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男星哈利.狄恩.史丹頓(Harry Dean Stanton)辭世,享耆壽91歲。他從影生涯最重要的作品有《教父II》(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異形》(Alien ,1979)與榮獲坎城金棕櫚殊榮的《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
.
史丹頓出生於肯塔基州的農村,二戰期間效力美國海軍於沖繩服役。戰後投入影視圈,在獨立電影與主流製作皆來者不拒,但多半是龍套角色,演出作品包括《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 ,1962)。
.
七〇年代,伴隨著美國電影新浪潮,史丹頓主演了蒙提.黑爾曼(Monte Hellman)執導的《兩線柏油路》(Two-Lane Blacktop ,1971),該片日後被封為邪典電影。此外,還出演了電影小子如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執導的《教父II》。
.
在八〇年代,無疑是史丹頓個人事業高峰,他在這段期間主演了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的反烏托邦邪典作《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 ,1981)以及他生涯最重要的作品《巴黎.德州》。
.
在《巴黎.德州》之中,他飾演被視為精神病患的流浪男子崔佛斯。這部由文.溫德斯(Wim Wenders)執導的公路電影在1984年於坎城折桂。日後史丹頓也公開承認這是他演藝生涯最為喜愛的作品,稱演出此片之後死而無憾。
.
然而,史丹頓也並未這次成功的演出而開始擔綱主演,而是繼續擔任稱職綠葉,演出代表作包括《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1988)、《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賭城風情畫》(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1998)、《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 ,1999)等片。
.
史丹頓在後期與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合作較為密切,除了《我心狂野》之外,他也參演了《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2)與《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 ,2006)等片。
.
即便已經高齡八十,史丹頓依然沒有輕言退休,晚年曾為奧斯卡獲獎動畫片《飆風雷哥》(Rango ,2011)配音。也曾出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執導的《重金搖滾男的奇異旅程》(This Must Be The Place ,2011)。連《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2012)都有他的身影。
.
由於多以綠葉身分配襯出現,且出演作品品質皆有一定水平,影評人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甚至曾說過沒有史丹頓演出的作品多半不出色這般另類推崇語。
.
2017年,已屆九十的哈利.狄恩.史丹頓推出了生涯最後一部電影長片,由新導演约翰.卡洛.林區(John Carroll Lynch)執導的《Lucky》。他在片中飾演一個獨居的無神論者。其尚有一部遺作《Frank and Ava》還未映演。
.
.
(圖為《巴黎.德州》。)
賭城風情畫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八卦
美國男星哈利.狄恩.史丹頓(Harry Dean Stanton)辭世,享耆壽91歲。他從影生涯最重要的作品有《教父II》(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異形》(Alien ,1979)與榮獲坎城金棕櫚殊榮的《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
.
史丹頓出生於肯塔基州的農村,二戰期間效力美國海軍於沖繩服役。戰後投入影視圈,在獨立電影與主流製作皆來者不拒,但多半是龍套角色,演出作品包括《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 ,1962)。
.
七〇年代,伴隨著美國電影新浪潮,史丹頓主演了蒙提.黑爾曼(Monte Hellman)執導的《兩線柏油路》(Two-Lane Blacktop ,1971),該片日後被封為邪典電影。此外,還出演了電影小子如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執導的《教父II》。
.
在八〇年代,無疑是史丹頓個人事業高峰,他在這段期間主演了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的反烏托邦邪典作《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 ,1981)以及他生涯最重要的作品《巴黎.德州》。
.
在《巴黎.德州》之中,他飾演被視為精神病患的流浪男子崔佛斯。這部由文.溫德斯(Wim Wenders)執導的公路電影在1984年於坎城折桂。日後史丹頓也公開承認這是他演藝生涯最為喜愛的作品,稱演出此片之後死而無憾。
.
然而,史丹頓也並未這次成功的演出而開始擔綱主演,而是繼續擔任稱職綠葉,演出代表作包括《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1988)、《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賭城風情畫》(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1998)、《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 ,1999)等片。
.
史丹頓在後期與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合作較為密切,除了《我心狂野》之外,他也參演了《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2)與《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 ,2006)等片。
.
即便已經高齡八十,史丹頓依然沒有輕言退休,晚年曾為奧斯卡獲獎動畫片《飆風雷哥》(Rango ,2011)配音。也曾出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執導的《重金搖滾男的奇異旅程》(This Must Be The Place ,2011)。連《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2012)都有他的身影。
.
由於多以綠葉身分配襯出現,且出演作品品質皆有一定水平,影評人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甚至曾說過沒有史丹頓演出的作品多半不出色這般另類推崇語。
.
2017年,已屆九十的哈利.狄恩.史丹頓推出了生涯最後一部電影長片,由新導演约翰.卡洛.林區(John Carroll Lynch)執導的《Lucky》。他在片中飾演一個獨居的無神論者。其尚有一部遺作《Frank and Ava》還未映演。
.
.
(圖為《巴黎.德州》。)
賭城風情畫 在 半瓶醋 Facebook 八卦
宥:
終於讀完Cyberpunk的經典小說《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了!!!
沒有讀過小說還真的不知道,原來Cyberpunk的世界可以這麼迷幻、這麼讓人目不暇給;而不見得總是電影【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那樣的陰鬱灰暗。
事實上,「賽博龐克」世界的本質,就是「嘈雜」與「混亂」。不過在我們看到的不少電影裡,這是許多創作者都忽略的元素。
我甚至都懷疑作者是嗑藥嗑嗨了才動筆的(笑)
不過,我還是必須說這部小說真的不好讀!
除了威廉·吉布森本來就很跳躍、破碎的敘事之外,台版的翻譯我總覺得也翻得不甚理想。不知道有沒有已讀過的讀者也跟我有一樣的感受?
《神經喚術士》-破碎的世界,何為真實?
(Neuromancer,1984)
故事講述一名流浪在千葉市的落迫駭客凱斯,某天突然接到了一項神秘的任務,要和喪失人格的前軍人阿米提、身體就是武器的女打手莫莉,一起到世界各地搜集夥伴(包括一個被存在硬碟裡的老駭客、一個可以任意創造「幻術」的魔術師)、組隊上太空;而任務的目標,竟是要到世界上最凶險、最病態的大家族裡,去解放有史以來最強大的AI人工智慧!這個奇人異士所組成的團隊中,各自的背後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與盤算?凱斯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有辦法順利地化險為夷,全身而退嗎?
我們若完全剝除小說中的世界觀、各種想都想不到的設定,其實這就是一個帶有偵探懸疑色彩的冒險故事。如果要跟不熟悉的讀者簡單形容的話,你就想成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1995)加上【創:光速戰記】(Tron: Legacy,2010),然後再眼花撩亂個十倍這樣。
(我都懷疑【攻殼】電影版最後,AI的意識與草薙素子融合的這個想法,有受本書的影響)
然而,正因為這些威廉·吉布森置入的那些細節設定,才能夠奠定本書的歷史地位。書中的許多情節顯然都在挑戰我們對於「人」為何物的思考。
男主角凱斯,由於能在網際空間(Cyberspace)大顯身手、暢行無阻,因此覺得肉體只是累贅的皮囊;相反,他的師父迪西·平線(The Dixie Flatline),只有意識被存在硬碟裡,完全沒有肉體,反而覺得活著沒意思。至於隊長阿米提,雖然肉體與意識都健全,可是他人格已經偷偷被電腦給抽換、重塑了,這樣他還算是「他自已」嗎?女主角莫莉曾經去做過某種特殊的賣淫工作,「肉偶」,當她在與客戶性交時,她植入的晶片會讓自己完全失去意識,也不記得發生過甚麼事,這樣是不是也不算「她」真的在出賣自己?
這個世界的有錢人們可以透過例如整形手術、冷凍睡眠技術……等科技來到達永生;然而活得太久的權貴,例如塔希爾-艾希普(Tessier-Ashpool)家族,則漸漸地成為如癌細胞一般,不斷增長、行屍走肉的畸形。(所以三代珍才想要改變這亙古循環的家族命運?)
這些非比尋常的、對未來世界的假設,可以說是「後現代」以來,對於人們習以為常的,以人類為中心的「人本思想」之質疑。事實上我們也發現,在這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底下,任何的宗教信仰皆被「金錢」所取代;古典時代中所有的「神聖性」、「價值」都消失了,換上所謂的「價格」。於是乎,沒有什麼東西是真實、不能被科技取代的,沒有什麼是不能被假造、被商品化的,包括身體命、靈魂,乃至於「自我」的存有都顯得廉價、不甚實在。那麼,也就沒有什麼事是真正重要的了。
這種對人類社會的悲觀預言,正是「賽博龐克」(Cyberpunk)的精隨所在。
整個故事中最有趣的一個情節,就是當主角凱斯即將要突破AI的防火牆,準備要擊敗這強大的人工智慧時,他被的意識卻被AI傳送到了一個虛擬空間。在那裡,他遇到了之前曾經背叛他,還因此身亡的女朋友琳達。原來AI的保護自己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把已死去的琳達的意識囚禁在這裡,希望凱斯因此被留在這個溫柔鄉之中,不再繼續進攻。身為讀者的我們也知道,琳達對於凱斯的愛情,基本上已經是整個故事中少數的貨真價實情感了,琳達是書中唯一真正在乎凱斯的人。沒想到, AI竟還是高估了「愛」的力量,凱斯毅然決然地拋下了愛人,完成任務,並在結局時,一個人回到一開始的千葉市,繼續過著空虛的生活。
當然,這個情節其實有兩種解讀方式:第一種就是如我說的,對男主角而言,連唯一真實存在過的這份「愛」,他都徹底否認,因此他才能繼續在這瘋狂又無情的資本社會中繼續存活,繼續孤獨而庸碌的苟活;另一種看法是,凱斯其實沒有放棄這份愛的真實性,可是他知道這個虛擬世界畢竟是一種「假象」,所以這本來厭惡肉體的駭客,在最後一刻改變心意,選擇了「現實」。
諸如此類,這本書的每個概念、每個設定,雖然有時作者都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但若仔細去挖,書中隨便哪個部分都可以被發展為一部作品或一個哲學議題去深入探討。以我自己的觀點,比起「文筆」或是「故事的技巧表現」,《神經喚術士》價值在於威廉·吉布森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啟發性、值得其他創作者去拓展的一種世界觀。
不過,我還是必須說,這部小說真的不好讀!
一方面,作者威廉·吉布森在小說內放入了許多艱澀難懂的詞彙,太多奇怪的名詞來形容各式場景、器物或是網際空間裡的景色,很多細節的描述看了好多遍還是讀不懂。
而且,小說的敘事也時不時的會在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之間切換跳躍,甚至今昔穿插、虛實交錯。尤其是每次他們出任務時,凱斯一方面要在現實中作業,一下在網路中進行駭客工作,偶爾還會跳到女主角的意識中看看前線發生什麼事,讀者一個不注意可能就無法跟上了。
台譯版書末,林建光教授的解說中寫到,閱讀本書會有種「失去重力的暈眩感」,林教授有其中肯之處;但對我而言,讀《神經喚術士》,比較像是被過量的資訊給疲勞轟炸、過度的感官刺激,長時間的目眩神迷,導致得讀者容易疲乏、渙散。事實上,這不正好是威廉·吉布森所想像的未來世界嗎?「賽博龐克」世界的本質(這是許多創作者所忽略的),就是「嘈雜」與「混亂」。
作為一部賽博龐克風格的開山鼻祖之一,出了在世界觀設定上讓讀者感到陌生之外,連敘事形式也盡可能地去表達那種破碎、失序與混雜,雖然讓一般讀者為之卻步,卻是不可多得的一種前衛嘗試。(本書寫成於1984年,但如今看來仍然太前衛)
當然,本書難讀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台譯本的翻譯,我覺得並沒有那麼理想的把一些術語及口語表達,轉譯得足以讓讀者理解。我相信他已經努力地翻得好懂了,且成果也還不錯,但就是不夠好。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搭配原文版本或是大陸譯的《神經漫遊者》一起比對閱讀,可能更有助於理解文意。
p.s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賽博龐克」風格還跟「嬉皮」的精神,還有點相通呢!也確實啦,「嬉皮文化」與「賽博龐克」對於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等社會批判,還有那種「頹廢」、「絕望」感,都是殊途同歸的;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也是拿故事中的嬉皮國度「錫安」的快樂祥和,與塔希爾-艾希普家族的邪惡與死亡進行對比,預示著人類未來走向的兩種極端結果。
#宥編導讀 #Neuromancer #WilliamGibson #SprawlTrilogy #SciFi #Cyberpunk #自製封面
延伸閱讀:
【創:光速戰記-一個目眩神迷的世界,一場無趣乏味的旅程】
https://www.facebook.com/…/a.17294567670…/2663490623684767/…
【阿基拉-那頭資本主義怪獸,正失控地膨脹著……】
https://www.facebook.com/…/a.13747545358…/3101911519842673/…
【攻殼機動隊 - 如果連「自我」都是駭客的囊中物】
https://www.facebook.com/…/a.13747545358…/1485408378159670/…
【銀翼殺手2049 – 後現代的破滅】
https://www.facebook.com/…/a.13747545358…/1683404451693394/…
【賭城風情畫】經典台詞
https://www.facebook.com/…/a.16774337022…/3234387439928413/…
賭城風情畫 在 [片單] 荒謬且放蕩不羈的電影 的八卦
33 F 推hedonist: 賭城風情畫: 強尼戴普+班尼西歐·狄奧·托羅 03/27 14:08. 34 F 推eloise0507: 拿破崙炸藥 03/27 14:19. 35 F 推tengsan: 不羈夜 03/27 14:31. ... <看更多>
賭城風情畫 在 [吸嗨雷]賭城風情畫—頭昏腦脹的迷幻之旅- 看板movie 的八卦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英文原片名為:
Fear and loathing in Les Vegas
(賭城的恐懼與厭惡)
跟日本知名樂團同名。
被美國鄉民視為反戰題材中的邪典電影。
改編自美國作家Hunter S. Thumpson的作品
是1960年代時頗著名的美國批判文學。
大致就是批評美國的體制以及帶動反戰情緒
(1960年代越戰正夯,反戰意識也很強烈)
回歸正題,這是電影海報
光看這海報就知道這不會是一部正常的電影
會選這部契機也是在逛Netflix時系統推薦的
大概是因為我太常在Netflix上看老片了。
看了一下演員名單,
有強尼戴普跟班尼西歐·狄奧·托羅,
甚至還有陶比麥奎爾客串。
兩位男主角都是熟識且當時很有名氣的男星
劇情大綱看起來就是部公路電影。
兩位性格男星共演的公路電影,
當然要來看一下。
於是……
嗯?性格男星?
強尼戴普飾演的是一名體育記者,
為播報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Mint 400拉力賽
和班尼迪奧飾演的律師,
帶著一皮箱的迷幻藥及醫用麻醉劑,
一同駕車前往拉斯維加斯工作兼狂歡。
平常帥氣迷人的強尼戴普,
在本片變成禿頭怪叔叔。
是一個只要有迷幻藥一切隨便你的毒蟲記者
除了睡眠時間,其他時候都是在吸嗨的狀態
也因此常常一覺醒來處在令人匪夷所思的情
況或環境裡,還常常有很多不知所云的舉動
而平時冷酷有型的班尼迪奧,
在這裡則變成了癡肥大叔。
他飾演的律師沒有強尼戴普嗑得這麼兇,
比較偏向藥頭的身份,
那一皮箱的藥物都是他提供的。
律師的用藥情形明顯比較節制一點,
即使嗑嗨恢復清醒的時間也比強尼戴普快
許多場景都是強尼驚醒時班尼迪奧早已消失
跟強尼戴普的差別在於他嗑嗨時明顯還有自
覺自己在做什麼,而藥效則讓他的道德界線
變得模糊,因此讓他變得更危險。
片中藥效發作時不但會威脅女服務員,
還差點誘拐未成年離家少女(最後有放人家走
讓兩個人險些陷入無法挽回的局面。
整部片的劇情就基本上就是以下流程:
兩人嗑太多->搞事->驚醒發現一團亂,逃離
現場->抵達另一間飯店繼續嗑
途中也會穿插一些諷刺現代人的小插曲,
讓嗑太多神智不清的主角們去做評論及應對
而反戰理念及諷刺片段我看得很模糊,
因為我還迷失在導演Terry Gilliam營造的迷幻
恍惚的畫面中,
前面角色介紹時有提到,強尼戴普在片中有
80%的時間都是吸茫的狀態,而彷彿為了配
合他的視角,這部片的鏡頭也沒有正常過,
要不就是常常處於這種歪斜的狀態
要不就是像酒醉一樣左搖右晃的,
而導演也特地讓畫面的色彩異常地繽紛,
光線亮到刺眼,讓觀眾更能夠身歷其境在兩
位毒蟲的迷幻世界中。
藥效發作後的世界又更絕了,
畫面充滿了許多實景搭建的詭異場景,
以及明顯不屬於現實世界的奇特生物,
讓我們跟強尼戴普一樣,
被眼前的幻覺所恐懼。
網路上的其他評論有提到,
強尼戴普的角色不停地使用迷幻藥,
其實是一個逃避現實的表現。
當時的美國社會動盪不安,經濟蕭條
現實生活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只好透過使用迷幻藥,逃到屬於自己的迷幻
世界中躲藏。
還有一些心得也有提出很多不一樣的觀點,
不過我當下觀賞時沒有想到那麼多。
畢竟光電影畫面已經夠讓我眼花了。
而這部片值不值得看呢?
導演在畫面營造上確實獨樹一格,
整部片藉由導演的手充滿了荒唐怪誕,
強尼戴普和班尼狄奧也確實在用生命演出,
很多嗑太多發神經失常的舉動,
已經完全不像在演戲而是親身經歷了。
片中也有不少演員客串,
像是陶比,
如果是強尼戴普的腦粉可以看一下,
雖然大概會幻滅,
如果是想了解反戰理念的話可能要考慮
我看了第一遍實在看不出什麼端倪,
而我不想再看第二遍,
因為會讓人看到頭暈的電影還真的不多。
如果是想學習迷幻藥相關知識則非常適合,
片中詳細詮釋了各種罕見的迷幻藥及使用情
形,可謂完美的迷幻藥教材。
不過看看這兩個毒蟲的德性,
我想迷幻藥還是少碰為妙。
https://m.imgur.com/1MpoKfP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71.116.2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33676118.A.9E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