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分子的體重計─質譜儀,如今已更輕巧多工!
#體積小10倍
#偵測範圍大100億倍
#一機多工
--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陳仲瑄院士和林俊利研究技師推出新一代 #可攜式多游離源生物質譜儀 !
--
搭載 #離子阱質量分析器,擺脫對實驗室的依賴
配備 #四種離子源,固、液、氣、細胞無所不測
客製化 #離子偵測器,捕獲能力、傳輸速度拔群
對了,我們提過這款是 #國人獨創、#自行研發 嗎?
--
此國人自研自製的質譜技術,透過普及化,將可望應用於毒品快篩及環境檢測。這項技術於本(2020)年5月22日發表於Analyst期刊、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分子量(質量、重量),若能測出分子量,就能辨識分子的身分,及其組成結構。
過去,質譜儀往往要價不菲,且體積龐大。如今,中研院質譜研究團隊長期終於在國家前瞻計畫的支援下取得創新成果。
#MadeinTaiwan! A Portable Mass Spectrometer Ready Anytime, Anywhere
Throughout their evolution, computers have been downsized from mainframes, mini, and micro to hand held devices. Now, the evolution of mass spectrometers might take a similar route.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Academician Winston Chen and Senior Research Specialist Jung-Lee Lin at Academia Sinica’s Genomics Research Center have developed a new generation “portable multiple ionization source biological mass spectrometer” that is downsized to be portable. Smaller and lighter, this mass spectrometer can measure from atom to microparticle (such as cell). A detailed research paper about this new technology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Analyst on May 22, 2020, with its picture chosen for the journal’s cover.
新聞稿請參考: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560
Press Release: https://www.sinica.edu.tw/en/news/6560
更多媒體報導:
[中央社]質譜儀帶著走 中研院自研自製可望助毒品快篩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06100091.aspx
[自由] 中研院開發出可攜式質譜儀 可用於即時毒品快篩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93332
[中時] 國人獨創!帶著走的質譜儀 有助警方處理毒品氾濫問題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610002328-260405
#基因體研究中心
#陳仲瑄院士
#林俊利研究技師
#物理所朱明禮研究技師
#質譜儀
#小的離譜
#不離本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20的網紅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臺灣國際科展有21個國家參與競賽,欣賞完來自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精采開場表演後,緊接著來到了「大師對談」,這次邀請中央研究院的陳仲瑄院士以及梁賡義院士和與會者分享學習經驗。 -- 梁賡義院士認為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要素: (1) 需要具備好奇心 (2) 邏輯性及評論性的思考 (3) 面對及解決問題的...
陳仲瑄院士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八卦
【臺大校友總會提升生活系列講座:基因科技與健康】
科學家一一在突破基因密碼與我們身體疾病的關連,可以掌握數百種致癌基因及腫瘤抑制基因,而且可以在腫瘤未形成前偵測出癌細胞。同時也可望以「基因療法」讓遺傳性疾病與癌症獲得有效治療。然而,基因科技不僅僅只在醫藥上的突破,日常生活上"食物上的基因轉譯"帶來的影響我們更該關切。
很榮幸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陳仲瑄院士為我們介紹:「基因科技與健康」。希望您不要錯過!
演講貴賓: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陳仲瑄主任
演講時間:2015年12月5日(六) 上午10-12點
演講地點:臺大校友會館四樓會議廳(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活動網站:http://www.ntuaa.ntu.edu.tw/ 臺大校友總會網頁
陳仲瑄院士 在 DIGITIMES智慧應用網 Facebook 八卦
全球高階分析儀器的市場規模約2,300億美元;而台灣每年進口高達1,700多億台幣,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若能成功製造並銷售高階分析儀器,不僅幫助台灣廠商,並有龐大商機啊~(FEIFEI編)
#高階分析儀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Cnlid=13&cat=20&cat1=25&id=0000595017_0XR1UEFM0NEKYF8T99POR&ct=d
陳仲瑄院士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評價
今年臺灣國際科展有21個國家參與競賽,欣賞完來自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精采開場表演後,緊接著來到了「大師對談」,這次邀請中央研究院的陳仲瑄院士以及梁賡義院士和與會者分享學習經驗。
--
梁賡義院士認為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要素:
(1) 需要具備好奇心
(2) 邏輯性及評論性的思考
(3) 面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更要誠實的面對失敗
以上四個要素 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可以藉由上課,非正式的學習或是跟良師益友多交談來增加這些能力。
(5) 要有直覺:好的科學家跟真正優秀傑出的科學家不同的地方,傑出的科學家擁有直覺,有了直覺才能發現新事物才會有創意。
--
陳仲瑄院士提到:
成為頂尖科學家或發明家最關鍵的工作是要選擇對的題目,這題目需要對最重要的基礎科學有着重大的貢獻或者對國計民生有相當的助益。當然這工作您要有興趣和能力。因此其他幾個因素也相當重要:
(1) 養成解決問題或解決疑惑的習慣;好奇和想解決疑惑是新知識和新發明之母。
(2) 估計硏發成果的價值;如果價值很低,不值得花太多時間。
(3) 在做硏發前,做好相關文獻及產品的查詢。
(4) 受到挫折要有毅力和耐性堅持下去,很少高價值的硏發工作是沒有經過挫折就成功了。
(5) 必要時,要果斷的停止進展不順的工作; 什麼是恰當的時機? 當您成果的報酬去除你估算所要花的時間遠低於你其他工作時,也許該是考慮轉換硏發項目的時侯。
(6) 儘可能找其他領域,學有專精的人合作,不要奢望在每一個行業都變成專家,要樂意和人分享成果。
(7) 不要高傲的認為自己的創意和想法最好,若别人的主意更能解決困難,該很樂意接受。
(8) 不要用專注做硏究為藉口而不参加該参加的社交活動;孤僻的個性在今日對硏發是阻力,绝對不是助力。太多的研發工作是跨領域的合作,不能做計畫和整合的人會很難成功。當然如何在專業工作和社交上做適當的時間調配是很重要的。
更多2013年臺灣國際科展資訊 http://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1061&them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