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仔的意義
自2004年剛升上大學跟同房在深水埗第一次食譚仔,大大話話都食左十幾年,後來有段短時間去了美國讀書,每天惦記的食物其中之一就是譚仔米線。
早兩日見到「譚仔國際」(個名幾型)入表申請上市,令人有點莫名的感觸,畢竟作為我這一代的80後香港仔,譚仔除了是一碗米線,更是載有舊時香港美好的回憶。
譚仔可說是將雲南米線與川式麻辣風味融合的始祖。它在香港之所以能夠贏到開巷,原因是其精準而恰到好處的定位。
2003年沙士後的香港,經濟、樓市與股市重拾升軌,亦是80後一輩剛畢業踏入職場、開始產生消費力的時間。剛脫離學生身份的80後,正在適應踏入職場後的轉變,面對工作上的壓力之餘,他們每人有限的消費力正在萌芽和增長。
80後是懂得享受和消費的一群,亦較願意外出用餐,他們普遍傾向在用餐時離開為他們日常帶來壓力的工作地方。只要有能力,他們會較願意作出消費,因此他們的消費水平完全視乎他們的消費力曲線而定。
他們,或者說我們,在這個年代的消費組合(外出用餐),按每星期而言,大概是五日低消費加兩日高消費。
在當時的市場,陪伴著我們80後成長的,除了譚仔的「低消費類別」,與之同期就有走高端路線的日式拉麵系列,當時冒起的有豚王、一風堂和及後的一蘭拉麵等,以及市場數以百計非連鎖的日式拉麵店,主要針對的消費群亦為80-90後一群,競爭十分激烈。而在「低消費類別」的就只有譚仔在米線界一家獨大。
米線與拉麵,針對的主要消費群都是本地的80-90後,前者走「低消費類別」,後者走「高消費類別」。一碗拉麵售價大約等於一碗米線的2.5倍,很多人都會認為做高消費線的日本拉麵較好賺,其實不然。根據譚仔國際的公開資料,其毛利率約73%,而根據賞之味(豚王母公司)的年報顯示,其毛利率也僅約76%,兩者其實差不多。而關鍵是,譚仔的翻檯率就比拉麵店高得多。
儘管拉麵比米線的售價高,但根據以上的消費模式理論,一星期五天低消費加兩天高消費,譚仔的消費人數理論上比拉麵應該高出1.5倍,這樣就已抵銷了價格上的差距,因此譚仔能開到過百間鋪,繼而是規模效應和中央廚房管理的優勢。而且不要忘記,米線市場是譚仔一家獨大,拉麵市場競爭激烈,且抗周期能力較低,亦即是風險較高。
2010年前與後的十多個年頭裡,是一個「財富大挪移」的大時代,創富條件出現劇變,「資產創富」比「勞力+儲蓄」的效率可謂有1:99的分別。80後最能夠,亦是最先體會這個分別 - 貧富差距的急速拉開。當市場都在爭「高消費」市場的一杯羹,日本拉麵店定位越來越高端,譚仔在定位方面就完完全全填補了當時市場的空白。
作為「窮人恩物」的譚仔米線成為了失落中的80後唯一仍然充滿著「選擇」的地方。譚仔最大的特色就是選擇多,這對正在被邊緣化、在社會選擇不多的一眾80後而言,使我們感受到在這個地方仍然充滿選擇,湯底有6種,辣度有10種,連小食都有一系列的選擇,最重要是點任何選擇都無須看餐牌上的價錢,這種從容落order的感覺,可以說是一種情緒上的宣洩。
叫一碗拉麵,你可能不會再叫小食,但你去譚仔叫一碗米線,叫完仍然會有budget叫多個土匪雞翼、尖椒皮蛋,又或是蒜泥白肉,其實最後埋單價錢可能差不多,但所獲得的滿足感就比較高。
蒲踏入譚仔開始,就充滿著選擇,在壓抑的社會下像是重新有了自己的人生。然後,比自己社會地位更輕的「譚仔阿姐」殷勤接待,一定覆單的阿姐一句「勿演懶肉麻勒山小」,聽到「譚仔阿姐」帶鄉音的廣東話才覺得自己在吃譚仔。
作為努力奮鬥中又帶點氣餒的80後,眼見剛來港的新移民阿姐們,無攞綜緩,憑一對手努力工作,就算不懂廣東話都仍然堅持用半鹹淡的廣東話去表達,這除了是一種對本地文化的尊重,更是對我們的一種激勵。因此,譚仔可以說是中港融合做得最成功的一個地方。懂譚仔的,就會明白它不只是一碗米線,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意義。
漸漸地,譚仔已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沒有了它就像缺少了些甚麼。譚仔絕對不是fine dining能夠取代的,正如志魂omakase的一件大拖不能取代一塊「線黎敗肉」;一支82年Romanee Conti不能取代一杯「凍鏈茶小田」,彷彿就像在不一樣的維度上。
今天,譚仔申請上市,作為80後的我,這次不談投資,不講價值投資理論,必定抽它一手,作為一種回憶和意義的保存。
Starman投資世界(Blog)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1/04/blog-post_17.html?m=1
#你地鐘意食咩辣?
#譚仔上市
譚仔辣度表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八卦
印度鬼椒
文:薯伯伯
我去譚仔吃米線時,通常選擇特辣,不過跟阿姐點菜,總要說上數次。我說:「要特辣。」阿姐問:「要大勒嗎?」我說不是,而是要「特辣」,「特辣、大勒、特辣、大勒」這樣重複數次,阿姐才聽得明白。
有些朋友見我吃特辣,便會問我是否因為長居西藏,才會如此嗜辣。其實我是從小到大都喜歡辣,當然小時候的忍耐程度較低,但口味還是偏辣。母親本身不嗜辣,見我和哥都喜歡辣,也許怕吃太多會傷胃,有次便騙我們說:「聽說吃辣的人,不孝順啊。」弄得我們有段時間吃辣時,心裡都想難道自己不夠孝順(注)?
不過長大以後,還是很喜歡吃辣,而且越吃越辣。記得十多年前,銅鑼灣有家叫別府地獄拉麵,每次前往,總會點四至八椒的辣度,還有早期的寧記麻辣火鍋,有時甚至吃到打包回家。以當年香港市面的普遍情況,這兩家店算是很辣。不過兩店後來開了不少分店,口味嚴重「大眾化」,就沒有再去。
雖然圍繞譚仔或三哥譚仔的話題很多,但我自己較喜歡的辣味米線店,是在灣仔馬師道的巴蜀軒,進店的時候好像唸咒一樣,跟老闆說:「雞扒麻辣四川粉大辣加凍檸茶走甜」,麻辣得來略帶甜酸,似乎也不是正宗川味,勝在不油,店裡的川人卻也不少,我每次去吃,連湯都喝下去。
有次跟《明周》做訪問,記者問我去旅行時,最懷念甚麼食物。我最掛念的其實不是典型的香港美食,而是辣味川味麻辣味,就是辣的湯麵,辣的火鍋等等,當時還特意跑去長沙灣的二姐麻辣火鍋店做訪問,老闆讓我們參觀廚房,介紹如何製作麻辣火鍋,訪問過程極為開心。
旅行期間,對辣味的需求,在東南亞比較易找到共鳴,但一出了這個範圍,很多所謂辣味,其實對我來說都根本談不上是辣。記得有年去澳洲,發覺當地的食物,大都不辣,嘴巴難免感到特別納悶。於是我在超市買了一包辣椒粉,乾脆帶到餐廳,直接灑在食物上。剛開始是只灑一點點來測試辣度,發覺根本就沒有任何辣味,多放一點,放了三分之一包,食物看起來都像赤紅的提拉米蘇,才感到一丁點的辣味。
我回香港後,覺得與其每次吃飯都不知某餐廳或該國度有否提供辣菜,倒不如自己買些辣椒粉旁身,遇上同桌的人不嗜辣,我也可以自行加辣。我的行裝比較細小,帶的辣椒粉,也有些基本要求:
1. 體積要小,辣度要高,灑一點就能提升辣度。
2. 供貨及購買容易。
3. 乾身粉末狀,方便攜帶。
最後我選擇了印度鬼椒(Bhut Jolokia),從美國亞馬遜或淘寶都能買到。這種鬼椒,名字雖然叫印度,但有不同產地,我自己常買的那款其實是產於雲南。每次去旅行時,我會用較硬身的小瓶放一至兩瓶辣椒粉,隨身攜帶,是我日常的裝備(EDC,Everyday Carry)。印度鬼椒有股微微清香,但重要的是,本身沒別的調味,純粹提升辣度,而不會影響原來飯菜的味道。
在旅行途中,如果要帶印度鬼椒,有以下注意事項:
1. 最好放在較硬身的扭蓋膠樽內,避免要揭蓋或軟身的膠樽,否則易漏粉。我目前選用的,是無印良品的 30 毫升鋁蓋 PET 膠樽。
2. 我過了很多次機場安檢,暫時未遇過任何問題,但有些國家(例如尼泊爾)嚴禁攜帶胡椒上飛機,不太確定對辣椒粉會否也有特殊規定,總之上飛機前把辣粉放好。
3. 坐飛機時,低氣壓及乾燥的空氣會減低味蕾的敏感程度,尤其對甜鹹味覺更為明顯。我自己的感覺,是連對辣的接受能力也有改變。如果把印度鬼椒灑在飛機餐上吃,灑較大量的辣椒粉才能達至地面上的辣感,很易不慎吃過量。有時舌頭可以忍受,但腸胃未必受得了,會因吃過量辣椒粉而引起腹瀉,所以我在飛機上就避免吃辣。
購買印度鬼椒粉時,最好檢查一下成份,有些包裝精美的鬼椒調味料,其實加了糖鹽之類,辣度不高,寧願買一些只含單一鬼椒粉的產品。
說起辣,還想說一點。有些不愛辣的人,會一廂情願地以為辣味會破壞或掩蓋原味,其實說穿了,不是辣味破壞口味,而是那些人自己本身嚐不出辣味的神奇之處。對喜歡吃辣的人來說,辣味更能吊胃口,也能提升飯菜本身的味道。吃飯前在菜品或甚至白飯上輕灑一點辣粉,實是其樂無窮。
注:話說在 2017 年 4 月份,中國的微博網有條熱議的消息。中央廣播電台報導聲稱,一名福建男子,家裡吃得很清淡,直至有次吃到四川烤魚,被那股麻辣味震撼了,簡直不能自拔。然後他忽然想,咦,家裡一直都不吃辣,他卻這麼喜歡辣,難道自己不是親生的?然後他就在走失兒童網站上發放自己照片尋親,而結果是,他真是被拐賣,並成功找到親生父母,原來他是重慶人。
不過這個故事與實情有些出入,當時人名叫胡奎,被拐時已經 6 歲,在訪問裡他說記得是在上學期間或下學的時候被拐走,所以不是單純因為吃辣而猜到自己是拐賣兒童。
咦,說起來我媽不愛吃辣,而我和我哥都喜歡吃辣,這又代表甚麼呢?
———
可能有用的連結:
《明周》旅行時的 comfort food: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videos/465101083859952/
我自己常買的印度魔鬼辣椒粉(產地雲南):http://u.piw8.com/h.yEtFRQ
重慶二姐火鍋
網址: https://s.openrice.com/QrbS0hxG200
地址: 長沙灣元州街482號金碧閣地下12號舖
電話: 23708633
巴蜀軒豬扒酸辣米線
網址: https://s.openrice.com/QrbS0X9C000
地址: 灣仔駱克道368號百玲大廈地下G1舖
電話: 25746222
(這家店在網站上的評語似乎不太好,可能跟老闆的態度及風格有點關係,其實他們人都不錯,只是做事極快,始終每店風格不同,身為常客的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
———
照片:我自己常的印度鬼椒粉,居家旅行必備之物。
———
更多文章,請看薯伯伯的博客: http://pazu.me/
更多照片,請看薯伯伯的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pazu
譚仔辣度表 在 BusinessFocus Facebook 八卦
【#BF市場焦點】譚仔三哥即將進軍海外!10月首家新加坡分店開業
.
廣受香港人喜愛的米線品牌譚仔雲南米線和譚仔三哥米線有新動向。集團最新公佈,三哥將率先衝出香港,於新加坡開設首間海外店,是邁向國際市場的第一步。三哥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在新加坡開設3間海外分店,首間店舖座落於大型購物中心勿洛廣場 (Bedok Mall),面積 1,270 平方呎,今年10月底正式開業;隨後在11月,於唐 人街開設第二間及怡豐城 (Vivo City) 第三間分店,面積分別為 2,282 平方呎及1,711 平方呎。
.
譚仔國際行政總裁劉達民表示,東利多集團 (TORIDOLL) 於 2018 年收購兩個品牌後,積極優化兩個品牌,在市場定位、內部營運流程、創新產品、食物安全和食材質素上不斷改進及標準化。如今已紮下了穩固基礎,現在正是把品牌拓展至海外市場一個合適時機。
.
集團指新加坡的餐牌將保留三哥原創的土匪雞翼,如麻辣等不同辣度的特色湯底,米線配料亦會堅持供應自家配方食材,如墨丸、魚旦等,把屬於譚仔三哥獨有香、麻、辛、辣的特色滋味帶到獅城。考慮到新加坡當地口味,新店亦會增設特式配餸及小食以供選擇。
.
譚仔雲南米線亦計劃於本年第四季度在中環開設新分店,位於中環華商會所大廈,餐廳分為兩層,提供共超過200個座位。
.
截至 2020 年 9 月 1 日,譚仔及三哥在香港分別擁有 65 及 66 間分店。譚仔亦計劃於年內在深圳開設首間譚仔三哥境外店舖。
—————————————————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請追蹤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businessfocus.io/
—————————————————
時刻接收市場最新資訊,請追蹤Telegram頻道:
t.me/businessfocusofficial
—————————————————
請於本專頁cover photo下方,按『Following』按鈕然後選擇『See First』
—————————————————
若有任何商業、財經及科技資訊的新聞稿,歡迎Inbox或電郵至
info@businessfocus.io!
廣告合作請電郵至sales@businessfocus.io
—————————————————
如果你對初創、商業及科技界有所見解,敬請投稿至
info@businessfocus.io
歡迎"Join" BF討論區暢談財經、商業及創科話題:BusinessFocus.io 討論區
訂閱BusinessFocus YouTube頻道:
www.youtube.com/channel/UCzZszEpbE87Mfh-q7D472BA
譚仔辣度表 在 【 最辣VS 最辣】 🌶️🌶️ 南記遇上譚仔(三哥) 雙特辣度測試之 的八卦
久仰雙特辣大名,但一直都未試過,今集就一於試下 譚仔 (三哥)同南記既最高 辣度 米線啦!***********南記粉麵 譚仔 (三哥)************* 影片為自費食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