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外面想展現好的一面,所以在家庭之外會壓抑自己的怒氣,若無法以某些形式將怒氣發洩出去,就會逐漸囤積。因此,不得不將家庭中最弱小的對象視為發洩對象。
正因為有這種雙面性,鄰居或職場上的人容易有「這樣好的人才不會有虐待他人的行為」這種偏見。這也是虐待不容易被發現的原因之一,也因此招來虐待致死這最糟糕的結果。
取自《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情緒的運作相當巧妙,我們可以把情緒投注在不同的人、事、物,包括文字。有時表面無言,卻讓人內在轟轟作響。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521556355445375/
有些人在外面累積了怒氣,把在外難以表達的情緒投注在家人身上,在外面是小蟲,在家裡卻變成恐龍。這本書把這種歷程用「置換」這個中文來寫,其實也有「轉移」這樣的翻譯方式,某次直播也有提到。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712579048840465/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就是這樣的人沒辦法學到一個成熟的情緒處理方式,在外人面前難以表達,在外面不斷累積難消化,結果又沒有覺察自己情緒的流向,想透過跟家人的關係來逃離自己的情緒。講實在話,這種心理歷程很常見喔,有些人會講遷怒,也有人想要的討拍拍,也可能有類似的情況。
不是只有大人這樣,很多孩子小的時候,就看得出這種處理情緒的傾向。所以在學校累積了一大堆怒氣,回家找媽媽發洩,很多媽媽常覺得自己很倒楣。這種應對上不容易,媽媽處理好了自己的受傷,還要同時引導孩子抒發,跟著孩子找到一個健康的方式,最後能安撫自己。
我跟各位說,確實很難,所以我也不覺得父母一定做得到,有些也就讓孩子發洩了,再討好討好,讓孩子消氣。我不會說是誰的錯,這太武斷,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孩子可能慢慢養成了這種處理情緒的習慣,帶到新的家庭,讓新的家庭成員受害。
重點是,遷怒真的不根本,沒辦法真正消氣,或者效果短暫,因為沒有回到源頭。有一種常見的說法是:你能傷到的人,很可能就是愛你的人。
祝願您,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如同照顧自己最寶貝的孩子,如此便利人利己!
************************************
怒氣的「置換」
【文/ 片田珠美】
欠缺想像力的父母,為了消解自己的憂鬱心情,會因一點點小事就大罵孩子,甚至施加暴力。這是一種「置換」怒氣的機制。
本來,會感到怒氣,會想要對直接造成原因的人物一股腦地發洩感情是正常的。然而,無法這樣做,或是害怕直接反擊的時候,就會對其他事物發洩感情,以藉此取得內心的平衡─這是精神分析中稱為「置換」的防衛機制。
這種「置換」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消解憂鬱的心情,這就是人類生存的方式。原本讓人感到憤怒的,是自己的父母或公司的上司,對丈夫來說也可能是妻子⋯⋯但因為害怕而不敢直接生氣,所以,就改變發洩怒氣的方向,將矛頭指向弱小的孩子。
換句話說,是將孩子當成沙包的替代品,這或許是因為在家庭之外扮演著「好人」,就算碰到有點生氣的事情也會忍耐下來。像前述的栗原勇一郎,在家中是個暴君,稍有不滿就對妻子暴力相向,但對外卻顯現出「穩重」、「溫厚」、「謙遜有禮貌」、「好相處」等面貌,這種類型的虐待或家暴加害者並不在少數。
當然,這有可能是因為強烈的虛榮心,也或者並不只是如此。因為在外面想展現好的一面,所以在家庭之外會壓抑自己的怒氣,若無法以某些形式將怒氣發洩出去,就會逐漸囤積。因此,不得不將家庭中最弱小的對象視為發洩對象。
正因為有這種雙面性,鄰居或職場上的人容易有「這樣好的人才不會有虐待他人的行為」這種偏見。這也是虐待不容易被發現的原因之一,也因此招來虐待致死這最糟糕的結果。
.
以上文字取自
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揭開父母情緒勒索、遷怒、控制、差別待遇的暗黑心理,停止複製傷害迴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289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防衛機制種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晚安:
在親密關係中,互相吸引進入關係、經營關係、從挫折中修復,是一段關係能夠深刻的重要歷程。也就是,健康的關係不是不會吵架,而是雙方都能看到吵架後面的善意,願意在這個基礎上重新連結。
我認識有人,會經營關係,但不會修復。所以每次衝突之後,一定要對方先低頭,他才甘願「給對方機會」。這有個風險:萬一,哪一次對方心累了,不想低頭了呢?是不是就任由關係走向破滅?
關於「療癒」,我是好好走完了,但就不同朋友的回饋來說,內容是深了點。自我療癒,似乎也並不容易,需要專業人員帶領。
這一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感謝各位朋友的耐心。畢竟,這也是長期的工作,沒有人提,生活也有其他有趣的議題,我們終究容易忘記。
我時不時會回到這個主題的,但其他層次的知識我也會談,接下來要談我們上次直播所談到的:如何面對焦慮!
心理世界很豐富,不同層次有時看起來會相互矛盾,但只要實踐,便能感受點滴在心頭。一般社交互動的時候,為了表達善意,祝對方百年好合,這也自然。只是說,我們也能明白,知道彼此不適合,鼓勵人為自己活,也不用勉強隱忍,不用每天活在情緒風暴中,這也是一種愛。
層次不同,互動的方式就不同。童年創傷要痊癒不容易,但我們依然可以轉頭追求精采的生活。
祝願您,各位朋友們,懂得修復關係,不知道怎麼修復,也沒關係!
************************************
合作的關係修復
【文/ 彼得‧沃克】
「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修復友好,可能是治療師所能示範最具蛻變性、最能建立親密感的過程。我認為,關係不協調或衝突通常是雙方共同造成的,而且用這種觀點來引導修復友好的過程。因此,通常需要透過平等相互尊重的對話歷程,來修復友好。
例外的情況是,欺負人的自戀狂找代罪羔羊和製造混亂,在這種狀況下,自戀狂是完全有錯的一方。關係依賴的案主向欺負人的父母道歉,好像是他們使父母虐待他們一樣,我常對此感到難過。
在較正常的不協調中,我通常會藉由兩個接近的方法,來開啟修復過程。首先,我會指出這個不協調(如「我想我可能誤會了你」)。接著,我會說明自己怎麼破壞了彼此的連結,來示範展現脆弱。
簡短版的例子像是這樣:「我想我可能有點說教……或陳腐……或怠慢……或沒耐性⋯⋯被我自己的移情給誘發了。」擔負起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證實了在關係中失望的常態,也證實了友善化解的藝術。
承擔自己在誤會中的責任,也有助於瓦解案主外在找碴鬼的信念——關係必須是完美的。同時,也示範了化解衝突的建設性方式,並且一段時間後,會使大部分的案主有興趣探索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這會變成他們可以用在其他關係中的無價技巧。
可預期的,戰類型人是4F當中最不可能合作、並承擔在關係不協調中的責任。極端的戰類型,像是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疾患的人,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傳統心理分析中無法被治療的人。
至於比較沒那麼極端的類型,我有時候能夠成功地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如何習得控制的防衛機制。然後,我會試著幫助他們看清,自己這麼愛控制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一連串代價中的第一名,是親密感飢荒(intimacy-starvation)。
戰類型人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都渴望著人類的溫暖,但他們卻無法從所控制的人身上得到。這是戰類型人的受害者太怕他們,而無法足夠放鬆地產生真誠溫暖的緣故。
最後,我相信案主過早取消療程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覺得無法有足夠的安全去提起或談論逐漸累積的不滿。有希望茁壯成長的一切關係,都是因個人或雙方沒有能力可安全地化解歧異和衝突,而凋謝死亡,這是多麼令人難過啊!
***
掙得的安全依附
案主藉由學習,能夠談論起自己待在人際接觸時的情緒痛苦,而能在心理治療中獲得最大的收穫。這些都漸漸地向他們展現了,無論當下有什麼感受或體驗,他們都是可以被接納的和值得的。
隨著倖存者更深地了解情緒重現是對不正常童年的正常反應,他們的羞恥便開始消散,而這會平息他們因為被視為有缺陷而產生的恐懼。然後,他們情緒重現時的隔離習慣,或把別人推開的習慣就會消失。
掙得的安全依附是最近才被承認的一個健康依附種類,很多依附治療師相信,有效的治療能幫助倖存者「掙得」至少一個真正親密的關係。掙得的安全依附,是這本書從頭到尾所談的,夠好、且具有豐富親密感的依附。
我相信這裡所描繪出的原則,是達到掙得的安全依附的關鍵。在這個情況下,好的心理治療會是一種示範親密的關係,它會使我們有意願並實際採取製造親密感的行為。
你與治療師的連結會變成一種「過渡性的掙得安全依附」,然後,這會使你在治療關係之外獲得掙得的安全依附。我一再地看到我最成功的案主們獲得這樣的結果,同時我很感恩地報告,我自己最後的心理治療經驗,也使我得到了這樣的獎品。
***
從找碴鬼手中拯救倖存者
「拯救」這個詞,還有它代表的意義,在許多心理治療圈和十二步驟運動(例如,戒酒團體、關係依賴團體、酒癮者子女團體)中,已經變成了一種禁忌。
「拯救」這個字眼,常常以全有全無的方式被使用,以至於任何一種主動幫助他人的行為都被視為病態。然而,我相信幫助倖存者脫離情緒重現的深淵,是一種必要的拯救。
實踐健康拯救的一個關鍵之處,就是直搗找碴鬼的地盤。我相信,有一個未滿足的童年需求,就是拯救;而我從找碴鬼(也就是他們父母的代表者)手中「救」出我的案主時,即滿足了這個需求。這是一個從沒有人滿足過的需求,更沒有人從創傷性的父母手中拯救那孩子;這是另一個父母、親戚、鄰居或老師的糟糕忽略,他們忽視了孩子因受虐而枯萎的訊號。
數十年的創傷工作,使我的心無法允許我看到他人的內在找碴鬼發動攻擊時還保持沉默。對我而言,沉默就等於默默同意。所以,當倖存者用父母內化的聲音虐待自己時,我再也無法安靜地坐著而不介入。
因為我自己第一次長期的心理分析療法失敗,所以我更有動力去挑戰案主有毒的找碴鬼。我的「白屏幕」治療師,讓我沒完沒了地掙扎於用自我仇恨和自我掙扎攻擊自己,她沒有一次點出,我可以、也應該挑戰這個反自我的行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創傷專家哈維‧佩斯金(Harvey Peskin)會說,這是小孩創傷的失敗見證。
我現在要大聲地挑戰找碴鬼的謊言和誹謗,並且試著拉倖存者一把,幫助他們離開找碴鬼將他們堆落的恐懼和羞恥深淵。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突破早期訓練所灌輸給我關於拯救的不健康罪惡感。現在,諷刺的是,當我覺得有罪惡感時,有時候是因為我退步了,讓內在找碴鬼趁機虐待我的朋友或案主。這種罪惡感實際上是健康的情緒智力,它來自我的同理心—也就是正確的行動是要挑戰找碴鬼。在這種時候,如果我不去注意案主如何把自己吊在父母的炸藥上,我覺得身為一個人和專業人士,是怠忽職守的。
幸好,我再也不能忽略它,就像案主成長時,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忽略他那樣,被動地與內化的挑剔父母共謀。當一個小孩受到破壞性的批評攻擊時,如果大人不抗議,這大人就是找碴鬼的沉默共犯,以致這孩子被迫認為輕蔑是正常且可接受的,而目擊的大人拋棄了自己的責任—保護這個孩子不受父母的持續虐待。
當我指出案主的父母製造創傷的行為是可鄙的,就等於開始了案主對自我保護發展停滯需求的覺醒。我向他們示範了,他們過去應當受到保護,還有他們現在可以抗拒,在心理層面模仿從前的虐待。
這鼓勵了我大多數的案主停止認同侵略者,也使案主不那麼內化攻擊性的父母,也就是找碴鬼的核心。
我自己的情況是,以前祖母和我的家庭住在一起,而且我覺得受她所愛,但是她沒有幫助我看清:父母刻薄的暴怒是錯的,而非我的錯。後來想想,這使我相信,她的忽略讓我深深覺得自己值得受他們的虐待,而這打下了我把他們的輕蔑化為自我厭惡的基礎。我的確這麼做了,為時長達將近二十年。
我也注意到,如果倖存者童年時有人幫助他們看清,受創並非自己的錯,這些倖存者會非常不一樣;如果有一位大人能充分地責怪那些錯待,倖存者大多不會發展出那麼兇殘、自我毀滅的找碴鬼。通常這位大人是另一位父母、已覺醒的兄姊、親戚、老師或仁慈的鄰居。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防衛機制種類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八卦
#神父的鹽
其實神父已經講過幾百遍了,柯文哲沒有亞斯伯格症.
甚至還上了政經看民視闡述,這是由於有亞斯的家長向神父反應,柯文哲經常拿亞斯當他的擋箭牌,令他們很困擾.
將亞斯和現在的柯文哲連結,可以說是一種汙名化亞斯的行為.
亞斯雖然語言發展上沒什麼問題,不過有些還是需要言語治療,他反映的問題不是語句、語法、語意,而是語用,光是聽雙關語,就很困難了,更遑論主動說出一大堆雙關語,甚或,用這些雙關語去攻擊他人,達成自己的目的.
並不是只要面臨社交困難,就一律歸咎給亞斯,社交困難有很多種類,一種是本人個性極差,經常以惡意的挑釁他人為樂趣,一種是缺乏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等,關於表達「語境」的溝通方式.
仔細看柯文哲的說話方式,他是經常在盯著別人,觀察台下的反應,然後適時說些可以令對方感興趣的談話,「你想聽什麼,我講給你聽,我注重實質效果」柯文哲說,光這一點,可以明白柯文哲至少有正常的言語溝通能力,懂得察言觀色,並且可以利用此點使他人無言,可以說是「語境」的高手,根本毫無亞斯的特質,他的說話方式充斥著各種表情、手勢,甚至還會抓頭、吐舌,時而掩飾自己,時而表現自己,擴充自身語意,這都是一個亞斯很難辦到的事情.
「難以辨識他人表情、或者非語言訊息」,光看他和記者的互動,就可以知道他完全沒困難,反而還會遇到提問後反問,逗弄記者,甚至威嚇,「你就是我們想殲滅的對象」.
「瞭解別人的反應、感受和需要時有困難」不代表他會進而以惡意肆意攻擊他人,之所以說是「擋箭牌」,那就是柯文哲主動騎在亞斯身上,「因為我有困難,所以我說話可以免責,你們不能質疑我,而我可以肆意的攻擊」,這就像是,假裝聽障,然後隨意謾罵他人,假裝聽不見他人說什麼,然後繼續罵個不停.
「不能代入別人的想法及預測別人的動向」,不能代入他人的想法,並不代表他沒有同理心,而是心智理論有困難,亞斯有情感同理心(感受他人的感受),卻缺乏認知同理心(去想他人怎麼想的能力),預測別人的動向即反映後者的能力,柯文哲無論是自稱什麼上兵伐謀,或者各種政治布局,報復性提名、吸收敵對黨派的有力人士,乃或是裂解時代力量、弱化親民黨,吸收民進黨內的人士並且安排暗樁,策反,「阿北在下一盤很大的棋」,Kofan常說的,或者自創什麼「鯊魚理論」,這都離亞斯伯格症有很大的距離.
附帶一提,心理變態者則相反,欠缺情感同理心,認知同理心卻很強,經常用於犯罪,逃避法律責任,使自己可以免責,使對象置入退無可退的境地,預測對方可能的反應,並享受「狩獵」的樂趣.
最重要的,亞斯伯格的困難是很一致的,假設他有語用或社交的困難,會平均反映在各個面向上,並不會遇到特定對象,該症狀就瞬間痊癒,柯文哲對於中國從不失言,對於劉結一正襟危坐,對於香港卻經常以擦槍走火、小波浪等等,去描述香港的民主運動,激怒香港人,對於蔡英文、吳音寧,女性群體,更是時常惡言相向,就這一點來看,他的不一致完全不會是亞斯伯格症.
柯文哲時常出口成髒的行為,也不是亞斯伯格的特質,反而比較像妥瑞氏症的特質,無法遏止自己隨口說出髒話.
以亞斯伯格症來說,「你要自焚拜託你去那個河濱公園自焚好不好?你不要在公寓裏面自焚,呵呵呵.」亞斯伯格的反應應該是「自焚會很痛的,不應該自焚呀」並且無法明白,人去自焚的動機是什麼,反而單純的覺得不合理,很可怕,他很難推到「自焚的人會使周遭人的困擾」或者是去想「自殺的人會進階的萌發不會造成他人困擾的其他層次想法」,他們可能會想,自殺的人去自殺是想自殺,在單向思考下,而沒辦法設想、要求,去自殺的人還會想像自殺以外其他的事情,去考慮周遭的人事物,謀求一個合理而且盡善盡美的「自殺」,光要讓亞斯明白這一點,就非常非常的困難.
再者,說完這句話還會笑「呵呵呵」,這一點就是亞斯永遠突破不了的瓶頸,闡述一件事情後,附加言外之意的情緒反應,無論是他想要打預防針,和緩在場的氣氛,把嚴肅的東西轉化成笑話,都會使單一的陳述不連貫,講述一件悲傷的事情注入快樂的情感,這是亞斯辦都辦不到的艱難任務.
另,亞斯也不太可能在陳述句過後,「你自殺能不能去河濱公園自焚?」假設這是一個不帶預設立場,自己推估的答案好了,他應該是不牽扯任何意識或想法的,不會輕易下結論的,下一句絕對不會是「你自焚就搞得大家烏煙瘴氣」,針對描述對象做任何的指責或者批判,甚至推到他人或者語意之中不存在的眾人「其他人會認為烏煙瘴氣」,對自殺者進行譴責,種種來看,柯文哲不但沒有亞斯,反而比較接近品行的疾患.
大眾普遍將亞斯伯格當一個藉口或者旋轉門,或者產生不當的想像「一個孤獨的天才」,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賦予解釋,或者去迴避自身的挫折和犯下的錯誤.
想像自己是個弱勢者,「希望其他人能理解我」因為要滿足自己一般人以上的社交需求,所以貶低自己成為一個有障礙的身分,「因為我不能理解別人」,這樣子就可以替自己的遭遇和行為解套,這是很不正常的心理投射.
將可能對自己困境的解決方式「你應該多去理解他人或者社會的規則」,應做而未做,逃離,躲進去,「無法做而不做」的位置,將挫折歸因於外部環境應該為自己改變,而不是自己去改變什麼,他們退化自己成為擁有無法改變的困難的人,自加障礙,而成為一個防衛機制.
而亞斯又有「有障礙的智力正常的資優生」這樣的印象,這就像森林中聽不見聲音的鋼琴家,在幽谷裡面不世出遠離人群的靜謐天才,這樣一個浪漫的形象,看起來弱勢但是不完全是弱勢,甚至隱隱含著強勢,可以將自己的困境解釋成是優勢的附加,這可以說是一種自戀的傾向.
如果我們配合自閉症光譜,把這個框架改成「自閉症」的話,這些人就不會去用了,因為那對他們來說可能是負面的.
亞斯,或泛自閉症光譜語言發展較正常的患者,實際的情形是怎樣呢?我們以一個成年的女性患者的行為來看,當他被詢問「同性戀」或者同婚的看法,回答是怎樣的.
有人問「你覺得同性戀怎麼樣?」
她想了一下說:「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啊!」
然後沉默了,接著問她:「你可以告訴我你的看法嗎?」
她說:「我沒什麼看法啊!」
又陷入沉默,仔細的思考,
然後她突然說:「可是如果要生小孩怎麼辦?」
「應該要開放領養」
開始自言自語起來.
當再度問她,「所以你覺得他們也跟一般人一樣應該要享有同樣的權力?」
「他們也是人啊!」
她如此回答.
相比柯文哲的「不表態的自由」,真正的亞斯伯格症患者就是這麼直接,不拐彎抹角,該表態就表態,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而在同理心方面,顯然比這個政客高尚的多,brother.
(編按:台北市去年發生2千多件火災,43%是因為爐火烹調,自焚只佔5件)
【贊助神父的菸 撕開政客的顏】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防衛機制種類 在 否認防衛機制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諸葛亮 的八卦
因此,完成自我 ...自我防衛機制- 教育百科防衛種類. 否認. 此舉止透露出當事人想逃避現實的問題,以避免面對威脅, ...心理防衛機制- MBA智库百科心理防衛機制或簡稱心理 ... ... <看更多>
防衛機制種類 在 #防衛機制 - YouTube 的八卦
防衛機制 の解説①成熟した人間の反応:先取り、禁欲主義、昇華、愛他主義、ユーモア、 ... 防衛機制」今回は避けようとする働き抑圧・隔離・否認・逃避の4種類。 ... <看更多>
防衛機制種類 在 否認防衛機制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諸葛亮 的八卦
因此,完成自我 ...自我防衛機制- 教育百科防衛種類. 否認. 此舉止透露出當事人想逃避現實的問題,以避免面對威脅, ...心理防衛機制- MBA智库百科心理防衛機制或簡稱心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