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均衡發展,首都功能分流,讓台灣永續強健!】
要讓體質健全,血路必得暢通。
我的選區,一直以來困於交通不便,我常常看到阿公載著小孩跟大車砂石車,一起奔馳在山頂路上,看得膽戰心驚。如果有一個好的鐵路、方便的公車、再加上bike轉運站,可以免去許多性命危險,對區域的發展、高齡化社會,或者是年輕人落地生根,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我特別關心台中山海環線鐵路的進度,也提出了四個要求:
一、 山手線並不需要強求全線立體化,在降低財政負擔下,提升服務機能,儘速消除地方與中央的歧見,造福市民的前題下,我覺得應先讓硬體落實「雙軌電化雙向環狀運行」。山海環線和東京等大都會的環狀線不同,許多位於「非建成區」,本質上更像法國 RER 或德國 S-bahn 的近郊通勤,串連衛星市鎮功能。部分區域其實可在維持雙線雙向電氣化運行下,進行「土建減量」,以部分用路堤代替高架橋等方式,在運輸容量不減,道路立體交會前提下,降低造價。
二、 與地方密切合作,設計車站周邊交通計畫時,檢討海線如大肚、龍井、烏日、清水等車站目前偏弱的轉運機能,以車站為核心規劃公車接駁。
三、 請交通部督促台中市府,在提交計畫裡,必須檢討周邊土地開發,引進商業服務、微型運動中心、社會住宅、公托與長照設施聚集,並設置在車站旁,鼓勵居民移入,創造出緊緻而便利的新型態都市。
四、 有關設站,建議交通部不一定只依當今人口來做考量,應該是將考慮 TOD 開發下,誘導人口分佈改變與重大建設投資,讓人口、產業與交通路網形成正向循環的誘導關係,讓民眾來使用,改變交通習慣。
除了民眾關心的交通,再來就是疫情了。
面對這樣的疫情未爆彈,以及未來任何災害或戰爭發生時(目前為準戰爭狀態),南來北往的國會與行政部門也該超前部署。
我知道目前行政院已經有進行相關的視訊會議,以及處理文件數位簽章的工作。但相關二級行政單位則是各自規劃,目前似乎並沒有所謂全國性相關中央行政機關的空間配置。
然而,針對戰爭時期(目前為準戰爭狀態)、天然災害發生等狀況發生,相關行政單位已無法在台北持續辦公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必須重申,選前我提出「國會中遷、首都減壓」的政見,正是因為目前多數的行政機關集中於台北,就像人體的心臟大腦都集中在頭部,若北部疫情大爆發,整個國家可能會陷入停擺的危機。我希望行政單位也能開始著手研究 「行政分流、功能分散」的超前部署,相關經驗也可以作為未來首都機能重新分配的參考!利用這個時機,來思考一下備援首都的方向。
目前為止,行政政治經濟訊息等等的中心,都在台北。重新思考,台澎金馬的地理中心,其實是我們大肚溪附近,包括烏日、霧峰、南投。思量交通、區域平衡、分散風險等各層面,我們該考慮首都減壓立院先行這個計畫!
2010年開始,其實跨越黨派,各方都有提出過這個議題,但從2010年到現今,行政部門的回覆都是「再討論看看、再研究看看」,到現在也八年了。我認為,至少明白列出遷都遷國會的可行性評估。研究過去的討論結果,多是民意還沒有凝聚,但問題在於民眾根本不知道,遷移的好處跟壞處是什麼的時候,其實民眾根本無從選擇。
為什麼我這麼在意這件事?
因為國土均衡很重要!台灣很小,國土面積排名世界 140 左右;但台灣很強,經濟是世界前 25 強。你可能感覺不到,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長年的國土規劃與發展失衡。
這樣頭重腳輕的發展,就造成了房價高漲、對年輕人的雙重剝削。
在馬英九政府錯誤的金融與房地產政策下,熱錢集中於北部,讓台北房價一飛沖天。年輕人離鄉背景去台北,工作機會多但房價很貴。而中南部老家,雖然相對負擔得起,但缺乏發展機會。
解決北漂與高房價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只有稅負調整,更重要的是讓產業與工作機會移回中南部,讓青年人口移回中南部,同時在新發展區域做好計劃,控制房屋供給,提供社會住宅,杜絕熱錢炒作,從供需面媒合解決問題,實惠且衝擊小。
建設永續而均富的國家,就從國土均衡發展做起!
讓我們好好就「首都分流」、「災難應變」、「備援首都」,提出規劃,盤點北中南行政、立法等中央機關可使用空間,指揮系統(如遠端會議、公文系統與聯繫保密通訊管道)的緊急建立,人員的調度和任務分配模式。這不僅僅是因應疫情,更是為了永續經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要讓體質健全,血路必得暢通。 我的選區,一直以來困於交通不便,我常常看到阿公載著小孩跟大車砂石車,一起奔馳在山頂路上,看得膽戰心驚。如果有一個好的鐵路、方便的公車、再加上bike轉運站,可以免去許多性命危險,對區域的發展、高齡化社會,或者是年輕人落地生根,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我特別關心台中山海環...
雙減政策壞處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市長宣布輕軌復工!詳細解析輕軌二階延宕過程與改善方案】
今天11月10日,陳其邁 Chen Chi-Mai 市長宣布 #輕軌即刻動工,讓延宕686天的輕軌二階爭議劃下句點。陳市長並提出輕軌要趕緊復工的三個理由:
1⃣ #讓捷運路網成形:攸關產業轉型跟城市的競爭力的提升,刻不容緩。
2⃣ #讓大眾運輸結合公共設施:照顧市民通勤、通學、使用城市公共建設的基本權利。包
3⃣ #不能再空轉:輕軌爭議已拖過2年,但經各項科學證據跟民意調查,不論是全體的市民,延線的居民,都壓倒性期待輕軌。
我們一起來看看,新市府推動輕軌復工的歷程與各項措施。
👉686天延宕歷程
2018年12月25日,韓國瑜上任第一天,就宣布停建輕軌。在2019年2月底至3月,陸續舉辦5場公聽會,將市民意見交給專家學者,又開了20場專家會議,在2019年12月2日,韓國瑜已經落跑參選總統時,由葉匡時代為宣布「#大順路人本造街」的改善方案。
然而,韓市府雖已有結論,並未積極推動輕軌復工準備,直到2020年6月6日被93萬市民罷免。在接下來的選舉中,陳其邁、吳益政、李眉蓁三位候選人均主張續建二階輕軌,似乎藍綠已有共識。而代理市府也開始進行復工前沿線說明會準備。
而在陳其邁8月底就職後,9月召開全線五場說明會,蒐集居民意見,接著再進行微調,公布「9大改善措施」,並一連在10月完成沿線民調、全市民調、沿線田調,結果市民均以6成~7成5的贊成比率壓倒性支持輕軌。
雖沿線少數居民與中國黨議員如童燕珍、黃紹庭強烈反彈,但他們的反制措施都把自己的臉打腫。例如童燕珍帶人實測輕軌轉彎半徑最小的C13段,結果輕軌62分貝、沿路車輛70分貝、童燕珍自己講話80分貝,讓她也只能承認「輕軌不吵」。
而黃紹庭自己委託民調公司,加入不少「輕軌壞處」的誘導題目,但最後仍有52%過半民眾支持興建二階輕軌,搞得黃紹庭不敢公布民調結論,貽笑大方!連去抗議也只來6個人,明顯大勢已去。
也因此,在市民民意支持下,陳其邁市長再也無後顧之憂,準時在三週評估期到期的11月10日,依照專業評估宣布輕軌,展現魄力也實現了自己的政見!
👉輕軌未來時程和面對挑戰
目前輕軌C14-C17路段已完工但未通車,C17-20路段,C32-37路段仍在施工中,
1. 2021年初(最快Q1):當C32-37路段完工,CAF列車全部改造完成,即可開始各子系統穩定性測試與連續試車,接著報交通部進行初履勘。
2. 2021年底:C17-20路段通車,可轉乘台鐵鼓山與美術館站。
3. 2022年11月:美術館至博愛路(C20-24路段)通車,可轉乘凹子底站,此處因美術館段北移,不影響道路因此施工較快。
4. 2023年底:剩餘大順路(C24-32路段)全線通車,輕軌成圓。
由於龍華橋需要結構加強才能鋪軌,工期本來就要先做一年,加上大順路可能採「半半施工」(一次只封一個車道),因此大順路段施工挑戰相對較大,成為輕軌最後通車路段。
台灣第一條輕軌,高雄環狀線一階2013年就開工,2015年就試車,沒料到原本2019就該完工的二階工程被一再拖延。被藍海線、安坑線超車,將成為台灣第四條全線完工的輕軌,令人不勝唏噓。
👉輕軌二階9大改善措施
市府同步公布輕軌二階9大改善措施,包含:
1. 輕軌路線由馬卡道路彎進美術館路段部分,修改加大彎度的曲率半徑(由30公尺調整到50公尺),且輕軌路線北移至美術館園區內。美術館路幅(20公尺)毫無減損。沿線人行空間加大,每棵樹都保留下來,同時也在美術館路北側,另增加3.5公尺寬的人行步道空間。另外美術館大樓模擬分貝數約50分貝出頭,遠低於背景噪音,也就是比汽機車還安靜。
2.輕軌車站設置以路口設站為原則,並從原本的中央島式月台,重新調整修正拆分為上、下行線的中央側式月台,減少輕軌站體對車道路幅的影響。
3.中華路以東至裕誠路間之路段(路寬僅20公尺,長度約143公尺)調整為單軌雙向通行。
#好過日不同意見:建議仍興建雙軌,但以單軌雙向通行,另一軌以柏油鋪面,平常作為車道,但保留作為輕軌緊急調度所需。
4.輕軌C24站與捷運紅線R13站交會的富邦開發案,已協調開發商額外增加汽車格、機車格,並退縮基地增加一條車道。
#好過日不同意見:輕軌本身就有運量替代意義,在輕軌運輸所及的市中心大量增加車位,無法創造「轉乘大眾運輸效益」,並不符合鼓勵大眾運輸原理。必須搭配費率調整與其他政策,減少民眾開車前往市中心意願而改用大眾運輸。
5.輕軌路權瘦身,由原本寬度10.8公尺,瘦身至車站段9.6公尺及路線段9.0公尺,增加大順路車道寬度。
#好過日不同意見:部分開放左轉區域,可藉由路型調整創造左轉車道,讓車流更順暢,應有考量空間。
6.龍德新路拓寬(從20米拓寬到26米)並跨越愛河延伸到民族路,成為大順路的平行替代道路,並成為義享天地、好市多賣場的車流進出道路。
7.美術館及大順路沿線取消約345個路邊車格,可由目前沿線半徑200公尺內停車場補足,沿線將增加3024個停車位,包含龍德新路與雄工新建立體停車場。
8.大順路現有雨豆樹共計206棵,就地予以保留,路型修正不動任何一棵雨豆樹。
9.利用Vissim完成動態模擬作業,配合大路口轉向管制、號誌時制調控配合下,顯示輕軌上路後,道路服務水準並未變差反而變好。民眾擔心的交通擁擠問題,也必須搭配輕軌沿線整體路口號誌管理、路口轉向管制,並導入5G+AIoT技術,提供輕軌的行車操作及用路駕駛人更聰明的用路指引,有效解決交通壅擠問題。
👉未來挑戰
然而,就算輕軌順利復工,我們還是要提醒,在現行計畫中的幾個不足:
1. #轉乘問題:儘管林副市長打包票R13/C24的轉乘可在5分鐘內完成,然而在橘線東段就並非如此,C32站無法轉乘O7/8的問題遲遲無人處理,而黃線轉乘輕軌動線是否妥善設計,也需要追蹤。
2. #運轉效率:在插入部分左轉時向和交叉口較多下,大順路運轉均速如何令人擔心,過去一階在路口會出現的輕軌時相時間不足,導致輕軌行經路口時兩邊都紅燈的無效率狀況是否解決? 部分路權單純路段能否提速? 而單線雙向部分是否影響運輸最大容量,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調查。
3. #運具轉移率:為了弭平反對聲浪,市府強調「不影響行車、不影響停車格」,但這樣的訴求,其實並不符合「大眾運輸取代私有運具」的政策趨勢,未來要如何增加民眾搭乘輕軌意願,需要更有效的「推拉政策」,讓大眾運輸使用便利性高於私有運具,建構更好的步行與自行車環境,也要積極取締沿線違規,而非無條件順從汽機車便利性。
但無論如何,新市府上任兩個月來,捷運工程單位全力以赴,不斷測試各種改善方案,也積極完成Vissim交通模擬、請來聲學專家做噪音模擬、到現場噪音實測、也更積極調查民眾意見,把「支持輕軌」的聲音公平呈現,這些很顯然都是遠比上任市府怠惰無為的作風進步之處。我們必須肯定陳市長僅用兩個月,在中國黨議員的無理杯葛下,仍然毅然推動正確政策!期望未來高雄的大眾運輸政策能真的越來越進步!
雙減政策壞處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拜登怎麼看中國與台灣?〉媒體識讀範例解說】
.
8月25日的國會山莊報(The Hill)刊出一篇由包士可(Joseph Bosco)所寫的評論,題為「Where does Biden stand on China and Taiwan?」(https://pse.is/szzcq)乍看之下很像本站創辦人 #住海編 在《外交家》上面的那篇文章「Joe Biden’s Record on China and Taiwan」(中文版:https://pse.is/UFZCC)。
.
我們覺得這真是一個滿不錯的機會,來談談「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些評論文章」,以及該怎麼去 #說服更多人支持台灣議題。如果大家google包士可先生,就可以發現他非常地友台,過去擔任過國防部中國科科長的歷練也讓他對中國相當了解。他在The Hill上面多次為台灣發聲,寫了「超多」談論台灣議題的文章!(The Hill是所有國會助理們、政策圈的人都會讀的報紙)以下分別簡稱「包文」、「住海編文」。
.
對於許多台灣人、尤其擔心美國民主黨太過親中的人們來說,包士可的這篇文章是一個很好的評論範例。讓我們來看他是怎麼樣評論拜登,以及提出他的倡議主張。這種說服方式很值得我們學習。
.
▍文章論點及寫作解析
.
這篇文章一開頭就說,中美關係是美國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核心之一,但在拜登漫長的公職生涯當中,對中國的表態非常少。接著包文指出 #川普 在中國議題上面的態度反反覆覆讓人捉摸不定(川普支持者們先不要激動,請繼續看下去),但是 #川普的行政團隊 對中國的態度和政策都是相當具有一致性以及相當明確,接著列舉好幾個政策領域都相當明白表達中國是一個威脅(當然,台灣是其中重點)。
.
包文說:「拜登只有提到過說我們不能對中國太過仁慈,但是對於個別議題很少發表看法。在中國對美國各個機構的滲透如此明確的狀況下,不表態是很危險的事。」
.
注意到了嗎?這邊他是先說中國問題有多重要,然後講說你對手的團隊表態相當明確,所以你不表態不行。
.
接下來包文帶出兩種對中國的對立觀點:一種是小布希總統曾經說的,假設中國攻擊台灣,美國會不計一切代價幫助台灣;而拜登反對這種說法,因為美國政界的另一個普及的觀點則是,認為「戰略模糊」(不要把話說死)才是美國最佳的策略選擇。
.
這邊是把對台政策的辯論帶到更大的框架,就是戰略模糊本身。注意喔,這邊不是直接去談說誰親中或反中,而是去講說不管共和黨或民主黨都覺得中共是威脅,但應付的手段不一樣。
.
講完戰略模糊,包文開始講說現行法規以及政策下,可以做的事情和不足之處。《台灣關係法》規定,當總統認為中國做出的舉動,會危害到台灣安全、社會、經濟體系,以及對美國利益造成威脅時,必須要諮詢國會並採取行動。
.
但這有個風險在於,戰爭的啟動和防禦作戰,往往等不了這麼久。所以,國會方面已經在討論戰略模糊的壞處,以及中共發動侵略時,美國的一大弱點:還要諮詢國會有可能會造成延誤。
.
因此國會提出了《預防台灣遭侵略法草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有限度地授權總統,在某些很明確的條件下,可以立刻快速反應(動武),也就是說,這部「防侵略台灣法」目的就是要修改以往的戰略模糊原則,減少如果中共攻台時,美國反應的時間差。
.
包文最重要的論述是同時呼籲川普和拜登,不管誰當選,都應該要表態支持這樣的立法,他們都應該明確表達對台灣防衛的支持、要減少戰略模糊。包士可在講這段的時候,還提出了國際關係的理論基礎,甚至搬出季辛吉的名言:在國際關係當中,誤判他方的企圖心而導致的軍事衝突是很常發生的事。
.
文章最後結論說:拜登目前對兩岸議題的表態(包括:寫了一篇文章、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又幾乎沒談到中國)實在不足,僅表達說「美國不會放棄台灣」,而這樣是不夠的。Bosco認為,中國其實「現階段」不想要真的打,只是會一直用各種方式去脅迫、影響民主政治的運作。美國必須要在這個議題上減少戰略模糊,才能夠減少各方行動者的在戰略上的誤判。
.
▍以上是文章內容的講解。總結來看這篇文章:這邊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是,在國會當中,對於兩岸政策和台灣議題,是具有高度共識的,先前幾個台灣相關法案都是無異議通過。想想看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現在前線的外交人員和台美人社團們都在努力維持這樣的跨黨派共識。包文給了我們一個向民主黨人喊話的範本,同時也顯示,在兩岸議題、防衛台灣的議題上,是非常需要兩黨的共識去推動。
.
.
▍講完文章之後,來談談從這篇文章引伸出的幾點評論。
.
首先,美國政治當中的議題非常多,國內政策跟外交政策其實沒有什麼絕對的關聯性,然而台灣人很常將台灣的狀況投射到美國,認為「凡民主黨都是左派都是馬克思主義都是親中」、「凡共和黨都是反共」,這樣的觀點並不適合拿來分析美國政治,而且這種論述只會把潛在的台灣朋友嚇跑。而且說真的,各黨之內彼此的不同意見也是相當多,例如拜登的副手賀錦麗在初選時就是以批評拜登而聞名,共和黨這邊批判川普國內政策的人也是比比皆是,即使是保守派的評論者或學者,也不盡然會全部同意川普的外交政策,大家平常在各種刊物及智庫上面都會持續論戰。
*所以重點是:絕對沒有什麼「凡批評川普的都是左派都是親中」這種事。
.
第二點,大家要記得一個原則是,我們在談論事情時,通常可以分成「事實」和「意見評論」兩種。事實就是發生過的事情、各種資料數據的呈現等等;意見評論就是作者認為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看待一件事。很多人在論戰的時候常會把兩件事情混在一起談,這樣子不是一種好的討論方式。
.
「包文」及「住海編文」當中都有事實陳述,也有意見評論,但包文是以意見評論為主,認為拜登應該要更明確挺台,並且認為國會應該盡快通過台灣防衛法;住海編文是以事實陳述為主,整理拜登的重要幕僚怎麼看兩岸,目的是希望大家了解民主黨人的主張。事實是討論公共政策時的基礎,大家一定要記得這點。
.
事實陳述就是事實陳述,要記得不要將自己的立場帶入作者的立場。陳述別人的立場,更不代表要贊同他們。例如有些人會覺得你怎麼可以去談拜登團隊要做什麼,是不是在稱讚他們(先前也有讀者來版上叫囂說你們為什麼一直稱讚民主黨,但我們只能滿頭問號,請對方舉例說我們哪邊稱讚了民主黨,卻從來沒有人舉出來)。先前我們談說美國要退出WHO,文中提到有哪些人表示反對或者擔憂、有哪些人或業務會受到影響,結果有好多川普的熱情支持者來攻擊我們說怎麼可以反川、黑川、挺中國(即使保守派內部保對於應對國際組織的看法其實也是非常多元的呀)。這我們也是只能問號。
.
當然我們可以從作者的意見評論看出來作者的立場比較偏向哪邊。每篇評論文章都會有一個論述的重點,而且這些重點就是作者的立場呈現,所以,如果有些人很愛攻擊說「你們怎麼可以不中立」、「你們老是自稱中立」這些攻擊也都滿奇怪的,因為我們認為,評論從來不可能中立,寫評論的人如果自稱中立,那一定有問題。
.
第三點是上一點的延伸。
.
以包士可先生先前的文章為例,在WHO的議題上,他先前寫過文章說川普應該要邀請台灣的專家進去世衛,並想辦法取代掉譚德塞。看起來他並不贊同退出世衛的舉動,而是比較主張在體制內跟中國戰鬥。
.
然而,如果根據前陣子來戰我們說「反對美國退出世衛就是中共同路人」這樣的標準,那麼包士可先生也變成中共同路人了,這並不是一個好分類法。其實,很多保守派(偏共和黨)的學者們也都會主張說要加強多邊關係來制衡中國,所以他們會批評川普比較偏好雙邊關係的舉動。但這些也都是很正常的政策辯論。
.
第四,我們在看美國的媒體或智庫學者們的文章及發言時,必須先搞清楚這個人的立場、背景,以及他們的論述方式,這樣就比較可以快速理解他們的論調切入點。我們可以看他們在中國議題上的立場,也可以看他們在國內政治議題上的立場,但不同議題面向彼此不一定相關。如果可以理解他們的立場,就可以更容易進入到他們論述的脈絡。
.
📘 可參考以下文章:
美國政治菁英如何看中國:五種人物的分類
https://pse.is/V7B9K
從一封陣信看華府的政策世代差異與政治氛圍 by賴怡忠
https://pse.is/TQWTH
泛亞派 VS.中國通
https://pse.is/TAAHG
.
.
✨ 抖內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 觀測站podcast:https://ustw-spiceup.soci.vip/
雙減政策壞處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評價
要讓體質健全,血路必得暢通。
我的選區,一直以來困於交通不便,我常常看到阿公載著小孩跟大車砂石車,一起奔馳在山頂路上,看得膽戰心驚。如果有一個好的鐵路、方便的公車、再加上bike轉運站,可以免去許多性命危險,對區域的發展、高齡化社會,或者是年輕人落地生根,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我特別關心台中山海環線鐵路的進度,也提出了四個要求:
一、 山手線並不需要強求全線立體化,在降低財政負擔下,提升服務機能,儘速消除地方與中央的歧見,造福市民的前題下,我覺得應先讓硬體落實「雙軌電化雙向環狀運行」。山海環線和東京等大都會的環狀線不同,許多位於「非建成區」,本質上更像法國 RER 或德國 S-bahn 的近郊通勤,串連衛星市鎮功能。部分區域其實可在維持雙線雙向電氣化運行下,進行「土建減量」,以部分用路堤代替高架橋等方式,在運輸容量不減,道路立體交會前提下,降低造價。
二、 與地方密切合作,設計車站周邊交通計畫時,檢討海線如大肚、龍井、烏日、清水等車站目前偏弱的轉運機能,以車站為核心規劃公車接駁。
三、 請交通部督促台中市府,在提交計畫裡,必須檢討周邊土地開發,引進商業服務、微型運動中心、社會住宅、公托與長照設施聚集,並設置在車站旁,鼓勵居民移入,創造出緊緻而便利的新型態都市。
四、 有關設站,建議交通部不一定只依當今人口來做考量,應該是將考慮 TOD 開發下,誘導人口分佈改變與重大建設投資,讓人口、產業與交通路網形成正向循環的誘導關係,讓民眾來使用,改變交通習慣。
除了民眾關心的交通,再來就是疫情了。
面對這樣的疫情未爆彈,以及未來任何災害或戰爭發生時(目前為準戰爭狀態),南來北往的國會與行政部門也該超前部署。
我知道目前行政院已經有進行相關的視訊會議,以及處理文件數位簽章的工作。但相關二級行政單位則是各自規劃,目前似乎並沒有所謂全國性相關中央行政機關的空間配置。
然而,針對戰爭時期(目前為準戰爭狀態)、天然災害發生等狀況發生,相關行政單位已無法在台北持續辦公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必須重申,選前我提出「國會中遷、首都減壓」的政見,正是因為目前多數的行政機關集中於台北,就像人體的心臟大腦都集中在頭部,若北部疫情大爆發,整個國家可能會陷入停擺的危機。我希望行政單位也能開始著手研究 「行政分流、功能分散」的超前部署,相關經驗也可以作為未來首都機能重新分配的參考!利用這個時機,來思考一下備援首都的方向。
目前為止,行政政治經濟訊息等等的中心,都在台北。重新思考,台澎金馬的地理中心,其實是我們大肚溪附近,包括烏日、霧峰、南投。思量交通、區域平衡、分散風險等各層面,我們該考慮首都減壓立院先行這個計畫!
2010年開始,其實跨越黨派,各方都有提出過這個議題,但從2010年到現今,行政部門的回覆都是「再討論看看、再研究看看」,到現在也八年了。我認為,至少明白列出遷都遷國會的可行性評估。研究過去的討論結果,多是民意還沒有凝聚,但問題在於民眾根本不知道,遷移的好處跟壞處是什麼的時候,其實民眾根本無從選擇。
為什麼我這麼在意這件事?
因為國土均衡很重要!台灣很小,國土面積排名世界 140 左右;但台灣很強,經濟是世界前 25 強。你可能感覺不到,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長年的國土規劃與發展失衡。
這樣頭重腳輕的發展,就造成了房價高漲、對年輕人的雙重剝削。
在馬英九政府錯誤的金融與房地產政策下,熱錢集中於北部,讓台北房價一飛沖天。年輕人離鄉背景去台北,工作機會多但房價很貴。而中南部老家,雖然相對負擔得起,但缺乏發展機會。
解決北漂與高房價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只有稅負調整,更重要的是讓產業與工作機會移回中南部,讓青年人口移回中南部,同時在新發展區域做好計劃,控制房屋供給,提供社會住宅,杜絕熱錢炒作,從供需面媒合解決問題,實惠且衝擊小。
建設永續而均富的國家,就從國土均衡發展做起!
讓我們好好就「首都分流」、「災難應變」、「備援首都」,提出規劃,盤點北中南行政、立法等中央機關可使用空間,指揮系統(如遠端會議、公文系統與聯繫保密通訊管道)的緊急建立,人員的調度和任務分配模式。這不僅僅是因應疫情,更是為了永續經營!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_hA2Qv2Emo/hqdefault.jpg)
雙減政策壞處 在 雙減政策評論 :: 台北市補習班評價 的八卦
... 雙減政策是什麼,雙減政策影響,雙減政策ptt,中國雙減政策是什麼,雙減政策壞處, ... 2021年9月11日—近期中國大陸很不安寧,從整頓補習班的「雙減政策」、知名企業 ... ... <看更多>
雙減政策壞處 在 双减政策是利是弊?李永乐:看问题要理性, “猥琐发育”拼家长 的八卦
欢迎订阅李永乐老师科普频道:https://www.youtube.com/李永乐老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