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告] 不少朋友和網友希望集氣,讓政府asap全面封關,並為前線醫護人員集氣。在大時代,必須自救。我們一群朋友草擬了以下聲明,希望邀請不同界別聯署,有意參與的朋友請到以下連結,謝謝。
一群專業組織及人士公開聯署信
專業崩壞 管治失效
港府應「全面封關」 暫緩內地人士訪港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專業的人士及團體,期望香港能夠有良好的管治及按照專業意見而推行政策及措施。我們樂見香港社會各部門尊重及捍衛不同專業的價值及精神而一同服務香港,而不是容讓社會人士對專業作出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批評。
早前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項宣佈建基於中國大陸感染個案持續增加,多國持續出現疫情這兩個事實。內地疫情持續擴散而未見受控,雖中央下令武漢封城,湖北省居民限制出行,但全球確診感染的病例依然持續上升,香港亦出現首宗人傳人個案。
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應變措施後,依然未能緩解公眾恐慌,特別是近日各處出現排隊搶購口罩人潮,以及陸續出現零星懷疑個案擅自離開醫院的情況。由去年六月爆發反逃犯條例至今面對疫情,種種跡象顯示,特區政府管治失效,對內未能正視廣大民意,從善如流;對外未能防患疫症於未然,反應遲疑。
危機當前,只有團結一致才能避過更大的災難。因此,我們在不同的專業崗位上提出以下建議,希望特區政府、執政者及社會各界能採納:
一、支持醫護專業
在現時新型肺炎肆虐之際,我們支持醫護專業在前線運用專業知識捍衛香港,同時亦支持醫護界及其工會善用法律賦予的權力守護業界應有之權益,在現時政府的不作為甚至倒行逆施的環境下,可以罷工或其他方式保障自身安全,包括連日不同醫護專業人員的聯署,及不同醫護組織提出的工業行動;
二、立即「全面封關」
封關不是指所有口岸或關口「不出不入」,而是指除了加強內部防疫外,在源頭減少個案流入,是有效對抗疫症的措施。我們要求政府除特殊原因,在所有出入境管制站停止接受持中國內地旅遊證件者入境。同時,所有曾經前往湖北的香港居民,都應被安排到隔離營觀察十四日;
三、停止惡意中傷
自從去年至今,許多專業都因社會事件而受到社會上小部份人不實及惡意的指控、甚至在網上作出批鬥式的言論,亦有人散播假消息混淆視聽,當中被針對的包括法律、社工、教師及醫護等專業。發出惡意中傷的人士不單沒有後果,更反獲特殊禮遇。我們期望政府可以帶頭守護專業,而不是與專業人士為敵;
四、尊重專業判斷
不要讓政治凌駕專業。政府在防疫事宜、口罩及酒精搓手液派發、封關措施等事宜上漠視常識,搬弄數字,試圖以官腔巧言欺騙市民。個別紀律部隊人員三番四次,公然煽動對醫護人員仇恨,而毫無後果,誠屬不能接受行為。我們期望政府正面面對目前疫情險境,打破過往的墨守成規,聽從專業意見,決不能再讓政治考慮凌駕專業判斷,並以具彈性的應急措施處理是次公共衛生危機;
五、嚴懲失實申報
近日有多宗個案,包括虛報外遊紀錄,擅自離開隔離病房等,造成醫護人員和社區恐慌及不必要的感染風險。政府有必要作出嚴厲呼籲和嚴懲有關行為。 如有失實申報,應採用現行法例,進行檢控。而針對非本地居民,更可以列入訪港黑名單。
政府失效,民間只好想法自救,各區區議員、商家、網上購物平台和小店積極從各地購入口罩,保障市民日常所需。我們樂見民間組織自發募捐防疫物資給有需要人士,發揮民間力量,安排和協調防疫用品的派發如口罩、消毒液等,但這不能替代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負起統籌責任,或至少賦予非政府慈善團體資源和撥款,使物資可以盡快到達各區真正有需要的基層和老人家。香港過往面對不同的危機挫折,仍然茁壯成長,成就今天八百萬人的家,很大部份歸功於不同專業堅守崗位,不怕犧牲、不斷求變的拼搏精神。我們堅信抱持這份信念,終可使香港解決目前困境,再一次成為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
*所收集之資料,只作聯署聲明之用。
聯署發起團體 (按英文次序排列):
精算思政 Act Voice
思政築覺 ArchiVision
本草匡時 CM Doctors Cure
工程思政 Engineer Frontier
香港青年專業聯會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ng Professionals
保險起動 Insurance ARISE
GLOs
藥劑連線 Pharmacists Connect
活現香港 Walk In Hong Kong
*我們現正收集聯署,歡迎團體、個人加入*
http://bit.ly/36LQU07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中,16%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都是女性。2025年恐有500萬名女性面臨骨鬆風險,同時因伴隨共病,一年內的死亡率竟高達20%。你知道嗎?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大有關係,而某些特定的飲食習慣,就會逐步讓我們流失肌肉。 骨鬆與飲食型態的關係? 加工麵食:腸胃道過敏...
離型劑替代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官方公告] 不少朋友和網友希望集氣,讓政府asap全面封關,並為前線醫護人員集氣。在大時代,必須自救。我們一群朋友草擬了以下聲明,希望邀請不同界別聯署,有意參與的朋友請到以下連結,謝謝。
一群專業組織及人士公開聯署信
專業崩壞 管治失效
港府應「全面封關」 暫緩內地人士訪港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專業的人士及團體,期望香港能夠有良好的管治及按照專業意見而推行政策及措施。我們樂見香港社會各部門尊重及捍衛不同專業的價值及精神而一同服務香港,而不是容讓社會人士對專業作出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批評。
早前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項宣佈建基於中國大陸感染個案持續增加,多國持續出現疫情這兩個事實。內地疫情持續擴散而未見受控,雖中央下令武漢封城,湖北省居民限制出行,但全球確診感染的病例依然持續上升,香港亦出現首宗人傳人個案。
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應變措施後,依然未能緩解公眾恐慌,特別是近日各處出現排隊搶購口罩人潮,以及陸續出現零星懷疑個案擅自離開醫院的情況。由去年六月爆發反逃犯條例至今面對疫情,種種跡象顯示,特區政府管治失效,對內未能正視廣大民意,從善如流;對外未能防患疫症於未然,反應遲疑。
危機當前,只有團結一致才能避過更大的災難。因此,我們在不同的專業崗位上提出以下建議,希望特區政府、執政者及社會各界能採納:
一、支持醫護專業
在現時新型肺炎肆虐之際,我們支持醫護專業在前線運用專業知識捍衛香港,同時亦支持醫護界及其工會善用法律賦予的權力守護業界應有之權益,在現時政府的不作為甚至倒行逆施的環境下,可以罷工或其他方式保障自身安全,包括連日不同醫護專業人員的聯署,及不同醫護組織提出的工業行動;
二、立即「全面封關」
封關不是指所有口岸或關口「不出不入」,而是指除了加強內部防疫外,在源頭減少個案流入,是有效對抗疫症的措施。我們要求政府除特殊原因,在所有出入境管制站停止接受持中國內地旅遊證件者入境。同時,所有曾經前往湖北的香港居民,都應被安排到隔離營觀察十四日;
三、停止惡意中傷
自從去年至今,許多專業都因社會事件而受到社會上小部份人不實及惡意的指控、甚至在網上作出批鬥式的言論,亦有人散播假消息混淆視聽,當中被針對的包括法律、社工、教師及醫護等專業。發出惡意中傷的人士不單沒有後果,更反獲特殊禮遇。我們期望政府可以帶頭守護專業,而不是與專業人士為敵;
四、尊重專業判斷
不要讓政治凌駕專業。政府在防疫事宜、口罩及酒精搓手液派發、封關措施等事宜上漠視常識,搬弄數字,試圖以官腔巧言欺騙市民。個別紀律部隊人員三番四次,公然煽動對醫護人員仇恨,而毫無後果,誠屬不能接受行為。我們期望政府正面面對目前疫情險境,打破過往的墨守成規,聽從專業意見,決不能再讓政治考慮凌駕專業判斷,並以具彈性的應急措施處理是次公共衛生危機;
五、嚴懲失實申報
近日有多宗個案,包括虛報外遊紀錄,擅自離開隔離病房等,造成醫護人員和社區恐慌及不必要的感染風險。政府有必要作出嚴厲呼籲和嚴懲有關行為。 如有失實申報,應採用現行法例,進行檢控。而針對非本地居民,更可以列入訪港黑名單。
政府失效,民間只好想法自救,各區區議員、商家、網上購物平台和小店積極從各地購入口罩,保障市民日常所需。我們樂見民間組織自發募捐防疫物資給有需要人士,發揮民間力量,安排和協調防疫用品的派發如口罩、消毒液等,但這不能替代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負起統籌責任,或至少賦予非政府慈善團體資源和撥款,使物資可以盡快到達各區真正有需要的基層和老人家。香港過往面對不同的危機挫折,仍然茁壯成長,成就今天八百萬人的家,很大部份歸功於不同專業堅守崗位,不怕犧牲、不斷求變的拼搏精神。我們堅信抱持這份信念,終可使香港解決目前困境,再一次成為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
*所收集之資料,只作聯署聲明之用。
聯署發起團體 (按英文次序排列):
精算思政 Act Voice
思政築覺 ArchiVision
本草匡時 CM Doctors Cure
工程思政 Engineer Frontier
香港青年專業聯會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ng Professionals
保險起動 Insurance ARISE
GLOs
藥劑連線 Pharmacists Connect
活現香港 Walk In Hong Kong
*我們現正收集聯署,歡迎團體、個人加入*
http://bit.ly/36LQU07
離型劑替代 在 穆熙妍 Crystal Mu Facebook 八卦
12年的康熙結束了,12月2號錄了最後一次。
宣布要結束的那天,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表示惋惜,說從此少了下飯的節目。
還記得那天早上,康永哥有如晴天霹靂般,突然宣布要與康熙告別。緊接著S也表態會同進同出,於是大家懷抱著或許S會換搭檔,而康熙就能不結束的最後希望徹底破滅。
其實最近這幾年,康永哥時不時透露出有天康熙會結束的訊息;只是每次絲微風聲就能引起一陣譁然,然後節目又繼續下去。現在想起來,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只是大家都沒辦法接受罷了。
第一次上康熙是五年前。我才剛出道沒多久,很惶恐也很菜。還記得第一次走進攝影棚,感覺超現實,畢竟以前看這個節目都是在螢幕上。那一集是講秋冬美靴,我還意外在節目上和S撞鞋,她充滿效果大氣地對我這個初次見面的小藝人說,“我輸了!”
後來因為康永哥在節目上的積極介紹,從此讓大家記得我,尤其是內地的觀眾。B2哥還在的時候,也策劃過私服的內容,拍到我去做志工的畫面。而寵物教室的那一集,連帶讓我的狗Toffy都紅了。
這五年來,我在這個節目上講述了許多故事,介紹過當季時尚,還分享自己的三觀。一開始,錄影前一天我都會緊張得睡不著;到現在已經能相當放鬆,面對S的調侃也能笑著應對。
康熙給我的幫助,實在太多太多。
數不清有多少次,我在世界各地被粉絲認出來,她們幾乎都會說“我常看妳上康熙!”這兩個字代表的不僅僅是康永哥與S,幾乎已經變成華人的共同語言與話題。康熙歷年來精采的內容與金句讓人如數家珍,在多少個夜晚讓大家笑成神經病。S的表情包在網路上瘋傳,很多時候甩一張出來就能代替千言萬語。康永哥溫柔的文章與短信,安慰了許多徬徨失意的靈魂。漢典哥爆笑的變裝造型,成為節目不可或缺的潤滑劑。
現在一切畫上句點,感覺不僅是一個世代的結束,更像是失戀。畢竟這個節目代表的,還有大家12年的青春。
我們懷念的,除了康熙這對最佳搭檔,更多的或許是陪伴我們,與我們討論康與熙的人。無論他們是家人同學朋友或是前任,無論你們曾一起笑一起罵一起哭的那一小時,是守在電視機前,擠在宿舍的電腦螢幕旁,或是頭碰頭盯著手機,一邊吃著泡麵,一邊被笑得肚子痛。
那段時光,就和有時候被罵有時候被愛的節目內容一樣,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是一種切割了就會痛的日常,是一段無可替代的人生。
有多少人,就算再怎麼抱怨也離不開;可有多少人,就算再怎麼喜歡也留不住。
於是我們總想著,能不要結束就好了。只要康熙還在,就代表著那些歲月還沒有遠去。那麼一部分的我們也就能穿越時間,與珍惜但再也不見的人在回憶裡緊緊牽著手。
可惜聚與散都有它的歸宿,我們被命運推著往不同的方向走,多捨不得也只能說再見。
知道要要結束的那一天,我心裡冒出的畫面,是有一年B2哥在某年冬天拍的康熙攝影棚。那是農曆年前最後一次錄影,導播把大燈關了,只剩下頂光撒在中間。粉絲一天到晚抱怨的地板,紅色的來賓座椅,後面鮮豔的罐頭背景,在微弱的光線中顯得色調好接近。這個平常製造出無數笑料的空間顯得這麼安靜,有一種反差的美。
不過沒關係,我安心地想,一個月後大家又會聚在這裡,在打燈光下音樂的那一刻開始表演,繼續說學逗唱,把歡樂帶給觀眾。
所以,燈光再亮起的時候,你也要隨著音樂大聲笑用力跑。
記得一定要用盡力氣。
記得把每一次當作最後一次。
離型劑替代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中,16%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都是女性。2025年恐有500萬名女性面臨骨鬆風險,同時因伴隨共病,一年內的死亡率竟高達20%。你知道嗎?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大有關係,而某些特定的飲食習慣,就會逐步讓我們流失肌肉。
骨鬆與飲食型態的關係?
加工麵食:腸胃道過敏
骨科醫師蔡凱宙醫師說,過去台灣人吃米飯,不過隨著飲食西化,米的消耗量20年來減少了一半,多半被小麥製成的「麵食」取代。他說明,小麥含有「麩質」,容易造成腸胃道發炎,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胃食道逆流。
「很多人為了緩解不適,就開始吃胃藥,」蔡凱宙醫師指出,吃太多胃藥就會讓胃酸濃度大幅下降,導致鈣離子無法離子化、蛋白質也沒辦法吸收,就會造成筋膜炎及骨質疏鬆。
蔡凱宙醫師表示,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吃米,少吃加工的麵食,包括:麵包、蛋糕、饅頭及餅乾等等,骨質疏鬆及肌少症的情況就有機會可以逆轉。
手搖飲料:糖分過高
「這幾年手搖飲整街都是,」蔡凱宙醫師指出,國人的飲食中糖分愈來愈多,而這是具有成癮性及累積性,「一次會比一次吃更甜,就跟我們吸毒一樣。」
蔡凱宙醫師表示,美國曾有研究團隊做過實驗,他們先用古柯鹼讓老鼠成癮,最後竟是用「糖」解牠的毒癮。「老鼠寧願吃糖也不要吃古柯鹼,」他說,糖對我們大腦造成的反應是全面性的,每一個細胞都能吃得到,是比古柯鹼還要更厲害的一個毒品。
添加物比高熱量更糟糕
有些人會以「零卡飲料」替代含糖飲料,認為既然沒有熱量應該就沒問題,對此蔡凱宙醫師強調,糖分與熱量並沒有直接相關,很多標榜零熱量的產品,都會多加人工甜味劑,雖然吃進去好像沒有任何熱量,但它會造成胰島素阻抗更嚴重,這比吃糖更糟糕。
蔡凱宙醫師也說,許多患者就是因為吃下太多的糖分、小麥,造成腸道受傷,接著大腦也跟著受傷,平衡感就會變差,衍生包括骨鬆的許多疾病,「最後一個跌倒就會造成骨折。」
蔡凱宙醫師推薦的飲食?
「我們有飯可以吃呀!」蔡凱宙醫師說,盡量吃米飯類的製品比較好。此外他也推薦大家準備「堅果」。他指出,堅果是原形食物,並且富含好的油脂,吃下肚會比較有飽足感。
「堅果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夏威夷果,」蔡凱宙醫師分享,夏威夷果油脂高,所以吃幾顆就飽了,就不會很快就感到餓,又一直想進食,「一直餓、一直吃,那你當然會變胖。」
而許多人擔心堅果熱量過高,蔡凱宙醫師回應,重點不只是熱量,而是好的油脂進入身體後,胰島素分泌就會減少。
蔡凱宙醫師進一步說明,市面上很多小麥的加工食品,有很多添加物,吃進去後就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接著胰島素過度使用,就引發胰島素阻抗。而胰島素是一種「肥胖荷爾蒙」,胰島素愈來愈高,身體脂肪就愈積愈多,營養無法送至肌肉,就會引發肌少症,最終導致骨鬆。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496
【更多"名醫的餐桌"影片】
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 (洪建德醫師)
https://youtu.be/qD6z7_BLLq8
避免肥胖就能防乳癌!醫師的外食4原則 (江坤俊醫師)
https://youtu.be/5LSerGyWYZE
腎臟科醫師早餐必吃6好食 同場加映:小心6大早餐地雷 (江守山醫師)
https://youtu.be/86g4SrpxImA
【相關文章】
名醫的餐桌!遠離高血糖、腎病、癌症、骨鬆、脂肪肝、失智,名醫身體力行的飲食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34
肌少症3徵兆當心老年失能!這樣抱膝伸腿練肌力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026
50%高齡者有骨質疏鬆!芥藍、莧菜搭這個助鈣吸收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037
#蔡凱宙 #骨質疏鬆 #肌少症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離型劑替代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評價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募集【小民心聲】
本人/親屬 &國內/外 皆可
1. 施打疫苗後的狀況?
2. 染疫後的情形?
3. 第三級警戒,小商家怎麼辦?
請簡述個人經歷
並將可供聯繫的方式傳送至
fantasy@fantasy.tw
將有專人與您聯繫
今天又是疫情變化的一天,讓我們來聽聽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怎麼看目前的疫情呢?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從6月21日至今,已經做了4933人快篩,其中偽陽性有15人,PCR檢測後4人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北農沒有你們想像得那麼可怕」,指出確診率不到0.1%。副市長黃珊珊表示,目前已經打了1700多劑疫苗,預計周五前造冊的4000多人都會打完,也強調公司造冊後就要負責任。】其實北農的老闆是農委會,所以看到好久不見的陳吉仲出來害我嚇了一跳,怎麼忽然跳出來,北農的群聚開始在五月中,難道這一個月之間中央都不覺得北農有可能產生嚴重後果嗎?不過目前北農要保持運作,一邊還要進行疫情管制,真的做得到嗎?我們請王任賢醫師來分享一下他的看法,到底北農應該要怎麼處置呢?
另外,北農的人流量一天可能高達兩萬人,又有各種來自各縣市的蔬菜水果,中南部真的都沒有受到更嚴重的影響嗎?
另外,王理事長在中國時報的投書中也寫了這次廣州的篩查十分有效率,目前這次DELTA病毒在廣州的狀況,和整體封鎖篩查的狀況到底如何,台灣能夠預先抄作業做好準備嗎?但這種強勁快速封城的狀況還是造成了國際航運的嚴重問題:【全球陷入塞港夢魘,全球第四大、中國大陸第三大深圳鹽田港的港區已正式通知所有的客戶,作業量逐漸恢復當中,最快要到6月底有望全部碼頭恢復作業。貨攬業者表示,原本要進鹽回港的貨大部分都還在排隊等進場,現在手上的貨都「滿出來」,到月底才能全面恢復,急單還是要拉到別港口出貨。】難道篩查沒有甚麼更容易的替代方案嗎?
另外,根據德國之聲今年五月的報導:【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週三經過馬拉松式的磋商後,制定了德國如何逐步解封的策略。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提供民眾免費快速篩檢的機會。預計自下周開始,聯邦政府將會承擔快速篩檢的費用。每人每週可以獲得一次免費檢測的機會,地點可能位於檢測中心、診所或工作場所,由受過訓練的人員執行。其中幼兒園保育員、兒童、學生和教師都是快篩措施的重點討論對象,以確保學校及幼兒園能保持開放。
德國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週四表示,德國已訂購至少2億份自我檢測試劑以及8億份快篩試劑,供應商目前有1.5億份存貨。自我檢測試劑的使用原理與快篩試劑相同,由鼻子或咽喉取樣,使用者可自行檢測,無需專業人員協助。】另外,今年五月開始,德國也修正了相關的逐漸開放的規定,【根據最新法規,疫苗接種者和痊癒者將無需提交陰性檢測結果,就可以出門購物、理髮或參觀植物園等等。除此之外,接種者和痊癒者還可以在私人空間不受限制地訪友會客。不過,完成兩劑疫苗接種14天後,上述取消限制的措施方可生效。】
另外,根據geneonline的報導,原先大受期待一堆人投資的CureVac竟然三期臨床實驗結果令人失望,連百分之五十都沒達到:【Pfizer/BioNTech 與 Moderna 的 mRNA 新冠疫苗是各國施打的熱門疫苗,德國藥廠 CureVac 同為 mRNA 新冠疫苗的開發商,雖研發速度偏慢,但因其疫苗儲存條件較佳與量產成本較低,仍具有與 2 大 mRNA 疫苗開發商競爭的潛力。然而,CureVac 最新出爐的第 2b/3 期期中臨床數據卻讓它失去了入場競爭的門票,抗輕度至重度的 COVID-19 有效性僅 47%,未達到預期標準。
臨床試驗 HERALD 招募了來自歐洲與拉丁美洲的 4 萬位受試者,並在共 13 種以上新冠變種病毒遍及的環境中試驗。結果指出,134 位感染 COVID-19 的受試者中,有 124 個案例源自變種病毒,其中 57% 受試者是受到高關注變異株(VOC)感染,也就是那些已有文獻證實能降低新冠疫苗與療法功效的病毒株;其它變種則包含 Lambda 變種病毒(C.37,祕魯)與於哥倫比亞發現的 B.1.621。】可是我們高端的疫苗感覺信心滿滿的ㄟ,都不會覺得自己三期有可能出問題嗎?
著名的喜劇演員李秉穎還在自由時報的訪問裡面表示:【李秉穎指出,這種攻擊就是「雞蛋裏挑骨頭」,先攻擊沒有三期、再攻擊審查委員,什麼東西都可以拿出來批評,但這真的對台灣民眾是好的嗎?國產疫苗如果不能如期上市,最高興的會是誰?他認為台灣防疫受挫,最高興的絕對不是台灣人民。】那全世界到底除了台灣之外有哪一個國家已經使用免疫橋接代替第三期認證疫苗,沒有的國家是不是都不認同台灣獨創的政策,對台灣不好?
另外,根據ettoday的報導:【國內從5月11日確認社區本土病例,疫情爆發以來已經累計超過1.3萬名本土,且有超過500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重症統計,有2444人屬於重症,當中大部分是60歲以上有1639例。60歲以上重症率達到35.8%。】根據中央社的報導,巴黎的研究數字:【這項刊登在刺胳針呼吸道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期刊、使用全法國數據的研究強調,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更為嚴重。研究人員將今年3月與4月8萬9530名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住院病患的資料,與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底間4萬5819名因季節性流感住院病患的數據作比較。】在這份法國研究中,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是16.3%,而死亡率是16.9%,如果照這個數據來看,法國的死亡率比我們高,但我國的重症比例也還是比較高,到底有甚麼原因呢?
【call out新竹Justin】分享故事:
1. 帶爺爺奶奶和外公都施打過AZ疫苗了。爺爺和奶奶是我帶他們去打疫苗的,新竹市搞了一個大型戶外疫苗接種站;當天報到量體溫消毒、查驗證件(會特別對健保卡跟身分證以上都會過卡)、醫生問診打疫苗、休息30分鐘,其實過程還算順利。
打完疫苗後長輩其實都沒什麼狀況,但打疫苗前有請他們帶平常在吃的藥給醫生看確認沒問題才打,也有現場等30分鐘才離開但其實真的很多長輩根本不想等30分鐘打完就想走。
但是當問到第二劑疫苗何時能打時,護理人員則表示要看疫苗何時會到…
2. 三級警戒下身為一個碩士應屆畢業生說實在感覺我們被政府拋棄,疫苗沒我們的份、紓困沒我們的份、因為疫情有些職缺沒有再開了,但我們又能怎樣罵了政府會聽嗎?只會找專家學者來定紓困方案,但那完全不符合真實民間狀況啊。社會上20-40歲年輕人誰關心過我們?只有選舉喊出一堆打高空政策,實際上有哪個政治人物關心過我們。
20-40是台灣勞動力生產主要一群我們可能稅繳的沒有大老闆多,但付出勞力對國家貢獻總有吧?每個行業都說要優先打疫苗官員也跟民眾搶,我真的很希望國家沒有拋棄我們。
#王任賢 #北農 #疫苗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離型劑替代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我們知道吃魚有許多好處,不只味道鮮美,還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衛福部食藥署2017年首度訂定「魚類攝食指南」,
針對鮪魚、旗魚、油魚、鯊魚等屬於海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訂出建議攝食量,只是這些魚類有什麼問題?又為什麼吃多對身體不好呢?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農委會漁業署的監測發現,深海大型魚類體內有較高濃度的重金屬物質「甲基汞」。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指出,魚當中含有許多omega-3脂肪酸,多吃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還能抗癌,對身體是好的,
只是有某些深海大魚,例如:鯨魚、鯊魚、旗魚、油魚、鮪魚等,牠們在海中存活10~20年,又是食物鏈的頂端,
加上現今海洋工業汙染嚴重,就可能有甲基汞汙染的問題。若是吃太多深海大魚,讓血液中甲基汞的含量增高,將影響身體健康。
甲基汞對身體的影響?
顏宗海醫師指出,甲基汞具大腦神經毒性,要盡量減少暴露。而在醫學上,汞有分為「元素汞、有機汞及無機汞」三類,而甲基汞屬於有機汞,
在臨床上是沒有解毒劑的,因此政府建議民眾,要吃深海大魚沒問題,只是一個50公斤的人,一星期只能吃「半個巴掌大」,大約80公克的魚類。
顏宗海醫師更進一步指出,衛福部建議以下兩種人不適合食用深海魚:
孕婦:影響胎兒健康。
嬰幼兒:由於嬰幼兒大腦發育未完全,甲基汞會影響到其大腦組織神經的發育。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孕婦及嬰幼兒若要食用魚類,建議可以吃放在盤子中能夠看得到頭尾、完整的小型魚類。
大型魚怎麼吃才能避開毒物?
顏宗海醫師說明,無論是重金屬或是戴奧辛、多氯聯苯等環境荷爾蒙等,全都容易累積在「內臟」,因此他建議盡量只吃「魚肉」就好,
避免魚頭、魚皮、內臟及脂肪等部位,就能盡量降低吃進有毒化學物質的機率。
對此,譚敦慈老師也分享,自己在家中煎魚都會去皮,過去林杰樑醫師也曾表示,美國有研究指出,煎魚時去掉魚皮能減少40%左右的重金屬。
除了部位的挑選要注意外,「烹飪方式」也很重要。顏宗海醫師指出,要避免過度高溫的烹調!
雖然魚類本身很健康,但透過像是油炸的高溫方式處理,例如英國人流行吃的「炸魚薯條」,這樣就可能破壞營養,反而不健康。
用「銀粉」補牙會汞中毒嗎?
除了大型魚類暗藏甲基汞危機外,早年補牙所用的「銀粉」,因為成分內含「元素汞」,是否也有汞中毒的風險?
對此,顏宗海醫師分享臨床案例,曾有一位病患,整口幾乎一半以上都補銀粉,一直很擔心自己會不會中毒,
但透過抽血及尿液檢驗後,濃度數值都是正常狀態。
顏宗海醫師說,根據現行醫療準則銀粉無需移除,加上元素汞有揮發性,若是在拿出來的過程揮發至空氣中,
被我們吸進身體裡反而可能造成毒害,因此建議患者不用移除,與銀粉和平共處就可以。
日光燈打破別用吸塵器清潔
顏宗海醫師回應,日光燈中含有「元素汞」,若在家中不小心打破的話,千萬不要使用「吸塵器」處理,
避免元素汞受擾動揮發至空氣中,吸進人體影響健康。若不小心將日光燈或水銀溫度計打破,醫師建議可以用掃把輕輕地掃,
再把玻璃碎片及水銀集中在袋中丟棄。
此外,顏宗海醫師補充,在醫院常看到患者因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導致汞中毒,此點也要特別注意。
譚敦慈吃魚小撇步
選擇巴掌大的小型魚(放在盤中可看到頭尾)
不吃魚頭及內臟
生魚片最好每周不超過6片
魚以清蒸為佳
煮魚湯則湯愈少愈好
避免高溫油炸烹調
選擇台灣新鮮盛產的魚種
魚油含量高的魚:鯖魚、四破魚、竹筴魚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media_article/560
【相關影片】
安全、美味!中秋烤肉健康攻略【翁正昊醫師/譚敦慈的防毒教室】
https://youtu.be/G-IAJtAw9LQ
十大死因都與它有關!每年造成全球700萬人死亡【蘇一峰醫師/破解健康密碼】
https://youtu.be/mZDO7dxSFg8
除濕機這樣用才對!譚敦慈公開最強除濕術
https://youtu.be/WUXFsB6I_Qo
【相關文章】
汞中毒會傷害腦部和中樞神經!孕婦補充營養前慎選4食物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809
大骨湯真補鈣?毒物科主任:洋蔥可替代,3招遠離毒害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346
顏宗海:吃隔夜菜不會致癌!反而這件事才更要擔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834
#譚敦慈 #顏宗海 #汞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