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Openbook 閱讀誌」與「鏡週刊文化版」都紛紛評選了 2017 年的年度好書,真心認為書籍比電影評選還來的困難太多,所謂的每個人心中所定義的「好書」通常會更加見仁見智,今年電影看了不少書也不能落人後,所以十大書籍也跟風暗自排名了一下。
有些人喜歡看到內容反映時事,有些人則認為真正的文學不應侷限在當下的時空,有些作品被部分人視為賦新辭強說愁,卻在其他族群裡廣受歡迎,更覺得作者本身的成熟度與歷練與作品優劣有直接關聯,難以有個共同的大方向。多數人選書的重疊度也不高,市面上太暢銷的其實反而不受學者青睞,所以在偏重文學與偏重歷史、學術腔與大眾接受度之間很難取捨,但如果想趁機會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這兩大文學媒體細心審閱評選之下的書單絕對值得參考。
▍Openbook 好書獎:https://goo.gl/Ez8LDJ
中文創作
《文藝春秋》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
《我們並不知道:金宇澄散文》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青蚨子》
《浪濤》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
翻譯書
《中斷的天命:伊斯蘭觀點的世界史》
《在一起孤獨》
《自閉群像》
《帝國與料理》
《復仇與求生:一隻老虎的反擊一場人類的生存戰爭》
《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在黑暗中閱讀》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
《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
《妳一生的預言》
▍2017 鏡週刊十大好書:https://goo.gl/8PEXNp
華文創作類
《青蚨子》
《王城如海》
《我們並不知道:金宇澄散文》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文藝春秋》,黃崇凱,衛城
《舒蘭河上:台北水路踏查》,謝海盟著,印刻
《我在故宮修文物》,蕭寒主編、綠妖撰稿,新經典
《以我為器》,李欣倫著,木馬
翻譯類
《復仇與求生:一隻老虎的反擊一場人類的生存戰爭》
《與切.格瓦拉的短暫相遇》
《所信即所見:觀看之道,論攝影的神祕現象》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不要靜靜走入長夜:大藝術家如何面對死亡,在死亡之中度過日常》
《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追逐尖叫:橫跨 9 國、1000 個日子的追蹤,找到成癮的根源,以及失控也能重來的人生》
《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
《聽見墜落之聲》
-
現在則想偷偷分享個人心中今年所閱讀的年度十大,出版、新譯或增訂新版的年份都在 2017,沒有分翻譯類或本土創作,雖然標準全取決於個人主觀喜好,也無法和上面專業人士與學者所審慎評選出來書單相提並論,因此就容我在這裡和大家小小分享吧。
《大地三部曲》賽珍珠,時報出版
《妳一生的預言》姜峯楠,鸚鵡螺文化
《我們一無所有》Anthony Marra,時報出版
《花甲男孩增訂新版》楊富閔,九歌出版
《行過地獄之路》Richard Flanagan,時報出版
《羅馬四季》Anthony Doerr,時報出版
《渺小一生》柳原漢雅,大塊文化
《失對白》劉定騫,城邦印書館
《文藝春秋》黃崇凱,衛城出版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游擊文化
個人選書偏好故事性質較重、趨向純文學的小說,和電影一樣獎片、獎作通常都滿對味的,《大地》是我讀過最美的小說之一,賽珍珠因此榮獲普立茲和諾貝爾文學獎實至名歸,譯者為台灣少數能徹底去除翻譯腔,以全然的中文之美傳達出英文本意的彭玲嫻,毫不猶豫榮登今年心中第一名。
《妳一生的預言》是電影《異星入境》的原著小說,優美動人和電影不分軒輊。2014 英國文壇最高榮譽曼布克獎得主《行過地獄之路》、2015 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年度最佳小說決選《我們一無所有》、獻給摯愛羅馬的情書《羅馬四季》都是值得一讀的文學與人性光輝,而《失對白》是劉定騫的詩集,他是當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詩文壇裡,少數能維持文句質感、徹底激起我共鳴的詩人之一。
▍延伸閱讀:
《呼喚奇蹟的光》,跨越時間與空間而感知的事物:
https://goo.gl/7MtS5v
《我們一無所有》,人世間最溫柔而真摯的救贖:
https://goo.gl/8Ljqdn
《行過地獄之路》,萬物之初的光芒:
https://goo.gl/NSGQGc
《花甲男孩轉大人》與《花甲男孩》:
https://goo.gl/s3AwpW
《異星入境 Arrival》與《妳一生的預言》:
https://goo.gl/r9rK3G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愴然淒美的世界背面:
https://goo.gl/U4Ajk2
重構二二八書評 在 方志恒 Brian Fong Facebook 八卦
余杰老師評《香港革新論》。
〈#香港革新論書評〉
余杰評《香港革新論》
//《香港革新論》一書,是一群香港年輕世代的知識精英為香港的前途而戰的思想結晶。從主編方志恒以下的二十四位作者,他們術業有專攻,人生方向也各不相同,但最大的共通點就是活力四射的年齡和對香港深沉的愛與關懷。//
*************************
破除天朝意識,創造香港價值
—— 評方志恒編《香港革新論》
(原文刊於2015年10月2日《自由亞洲電台網站》)
在東亞、中亞、中東、北非、南美等地波瀾壯闊地推進的全球新一波民主化浪潮中,香港人的抗爭格外引人注目。與包括中國在內的那些長期處於獨裁暴政之下公民素質發育不全的國家不同,香港擁有成熟的公民社會、法治基礎、資訊自由和市場經濟,回歸中國以後這一切卻成為中共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這些年來,香港民眾經歷的是一個自由逐漸喪失的痛苦過程,其方式甚至從溫水煮青蛙轉換成沸水煮青蛙。於是,以雨傘革命為標誌,香港人發出了“不是天朝同路人”的怒吼。如果僅以體量而論,彈丸之地的香港難以抵禦無比龐大的中國;但若以價值觀而論,香港人擁有進步和文明的價值,北京只有落後而野蠻的價值,香港的抗爭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還是有很大的勝算。
《香港革新論》一書,是一群香港年輕世代的知識精英為香港的前途而戰的思想結晶。從主編方志恒以下的二十四位作者,要麼是任教於香港各大學的年輕學者,要麼是活躍在學運和社運前線的先鋒,要麼是泛民政黨的明日之星,要麼仍然在本港或歐美名校攻讀學位的學子。他們術業有專攻,人生方向也各不相同,但最大的共通點就是活力四射的年齡和對香港深沉的愛與關懷。所以,他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正如本書的綱領《革新保港,民主自治——香港前途宣言》中所說:“我們追求的民主政制,必須產生一個全面代表香港人的政治首長,最大程度地讓香港按自治原則,自行管理香港事務;而在民主政制以外,我們更需要尋求以社會為中心的民間自治想像,建立根植於社會的自治意識。”
在每一個領域與“土共”和“港姦”貼身肉搏
香港人稱呼中共為“土共”,我很欣賞這個發明,一字之改,頓時傳神繪影、境界全出。說中共是“土共”,絕非城市人對鄉下人的歧視,這裡的“土”,指的是中共罔顧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與人類文明的大方向背道而馳,數十年來,窮兵黷武、殘民以逞,謊話說盡、壞事做絕。張曉明、陳佐洱、強世功之類自以為是香港人的太上皇的妄人,可以用“土”字形容之;那些到香港隨地大小便、瘋狂搶購奶粉和日用品的陸客,可以用“土”形容之;那些將文革舞蹈搬到香港、沒日沒夜地擾民的廣場大媽,也可以用“土”形容之。
除了南下的“土共”,香港本地也出現了一個為數不少的“港姦”群體,從董建華到梁振英,從葉劉淑儀到田北辰,從成龍到王晶,乃至形形色色的“愛字頭”團體和越來越像內地公安的香港警隊高官,都是惟北京馬首是瞻、大膽破壞香港核心價值的“港姦”。他們將靈魂出賣給魔鬼,卻不思想日後如何將靈魂贖回來。
香港民主力量需要對抗的是“土共”及其滋養的“港姦”兩大勢力,惟有推翻這兩座大山,香港人才有出頭天。而與“土共”和“港姦”的抗爭,無法單單依靠街頭運動中一決勝負。以街頭運動而論,從紀念六四的維園燭光晚會到七一大遊行,從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大遊行到雨傘革命、佔領中環,就動員民眾的數字而言,乃是建制派所組織的反制活動所望塵莫及的。即便建制派派錢派物、請客吃飯,甚至招攬黑社會參與,仍然搗鼓不出數十萬民眾群情激奮、眾志成城地上街抗議的陣勢。這就是人心所向。然而,人心和民意並不一定能轉化成持久而恆定的、支持民主的“群眾基礎”。
以香港的選舉而論,週日東和雷浩昌在論文中指出,奉行天朝主義的北京,利用中聯辦等機構直接操縱香港的選舉,使得立法會的席次跟民意南轅北轍。因為沒有民主的普選,香港的選舉已經淪為“選舉專制主義”。區諾軒則更為細緻綿密地分析了建制派如何在從區議會到立法會的選舉中實現“有中國特色的選舉操控”,北京將其傳統的統一戰線策略用於選舉,配以中共精細的組織工作及資源優勢,相比俄羅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選舉專制政體等選舉操控技巧,可謂更加厲害。面對“進化了的獨裁者”掀起的攻城略地狂潮,民主力量難道只能束手待斃嗎?作者指出,如何落地生根,完成“社區改造”,以新思維“在地抗爭”,將是民主派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本書的各位作者,從基礎教育、學術界、媒體界、法律界、工商金融界等香港社會的不同面向展開論述,每一個場域中共的魔爪都已伸了進去,每一個場域都是民主力量寸土必爭的戰場。今天港人對抗“土共”和“港姦”,必須像當年中國以全面抗戰應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那樣,“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如果用《香港前途宣言》中的話來說就是:“香港人必須喚醒我城的自由靈魂,以力挽狂瀾於既倒。香港民主運動的戰場,不能再局限於爭取普選制度,而必須擴大至在社會各層面在地捍衛核心價值——不論專業界別或社區組織、大專院校或中小學、公管部門或私人企業,都是香港人捍衛核心價值的戰場。”否則,若是民眾繼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面對“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且武裝到牙齒的北京當局,勢單力薄的民主派絕無勝算。
以南方的視角和海洋文明的框架建立香港敘事
本書中最讓我感興趣的篇章,是鄺建銘撰寫的《華南文化圈——重建被遺忘的區域腹地》和何偉倫撰寫的《復興我城文化軟實力》。這兩篇文章不約而同地提及了香港未來的方向,不是“北上”去“朝貢”或“勤王”,而是“南望”去結交更多平等友愛的“兄弟之邦”。前者指出:“南望回顧華南文化圈的歷史背景以及與香港的關係,從而思索香港前途,才可以挑戰以北方視角為基調的官方論述框架。這套官方論述,不足以瞭解過去香港的海洋性格與內涵、放眼四海的網路與活動,亦令香港背負不必要的枷鎖與包袱、猶如為香港劃地為牢。”後者則以支持佔中的藝人杜汶澤遭到中國封殺後,轉向東南亞市場,結果闖出新路為個桉,進而指出:“與其抱殘守缺北望神州,倒不如南看華南粵語區,為香港電影業找到一條自立之路。香港電影業如是,香港流行文化如是,整個香港的發展定位更是如此。”
這兩篇論文啓發我繼續提出一個問題:如何以南方的視角和海洋文明的框架“講述香港自己的故事”?
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框架下,思考這個具有顛覆性的議題,不僅對香港的民主人士有益,也會讓中國的民主人士在山窮水盡之際又見柳暗花明。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在政治和權力層面,大多數時候都是北方壓倒南方、北方統治南方;但在文化層面,南方從來都比北方更俱生機與活力。比如,春秋戰國時代,南方的楚國文化就比北方的秦國文化更具有自由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成分。再比如,唐代海洋貿易和國際貿易最繁榮的地方,不是帝國中心的長安、洛陽,而是南方邊陲的泉州和廣州。再比如,被北方史觀視為積弱奢靡的南宋,在歷史學家何炳松看來則是“吾國文化史上最燦爛之時期”,歷史學家陳寅恪也認為宋代文化創造為華夏民族文化之“造極”。而近代以來,南方更是積極汲取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幾度催生“思想北伐”,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和香港兩個小漁村迅速崛起成為國際級的商業文明中心,讓政治中心北京黯然失色。
在北京的根深蔕固的“天朝史觀”中,香港是一個帶有殖民地原罪的“私生子”,是長期滋生西方“反動思想文化”的“反共基地”。在中共經濟困窘的年代,中共對港採取按兵不動、長期利用的政策,香港成為即將溺斃的中共政權的一根通氣的吸管;而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顧盼自雄的中共政權認為香港是一隻被擠乾的檸檬,可以讓上海來取而代之了。
但是,香港不能被動地接受此種殺雞取卵的命運,香港必須通過重構自身的歷史,達成“永續自治”之願景。換言之,香港不是中國的香港,香港是亞太的香港;香港不是大陸的香港,香港是海洋的香港。我到台灣訪問時,常常鼓勵台灣的朋友說,不要以為台灣面對中國是弱不禁風的小國,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迄今為止,中國仍然是一個心態封閉的內陸國和製度滯後的專制國;台灣則是面向海洋、面向世界的開放國和在民主之路上大步邁進的自由國。如此一比較,在價值上,中國是小國,台灣才是大國。這樣的論述,也可以用在香港和中國的對照上。袁彌昌在《要五十年不變,博弈政策就得變》一文中倡導說,香港其實可以“經略中國”。我欣賞這種開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氣魄,香港空間狹小逼仄,但香港人的精神、心靈和理想不能狹小逼仄。當年,小小的英倫三島可以將近代文明傳播到全世界;今天,香港未嘗不可樹立這樣的雄心壯志,孕育這樣的遠大使命。
不過,我不太同意作者文中提出的“把握一帶一路機遇創造空間”,“在其中起主導作用”,這是“為自己爭取談判籌碼的最好機會”。首先,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策略,正是因為中共認為自己在東太平洋方向被美國及其盟友封鎖,不得不尋求一條打通與中亞各國的“陸上絲綢之路”。在這個藍圖中沒有香港的位置,因為它本身就是要拋棄香港。其次在地緣政治的現實中,“一帶一路”完全走不通。中亞各國隸屬泛伊斯蘭世界,因為中國在新疆對少數民族實行的苛政,這些國家不可能成為中國的鐵桿盟友。再加上在該區域傳統的強者俄羅斯對中國充滿疑慮,這一路沒有穩定的政治格局,更談不上會發生商貿的神蹟。第三,此前十年中國宣傳得轟轟烈烈的“西部大開發戰略”,至今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如今經濟疲軟的中國更不可能為“一帶一路”注入血本。 “一帶一路”只是習近平的畫餅充飢,港人切莫信以為真。
如何打造香港的共同價值或核心價值?
近年來,香港政改停滯甚至倒退,佔中運動無疾而終,似乎讓人沮喪失望;但長遠來看,香港本土意識蔚為大觀,“香港民族論”初露雛形,年輕世代的知識儲備、思想觀念和行動能力,都讓泛民前輩望塵莫及,這一切又讓人感到充滿希望。
在此背景下,有一些左翼論者擔憂香港形成某種排外(主要是排中)主義,為消除這種憂慮,我們就必須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如何打造香港的共同價值或核心價值?
在香港,已經有過好幾輪關於共同價值或核心價值的討論,有關論述還處於“現在進行時”。在香港毫無公信力的親共媒體《大公報》認為:一國兩制是香港最重要、最切實、最可貴的核心價值,並認為「其他普遍的價值只有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或特定的環境中去,才能真正顯示出其不可取代的價值」而最能代表香港民意的是二零零四年,近三百位來自香港不同專業的人士聯署發表的《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列舉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和恪守專業。」
在這裡,我想引述美國歷史和美國價值之淵源,供香港有識之士參考。美國是多民族國家,從來沒有哪個美國政治家或思想家企圖打造所謂的“美利堅民族”(就像子虛烏有的“中華民族”一樣)的概念。美國人對美國的認同,不是對民族、種族、血緣、文化傳統、宗教、語言等的認同,而是在價值層面的認同。為什麽平時自由散漫的美國人在面臨一戰、二戰、九一一恐怖襲擊時,卻能同仇敵愾,如溷凝土般團結在一起呢?因為他們擁有強大的共同價值,而且這種共同價值就是美國這個多種族國家的“國家鋼筋”和“社會水泥”。
網絡上有一篇文章分析為什麽視人命關天的美國能戰勝官兵個個都視死如歸的日本,文章指出,美國學校有統一的宣誓誓言:“我宣誓忠誠於美利堅合眾國國旗,忠實於她所代表的合眾國——蒼天之下,一個不可分割的國家。”接下來,誓言給出愛國的理由——“在這裡,人人享有自由和正義!”
一九四三年,美國在亞洲和歐洲兩線作戰,急需兵源,遂發行題為“美國總是為自由而戰”的徵兵海報。畫家將一九四三年奔赴歐亞戰場的美軍士兵與一七七八年的大陸軍排放在一起,向美國民眾展示這場戰爭的實質與獨立戰爭並無區別:都是為了美國所信仰的自由而戰。日本是“為征服世界而戰”,美國是“為自由而戰”,這是決定兩國勝負的根本原因。
一九四五年春夏之交,德國投降,美軍即將進攻日本本土,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演說,道出美國與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在價值層面的分歧:“這場戰爭說要消滅德國、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而是要消滅這些國家裡的基於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學思想。”當兩種哲學互為天敵,一場戰爭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而“哲學戰爭”的最後勝利者,取決於“大是非”——“終極正義”。
基於同樣的道理,未來得到絕大多數香港人認同的核心價值,乃是公民主體和自由至上。陳智傑在論文中分析了“港式國族主義”如何從種族血緣論發展到公民價值論,作者強調說,愛國並不等同於要以“大中華天朝意識”去壓迫地方的主體性,“惟有北京政府願意以'公民價值論'為主軸,去重塑其在香港的國族論述,以核心價值和現代文明取信於香港人,'香港人身份'及'中國人身份'之間的張力才有機會得到緩解”。對於北京當局的“良心發現”,我從來不抱任何幻想,習近平重提共產主義目標,已然表明中共的意識形態何其僵化;但是,對於香港人和覺醒的中國人爭取民主自由的決心和勇氣,我從來都不會低估,任何一種極權體制都不可能“江山永固”。如聖經所說,“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只要願意為自由而戰,自由終將屬於我們。
************************
想睇更多政治新聞和評論:
1. 即LIKE《香港革新論》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2. 在FB把《香港革新論》設爲「搶先看」
************************
#香港革新論 #革新保港
重構二二八書評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八卦
《鏡文化》也選了今年的年度十大好書,聚焦在文學與人文類,再分為華文與翻譯兩類各十本。連結為評選標準和選書過程總評,入選的二十本書的作者感言及評審短評在這裡: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1215cul002/
.
年度好書名單如下(#字為手上有的書):
.
【華文創作類】(共19本)
.
《#青蚨子》,連明偉著,印刻
《王城如海》,徐則臣著,九歌
《我們並不知道:金宇澄散文》,金宇澄著,東美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房慧真著,時報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紀大偉著,聯經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陳翠蓮著,衛城
《#文藝春秋》,黃崇凱,衛城
《舒蘭河上:台北水路踏查》,謝海盟著,印刻
《#我在故宮修文物》,蕭寒主編、綠妖撰稿,新經典
《以我為器》,李欣倫著,木馬
(以上10本為華文創作類十大好書)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著,游擊文化
《#做工的人》,林立青著,寶瓶
《意外的國父: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與現代臺灣》,汪浩著,八旗
《#Fix》,臥斧著,衛城
《#無名者》,胡晴舫著,八旗
《#皮囊》,蔡崇達著,新經典
《寫你》,蔣亞妮著,印刻
《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朱和之著,印刻
《慈悲》,路內著,東美
(以上9本為華文創作類入圍好書)
.
【翻譯類】(共26本)
.
《復仇與求生:一隻老虎的反擊一場人類的生存戰爭》,約翰・維揚著,麥田
《與切.格瓦拉的短暫相遇》,班.方登著,時報
《所信即所見:觀看之道,論攝影的神祕現象》,埃洛.莫里斯著,麥田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雪莉.特克著,時報
《不要靜靜走入長夜:大藝術家如何面對死亡,在死亡之中度過日常》,凱蒂.洛芙著,木馬
《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艾堤安‧達文多著,大家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馬修‧戴斯蒙著,時報
《追逐尖叫:橫跨9國、1000個日子的追蹤,找到成癮的根源,以及失控也能重來的人生》,約翰.海利著,麥田
《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克里斯多福・萊恩、卡西爾達・潔莎著,大家
《聽見墜落之聲》,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著,新經典
(以上10本為翻譯類十大好書)
.
《妳一生的預言》,姜峯楠著,鸚鵡螺
《緊急狀態:十個衝突之地,印巴地區、阿拉伯世界、歐洲邊境的生活日常》,納維德.克爾瑪尼著,麥田
《#我們一無所有》,安東尼.馬拉著,時報
《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約翰‧勒卡雷著,木馬
《到遠方》,強納森.法蘭岑著,新經典
《雨後》,威廉.崔佛著,寶瓶
《紐約客故事集II:私房話》,安・比蒂著,印刻
《髒血:塔斯基吉梅毒實驗》,James H. Jones著,群學
《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倖存者的生命故事》,蘇珊.索瑟德著,馬可孛羅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貝塞爾・范德寇著,大家
《#兵乓》,松本大洋著,大塊
《#便利店人間》,村田沙耶香著,悅知
《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大衛.喬治.哈思克著,商周
《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中國夢》,史明智著,時報
《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羅伯特‧麥克法倫著,大家
《#渺小一生》,柳原漢雅著,大塊
重構二二八書評 在 【時事評論】耶倫究竟想什麼?布林肯上月訪華,美國對中國的 ... 的八卦

點擊瀏覽「巴士的報石榴台」: https://podcast.bastillepost.com/逢星期一至五,早上7:30- 8 :30am,星期六、日10-11am,巴士的報《晨早直播》, ... ... <看更多>
重構二二八書評 在 張若彤書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八卦
查詢關鍵字:張若彤,推薦您可能感興趣的熱門商品·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二二八的虐殺與逃亡·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