隨著期限逐漸逼進,有關當局發現重建工程遠比想像中複雜,正考慮以成立新組織方式延續計畫,同時進一步加強社群關係營造和心裡復健的工作。在災區小學裡,今年三月是震後出生的孩童入學的年份。學校不厭其煩地從頭開始教育地震知識。
(小學校長)
所有一切都被大水沖走,街道都不見了,很多人不幸喪生。我當時在災區一所學校教書,那對我來說是非常悲傷的經驗,對很多學生來說也是,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忘記這件事情。
日本是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防災避災在日本一直受到各級社會大眾嚴密關注。以首都東京為例,市內高樓大廈林立且集中,一旦發生直下型地震,後果往往不堪設想。地震專家指出,在耐震度優化後的建築裡,當緊急狀況出現時,低層樓住戶原則上仍可待在室內,但高層樓住戶則可能因電梯斷電或毀壞而被孤立的風險。有鑑於此,不少大樓自發性建構防災互助組織,除了事先收集供一週消耗量的糧食和日常備品,也積極佈建例如游泳池等室內水資源轉化成飲用水的過濾淨化系統。
(東京居民)
還不錯喝。
(東京居民)
完全不覺得是游泳池的水。
住戶還共同出資架設了太陽能板,以備不時之需,畢竟人命關天,社區居民互助往往在救災過程中扮演重要的力量。儘管如此,專家仍建議,大自然善變難以預測,唯有向前看,保持警覺,做好準備。
電梯大樓 建築成本 在 呂如中 Facebook 八卦
單身就是自己照顧好自己,喜怒哀樂自己負責.
聊聊去年12月底去東京抓住聖誕尾巴的小休假----
1.民族性不同,日本電車不太有人讓座,讓了大多被拒絕,我為了"對得起自己"還是讓,他們拒絕了我再坐下來,即使孕婦也不接受我讓位...也好,我就可以好好休息.同樣的,眼睜睜看著醉倒的上班族在月台及車內吐,沒-人-理-會,特別的是一般人都應該因臭味而離開,日本人顯然習慣了,對方一邊吐,鄰座的照樣看書滑手機!我還抓回一個真要掉進鐵軌的醉漢一把,他當然不知道也不會感激我救他一命,我也很怕他吐我身上而快快離開,...多禮的日本民族,這一刻我只看到"距離".
2.如果心情好或沒行程,路邊有人問路需要英文翻譯的,我會用破英文主動幫忙,很多時候,我比當地人還懂東京,路多是我"走"出來的,可能幫得上忙.但這一次,我的警報器莫名響了...
一個西方背包客男性向兩個日本妹問路,我上前幫忙,是當時所在地銀座靠新橋的商業區,我想反正銀座吃晚餐和新橋吃晚餐都差不多,就帶他去新橋找那個大樓...沿途他一直很熱情問我體態的基本資料,感覺我比他還專心找路.順著google map來到一個不確定是不是他要的大樓,但不像他說的旅館,就是一般霓虹閃爍的建築,他要我跟他上去,我也覺得幫他確定一下樓層地址沒啥不好,進電梯到9樓,忽然我的內心警報器大響......怪了,只是一個普通樓層,為什麼心跳這麼快?......到了他要的那一室門口前,我竟出現一個念頭:
"我當好人也夠了吧?不必好到幫他敲門或進屋吧!就算他不是壞人,也可能希望我陪他,但這畢竟是他的人生,我不缺外國朋友,也不必那麼涉入!"......所以我立馬調頭說:"ok,you have to find your right address by yourself, I have to go, bye."電梯剛好沒離開,我一進電梯閃人沒理會那背包客的表情.說也奇怪,離開大樓,我的心跳就恢復正常了.
各位姊妹兄弟,男女老少都一樣,危險來的時候可能穿著天使的外衣,保護好自己就是什麼都多提防一點.
3.這次去東京,希望把幾家熟的咖啡廳資訊拍回來,當玩和工作混在一起,我負責任的性格,絕對是玩變少工作變多.總之,一天可能跑了六家咖啡廳(我那麼認真,你還不訂閱我的頻道真對不起我),肚子有六杯咖啡,加上晚上台場海邊低溫4度狂風吹,即使穿得非常暖,還是在趕捷運,暖氣一上來的那一刻,眩暈了!
(我一直想到那位190公分的藝人......)
我靠著月台旁的牆壁,無法動彈.
單身,這是自由的成本,我得照顧好自己.
我馬上拿藥出來吞,不動蹲在一旁,沒有一個人上來關心我,可能以為我是醉漢吧!我就是獨自面對,等藥性釋放,逐漸穩定.
我再一次正式提醒我那一直知道的守則便是:
"如中,慢一點,什麼都慢一點."
是不是快一點的人比較容易達到成功,我已經不會知道了,未來的日子,我要靠慢一點,證明還是可以成功.
電梯大樓 建築成本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時代廣場 (英文:Times Square)是香港銅鑼灣的購物商場及商業大廈,是該區的地標性建築物,擁有香港唯一的四條螺旋型扶手電梯,由香港九龍倉擁有,其上蓋為辦公大樓:一座(前稱國民西敏大廈、蘇格蘭皇家銀行大廈)及二座(前稱蜆殼大廈)。時代廣場前身是香港電車的銅鑼灣電車廠,九龍倉早已在1974年擁有。在1986年,行政局通過將電車廠遷至西營盤及西灣河後,便開始重建工程,而銅鑼灣電車廠最終於1989年3月30日遷出。當年該地區為住宅用地,而城市規劃委員會堅持重建項目不包括任何更多住宅空間。在1987年7月,九龍倉將160萬平方呎(148,600平方米)重建為寫字樓及零售用地的圖則。隨銅鑼灣電車廠搬遷,該地於1989年出讓予其合伙人。到了1991年,整個計劃正式宣布,該項目會興建186,000平方米零售及辦公室用地,整個興建成本為20億港元。最後項目在1994年4月13日正式開幕,成為當時銅鑼灣最大型的購物商場。時代廣場落成前的羅素街與霎東街一帶,是傳統街市與維修廠等,重建計劃徹底改變了附近的面貌。原本潮濕陰暗的羅素街,蛻變成名店林立的街道。時代廣場落成初期,連卡佛位置是位於商場地庫。商場地下及一樓則命名為時代坊,設有多家國際級時裝名店,場內的裝修與其他樓層不同,亦設有香港首兩對弧型的扶手電梯,分別連接地庫1層與地下,及地下與一樓。但到了1996年12月,c!ty'super在商場地庫開業,連卡佛被迫遷移至時代坊位置。最後時代坊便成為連卡佛一部份,原有的地板仍保留至今。時代廣場設施包括門口的大時鐘、露天大電視、大型購物商場、兩幢辦公室大樓、數十家食肆、內設57部扶手電梯、有700多個車位的停車場等,商場設有多家名店,而10-13樓的「食通天」飲食廣場則可在地面乘升降機或在設在9樓的扶手電梯到達。而地庫更連接港鐵銅鑼灣站A出口。目前時代廣場的食肆呎租約60元,零售業呎租介乎240至520元,最高呎租的一間舖為1,200元。
《高達系列》為富野由悠季自1979年所製作機動戰士高達一作所派生出來的一連串續作、外傳及其他系列的總稱。ガンダム(GUNDAM)在中國大陸一般譯為高達或敢達、港澳譯為高達,臺灣譯為鋼彈。這個由日本動畫公司日昇(Sunrise)之下製作的系列SF動畫作品,對以日本為首的世界全球次文化界產生重大的影響。除了動畫以外,作品還廣泛出現在電影、OVA、漫畫、小說、電子遊戲、特攝、模型等。本身品牌市值據估計逾500億日元。之前的巨大機械人動畫只是單純描述「英雄式的戰鬥」(超級機械人),而機動戰士高達則是在固定的世界觀中對國家、戰爭、人物有着深層的描繪。其中被稱為機動戰士的人型機械人作為武器和道具,被稱為「寫實機械人」,其後類似的機械人動畫因為高達系列的影響也進化真實系科幻類作品。今年適逢是機動戰士高達劇場版《馬沙的反擊》上映 30 周年,在日本有多個紀念活動。而銅鑼灣時代廣場亦會於 8 月11 日至 9 月 2 日期間,再度展開以高達為主題的展覽「GUNDAM DOCKS AT HONG KONG III」,並展出 6 米高的 RX-93 Nu高達及 MSN-04 沙煞比之間的激戰場面。Nu高達及沙煞比分別是高達系列人氣角色阿寶及馬沙的最終座機。在原作中,他們以這兩台機體進行決戰,為橫跨多套作品之間的恩怨作出了斷。在下月 11 日至 9 月 2 日期間,這個經典場面就會首次以 6 米高的立像呈現於觀眾眼前。
電梯大樓 建築成本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評價
201019中天HOT新聞開箱 實價登錄爆有假?民控建商分單簽約高價灌水 專家揭背後「不能說的秘密」
中天原址→https://youtu.be/UGM7DaFvFGE
【Q房價居高不下,有可能是建商下的黑手嗎?就有一個案例是,有屋主查詢實價登錄,發現房價被建商灌水,連帶週邊行情也高出一成,甚至有建商打著"知名景點週邊"順勢墊高房價,還有所謂的"折讓單",這其中到底手法是怎麼回事?】
答:所謂的折讓單指的是「私契」也就是建商與買家私下折讓價金的協議。但買家當下或許有聽沒有懂就傻傻簽名下去。最後拿出去實價登錄、貸款的金額,還是是當初簽訂的買賣契約價(公契價)。
因此,這是一種規避刑法『使公務人員登載不實』、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的手法。 通常建商會打定買家不敢也不想檢舉,因為買家一旦簽下去,也變成『共犯』。另外,登錄價格比實際買的價格高,好處之一就是讓買家可以貸更多錢出來,買房更輕鬆,好處二是有利於之後的賣房,因為之後接手的買家會誤以為屋主的當時的成本就是那麼高。
【Q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建商,我們該如何自保?以免間接成了共犯,還可能因此觸法,請專家來提醒我們】
答:由於現在已經修法將實價登錄的責任歸屬,由過去的代書變成現在的買賣雙方,但民眾往往還是會委由代書去登錄,因為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登錄,同時也為了省事(反正過戶都已經交由代書了,登錄也請代書一併服務吧!)所以往往簽約到交屋之後,只顧著權狀名字是否已經過戶?卻忽略了代書登錄的金額。
尤其是預售屋,建商委託代銷賣屋幾乎都是由「建商找的代書」來處理過戶,所以最後登錄的金額,往往要等實價登錄揭露之後才會看見。
如果不希望自己誤觸刑法,也不想成為炒房的共犯,要求做『雙代書制』,買家自己也委外聘請信任的代書,協同建商的代書一起把關。 並在交屋時跟代書再三確認實價登錄的金額是否為真正的買賣價。甚至可以要求先給買家看過,才能將資料拿去登錄。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Q一樣是"灌水"爭議,日前立委高嘉瑜在內政委員會上,就曾向內政部長徐國勇質詢有關"實坪制"議題,喊話要建商針對"公設比"進行檢討,舉例新竹建案,廣告打著73坪,實際僅36坪多,幾乎灌水五成,這個部分,民眾又該怎麼樣把關?以免自己花大錢買公設成冤大頭】
有房產同業舉例的很好,你買鳳梨,你跟老闆說,鳳梨皮、頭、尾我又不吃,老闆不應該計價,我想老闆應該也不能接受。就如同雖然你住在室內,但你能必須要經由大門、大廳、電梯、走廊才能抵達,怎麼能說那些都不計價呢?
還有就是台灣的消防法規比較嚴格,連帶影響拉高公設比,比如八樓雙梯(大樓設計超過八樓以上,逃生梯就要設置兩個)以及十一樓以上要設置排煙室,高層建築物高度超過60公尺、約14~15層樓以上建築物,就得要設置消防用中繼水箱,這些通通為了民眾的居住安全而設計的。
不過,公設也確實造成資訊不透明,有些建商甚至會在公設灌水,一般民眾又如何知道?所以實坪制這個大方向是對的,但可以想見若推動,衝擊力道也不小,有一國多制的問題。 另外,現在台北市區平均市價60~70萬元的電梯大樓,一旦採用實坪制計價,總價不變的前提下,除以變少的主附建物坪數,屆時每一棟大樓單價動輒百萬元起跳,短期勢必影響民眾買房的意願。
陳泰源youtube→https://youtu.be/2_G7USAjfEM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0/10/201019ho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