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三我在教文委會審查預算時,有針對以下事項建請 #教育部 檢討改進:
#輔導人員依舊不足
1️⃣近來本辦公室來回與部會索資的結果,發現全台152所大專院校目前仍有24間聘僱的專業輔導人員未達法定應聘任之人數。而且依據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相關規定,校院所聘輔導人員應以專任為原則,當專任人員聘用達3人以上時,兼任人員的聘用也不應超過總人數三分之一。然而108年度資料顯示,有五分之一的大專校院兼任人員比例超過三分之一,甚至超過1成的院校倚賴超過50%兼任人員人力,這不只是逾越了細則給定的標準,顯然也對輔導實務運作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另外,我也屢屢接到相關陳情,反映有學校的專輔人員忙於過多行政庶務,以致影響、壓縮提供學生輔導及諮商的服務。綜合上述情況,我希望教育部應透過妥善配置經費,整體改善輔導人力及環境,以便更能有效回應莘莘學子的需求。
對此,教育部也當場承諾投入更多資源,研議改善專輔人員流動率過高的問題,並督導各校院依法配置專輔人力。
#偏鄉要留住輔導人員
2️⃣此外,有關高級中等以下學生輔導,我先前質詢時曾呼籲應注重專輔人員的薪資待遇,很高興看到 #國教署 即將修訂提高薪點折合率並於明年1月上路,這部分我給予肯定。不過,隨著人口結構改變,現行仍有幾個面向亟待處理,包含學生輔導法第十一條應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人數之標準,有必要因應少子化及需求複雜化的趨勢研議調整。而偏遠地區專輔人員的配置,則須將交通往返時間納入考量並合理規劃。還有現行輔諮中心是以任務編組、各縣市輔諮中心主任聘用資格及聘用方式、人員聘用採1年1聘的僱傭契約等等,這些都是我希望接下來能深入檢討的面向。
#師生輔導人員不得共用
3️⃣最後是關於教師諮商輔導支持體系,這部分包括學生輔導與教師成人諮商需求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且牽涉到專輔人員與教師之間可能產生的倫理疑義,我強烈要求國教署必須確實督導各地方主管機關,絕對不能與提供學生輔導及諮商之專輔人力湊數共用。國教署也向我承諾,會確實督導各縣市政府,確保教師諮商輔導系統的隱密及方便性。
#教師諮輔體系 #教育文化委員會 #教育部 #國教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今年1月正式上路,面對死亡愈來愈多人有不同的反思。每段生命都有終點,但當面臨這一天時,你願意終日躺床上,無論有無意識、痛不痛苦,都要插著鼻胃管、氣切管、導尿管等醫療器材;強迫灌食、打針、抽痰...只求生命可以延長嗎? 致力推廣「尊嚴善終」的加護病房醫師陳秀丹,親身經歷無數個病...
諮商倫理五大原則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八卦
#與姊妹淘合作免費諮商活動
記得小時候,每年都要在母親節寫一張卡片給母親 ,裡頭寫滿感謝媽媽的話,但青春期之後就很少這麼做了。我自己的解讀是:隨著成長,我們與父母的想法不再一致,當然除了感謝之外還有怨懟。
在諮商工作中,我遇過許多對父母有怨懟的當事人,大家困擾的往往是不知如何向父母表達這些感受,所以任由彼此的距離越拉越遠。好像非得要等到「蓋棺」的那一天,所有親子間的恩怨才能真正了結。
我常常為此覺得可惜,看著某些人帶著心結,等到父母老了、過世了,他們的內心還是為無法表達所苦。
某天,我突發奇想:「如果只是因為無法把真心話說出口,那用書寫來表達會怎麼樣呢?」我腦海中開始勾勒出與自己的媽媽相互通信的幻想,發現自己的嘴角居然漾出笑容。
於是這本以書信體寫成的心理學書籍就這樣誕生了。
當然,我深知現代人包括我自己,常常都為各種「無法表達」所苦。弔詭的是,越無法表達的人,往往是越在乎越親近甚至越愛的人。而陪伴人們能鼓起勇氣進行貼近內心的表達,不就是諮商師的工作嗎?
所以我和姊妹淘網站合作了這個活動--免費諮商。是的,這活動涵蓋個別、夫妻及親子會談,詳情之後我們都會有個管員與你聯繫,讓你清楚表明你的需求。然而過程的一切,我們仍然需要遵守專業的倫理原則。
當然,要享用資源必然要付出代價。拍下《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新書封面,對我而言,不只是我們認識彼此的開始,也是一種預備自我覺察的宣誓。除此之外,不管你人生面臨什麼,我想我也準備好陪伴你一起面對了。
結果可能不見得是你預期的,但起碼我們一起努力過。
也請幫忙分享訊息給你所關心的人。我始終相信,表達是解開一切心結與痛苦的根源。
--
《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
☛博客來 https://goo.gl/ITTG2i
☛金石堂 https://goo.gl/3tCyzl
☛誠品 https://goo.gl/zWDO7L
☛書活網 https://goo.gl/JtAYSE
5/1於各大書局同步上市
【#姊妹淘免費諮商活動】許皓宜老師新書《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
【活動日期】5/1起至5/25(四)中午12點截止
【活動辦法】
請於貼文下方Tag一名好友,並寫下一句想對媽媽說的話,另外附上新書《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側影(如,書於咖啡廳、窗台邊、辦公桌、書局內等照片)
(請自由發揮創意,姊妹淘鼓勵原創精神!)
【活動獎項及名額】抽中的讀者粉絲能直接與皓宜老師助理約諮商時間,以6月至8月週一、週五兩日下午至晚上9點為佳。可約皓宜老師的工作室,或採電話、網路視訊方式諮商。每人限定一次,每次時間約60分鐘至90分鐘。不限定諮商主題,可依個人情況調整為夫妻諮商、家庭諮商。( 隨機抽獎,名額共5名 )
【得獎公告與權益】
1. 活動將於2017年5月25日12:00結束,並進行隨機抽獎,於姊妹淘粉絲團活動頁面上公告得獎名單,請得獎人於2017年5月28日前,私訊回覆,並提供真實姓名、連絡電話、寄送地址等相關核對資料,逾期不候。(如因資料填寫不實、不正確而無法聯絡,或有冒用、盜用情事則自動喪失得獎資格)
2. 臉友發表圖文參加後,即無條件同意授權予主辦單位行銷使用,得刊載或運用於本書相關文宣,並應註明著作者。參加者分留言及上傳照片不限一張,但中獎者不得重覆。
3. 主辦單位將於開獎後確認得獎者是否符合活動要求,不符者將喪失得獎資格,主辦單位將再隨機抽出遞補得獎者。
4. 獎項贈品係以實物為準,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活動或更換等值贈品之權利,且中獎者不得要求指定獎項更改或折換成現金。
5. 參加粉絲於參加本活動之同時,即表示同意接受本活動之活動辦法與注意事項之規範,如有任何爭議,主辦單位保有修改活動辦法及獎品之權利。
6. 本活動有不可抗力特殊原因無法執行時,本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與贈品之權利。
諮商倫理五大原則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八卦
【心理師的公開演講與心理治療內容的保密】 萊恩黃
'
本來應該發最近的時事文的,但近日又遇到這樣的狀況,覺得這件事這很重要,因此用急件的方式處理。
'
心理師法第17條(保密義務 ) 心理師或其執業機構之人員,對於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個案當事人之秘密,不得無故洩漏。如果法律是最低限度的保障,我們要談倫理,必然先談到法律,然後再進一步談實務上細節的部份,「個案的秘密」為何,以及怎樣算洩漏,我不諱言,這法條如何在實務工作中落實,這中間不是沒有彈性的,每個人的界線與做法不同,這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心理師、身心科醫師本身的道德操守,本篇文章重點在於分享我所看到的現況,以及我認為需要注意的事項。自然也是我主觀的意見。
'
心理師、身心科醫師,工作上難免會接工作坊、演講、研習、讀書會,對於心理治療及各種抽象的概念,往往需要具體的舉例,才能讓聽眾了解到底講者在表達的是什麼,透過具體化的譬喻與案例分享,可以更貼近聽眾的生活,又可以彰顯自己充實的臨床工作經驗,因此「分享案例」似乎是種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那要怎麼能夠一方面遵守保密原則,另一方面可以順利而有效地表達自己說的概念,是很重要的事情。
'
【1. 我所述的案例均為變造、偽飾、合成】
'
講者可以在講述案例之前,先告知聽眾我等一下所說的案例都會是經過扭曲、編纂的、現實案例與虛構事實交織而成、或是好幾個案例合成的,因此如果有人覺得等一下的故事是在說他或哪位認識的人,那一定是巧合,不需要自己對號入座。也曾經有資深的心理師很有自信的說,他相信即便她的個案坐在台下,也不會發現我正在講他。我認為如果做到這樣,就算成功了。
'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為何不可以講案例,我講這個案例有利於心理衛生推廣啊,能幫助台下聽眾更了解我想表達的概念啊。嗯,我覺得心理工作者需要知道一件事,當你收了治療費,這個治療費當中就包含了你需要遵守的義務與責任。你如果一手收案主的治療費,另一手還把治療內容當案例去分享,賺第二次的錢,就是可議的,你的案主沒有義務去當你的素材,讓你去賺更多的錢、去讓你贏得好的風評,不要拿心衛推廣或是心理諮商訓練當成是合理化這樣行為的藉口。除非你已經和你的案主溝通過,他願意讓你分享。但怎麼溝通這又是另一個需要討論的議題,我在此不贅述。
'
心理治療的督導也需要知道,督生的個案資料與晤談內容沒有義務要讓你拿去當課堂教材。心理治療內容理應留在治療室當中,它就是案主獨特的生命經驗,不應被利用,無論有沒有公布姓名。
'
【2. 宜分享重點片段,而非整體細節】
'
友人近日分享他到了某單位聽某兩位知名心理師的演講,其中一位分享了一個案例片段,一個孩子在晤談室中拿玩具車攻擊他,他演出整個情境,重點放在他如何回應孩子的攻擊行為。讓現場聽演講的人了解當他們遇到類似的孩子,怎麼回應才是專業的,這樣的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他怎麼去理解孩子。短短的五分鐘讓台下聽中了解甚多。另一位心理師分享了他做夫妻治療的案例,從吵架、離婚、贍養費拿多少,他們爭執的點為何,小三的職業與家庭,鉅細靡遺,台下的聽眾目不轉睛,我這位朋友聽到一半突然有種強烈的不舒服感,我問他是什麼讓你不舒服?他說,我是來參加研習的,是來學習的,但為什麼感覺到自己好像在聽一場八點檔連續劇?所有注意力都被這灑狗血的劇情給吸引了,但這真的是好的嗎?如果他的案主在台下,這會是什麼感覺?這兩位講者都沒有在演講前事先說「說我所述的案例均為變造、編纂、合成」這類的話,但主要有問題的會是第二位,他過度的陳述細節,一方面會讓聽眾有種偷窺他人隱私的快感,但另一方面他也根本就忘了,你真正想要凸顯的重點是什麼。
'
【3. 自己的倫理自己顧,別人沒義務保密】
'
專業訓練的場合容易有這樣的狀況,台上的資深醫師、資深心理師講案例講得很高興,話鋒一轉,一臉曖昧不安地說,我們這是專業訓練的場合喔,我剛剛說的案例你們都要保密喔。嗯?所以您剛剛所說的案例是完全沒有經過扭曲、偽飾、合成的。然後講了再要求台下的其他專業心理工作者,秉持著心理工作專業倫理的維護,幫你保密。我想,這叫做倫理責任的轉嫁。為了避免內心的罪咎感與不安,要求台下的專業工作者、聽眾來幫你保密,我想回一句「你憑什麼?」心理治療的案例需要經過修改、偽飾才可以被公開說出來,這是心理工作者、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的基本倫理道德,然後你出來賺錢開工作坊,卻要求台下付你錢的聽眾要幫你保密,我不認為有誰有這樣的義務。我必須說,無論多資深、多大師,自己的倫理自己顧。
'
我認為心裡專業工作的品質是需要大家的努力維持,要成就民眾對於專業的信任需要許多專業工作者花時間經營與努力,但是要毀壞他卻很容易。許多心理工作者重視人際關係與人脈的經營與維持,展現出表象的「你好我也好」的樣貌,意思好聽點是圓融,難聽點叫鄉愿。也因為如此,我們需要對彼此善意的監督與提醒,讓案主來到晤談室是可以放心信任我們,而我們也有能力在傾聽他的困擾與苦難之餘,把這些留在晤談室中。
諮商倫理五大原則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今年1月正式上路,面對死亡愈來愈多人有不同的反思。每段生命都有終點,但當面臨這一天時,你願意終日躺床上,無論有無意識、痛不痛苦,都要插著鼻胃管、氣切管、導尿管等醫療器材;強迫灌食、打針、抽痰...只求生命可以延長嗎?
致力推廣「尊嚴善終」的加護病房醫師陳秀丹,親身經歷無數個病床邊上演的真實故事,透過她臨床的第一線觀察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生命有極限、醫療也有極限,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能學會如何真正活著。
被截肢的阿嬤給我的省思
陳秀丹醫師分享,當她在台北榮總當總醫師時,遇過一個病人是一位阿嬤,送醫時因嚴重的敗血性休克,已意識不清。施予各式各樣的急救措施後,仍無法恢復意識,加上兩隻腳都已壞死,為了保命,最後鼠蹊部以下部位以及手指頭全都截肢。
當時因為阿嬤心律不整,陳秀丹醫師想替其做心電圖,卻突然發覺「阿嬤根本沒有雙腳及手指能夾心電圖的導線」,又想到這個被自己救回來的老人家,會是一個沒有雙腳、沒有手指頭,只有頭與軀幹的人;而當阿嬤呼吸器用到期限,將轉到呼吸照護病房時,她的兒子與陳秀丹醫師開玩笑說道:「醫師,我們沒有錢可以辦出院,我要去賣外幣才行。」
「到底我們救人是要把病人帶到什麼樣的境界?」陳秀丹醫師說,上述的案例給她很大的省思。當醫師把病人救回來,理論上應該要有生活品質;而若急救只是讓病人「痛苦、苟延殘喘」地活著,生活品質及尊嚴全部失去,她認為,這樣的醫療結果是失敗的。
陳秀丹醫師提及,英國醫學會對醫療的目的有一個定義:「醫療的目的是要增進病人的健康,或是減少傷害。」一旦無法達到如此的目標,治療的正當性即消失,此時若撤除或不給予維生醫療,是既不違法、也不會違背倫理原則。
「醫療的本質是行善,」陳秀丹醫師進一步說,當給病人的是無止盡的痛苦時,此時的醫療就成了一種「惡」。
病床上的你,希望如何被對待?
陳秀丹醫師坦承,很多人平常沒有好好孝順父母,等到雙親身體出狀況,他們無法面對父母即將往生的事實,希望可以有多一點的時間,彌補過去的失責,所以要求醫師搶救到底。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理由,包括為了維持父母還在的假象;為了領取退休金、高額保險金的私心;害怕他人指責不孝等錯誤觀念,都讓這些家屬要求醫師無論如何都要急救,不願意放手。陳秀丹醫師透露,上述都是真實案例。
「真正的孝順是平常就要做的事,」陳秀丹醫師強調,父母親還能說話、走路,子女就應該多陪伴;有空時給父母打個電話、陪他們看看電視、聊聊天,而不是整天當低頭族滑手機,這些都是能做得到的。
「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陳秀丹醫師指出,人要將心比心,作為子女、親屬的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假如今天躺在床上的人是我自己,我希望被怎樣對待?
到那一天,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如果有一天她老到、病到不能吃,死亡就是無法避免時,我不要被插鼻胃管,也不要被打點滴;如果心跳停了,我也不要做心臟按壓術。」
陳秀丹醫師說明,台灣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可以保障國人生命末期不要受苦;也有《病人自主權利法》讓國人遇到五種情境時,能選擇有尊嚴地自然老化。
《病人自主權利法》5大可終止或撤除急救的適用對象:
末期病人
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
永久植物人狀態
極重度失智
病人疾病狀況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者
「你千萬不要以為你的兒子很孝順你,他就會完全聽你的。」陳秀丹醫師連忙說了好幾聲「不」,她表示,很多孩子在父母親面臨緊急關頭時容易失去理智,可能旁人的一句「唉呀,你怎麼沒有急救?」就會讓他們內心動搖。
陳秀丹醫師呼籲,每個人都該好好重視自己的善終權,平時就應跟家人談論生命無常之事,以及因應對策。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等方式,簽署預立醫療指示,及早為未來的善終準備。
不只手要寫,嘴巴也要說,能讓周遭的人都知道,未來你的家人也就比較沒有壓力。」除了預立醫療指示外,陳秀丹醫師說,更應「廣為宣傳」,包括孩子、親友在內都應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主張。到真正發生狀況時,就能讓這群了解自己意願的親友團,當自己「善終後援會」的成員。
「善待你周圍的人,就好像他明天即將離你遠去。」陳秀丹醫師如此總結道。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4月號《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課》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710
【更多早安健康影片】
重症醫師的生命課程。到那一天,我不要被插鼻胃管︱陳秀丹醫師
https://youtu.be/cG-F2baV7Bs
必學!重症3堂課。插管、氣切、心肺復甦術︱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diVvzoP-2f8
必學!照護2堂課。鼻胃管、胃造口︱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xnb2oZUVs3U
【相關文章】
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問:當家人倒下,你能做對醫療、照護的選擇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431
陳秀丹醫師: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744
要不要幫父親放鼻胃管?安寧醫師:父親自己答了這題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978
#陳秀丹 #病主法 #預立醫療指示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G-F2baV7Bs/hqdefault.jpg)
諮商倫理五大原則 在 台灣輔導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八卦
鑑於社會環境的轉變及諮商師實際的需要,特將原倫理守則予以修訂。...諮商師」,以便非會員諮商師也可藉供參考,而「諮商師」一詞亦用以泛稱包含諮商心理師、輔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