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給台灣的提案15:行人安行】
你知道台灣的道路傷亡是日本、歐洲先進國家4-5倍嗎?
你知道日本人來台灣,除了人民友善食物美味的好感外,另外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汽車駕駛人態度傲慢,將馬路當專屬空間,讓行人險象環生嗎?
如果你家中有小孩、長輩、甚至行動不便者,你覺得他們能毫不費力穿梭在大街小巷嗎?
台灣的城市設計,從最基本就出了問題,約在1960年代後,人民逐漸負擔得起汽機車,但執政者長期怠惰,忽略行人空間與大眾運輸,解決之道並不是重新鋪馬路,也不是等待國民素質提升,而是現在就立刻修改所有道路的設計規範,而且嚴格執行。
不說的話,大家可能不知道過馬路有多危險。以2011-2013年數據而言,行人當天死亡(A1類事故)人數764人,傷亡總計46282人,而行人傷亡前幾大原因都發生在「過馬路時」,以車輛未注意或未禮讓、未走行人穿越道、未依照號誌穿越為前三大原因。而從2011年至今,傷亡最慘重的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歷年均佔6成以上。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城市轉向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例如北美就有了「城市交通運輸全美協會」(簡稱NACTO),由前紐約交通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Janette Sadik-Khan)擔任主席,發行了《都市街道設計指南》一書,已被至少9個州和45個城市採用為設計標準,對安全且增加街道活力的人行道、自行車道、車道做出了許多有創意又證明可行的規範。
舉例而言:
1.#強化安全提醒:每個穿越區都要畫斑馬線,不要以為是廢話,台灣還真的超多地方沒畫。而標線也要留下車輛停靠、右轉的緩衝空間,提醒駕駛不要侵入斑馬線。
2.#人行動線擴大與無障礙化:無障礙坡道順接斑馬線,聽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也常常沒做到。
3.#路緣擴建:在路口和穿越區讓路緣外突,在不縮減車道下可提醒駕駛減速(特別是轉彎),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幅縮短穿越距離。
4.#行人庇護島:提升行人過馬路的安全性
5.#簡化複雜路口:在三岔或不規則路口,把根本用不到的畸零地劃歸行人用地或綠化帶,給駕駛明確動線而不是變化車道的空間,將能在減少道路面積下,還讓車流更順暢。
這些簡單可靠、經費節省的方式,可以先在不縮減車道與停車位下,就大幅提升行人安全性,改善行人路權,提醒駕駛注意。那麼,為什麼不做呢?
這問題大家可能都會直覺想要加強執法和教育,但其實嚴格執法以外,也要搭配好的道路設計,才能讓我們的城市空間更加可親!
去年,台灣基進在地方選舉時,就提出全面檢討道路設計規範,改善「危險路口」的想法,而其實去年營建署就推出了「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也採用了部分NACTO的規範,如何要求在各地落實執行,並由中央與地方編列預算來實現,就是我們要再努力推動的方向!
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八卦
【3Q給台灣的提案15:行人安行】
你知道台灣的道路傷亡是日本、歐洲先進國家4-5倍嗎?
你知道日本人來台灣,除了人民友善食物美味的好感外,另外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汽車駕駛人態度傲慢,將馬路當專屬空間,讓行人險象環生嗎?
如果你家中有小孩、長輩、甚至行動不便者,你覺得他們能毫不費力穿梭在大街小巷嗎?
台灣的城市設計,從最基本就出了問題,約在1960年代後,人民逐漸負擔得起汽機車,但執政者長期怠惰,忽略行人空間與大眾運輸,解決之道並不是重新鋪馬路,也不是等待國民素質提升,而是現在就立刻修改所有道路的設計規範,而且嚴格執行。
不說的話,大家可能不知道過馬路有多危險。以2011-2013年數據而言,行人當天死亡(A1類事故)人數764人,傷亡總計46282人,而行人傷亡前幾大原因都發生在「過馬路時」,以車輛未注意或未禮讓、未走行人穿越道、未依照號誌穿越為前三大原因。而從2011年至今,傷亡最慘重的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歷年均佔6成以上。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城市轉向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例如北美就有了「城市交通運輸全美協會」(簡稱NACTO),由前紐約交通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Janette Sadik-Khan)擔任主席,發行了《都市街道設計指南》一書,已被至少9個州和45個城市採用為設計標準,對安全且增加街道活力的人行道、自行車道、車道做出了許多有創意又證明可行的規範。
舉例而言:
1.#強化安全提醒:每個穿越區都要畫斑馬線,不要以為是廢話,台灣還真的超多地方沒畫。而標線也要留下車輛停靠、右轉的緩衝空間,提醒駕駛不要侵入斑馬線。
2.#人行動線擴大與無障礙化:無障礙坡道順接斑馬線,聽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也常常沒做到。
3.#路緣擴建:在路口和穿越區讓路緣外突,在不縮減車道下可提醒駕駛減速(特別是轉彎),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幅縮短穿越距離。
4.#行人庇護島:提升行人過馬路的安全性
5.#簡化複雜路口:在三岔或不規則路口,把根本用不到的畸零地劃歸行人用地或綠化帶,給駕駛明確動線而不是變化車道的空間,將能在減少道路面積下,還讓車流更順暢。
這些簡單可靠、經費節省的方式,可以先在不縮減車道與停車位下,就大幅提升行人安全性,改善行人路權,提醒駕駛注意。那麼,為什麼不做呢?
這問題大家可能都會直覺想要加強執法和教育,但其實嚴格執法以外,也要搭配好的道路設計,才能讓我們的城市空間更加可親!
去年,台灣基進在地方選舉時,就提出全面檢討道路設計規範,改善「危險路口」的想法,而其實去年營建署就推出了「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也採用了部分NACTO的規範,如何要求在各地落實執行,並由中央與地方編列預算來實現,就是我們要再努力推動的方向!
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 在 顏銘緯 Facebook 八卦
【機車停車的問題,一直是騎士心裡的痛】
每天從家裡騎車到黨部,不只要面對計程車、公車的搶道,被禁行機車趕到外車道,左轉被迫要塞在危險的待轉格,千辛萬苦到了公司,還找不到合理、合法的停車位。
許多無形的時間、心力,都耗費在停車這件事上。
我們的台北黨部就在華陰街與重慶北路口,如果大家來過附近,應該有印象,華陰街附近的巷弄車位是有名的難找,不僅巷弄狹窄,而且停車格少得可憐,滿滿的摩托車就這樣停在紅線上,市府重新劃了紅線,卻不願意正視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
像這張照片,是在我的選區文山區的辛亥路、興隆路口,停車格劃設在人行道上,跟騎樓沒有區隔,導致我們被迫把車牽上人行道停車,許多趕時間的騎士,沒有注意到,直接騎上去,就造成行人、嬰兒車、輪椅族的極大危險。
交通議題很大一部分,仰賴於道路規劃、設計時依據的準則。
實際上,去年內政部營建署就發布了《#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裡面就有建議機車停車格,應該 #要設計為人行道內縮的「停車彎」,讓它跟一般道路處在同一個平面,並且最好設計為斜的,讓機車右轉進去停車的時候不用阻礙到交通。
除此之外,巷道要增闢合法的機車停車格,路外的停車場也應該要增加機車停車格,這些停車資源不應該只侷限在汽車的使用,甚至路邊的汽車格也應該視情況改繪為機車格,提升整體都市交通的運輸效率。
我希望,未來在合理的交通政策下,不只要讓機車有位子停,更要讓機車退出騎樓,不與行人爭道,還給大家安全、合法的交通環境。
讓大家停車輕鬆,行人的安全也得到最好的保障。
現階段雖然看起來還很遙遠,但只要我們一起關注、爭取各地交通的改善,相信我們的交通環境會越來越好。
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 在 台北公車廣告在PTT、社群、論壇公共汽車、小型巴士 的八卦
Coors Communication 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第二版); 公共汽車、小型巴士、台北公車尺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忠孝西路機車擴大開放? ... <看更多>
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 在 Is Taiwan really a 'living hell' for pedestrians? Why? - YouTube 的八卦
https://bit.ly/3w11i3i → 都市人本交通 道路 規劃設計手冊 (第二版):https://bit.ly/3H2102j →屏東市博愛路增設人行道地方民眾連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