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松山文創學院祭將於5月7日開跑! 🏃♀️ 在學園祭期間,美國創新中心 (AIC) 將推出一系列「AIC 創意講堂」,重磅邀請多位業界領袖及知名講者。昨天美國在台協會文化官馬明遠參加學園祭記者會,鼓勵學生參加活動,並透過交流進一步瞭解美國與全球的創新趨勢。
「AIC 創意講堂」第一場將在下周五登場!你看過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幸福路上》嗎? 想聽導演現身說法,與「甲蟲設計」總監討論如何在視覺時代說書嗎? 要了解更多動畫與動態設計新知,現在就手刀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4260330381199406440
美國創新中心是由美國在台協會與松山文創園區共同合作維運,肩負使命為美國及台灣人民架起交流橋梁。更多講座資訊請鎖定AIT臉書和IG!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金馬 學院 報名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八卦
「就某種程度來看,金穗獎和金馬獎相較,對於臺灣影像創作的影響更大。如果金馬獎是成果驗收,那麼金穗便是大海撈針,在廣褒無垠的原野中尋找有潛質的千里馬,難度非常高,評審組成的視野與格局非常重要,必須要能穿透表面敘事、技術水平,去看見這些新銳導演內在熱切的創作渴望,還有幾成能量等待開發,這些璞玉可以如何被琢磨?爆發力又該如何被策動?」
⠀⠀⠀⠀⠀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大導演的起手式:李安、短片、金穗獎 │ 鄭秉泓
https://bit.ly/2SmbpPq
⠀⠀⠀⠀⠀
終於在昨天,因疫情延宕數月、充滿未知與變數的 金穗獎/優良電影劇本 頒獎典禮得以順利舉辦,且完美落幕,相當榮幸能成為這場盛會的見證者之一。短片確實並非一般觀眾會去留心的部分,但這個創立於 1978 年、歷史悠久程度僅次於金馬獎的臺灣電影獎項,卻是李安、易智言、蔡明亮、蕭雅全、程偉豪、黃信堯等無數大導演與演員的起點,那究竟,我們今年第四十三屆的金穗獎特別之處又在哪?
⠀⠀⠀⠀⠀
沿續開頭的引文,此篇文章亦提及,近年金穗制度經歷過許多調整,增減不少獎項,也設立個人單項表演獎與評審團特別獎等,藉以鼓勵更多傑出的創作者和幕後人員。而在去年,原本金穗獎的主辦單位國家電影中心,升格為國家影視廳中心,因此自 2021 開始,金穗獎轉由金馬執委會負責辦理:
⠀⠀⠀⠀⠀
「交由金馬執委會來規劃,可以和行之有年的金馬電影學院、金馬創投進行策略合作,未來金穗獎得獎導演可以參與學院受訓,開發的題材企劃可以得到金馬獎幫助在媒合及尋找資金方面提供更多機會,換句話說,金穗獎移交予金馬執委會主辦是為了幫學生短片和國內電影產業之間搭一座橋,讓這批年輕的電影尖兵少走一點冤枉路,以更快更直接的方式去對接包括影展和產業的各個部門。」
⠀⠀⠀⠀⠀
因此,今年金穗獎的參賽作品數量寫下新紀錄,共有 415 部影片報名,66 部擠進入圍名單,增設了三個會外奬「社群名人推薦獎」、「觀眾票選獎」以及「影評人推薦獎」—— 這也是我們能參與此場盛會的主要原因。那時候,五個人各自選出了三部心中最喜愛的作品,幾經投票討論,相互提出觀點,才選出了馬來西亞導演嚴京威的《#季候風》,紀錄自身往返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心境轉折,季候風就有如吹向家鄉的鄉愁,透過男主角帶著女友返國,準備告知父母自己即將成家的過程,巧妙而深刻處理了似曾相識的家庭關係,複雜而純粹,如此不善表達情感的親子互動,一消一長間上演著爭吵與和解過後的微妙世代衝突。當時在《#入世》、《#雨水》與此部作品之間拔河了一段時間,雖然必有遺珠,可以預期,評審團前輩們也同等看見了這些作品的優異之處。
⠀⠀⠀⠀⠀
於我而言,過去對短片的關注稱不上多,至少比起這次一同討論的影評人們是較缺乏經驗,但是這批 66 部的短片真的教人大開眼界,有質樸溫潤的,也有鮮明強烈的,從環境、歷史、移工、女性、親子現階段的問題到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創作者透過影像凝視的議題包羅萬象,甚至會發現,臺灣電影的未知潛力超乎我們以往的狹隘認知。
⠀⠀⠀⠀⠀
再稍微回顧個人偏愛的入圍作品。劇情片部分,不少著墨於父子或父女關係,許傑輝的《#88海水浴場》各方面都相當出色,可惜此次鎩羽而歸,透過一個非典型的爸爸與稚嫩兒子相處過程,自然流暢地呈現身為父親的辛勞與無奈,最後卻出乎意料迎來一個苦樂參半的動人結局。朱平《#降河洄游》為吳朋奉的遺作,彼此看似恨多於愛的爸爸與兒子,不但揭露養殖漁業不為人知的黑暗面與黑社會利益糾葛,也於父子矛盾之間加深了故事和情感的衝擊力道。已上映的林柏瑜《#少年阿堯》不意外名列入圍行列,鏡頭語言成熟,演員表現出色,敘述阿堯與陳以文飾演父親相依為命,任由田徑隊兒子穿著殘破運動鞋,車子依然日日停靠投注站,這就是阿堯自卑雙眸底下那好賭成性、不負責任的爸爸,看似捉襟見肘的生活,卻在猝不及防的時刻被迫瞬間成長。
⠀⠀⠀⠀⠀
兩部探討父女情感的作品也讓人印象深刻,一為洪靖安《#吳郭魚》,聚焦於養殖漁業與高雄大林蒲遷村事件,細膩哀傷,出色結合城鄉議題、環境汙染,以及游安順與鄭宜農相斥又相互關心的緊密父女關係。再者。梁秀紅《#前世情人的情人》也是個人相當欣賞的一部,「4X相識」影展時便深感驚艷,從台語片《三八新娘憨子婿》出發,透過新舊致敬、今昔對比,結合經典與新意,展現社會風氣與愛情觀念的變化。
⠀⠀⠀⠀⠀
整體而言,最平衡的應該可以說是《88 海水浴場》與壓軸這部李宜珊《#手事業》,楊麗音的演出尤其亮眼,不愧奪下最佳演員獎,將女性草根味表現得讓人忍不住起立鼓掌。述說三名女性在父權社會的壓迫下,如何白手起家、用手討生活,深入社會各個角落。即使現實一再打擊,她們不苦情、不示弱、不自怨自艾,就像那雙求生工具,柔中帶剛,強韌且富有生命力,以越挫越勇的意志力譜出屬於女性底層人物的狂想曲。
⠀⠀⠀⠀⠀
紀錄片我則獨鍾陳彥豪的《#里長奧笑連》,反映時事的程度是這批作品中最厲害的,講述 318 學運出身的青年里長,原本壯志凌雲、滿腹熱情,實際成為里長後才發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以及落土八分命的無奈,立體捕捉這一代渴望改變現狀的年輕人真正面臨的困境在何方。以及,拿下金穗大獎的林佑恩《#度日》,外籍配偶的下一代成為我們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導演跟隨兩位低教育水平、從事勞力工作,年紀輕輕就成為新手父母的青少年,細膩呈現他們的青澀與世故,不得不被迫成長、提早投入社會的無奈與徬徨。
⠀⠀⠀⠀⠀
學生作品也不顯絲毫遜色,記得當時形容,范文翰《#啊朋友再見》像是較為溫暖、趣味、平易近人的《大象席地而坐》,原來就是為了獻給已故友人胡波,「感謝你們骨頭裡挑雞蛋的精神,感謝你們的寬容和溫柔,如果我以後變得更自由、更勇敢,那一定與你們有關。」雖然主軸是青春,裡面的人物卻相對特立獨行,以面無表情、音調平版的方式進行對話,生活在絕望麻痺的荒謬世界,帶有黑色幽默與濃濃的末世感,是非常特別的作品。《入世》、《雨水》、《三步》、《無家女孩》、《季候風》,以及紀錄片《游移之身》、《咪咪貓的奇幻之旅》、《火中跳舞的蝴蝶》也都由衷推薦。
⠀⠀⠀⠀⠀
希望,在大家的關注、討論,豪華頒獎陣容的共襄盛舉之下,未來的金穗獎想必會更加茁壯,亦能夠為成群而來的導演們、幕後工作者們鋪妥一條穩固堅實的電影之路。
金馬 學院 報名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八卦
【#地下情報】
『金馬55完整得獎名單』
55屆金馬獎,最終將最佳影片頒給《大象席地而坐》,這部批判性、藝術性價值皆非常高的電影,更反映了這個世代的社會,實至名歸,且近兩年觀眾票選獎最終都獲得了最佳電影,代表大眾的觀影口味和評審團也越來越相近。最佳女主角由《誰先愛上他》謝盈萱打敗賽前大熱曾美慧孜和其他從影多年的女星,劉三蓮成了台灣之光;最佳男主角則是由《我不是藥神》徐崢小爆冷封帝,從典禮前較被看好的段弈宏以及鄧超、邱澤等人中脫穎而出。
最佳導演則是由張藝謀獲得,這名國際名導自2014年開始報名金馬獎後,首次入圍並由鞏俐所帶領的評審團手中奪下大獎。而雖然台灣電影並未奪下最大獎,但最佳動畫長片、短片以及紀錄片皆由台灣拿下,同時,近期在台灣造成不小炫風的國片《誰先愛上他》,在技術類也拿下最佳剪輯以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兩項大獎。
技術獎類與專家先前的預估落差不大,畢贛如詩如夢的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再度驚艷影壇,奪下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效設計三項技術獎項,而張藝謀入選威尼斯影展的鉅作《影》,則是橫掃美術、視覺、造型等技術獎項,這兩部作品擁有的資源、製作規模皆遠勝其他入圍者,奪下技術獎可說是毫無意外。
中國狂賣近150億台幣票房的《我不是藥神》抱走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新導演兩項獎,而已逝導演胡波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奪得改編劇本。男女配角方面競爭激烈,最後女配角由《幸福城市》中丁寧成功打敗去年金馬影后惠英紅奪下;男配角由《翠絲》袁富華脫穎而出,戰勝李鴻其、田壯壯、鄭人碩等人。
金馬獎55屆以來,不僅在獎項的頒發上對所有華語電影不分國界一視同仁,更由金馬學院對於培育不少中國、東南亞的華人導演,此次最佳影片已故中國導演胡波正是2014年金馬學院的學員,更證明一直以來廣納百川。然而,在選戰接近的敏感時刻,此次金馬獎上卻有不少得獎者與頒獎人不斷越界高喊中國台灣、兩岸一家親,雖說政治與電影藝術本就無法分割,但在我們的主場如此盛氣凌人,令人尷尬更稍嫌刺耳。
只能說,在這塊自由民主的土地上,金馬獎真的是台灣的驕傲。
『金馬55完整得獎名單』
完整得獎名單如下:
最佳音效設計:李丹楓、司宗林/ 《地球最後的夜晚》
最佳動作設計:何鈞、谷垣健治、嚴華/《邪不壓正》
最佳視覺效果:王星會/《影》
最佳動畫短片:黃勻弦、蔡易錦/《當 一個人》
最佳動畫長片:宋欣穎/《幸福路上》
最佳女配角:丁寧/《幸福城市》
最佳男配角:袁富華/《翠絲》
最佳新演員:鍾家駿/《只有大海知道》
最佳造型設計:陳敏正/《影》
最佳美術設計:馬光榮/《影》
最佳攝影:姚宏易、董勁松、David CHIZALLET/《地球最後的夜晚》
最佳新導演:文牧野/我不是藥神
最佳剪輯:雷震卿/《誰先愛上他的》
最佳劇情短片:《吉祥》/大鵬
最佳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榆
最佳原著劇本:韓家女, 鍾偉, 文牧野/《我不是藥神》
最佳改編劇本: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林強, 許志遠/《地球最後的夜晚》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峇里島/詞 : 李英宏 曲 : 李英宏 唱 : 李英宏《誰先愛上他的》
最佳男主角:徐崢/《我不是藥神》
最佳女主角: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
最佳導演:張藝謀/《影》
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劉三郎
特別貢獻獎:廖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