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在大稻埕街頭上演:繁華的大稻埕】
1920年代,大正10年至昭和5年。
這是一個輝煌的年代。
此時,日本治理台灣已超過20年,台灣是日本南進計畫的重要基地,台北則是台灣各地都市規劃的示範城市。
數十年茶葉國際貿易為大稻埕帶來的經濟繁榮,人們開始追逐金錢以外的滿足,各種國外新奇文化體驗在大稻埕出現,街市改正開通的太平町陸續開設各種新式商店,如咖啡廳、酒家、洋服等,成為時下男女逛街購物的首選。
厚實的商業基礎,人們開始追求金錢以外的娛樂與藝術活動。商人競相興建大型劇場、戲院。辜顯榮買下淡水戲館,更名為新舞台,持續引進上海、福建戲團來台演出,茶商陳天來為與之抗衡,於永樂町興建永樂座,開幕即邀請上海京班來台演出。
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創立台灣文化協會,在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舉行創立大會,新生活運動、演講會、《台灣民報》等各種活動、刊物與青年會的進行,才華洋溢的畫家、音樂家與作家,在富商的支持下,創作不輟。永樂町上街屋的招牌在郭雪湖《南街殷賑》中生動呈現,藥行、時計店、製菓店、布莊、糕餅、俱樂部等各種店家,讓我們得以回朔當時大稻埕的商業繁華。
===================
《戲,在大稻埕街頭上演》
一場導覽,三齣戲,三個未曾相識的大稻埕年代
1960s 壓抑 / 極權時期,她在年度舞台力拼,追尋夢想。
1940s 徬徨 / 戰末紛擾,曲館四散,他不知該往何處去?
1920s 愉悅 / 歌舞昇平,她來此大千世界,華麗登台。
這一次,我們將一起走入時光隧道....
一場導覽,看遍京劇、北管戲、歌仔戲在大稻埕的絕代風華
台北城市散步與三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合作,將導覽與戲曲編織成章,導覽員帶領民眾走入舊日歲月,發掘大稻埕在不同時代的不同面貌。
活動頁面:http://goo.gl/PBDQsa
直接購票:http://goo.gl/u3FZoQ
導覽員:蔡孟君、陳慧澐、徐欣怡
演員:林春華、彭彥旗、方婉諭 (依出場順序)
主辦:臺北市政府、台北城市散步、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承辦:臺北市文化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協辦:藝研堂有限公司、台北霞海城隍廟
合作單位:大峰奢華服室有限公司
贊助單位:文化部
#戲在大稻埕街頭上演
#台北藝穗節
#圖為郭雪湖的南街殷賑
郭重興大稻埕 在 郭葉珍 Facebook 八卦
「當他人的話語如同芒刺在背時」
常常看到網友分享經驗提到,有一種人會說點什麼,令人不開心。看你不高興了,又說自己沒那個意思或你想太多,彷彿跟他吵很小鼻子小眼睛似的。我也有過這種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的感覺。
我有一位二十出頭就認識的朋友,她很神奇,只要和大家一見面,總是有不發一語就能惹怒他人的功夫。
我被她惹怒的狀況是,她會把手放在我的腰部,輕輕一捏,笑盈盈地說:「長肉了唷?」
我感到惱怒,但是又很清楚,人家講的是事實,我能怎麼樣?
因此,每次大家在揪見面的時候,只要有她在,我就會算算看,我來不來得及減肥,如果來不及,我就會托辭沒空,或是想盡辦法把時間拖到我來得及減肥減到她沒機會捏我的腰說「長肉了唷」的時間。
可惜,就算把自己的體重減下來,她總還是有辦法一秒惹怒我,譬如:「我記得妳小時候沒有台灣國語耶。」但我還是敢怒不敢言,因為只要我翻臉,她一定會是伶牙俐齒的說「台灣國語不好嗎?妳為什麼生氣呢?妳對台灣國語有意見嗎?」最後有問題的會變成是我,不是她。
反正她就像某一種照妖鏡,我知道是我有問題,是我自己沒辦法接受自己,但還是盡量不想見到她。
好在後來長大了,學了很多心理學、社會學、正念的知識,認同自己的優勢在頭皮以下的腦袋而不是臉皮或體重,要說就給她說了。但最近一次見面,她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郭葉,開始有老態了唷」,還是讓我覺得很煩,即使轉念想想「人就是會老,要不然要怎麼辦」,但還是沒用,心裡深處還是很不高興。
然而就在談起每個人心中的恐懼時,當她說她好怕自己像她的老同學一樣,退休以後頭髮也不染,越來越胖,穿著寬寬鬆鬆的衣服,因此不斷地鍛鍊自己的身體,參加各種活動,我突然懂得為什麼她只要見到大家就能夠一秒惹怒大家,因為她腦部的掃描功能特別旺盛,每到一個地方,見到任何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掃描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完美的。看到不完美的東西,她的眼睛很痛,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塞在她的心裡,讓她不吐不快。
懂得她的心情之後,我對她的情緒幾乎是完全消失了,尤其是想到她每天從眼睛張開就得不斷地被不美好的事物電擊,那是有多麼的不快樂啊。
和她見完面當天,由於對她不舒服的心情已經散得差不多了,我有能力把過去她從照妖鏡所看到的不完美與說過的話拿出來通通想過一遍。
我再度把我的各個部分—我的身體「大妞」,我的認知「小博士」,我的情緒「七彩」請出來一起開會。七彩說不舒服的感覺是來自於小博士通知她說,胖、老、台灣國語會被看不起,她才會變成憂鬱的藍色。
我們靜靜的看著大妞的胖,老和台灣國語構音,看著看著,心理覺得不忍,大妞承載著我們已經50幾年了,怎麼可能還是纖瘦與青春洋溢啊?生活在大稻埕,和媽媽講台語,說出來的國語就是台灣國語啊。
就在靜靜觀看著大妞的時候,我和小博士意識到不准自己胖、老、台灣國語實在是太不合理了,而大妞被這樣不合理的期待與嫌棄,我們也實在太過分了。
於是我們決定要好好接受我們不再年輕,不再纖瘦,就是會講台灣國語的事實了。
我們進而討論,為什麼被說講台灣國語,第一時間是覺得被冒犯呢?明明會講台語是我的光榮啊,而且我說台語很有氣魄,演講時會有一種神威氣魄感,為什麼我在被說講話有台灣國語的時候,第一時間是感覺被冒犯的?
我和小博士在腦部搜尋一番之後,找到了殘存在腦袋講台灣國語是會被認為是下等公民的兒時記憶。我跟小博士說,我們該好好的把這一條記憶送走了,這個信念已經過時了。小時候的恥辱是來自於不正確的觀念,該是時候跟他說再見了。
把這些潛藏在內心不合理的想法提升到意識層面討論後,我相信未來聽到郭葉你老了,胖了,講台灣國語心理會再起劇烈波瀾的機會就會少很多了。
他人的話語如同芒刺在背,讓我們坐立難安。但只要說話的人不違反法律,我們是無法阻止他們說出這些話的。為了讓自己能夠安然自在的生活到老,讓我們試著檢視是怎麼樣的信念讓我們痛?這些信念合理嗎?
如果這些信念不合理,那我們就感謝這些信念曾經在某個程度上幫助過我們,譬如年輕與字正腔圓的確讓我們年輕時受到異性青睞或者讓我們不被看不起,得到工作,但是時代不一樣了,我們可以送這些信念離開了。
如果這些信念有幫助,那我們就可以做一些調整,一些改變,讓自己喜歡自己。
外面沒有人,只有你自己。當我們聽到令自己不開心的話語時,試圖把他提升到意識層面,分辨讓我們不開心的信念是什麼。當我們搞清楚弄明白以後,老、胖、台灣國語就像紅橙黃綠藍靛紫一樣,逐漸會變成中性且無法再傷害你感情的形容詞了。
微博同時刊出: https://www.weibo.com/7476659612/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info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含電子書)
郭重興大稻埕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八卦
看到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藝術史展覽大排長龍,想起潘家欣老師的這段話。長路漫漫,但還是有許多人在努力。
#舊文重溫
#據說今天延長到八點
--
身為美術老師的潘家欣,在新書《藝術家的一日廚房》中,用輕鬆詼諧的口吻,介紹了臺灣史上二十六位應該被記得、卻時常被遺忘的藝術家。在序言中,她這樣解釋自己的寫作理念:
「本書後來大致定調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近代藝術家書寫,書中收錄的美術家出生時間最早從1871 年開始,最遲的則出生於1920 年。他們出生、成長期間,正逢日本現代化、臺灣被殖民的過程,也經歷了二次大戰,親見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屠殺戒嚴,無論是生活模式、語言、國籍、政治意識的轉變,都是天翻地覆的一代。」
「政權環境的劇烈更迭,激發美術家思考自己是誰、從何歸屬?生命輕如鴻毛,而那些沉重不堪、那些絢麗美好的,我們又該如何去記憶、去思量?這段近代史脈絡,形成臺灣創作意識的重要養分。美術家的創作,是為自己的一生、也為時代留下註腳,而我們何其有幸,可以欣賞到這些心血結晶。」
「我試圖以時下流行的次世代語言來闡述美術家生平、轉譯生硬的專有名詞,作為通俗讀物,本書的書寫方式並不如學術論文那樣隨時註明出處,而是將參考資料統一放在最後章節,為求生動活潑,更增加了許多趣味性的口語,所以讀者在閱讀這本美術大補帖時,不妨想成是某一種形式的說書。」
「我傳述的故事雖有所本,但是因為經過轉述再轉述,故事便會添加許多血肉、生出更多羽毛來,如果因為這本書,使你對其中的藝術家產生好奇、開始去追尋一路留下的線頭,如果你也因此而念念不忘,這本書的目的便達到了。事實上,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經過家屬指正,內容也修補了一些過去專欄書寫的闕誤,讓我驚覺還有大片空白亟需彌補,更有許多畫家資料散佚待尋。我期待更多讀者的迴響、更多補遺與修正,繼續拼湊那段破碎而豐富離奇的藝術史頁。」
「是的,這段歷史非常離奇,藝術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作為殖民地的臺灣,卻因為殖民母國的建設,意外搭上了亞洲近現代化的高速列車,並且在極短時間之內,迸發出極為驚人的創作能量。而當時的臺灣畫家,心中懷抱的夢想,不只是成就個人在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而已。雖然畫家彼此間多少有些競爭意識,但是大多數人更秉持要全體『共好共榮』的憧憬。我們讀了那麼多西洋藝術經典,但可曾看過一整群藝術家互動如此親密、相知相惜的盛世?又何嘗讀過如倪蔣懷那樣捨己為人的偉大故事?」
「講得俗一些,這就叫做先人風範。」
「再說一個笑話:十多年前,吾友陳允元棄法律從文學,他說要去念臺灣文學所,當時幼稚的我大吃一驚:『蛤?臺灣哪有什麼文學?你頭殼壞掉啦?』」
「很好笑吧。那就是十二年……不、十六年來國家教育給我的視野:文學只有中國文學、美洲文學、歐洲文學,臺灣是沒有文學的。」
「可是真的嗎?」
「同樣的,我知道現在隨便路上抓一個人,問他什麼是臺灣美術?路人的反應仍然還是:『蛤?臺灣美術?』如果遇到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可能會講出朱銘,看過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人還可以說出個郭雪湖(然後口誤說成郭雪芙這樣)。不過,講到西洋美術的話,隨便一個臺灣民眾都可以說出畢卡索、達文西、梵谷,有些人還知道羅丹。」
「我想說的是:故事沒有經過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傳頌,那就不會成為經典。」
「我們這一輩人,應該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臺灣美術,應有一千個作家去寫陳澄波,要有兩千個老師在學校裡談顏水龍,要有三千篇網路文章分享〈恐怖的檢查〉,戶外教學應走訪三峽清水祖師廟、郭柏川故居或是李梅樹紀念館。讓臺灣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影像,如同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一樣,普及深入眾人的視覺記憶地圖,讓故事鮮豔地活下去吧,一代又一代。」
*潘家欣,《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大寫出版,2019。
*▎博客來 ☞ http://bit.ly/2XRW5LL
#說書 #閱讀日常 #藝術 #歷史記憶
郭重興大稻埕 在 郭重興大稻埕郭怡美冊店的故事20230626 - YouTube 的八卦
文化新台灣| 郭重興大稻埕 郭怡美冊店的故事20230626】#恁上想欲踏入去的冊店生做啥物款? 行入大稻埕迪化街這間三層樓懸的#郭怡美冊店捌是見證大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