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能源政策專輯:日本能源政策
許多人談到台灣最近為什麼空氣突然出現了大量的霧霾,答案可能分成兩個,在台中的人說是台中火力發電廠,台北有些人會說是林口火力發電廠,高雄的人說我們的天空一直如此:但有一大部分的人說,這都是中國大陸飄來的境外空汙,後者的說法,應該是某一個特定政黨,長期的私下宣傳,或者是公開的引導。
事實是什麼? 「文茜的世界周報」不評論台灣內部的政治問題,但是我們想給大家一個國際能源的常識。
首先林口發電廠,從2016年的10月第一座落成,接著到了2017年年底第二座落成,現在還在興建的第三座林口發電廠,被台灣的行政長官稱之為,”乾淨的煤”的主要的火力發電廠,就在這𥚃,是燒煤炭的。
林口發電廠設備從日本進口,當時我們的駐日代表,也包括我們的經濟部帶了一堆媒體,媒體到了當地採訪並沒有做太多的功課,甚至沒有上這一家叫「J POWER」的公司官方網站,就跟著政府宣傳,變成政府宣傳的工具樣板,然後直接回來告訴大家說,煤炭可以是清潔的能源。
目前為止在福島核能電廠發生事故之後,日本並沒有大幅增加煤炭比例,的確在311宮城海嘯之後,增加了45座的火力發電廠,但是這些火力發電廠中,有一些是煤炭,有一些是天然氣,但是仍然希望未來是以第三代的核能電廠,火力電廠希望以天然氣為主。
最近煤炭發電廠,開始變成選項之一,很大的原因就是,天然氣形成了日本的貿易逆差,因為天然氣的價格太高了,在這個情況之下,煤炭發電廠就變成很重要。
日本煤炭發電廠還希望能夠把它的煤炭發電廠技術對外輸出,而輸出的地點目前主要在台灣。
事實上,擁有這種所謂的高效率的煤炭發電廠技術日本不是唯一,中國大陸在上海的外高橋,也是這樣高效煤炭發電廠。在德東地區,德國梅克爾總理被罵得很慘,批評她增加了德國的汙染8%,因為增加了煤炭發電廠,他們所使用的火力煤炭發電廠,也是這樣的一個高效率的煤炭發電廠。
高效率煤炭發電廠,在日本公司官網明白指出它的主要技術是提高發電效率,官網只表明會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概最多25%,它可以去硫 ,可以去硝,但它不敢宣稱可以清潔、去污染、去霧霾。請大家看「文茜的世界周報」,為大家所報導日本這個大名鼎鼎被台灣稱為「清潔發電」的橫濱煤炭發電廠。
{內文}
日本一共有54座核電廠和人口只有日本的一半,而面積為日本兩倍的法國不相上下,曾被原子彈重創的日本,也是全世界核電廠密度最高的國家,佔能源總比例的的30%。
讓許多國家聞核變色的車諾比核災,並沒有影響到日本。80年代的景氣大好和股市長紅,日本沒有理由停止發展核能。
回顧2011年之前,日本也發生過多起中小型事故,但是並未引發重要的反核運動。
2011年的核災前夕,日本勉強只有0.5%的再生能源,日本的能源藍圖裡,根本沒有再生能源。
(經濟學人雜誌 亞洲資深特派員/Dominic Ziegler)
從短期來說,就只能進口更多的化石燃料,這當然一方面會影響日本預定的減碳目標,一方面會影響日本的貿易平衡
因為距離和庫存的問題,日本所要支付的天然氣價格,都遠遠超過英美和歐洲,在80年代最有錢的時候,都沒有放棄廉價核電的日本,面對福島核災和金融海嘯的雙重打擊,在關掉所有核電廠之後,自然轉向以天然氣發電,以將近50%的進口天然氣取代核電,成為日本不可承受之重,徹底拖垮了日本的貿易平衡。
(新聞旁白)
日本政府宣布將要加速興建45座煤炭的火力發電廠
這是安倍政府在去年三月公布的日本能源白皮書,預計在2030年達到煤炭 天然氣 再生能源 核能,各佔四分之一的比例,力求降低停核之後天然氣的高比例
,以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煤炭的比例並未受核災影響而提高,這也類似台灣90年代,對能源分散風險 降低成本的比例規劃。
這正是大名鼎鼎的橫濱磯子煤炭火力發電廠
(磯子煤炭火力發電廠廠長/Hiroshi Sasatsu)
蒸汽的最高溫可達620度,(攝氏620度),是的,這將近是舊式電廠運轉溫度的兩倍,稱為超超臨界技術,極為有效去除污染源,包括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碳量較全球平均值低25%,但是還是高於天然氣發電,和零碳排的核能發電和再生能源
攝氏620度的加倍高溫,無疑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
(David Speers)
一座像這樣的發電廠建築費用,比一般火力發電廠要高出40%
以高出40%的建廠費用高溫耗費更多的能源,只能減碳17%-25%,比起投資再生能源的零碳排,這難道不是捨本逐末?「完全民營化,沒有任何政府的財政支援」,日本電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J POWER) 北村董事長的這句話,要放進2017年的能源白皮書,才能完整解讀。
(影片旁白)
我們正向台灣引進超超臨界(USC )火力發電,我們的USC電廠將能源效率提高到全球最高水準,這個技術讓煤炭更有效益透過成本效益的運作,解決了長期以來火力發電廠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這是日本首相官網的宣傳影片,台灣成了日本外銷煤炭發電的樣板,但是從頭到尾,日本政府沒有說「乾淨的煤」,更不敢提 「無碳的煤」。
(Sierra Club 國際氣候與能源資深代表/Nicole Ghio)
因為他們可以說用的是「乾淨的煤」(Clean Coal )的技術,但是並沒有「乾淨的煤」(Clean Coal )的技術的定義,所以你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用了可以提供的最好的技術
唯一日本製造”乾淨的煤”,是藏在宮崎駿的神隱少女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7DyuaUhEM
負排放技術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 你是否覺得家鄉的空氣改變了,突然出現的霧霾,政府的解釋是境外汙染,意指中國大陸,但是大陸的汙染近年來其實是逐步改善,如果影響北部地區、中部地區應該以前比現在嚴重。我們突然改變的空氣汙染,一大原因,肇因於新建或再增加的火力發電廠組機,以北部為例,光是林口電廠就有兩座機組,而且即將興建第三座煤炭火力機組! 政府告訴我們,這三座電廠的技術,皆來自於日本橫濱一個叫J Power磯子發電廠,使用的是所謂”乾淨的煤”,甚至某著名財經雜誌稱許其為:無碳的排放! 世界上真的有乾淨的煤嗎? 根據我們從橫濱磯子發電廠官方網站找到的資料顯示,它其實只能減少25%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二氧化碳及污染仍然比天然氣高。而所謂的乾淨,只是把煤中的硫去掉,無法去除碳,磯子發電系統主要的技術功能是燃燒至620度,提高發電效率至200%。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煤炭火力發電廠,可以做到低污染,日本向台灣推銷的"高污染"火力發電到底是什麼,為大家報導真相 】
春城無處不飛花,日本最美的三月,也曾經是最可怕的三月
一夕之間,311成為全世界的反核代號,福島淪為輻射棄島,但是在這一天之前,日本對核能的信賴,不下於他們對櫻花的崇拜
長崎和廣島之後還不到10年,1954年,日本就以2.3億日元,開發核能計劃,從1966年到2011年福島核災前夕,日本一共有54座核電廠,和人口只有日本的一半,而面積為日本兩倍的法國不相上下,曾被原子彈重創的日本,也是全世界核電廠密度最高的國家,佔能源總比例的30%
「我認為日本在戰後驅除了,廣島和長崎原子彈轟炸的鬼魂之後,對核能以福音看待,核能發電成了日本現代化的縮影」
超過90%能源仰賴進口的日本,在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全力發展核能,廉價的核電和能源自主,是日本躍升為80年代經濟大國的任督二脈
「當(1986)車諾比核災發生後,日本人覺得蘇聯的核能技術是失敗的,他們認為日本的技術,不能和釀成車諾比核災的原因相提並論,認為日本精於安全管理, 這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塑造的輿論氛圍」
讓許多國家聞核變色的車諾比核災,並沒有影響到日本,80年代的景氣大好,和股市長紅,日本沒有理由停止發展核能
「最重要的是,很明顯的,越來越明顯,核能工業和大型企業還有政府的監管機構是一起暗渡陳倉的」
回顧2011年之前,日本也發生過多起中小型事故,但是並未引發重要的反核運動
「因為地方社區對綁在一起的核電營運者,核能監督機關和政府部門失去信任, 我只能解釋說在習慣上,很多這些核電廠是設在反對勢力被極小化的地區,通常是相當窮困和偏遠的鄉下,而通常這些地區對核能電廠的支持,是可以被收買的, 而且對於錢的操作相當寬鬆」
如果車諾比核災都沒有引起注意,那麼本土的意外當然只能,已讀不回
「(2012卡達COP18) 才開幕就註定失敗,今年年底京都氣候議定書的期限就要終止,但經濟危機讓任何協議都可能是空談,俄羅斯,日本和加拿大,已經表態不會再接受任何減碳要求」
1997年,日本以地主國身分,簽署了京都氣候議定書,承諾在2012之前達成減碳5%,核災之前努力的方向,是把核能比例在2017年提高到40%,2030年,提高至50%
「日本有幾乎1/3的電力來自核電 請問它如何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處理這麼多電力不足的問題」
「這並不表示日本(的核能發電)就此嘎然而止,這只是表示(核災)之後的第二個夏天裡,日本面臨著限制,自動自發的用電限制」
長遠來說,計畫中的再生能源將佔有比較大的比例,但是這要視所需要到位的時間而定
2011年的核災前夕,日本勉強只有0.5%的再生能源,日本的能源藍圖裡,根本沒有再生能源
「從短期來說,就只能進口更多的石化燃料,這當然一方面會影響日本預定的減碳目標,一方面會影響日本的貿易平衡」
因為距離和庫存的問題,日本所要支付的天然氣價格,都遠遠超過英美和歐洲,在80年代最有錢的時候,都沒有放棄廉價核電的日本,面對福島核災和金融海嘯的雙重打擊,在關掉所有核電廠之後,自然轉向以天然氣發電,以將近50%的進口天然氣取代核電,成為日本不可承受之重,徹底拖垮了日本的貿易平衡
「日本政府宣布將要加速興建45座煤炭的火力發電廠」
這是安倍政府在去年三月公布的,日本能源白皮書,預計在2030年達到煤炭,天然氣,再生能源,核能,各佔四分之一的比例,力求降低停核之後天然氣的高比例,以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煤炭的比例並未受核災影響而提高,這也類似台灣90年代,對能源分散風險,降低成本的比例規劃
福島核災之後,日本企圖轉向太陽能和風能,但是發現過於昂貴和不可靠,於是日本改為轉向煤炭,他們認為比較可靠
不同於川普對氣候變遷的懷疑,和以重新開採煤礦來爭取選票,京都議定書地主國的日本,維持煤炭的比例不變,在減碳承諾上無法自圓其說,只能強調技術上的突破
這正是大名鼎鼎的,橫濱磯子煤炭火力發電廠
「蒸汽的最高溫可達620度,攝氏620度,(是的),這將近是舊式電廠運轉溫度的兩倍,稱為超超臨界技術,極為有效去除污染源,包括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碳量較全球平均值低25%,但還是高於天然氣發電,和零碳排的核能發電和再生能源」
攝氏620度的加倍高溫,無疑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
「一座像這樣的發電廠建築費用,比一般火力發電廠要高出40%」
以高出40%的建廠費用,高溫耗費更多的能源,只能減碳17%-25%,比起投資再生能源的零碳排,這難道不是捨本逐末?
「完全民營化,沒有任何政府的財政支援」,日本電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J POWER) 北村董事長的這句話,要放進2017年的能源白皮書,才能完整解讀
日本電力市場自由化的目的,確實是像所有致力於能源轉型的國家一樣,通過新的競爭者來促進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由於放鬆管制的第三階段還沒有啟動,電力公司失去了電力市場的獨占權,但還是保有各自管理區域電網的主導地位,以外銷煤炭發電的技術賺錢,遠比研發需要長期投資才能回收的再生能源,更容易獲得日本銀行的支持
「我們正向台灣引進超超臨界(USC )火力發電,我們的USC電廠將能源效率提高到全球最高水準,這個技術讓煤炭更有效益,透過成本效益的運作,解決了長期以來火力發電廠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這是日本首相官網的宣傳影片,台灣成了日本外銷煤炭發電的樣板,但是從頭到尾,日本政府沒有說「乾淨的煤」,更不敢提 「無碳的煤」
「因為他們可以說用的是「乾淨的煤」(Clean Coal )的技術,但是並沒有「乾淨的煤」(Clean Coal )的技術定義,所以你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用了可以提供的最好的技術」
唯一日本製造「乾淨的煤」,是藏在宮崎駿的神隱少女裡
沒有人可以批評日本,在災難重生之後的任何選擇,這是屬於日本的美麗與哀愁,我們不是福島,我們是台灣寶島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負排放技術定義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八卦
#外送平台是創新還是亂象?
#從都市規劃談新消費型態的衝擊
近期,外送平台Uber Eats與Food Panda屢屢發生外送員交通事故,也促使勞動部進行專案勞檢,認定兩家食物平台為「假承攬、真僱傭」,再次引發「新創/彈性」vs「納管/勞權」的辯論。作為立委競選人,我非常了解類似的狀況,會不斷的出現在變化快速的社會中,一方面要「鬆綁現有法令,鼓勵創新」,但另一方面卻得「補上法律漏洞,有效管理」,這兩種看似矛盾的作法,卻都是立委的職責。
大部分的討論都集中在工作型態與勞動權益上,但我今天希望提出的,是外送平台對我們整個城市環境的衝擊。
台灣有8成人口集中於都市,而根據調查,台灣13—64歲民眾,近七成為三餐外食人口,也是以都會比率為高。也就是說,外食消費的改變所帶來的商機非常大!目前單就Uber Eats與Food Panda兩家業者來說,已在國內十個以上城市提供服務,擁有5萬名以上外送員,各位一定會發現,這些外送員改變了午晚餐尖峰時段街頭的面貌。
到底我們的城市面對這種改變,會受到什麼影響? 而城市的環境,適合這樣的外送生態嗎? 以下我們就分為幾點來討論。
#經濟型態
外送平台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就是以「物流」取代「人流」,把消費者上門用餐或外帶這件事,用外送取代。對傳統外送的影響,則是整合了眾多資訊,並把過去店家需要自己經營的外送服務切割出來,變成「勞務委託合約」的外包模式,把效率催高,達到專業分工目的。
外送平台在經濟學上的正面效應,就是減少供需之間的資訊隔閡,降低媒合成本,提升市場效率。商家不用再尋找金店面、不用費勁心思宣傳,只要登錄就會出現在外送平台App上,減少了很多把錢丟到水裡的無效廣告。
然而,外送平台的盈利,並不全來自創新,其中有許多來自「規避固定成本」。例如大家都知道,定義為「承攬關係」的外送平台,勞工規範限制較少,這單純就反映2000年以來新自由主義浪潮下「外包經濟」興起,「非正規雇用」增加,所節省的成本,並非來自技術進步成果。另外,透過獎勵機制,外送平台鼓勵外送員多接單,驅使外送員利用超速、違停等方式增加效率,增加風險,但這些「#外部成本」變成社會與外送員本身吸收,消費者在享受這些好處時,必須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一切我們正共同承擔。
#商圈變化
當「物流」取代「人流」時,人潮不再流向街邊餐廳、傳統商圈甚至夜市,而是窩在家裡等外送。這樣的情形,自然會造成街邊店面競爭力下降,傳統商圈衰弱。如果要走出不同的路,那只能提升「用餐體驗」,或是更緊密的和網路平台結合,增加「網路業績」。
然而,一來這兩者對於大多數店家而言是互斥的,二來也只有具較多資本的業者能投資餐點以外的消費體驗(裝潢、服務等),最後大型餐廳或連鎖商家,較能透過長期分析外送數據、優化餐點組合、或加強投資平台上廣告來吸引消費者。
近期,家樂福、全家已陸續和外送平台展開合作,擴大可外送的品項。對於一個「物流」為上的經營體系來說,本身就擁有完整採購鍊、倉庫、到中央廚房「物流」體系的大型財團,顯然更具競爭力。因此除了街邊餐飲商圈衰弱外,更可預見的是獨立小店連網路都賣輸連鎖集團的「大者恆大」狀況。
網購的興起,已經對傳統商圈、傳統百貨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唯有強調差異化、體驗化的新型態購物中心得以繼續壯大。然而,這些購物中心業績也有更高的比重來自餐飲,在外送餐飲平台市佔率也提升後,對於城市零售業的衝擊,可能會是更全面的! 也會讓商圈更不容易匯集人潮。若是政府只懂得「增加停車位」、「商圈營造(換招牌辦活動)」來振興商圈,過去榮景是不可能回來的!
#交通衝擊
台灣的店家設計、公司設計,幾乎都沒有考慮過外送取件送件的空間,因此我們會看到大批機車在商家前等候取餐、在學校前等候送餐的奇景,這是因為我們的城市長久以來,都沒有規劃良好「物流」介面的結果。
另外,外送的即時「物流」,也和傳統可在離峰時段運輸的物流不同,常擠在尖峰一同出現,無法透過運輸管理分散運能,將進一步惡化交通,造成壅塞。而台灣的道路事故死亡率本來就達到先進國家如日本的4~5倍之多,當然外送事故率自然也會高,這是在一個已經很爛的交通體系上,集中增加更多的負擔,必然出現的結果。
如果我們要管理,就一定得讓商家、外送平台與外送員、消費者都共同承受這些外部成本,這也會消弭目前外送的強大競爭力。然而,強化道安並非針對外送業,而是都市進步與安全,不得不做的結構改革,在這期間,也一定會更嚴格地影響外送的效率,但難道我們值得為了這些便利,而不去改革,不去繼續強化道安嗎?
我要強調,現有的台灣交通環境,光是你出現在街上,都承受著過度的高風險,這不是透過「外送員納保」就能解決的,長遠來看,我們還是要透過制度改革、道路安全設計、運具使用習慣改變,去提升交通的安全。短期來看,業者或學校、機關,設置停等空間,納入都審設計規範,都需要檢討。
#城市規劃
面對人口擁擠、缺乏規劃、交通危險、污染與碳排放嚴峻的台灣城市環境,我一向主張,透過大眾運輸導向開發(TOD),來提升運輸效率、抑制私有運具數量、減緩都市蔓延、提升舊市區繁榮與活力。隨著運輸節點建構適合人步行、停留、活動的複合機能街區是TOD重要精神之一,這樣的發展,也有助於街邊商業、餐飲業的發展,以及整體城市的活力。 舉例而言,美國市中心餐廳密度最高的城市前兩名分別是紐約、波特蘭,都是致力於建立市中心大眾運輸服務的城市,這並非偶然。
外送平台的普及,一方面創造了新興商機,但另一方面也取代了餐飲業部分的服務工作,促使就業人口流向非正規雇用(你看到的案例有許多高薪,但長期比較研究告訴我們非正規雇用比率與薪資成反比)。 背後更巨大的改變,是改變我們的用餐習慣,促使商圈衰退,卻增加城市交通網的壓力。
我不認為我們該刻意去禁止、限制新的營業模式,反倒應該鼓勵創新產生。但對於新興營業模式造成的「外部性」,我們就一定要加以管理,同時我們也必須積極調整城市基礎建設,容納「物流型態改變」造成的衝擊,也鼓勵各方也提出「重振人流」,強化城市間人與人互動的創意。要和外送平台競爭合作的不只傳統餐飲業,更是城市規劃者的舊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