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伴侶拒絕引發的強烈情緒,
常因勾起了童年時的陰影
一個被父母拒絕的孩子,若求愛的管道仍只有父母,那麼在尚未發展出其他情感前,只會加倍努力,從希望渺茫的父母身上,用更強烈的情緒或行為來取得精神生存必備的糧食—愛。
童年各種形式的被忽略、不受尊重、過分看重,都可能是孩子主觀認定需求未被滿足的時刻。不論是哭鬧、討好,還是悶不作聲,種種行為只有一個目的—被重視。
長大後,極度需要被重視的渴求在人際間重複上演,特別是與伴侶的相處。伴侶關係中,就算他「沒有被拒絕」,也「覺得會被拒絕」,而去「尋找被拒絕的蛛絲馬跡」。
但這種行為模式終究會引起伴侶的不滿。當伴侶產生負面情緒,他更「驗證了自己會被拒絕」,因此討愛的行為更加激烈。他把被父母拒絕的創傷徹底掀開,他面對的不是伴侶,而是過去沒有看見他的父母。同樣的,他也不是現在的這個他,彷彿變回過去仍是小小孩的他,激烈地哭鬧著。
從小被拒絕久了,長大後伴侶的拒絕就不只是一起單純事件,而是童年的陰影再次浮現。伴侶在他眼中並不只是伴侶,更是仍有心結、象徵性的父母。他開始對伴侶討愛,得不到就更激烈,再得不到的話,童年創傷激發出產生更大的情緒,足以粉碎家中一切可粉碎之物,對關係做出具有毀滅性的行為,產生以下的惡性循環(如「惡性循環1」)。
根據上述的情緒炸裂時刻,你可以描繪出自己的行為如何產生惡性循環(如「惡性循環2」)。
探索童年是一種根源性的處理方式,盡量記錄下引發激烈情緒與行為的人事物,可能是某個畫面、聲音、味道,找到觸發焦慮的原因,不再讓過去的陰影跳出來影響自己的情緒和兩人的關係。
也許負面循環有很多個,消解循環的過程也不會太迅速,畢竟是累積了幾十年的心結與感受,但也唯有願意走上這條轉變人格的漫漫長路,才可能有效緩解。
期待他人的過度滿足,只是一項超出自我掌控的替代品。唯有理解創傷如何出現,並做出有意識的轉變,才能真正出於自願地愛人與被愛。童年的創傷,也才逐漸不再重現。
……
各位朋友,早安:
不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常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父母過去沒有完成的功課,在無意識中變成孩子這輩子的任務之一。
所以我們想要成為完美的人,反襯著我們對於現在不完美的自己的不滿意。但透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慢慢體驗由內而外的愛,我們便圓滿了其中一項我們到這個世上的任務。
祝願您,能在情緒炸裂之前,因為深厚的自我認識與接納,停止再次惡性循環!
.
ps. 這本書今天晚上9點半會辦贈書直播
pps. 直播「情緒壓力全釋放」
https://www.facebook.com/aichen.ku/videos/2770866626481141/
.
以上部分文字取自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16
作者莊博安諮商心理師IG
https://reurl.cc/6l34vV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NeKo嗚喵,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愛情裡老是受傷?也許原因是從小學不會怎麼愛人吧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email protected] #渣男 #被分手 #原生家庭 #年度必讀 #兩性關係 #諮商 #心...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在 鄧惠文 Facebook 八卦
20130406 發現心關係小筆記 《與賴佩霞老師談療癒 Part 1》
老師們、心靈成長的理論總是叫我們如果說成長有創傷或者對父母有怨恨,要從自己開始做起。像回家這本書裡說到「曾經感覺母親是非常的嚴厲或永遠不可能滿足她。」但是當您自己成長或完整後,您會回過頭來去了解或者說一個像螺旋狀的進程您會看到說母親如何影響著自己,自己又如何可以回頭去整合這一切。
我相信有很多朋友還處在這種憤怒當中,會困惑說難道這一切都是我這個做孩子的該負責嗎?我都沒有這樣對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父親或母親這樣對我,然後到現在給我造成這麼多的麻煩,他們都不去成長、不去上課,然後老師們都說我要自己成長、要focus在自己身上,他說他快被這些專家們嘔死了。
回家這本書有三個不同的階段:
1)回到原生家庭
2)回到心靈的家
3)回到永生的家
回到原生家庭的和解,只是為了讓我們的心靈更清淨、更開闊,以至於到有一天我們真的要回老家的時候,我們可以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了無遺憾。
當我們沒有跟父母親得到這個和解、沒有放下他們的話,我們很難心情愉快,更不用說我們要往生之前想要了無遺憾,那是更不可能。
所以原生家庭是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自己很多的習性、習慣,然後了解說當我們愈看清楚父母親,愈清晰、愈願意承認所有我們父母親身上看到最不喜歡的那個部份,我們要先承認它說【我‧也‧有】。這個是很多人不願意去看到的,但是一旦承認自己也有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找到不同的路、不同出口,否則的話,你愈不願意承認說「我才不像我爸那個樣子」、「我才不像我媽這個樣子」,當我們愈痛恨父母親的某一個習性、性格的時候,其實我們在自己身上是完全看不見的。
很多人都覺得看別人好清楚,很多的配偶都會在自己的伴侶身上看到說「你一直抱怨你媽,可是你對待我的方式真的跟你媽對待你一模一樣耶!你講的就是你自己。」可是當事人真的是看不到。
而且,當事人聽到這個話還會非常的憤怒。就有點像前面說的,諮商師告訴你要放下對父母的怨懟,可是有一些的人他就是不願意、不甘願。但是聽眾也許可以去想一想,當自己不甘願的時候,表示我還是一個孩子的心情,表示說爸爸媽媽必須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的時候,自己才可以開心起來。
如果我要看到在成長裡面比較不開心的部份,甚至開始不期待由爸爸媽媽來給,其實是決定自己開始成長了。我遇到很多人他的障礙,他內心深層的那種痛苦是說「如果我成長了,我就沒有機會做小孩了,所以賴在這裡等爸媽悔改,或者說咬住爸媽做錯了什麼」他要做足他做小孩的份以後,他才要成長。
我覺得這是個很疼痛的問題。如何幫他們看到和父母相似的地方,然後終於願意去想說如果要等爸媽成長,等完了我這輩子也耗完了。可不可以就跳躍那個過程,我開始自己成長可以嗎?
所以這個也就是要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很重要的一個勇氣,你必須要很有決心的想要活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然後在這一個渴望不一樣的人生之下,再回過頭去看看是什麼阻礙了自己,沒有辦法活出那個璀璨的人生?那個璀璨的人生很容易因為看到了某個榜樣,例如說看到我或是鄧醫師這樣的榜樣,然後看到說原來不恨父母親的日子是這樣的,不再對父母親擁有那麼高的期待的時候,原來日子是可以這麼自在、這麼愉悅,然後因為你的開朗,反而也讓你的父母親的壓力減少很多。
但是這樣的榜樣並不多,在朋友裡面也不多,所以這一份願意放下對父母親的怨懟,或者是陪他們在仔細去看對父母的怨恨是什麼,這樣的工作需要有人陪,需要專業的人員協助、陪同。除非你的朋友有一個很高的意識、豁達的人生觀,這樣才有可能,否則的話,通常那些傷痛如果沒有人幫我們從那邊走出來的話,我會覺得有點困難,因為那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有自己犯的錯,你都歸咎於於媽媽的什麼或爸爸的什麼,例如媽媽太霸道了,所以我今天才這樣。當你願意再重新去看父母親或者去看父母親不霸道的那個部份,其實很困難的是因為我們已經把所有的不順遂都投給爸爸媽媽,然後就覺得這個責任他們要來承擔,他們要改變,我才有可能改變。所以當我們還待在那個階段的時候,我們會需要一個專業的諮商師、治療師。
當然現在有很多的人透過宗教想要原諒、放下,但是我看到的一個現象是當我們在宗教裡面太過於追求那個神性的時候,會覺得說「我們做人就是應該要放開、放下,那些都是應該的」,這樣一來反而是忽略掉已經在心裡面的那個傷痛,那個傷痛其實是需要被釋放的,那通常來說我們很難在生活中碰到這樣的朋友或角色來幫忙我們療癒。
Pic:http://i1.squidoocdn.com/resize/squidoo_images/-1/lens17081101_1293928875family-of-origin.jpg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在 王婉諭 Facebook 八卦
#書展延期閱讀不停息 #文長慎入
上週收到黃郁芬 士林北投加分的點名,來跟大家分享我的書單,雖然最近幾天在看的,都是預算書...
☑️關於教養
📚《你的0~7歲小孩》
這是一系列 8 本的書,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想讓你大喊「你到底是怎樣?聽不聽得懂啊!」的時候,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可能是「你到底懂不懂我啊?!」
這一系列的詩,說著孩子在每個年齡可能有的狀態,了解孩子,就比較容易理解孩子,理智線斷裂的時候,也可能因此大大減少!
📚《會玩才會學》
我們總擔心孩子玩瘋了、成了野孩子、擔心他變壞,但其實不然,野孩子不等於壞孩子!
對孩子而言,玩樂就是一種最自然的、有動力的學習。在玩樂中,孩子因爲年齡、遊戲種類的不同,而從中學習到不同的技術、社交能力、思考與判斷能力等等。進而討論學校制度,到底是教育了孩子,還是扼殺了孩子的學習。
📚《PET父母效能訓練》
這本書教你如何與孩子溝通,減少親子間的衝突,當中提到的溝通技巧,我認為其實不限定在親子之間,也可以是任何人與人的關係之中!
聆聽、表達如何讓彼此收到對方的意思,是人際關係中的基礎,但卻不是這麼簡單,透過書裡的例子和說明,會發現我們離「好好說話」都有一段不近的距離。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Bubu老師的教養書是我很早期就接觸的,讀他的文章總符合我心中溫柔而堅定的教養哲學,大經說,他是快而不急的典範,不只這一本,一系列的書,從教養到煮食、到空間設計,我都很喜歡,一種我追求的有質感的,忙碌而充實的生活。
📚《懶得教,這麼辦》
知道這本書的作者-駿逸,是從部落格文章開始,後來因為孩子走了實驗教育這條路,因而認識了本人。
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那些,告訴你固定的步驟、告訴你XXX一定要OOO的十件事的那種教養書。養了 4 個孩子的經驗告訴我,每個孩子、每個人的個性都大不同,這也就是養兒育女、與人相處中的有趣之處。
這本教養書,絕對不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但是透過這些故事,讓我們可以討論、可以省思,如果是我,會怎麼做?
📚《拇指姑娘》
這個拇指姑娘不是我們小時候讀的那個童話裡,住在花苞裡的拇指姑娘,而是泛指這一個或下一個世代,頻繁「使用拇指滑手機」的世代。智慧型手機的來臨、網路的便利、資訊的爆炸,到底為生活、為學習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教育是否也因時制宜,而該有所調整?
這本書讓我滿震撼的,在看過這本書之前,我其實沒想過這麼多,也沒認真思考過這樣的世代,孩子的學習會有什麼樣的轉變?
☑️關於婚姻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暴力,是我們最不希望使用的方式,但很多時候,雖然我們不使用身體上的暴力,但卻不自覺使用了很多語言上的暴力。
這本書教你如何談話與傾聽,希望能使人心意相通、和平共處。雖不限定於夫妻之間,但許多夫妻感情不睦,其實是生活中許多點點滴滴的語言、瑣事疊加而成,這本書能增加溝通技巧!
加碼建議:這本書不能只有讀完,要在生活中持續不段的練習,才會有效益。
📚《找一條回家的路》
如同教養一般,夫妻之間亦然,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不覺地在複製著上一代的做法。在跟先生相處的這些年,我慢慢認知到,許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生氣,其實是在對自己生氣,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跟自己和解,與原生家庭改善關係,重新檢視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好」與「不好」的情緒,這才是更源頭該修復的。
☑️關於創傷
📚《擁抱B選項》
那一年,許多的朋友因著對我們的關心與擔心,紛紛寄了許多物品給我們,希望能讓我們過得好一些,其中也有許多的書,我和先生確實從書中得到許多共鳴與安撫。其中這本,是我們兩個都覺得很有幫助的。
FB營運長-雪柔,頓失丈夫,這本書講著他的心路歷程,怎麼從悲傷與孤絕中,走出另一條路,「A選項已經不存在了,就從B選項開始吧!」
📚《教出殺人犯》
沒有人從小就立志「當個殺人犯」,沒有人天生就是個惡魔。他們都曾是別人心中的好孩子,到底長大的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
我會把這本書,界定在教養書和創傷後療癒的兩個面向之間。
或許我們都以為,我的孩子不可能這樣,但或許,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那麼遙遠。
📚《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
18歲的狄倫,跟朋友犯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後自殺。科倫拜案是美國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事件之一,事情之後許多年,狄倫的母親在一次又一次的省思之中,回憶著孩子寫下這本書。
一開始,母親得知噩耗的時候,以為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受害者一樣,在這起事件中成了無辜的亡者;後來,他聽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兇手時,無法接受,覺得一定是搞錯了。
直到後來,他看見了孩子的另一面,回頭想著那些年孩子的點點滴滴,是有可能挽救、不讓孩子走上這一條路的。
我讀的時候,很意外的在某些片段,作者的心情讓我有很大的共鳴,我才認知到,原來不論孩子是受害人還是加害人,同樣身為失去孩子的母親,其實都會有著類似的心情。
☑️關於繪本
📚《蝴蝶朵朵》
這是一本關於兒童性侵的故事,是已逝作家-幸佳慧最後的作品。
兒童性侵往往出於權力、地位的不對等,因為不敢說,而錯過了被協助的機會;佳慧寫這本書,希望能透過故事,教孩子保護自己,也希望讓孩子擁有勇氣,開口說出、不再受傷。
佳慧被譽為俠女,他寫故事,希望能教孩子更多,不只蝴蝶朵朵,很多的書,例如《透明的小孩》《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希望小提琴》....都非常推薦!
📚《跟著小劉醫師,來玩性教育翻翻書》
認識小劉醫師,也是從部落格的文章開始,看他寫著外科女醫師的總總,到進入婚姻、到有了孩子。
他決心要出一套清清楚楚的性教育繪本,很多爸媽或許對於這樣很清楚的圖畫、很清楚的內容,會感到有些不自在,包括我自己一開始也覺得不太容易跟孩子談這些。但是現在的孩子發育得早、資訊源也多,跟許多孩子相處的經驗告訴我,不用到國中,如果爸媽不教、學校不教,很可能就是A片教!不如就好好的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性吧!
為的絕不是鼓勵他們早早嘗試,而是讓他們認識之後,懂得好好保護自己。
📚《228小水牛》
如同前幾天寫的,我總希望孩子能對他們生活著的這片土地有所連結,進而有感,更加珍惜,因此,我認為教育應該與生活、與環境結合!
這本講著228的故事,念著繪本,不用多說,他們就很有感,也可以隨著孩子的年紀,多說一些、多聊一點。
不只這本,直接貼上促轉會的書單,每一本都值得跟孩子講一講這些重要的事:http://bit.ly/2Tev7Lb
📚《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
提到兒童人權,不能不認識柯札克,他為猶太兒童,創建了一家很特別的孤兒院,他是小兒科醫生、是孤兒院院長,同時也是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權利之父。
他陪著這些孩子生活、實現他的理念,最後甚至在納粹對猶太人迫害時,始終陪伴著這些孩子,原有機會倖免的他,最終卻選擇陪著200名孤兒院院童,一起走向死亡之路。
一樣直接貼上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書單,書單很長,我也還沒全部跟孩子念完,仍在持續中,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每一本書單上我看過的都很推薦:http://bit.ly/3cqH33R
推薦完了,接著來點名!
邱顯智 、黃國昌 、蘇巧慧 ,一起來分享你們的書單吧!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評價
在愛情裡老是受傷?也許原因是從小學不會怎麼愛人吧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渣男 #被分手 #原生家庭 #年度必讀 #兩性關係 #諮商 #心理治療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
作者: #莊博安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11/27
語言:繁體中文
📚目錄📚
00:00 前言
01:32 拯救者
03:14 受難者
05:12 逃避者
06:07 交友軟體
07:19 復原的七個練習
08:42 第一步:檢視自己的童年是否累積了情緒炸彈
09:09 尋找關係中的惡循環
09:52 檢視愛的路徑
11:30 在關係中感受到情緒
11:50 辨別伴侶與父母相似之處
12:38 可以為了關係做什麼? (設定底線)
13:33 可以為了自己做什麼?
13:48 NOTE.1 平靜心靈
14:18 NOTE.2 了解創傷
14:46 NOTE.3 自由書寫
15:35 NOTE.4 停止複製
16:00 NOTE.5 持續溝通保持合理期待
16:30 我的心得
===== Podcast #嗚喵備忘錄 =====
pressplay ▶ https://reurl.cc/ldQXZv
apple podcast ▶ https://reurl.cc/N6QDR5
spotify ▶ https://reurl.cc/VXzeR6
soundon ▶ https://reurl.cc/Q3RDb0
KKBOX ▶ https://reurl.cc/8nv75o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 About Neko嗚喵 =====
NeKo嗚喵 官方網站▶https://neko-wumiau.com/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在 JKの身心靈遊園車 Youtube 的評價
追求完美不只是關於控制,同時也包含了放手。
🔹🔸 本集精彩內容 🔸🔹
💬 控制欲強的母親,對女兒造成的心理傷害
💬 從女孩蛻變為女人的自我摸索歷程
💬 整合內心分裂的好女孩與壞女孩
💬 Lose yourself! 放手,是臻至完美的最後一哩路
----------
⫸ Jerome FB & IG:搜尋「人類圖看世界 Jerome’s human design」
⫸ 預約Jerome解讀服務:https://www.fb.com/humandesign.Jerome
⫸ Kevin FB & IG :搜尋「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 Kevin 職場引導服務: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 人類圖初階課程: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在 自卑、缺爱、父母太强势!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 - YouTube 的八卦
自卑、缺爱、父母太强势!如何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我们的? · Comments3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