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半前(2013年7月30日),我製作了這部名為「中華商場的興衰」的紀錄片,當時的聲音檔是取自網路上,音質不是很好,也唸錯了幾個字。後來,曾任中廣音樂網「音樂萬花筒」節目主持人的李蝶菲女士與我聯繫,表示願意幫我錄製這段影片的旁白,這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今天(2017年1月17日),我終於把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重新製作完畢,影片配上了李蝶菲女士的專業旁白,和一時之選的音樂(蕭邦的 Funeral March),以全新的風貌呈現給大家!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忙中撥冗前往錄音室錄製旁白的李蝶菲女士,您的聲音令這部影片更加動人,非常謝謝您!真的很感動!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2013年首次發表這部紀錄片時所寫的。
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僅擁有短短31年半歷史的中華商場,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最近,我和大家一同回顧了不少中華商場的照片與歷史,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篇由鄭懿瀛先生所撰寫的《中華商場的興衰》,為中華商場的崛起與毀滅,下了極佳的註腳;於是,我以這篇文字為主幹,輔以這陣子所分享的照片,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製作,終於在今天完成了這部影片,獻給我所魂縈夢牽的中華商場。
YouTube 版本:https://youtu.be/PQORAXavsV0
中華商場的興衰
文/鄭懿瀛
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沿著縱貫鐵路線,台北市中華路兩旁矗立起了八棟連棟的建築物,隨著許多店家的遷入,這裡成為繁華一時的中華商場,一千多家販賣各種滿足人類欲求的攤商店面,吸引了許許多多人來此流連而忘返,也留下了許多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回憶。
在那個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安置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到台灣的各省流民,先是在西門町東邊的縱貫鐵路沿線,從小南門延伸到今日台北火車站前面百貨大樓一帶,搭建起一千六百多間簡陋的竹棚木屋,作為各路英雄好漢的暫時棲身之所。到了一九六一年,這些竹棚木屋被全數拆掉,蓋起當時台灣最大的百貨總匯商場,共有八大棟相連、三層樓高的中華商場從此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那時,中華商場的完工,使得西門町與城中區相連,帶動著西門町進入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想買台音響、隨身聽,或是各種電器用品,最先想到的就是位在台北西區的中華商場;如果你想要全家出門上館子,吃大江南北各省各地的佳餚,最先想到的也多半是中華商場;如果你要結婚了,到中華商場找上海師傅做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裝準沒錯;如果你考上大學,中華商場是你挑選帥氣的大學服、新皮鞋、時髦皮帶等等行頭的好所在;要不然只是出來走走、看看,透個氣,或是想要見識見識繁華都市裡的人生百態,中華商場總是最優的選擇。
入夜之後的中華商場,更像是一座不夜城般照亮著台北的夜空、撫慰著台北人的寂寞,商場樓頂「國際牌」、「黑松汽水」的大型霓虹燈看板閃爍著誘人的浮華,幾十家唱片行放著醉人的曲調,大小南北口味的餐館中招呼著每個鄉愁的胃。
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因為從小就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因此更能體會中華商場的風華,在中華商場拆掉後很多年,在他推出的舞台劇「京戲啟示錄」中,仍然穿插著許多對於中華商場以及他父親的回憶。他回憶說,他父親是那時「台灣唯一製作純手工戲靴的藝師」,當中華商場在民國五十年興建完成的時候,他父親在那兒訂了一戶,因此當李國修五歲時,他們全家便搬進中華商場第八棟的二樓,就是在那兒展開了中華商場的生活,而他父親則是憑著手藝養活了一家七口,在中華商場和國劇界裡都小有名氣。
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孽子》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段在中華商場內上演的青春故事--隱形之國的青春鳥,平日除了流連在新公園外,那個時代,買時髦玩意兒得到今日公司,扭開電視有群星會,吃浙江菜要到聚寶盆,中華商場還沒拆掉,青春鳥聚會都往二樓的「吳抄手」跑,西門町的「野人咖啡店」則是他們留字條聯絡行蹤之處。戀戀風塵的導演侯孝賢也追憶一段年輕的歲月說:「週末到中華商場買進口古典唱片,可說是高中記憶中最為難忘的美麗敘事。」
不過,生命的常態就是有興有衰,中華商場這個集體記憶在有了集體感情後,也同樣墮入了命定的韻律之中。有人思考說:「如果我們將一九六零年代定位為台灣戰後人文景觀的轉型期,那麼,八零年代應算是人文景觀的劇變期,尤其是都會區,尤其是台北都會區。八零年代之前,一般人不會去認真考慮台北中華商場該不該拆除,它理所當然的存在,幾乎任何人們想買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買到,東區雖然發展甚猛,西門町的繁華依然未受威脅。」
而這種思考觸及了都市發展變遷的現實性與殘酷的本質,一個宣告中華商場繁華已逝的佈告說:「西門町終究必須面對強大的挑戰,中華商場頓時成了競跑時的包袱,在它旁邊的縱貫線鐵道則是絆腳繩,皆得去除。同時,拆與建的連環效應波動了整個都會區,中和、永和、三重、板橋、新莊、新店不停地拆與建,因為人口急遽增多,對大淡水河流域的承載能力而言是重大的挑戰。」
政治人物的說法就婉轉得多。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說:「與台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地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台北市邁入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黃大洲繼續為決定拆除中華商場的理由定調說:「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了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愛心、耐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
黃大洲痛苦地宣告:「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天會更後悔,已為中華路的重建,贏得一片掌聲。」
終於,先是於一九八三年七月,為配合台北市區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沿中華路這段的鐵路開始動工移入地下。而該工程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完工後,又為減少捷運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中華路原鐵道段於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八日佈設雙向公車專用道,這也是台北市第一條設置的公車專用道。
最後,民國五十年到七零年代的台北地標「中華商場」,在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的原因下,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正式拆遷、走入歷史,雖然台北市政府在二零零一年四月,以寬度七十至八十公尺的林蔭大道展現,並重塑全新風格的傢俱、景觀、人行道、腳踏車道及公車專用道等設施,再創西門地區活絡的生機,不過,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Kiki.K-Trip,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韓文翻譯錯誤 歡迎指導***** 這裡是航洞鐵路,是位於首爾九老區的天旺站附近,建於1959年,當時是用於運送當區貨品和軍用物資 ,但近年行駛次數愈來愈少,只有晚上才有列車,所以荒廢鐵路軌已經成為附近居民的休息區,很多韓國家庭假日一日遊 ,情侶約會的人氣場所。 除了鐵路上的韓文句子,還...
「軍用 鐵道」的推薦目錄: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Kiki.K-Trip Youtube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初心者鉄道探検隊 Youtube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蘇巧慧 Youtube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新聞]解密軍用鐵路/神祕中興一號支線首曝光- 看板Railway 的評價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影/《軍情站》解密軍用運輸鐵道中興一號-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不說你不知道! 軍用運輸鐵道中興一號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軍用 鐵道 在 [新聞] 影/《軍情站》解密軍用運輸鐵道中興一號 - PTT評價 的評價
軍用 鐵道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八卦
【1965年萬華新店鐵路拆除】#你知道萬華新店鐵路嗎 #我要給我媽看這張
55年前新店人要到台北,得坐火車先到萬華才能抵達台北,這條在1921年因採煤而興建的鐵路,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
當時景美火車站就設在羅斯福路六段上,現在的車前路即因位置正對車站而得名。後來萬華新店線被中和支線取代了煤礦運送任務,在1965年拆除,一起來回顧。
圖說:萬華新店鐵路,廿六日拆除情形
日期:1965-03-26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明輝
#從新店去台北要坐火車至萬華
#你可能沒有見過這樣的景美
#老台北鐵路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節錄
【1996-01-08/聯合報/20版】
景美心鄉土情 輕唱思想起
老照片回顧 述說來時路 祖師廟文物 發思古幽情 社區同樂會 歡度星期天
【記者張仁豪報導】數十年來,舊名「景尾」的景美地區變化極大。昨天在當地最古老的寺廟-萬慶祖師廟內,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景慶里展出有數十年歷史的黑白老照月,就提供了生動的說明。
昨天冬陽高照,景慶社區在景美萬慶街祖師廟廣場及鄰近街道上,所舉辦的「景美心,鄉土情,鄰里愛」社區活動,有不少社區男女老少參加。其中景美五十年回顧展頗具鄉土特色與意義,這些由八十多歲老醫生張傳生等人提供的五十張老相片,最古老的是一九○八年的老街景,還有景文街以往存在的公圳灌溉水道、景美老火車站、祖師廟舊觀,引來圍觀民眾的興趣及追憶。
照片展也介紹景美地名由來,恐怕年輕一代都已不太知道。原來瑠公圳由新店經景美至公館一帶,當時以木製或竹製的梘運水,而大坪林是梘頭,景美位於梘尾,清朝地名即是梘尾,日據時代很少用這個字,改稱景尾(境尾)。光復後,景美由深坑鄉分出,自立成鎮,才改名為景美。一名剛退休老台電人表示,以往景美對外交通都靠新店至萬華的小火車(被稱為七分車),由汀州路、公館,經羅斯福路五段至新店,數十年前鐵路旁盡是農田。
【1998-07-20/聯合報/39版/鄉情】
台鐵新店支線,此情早已成追憶
遊碧潭 搭火車
【吳昭明】搭火車,遊碧潭,對年輕一輩來說,恐怕連聽都沒聽過。翻開四○年代台北市地圖,會發現西南隅有一條鐵路從萬華分歧,這便是早已走入歷史的台鐵新店支線。
甲午戰後,日本初嚐資本主義甜頭,私營鐵道應時而生,這股投機熱潮順勢吹向殖民地台灣。明治二十九年(光緒二十二年),東京資本家多人合夥籌設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計畫興築台北到新店及淡水兩條鐵路。新店線雖於明治三十年完成測量,卻因股份募集困難而宣告流產。不久,日本政府將鐵道收歸官營。明治三十九年,曾有自台北經新店、烏來而至宜蘭、蘇澳,興建支線之議,翌年測量完成,發現路線深入蕃地,施工困難,遂而改繞自八堵起,即今宜蘭線,新店鐵路第二次落空。民國八年,台北煤礦採挖豐富,基於運輸需求,鐵路再度開放私營,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捲土重來,於民國十年興築萬華至新店鐵路,同年三月二十四日試車,四月十七日營運。
全程十點四公里,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平均站距不到一公里。
萬華起站才五百公尺就來到了崛江,是全線唯一僅辦貨運不辦客運的一站,因列車不停靠,旅客通常不知這兒還有個車站。
和平,是個簡易站,約在今汀州路南海路口。日據時附近有一軍用馬場,稱馬場町站,光復後原擬改名崁頂(該處地名),因與屏東線崁頂同名,後以近和平西路二段而改為和平。
再過一點五公里來到螢橋,就在今汀州路廈門街口(現址路幅寬廣,隱約可見昔日站場用地)。附近有許多公務員以火車為代步工具,也因此,該站旅客算是比較多的。古亭,是個即沒站房又無人員賣票的招呼站,約今汀州路金門街口。日據時期,旅客上車後均會找車長補票,然後拿「補助切符」;台鐵接收後,旅客一上車,便和車長大玩捉迷藏的遊戲。
水源地,因近自來水廠水源所在地,故名。站址在今羅斯福路四段校園書局旁的二十四巷與汀州路口。台大學生是該站最捧場的乘客,上下午尖峰時段,是全線少數比較有人氣的站。
公館,離水源地僅六百公尺,以今天兩地公車站牌來看,亦為前後相鄰站,列車才剛啟動,還未全力衝刺就要減速進站了。
一點三公里後來到萬隆,這兒的景觀可說是青山綠野入眸來。原名「十五份」的萬隆站,源自先民十五人合力出資開墾的聚落,雖於民國四十四年改名,取其萬事興隆之意,但這個車站卻似乎興隆不起來,自始至終,它只不過是個簡易站而已。
不久來到全線的中途大站景美。位於今北新路原公路局景美舊有站房旁(公路局站房仍在,但也已成廢墟)。景美有條「車前路」,便是告訴外地人景美火車站就在這兒。昔日站前廣場,如今雖已成了停車場,但仍可看出大站的氣勢。這個三等客貨運站,每逢仙公廟朝聖旺季,火車經常會加掛車廂;而附近一年有十萬公噸的煤炭也多由該站輸送。
大坪林與七張,都是只辦客運不辦貨運的簡易站。大坪林,位居新店溪與景美溪間,屬河階高台地形,遂以「大坪」冠之,且昔日茂林密鬱,故名。七張,則取其先民七人墾地,各持犁一張(一犁表五甲地)之意。
為了輸運遊客,台鐵接收初期還曾加開台北直達新店的汽油車,早午晚各一趟,沿途僅停靠萬華、螢橋、公館、景美。由於這條支線自萬華分岔往東南行,恰與台北過來的縱貫線呈一銳角,為方便列車折返,台北往返新店的車,都用兩端皆有駕駛座的汽油車,這與此線平時由萬華起站,以蒸汽火車頭來拖運的情況不同。
新店線是台鐵唯一曾經採用牌券閉塞的支線。鐵路「辦理閉塞」,是指閉塞路段只容一列攜帶路牌的班車行駛,以確保安全。路牌可說是開啟閉塞系統的鑰匙。日據時期車班少、行車單純,所以採牌券閉塞。台鐵接手後,因班次增加,於民國四十五年改為電氣路牌閉塞。此種閉塞方式,在列車誤點時,可適時變更會車起點,比牌券閉塞更具效率。
四十七年,為了方便旅客,首次推出「劃一票價」,無論遠近,一律一元(公路局要四元),這個類似今天松山到板橋一律十八元的「區段票」,沒想到,四十年前新店線就率先實施了。
然而,鐵路終究不敵公路,火車全程要四十分鐘,汽車只有一半時間,搶走不少客源。民國四十九年,公路局為拓寬公館至新店間公路,與台鐵協商鐵路遷移事宜;消息傳到煤業老闆耳中,心急如焚,陳情暫緩拆除,最後決定先建板橋至南勢角的中和支線,取代新店線,解決運煤需求後再拆。民國五十四年中和線通車,同年三月二十四日晚間十點四十五分,新店站開出最後一班普通車,二十五日下午三點三十五分又開出最後一班貨車後,新店鐵路結束了它四十五年的生命。沒有任何懷舊活動,這條鐵路晚景竟是這般淒涼。
軍用 鐵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此影片節錄自1986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戀戀風塵》,第一段影片的場景是已在1989年9月23日遭無名大火焚燬的台北後站,第二段影片的場景則是已於1992年10月底被夷為平地的台北市中華商場。
其中,有一場戲描述阿遠與阿雲到中華商場買鞋,結果阿遠停在商場騎樓的摩托車被偷了。在男女主角發現摩托車不見之後,電影出現一個站在商場西側鐵道旁一排機車間抽菸的中年男子,拿著菸的左手臂上有著榮民常見的反共文字刺青。事實上,這名男子並非劇組特地安排的演員,而是真正生活在中華商場的居民,認識他的人都叫他老李,他站在那裡並非偷閒抽菸,而是在「顧車」維生。
作家吳明益在以中華商場為背景所創作的自傳式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2011年12月初版)裡頭,就曾提到了這位老李:
「這個長鏡頭之前,有一個看似隨意的取鏡,主景是一個中年人,吸著像是插在竹管還是濾嘴上頭的菸,百無聊賴地站在摩托車旁邊。由於鏡頭是側著拍的,因此沒有拍到他的右手是從小臂齊根斷去的。沒有斷的那隻手臂上有青天白日旗的刺青,那個人就是老李。
老李就住在商場的屋簷下,他的工作就是一有機車停下來,就拿著木牌掛在停在商場的機車手把上,名正言順地跟車主收五塊的顧車費。當然沒有人允許他這麼做,但事情就這樣開始了。商場也沒有人問過老李是哪裡來的,老李也從來不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童年時住在我家門口的退伍軍人老李,變成侯孝賢電影裡的一個鏡頭,連法國人都看過,說起來比小說還像小說。」
【第一段:台北後站】阿雲(辛樹芬飾)搭火車到台北車站,在後車頭(台北後站)月台等候男友阿遠(王晶文飾)來接她。
此片寫實地紀錄下當時因為鐵路地下化而即將面臨拆除命運(於1986年3月15日被夷平)的台北車站之站內風貌,包括了台北後站(後車頭)的第六月台,及其面對太原路的出入口景觀。
《台北後站的歷史》
1923年6月,台北驛(車站)為了便利大稻埕地區的旅客,增設台北裏取扱所(辦公室);裏台北木造站房於1937年4月14日完工,並在1937年12月1日改稱「裏台北驛」。
當時,裏台北驛取代北門驛成為淡水支線之起點站,台北驛還因此增建了一座岸式月台(第三月台),並延長了原本的跨站天橋。
1945年戰後,裏台北驛更名為「台北後站」。
台北後站的外觀,與氣派非凡的前站有著很強烈的對比,可說是日治時期真正屬於台灣人進出的台北火車站。後來,當台北車站增建到第六月台時,台北後站也成為了淡水線主要的出入門戶。
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同年3月15日下午3點半,在數台怪手同時施工之下,走過45年歷史的台北車站因四周支柱斷裂而終告坍塌,而被夷為平地。
1989年台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第四代台北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通車),雖然已計劃要保存台北後站,但是沒想到在1989年9月23日凌晨,木造的台北後站竟然毀於一場大火,留下了台北車站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第二段:中華商場】阿遠(王晶文飾)與阿雲(辛樹芬飾)專程到台北市的中華商場買皮鞋,結果停放在商場西側騎樓的摩托車竟然不見了……
《中華商場的歷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軍用 鐵道 在 Kiki.K-Trip Youtube 的評價
*****如韓文翻譯錯誤 歡迎指導*****
這裡是航洞鐵路,是位於首爾九老區的天旺站附近,建於1959年,當時是用於運送當區貨品和軍用物資 ,但近年行駛次數愈來愈少,只有晚上才有列車,所以荒廢鐵路軌已經成為附近居民的休息區,很多韓國家庭假日一日遊 ,情侶約會的人氣場所。
除了鐵路上的韓文句子,還有很多詩詞和藝術品,其中一句"累的時候就來休息一下 " 這句最合我心意,旁邊還有植物園和生態公園,可以行走的區域大概長4.5公里。
大家經過這區,不妨來這裡散散步,舒緩壓力,轉換一下心情都不錯。
航洞鐵路 항동철길
서울특별시 구로구 오류동 223-5
☀ 步走慢遊韓國記 ♈
▌首爾 서울 ▌仁川 인천 ▌釜山 부산 ▌慶州 경주 ▌全州 전주 ▌坡州 파주 ▌機張 기장 ▌光明 광명 ▌
▌水原 수원 ▌江村 강촌 ▌大田 대전 ▌大邱 대구 ▌
++++++++++++++++++++++++++++++++++++++++++++++++++++
► Go Watch A Playlist 8天韓國拼命美食之旅 ❤ 한국 인천 서울 경주 부산 팔일 미식여행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SA2dt8CBJOwu5PtxQzOwUOecFUJXVRj
► Go Watch A Playlist 遊走韓國 15天美食之旅 ❤ 한국 십오일 미식여행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SA2dt8CBJMeHMSTGpBapTFs-pq_tJYX
► Go Watch A Playlist 9天1人韓國吃貨記 ❤ 구일 한국 혼자미식여행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SA2dt8CBJMfF1VYTGo8xFnwJBh2_rNA
► Go Watch A Playlist 9天韓冬美食遊 ❤ 구일 한국 겨울미식여행✈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SA2dt8CBJN9ulHGGOTbtq9rgvhXix08
=====================================================
★ This video was created and edited by Kiki
★ Welcome to Subscribe & Follow Kiki.K-Trip
★ E-mail : kikiktrip@gmail.com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KikiKTrip
「全自費 非廣告宣傳❁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본 영상은 광고가 포함되어 있지 않습니다 」
軍用 鐵道 在 初心者鉄道探検隊 Youtube 的評價
2020年9月9日撮影
豊四季駅(とよしきえき)
東武鉄道野田線(東武アーバンパークライン)
1911年(明治44年)5月9日に千葉県営鉄道の駅として、東葛飾郡豊四季村に開設。
千葉県営鉄道として開業した当初からの駅で、この一帯の土地を持つ有力者が駅のための土地を提供し、設置させたといわれている。
1929年(昭和4年)12月30日に電化により電気運転開始。
昭和初期から太平洋戦争中にかけては十余二に建設された柏飛行場(軍用飛行場)の最寄り駅であり、軍事物資の輸送中継地点として機能していた。駅本屋前の自動車転回用のスペースも当駅構内となっているのは、その名残りと見られる。
1950年代以降に高度経済成長と共に東京のベッドタウンとして周辺の宅地開発が進み、一般的な郊外駅となる。
1978年(昭和53年)11月14日に複線化に伴い、当駅での列車交換を廃止。
2008年(平成20年)10月10日に発車メロディを導入。
2018年度の1日平均乗降人員は15,566人。
Toyoshiki Station
Tobu Railway Noda Line
It opened on May 9, 1911.
The average daily number of passengers getting on and off in 2018 was 15,566.
豐四季站
東武鐵道野田線
它於1911年5月9日開業。
2018年上下車的平均每日乘客人數為15,566。
丰四季站
东武铁道野田线
它于1911年5月9日开业。
2018年上下车的平均每日乘客人数为15,566。
Toyoshiki 역
도부 철도 노다 (토부 어번 파크 라인)
1911 년 5 월 9 일에 개업했다.
2018 년도 1 일 평균 승강 인원은 15,566 명이다.
軍用 鐵道 在 蘇巧慧 Youtube 的評價
這會期我在立法院,針對「鐵道觀光發展」以及「樹林鶯歌鐵道觀光」的推動,向交通部及行政院提出總質詢,
我認為,國旅升級的關鍵有三: 思維轉變、跨部會整合、超前部署大膽投資。
而在我的選區樹林、鶯歌,正是未來「鐵道觀光旅遊的最佳實踐場域」!這段鐵道除了有都市內越來越少的路面鐵道、更有百年老車站及煤礦、陶瓷產業的豐富人文記憶、還有鐵道調車場的產業設施、軍用鐵道、鐵道模型廠商等等難得一見的鐵道元素;在地的里長、學校更已經投入鐵道文化保存、推廣鐵道教育之中。
所以,如果政府能夠提前投入更多的資源開始規劃,一定能讓我們在地的鐵道文化觀光城更加的發展,成為「2022鐵道觀光旅遊年」的示範!
#國會地方一起衝
#樹林鶯歌
#鐵道文化城
軍用 鐵道 在 影/《軍情站》解密軍用運輸鐵道中興一號- YouTube 的八卦
台灣的普通鐵路運輸,除了環島鐵路網,還包含了許多支線以及側線。側線多半是散裝廠(例如水泥)為了方便貨運列車進出,在 鐵道 旁設廠後便從主線拉出一條 ... ... <看更多>
軍用 鐵道 在 不說你不知道! 軍用運輸鐵道中興一號 - Mobile01 的八卦
不說你不知道! 軍用運輸鐵道中興一號- 真不知道...(軍事迷基地第1頁) ... <看更多>
軍用 鐵道 在 [新聞]解密軍用鐵路/神祕中興一號支線首曝光- 看板Railway 的八卦
原始標題 【解密軍用鐵路/上】神祕「中興一號」首度曝光 鶯歌站旁的軍車維修重要動脈
新聞網址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151/6020744
發表日期 2022-01-12
全文完整內容
m
#PTTRailwa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204.28.1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ailway/M.1642969411.A.B6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