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個背影是不是有點想爸爸了?
還是出差兩個月真的太久了呢?😞
我跟幾個嫁到海外的好友聊天,嫁給外國先生的家庭,通常都堅持夫妻最好不要分離太久,一個月就快到極限;
但亞洲家庭則比較彈性,覺得如果是「為了某個前提好」,那麼夫妻分開、遠距家庭也沒關係。
這個前提可能包括分居兩地賺錢、帶孩子出國唸書、其中一個去家鄉長期照顧自己的父母、無法談妥誰要去誰那邊住⋯⋯
所以才有人說,對於西方人來說,傳統上亞洲標榜「重視家庭」讓他們覺得很驚訝,因為最願意為了某個原因而讓家庭分開相處的,正是亞洲家庭。
其實我想這倒沒什麼對錯,西方人重視當下相處,而亞洲文化傾向願意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 ,以現在的犧牲換取日後的幸福。
但話又說回來,家人的相處,感情的連結,真的能夠「用少,換成多」嗎?
還是錯過了相處的時光,其實就錯過了一切呢?
你們怎麼看?怎麼選?
——
我個人是不行啦,這次之後我們家的家規要改成不能遠距家庭超過一個月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3的網紅高雄市議員-林于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長期在外回不了家鄉,是很多高雄人的現況,這是需要政府跟民間一起努力的。 公務員對很多人來說,是穩定的象徵,但也因穩定,變得很難調動;一般勞工如果換公司,可能是2~3個月,就從舊東家換到新東家,但公務員要調機關,可能要以「年」為單位; 這兩年,我聽到很多家庭,因為夫妻其中一方是公務員,無法調動,只能形...
遠距家庭 在 Peter Su Facebook 八卦
小時候急著長大,那個時候總顧著往自己的方向飛去,卻忘了身後那個在家擔心的他們,成長的一路上我們不斷的追尋著自己想要的幸福,買到了自己想要很久的東西,去了幾趟渴望已久的旅行,遇見了許多順利的事也遭遇了許多說不出口的苦,而當有天你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那個離開好久好久的家,繞了一大圈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幸福也比不上和家人好好的坐在一起分享生活,一起吃頓家裡做的菜,一起看個連續劇,一起八卦鄰居,一起談論過去和未來。
看完了這支紀錄片,中間有幾幕眼淚還是不爭氣地掉下來,我想每個出外念書、工作的人或許也都會有這樣的感觸吧,當你真的離開了家之後才發現,那些生活裡瑣碎的小事,聊天到爭執,陪伴到冷戰,原來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更珍惜每一次再相聚的時光,如果你看完了也有些感觸,有空記得打通電話回家,問問他們過得還好嗎?讓他們知道你也想念著他們。
#你在那好嗎 #遠距家庭
若再給你一次的機會,你的選擇會是?
若現在能理解了,你會怎麼想?
不論是相隔1899公里或30公里,短短18分鐘,卻是個你我都有可能遇見到的情況。
除了眼淚之外,在這影片結束後,
我卻想拿起電話,跟父母說:你好嗎?最近天氣都很冷。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
而你呢?看完後你想做什麼,來分享一下吧!
《你在那 好嗎?》18分鐘高畫質完整版紀錄片,請開高畫質觀賞
遠距家庭 在 肆一 Facebook 八卦
【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你在那,好嗎?」
原來,這是一句離別的話語。
會說出這樣的話,就表示對方不在自己的身邊了、已經觸摸不到對方了。這句話其實很沈重,承載著無數說不出口、難以言喻的惦記。
「你在那,好嗎?」一開始也會以為這句話這是家鄉的人對離鄉背井的人所叮囑的關心,可是更後來才發現,這其實更是那些離開的人對於留下來的人的掛念。對於遠行的人來說,在外面可以很賣命、很堅強、再苦都能忍受不埋怨,但唯一放不下的始終是在家鄉的人。那些稱之為「家」的人。他們努力在外面打拼,都是為了讓這個家更堅固。
不只是離開的,對於所有分隔兩地的人來說,對方其實都是在遠方,在自己無法隨時抵達的地方,這點並無差異。
因為環境變了、時代在往前,海外工作的人也日益增加,而在台灣每年有上百萬的外派族,因為種種的原因這些人在外地工作,而一個外派的人等於是一個或兩個家庭的遠距分離,是數以百萬的惦念,最終也只有「家」可以乘載得起這些厚重的思念。家讓有遊子有了歸去的地方,有了在夜晚可以眺望方向。
而家也並不單指具象的建築房舍,是自己嚮往的人的所在就是,有心才會有家,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希望每個人都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歸屬。
要過農曆新年了,新年是屬於家人的節日,記得回家去看看家人,無法回去的也別忘了要打通電話說說話,說些什麼都沒關係,重要的是要記得家永遠會是溫暖的歸處,它不會跟你計較、不會嫌棄你,永遠都會在那裡等你。
這幾天看了ㄧ支很簡單平實的紀錄片,它提醒了你記起人生珍貴的無非就是那些與摯愛的人相處的小片刻。歡迎大家一起看看►「你在那 好嗎?」影片→https://goo.gl/eCD7Jr
#遠距家庭 #你在那好嗎 #海外工作
遠距家庭 在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 Youtube 的評價
長期在外回不了家鄉,是很多高雄人的現況,這是需要政府跟民間一起努力的。
公務員對很多人來說,是穩定的象徵,但也因穩定,變得很難調動;一般勞工如果換公司,可能是2~3個月,就從舊東家換到新東家,但公務員要調機關,可能要以「年」為單位;
這兩年,我聽到很多家庭,因為夫妻其中一方是公務員,無法調動,只能形成遠距家庭 ...
同樣的轉調,教師制度設計就有彈性得多,#教師台閩介聘系統,開少少的缺,就能促成大大的流動,有教師有意願,就可以互調,甚至四角調、六角調都有;但公務員要轉調,一定要等有機關開缺出來,從應徵到實際報到 ,也將近半年;但大部分時候,應徵不見得會錄取,所以公務界謠傳,是不是 #要去講才調得動,形成一種畸形的公務文化 ...
所以,2021/4/30我在高雄市議會質詢人事處長,要求比照 #教師介聘系統 ,設計同職系的 #公務員轉調媒合系統。
處長怎麼回應呢?請見影片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ishka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