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宣布即將頒布的《行銷管制法》,所有在社群媒體的商業訊息,包括網路名人或是廠商,都必須要標示用了哪些修圖軟體和修圖步驟等等的細節,要不然可能會有牢獄之災!
挪威之所以用這麼嚴格的規定,主要是因為政府認為青少年們過度追求「理想身體」,造成了青少女的厭食症、少年消極身體形象認知、不良的睡眠習慣,高度焦慮、抑鬱、霸凌和「錯失恐懼症」(FOMO)有關。(參考於天下雜誌出處文章連結在留言處)
身為一個常常無圖不濾,無處不修的女子,我也放上了一張修圖前後的比對圖來表以支持(美顏相機一鍵美顏超好用),雖然支持!但是我卻不認為這條新法能拯救少男少女的焦慮和厭食。
在一個社交媒體這麼發達的時代,不只是青少年少女,任何的年齡在IG、FB上看到的照片都有可能動搖他對外貌的自信。
重點在於照片是真是假,有修沒修嗎?
重點是照騙美不美全靠化妝,瘦不瘦全吃角度啊!(大誤!請忽略)
我們都有這種時刻,划著手機羨慕著各種人魚線、蜜桃臀,如果大家都是修的那還好說,就是有許多天生麗質+後天又努力,天使臉和魔鬼身材結合,這時候還真希望他是修圖的(哈哈哈)又或者根本談不上修圖,度假勝地加上豪宅跑車,馬上挑戰對自我生活的滿意度!
再說了,追求理想的外貌和生活,這不是一種非常有上進心嗎? 所以這一切還是跟看照片的態度有關。
在媒體社群上的理想身體、理想外貌、理想豪宅、理想跑車(也太多理想xx)讓有些人會陷入無限自我懷疑的循環,為什麼他可以遊山玩水不用工作? 為什麼我就是廢渣本渣?
也有些人受到產生正面的能量,了解到一張六塊腹肌的照片可能是一年的自律,開始健身保養變美,提升自己的品味。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偏不告訴你什麼年紀),大多數的人可能跟我一樣,這些羨慕忌妒恨,很快會趨於平靜,當然並不是因為我們有失憶症,而是我們經歷生活和感受累積,知道要付出才有成果,
懂得珍惜當下的美好,
明白天底下沒有最理想的人生,
只要是人生皆有不為人知難處。
但是青少年男女還沒有經歷人生路上一連串的選擇,還不夠了解自己,他們急著被朋友認同,想要被父母關注,即使對這樣的他們揭露了修圖和濾鏡的手法,可以幫助建立對於外表的安全感和增加自我認同感嗎?
有人說新的《行銷管制法》治標不治本,我支持立法讓大家更關注這樣的話題,但是對於影響效力還是保守看待,因為比起法律的約束,畢竟青少年們探索成長的過程中始終是「父母」、「朋友」、「師長」等等佔最重要的關鍵。
開始實施這個法令之後,有可能眾少男少女們的第一個想法只會跟著公布的修圖的步驟和軟體,照著修一張更美的!(跟我一樣的想法阿!快實施好了!)
也有專家指出,如果社群網站上標註「這張照片沒有修圖,還這麼美,會不會助長少男少女們整形的風氣呢?」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只知道,新上路的「行銷管制法」也許揭露了照片真實的樣貌,卻不能保證青少年們這輩子都活在真實的世界。
Ps 未po先猜大家會說不用修也很美!!
哈哈哈哈哈哈哈~自信爆棚的我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楊世光在金錢爆,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楊世光在金錢爆》每日更新,帶給您最及时的全球經濟分析和財經解讀!想看懂經濟,看懂國際趨勢,看懂財經新聞,看懂A股美股各種股,學習財經金融投資知識,關注我們✨ 00:00 前言 02:20 美國最新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進展 05:00 美國紓困案 共和黨內亂:援助只會讓美國失業更高? 08:30 共...
錯失恐懼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不戴口罩反倒瘋搶衛生紙,英.澳.美的怪異行徑,專家稱,除了疫情,"錯失恐懼症"也正在發生
【英國開始,到澳洲,甚至在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美國之後,各自都出現了民眾瘋狂搶衛生紙,甚至為了搶奪大打出手,心理學家稱這是一種"錯失恐懼症"(FOMO syndrome) ,因為怪異的是: 衛生紙並非直接防疫的用品(例如:口罩 藥品 殺菌用品),且這些國家的防疫政策,官方"都不特別強調戴口罩"。 會出現這種"集體歇斯底里"的行為" ,英國BBC還特別為文探討,認為背後的原因有二:一)當地疫情升高時,瘋搶行徑也跟著熱烈。二)社群媒體上的照片/誇張的假新聞,推動人們的恐慌搶購心理。華盛頓郵報觀察: 這種"錯失恐懼症",從一開始的新加坡 日本 和香港, 如今更衍生到西方國家,也將成為公共衛生政策裡,越發重要的問題。】
{內文}
(英國Channel 4 News)
全球確診驟增,負面消息擴大,不安之心正蔓延四伏。
恐慌 蔓延於全世界各個角落,英國部分超市的衛生紙貨架被搶購一空;澳洲為了爭搶衛生紙,甚至超市裡大打出手 動用警方。
(澳洲搶購影片)
滾開 啊..嘿停止,鬧夠了,我只要一袋就好,不,一袋都不給
大打出手的兩方,一方是購物車裡 全塞滿衛生紙的家庭,另一方是晚了一步,於是一包衛生紙都搶不到的女性。
(澳洲搶購影片)
你現在馬上離開這台推車,現在馬上離開這台推車,女士 看看你做的,你為了衛生紙和人大打出手,想想看你做的事好嗎,你必須停止,每人有限購數量,其他人也有需要好嗎,向警方報案,我正在報案
新冠疫情的擴散下,心理學家觀察,催生了人們的恐懼感和一切不理性的行為。即使和其他防疫用品,例如口罩 藥品 殺菌用品等比較起來,衛生紙和預防病毒感染 其實較無迫切性的關聯,但各地搶購衛生紙,甚至為衛生紙大打出手的"熱情"絲毫不減。使得澳洲各大超市本周甚至祭出,一人限購1袋或是4袋的"衛生紙限購令"。而向來以幽默頭條成為賣點的澳洲北領地新聞(NY News),甚至特別加印8頁空白版面,供讀者當衛生紙用可謂創舉,頭版標題上諷刺地寫著,"用光衛生紙了嗎 快翻到第21頁"。
(麥特威廉斯\澳洲北領地新聞總編輯)
是我的前同事的點子,他昨天特別發了電郵給我,我只想了大概1.5秒,就決定同意(報紙加印衛生紙),這個卓越無比的點子 來吧
(貝雷吉克利安\新南威爾斯省省長)
我實在不明白其中的邏輯性,此地有大型工廠 專產衛生用紙,每個人請保持冷靜 理性,所有的物資都非常齊全
在澳洲 英國 甚至美國,這些政府並不強調"戴口罩"防疫的國家,民眾不搶口罩
反倒搶購衛生紙的怪異現象,英國BBC特別為文探討 認為原因有二。一是與當地疫情擴大有關,以澳洲為例,3月2號澳洲出現首例死亡案例,78歲的男子(James Kwan)從鑽石公主號撤出,檢疫呈陽性後,一個月不到,男子因新冠肺炎離開人世
離開前,他的妻子與家人只能透過隔離玻璃與手機與他告別,一周後,澳洲確診人數突破百人,澳洲也開始出現搶購衛生紙潮。
(英國記者)
您也準備去檢疫嗎 部長先生
而英國3月11號驚爆,英國衛生部政務次官杜里絲(Nadine Dorries)確診染疫,
英國防疫決策圈居然也出現破洞,使得英國緊急宣布300億(英鎊)刺激經濟計畫,但顯然已掩不住防疫手忙腳亂的英國內閣,和掀起搶購衛生紙的英國民眾。
(杜里絲\染疫英國衛生部政務次官)
我比較擔心我高齡84歲的母親,她與我同住 開始有咳嗽的症狀
(英國5 News)
然而杜里絲症狀出現的首日,當天她與英國首相共同出席一場活動,也參與了國會表決案
其二,社群媒體上,一張又一張搶購衛生紙的貼文,甚至是誇張的假新聞,也推動了人們的恐慌搶購心理,型塑出"集體歇斯底里"的行為",澳洲亞格里菲斯大學教授格雷斯,說的很真實而生動,他指出,當人們看到空空的貨架時,心裏就會開始恐慌,特別是衛生紙的體積較大,當50捲衛生紙一下子從架上消失產生的空蕩效應,會比50杯飲料消失在架上,衝擊來得更大。
(沙克威\澳洲感染疾病專家)
遺憾的是,當你看著社群網站的影片,人們張貼的誇張行徑貼文,或是你看著失去理智的文章,寫著錯誤的疫情資訊或警示,還有人不斷寫著增加的確診人數,於是你就忘了,你該採取的正確防疫措施,不論在家或在社區
這就是新冠病毒在疫情之外,衍生的"錯失恐懼症"(FOMO syndrome)心理現象,一種人們因恐慌,而深怕自己可能錯過某種利益的心理。華盛頓郵報觀察,這種"錯失恐懼症",從一開始的新加坡 日本 和香港,如今更衍生到西方國家,甚至美國也不例外。從夏威夷州到西雅圖,各地紛紛上演人們在超市不戴口罩,反倒囤積衛生紙的怪異狀況。
(美國Inside Edition)
商場庫存專員海克說,他從未遇過這麼瘋狂的需求,就算是黑色星期五也沒有
(海克\美國加州超市庫存專員)
完全手忙腳亂,你看補貨的衛生紙疊得如此高,從來沒有這麼高過
(納瓦蘭提克\心理學教授)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甩開一些情緒,例如害怕,為可能完全改變的生活擔憂,不斷有如此憂慮的話,那就表示你已反應過度了
進入三月第二周,新冠肺炎成為全球大流行病毒,過去兩周,中國境外的確診人數增加13倍,影響的國家增加3倍。隨著疫情擴大,人類的恐懼和不安全感勢必也將擴大。如何讓大眾在風雨中保持平安之心,避免讓疫情越發轉為"人禍",也將成為公共衛生政策裡,益發重要的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IC8GOdDVU
錯失恐懼症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大長篇🇺🇸🇭🇰】FOMO:香港網絡世界的美國大選綜合症
(這是美國大選前一天的長文。目睹近日香港網絡世界狀況,Patreon網友建議全文分享。)
作為研究國際關係的人,對香港人非常熱切關心這屆美國大選,無疑感覺欣慰,而我也相信這屆大選具有不尋常意義,對國際結構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並認為兩位候選人的政策,有根本結構性差異(拜登路線的問題,詳見「特朗普Vs拜登對中國有何不同」,及「美國對華『和平演變』政策,如何被中國戰勝,下任總統又如何應對?」等Patreon文章)。經過過去一年,香港人苦無機會發洩,將情感投放在一切可以投放的地方,自然也可理解,背後經歷,更見悲壯。
然而在香港的網絡世界,為了美國大選的爭吵、反應,究竟對象真的是「美國大選」、「香港未來」,還是其他無以名狀的甚麼?
「錯失恐懼症」的供求雙方
自從智能手機興起,我們接收資訊的模式,出現了革命性改變,這遠遠比甚麼地方選了甚麼領袖,更根本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互聯網由最初的被動瀏覽,到了用家提供內容,本來已經顛覆了權力結構,但直到智能手機出現,演算法大行其道,控制了我們能夠接受甚麼訊息,訊息發佈者的溝通對象早已不再是真人,變成了設定演算法的機器。
今天標題用甚麼關鍵字?昨天同類題目、同類立場的點擊多少?從前所有陰謀論,都會指向「收咗錢做嘢」,假定有金主在影響世界;但在當代虛擬世界,「金主」已經被演算法取代:無論立場是甚麼,只要足夠堅定,成為fundamentalist,無論粉絲百萬、還是只有極少數死忠,相關的點擊收入、課金收入,都足夠可觀。
形形色色的「KOL」,也就應運而生。
以上是說content providers。至於用家,又為甚麼需要不斷點擊?這卻是另一個現象:「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錯失恐懼症」。自從有了全天候接收資訊的智能手機,很多人開始在不知不覺間,對其構成依賴,只要十分鐘不「掃phone」一次,就會感到焦慮、不安,彷彿已經和世界脫節;而通常在現實世界越是尋找不到存在感的,FOMO越是嚴重。久而久之,這兩個世界的存在,彷如平行時空,但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卻已分不出來。假如最受網絡影響的一群,接收到某種訊息、而堅定地以行動回應(無論是投票、還是革命),就是化虛為實。
結果越來越多資訊,是為了FOMO患者度身訂造,例如抖音(Tik Tok),動作幾乎毫無意義,卻足以令用者上癮,繼而培養了某種意識形態。另一種例子,則是每刻提供最吸睛的標題和內容,可惜這個世界是不可能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爆炸性新聞的。那內容從何而來?
FOMO其實一直存在,只是未有智能手機前,一個熱話足以炒作幾個月,例如九十年代香港的新馬師曾一家爭產、美國的O.J. Simpson案,都是媒體播足幾個月的肥皂劇目;放在今天,關注度相信只有一兩天。至於一般施政、國際大事,通常都有冗長程序,更不容易天天有突破性發展。然而在網絡世界,卻天天有下個月世界大戰、明年外星人入侵一類「獨家猛料」,否則,用家就感到焦慮,「究竟打未㗎,碰」,然後失去存在意義。
當Outsiders成為Insiders
這類「猛料」怎麼來的?最簡單自然是根據一二傳聞,捕風捉影;更本少利大的則是自己直接參與其中,要麼把自己說成「insiders」,要麼找其他outsiders「挑機」,要麼和其他outsiders圍爐結盟,總之,都是要得到打壓/被打壓的快感。
又由於演算法下容易浮面的內容,大多要具對立性,才具有「爭議」,這進一步激化了一切的二元對立。這對像中共這類擅用「矛盾論」的政權而言,卻屬佳音:爭論茶餐廳A還是茶餐廳B的凍檸茶地道是矛盾,是否認同「新香港」的管治模式也是矛盾,反正演算法算出來的本質沒有分別,而且爭論「岳飛是否女人」一類「爭議」題目的點擊,很可能更高。
選舉選的從來不是「人」,而是一連串結構。生物學上,人是活的,結構是死的;政治學上,結構是活的,活人卻可以是static的;我們最應該聚焦的不應該是人,而是結構。否則追蹤這屆美國大選,就是很FOMO的一件事。
在美國,選擇哪個候選人,雖然已經高度撕裂,不可能有共識,但即使在從未如此撕裂過的美國,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依然表示,怎樣也會接受選舉結果,哪怕選到自己討厭的候選人也是。驗票、重點、訴訟,都是法律容許的事,必須尊重;但假如完成了這些,依然不服,就那會超越底線。這背後,有一種制度自信存在:假如選錯了,令國力下降,還是有辦法糾錯。假如沒有這種制度自信,也就是邏輯上認同某人落選、美國就永不翻身,就只有搞革命顛覆政府一途了。
台灣、越南、印度、以色列,民間都傾向特朗普,政府也喜歡特朗普,但說到對美外交,全球必然bipartisan。除了接觸不到外交的人,沒有國際線會all in的。那身在其他地方、一票也沒有的旁觀者,假如比美國選民爭吵得更激烈,乃至因而反目(這些朋友在過去一年的激烈社會運動中,反而保持團結),豈非越俎代庖?至於越俎而不能代庖者,豈非作無用功?假如不喜歡的候選人當選美國總統,應該從此終生反美,還是高呼「美國民主最黑暗的一天」,然後繼續「掃Phone」?
至於強行參與其中,即使得到一時三刻的likes,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可能相當嚴峻。黎智英先生的私人助理Mark Simon,直接捲入美國選戰的調查,令《蘋果日報》立刻割蓆,尚可視為特例,但也有其他。以後國安法香港為例,情況之惡劣人所共知,由於不少偏向溫和的評論員,都因為擔心而擱筆、關閉專頁,令網絡生態更向兩極傾斜。所有人的絕望,都急速解決,但有沒有高人能提供一個錦囊,讓人讀過後就得道成仙、位列仙班?恐怕沒有。
但大家都希望有。
於是,很多本來在現實世界不符合common sense的建議,只要來自KOL,都會有人跟隨。大家都希望幫忙手足,都是出於好意,但例如有建議影印個人護照、代安排與所在地的美國代表見面,這卻可能令當事人比不做任何事情更危險,結果連流亡海外的羅冠聰,也忍不住指出其問題所在。對事不對人,類似建議,過去幾個月還有不少。但須知道權力核心中人,是不可能每天「爆料」的;假如真有出路,「靜靜雞」,從來是金科玉律。
唐鳳:演算法怎樣由促進撕裂,變成引導共識?
這趨勢不一定無可改變,畢竟演算法,也是人類研發。例如台灣的數位政委、電腦奇才唐鳳,一直注意怎樣避免中國利用數碼霸權監控一切的模式,也希望避免現有演算法助長兩極化的現象。唐鳳其中一個實驗,是名叫vTaiwan的討論平台,其演算法不是促使用家有相同傾向就會圍爐取暖,而是剛好相反,以尋找用家之間的共識為大前提。雖然成效有限,目前也未能取代Facebook一類霸權,但已經被局部應用在台灣施政討論當中。這種前瞻性,令停留在「我真係見過Steve Jobs」的香港特區政府高官瞠乎其後(何況最新這一位,連Steve Jobs也未見過)。
可惜唐鳳在人間,只是鳳毛麟角。在自成一國的微博調查,四年前的數據,沒帶手機感到恐懼的人接近六成,需要時刻查看最新話題的佔1/3;經過這幾年的技術發展,短片視頻更精美吸睛,這比例相信只高不低;而在對岸的民主台灣,外出必須時刻打卡的比例,更是冠絕全球。
面對新時代,我們要撫心自問:究竟應嘗試改變現實世界,讓它變得更美好?還是乾脆拋棄現實,建立自己的虛擬國度,更能為自己和信眾帶來心靈富足?相信很多朋友本來的意願,都是要做一番大事的前者,但慢慢發覺就中的困難程度,卻同時發現後者的潛能,只要目標有限(例如只是為了求生、或影響500人),達標容易得太多。人性,會怎麼選擇?
好了,說了那麼多,我買特朗普還是拜登?這本來值得以一萬字分析二人代表的結構,但在FOMO世界,只會出現三分一秒閃耀的標題,然後標題就立刻融化在自己的世界觀,「內循環」下去。假如你居然看到這裏,還在看,相信你不是FOMO中人。很好很好,那代表你屬於另一種網絡受眾,請到我的Patreon課金吧。
明報筆陣,2020年11月2日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3392555
錯失恐懼症 在 楊世光在金錢爆 Youtube 的評價
《楊世光在金錢爆》每日更新,帶給您最及时的全球經濟分析和財經解讀!想看懂經濟,看懂國際趨勢,看懂財經新聞,看懂A股美股各種股,學習財經金融投資知識,關注我們✨
00:00 前言
02:20 美國最新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進展
05:00 美國紓困案 共和黨內亂:援助只會讓美國失業更高?
08:30 共和黨vs. 民主黨 左派vs.右派
09:38 美國補貼貸款遭濫用:400萬美元買豪車
11:39 美國人住宅擁有率創高!低貸款,美國人狂買房
15:09 美國租房人群倒是付不出租金了...配合住宅擁有率,什麼意思?
18:58 克魯格曼和大空頭查諾斯:錯失恐懼FOMO席捲市場。諾獎得主克魯格曼是誰?
22:10 錯失恐懼症FOMO是什麼?你可能就是患者!
29:43 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受新冠疫情影響
31:27 美國現實越來越差,情緒越來越樂觀
👉👉成為金鐵桿,收看會員獨享專題👈👈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m095p7ZHRS1njmQ1wkgCg/join 👈👈
*注意只有金鐵桿及以上等級才能收看每日獨享專題
記得打開頻道鈴鐺🔔 光速接收金錢爆資訊
✨追光者請關注✨
世光Line官方帳號➡ http://nav.cx/2NuwkCF
Facebook粉專➡ https://bit.ly/2CDPgAY
微博➡ https://bit.ly/2NDsWOf
#楊世光 #金錢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xzqSUOSkgs/hqdefault.jpg)
錯失恐懼症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打開CC字幕 #聳動的消息偏偏比真相更引人注意QQ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18 蘇啟誠事件
01:18 什麼是假新聞?
02:10 假新聞的三種走向
02:56 假新聞為什麼難以抗拒?
04:33 如何面對假新聞
05:59 我們的觀點
06:30 分享你的看法!
06:37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用心整理參考資料的土龍
|腳本:希望大家也可以看看延伸閱讀的土龍
|剪輯後製:阿志腳趾到底香不香的Pookie
|剪輯助理:被長輩用假新聞轟炸的憨吉&絲繡
|演出:每天用三罐沐浴乳洗腳趾的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承擔化解生前紛擾,蘇啟誠死諫匿名攻擊!台大教授蘇宏達仍趁勢發動政治鬥爭:https://bit.ly/2NlbXSz
→ 無知的力量:為何我們總會覺得自己無所不知?https://bit.ly/2Qfhrvl
→ 為何輿論總會覺得自己是對的?https://bit.ly/2OpGxG6
→ 如何對抗假新聞?——從行為科學研究試著找出答案:https://bit.ly/2RsTAsi
→ 杜絕傳播假新聞 NCC籲:媒體未查證最高罰2百萬元:https://bit.ly/2zoIkWw
→ 假新聞的真與假:癱瘓台灣民主的,不只中國因素:https://bit.ly/2yPgtzd
→ 假新聞的面貌:真正的假新聞只有一種:https://bit.ly/2JBBB06
→ 【世界公民】假新聞效應:https://bit.ly/2yQZD38
→ 網路上的真vs.假新聞:https://bit.ly/2AKu6Bd
→ MIT研究:假新聞比真相傳播快:https://bit.ly/2AKcZ2t
→ 為什麼明明是假新聞,還是有這麼多人深信不疑?https://bit.ly/2ySkLG9
→ 事實查核——「後真相」時代,第四權的進化:https://bit.ly/2M8tuJr
→ 資訊恐慌:https://bit.ly/2yPXpkF
→ 學會這幾招,你也可以成為網路謠言與假新聞的守門人!https://bit.ly/2KV2rj7
→ 如何避免被謠言和假新聞欺騙:https://bbc.in/2SEZ4BT
→ 杜絕假新聞 立委:把握快查證等3原則:https://bit.ly/2RuVNnd
→ Line假消息如何遏止 唐鳳:破除同溫層:https://bit.ly/2qqCMqB
→ 知識經濟時代:比起利用數位工具蒐集情報,更重要的是管理知識的原則:https://bit.ly/2DkJpD9
→ 愛在謊言蔓延時:https://bit.ly/2RAjUkx
【 延伸閱讀 】
→ 繪製一張「打假」地圖:假新聞的類型與攻略:https://bit.ly/2yPkpjv
→ 假新聞真能影響選舉?第一份研究出爐,美、德兩國差很大:https://bit.ly/2Ompe99
→ 社群媒體假新聞成災,研究顯示八成青少年照單全收:https://bit.ly/2JBNza8
→ 人為什麼那麼容易上當受騙?https://bbc.in/2JEZ5le
→ 陰謀論、假新聞、網絡謠言為何能深入人心?https://bbc.in/2AKSjYl
→ 貫徹嚴刑峻法,德國假新聞抵抗力強:https://bit.ly/2F1w44s
→ 在群組「狂破謠言」被圍剿! 長輩記仇「給難看」他嘆:好煩:https://bit.ly/2DkpR1R
→ 謊言太多,就不是愛了:我看假新聞「防治」問題:https://bit.ly/2Djlm7x
→ 為何人人愛瘋傳假新聞,卻不相信真相?他:群眾時代,人類整體水準會降到最低:https://bit.ly/2ALqQFN
→ 「LINE有些訊息是假的,好困擾啊」他們對抗假新聞,背後的長征計劃:https://bit.ly/2yQUlEL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VhGmLPe8k/hqdefault.jpg)
錯失恐懼症 在 吳若權幸福書房 Youtube 的評價
#吳若權 #幸福書房 #斷捨離
人生中的每一次的相遇,不論是在超市排隊結帳、或到公園裡散步,都是克服孤立的機會。只要我們願意伸出手、付出關懷、支持他人,連結感和歸屬感也會跟著增加。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你可以獨立,但不孤立」這本書
歡迎追蹤我一起讀好書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ericwu567
IG - ericwu128
Telegram - ericwu567
合作 & 節目建議
=============
ericwu128@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ihO6Pagqw/hqdefault.jpg)
錯失恐懼症 在 Re: [問卦] 單身但是很少羨慕的人? - 看板Gossiping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