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請各位務必讀到最後,有好禮要送給各位粉絲!
前天 潘柏霖 寫了一篇〈論自殺〉的文章,結果先後被 Instagram 和 Facebook 的審查機制河蟹,看來我們社會還是不允許公開談論「死亡」,對思想的審查依然無所不在。除了厭世,我無路可走。
為了表示反抗,我們今天也要來論「自殺」。
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一書,開篇就說:「真正嚴肅的哲學議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判斷生命值不值得活,就等於答覆哲學最基礎的問題。」
卡繆是真正的厭世哲學家。從我們的粉絲專頁開張之後,就一直有粉絲來信,要我談卡繆;我必須說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很愛卡繆,那是我還在當憂鬱文青的時期,但是我現在已經過了那個階段,總覺得已經很難進入卡繆的思想中了。所以這篇文章,不是單純介紹卡繆的思想,而是我與卡繆的對話。
每個文青都知道卡繆的主要觀點,就是「世界是荒謬的」,但究竟什麼是「荒謬」?則很少有人可以回答得出來。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就特別澄清了「荒謬」這個概念——「世界」本身並不荒謬,荒謬的是人類總要把自己的想法套在世界上。「荒謬」必然發生在這兩個點之間:「理想的狀況」和「實際的狀況」,兩者的差距愈大,荒謬也就愈大。例如我想要拿一把西瓜刀去對抗機關槍,就是一件荒謬的事。
卡繆提出「荒謬」,其實是對西方哲學「理性主義」的批判與反省。什麼是「理性主義」?就是相信這個世界是完全可以被「理性」分析、掌控的,或者說,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但尼采無情地戳破了這個粉紅色泡泡。
尼采說,「理性主義」只不過是構築了一個虛幻的世界,作為人類的避風港。「理性主義」就是一種逃避主義,它讓我們無法面對「世界就是沒有意義的」這個現實;生活在這個虛假的安全世界中,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弱者,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動力。
在尼采之後,卡繆繼續發展這個觀點。卡繆要問的是:如果世界的本質就是荒謬、沒有意義,那我們為何不自殺?
卡繆的結論是:面對荒謬的世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反抗」。「反抗是人對自己持續不停的呈現,它不是渴望,不抱任何希望。這反抗只是坦然面對壓迫著人的命運,卻不因而向它妥協。」所以卡繆最終否定了「自殺」,因為「自殺」恰恰違反了「反抗」的邏輯,「自殺代表的是對命運的妥協、默認」。
—
以下是我對卡繆的回應。
人類都渴望生活在「伊甸園」中,伊甸園就是一個充滿安全感的世界,但人類總有一天會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伊甸園,這個世界原來跟自己期盼的不一樣,而是充滿了荒謬、苦痛、災難和折磨。所謂的「宗教」跟「理性主義」就像麻醉藥一樣,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假相的安全,它們告訴人類:只要你努力,這個世界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操控的,或是只要把自己交給上帝,就算你沒有任何自主能力,你也可以得救。
在生活中,只要依賴科學理論或是宗教權威,就可以讓人們安心地活著,不去胡思亂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經歷迷惘危機後,又回到宗教的懷抱,成為一位堅定不移的信徒。但只要我們不肯從這種麻醉的依賴中走出來,我們就永遠無法學習為自己負責,永遠無法發展自己的創造潛能,無法找到真正的自己。
對我來說,卡繆的思想要傳達的訊息就是:面對荒謬!面對苦痛!不要逃避!
「逃避」是我們的心理防衛機制沒錯,它能讓我們免於面對充滿混亂的世界;但「面對」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功課,只有認識荒謬、接受痛苦、並承認我們確實無能為力,我們才能繼續往前走,進入「探索自我」的狀態。唯有如此,「荒謬」才會成為生命中促使我們繼續成長的贈禮。
在我看來,卡繆認為人類面對「荒謬」,唯一能做的就是「反抗」,這仍然是一種被自己的「理想」勒索的思考模式。卡繆的世界觀被恐懼的情緒主導,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理想,他覺得自己就像個無力而受困的人,被迫面對這個不理想的可怕世界;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起手邊的武器,進行反抗,不成功便成仁。
我本來也是個反抗者,但當我有一天終於接受了現實,解消了自己對理想的執念,我就發現自己已經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了,再也不需反抗,這個世界的荒謬也已經不再困擾我。然後我才發現,「反抗」原來也是一種迷思,在反抗的過程中,我們好像是一個英雄,變得愈來愈強壯,但其實只是在耗盡我們的精力,因為敵人從來不存在,敵人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
關於卡繆的主題,我們就暫時討論到這裡了。是不是覺得意猶未盡呢?
厭世哲學家有禮物要送給各位粉絲們,而且完全不是業配。(我們粉絲專頁是良心事業,盡量不做業配啊!沒有資金都快撐不下去了!)這次是搭配出版社的宣傳活動,要送各位卡繆的書:《薛西佛斯的神話》與《反抗者》的新譯本。
🍎 活動辦法:請各位「公開分享」這篇貼文,並寫下你對「荒謬」、「自殺」或「反抗」的想法(主題擇一即可,全部都談到也沒關係),我會一篇一篇看各位的心得文,然後把書送給「我覺得寫得最好」的粉絲。(抱歉,我的標準是很主觀的!)
🍎 特別注意:我的學生一定要參加,如果你有看到這篇貼文的話。(這是暑假作業!)(當然你不寫的話我也沒辦法啦😂😂😂)
🍎 截止日期:星期三(8/9)中午12:00,得獎者會請出版社以「私訊」方式通知。
🍎 獎項:
1. 特獎:《薛西佛斯的神話》+《反抗者》套書:1位。市價680元。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9853?loc=P_009_003
2. 佳作:《薛西佛斯的神話》:3位。市價300元。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9402?loc=P_asv_001
歡迎大家踴躍參賽爭取~!
「逃避性防衛機制」的推薦目錄:
- 關於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 關於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Facebook
- 關於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 關於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心得]《適度防衛》情緒管理/心理學-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我們會向自己撒謊|《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見人哥來說書 的評價
- 關於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合理化防衛機制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合理化防衛機制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 的評價
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Facebook 八卦
//不走,並非因為有恃無恐,心存僥倖,只是回應良知的呼喚、聽從天主的召叫。不走,不是理性判斷,而是道德抉擇。從這個角度看,所謂「誤判」根本是心理防衛機制,那是他用來安慰自己的謊言。他要相信自己沒事,因為他必須如此相信,才能堅持留在香港。
最後一次跟黎先生對談,他說了幾次,沒有想自己的事。如果這是逃避現實,那是因為他已決定面對命運。有緣認識這位人物,我很榮幸。//
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 香港警隊走到這一步,已經完全失去公信力,日後怎可能不被問責?近來香港進入非常時期,當討論警政問題與公民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北愛爾蘭實為一個各方面的完美案例。細節很多枝節,重點係:北愛警察去到咁盡,群眾鬥群眾,最終都有報應。
皇家愛爾蘭警察隊(RIC)可算是現代警察制度的起點,建立「蘇格蘭場」的Robert Peel早於1822年,已在愛爾蘭建立現代警察制度。愛爾蘭獨立戰爭後,《英愛條約》將北部6郡與南部26郡分開,北愛爾蘭成立皇家阿爾斯特警隊(RUC),聯同愛爾蘭獨立戰爭時成立的阿爾斯特特別隊(B Specials),一度成為維持北愛爾蘭社區治安的主力。
北愛爾蘭問題複雜,它既涉及天主教及基督新教的宗教衝突,也有歸英派、獨立派、歸愛派三種不同的政治意見矛盾。因此,在上世紀60年代末,北愛爾蘭進入了長達20年的「騷動年代」(The Troubles)︰由60年代中的和平民權運動得到當時北愛總理奧尼爾(Terence O’Neill)支持,到1968年違犯禁令舉行德里遊行,結果遭當時皇家阿爾斯特警隊鎮壓,多名示威民眾及支持愛爾蘭民族主義的政客受傷。及後更有多宗由親英派發動的襲擊,希望以「插贓」的方式誤導民眾這是愛爾蘭共和軍所為。最終在1969年元旦日,名為「人民民主」(People’s Democracy)的學生組織開始由貝爾法斯特到德里的遊行,途中受盡親英派的滋擾,甚至受到包括「休班警」在內的親英派示威者攻擊。皇家阿爾斯特警隊被指保護示威者不力,最終走上民眾鬥民眾、武裝組織鬥武裝組織、恐怖主義鬥恐怖主義的「持久戰」之路︰1972年的「血腥星期天」(Bloody Sunday),1981年的「大絕食」,相信有了解北愛情況的讀者,會明白當中的慘況。
英國政府固然不希望國家分裂,因此在1972年後直接接管北愛爾蘭,前後也嘗試推動的不同調查及改革︰例如1969年的亨特報告書(Hunt Report)提出解散阿爾斯特特別隊,將阿爾斯特警隊的職級及體制與英國本土同化,而將原來阿爾斯特特別隊的準軍事職務,交到阿爾斯特防衛團(UDR);1972年發表了史嘉文報告(Scarman Report),分析1969年期間暴動的成因、社會成本以及不同組織的角色。當然,這些改革在共和派及民族主義眼中毀多於譽,甚至在1972年「血腥星期天」後,英軍在北愛的合法性也「一鋪清袋」。但直接管理時期,嘗試以獨立的北愛住房委員會疏理北愛人的「土地問題」,1973年的北愛議會選舉等,都是英政府嘗試以有限權力下放,以及社會福利,希望解決北愛爾蘭內部的政治及宗教衝突。然而當民眾及武裝組織習慣了互鬥之路,建立互信,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處理得了。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也沒有逃避北愛爾蘭問題的國際層面,與積極與愛爾蘭政府談判,在1985年的《英愛協議》定下了愛爾蘭在北愛問題的諮詢地位,也因為歐洲共同市場及歐盟體制,變相令北愛地區與愛爾蘭沒有實質邊境,最後在多方同意下促成了《受難日協議》。而英政府在「落實」《受難日協議》的內容上,就以北愛警政改革將為其中一個切入點,並責成則從香港回家的彭定康出任委員會主席,就改革提出針對性建議。
要成立一個有公信力的委員會從來都是政治問題,當年的處理「血腥星期天」的《威傑里報告書》,即使有一個大法官主導,也不一定得出一個令各方接受的結論。因此,除了「英方代表」彭定康出任主席外,其他成員包括時任愛爾蘭參議員,前北愛醫療及社福服務常務次官Dr Maurice Hayes,時任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院長Dr Gerald Lynch;退休警官Kathleen O’Toole;犯罪學及社會學教授Clifford Shearing;前倫敦警察廳副總監Sir John Smith;北愛大律師Mr Peter Smith及前英國電訊總裁(愛爾蘭及北愛爾蘭部)Mrs Lucy Wood。此外委員會也約見多個主要政黨、本地及國際人權、社會服務組織、本地及其他國家的警察團體,以及落區舉行多場公眾諮詢會。
最終,彭定康委員會建議將北愛警政制度「在地化」、「本地化」及「社區化」,包括1) 將皇家阿爾斯特警隊(RUC)改名為北愛爾蘭警察部(PSNI);2) 設立由北愛議會政黨代表及獨立市民所組成的警務委員會,負責監督警察運作;3) 建立獨立的警察申訴專員制度及投訴仲裁機制;4) 平衡招募原則︰50 - 50 天主教及新教警員;5) 淡化任何有關「大英」色彩的標籤;6) 重寫新的警察守則、並加強警員在人權事務的意識及社會警政概念。
雖然不知有沒有影響警員士氣,但改革方案得到大部份政黨及市民的認同,北愛治安也慢慢走回正軌。而隨著2006年聖安德魯斯協議(St. Andrews Agreement)的簽訂,連視為激進派政黨的新芬黨,也接納改革並加入警務委員會,全面落實北愛政府自治方案。若非今天的脫歐亂局,北愛爾蘭的政治問題也許走上康莊大道。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也就「騷動年代」的多宗暴力行為及謀殺案,展開不同的獨立調查,包括2003年公佈的史蒂芬斯第3份調查結果,認為警察與當時的親英武裝組織如UDA等,有同流合污的情況,包括在搜證及調查時,選擇性將證據不納入官方紀錄、對早知針對天主教徒及共和派的情報視而不見,部份線人及警務人員涉及針對天主教徒及共和派案件、選擇性發放資訊予親英派組織等。而及後的《薩維爾報告》推翻了早前提到的《威傑里報告書》,指出英軍當年在「血腥星期天」的濫權行為,首相卡梅倫代表英國政府,向當時受害者致歉。及後針對「騷動年代」警恐合作的《達施華報告》,印證當年不同的調查委員會對北愛警察的指控,特別是針對律師Pat Finucane的謀殺案,令卡梅倫先後於2011年與家屬會面、及2012年在國會發言代表英國政府道歉,並認為警恐合作,是英政府不能接受的污點。
當然,會自我檢討不等於為世人所接受,例如2019年最高法院就一致裁定,《達施華報告》並不符合有關歐洲人權法案的準則,認為政府應考慮繼續跟進。但只少比起認為獨立調查會影響士氣,阻撓警方盡力執法的官僚回應,總算有更多的人情味。這些資訊十分冗長,但訊息很清楚:有些事反正不能迴避真相,及早處理,總比覆水難收好。
小詞典:英愛條約
1921年,英國、愛爾蘭簽訂愛爾蘭島分割條約,南部以天主教徒為主的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以新教徒為主的留給英國,自此南北分裂,導致後來曠日持久的北愛爾蘭內戰。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7月24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9/07/24/獨立調查及警政改革才是根本出路︰北愛爾蘭的經/
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我們會向自己撒謊|《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見人哥來說書 的八卦
本書的作者是約瑟夫.布爾戈博士,從事心理治療超過30年,擁有臨床心理師專業執照。《為什麼我們總是在 逃避 ?》是從心理 防衛機制 出發,幫助大家理解 ... ... <看更多>
逃避性防衛機制 在 [心得]《適度防衛》情緒管理/心理學-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情緒管理/心理學《適度防衛》
一、活動辦法:
1、抽獎活動頁面
https://bit.ly/3ZYqmW9
請於本則貼文『按讚』+『公開分享』索取。
二、獎品介紹:
◆抽獎名額:《適度防衛》一本(兩名)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3/3/20(一)晚上12:00截止
三、閱讀筆記:
家裡剛發生變故那段時間,我很喜歡睡覺,明知手頭有許多事急需處理,卻常常倒頭就睡
,不吃不喝地沉浸在睡眠品質低落的夢中。長時間睡眠未舒緩身心狀況,情緒反而每下愈
況,偶爾逃避能紓解心情,一直逃避挽回不了任何事情。
閱畢《適度防衛》,我才瞭解,當時沉迷睡覺是種常見的「壓抑」防衛機制,一遇到無法
解決的狀況,便不自覺藉由睡眠進入潛意識,以迴避焦慮、痛苦等不愉快心情。
「心理防衛機制」常見於生活中,有時是有意識採取策略保護自我,更多時候,乃無意識
調動自我功能,將痛苦、焦慮、無力、挫折感等負面情緒,排除在人類能感知的範圍外。
例如,近年婚姻相關網路版面常討論無性夫妻生活(猝不及防進入成人話題),有些丈夫
因生、心理因素致使再起不能(委婉),寧可藉由頻繁人際交往迴避回家得面對的衝突,
夜夜含淚在KTV高歌:「雙人枕頭~若無你~也會孤單~」此類「社會化」行為,亦為心
理防衛機制之一。
由上可知,無論當事人有無察覺,心理防衛機制在日常屢見不鮮。本書作者曾奇峰師承德
國知名社會精神學家多勒教授,在業界工作三十餘年,是精神分析學權威。他認為,「自
我防衛機制」沒有好壞之分,有意識地適當使用防衛機制可保護身心,像外科醫生成日面
對鮮血淋漓的場面,運用「情感隔離防衛」,才能冷靜處事。
換言之,當你無意識使用或誤用防衛機制時,可能導致負面結果。譬如會計師在職場上追
求完美、近乎苛求太棒了!非常值得信賴。然而完美主義用在夫妻間易造成紛爭,每逢房
事必要求前戲做足半小時,正戲要整整一小時並活用印度慾經的九九八十一種姿勢!!也
難怪先生變成草原上令人不目暇給的快槍俠,流連KTV不敢回家~(等等怎麼又回到成人
話題)(而且劇情連貫)
書名《適度防衛》清楚明確點出本書主旨,作者希望經由從醫生涯中大量、豐富的臨床案
例與深入淺出內容,教導讀者兩件事─首先能解讀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覺察內心感受,瞭
解負面情緒與行為背後的動機,以改善親密關係,修復對人際關係的恐懼。再者,學會有
意識地靈活變換防衛機制,好好保護內心,強化自信與安全感,不再被不受控的情緒左右
曾奇峰醫師開篇便指出,多數人的心理問題在童年時期形成,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些因為「人」形成的
問題,僅有極少數能土法煉鋼自行解決,最終還是得透過成年後的人際關係紓解。
舉例來講,亞洲文化中常見的防衛機制「情感隔離」(差點打成蛤蠣是有多餓!?),往
往決定了孩子成年後對世界的感受,以及情感連結是否健全?
相信大家兒時多多少少遇過考試成績不理想,被父母嚴加責罰的狀況,父母嘴上叨念:「
我都是為你好」,但孩子心裡半點也感受不到哪裡好?此類情況是家長掩蓋了身為父母的
情感體驗,扮演老師甚至是「監工」的角色;而孩子被迫學習,自覺是「替父母做事」,
甚或挾帶了怨恨去做,全然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與動力。
在雙方不自覺啟動「情感隔離」之下,形成了「永遠無法滿足的父母」和「總對自己不滿
意的孩子」之悲劇鎖鏈。即便長大成人,那個「受傷的孩子」仍習於討好他人、拼命工作
,試圖滿足每個人的期待,就算取得成功仍缺乏成就感,因為推磨的驢子只知不停繞圈,
不知主人滿意與否?
當你理解自身行為背後的原因,對負面情緒擁有全面性理解,才能逐步擺脫童年創傷及約
束,獲得重生!
《適度防衛》分門別類細談了十種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從原理、概念到應用層面循序漸
進,以生活化口吻清晰講解。待讀者對專業知識有初步概念,進一步結合防衛機制與實際
案例,教導讀者如何在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中解決問題。
作者認為,人類的一生就是情感的一生,而「愛」是最重要的學分,童年在原生家庭受到
的傷害,可透過成年後的人際關係與情感聯繫修復。當你學會辨識紛亂情緒中的真實和假
象,亦從而掌握通往幸福的方向,這是精神分析學帶給人類的最大貢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172.2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78718640.A.1C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