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的夢想驛站》向導演齊柏林、助手陳冠齊、機師張志光致敬系列之一:
【回憶2010年世界周報採訪齊柏林 抵房貸款 拍攝《看見台灣》紀錄片的第一哩路 台灣之美.土地之傷 空拍記錄盡收眼底 土地滿目瘡痍.搶救地球.搶救台灣 他自許:刻不容緩的使命】
你應該沒有看過這樣的台灣。
大多數人從來未曾能夠從空中如此仔細凝視,這塊大地的山川河流之美,山友們登上了東北亞最高峰,向著空中興奮地揮手,我們也終於難得清楚看見,玉山主峰的樣貌。
這段影片來之不易,四百萬的代價,是一個二十年來始終執著於從空中紀錄台灣的"傻子" ,好幾年的積蓄,一下子全部花光。就是他,齊柏林,熱愛空中攝影,累積一千三四百小時的空拍時數。
他說,「一開始的時候就當攝影助理,然後跟著師父上去,拍房地產廣告,一開始是這個樣子。慢慢後來你上飛機以後,就對從空中看這個土地,你有很特別的那種想表達的想法。所以縱使一開始是用一種商業的方式在紀錄土地,可是慢慢慢慢,你就開始改變你的心態,想要用關懷的方式,關懷的角度來看待台灣這塊土地。我才知道說,原來台灣有這麼多的地方是需要被關心的,因為地層下限的問題、高山濫墾的問題、河川污染的問題,這都是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忽略的過程。」
齊柏林原本就是知名的攝影工作者,出版過二十本以上空拍台灣的作品。多年下來,累積了20萬張的幻燈片,改換數位相機後,不斷對著電腦修片,讓他46歲的年紀,老花鏡片越戴越厚。
長期空拍台灣,他也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拍攝一部紀錄片「台灣土地的故事」。
他說,「你可以看到台灣漂亮的最南端,這是鵝鸞鼻,我們過去都常常把河川當作是一條大大的排水溝,排放廢棄的污染的水源。這是阿公店溪,我們經常聽到說要愛台灣,要愛護台灣,可是在我演講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對台灣的土地環境是很陌生的,這是我的觀察,尤其是對年輕的朋友來看,這件事情對他們來講算是滿遙遠的。那因為我們用影像的方式傳達,透過演講是一個很小眾的,方式速度非常慢,所以我心裡很焦急啊。」
翻開05年經建會出版的「悲歌美麗島」,他又一張張照片娓娓道來對這塊土地的感傷。
「這是"沒峰"農場,就是整個山頭連山峰都沒有了。那你跟對面雪山山脈的林相,這樣一比較起來,真的是反差非常地強烈啊!那我們的海岸線,就是九孔池啊,原本都是很自然的原始的海階地形,都變成水泥化了。你看這就是我們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方嘉義東石,剛剛我們有從空中看那我們從地面上,看就是墳墓都是泡在水裡面。」
齊柏林在他的攝影集曾經寫道,"台灣固然擁有許多美不勝收的景觀,但這美是點狀的總無法連線成面" 。我們危害土地之深,讓他不得不將御風而行的喜悅,轉化成深沉的哀傷和焦慮。
製作人屈繼堯問齊柏林,「哪一個點觸發你拍這部影片?」
他說,「其實這是長時間的累積,然後我想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並不知道會有八八風災發生。八八風災發生之後,因為我們有去平面的拍照,看了現場的地貌以後實景以後,其實更加深了我要做這件事情的動力。」
「一開始拍到這個林邊那邊淹水景象的時候,你看那時候已經颱風完第三天了,水還是不退。你看這些白色的點點都是什麼?死魚,大武山上面都一條一條的,這些自然受創的地景,其實是一般朋友不容易見到的,這張片子可以告訴你我們山林受傷有多麼嚴重。你乍看之下以為這是一個沙洲,這是高屏溪的出海口,密密麻麻的漂流木,然後把整個出海口的河段全部都阻塞了,你看就這麼大一片,你從這樣看就可以知道說,我們山上有多麼的慘烈。」
國在山河破,懷抱著一份理想,不過就是尋常的上班族幾乎可以說「毀家紓難」 ,連房子都拿去抵押籌款拍片。
「因為一直搞不定這個設備嘛,就算幾個朋友幫忙,錢就是還是資金湊不足。所以在年前我就用房子去貸款,本來想多貸一點,結果竟然他只給我說,你的貸款你的房子只能值六百萬。我們整個計畫如果可以把台灣土地故事拍起來的話,整個因為直升機的費用加上這套設備的費用,大概最保守的估計都要六七千萬台幣。」
耗資四億五千萬台幣完成的「盧貝松之搶救地球」,讓我們從高空看到地球的美麗與哀愁,那樣壯觀、瑰麗、盛大而近乎莊嚴的場景,靠的就是先進的電影拍攝機器,才能在空中即使遇到氣流擾動,依然穩定平衡。
「這個東西在國外是一個非常普遍被使用的一套設備,就是裝在飛機的前面,它是一個非常穩定的陀螺儀,然後我們在機艙裡面操控這套設備。紀錄片這次使用的就是同樣一套器材,單價65萬美元,而且還要經過美國國務院批准同意,才能購買。
因為有最新的設備,他們拍出前所未見的台北市,不一樣的101,群鳥翻飛的關渡平原,進一步,全面紀錄台灣。
「一個紀錄片的過程它需要時間、需要事件,還需要季節。譬如說你要拍高山雪景,你一定要冬天才拍得到,夏天拍就不可能做到,所以需要一些時間,那這樣子影片的深度也才會夠。」
問,「所以你們目前打算是花三年拍? 」
「大概是兩年拍,然後一年來做後製,希望能夠拍到毛片的時間,希望能夠拍到三百個小時。」
問,「飛行預估要五百個小時,那你現在拍幾個小時了?」
「現在才30個小時,錢就已經花光了,對。」
籌錢成為頭痛的問題抵押房子,加上朋友們湊錢大概只到一半之數。
「我們壓力就是非常大,每天都在那邊幻想,我經常在買彩券啊,但是我很擔心 我買了彩券,我真的中了頭獎的時候,我是不是還有這個心願去作這個事情。」
問,「那你有中過嗎?」
「沒有,沒有,從來沒有。」
齊柏林說,他拍攝紀錄片,是希望讓大家看到台灣真實的樣貌,這裡已經不再是原來美麗的寶島,而是刻不容緩,需要我們一同珍惜、呵護的土地。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龍柱#石雕#台灣龍柱 現存台灣清朝龍柱共有63 對左右,從乾隆到光緒時期每一對龍柱的造型皆不盡相同,故也豐富了台灣龍柱文化的面貌和造就值得駐足觀賞的價值。 推薦的10大龍柱分別立於如下廟宇中: 01.台北北投關渡宮 02.新北新莊廣福宮 03.新北淡水鄞山寺 04.新北新莊慈祐宮 05...
「關渡自然展」的推薦目錄:
關渡自然展 在 柯文哲 Facebook 八卦
2015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將在9月20日於關渡自然公園開幕,每年都會徵求藝術家就地取材創作大型裝置藝術。今年主題定為「感潮」,流經臺北的淡水河是「感潮河川」,受潮汐影響鹹淡相錯的河段,孕育豐富的河口生命與文化,「感潮」就是希望大家感受來淡水河的潮水往返,思考人與河的關係。
最特別的是,今年首次有兩位國際藝術家來到社子島,來自美國的Kathy bruce以及來自義大利的Giacomo Zaganelli,社子島居民非常可愛,為了歡迎遠道來的朋友,還邀請兩位國際藝術家每天去不同家庭吃飯,展現臺北的熱情與友善。此外還有社子島藝術工作者郭宏文,用在地人的角度表達對河流的感情。我很期待與他們見面,告訴我那些我沒有發現的、他們眼中的社子島。
今天下午兩點,我會在社子島沿著河濱騎腳踏車,並欣賞這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感謝他們為臺北帶來的美好風景。今天社子島島頭公園也有社子心生態系列活動,包含「可食地景創作」、「島頭共食趣」,可以玩闖關遊戲、品嘗社子島居民們親手做的美食,還有機會跟我一起空拍合照。
2015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http://www.gd-park.org.tw/
社子心生態:http://www.beclass.com/rid=1837a7b55ed73213d4ef
關渡自然展 在 Facebook 八卦
#從不同視角看北投軍艦岩
#這篇只有風景美照
#寫了三小時啊
對登山初學者來說,北投軍艦岩親山步道相當平易近人,沿著階梯拾級而上,就可以抵達海拔不到200公尺的軍艦岩,上下山都只需15-20分鐘!
對好動的小猴來說,只走親山步道太短了!上篇文章有提到,我們從捷運唭哩岸站出發,進入東華公園,途經東華山、奇岩山西峰、奇岩山、荷蘭圖根點、唭哩岸西峰,沿路探索這條先人開墾之路,詳細內容請參考第一篇健行心得👉https://reurl.cc/W39QVZ
過了唭哩岸西峰三角點,繼續往前走,眼前是一小段需要攀繩而上的好漢坡(唭哩岸山稜脊岩),爬上去之後視野頓時變得非常開闊,左側可以遠眺觀音山、林口火力發電廠、北投、威靈頓山莊、大屯山群峰、中正山、紗帽山,右側則是陽明大學山頂運動場、台北盆地、天母、101大樓,經過這段登高望遠的山脊之路,會抵達視野非常開闊的唭哩岸山,林相也很豐富,我們在此發現了藏在樹叢中的空氣鳳梨松羅,這是一種神奇植物,不需要土壤,只要有清新的空氣、陽光與水份就可生長,以及有原住民的天然調味料之稱的羅氏鹽膚木,青剛櫟,琉球松,車桑子,還有武靴藤,藤莖在野外可做為綑綁的繩索,此外,沿途一大片屬於台北盆地木山層的唭哩岸石,因為沉積作用、自然氧化,形成了不同的色澤與紋路,像極了大自然任意揮灑的畫布!
從唭哩岸山望向對面,是軍艦岩親山步道,在此可以欣賞不同角度的軍艦岩喔!拍完照之後,我們要先從攀岩垂降練習場往下切,才可以抵達軍艦岩,這裡可以看到許多牢固的岩釘,固定在唭哩岸石壁上,疫情之前常有大小朋友來此體驗攀岩活動,下切後要走一段石板路小徑,然後再爬一小段石階,就會接到軍艦岩親山步道、大學亭、軍艦岩,行經的這條路上有一個鄉野傳說,那就是可以看到阿婆石與阿公石,但這對石夫妻分散在兩個角落,要仔細尋找才可以發現,透過手機拍攝後對比,看起來真的有夫妻臉耶,實在太神奇了!🤪
來到軍艦岩視野更廣闊,天氣晴朗的時候可以看得很遠,但也要很耐曬喔!🥵登上這塊奇石:北投、士林、石牌、天母、紗帽山、文化大學、大屯山群峰、社子島、北投焚化爐、基隆河、關渡平原、淡水河、觀音山、五指山等美景盡收眼底,360度全面展開啊! 👀
總裁說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軍艦岩喔!有一條小徑可以繞到軍艦岩下方,由下往上看更像一艘軍艦,下方還有一個酋長岩,仔細看很像一位老先生,因此又有山友稱它為阿公石,跟之前在攀岩垂降練習場附近看到的阿婆石超有夫妻臉啊!不知道兩人為什麼要離這麼遠?是不是吵架了呢?😂
感謝總裁帶路,讓我們從(遠、中、近)三種不同角度欣賞北投軍艦岩,沿途還認識不少植物,是小猴前所未有的體驗!下一篇文章將繼續帶大家來到260公尺的烏尖連山,造訪丹鳳山電視轉播站的鐵椅裝置藝術,還有湯守岩、弘法大師岩、幸福石,法船石,以及下山後來到北投市場可以吃什麼美食呢?😋敬請期待最後篇章喔!
此篇健行路線:唭哩岸西峰~陽明大學山頂運動場~唭哩岸山稜脊線~唭哩岸山~攀岩垂降練習場~大學亭~18世紀道光古墓~軍艦岩
去哪兒
#健行
#北投
#軍艦岩
#探索秘境
#唭哩岸石
#台北小旅行
關渡自然展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評價
#龍柱#石雕#台灣龍柱
現存台灣清朝龍柱共有63 對左右,從乾隆到光緒時期每一對龍柱的造型皆不盡相同,故也豐富了台灣龍柱文化的面貌和造就值得駐足觀賞的價值。
推薦的10大龍柱分別立於如下廟宇中:
01.台北北投關渡宮
02.新北新莊廣福宮
03.新北淡水鄞山寺
04.新北新莊慈祐宮
05.新竹北埔慈天宮
06.彰化開漳聖王廟
07.雲林北港朝天宮
08.嘉義新港水仙宮
09.台南開基天后宮
10.台南興濟宮
礙於影片長度,故僅挑選其中10對較為精采或具有重要文化價值之龍柱推薦,無法一一列舉,尚請見諒。
#延伸閱讀:台灣清朝與北台灣日治時期龍柱造型分析(一)https://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311678264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圖像拍攝過程經驗分享
2006年開始研究台灣龍柱,歷經四年的時間,過程中曾蒙國家文藝基金會美術類研究與調查補助,走訪台灣三百多間廟宇,拍攝超過兩萬多張的照片,最後撰寫了14萬餘字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且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審訂,華香園出版社發行。
因為是龍柱圖像造型研究,所以現場拍攝是無法避免的工作,有時一天要跑四、五間廟宇,拍到手酸到不行,不過這樣的過程也是讓自己重新認識台灣文化的契機。
有時下午三點過後,就會發現陽光會透過天井,照耀正殿,此時的廟裡充滿了神光普照的視覺氛圍,也是最適合拍攝正殿龍柱的時間。
升龍柱例的龍首是最難拍攝的,除非用梯子,不然沒有辦法拍攝到完全正面的照片,也就無法精確的做圖像分析的研究工作,但是梯子並不容易攜帶,所以我是先把相機固定在腳架上,再用雙手提高到龍首差不多的高度,最後用無線遙控快門線來幫助按下快門,當然因為不穩,所以都是設定三連拍的模式處理。
拍了這麼多張照片,儲存是一個最大的問題,買了一個桌上硬碟好備份,但是到了後期,因過度使用,結果把硬碟搞壞,萬分懊惱,只好花錢請人把硬碟資料的圖片救回。
修圖也是一份苦差事,背景過於凌亂,就只能用修圖軟體慢慢的塗黑,不過也發現透過如此這般的改造,視覺感受竟然完全不同,那種純雕塑的美感自然散發。當然用鐵欄保護的龍柱就愛莫能助,也就盡量挑選看不出有欄杆的照片,加減使用。
有時候運氣不好,只能多跑幾趟,像北港朝天宮第一次去的時候正逢大修,整個觀音殿是全部拆解編號,龍柱也用氣泡布完全密封。到鹿港龍山寺也是適逢大修,整個廟宇都圍起來,只好拜託廟方人員破例讓我進去拍攝,可惜五門殿那對乾坤交泰的龍柱,四周都佈滿施工用的鷹架,很難拍攝到理想的照片。
清朝龍柱都是單龍盤柱的佈局,一柱一龍,背後偶有八仙四獸,整體造型簡練,氣勢非凡,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位在金山老街的慈護宮正殿龍柱下竟然出現螃蟹等水族造像,象徵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
偶爾來一趟台灣古廟之旅,看看那百年龍柱所散發的迷人魅力,也是不錯的文化旅遊新選擇呦!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台灣清朝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164361276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關渡自然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媽祖婆靈聖:從傳說、名詞與重要媽祖廟認識台灣第一女神」介紹
訪問編輯:楊佩穎
內容簡介:
|第一本從學術出發,面向大眾的媽祖普及書|
最扎實的知識深度,最好懂的閱讀體驗
深入淺出介紹-遶境、爐主與頭家、貼香條等常見名詞
帶讀者進入台灣第一女神的神威赫赫
媽祖是台灣最具人氣指數的第一女神!祂原是先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時的海上守護神,又隨著人們從沿海漸往平原、內山拓墾,而逐漸發展出農業神的性格。當前,全台灣將近一千座媽祖廟所舉辦的各種活動,總能排滿一整年的行事曆,形成常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媽祖文化」。
媽祖信仰蓬勃發展,數百年來,已在華人世界累積了難以計數的虔誠信徒與鼎盛香火。究竟,媽祖是何許神也?本書從媽祖婆的身世傳說入手,一一提供線索。
媽祖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女神,數百年來,流傳了各種版本救苦救難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在無形中發揮了宗教勸人向善的功能,也間接強化民眾對媽祖的信賴。或許,我們身處的社會,無論生活條件如何進步,依然有著需要神明搭救的自然或人為災難,而媽祖顯聖神蹟恰恰滿足了人們「善有善報」的心理期待。透過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和田野調查等素材,爬梳媽祖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而紮根台灣的媽祖信仰,對許多人來說,在看熱鬧之餘,更有著不知其所以然的「門道」。從信仰圈的組織,到祭典的儀式、陣頭、民俗文化等,相關語詞多以閩南語發音為主,致使同一事物出現不同用字、不同說法,或是同一語詞在不同地區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若再加上各地習俗的差異,真的教人眼花撩亂。以學術觀點對媽祖信仰的相關名詞,做簡單扼要的解釋,將有助讀者理解台灣媽祖文化及其內涵。
本書從林默娘的身世,天妃到天后的地位提升,以及從海神到全能神的內涵,慢慢勾勒出媽祖在台灣人心目中的女神形象。解釋媽祖信仰文化的名詞,分享台灣的媽祖神蹟故事、乃至於俗諺,羅列重要媽祖廟,以此提供讀者全方位的媽祖知識,既可以看熱鬧,更可以看門道。
◆以學術觀點簡述媽祖信仰文化相關重要名詞
公廟與私廟|角頭廟、庄廟、街廟、聯庄廟、大廟|神明會|會媽與會媽會|爐主與頭家|分靈、分身、分香、漂流|大媽、二媽、三媽|黑面、粉面、金面|南笨港,北干豆|進香與交香|謁祖與祭天香|參香、會香、會親|刈火與刈香|刈山香、刈水香、刈海香|過爐|過火|包香火|請媽祖(迓媽祖)|三月痟媽祖|搶香、頭香、貳香、叄香、贊香|貼香條|進香旗|起駕|起馬與下馬|行轎、停駕與駐駕|陣頭|報馬仔|頭旗、頭燈、三仙旗|莊儀團|執事隊|神轎(媽祖鑾轎)|搶轎|壓轎金|回鑾|遊境與遶境|紅壇|香燈腳| 躦轎腳(躦轎底)|安符|巡香案|吃拜拜|問輦仔|扶鸞
◆介紹全台40餘間重要媽祖廟,可用作巡香、觀光地圖。
澎湖 天后宮|基隆 慶安宮|宜蘭 南方澳天后宮(南天宮)‧昭應宮|台北 北投關渡宮‧大稻埕慈聖宮‧松山慈祐宮‧士林慈諴宮‧台北天后宮(西門町天后宮)|新北 淡水福佑宮‧新莊慈祐宮|桃園 新屋天后宮|新竹 內天后宮‧長和宮|苗栗 竹南龍鳳宮(后厝龍鳳宮)‧白沙屯拱天宮‧苑裡房裡順天宮‧苑裡慈和宮‧中港慈裕宮|台中 旱溪樂成宮‧大甲鎮瀾宮‧梧棲浩天宮‧南屯萬和宮|彰化 北斗奠安宮‧南瑤宮‧鹿港天后宮‧鹿港新祖宮‧鹿港興安宮‧枋橋頭天門宮|南投 竹山連興宮|雲林 北港朝天宮‧麥寮拱範宮‧西螺福興宮‧西螺廣福宮‧土庫順天宮|嘉義 朴子配天宮‧魍港太聖宮‧新港奉天宮‧新港溪北六興宮|台南 大天后宮(全台祀典大天后宮)‧開基天后宮(小媽祖廟)‧鹿耳門天后宮|高雄 旗山天后宮‧燕巢角宿天后宮‧旗津天后宮‧楠梓天后宮|屏東 內埔六堆天后宮
作者介紹:林美容
台灣南投縣人。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爾文(Irvine)校區社會科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兼任教授。
出版社粉絲頁: 前衛出版社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關渡自然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

關渡自然展 在 關渡自然展於中心內的全景,與戶外綠意生態互相呼應著 的八卦

關渡自然展 於中心內的全景,與戶外綠意生態互相呼應著,真的好呀! ................. 臺北/ 北投/ 關渡自然公園. ... <看更多>
關渡自然展 在 【LIVE搶鮮看】關渡自然公園自然中心自然展開幕記者會 的八卦
柯文哲# 關渡 公園#開幕記者會您的訂閱跟分享,是給eTV行動傳媒的支持與鼓勵,謝謝! eTV 官網:http://www.etv.org.tw eTV 訂閱etvorg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