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總會view 一下先生這星期的新聞 ,說實在的,要是怕我寫或不想讓我寫, 就少提到我, 特別是他常說話不精準, 像上次說「出門時, 太太都還沒起床」 ,就讓人很生氣!
昨天他受訪時說: 「民進黨原本要禮讓他選台北市長的事,太太陳佩琪是正常人,所以很生氣」,又是不精準的一句…
政黨自提人選很正常, 從此「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有什麼好生氣的? 就算木柵農會會面之後,他們突然說「沒禮讓空間了, 一定要自提人選」, 我也認為是他們的權力,沒什麼好不高興的, 上次臉書提到這事,只是要先生對人際互動的察言觀色, 要再加強而已!
最近有多起虐童、家暴事件, 這些事件很多是第一線的兒科醫生察覺通報的,我們兒科醫師長期被教育到很有警覺性, 一些無法解釋的外傷或小意外卻造成大傷害, 特別是顱內出血或不尋常部位的骨折,此外照顧者說詞反覆 ,或延遲就醫, 我們就會警覺通報。 加害者通常是酒癮或嗑藥,或社會邊緣人格、情緒不穩者 ,另一特點是正值青壯年 ,卻無正職,終日無所事事,加上經濟困難,就會以虐兒為樂,所以很多人呼籲 ,大家平日要「雞婆」一點 ,心中多一分警覺, 就可以多拯救一個受虐兒。
政壇上也有虐兒事件…,
2016年年初大選後,政黨已經輪替,但還沒就任,先生就莫名其妙開始挨揍起來, 跟虐童案的加害者一樣, 當人閒閒沒事幹的時候, 就會以打小孩為樂, 當時先生的民調就是這樣一路被打趴的。
一個認真做事的市長 ,民調低迷,當然會難過, 那時他常問我:「 我一日雙塔, 媒體說萬人空巷, 三月初訪美, 大家評論也很成功, 我到底這一段時間是做了什麼, 怎麼從三月初一路挨打,民調一直掉?」 有一次假期和先生從外頭泡湯回家,不想受訪, 某媒體說我們:「夫妻如同過街老鼠般,垂著頭不說一句,走到裡面去了。」 那時我們還不知道是什原因, 親朋好友總一再提醒我們:「 啊呀! 佩琪, 以前那個電視台不會這樣哪, 現在怎麼從早罵你們罵到晚啦?」 還好當時只需忍耐三個月, 當一個人找到工作,又發現老闆要求很高 ,自己能力不夠又做不好時,短時間就沒空打小孩了。
2017年世大運後, 隨著2018選舉到來,先生又開始挨揍了, 套句先生說的,我是「正常人」,實在不懂4年前「擁柯」外溢, 現在「打柯」是也期待外溢?「打柯」能讓他們選票變多?還是期待打死了,就一勞永逸?人不會做對自己有傷的事情, 所以他們真的是期待「 打柯」能讓他們選票變多, 當然遇到體質弱的人,趁機打死更好。
先生被人惡意抹黑、抹紅、抹黃 ,從器捐案 ,財產不明,花名冊, 到後來更罵不堪的「萊爾」, 而且通常罵一次不夠,要連罵數次「萊爾」才爽, 現在回想起來,先生那時是被罵到差點翻盤了…
選前為輸贏沒了理性,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選輸了,理智就立刻回來了,立刻要先生別計較, 大家來合作修補關係? 先生說的對, 我是「正常人」,「正常人」覺得自提人選就自提人選, 這是民主國家政黨的權力,但有需要對競爭者做如此鋪天蓋地、人格毀滅式的汙衊嗎?
被罵 一年多了 ,有人期待選後我們能大人有大量,對於過去的一切「船過水無痕」, 不這樣就是心胸狹窄,請問我們是失智了?還是腦袋瓜換記憶體了? 還是人腦跟電腦一樣, 格式化後就能忘掉一切了?
最近有一間大電視公司被NCC 裁罰, 我才知道原來NCC 是可以裁罰媒體的 ,但不解的是以前先生被汙衊最兇、最需NCC管管的時候, 他們卻說「管不到節目內容, 當事人覺得不爽被汙衊, 要告自己去告」,請律師上法院告人要花很多錢的 ,現在NCC竟為了一句 「大家未離開」或「大家麥離開 」,就變成正義之師,就可開罰媒體 ?
這週組黨議題很夯,先生要不要組黨, 政壇路要跟誰合作,政治路走不走得下去,走不下去了,退出政壇,回家給我養都行, 自己考慮清楚就好,就算繼續從政, 夫妻間政治立場不同者多的是,夫妻是獨立個體,很多人都認為我「正常」 ,他「不正常」,所以別把我們兩人的政治思維綁在一起了。
大選又到了,每個人心中都有想選某個人, 或不想選某個人的理由,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政黨才兩年多,就搞到讓多數中間選民投不下去?有人說是一例一休, 有人說是砍七天假 ,有人說是年改造成民怨, 但這些政策對我這個以醫生為業的人來說,實在沒影響也無感, 個人只卑微的希望,下一任選贏的執政當權者, 不要讓先生再被鋪天蓋地的抹黑與汙衊, 我不想再遇到一個不思強化自己執政能力, 整天只想消滅政敵來強固政權的主政者…
(十年前的自己和十年後的自己有何差別?只覺得先生白髮變好多呦!)
(先生今天正常上班, 跟平常一樣早早就出門去了, 醫院一般都不彈休, 閒閒在家,PO廢文為樂…)
邊緣性人格解離 在 喜愛日本 Like Japan Facebook 八卦
【#LikeJapan娛樂】日本動畫大師今敏 7部作品香港上映: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2021 今敏特別企劃
來自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2021的特別企劃,一部新紀錄片,還有六部他的作品都可以再在戲院看了:
- 《藍色恐懼》(演出名單簡介在留言)
- 《千年女優》
- 《東京契爺》
- 《盜夢探偵》
- 《妄想代理人》(分前與後篇)
- 《今敏:造夢大師》
*「我要懷着對世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謝意,放下我的筆,我就先走一步了。 」
這是日本動畫導演今敏(1963-2010) 的遺言。他走得太早,46 歲因癌病去世,死前念茲在茲是未及完成的《造夢機械》。把劇本、分鏡、角色和世界觀的設定都獨攬一身,今敏對「放任」與「傲慢」既自責又自喜;然而正是「這樣的家伙」,才能創作只有他能完成的動畫,他亦盼自己走後作品及精神仍能延續下去。
從首作《藍色恐懼》(1997)開始,他執導的四部長片及一部電視作品皆被譽為經典,每部都神采飛揚,且影響深遠。戴倫阿羅諾夫斯基的《迷上癮》(2000)就算購買版權也要直接翻拍《藍色恐懼》中浴缸一幕的分鏡向他致敬;基斯杜化路蘭的《潛行凶間》(2010)無論意念、場面以至角色設計,跟《盜夢探偵》(2006)也有驚人相似之處。
今敏以漫畫家身份出道,發表短篇及連載漫畫,曾任大友克洋助手,協助繪製《阿基拉》漫畫,亦因大友克洋的關係,開始涉足動畫製作。今敏作品犀利之處,是以澎湃的想像力和絢爛的表現手法,刻劃現代人的焦慮、雙面人格、多重身份的交疊、想像與現實的交纏,以至對理想鍥而不捨的追尋,他所呈現的不是片面的熱血正能量,而是瞄準人性弱點,直視社會陰暗面。自言是最具野心的電視作品《妄想代理人》(2004)就是反療癒,如今敏所說,是「給那些拼命為自己找藉口的人狠狠一棒」。
今敏既能駕馭電視動畫篇幅,又可把個人風格和創作主題濃縮在一分鐘短片《早安》(2008)。《千年女優》(2001)不斷奔跑尋覓所愛,《東京契爺》(2003)在社會邊緣尋找幸福,即使在紛亂人世,今敏的動畫世界始終相信救贖的力量。最後一部長片《盜夢探偵》可謂集大成之作,不但影像絢麗奇幻,更以瘋狂夢境逼視社會病態,並透過通往潛意識的路,令角色尋回一直被壓抑的夢想。
「他絕不原諒最輕微的錯失。」在柏斯高亞歴斯雲信執導的致敬紀錄片《今敏:造夢大師》裏,大師矢志追求完美的精神,即使離世十年,依然教人悠然神往。
今敏:夢之宇宙 / 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2021
詳情:cinefan.com.hk/zh-hant/period/2021-zh-hant/summerif-2021/
by #Likejapan_Owen
==========
新影片 / 逛逛東京:淺草商店街+東京最大道具街合羽橋
https://youtu.be/FIy4EFsntEU
新影片 / 12分鐘讓你了解VOCALOID
https://youtu.be/wvl8T-_swAM
LikeJapan IG 日本旅遊相片更新中:
www.instagram.com/like.japan/
邊緣性人格解離 在 Facebook 八卦
▍有毒的父母
對自尊而言,父母的作用確實非常大。導致孩子出現自尊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的確是父母教育無方。然而在一般情況下,父母在教育上的缺失,對孩子自尊的損害其實是有限的,它們可能帶來痛苦和磨難,但並不一定會對成年之後的心理平衡產生嚴重後果。
不幸的是,確實存在一些真正「有毒」的父母,如數年前的一本美國暢銷書《父母會傷人》(Toxic Parents)便為我們揭露了一系列可怕的父母形象。這些「偷走童年的人」的共同點,就是嚴重地損害了受害者的自尊。以下列出幾類「有毒父母」的典型。
■ 事事控制型父母
這種濫用家長權威的父母,認定只有他們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好的,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權利。如果孩子試圖反抗,他們會令他產生罪惡感,或用情感來要脅:「我是為了你好。」即使長大成人以後,孩子仍舊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對他的日常行為和人生選擇處處橫加干涉。
這種父母對孩子自尊的影響很明顯,孩子直到成年之後,都會認為自己沒有父母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很可能從「依賴父母」變成「依賴配偶」。聽聽四十二歲的繪畫老師弗朗索瓦的講述:
「我花了十八年長大成人,花了四十年才擺脫我母親的影響!還是吃了好幾年的抗憂鬱藥物、進行心理治療才成功的。我心想,我人生最大的悲劇也許是身為獨子,母親全部身心始終都是為了我,這是一種考驗。」
「比如,她幫我買衣服,每天早上,按照天氣預報幫我選好該穿什麼。我想反抗時(我很少這麼做,但到了青春期,我開始對外表打扮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她總是跟我說我完全沒有品味,太容易被人影響。後來,她還限制我出門和朋友往來。不管白天、晚上,隨意進出我的房間,查看我的信件。」
「在感情方面,我一直沒有跟人交往過,一想到要面對母親理所當然的拷問,我便失去了勇氣。我找到工作之後,儘管已經有了工資收入,她仍執意要求我還是住在家裡,我也照她說的做了。這麼多年一直被她灌輸我沒有獨立的能力,我信了。最要命的是,她一面處處鉗制我,一面批評我不夠成熟、猶豫不決、脆弱……當我決定離開家獨立生活,她又用盡一切手段阻止:威嚇、要脅、自殺、住進精神病院、打電話或在街上找我大吵大鬧,但是我不為所動,我一點都不後悔。」
■ 酗酒茫醉的父母
這種父母讓孩子承受他們起伏的情緒,從消沉到充滿敵意的大起大落。因為他們自己患病,沒有能力顧及孩子的需求和心態。他們那種極度脆弱的形象,乃至身體和精神上的衰敗,都使孩子自尊變得很不穩定。
正如一位女病人所說:「看到我母親那個樣子,我怎麼可能覺得自己是個不錯的人?一分鐘也不信。」
父母如果酗酒,孩子有時候會為父母的病態而感到自責:「他發脾氣,也許是因為我的錯。」「他喝酒,可能是因為我讓他不高興。」
如果父母有一方酗酒,家庭情感及教育環境,在孩子眼裡看來往往混亂無序—他們無法預知酗酒的那一方,對於他們的行為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有時做錯一件事可以被容忍,甚至博得父母憐愛;但有的時候,即使默不作聲,仍會惹得酗酒生病的父親或母親大發雷霆。
孩子無奈的心聲是:「我們心裡清楚,有些晚上,不管做什麼,只是露個面也會引發一場爭執。」
父母酗酒的家醜不可外揚,更加增強了他們的羞恥感和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儘管如此,有一部分孩子仍能夠在這種毀滅性環境中倖存。研究表示:有大約二十%的孩子,能夠建設自己的心理,保護好自尊,透過對環境的超強控制策略,成為早熟而獨立的小大人,不僅學業成績好,還能獨立自主。
但是,這種「超強的自我拯救辦法」引發的問題,可能在他們成年以後才會體現出來,比如這位年輕女人就告訴我們:
「我的公公酗酒。我覺得我丈夫之所以能挺過來,是因為他小時候把自己變成了『小大人』。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照顧父母,因為他母親患有憂鬱症,他經常在放學回家時,看到母親躺在黑暗中,家裡亂得嚇人,父親則在酒館裡喝酒。他一個人照顧妹妹、打掃房間、做作業。等父親一回來,他就得想辦法保護大家,因為會大吵大鬧,有時父親的拳頭會像暴雨一般砸下來。」
「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跟我談過一次這些事情,然後再也不提起了。但我看得出來小時候的這段經歷,給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現在他仍然著了魔似的要讓一切東西井井有條,像是透過『控制一切』來安撫童年留下的焦慮情緒:帳單都付清了嗎?孩子們的作業都做了嗎?家裡有什麼要修的東西?等等。」
「他是個好爸爸、好丈夫,但他缺少幻想,他跟我和孩子在一起時從來不放鬆。我批評他這點的時候,我覺得他完全不理解我的意思。後來,慢慢地,我試著教會他『自然而然、無憂無慮』的感覺。很不容易!」
■ 言語虐待的父母
這類父母擅長貶低孩子,用殘酷的言語批評他們的錯誤、弱點甚至他們的體貌特徵。更具傷害滲透力的是用冷嘲熱諷的方式,評論孩子的各種表現。這些言語上的虐待常針對以下幾種情況:
一、孩子偏離期待時
孩子表現出任何偏離父母期待的態度或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砲轟。
對孩子自尊的影響是:孩子將記住最好遵從別人的期望,他心裡的新想法和個人願望都應該忘掉。
二、威脅到父母的權威
當孩子的態度威脅到父母的權威時,受到的辱罵將升級,變得更惡毒。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時,這種母親會看不得女兒變得嫵媚、漂亮、吸引人;這種父親會覺得兒子高大的身材和體育方面的成績對他是一種威脅,或者嫉妒兒子對女性的吸引力。
三、看不順眼的任何事
這種父母隨時可能對孩子言語虐待,也許直接貶低孩子,或以間接諷刺的方式表現,對孩子提出完美主義的苛求,而且永遠不滿意。這使他們的孩子成年之後自尊極其脆弱,對別人的評語極度敏感。
■ 體罰孩子的父母
這類父母,出於各種原因,一般是因為他們自己缺乏愛,無法控制暴力虐待孩子的衝動。與酗酒者的孩子結果類似,家庭成了一個危險而且難以預測的環境。孩子記住的是:不論他在哪裡,無論他做什麼,永遠都不安全。更嚴重的是,他覺得自己對這種狀況負有部分責任。
一位病人童年時曾經受到暴力虐待,他說:「我那時候覺得我父親打我,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好;因為他不打我姐姐,所以我覺得是我的錯。我是個沒用的孩子,挨打是活該。」
父母中的另一方不干涉,往往是被動同謀,徹底使孩子認為他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甚至認定自己的存在,引起了別人的攻擊性。我們把這稱為「家庭內部的祭品」。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深深懷疑自己個人價值並自我貶低:「父母沒有保護我在身體上不受虐待,是因為我不值得被保護。」
■ 性虐待的父母
家庭暴力中罪大惡極的就是父母中的一方有亂倫行為,一般是父親侵害女兒或繼女。孩子在最親密的關係中受到了侵害,無處可逃。隱形暴力的氛圍通常很明顯,少女會收到各種令其產生罪惡感的資訊:「如果妳不做,再也沒有人愛妳了!」「如果妳不接受,我會傷心難過。」「我會狠狠揍妳、揍媽媽還有妳弟弟!」「妳要是告訴別人,我會坐牢,那就是妳的錯。」
不舉發也不保護女兒的這種母親,往往是被動或主動的同謀,她會帶給孩子這樣的壓力:「妳要是不肯,我們都會受折磨。」
一位十六歲的病人被繼父性侵,她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我同意,我覺得自己是壞女孩、不正常。如果我拒絕,他說我對他態度差,我拘謹不開放。如果我繼續抵抗,他會對我媽媽和我弟弟很兇作為報復。所以我覺得我媽媽寧願我屈從於他。」
被性侵的孩子的自尊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傷害,往往會罹患各種精神疾病,比如「邊緣型人格」。
.
issue
很遺憾,許多父母並不稱職,但更遺憾的是許多孩子的自尊因此犧牲。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3)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之前有朋友希望我討論父母的不成熟行為,我透過這本書的內容,補充在這篇。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影響很大,這我們都知道了。但傳統父母視而不見,這種狀況到現在還會出現。
還好現在社會夠進步了,有自覺的父母越來越多。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其實跟兒童青少年保護相關專業的社工多聊聊,會聽到更多辛酸的故事。
祝願您,能認清我們已經長大了,有了足以脫離有毒父母而獨立的力量了!
邊緣性人格解離 在 那些年我失去的時光-認識解離症 - YouTube 的八卦
解離 症的小小解說,歡迎大家持續用實況、你水管、臉書和我們持續互動喔-- ... 那些年我失去的時光-認識解離症 ... 單元4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課程影片.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