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運動防護・下》
#個人經歷分享
#防護修復懶人包
.
套句朋友跟我說的話:「『訓練』,本來就是稟持著『增強運動表現,降低運動傷害之發生』的理念。」
--------
《淺談・運動防護・上》
https://www.facebook.com/cakeyinning/posts/767673440094415
--------
#傷害預防
【事前暖身、事後放鬆(按摩拉筋),缺一不可。】
.
國外的運動防護修護知識其實相當的普遍,但在台灣民間這部分的觀念仍不普及,不知其重要性,連帶的也沒有很認真地去實踐它。
.
我也是之後才知道,專業的運動員都擁有自己專屬的物理治療師或肌肉按摩師,有些一個月就進行一次深度按摩。
.
【基本的放鬆:自我拉筋、滾輪、按摩 v.s. 深度的放鬆:給別人按摩】
.
起初好傻好天真的我,還以為按摩都只是給那些貴族朋友,或是需要把沾黏推開的大傷人士,後來才知道,完全不止是如此——那些高強度運動過後的人們,一不小心用錯力肌肉受傷,一樣會發生沾黏的狀況,而且僵硬的肌肉需要深度的按摩,才能「真正」的放鬆,不然自體拉筋或滾輪,都只是淺層的放鬆而已。
.
現在我會建議人們,有時間有餘韻的話,半年一次或多久一次都好,定期去給人深度按摩,自己不是不能按,但相信我,通常自己來的人,會手軟會心軟,絕對沒有去給別人按來的,夠・力・夠・狠・。
.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
古老的智慧沒有騙人,在我們沒發覺的時候,身體會默默累積壓力,只有定期去照顧它,你才會發現它有多痛,有多不通。
.
按摩時都會遇到最痛的痛點,那是累積了最多壓力的地方,透過深層的按摩才能把它按開。
.
朋友曾跟我提及她瑜伽老師的說法,也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腦海裡:「放鬆拉筋就跟運動一樣重要,甚至比運動更重要,用最基本的時間來算,你運動了2小時,但你有放鬆2小時嗎?每次都只放鬆5~10分鐘,你真的覺得這樣就夠了嗎?」
.
種種的傷告訴我⋯⋯恐怕真的不夠。
.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足底筋膜炎,發痛的部位就是往上「沿路整條的筋」都沒拉開造成的,通常沿著「整路的筋」按上去,絕對都能找到最痛的痛點,有時還不只一個。
ex:腳跟痛 = 從阿基里斯腱,一路往上整條到大腿後側;
ex:足底外側痛 = 一路往上到ITBS,整條外側的筋,皆同理)
.
--------
#傷害修復
【POLICE 原則】
RICE為舊觀念,新的觀念的縮寫可以變成 POLICE ,Protect 保護、Optimal Loading 適當負荷(剛剛講的復原時動一動)、Ice 冰敷 (剛受傷時敷一些就好)、 Compression 壓迫、 Elevation 抬高。
.
-- 激烈運動後,簡單的SOP是:進入休息狀態後,先冰敷三天,還不舒服,三天後改為熱敷,直至症狀消退。
.
冰敷:通常急性發炎都在前三天
熱敷:三天之後,就變成慢性的問題了
.
【冰敷 v.s. 熱敷】
冰敷:遇到發炎症狀或止血需冰敷,泛指會發熱、腫脹的,幾乎都是發炎症狀,冰敷減緩疼痛。
(高強度運動後其實也會有發炎症狀;冰敷的所需天數,簡單的判斷依據,可以依是否持續發炎發熱的狀態來決定,不發熱了才改熱敷)
.
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讓傷勢好的更快,之後爽、舒服。
(之前手肘脫臼去復健時,會給傷患先熱敷,讓該部位的肌肉放鬆,之後物理治療師可以更好使力,協助運動復健,BTW僵硬的受傷部位熱敷時真的很舒服很爽)
.
-- 運動時遇到不尋常的傷痛,簡單的SOP是:
1. 觀察三天內,是否持續痛感,若漸漸好轉,持續觀察到一週內
2. 三天內若無明顯好轉,建議直接看醫生
3. 一週後持續發生,建議直接看醫生
(不然就會和我們一起「久病成良醫」⋯⋯)
.
【骨科 v.s. 復健科】
骨科:骨頭、軟骨,X光專業
復健科:肌肉、韌帶,超音波專業
.
會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我有遇過骨科醫師,幫我腳踝照過超音波,但醫生只跟我說韌帶有受過傷,是舊傷,可以肌力訓練⋯⋯結束!!沒了!
.
是後來再去看有超音波的復健科醫師,才能明確的跟我說,究竟是哪一條韌帶受傷,受傷到什麼程度,是慢性反覆扭到而造成的傷勢,需要重視之後即刻復健。
.
.
——真的,術業有專攻。
.
還是交給專業的來吧。
.
.
【延伸閱讀】
拉傷趕緊「RICE」已經過時了,新觀念為何降低「冰敷」的重要性?
(拉傷!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就是肌肉拉傷、肌腱拉傷!)
https://blog.easepain.tw/by-easepain/strain-intro/
怎麼分辨運動後痠痛與肌肉拉傷? (by 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 ATX 徒手治療研究專欄)
https://blog.easepain.tw/atx-ya…/muscle-soreness-and-strain/
攀岩與運動傷害(上)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90%B3%E5%BD%A5%E5%84%80/%E6%94%80%E5%B2%A9%E8%88%87%E9%81%8B%E5%8B%95%E5%82%B7%E5%AE%B3%E4%B8%8A/866349280171779
--------
致同樣走在樹枝上的人們,有風險也有全新的視野,縱使 痛 但也快樂著,帶著傷之後 會繼續走下去。
------
感謝你/妳花時間讀這篇文章,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有幫助到你,希望你能給我一點「鼓勵」,
我是引寧,一名設計出身的戶外狂,我的下個目標是【前往法國AAA登山學院】,投票支持我,我會多加點油寫出更多故事的!
【前往法國AAA登山學院】投票請點連結↓↓
https://www.feversocial.com/works-121373…
阿基里斯腱發炎症狀 在 岱宇跑健室 Facebook 八卦
【運動防護】做好暖身與收操 跟腱炎不上身
俗稱的「跟腱炎」,就是長跑運動員或需要速度變換的運動員最害怕的「阿基里斯腱」發炎啦,發生原因是什麼呢:
1、運動量增加過多的訓練量,建議每次增加不可超過15%。
2、鞋子避震效果不佳。
3、運動場地過硬,肌腱負擔太大。
發作時,肌腱處會有疼痛或腫脹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肌腱鈣化、肌腱斷裂,千萬記得,在48小時之內先以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處理,並且在症狀還未完全消失前先停止訓練。每次運動前後做好暖身與收操可以預防阿基里斯腱炎的發生。
#阿基里斯腱炎 #冰敷 #肌腱
阿基里斯腱發炎症狀 在 物理治療師臨床治療手記 Facebook 八卦
43. 特殊個案:Haglund's Syndrome與Deformity
這是最近接到的一位個案,在治療兩次之後,覺得症狀表現似乎超出預期,所以連續兩周都在尋找到底這位患者的症狀是怎麼引發的,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我的評估與推論,讓我找到並確認了這位患者的症狀【Haglund's Syndrome】。
【Haglund's Syndrome】這種症候群的引發主要是由於重覆性的阿基里斯腱肌腱發炎,以及深層和淺層滑液囊發炎,都在同一腳,而且有長時間的症狀為主。大家可以藉由圖一所示了解。
而【Haglund's Deformity】則是由於阿基里斯腱重覆拉扯,造成跟骨逐漸被往上拉起,輕微的會變形凸起,嚴重的會剝離,在跟骨形成一個缺角,容易以為是骨折,但是卻看不到游離的骨片。大家可以圖二和圖三發現剝離的現象,以及藍色圈內跟骨的凸起變形,圖二中還有綠色箭頭白色的部份,那是阿基里斯腱鈣化。
首先,先跟大家描述這位患者的病史,患者是位喜愛排球運動的女生,因為長時間的重覆性跳躍與快速移動動作,導致肌肉強力收縮,造成兩腳阿基里斯腱發炎,甚至阿基里斯深層滑液囊發炎,如此的症狀重覆發生了很多次,然後兩腳皆接受施打類固醇的治療三,四次。後續還接受過震波治療,超音波治療,電療等等其他相關物理治療。
前來找我治療之前,也有持續進行震波治療,但是現在震波治療對她似乎已經沒有顯著的療效。
目前評估的過程,經由肌肉主動收縮,抗阻力收縮,肌肉牽拉等等,他在行走時,兩腳阿基里斯腱在跟骨的連接點會產生劇烈疼痛,肌肉牽拉伸展時,會有緊繃感。觸診時,跟骨連接點會有壓痛,右側跟骨連接點觸摸起來稍微凸凸的。在治療第二次之後,發覺她的症狀真的表現很特別,因此詢問她是否有其他理學影片的檢查,剛好拍完X ray,所以經由她本人的同意,轉PO在我的治療手記上供大家參考學習。圖四為此患者的右腳X ray,紅圈處大家可以與圖二做對照;圖五為左腳的X ray,大家可以與圖三做對照。
圖六和圖七是最嚴重的狀態,由外觀就可以看出在跟骨的連接點上有明顯的凸起,通常到這種狀態,患者穿鞋時會非常痛苦,足跟會與鞋跟有相對的摩擦和壓迫,產生相當不舒服的疼痛感。
治療的過程,我已經連續兩次的治療都針對兩腳小腿的所有軟組織進行放鬆,放鬆完畢之後,請患者試著行走看症狀是否減輕?結果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反而是貼上肌內效貼布,放鬆小腿肌群以及做跟骨連接點痛點提高之後,行走的疼痛感就會降低。我的推測主要是跟骨痛點提高的貼紮處置所達到的療效。
在與物理治療師好友討論過後,以及參考網路上所搜尋到的資料,我們一致同意此患者目前可以接受的物理治療,就是製作特製鞋墊,並且將鞋墊足跟加上足跟墊片,做跟骨抬高的處置,讓阿基里斯腱縮短,使阿基里斯腱在收縮時,減少對跟骨連接點的拉扯力量,進而降低疼痛感,避免患者朝向最嚴重的症狀表現發展!
阿基里斯腱發炎症狀 在 阿基里斯腱發炎 - Mobile01 的八卦
小弟去年十月上班時突然腳底一陣疼痛,過幾天之後症狀舒緩但腳底就是有一個點按壓仍然會痛(但早上起床並沒有典型的足底筋膜炎劇痛,都是久走久站腳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