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punk瀑布流中的阿基拉】#電影冷知識by葉郎
電影《Akira 阿基拉》今天滿30歲了!1988年7月16日上映的《阿基拉》開啟了Cyberpunk歷史性的新一頁,但往前追溯Cyberpunk這個類型轟然而生的真正「原爆點」則是1982年:
這一年,英國導演Ridley Scott剛剛完成他命運多舛卻立刻成為經典的電影《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美國科幻小說家William Gibson剛剛開始寫那部破天荒的Cyberpunk經典小說《Neuromancer 神經漫遊者》,日本漫畫家大友克洋剛剛開始在講談社「週刊Young」連載他的漫畫《阿基拉》。...
Continue Readi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Happy Kongn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heck out our new experimental media project on https://kongner.com today. ------------------------------------------------------------------------...
「neuromancer」的推薦目錄:
- 關於neuromancer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 關於neuromancer 在 Facebook
- 關於neuromancer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 關於neuromancer 在 Happy Kongner Youtube
- 關於neuromancer 在 神經漫遊者(1984 小說) | Pinned Time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neuromancer 在 Neuromancer gameplay (PC Game, 1988)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neuromancer 在 Neuromancer - YouTube 的評價
neuromancer 在 Facebook 八卦
【Cyberpunk瀑布流中的阿基拉】#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33年前1988年7月16日上映的《阿基拉》開啟了Cyberpunk歷史性的新一頁,但往前追溯Cyberpunk這個類型轟然而生的真正「原爆點」則是1982年:
這一年,英國導演Ridley Scott剛剛完成他命運多舛卻立刻成為經典的電影《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美國科幻小說家William Gibson剛剛開始寫那部破天荒的Cyberpunk經典小說《Neuromancer 神經漫遊者》,日本漫畫家大友克洋剛剛開始在講談社「週刊Young」連載他的漫畫《阿基拉》。
「基本上所有的電影都是其他電影的副本。」《Ghost in Shell 攻殼機動隊》導演押井守說過。漫畫《阿基拉》、電影《銀翼殺手》、小說《神經漫遊者》之間互為副本的複雜關係更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
▇ Cyberpunk革命的第一槍:《銀翼殺手》
1982年6月在美國首映、7月在日本上映的《銀翼殺手》是1982年這場科幻革命的第一聲槍響。
科幻文學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是:1982年科幻小說家Williams Gibson買了張票去電影院看《銀翼殺手》,開演20分鐘後他就嚇得逃出電影院。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寫了三分之一的小說《神經漫遊者》基本上就建構在幾乎一模一樣的世界觀中,自己的小說出版之後一定會被認定是《銀翼殺手》的副本。
Gibson立刻手刀衝回家裡,先後改寫了十二次,才在兩年後推出這本讓自己得到「Cyberpunk教父」封號的小說處女作。
多年後Gibson和Scott終於有機會碰面聊聊各自的靈感來源,才發現他們的世界觀「撞衫」的真正原因:他們都深愛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筆下的未來世界。
《銀翼殺手》導演Ridley Scott不僅仰慕Moebius,事實上還和Moebius合作過。Scott先前已經延攬Moebius為《異形》擔任美術設計(劇本還是出自於Moebius名作《The Long Tomorrow》同一名劇作家)。本來《銀翼殺手》的美術也會由Moebius操刀,雖然最後因為檔期因素未能付諸實現,但《銀翼殺手》裏頭那些影響電影美學三十年的城市景觀和視覺風格仍然無處不是Moebius的影子。
另外一名大受《銀翼殺手》震撼的是大洋另外一岸的漫畫家大友克洋。電影在日本上映時大友克洋已經開始構思幾個月後要開始連載的《阿基拉》,許多視覺元素的重疊使得幾年後《阿基拉》電影在美國推出時被宣傳為「足以和《銀翼殺手》相提並論的霓虹城市夢魘」。
大友克洋不僅僅因為《銀翼殺手》而間接受到Moebius影響,事實上他早就是Moebius鐵粉,而且還和Moebius成為莫逆之交,一直都想改編Moebius的作品。《阿基拉》漫畫中那些有別日本漫畫傳統的誇張的線條構圖、陰暗的未來城市景觀、寫實的角色設計都深受Moebius的影響。2012年Moebius過世時,大友克洋還文情並茂地發文紀念他,說拜託Moebius先在天上等一會兒,以後天上重聚時哥兒倆再來把酒言歡話家常。
所以《銀翼殺手》或許是1982年Cyberpunk第一聲槍響,但顯然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才是扣板機擊發子彈的那個藏鏡人。
▇ 失控生長的科技力量:《阿基拉》
「漫畫連載的時候我必須用每一期的內容去拓展城市的尺度和深度。但拍電影的時候就可以一次把這些元素結合起來,看起來更真實可信。」大有克洋回憶。《阿基拉》被拍成動畫時裡頭的東京已經比漫畫中更像《銀翼殺手》中的洛杉磯Cyberpunk景象,更多霧霾,更多霓虹燈,更多全像投影廣告的科技元素。
有別於《Star Trek 星際爭霸戰》那種明亮樂觀的科幻電影傳統,《銀翼殺手》和《阿基拉》的共同背景都是陰暗殘破的反烏托邦城市。
《阿基拉》的核彈末日景像尤其令人怵目驚心。
身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過核武攻擊的國家,失控的科技力量一直都是日本動漫的熱門主題。大友克洋正是從他的兩個前輩身上取經: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和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都是在講科技在戰爭中的濫用以及在和平時代的其他用途。「28」這個關鍵字出現在《阿基拉》中不是意外,就像「ATOM」這個關鍵字出現在他另外一個漫畫《Fireball ファイヤーボール》中一樣。
日本一方面在戰爭期間成為核彈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也受到核能發電的助益(然後多年後又因為核電再次成為核能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替日本帶來用不完的現金,連帶使得無論應用科技和城市建築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瘋狂生長。
事實上史上最貴的動畫電影《阿基拉》也是這個幾乎病態的經濟奇蹟副產品,等到大友克洋下一次再為同樣造價高昂的《Steamboy 蒸氣男孩》找投資人時日本經濟已經泡沫化,募資已經是難上加難。
這種失控的生長之下,東京成為全世界最Cyberpunk的城市。
少為人知的小故事是:大友克洋在製作《阿基拉》電影期間邀請了「Cyberpunk教父」William Gibson從美國飛到到東京參觀他的工作室。
比《The Matrix駭客任務》早了15年就寫出虛擬神經網絡戰爭情節的William Gibson其實過著非常低科技的生活,連電腦長什麼樣子都還沒見過。他的高科技小說都是用最低科技的打字機完成的。他後來津津有味地回憶當年在大友克洋的東京辦公室親眼見到人生第一台傳真機透過電話線傳送圖形的不可思議,以及在任天堂公司參觀了最新的個人電腦的驚奇。在Gibson眼中,東京就是Cyberpunk大觀園。
▇ 城市神經網絡的資訊瀑布流:《神經漫遊者》
「現代日本就是一個Cyberpunk之都。日本人不僅深知這個特質,而頗樂在其中。我永遠記得我對澀谷的第一眼,某個年輕的日本記者帶我去那裡,他的臉沐浴在來自數以千計的廣告看板的陽光之中——那些高聳入雲、不斷爬行的廣告資訊流中,他興奮地說:『你看看!你看看!這就是《銀翼殺手》的城市啊~』真的就是,實在太顯而易見了。」Gibson回憶起他受大友克洋邀請前往東京的那個夏天。
他後來稱之為「Cyberpunk之夏」。
Gibson自己的小說《神經漫遊者》的故事開始於一個位於地底下的未來日本城市「千葉市」。「對我來說城市本身就是最具典型的科技。你要有足夠的物資和科技才能興建並維持一個城市,只有這時候我們才夠格稱為一個值得注意的物種,因為這時候我們的文化才真正變得多元化。」
《銀翼殺手》中2019年的洛杉磯是以東京、香港這些1970~1980年代正在爆炸性瘋狂生長的人造巨獸當成樣板。
《阿基拉》中2019年的新東京則來自大友克洋在1960~1970年代在東京街頭所見所聞。高中畢業就來到東京的大友克洋親眼見證了1964東京奧運過後東京經歷的激烈轉變,於是將學生示威、飆車族、政治運動、幫派份子、無家可歸的青少年以及另外一次誤打誤撞猜中的東京奧運放進2019新東京裡頭。詭異的是類似的事情其實也發生在2008年奧運前後的北京,如今輪到北京也成為一個病態生長的Cyberpunk之都。
這些新舊並陳、雜亂生長、社會緊張無所不在的城市孕育了1982年的《阿基拉》、《銀翼殺手》和《神經漫遊者》(雖然後者還要改寫12次才在兩年後出生),構成Cyberpunk 1.0的世界觀基礎。
好萊塢主流還要花十幾年時間消化、繼承這三個超前時代的作品中的世界觀,以及環境崩潰、身體改造、意識潛流、人類進化、人工智慧、托拉斯極權等等Cyberpunk議題,才終於產出好了萊塢自己的「副本」:Cyberpunk 2.0電影風潮的另一聲槍響——《駭客任務》。
---------------------------------------------------
《阿基拉4K》線上看:https://pse.is/3bd6gm
myVideo 影音隨看另外還收錄了今敏、宮崎駿、新海誠等經典作品。
立即加入會員:https://pse.is/3afttw
neuromancer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八卦
#葉郎電影徵信社
【從神經喚術士到銀翼殺手:隱身在Cyberpunk大霹靂中的香港】
為Cyberpunk經典電影《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設計2019年未來景觀的知名工業設計師Syd Mead趕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過世,連同11月過世的美術設計Lawrence Paull以及7月過世的男演員Rutger Hauer都先後登出了2019年。這一切似乎急著想提醒我們:2019已經成為歷史,而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終於超越了《銀翼殺手》的科幻時間線。
不過《銀翼殺手》當年在香港(和台灣)上映時用的片名其實叫做《2020年》,也就是說2020年的我們到底跳出這條Cyberpunk時間線了沒,恐怕還不能太早下定論。
去年8月,我們還沒追上《銀翼殺手》時間線的時候,Twitter上某個用戶張貼了一段影片,內容是關於香港街頭的反送中抗爭者如何運用雷射來干擾監視器的人臉辨識軟體。發文者標註了Cyberpunk之父、《Neuromancer 神經喚術士(另譯:神經漫遊者)》小說作者William Gibson的Twitter帳號,問他說:「請問這算是一種Cyberpunk嗎?」
沈迷社交軟體(不意外)的71歲小說家本人火速在Twitter上回覆了該問題:「如果這不算Cyberpunk,什麼才算?」
從Cyberpunk這個科幻文學類型開天闢地以來,經常在各種小說(如《神經喚術士》)、電影(如《銀翼殺手》)和動漫(如《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中假扮其他科幻城市的香港,過去一年似乎卡在一個現實與幻想之間的混沌地帶。換個佛家術語,我們可能正處在一種中陰身的微妙狀態。
著名科技雜誌《Wired 連線》1993年剛剛創刊沒多久時邀請William Gibson寫了一篇新加坡遊記,沒有料到該文隨後引發軒然大波:
「新加坡完全一絲不苟。你可以想像它就好像是用膠囊包住一個亞洲版的蘇黎世,並且把它放在馬來西亞的腳邊那樣;膠囊中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宇宙,裡頭的每一個人就好像活在類似迪士尼樂園之類的地方。只不過是個有死刑的迪士尼樂園。」他在文章中如此形容乾淨得令人害怕的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對這篇專欄大為光火,不僅指名批評作者,隨後還查禁了《連線》雜誌。
新加坡對Gibson來說乾淨得不像是真實世界(他另一次將新加坡樟宜機場比喻成一種不真實的VR體驗)。真正的城市總是建立在新舊並陳的混亂秩序之中,比如LV旗艦店與庶民小吃攤緊鄰的香港。
為什麼Ridley Scott《銀翼殺手》中的未來洛杉磯長得更像香港的九龍城寨?為什麼押井守《攻殼機動隊》中的某未來日本城市其實在香港取景?為什麼William Gobson《神經喚術士》中的未來日本城市千葉城在書封上的形象卻是香港的街景?
因為地球上沒有第二個城市更符合Cyberpunk的命題。狹窄的土地上塞滿來自四面八方的七百多萬人。在21世界中國其他城市開始瘋狂蓋高樓之前,香港的城市景觀早就填滿了絕無僅有的高樓林立的驚人畫面。
William Gibson主張城市和網路一樣是一種科技,也是人類之所以有別其他生物的關鍵,他說:「對我來說網路就像城市一樣,是人類生存所在的必需」。《無間道》、《銀翼殺手》和《The Matrix 駭客任務》等等電影的經典場景都發生在屋頂,不是一件巧合。垂直城市本身就是一種「虛擬」,在沒有土地的地方讓你產生一種住在土地上的錯覺,而人跟人真正可以交流互動的地方不再是真實土地,而是虛擬出來的天台。香港的大樓就是一種Cyberspace,一種「數十億使用者所想像的共同意識、所體驗的日常生活」。
至於大樓跟大樓之間的夾縫,則被瘋狂資本主義的貪婪代言人——廣告看板給全面攻佔。
《銀翼殺手》滿天摩天大樓和廣告看板的場景,能參考的真實城市除了香港之外所剩無幾(東京冒出張牙舞爪的摩天大樓的年代還要再晚幾年)。《攻殼機動隊》的美術設計竹內敦志也說廣告資訊氾濫是他們選中香港成為故事背景的原因。
於是滿天資訊瀑布流的畫面讓我們再度回到《神經喚術士》那句經典的開場白:
「港口上方的天空是電視收播頻道的顏色。」
下文還有Edward Snowden回憶錄和另外一本Cyberpunk經典《潰雪》中的香港,還有石井聰互沒能拍成的九龍城寨科幻電影......全文刊載於付費訂閱媒體端傳媒,請賞文字工一口飯吃。全文由此去:
http://bit.ly/37tlY5C
neuromancer 在 Happy Kongner Youtube 的評價
Check out our new experimental media project on https://kongner.com today.
------------------------------------------------------------------------------------------------------------------------------------------
⇀HappyKongner 香油錢錢箱在此:https://streamlabs.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Payme Link (Only for Phone):https://qr.payme.hsbc.com.hk/2/GDM5B4TbjP7ZL66jN4Awve
⇀HappyKongn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kongner/
⇀米迦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icahcheng/
(Kongner有關道尼嘅「三不一沒有」原則:不主動要求;不鼓勵追求;不抗拒收受;弟兄姊妹沒有必要道尼的理由,所以大家隨緣樂助,切記係唔收八達通,多謝大家支持)
----------------------------------------------------------------------------------------------------------------
資料來源:
Hassler, D. H.,& Wilcox, C (2008) New Boundaries in Political Science Fic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Hassler, D. H.,& Wilcox, C (2011), Political Science Fic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Murphy, G. J.,& Vint, S (2012) Beyond Cyberpunk: New Crit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Harari, Y. N. (2018)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Harper Perennial
McFarlane, A.,& Schmeink, L.,& Murphy, G (2019),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Cyberpunk Culture, Routledge
Zuboff, S (2020),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PublicAffairs
----------------------------------------------------------------------------------------------------------------
如果對於呢條片有咩意見,請多多指教。
我哋會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如果你哋睇完之後鍾意嘅話,我哋希望你可以同多啲人分享!
我哋嘅圖片同影片大多都係網上搜尋到嘅資源。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哋。
All videos on this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riticism, research, scholarship, teaching, comment, and news reporting.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
#Cyberpunk #數碼龐克 #Cyberpunk2077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1quN51pSJ0/hqdefault.jpg)
neuromancer 在 神經漫遊者(1984 小說) | Pinned Time - Pinterest 的八卦
Mar 21, 2018 - Neuromancer (1984 Novel) | 神經漫遊者(1984 小說) | Pinned Time: 20150330 (Taipei Tim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