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牙博物館看林布蘭著名的作品「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一具男性屍體是畫面主要焦點,在刻意的照明下發亮。杜爾普醫生右手拿鉗子,夾起屍體切開的左手臂裡的血管和筋脈。
這是1632年外科醫師工會委托林布蘭繪製的工會開業群像,當時林布蘭26歲,也因為這件作品而成名,開始接受各工會訂單,創作工會群像巨作,畫面包含屍體在內是九個人像,林布蘭巧妙地運用金字塔構圖和錯綜複雜的照明,形成畫面戲劇性的層次。
我看著畫面表情各異的眼神,思考科學理性年代荷蘭對人的存在實驗探索的精神。
1581年獨立運動成功,脫離了西班牙殖民統治,到林布蘭畫這張畫時不過半世紀光景,荷蘭美術的黃金時代拉開了一個新民族自信健康務實的建國核心價值。
建國以後,教堂不再懸掛聖像,宗教畫沒落,建國以後,不再歌頌君王貴族,政治畫的歌功頌德結束。沒有了教會與君王的資源,接下來,畫家要靠什麽存活?
中世紀以來,歐洲藝術創作來自教會委托,來自君王付款,達文西如此,米開朗基羅如此,委拉斯蓋茲一生為菲利普二世家族畫像,葛雷科的業主是托雷多教會。
失去教會與君王資源,荷蘭的美術要如何找到新的業主?
新建國的荷蘭以工會(guild)管理做社會的核心信仰,各個行業都有工會,醫生工會、紡織工會、社區保全民兵工會⋯⋯,工會成立,每位成員繳納費用,委託畫家畫團體像,懸掛在會所大廳,以昭公信。
十七世紀荷蘭出現大量「團體群像」,因為每人出的費用一樣,畫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畫一排人像,大小一樣,讓每位業主滿意。是的,時代的創作是在與業主的拉扯間完成的。
有畫家呆板畫成千篇一律一字排開,也有畫家像林布蘭用光的流動處理前後,用表情眼神使畫面成為統一卻變化萬千的舞台。
林布蘭最著名的「夜巡」是社區保全民兵的群像,他使每個人都被看見,他使每個存在人物都有自己獨特不可取代的價值。
如果在義大利、在西班牙,這一具「屍體」應該是「卸下聖體」,充滿宗教情操。然而17世紀的荷蘭,「屍體」是人遺留的肉體,提供做解剖課的學習。
那是17世紀荷蘭帶給世界的新精神,理性、務實,探索真相,是做為主角的那一具屍體,擺脫了宗教性,回到人體的原點,提供了真理的研究。虛浮的情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也與真正的建國運動無關。
一張畫可以看很久,看到一個時代多少人踏踏實實的為探尋真理努力。杜爾普醫生的努力,林布蘭的努力。在這張畫前站了很久,發現群眾中走進一隻狗,我有點驚訝,再看,是一隻導盲犬,牠的主人拉著特殊設計的導盲架套。
盲人也安靜站在畫前,「凝視」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
他在「看」什麼?
他「看見」了什麼?
我退在一旁默默觀看。
剛剛動過一隻眼睛手術,雖然醫生強調是小手術,戴著金屬眼罩時,還是有莫名的恐懼,怕失去視覺,怕看不見了。
大概兩個月間,都很難像往常一樣長時間閱讀聚焦有困難,看久了會酸痛流淚。以往良好的視覺寵壞了我,我沒有機會有視覺障礙的恐懼,沒有機會思考盲人視障朋友「看」的渴望。
我們的美術館思考過視障者也有的「看」的需要嗎?一位女士站在盲人旁邊輕聲為他導覽,話說得極少,如此安靜,她專心閱讀著盲人臉上的表情。盲人臉上有光,像林布蘭畫裡的光,對知識渴望的光,對一切未知渴望的光。
我曾經在廣播中介紹畫作,聽眾看不見畫,我在播音室,對著空氣說話。我閉起眼睛,試圖讓自己的聲音變成畫的色彩線條頻律,變成林布蘭的光,變成郭熙「早春」裡的雲嵐。試圖讓聲音在空氣裡震動成一幅畫的頻律。
我提醒自己:我永遠無法取代美,我只是引領人到美的面前,讓美發聲,讓美的頻律在每個人心靈震動。如果我的聲音囂張聒噪,我努力提醒自己:靜默可能才是美更好的註解。
藝術現場充斥著聒噪囂張的聲音,從羅浮宮到台北故宮,看到導覽者花枝招展像小丑表演,聒噪誇張,美,被逼到無處容身。
美,究竟到哪裏去了?
我凝視畫,凝視盲人,凝視導盲犬,連導盲犬都如此安靜,伏臥地上,彷彿感覺到主人的眼睛裡亮起來的幽微的光。
是的,我多麼渴望有盲人視障者「看」的渴望。我多麼希望「看見」盲人「看見」的美。
打開眼睛,看見物象,閉起眼睛,才能看得見心事。
金剛經裡「天眼」「慧眼」「法眼」都能見「肉眼」所不能見,「肉眼」如果狂妄囂張,常常結果是「視而不見」。金剛經最後說「佛眼」,到了「佛眼」,也許是領悟了適時適當應該無所恐懼做關閉「肉眼」的功課吧?
今日,在杜爾普醫生解剖課前,感謝林布蘭,我無所恐懼,閉起眼睛,和盲人一起做「看」的功課。
註:1581年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成立,1648年正式獲得西班牙承認。
「達菲家族成員介紹」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蔣勳 Facebook
- 關於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蔣勳 Facebook
- 關於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 關於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達菲家族成員介紹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達菲家族角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香港迪士尼2020年Duffy and friends新成員難道是他?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達菲家族-玲娜貝兒 - 求真百科 的評價
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蔣勳 Facebook 八卦
在海牙博物館看林布蘭著名的作品「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一具男性屍體是畫面主要焦點,在刻意的照明下發亮。杜爾普醫生右手拿鉗子,夾起屍體切開的左手臂裡的血管和筋脈。
這是1632年外科醫師工會委托林布蘭繪製的工會開業群像,當時林布蘭26歲,也因為這件作品而成名,開始接受各工會訂單,創作工會群像巨作,畫面包含屍體在內是九個人像,林布蘭巧妙地運用金字塔構圖和錯綜複雜的照明,形成畫面戲劇性的層次。
我看著畫面表情各異的眼神,思考科學理性年代荷蘭對人的存在實驗探索的精神。
1581年獨立運動成功,脫離了西班牙殖民統治,到林布蘭畫這張畫時不過半世紀光景,荷蘭美術的黃金時代拉開了一個新民族自信健康務實的建國核心價值。
建國以後,教堂不再懸掛聖像,宗教畫沒落,建國以後,不再歌頌君王貴族,政治畫的歌功頌德結束。沒有了教會與君王的資源,接下來,畫家要靠什麽存活?
中世紀以來,歐洲藝術創作來自教會委托,來自君王付款,達文西如此,米開朗基羅如此,委拉斯蓋茲一生為菲利普二世家族畫像,葛雷科的業主是托雷多教會。
失去教會與君王資源,荷蘭的美術要如何找到新的業主?
新建國的荷蘭以工會(guild)管理做社會的核心信仰,各個行業都有工會,醫生工會、紡織工會、社區保全民兵工會⋯⋯,工會成立,每位成員繳納費用,委託畫家畫團體像,懸掛在會所大廳,以昭公信。
十七世紀荷蘭出現大量「團體群像」,因為每人出的費用一樣,畫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畫一排人像,大小一樣,讓每位業主滿意。是的,時代的創作是在與業主的拉扯間完成的。
有畫家呆板畫成千篇一律一字排開,也有畫家像林布蘭用光的流動處理前後,用表情眼神使畫面成為統一卻變化萬千的舞台。
林布蘭最著名的「夜巡」是社區保全民兵的群像,他使每個人都被看見,他使每個存在人物都有自己獨特不可取代的價值。
如果在義大利、在西班牙,這一具「屍體」應該是「卸下聖體」,充滿宗教情操。然而17世紀的荷蘭,「屍體」是人遺留的肉體,提供做解剖課的學習。
那是17世紀荷蘭帶給世界的新精神,理性、務實,探索真相,是做為主角的那一具屍體,擺脫了宗教性,回到人體的原點,提供了真理的研究。虛浮的情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也與真正的建國運動無關。
一張畫可以看很久,看到一個時代多少人踏踏實實的為探尋真理努力。杜爾普醫生的努力,林布蘭的努力。在這張畫前站了很久,發現群眾中走進一隻狗,我有點驚訝,再看,是一隻導盲犬,牠的主人拉著特殊設計的導盲架套。
盲人也安靜站在畫前,「凝視」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
他在「看」什麼?
他「看見」了什麼?
我退在一旁默默觀看。
剛剛動過一隻眼睛手術,雖然醫生強調是小手術,戴著金屬眼罩時,還是有莫名的恐懼,怕失去視覺,怕看不見了。
大概兩個月間,都很難像往常一樣長時間閱讀聚焦有困難,看久了會酸痛流淚。以往良好的視覺寵壞了我,我沒有機會有視覺障礙的恐懼,沒有機會思考盲人視障朋友「看」的渴望。
我們的美術館思考過視障者也有的「看」的需要嗎?一位女士站在盲人旁邊輕聲為他導覽,話說得極少,如此安靜,她專心閱讀著盲人臉上的表情。盲人臉上有光,像林布蘭畫裡的光,對知識渴望的光,對一切未知渴望的光。
我曾經在廣播中介紹畫作,聽眾看不見畫,我在播音室,對著空氣說話。我閉起眼睛,試圖讓自己的聲音變成畫的色彩線條頻律,變成林布蘭的光,變成郭熙「早春」裡的雲嵐。試圖讓聲音在空氣裡震動成一幅畫的頻律。
我提醒自己:我永遠無法取代美,我只是引領人到美的面前,讓美發聲,讓美的頻律在每個人心靈震動。如果我的聲音囂張聒噪,我努力提醒自己:靜默可能才是美更好的註解。
藝術現場充斥著聒噪囂張的聲音,從羅浮宮到台北故宮,看到導覽者花枝招展像小丑表演,聒噪誇張,美,被逼到無處容身。
美,究竟到哪裏去了?
我凝視畫,凝視盲人,凝視導盲犬,連導盲犬都如此安靜,伏臥地上,彷彿感覺到主人的眼睛裡亮起來的幽微的光。
是的,我多麼渴望有盲人視障者「看」的渴望。我多麼希望「看見」盲人「看見」的美。
打開眼睛,看見物象,閉起眼睛,才能看得見心事。
金剛經裡「天眼」「慧眼」「法眼」都能見「肉眼」所不能見,「肉眼」如果狂妄囂張,常常結果是「視而不見」。金剛經最後說「佛眼」,到了「佛眼」,也許是領悟了適時適當應該無所恐懼做關閉「肉眼」的功課吧?
今日,在杜爾普醫生解剖課前,感謝林布蘭,我無所恐懼,閉起眼睛,和盲人一起做「看」的功課。
註:1581年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成立,1648年正式獲得西班牙承認。
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八卦
終於要來分享這個月入手的書籍,《沙丘》這六本一字排開真的氣勢十足,而且還有很多值得介紹的好書。另外,也偷偷預告一下,思考過後,這裡即將重新展開「每月推薦書單」的單元,不同於過去在月初公佈的一次一本,我將會精心挑選當月五本自己相當喜愛的作品,並稍做介紹,希望也能做為大家選購書籍時的參考之一。應該可以把每月固定有的這篇當作初選名單,月底的新單元當作第二階段決選名單之類(自己說
⠀⠀⠀⠀⠀
⠀⠀⠀⠀⠀
先來看,早已介紹過的《#沙丘》六部曲,括《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沙丘之子》、《沙丘:神帝》、《沙丘:異端》與《沙丘:聖殿》等六本,取材自美國作家法蘭克赫伯特赫伯特擔任記者時研究海岸沙丘的資料,1965 到 1985 年間歷經六年醞釀構思、二十多次退稿才順利出版,是史上公認最偉大也最暢銷的科幻小說,赫伯特從沒沒無聞到異軍突起,克勤克儉堅持寫作,悉心建構出完整的沙丘宇宙,成為 20 世紀舉足輕重的重要作家之一。內容精彩地融合了科學事實、文學小說、環境保護主義與政治,走出和常見科幻小說頗為不同的新路,一舉獲得了雨果獎和第一屆星雲獎,為科幻小說界最宏大的一部史詩打下基礎。
⠀⠀⠀⠀⠀
是枝裕和的《#與希林攜手同行》則是一封無法寄出的情書,2007 年到 2018 年過世的十二年間,是枝與希林合作拍攝了六部電影、二部廣告、一集電視紀錄片,並在《SWITCH》雜誌進行六場「導演 VS. 演員」的深入訪談:以演戲為核心,輻射出相關的人事物,由希林半世紀的從影生涯,道出日本近五十年的影視文化、演藝生態、藝人功過及幕後祕辛。希林過世後,是枝無法停止思念這位母親,「能將希林談論演出的言論以書籍的形式保留下來,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於是,他以雜誌對談內容為基底,翻閱十多年來的行事曆和拍攝日誌,回想兩人的日常互動與希林在拍攝現場的一言一行,融入自己的閱讀思考,在她逝世週年前夕,完成《與希林攜手同行》。
⠀⠀⠀⠀⠀
《英倫情人》的作者麥可翁達傑睽違七年的新作《#戰時燈火》也在本月問世,一部戰火下因祕密而青春破碎的哀歌,隱藏著一群神祕英雄的黑色寓言故事。1945 年,戰爭剛結束。十四歲少年納桑尼的父母卻在此刻離開英國遠赴海外,離開他們,將他和姊姊獨自留在倫敦,交給一個可能是罪犯,名為「飛蛾」的男人照顧。之後經常有一群古怪的陌生人到家裡來。每個人看上去都有祕密,似乎都與他們的母親有著某種關係。多年後,28 歲的納桑尼對於母親當年的不告而別還是耿耿於懷,於是他決心重新挖掘真相。主角拼湊著宛如當年燈火管制下的破碎記憶,拒絕成為一個沒有過去的人,回憶成為最堅固的人生防禦,作者無疑是編織回憶的藝術家。文學寫出了事物的複雜性,翁達傑將複雜寫出了美。
⠀⠀⠀⠀⠀
此本《#無法平靜的夜晚》則出自布克國際獎史上最年輕得主,2020 年英國布克國際獎公佈時,媒體一片嘩然,因為獲獎者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不但過去沒寫過小說,且年僅 28 歲,從世界各地 124 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其中不乏知名作家,評審卻選擇了荷蘭新人萊納菲爾德初試啼聲的第一部小說。故事從一個十歲孩子的口吻,純真又大膽地描述一場失去親人後的成長故事。整個悲劇發生一個保守的基督教農家,主角賈絲為了擔心心愛的兔子被當作聖誕晚餐,默默祈禱哥哥代替兔子死去,不料哥哥真的在溜冰時遭遇不測,從此這個家庭成員越來越古怪,父親自殘、母親厭食、主角和另一個哥哥以及妹妹越來越讓人憂心。萊納菲爾德曾出版過談及死亡主題的詩集,用字新穎情感深刻,早就拿過詩歌獎,這部小說濃厚的個人色彩在出版後大受討論,並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荷蘭第三個入圍布克國際獎的作家,且成功拿下大獎,成為該獎項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
《#靈魂穿越手稿》的討論度也相當高,書中書、謎中謎、本書有如文字版桌遊,從書信到懸疑解謎到奇幻浪漫的類型翻轉,就來自於法國作家亞歷斯蘭德金。巴黎高級書籍裝幀師收到一份散發詭異謎樣氣息的散裝書稿,委託他照頁次順序裝訂,唯一條件:不准閱讀內容。客戶是愛書成癡的神祕男爵夫人,收藏珍本名書舉世罕見,尤其專精詩人波特萊爾的作品。沒多久,男爵夫人意外身亡,且沒有對書稿留下隻字片語。裝幀師忍不住和妻子輪流捧讀,發現整本書簡直難以言喻,乍看是三部獨立故事,但男爵夫人卻又留下另一套閱讀順序,再成另一個故事。這本書究竟是浪漫派惡德詩人波特萊爾的最終作品;還是巴黎淪陷前夕流亡作家班雅明遭遇的驚悚謀殺故事;抑或是,奇幻魔法海島上,一名追尋百年、永生不死的魔法師告白?
⠀⠀⠀⠀⠀
暢銷小說《#來自星星的奇蹟》當時第一眼看到就覺得一定要讀,故事敘述一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鳥類學家喬,母親罹癌過世後,瘋狂投入工作,試圖忘記孤獨和痛苦。後來診斷出乳癌,與男友分手,這才發現大自然與鳥,彷彿是陪著她度過剩餘人生的緩刑。她前往一座偏僻小鎮繼續研究,一天,在後院遇見自稱來自西翠亞星球的高智商小女孩珥莎,星星女孩說自己必須來地球見證五個奇蹟,才能取得家鄉的博士學位。這段期間,兩人一同觀察靛藍彩鵐築巢,將螢火蟲散在黑夜裡形成星座圖案,喬發現珥莎所在之地彷彿充滿了魔法,而奇蹟也一個個降臨。但喬愈來愈困惑,為什麼遇見珥莎之後好事接連不斷?為什麼珥莎晚上總會消失?為什麼她在紙上畫了一座墳墓,上頭卻寫著「我愛妳,對不起」?這個看似不到十歲的高智商女孩身上,到底藏著什麼祕密?
⠀⠀⠀⠀⠀
日前特別介紹過的《#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是此排唯一一本傳記。瑪麗柯爾文為歐美家喻戶曉的偉大戰地記者,她曾隻身訪問利比亞狂人「瘋狗」格達費,也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與阿拉法特會面,還獲贈珍珠。她走訪戰地,無懼砲火,關注殘破世界裡珍貴的一絲人性。即使她在轟炸中瞎了左眼、左耳失聰,但仍止不住她凝視真實、報導真相的熱情,之後更以「獨眼」的女俠形象深深烙印在多數人的記憶當中。在世人眼中,她是勇者,是英雄,是戰爭的證人,是一位堅毅而反叛的女性;在這本傳記中,讀者更能看到,她也是有血有肉、時而脆弱、時而迷惘的個人。她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同的眼光和待遇,也和所有人一樣,會恐懼、會掙扎,僅有平凡的肉身,但她不曾因此卻步,直到死亡都仍體現人性與人道的精神。
⠀⠀⠀⠀⠀
身為日本移民下一代的美國作家大塚茱麗,改編自其家族史的《#天皇蒙塵》也非常值得一讀,關於日裔美國人集中營的故事。1941 年 12月 7 日,日軍空襲太平洋歐胡島的珍珠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也是日裔美國人噩夢的開始。美國西岸超過十一萬名日本人與日裔美國人被視為國家的敵人,不分性別、年齡皆送到各地拘留營(但日裔美國人認為這就是集中營),圈禁超過三年,直到二戰結束才返回家園。這就是《天皇蒙塵》故事的背景,她以母親小時的親身經歷為本,寫出這個既詩意又殘酷,簡練卻充滿細節的獨特作品,2002 年出版就備受各界好評,也獲得文學獎項,提醒世人這個發生在美國的違反人權事件不該被遺忘,美國一直到 1988 年雷根政府時期,也就是超過四十年後才對日裔美國人進行補償。
⠀⠀⠀⠀⠀
還有一本,是即將到來的公視時代劇《#茶金》的小說,1949 年,全臺灣最大茶葉出口商的獨生女張薏心,原本應招贅一個男人,接管她的人生與父親吉桑的龐大事業。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介入債臺高築的家族事業,在一個沒有「女商人」的時代,學習談判、妥協、忍辱、抉擇,穿梭在以男人為主的商場上,以行動證明自己的能耐和本事,在一場場「茶葉商戰」中,帶領著搖搖欲墜的公司尋找生路。一個無法代表家族在宗祠上香的客家女兒,歷經退婚、倒債和詭譎難測的政商算計,如何靠著不服輸的意志和精準的判斷,贏得父親的信任,並將臺灣特有的膨風茶推向世界舞臺?
⠀⠀⠀⠀⠀
必須推的還有這本 CD 書《#樂讀普希金》,是音樂與文學的交流,也是頂尖音樂家的合作,由四位卓越音樂家與作者在台港兩地演出,長達五年以上的解說音樂會計畫。收錄的樂曲不只具代表性且悅耳動聽,更包含最高難度的重磅經典。《尤金奧涅金》的〈塔蒂雅娜寫信場景〉與《鮑利斯郭多諾夫》的〈郭多諾夫駕崩場景〉,向來被視為女高音與男低音曲目中的頂冠名作,聲樂名家林慈音的清麗美聲與羅俊穎的醇厚嗓音,各自為角色投注真實、豐富且深刻的情感,和亦為指揮家的鋼琴家許惠品,共同打造出刻骨銘心的戲劇場面。他們在《黑桃皇后》與《阿列可》等著名詠嘆調中,也有淋漓盡致且面面俱到的精彩演唱。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的小提琴名家李宜錦,不只以弓弦歌唱出情韻綿長的〈連斯基詠嘆調〉,更毅然挑戰極其刁鑽艱深、至今錄音版本仍屈指可數的炫技奇作《金雞音樂會幻想曲》,亮麗佳績令人讚嘆。長達七萬字以上的解說不只介紹普希金、討論如何詮釋普希金、比較音樂改編版與原作的異同,每曲也有精細分析,包括歌詞翻譯、演奏演唱技法與音樂設計詳解,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
最後一部,則是韓國國民詩人羅泰柱最受歡迎詩選集《#像看花一樣看著你》,不但是韓劇《男朋友》劇中定情書,更收羅年輕讀者喜愛的羅泰柱詩作 115 首,相當適合當作睡前讀物。羅泰柱在小學任教 40 餘年,與孩子每天的一來一往,讓他的文字始終真誠,充滿溫暖的人生智慧。最有名的〈草花〉一詩曾獲選為韓國全民最愛的一首詩,收進國小及國中教材,深受讀者的愛戴。羅泰柱2007年離開教職後,重病被醫生宣告不治後痊癒,他重新感受到人生的珍貴與無常,進而在家鄉創建草花文學館,並開辦多項文學獎鼓勵創作人,成為韓國文壇一束溫暖曙光。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香港迪士尼2020年Duffy and friends新成員難道是他?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下集會是Cinderella 介紹 希望各位可以繼續收看! ... 【Duffy And friends 介紹 】由寂寂無名的聖誕小熊成為在東京迪士尼不能沒有了他的故事-香港 ... ... <看更多>
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達菲家族-玲娜貝兒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人物介紹. 達菲熊(迪士尼小熊),達菲是達菲家族的「靈魂小熊」。達菲是米妮送給米奇的一隻玩偶小熊。為了讓米奇的航海旅行不孤單,奇妙仙子現身,在玩偶身上撒下奇妙 ... ... <看更多>
達菲家族成員介紹 在 達菲家族角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八卦
淡草莓粉紅色的給她擁有大大尾巴,在森林中邂逅迷路的Duffy成為為第7位好友成員。 达菲(迪士尼玩偶)_百度百科 · https://baike.baidu.com/item/达菲/588399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