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老爹】
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應該是印象派與後印派畫家中,少數幾位不須掙扎求生,屢受困頓折磨,而可以專心從事創作的幸運兒之一。
有了龐大遺產照拂,這位跟他老爸路易.奧古斯都.塞尚(Louis Auguste Cézanne,1798–1886)一樣頑固的偉大藝術家才可以躲在南法鄉間,專注研究嶄新藝術理論,並盡情任性地創作,無論是那些蘋果、橘子和花瓶,普羅旺斯田野、聖維多瓦山(Mont Sainte-Victoire ),或是人物。
但他的畫家生涯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順利。
作為成功的帽商和銀行家之子,塞尚自然受到完善教育,這些良好的古典教育內涵,從塞尚早期作品便可知。但同時他也背負著父親重大的期望,無論是接管家族事業或成為律師都可以,就是不能當畫家。依照塞尚老爹的說法:「兒子啊,想想你的未來吧!人會因天分而死,卻需要靠錢吃飯」。(Think of the future. One dies with genius, but one eats with money.”)
於是乎,父子倆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拔河戰便從此展開。
幸好塞尚有個全力支持他的好媽媽,在她老人家居中斡旋下,老爹終於心不甘情不願的讓兒子在1861年從南法遠赴巴黎學習藝術。當時塞尚的童年好友-自然主義作家左拉(Émile Zola,1840-1902)已逐漸在巴黎文壇受到矚目,並且大力支持塞尚的繪畫事業。
在巴黎學習與從事創作這段期間,老爹原本每個月支援塞尚125塊錢法郎生活津貼,但在發現塞尚已經有了情婦菲凱(Marie-Hortense Fiquet,1850-1922)和一個私生子後,毅然將塞尚生活費硬生生砍了對半。窮於應付房租和顏料、畫布費用的塞尚只好找上好友左拉借錢,好應付母子倆生活開銷。
喔對了,這位原本是塞尚麻豆的菲凱小姐在1886年春天嫁給塞尚,她也一直是塞尚人物畫中重要的麻豆。塞尚總共為她畫了27幅肖像畫。
幸好依舊是靠好媽媽勸說,老爹後來又恢復了塞尚的生活費用。最終老爹去世時,留給塞尚一大筆遺產,足夠讓他無慮過完下半輩子了。父子倆多年來為了彼此理念不同互相拉扯的長期戰爭,也在斯人已逝,和塞尚感受並肯定父親白手起家累積大量資產的能力下,終於逐漸消弭。據說,塞尚老爹其實早已接受兒子的任性,即使再無奈。
========================
《藝術家的父親讀〝事件報〞》(The Artist's Father, Reading "L'Événement",1866)是塞尚早年〝黑暗時期〞作品。這時候的塞尚正在巴黎面對一連串打擊。好不容易到巴黎來學畫,結果從1864-1869年連續五年都被官方沙龍展拒絕,加上無法適應巴黎生活,對一個年輕畫家來說,確實是相當大的考驗。
這段時間他還在摸索、探求,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的浪漫和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的現代性,都深深吸引著他;同時在1866-67年之間,他也受到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啟發,不用畫筆,而是直接用調色刀作畫。
這般深沉色調和厚重油彩中,展現出強烈、粗獷,表現性強烈的風格,被英國藝術家戈溫(Lawrence Gowing)形容為〝現代表現主義之創始〞(the invention of modern expressionism)。
塞尚以充滿尊敬感的距離畫出父親肖像,也藉此畫探索父子倆的情感關係。粗獷筆觸、厚塗肌理造就畫面張力,巨幅畫幅尺寸(198公分高),擴大庫爾貝的調色刀技術效果,讓畫作看起來如雕刻般立體。光看身影就知道很頑固的老爹、他身上的衣著、報紙、椅子和整個房間都被結實有力的顏料覆蓋。
這樣獨特的技法表現可以解釋成塞尚在創作與精神上的獨立追求。他棄絕父親希望他從事的法律工作,一心一意追求藝術志業。對於印象派一味追求光影又始終覺得不自在,他認為物體的質量感才是繪畫重點,而這種質量感需要靠色塊堆疊而成。《藝術家的父親讀〝事件報〞》便同時顯露他這兩項主張。
畫面裡,塞尚讓父親坐在椅子一側,從傳統透視法來看,不僅椅子歪了,地板也歪了,尤其是看來粗壯沉重的雙腿對比椅腳的小巧精緻,讓老爹似乎從畫面中浮現出來,這樣就創造了〝浮雕〞效果。這些都是塞尚增加實體效果的方式。
後方牆壁上掛著塞尚剛完成的標誌性主題之一-《水果靜物畫》。他也是首位將水果當成水果畫,研究其體積、形式、色彩和作用,卻不再賦予其宗教或道德訓示意義者。比如古典繪畫裡的蘋果通常暗喻亞當與夏娃偷嚐禁果的〝原罪〞;橘子在法蘭德斯繪畫象徵贖罪,有時也被用來取代蘋果;葡萄則代表耶穌基督,因此葡萄酒又被拿來表示耶穌之血…等等。
至於保守老爹手上拿的〝事件報〞(L'Événement)是他老人家每天必讀報紙嗎?其實不是,這份極為激進左派的刊物暗喻著畫家童年至交左拉。
左拉在塞尚的繪畫之路上一開始便扮演支持和護衛的角色,並於1866年起在〝事件報〞撰寫藝評,為印象派畫家如馬奈等人發聲。可惜兩人交情隨著左拉於1886年出版小說《傑作》(法文L’œuvre,The Masterpiece),影射塞尚、莫內和馬奈等人為失敗畫家,被視為以塞尚為原型的主角甚至最終潦倒後自裁身亡,多年情誼千絲萬縷從此斷絕。
另外畫家故意讓保守銀行家老爹閱讀左派報紙,畫出實際上不可能發生的狀況,也被解釋成是違抗父親意志的一種叛逆與小小報復。
========================
親情的形式有很多種,或許古板老爹和倔強兒子之間一向難以完滿收場,但血濃於水的聯繫終究無法抵滅,否則塞尚也不會以如此大的尺幅畫下父親肖像了。何況繼承遺產後,塞尚更體認到了父親的能耐與智慧。
不知道這位開創現代藝術之先,引動立體派與野獸派開創及發展,被畢卡索和馬蒂斯無限尊崇的大師,後來再想起那保守、固執卻還是給予他庇蔭的老爹時,會不會後悔當初沒多給他一個擁抱?
#塞尚與老爹
#祝福天下所有父親與子女
#不要再任性了快給老爹一個抱抱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註明出處完整作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古羅馬麵包】
西元79年,義大利半島南部維蘇威火山(Vesuvio)來了場毀天滅地大爆發,包含龐貝城等數個城市都被摧毀或嚴重破壞。塵封於數公尺厚的火山灰中一千多年後,直到18世紀中期,這些陳年往事才一一被挖掘出來。
大英博物館找來被譽為是全倫敦最佳義大利主廚的Giorgio Locatelli(當然就是個義大利佬),依據在與龐貝城(Pompeii)一同被維蘇威火山摧毀的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古城中,所發現的碳化麵包遺跡,追溯作法重建食譜,試圖重現2000年前古羅馬麵包樣貌。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從這兩座城市挖出的麵包遺跡目前大約有幾十個。
赫庫蘭尼姆城市規模比龐貝來得小,但較龐貝富裕,當時許多羅馬權貴家族都在此擁有度假別墅。凱撒大帝的岳父-也就是他第三任老婆卡爾普尼雅(Calpurnia)的老爸凱索尼努斯(Lucius Calpurnius Piso Caesoninus,105 B.C.-43)曾任羅馬執政官和馬其頓總督,在賀庫蘭尼姆便有當時羅馬世界數一數二的豪宅Villa dei Papiri,並以大量藝術精品和1800多卷紙莎草紙捲( Papyrus)而聞名於世。
亦因覆蓋其上的火山灰更深厚,城內那些使用彩色大理石、繽紛馬賽克磚所建造更為精緻裝飾的屋瓦房舍,連同傢俱器皿甚至食物等,都被保存得更為完整,這位跟著烤爐一起被保存下來的麵包就是一例。想當初,凱撒或許也在這兒吃過麵包哩~
除了邊看影片邊垂涎之外,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被分為八份的圓形麵包上還有個長方形戳記?
這個印著〝Property of Celer, Slave of Q. Granius Verus〞的戳記通常被用來標明麵包出處、品質,或是所供給的特殊對象。古羅馬人在西元前168年便已成立麵包公會,隨後便被羅馬政府列管為公共商品並且控制價格(而且還比較昂貴)。
公會成員不只製作麵包,並且能輾磨穀物,享有某些特權但也承受限制,比如成員和家人都是自由人,擁有同羅馬公民一樣的權利,但卻不能前往競技場觀看格鬥比賽與表演。而且一但選擇入會,這輩子便只能用力努力烤麵包,一生都不得轉行。
又因官版麵包價格居高不下,當然也會有麵包師傅私下以較低價錢販售麵包。民以食為天,麵包的暗巷交易當時想必熱絡得很。
博物館的功能之一,即是希望透過文物研究而讓大家看見、欣賞、想像而了解世界。大英博物館這般經由觀察,詮釋並轉化想像力,而再現古羅馬一世紀時的生活面貌,不僅詩意,還勾引了人們好奇心和食慾,甚至也可能惹得你開始備料發麵糰了。
有機會多逛逛博物館,將會發現世界比想像中來得更寬廣多元又精彩。(轉頭覓食)
然後非常歡迎烘焙高手實際操作之後與版上的朋友們一起分享成果,讓大家流口水唷~
#影片和食譜 看這裡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live_event/bread_recipe.aspx
#莎草紙 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706097346492831
#古羅馬 #龐貝 #麵包
圖片&影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註明出處完整作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母愛之浴】
小女孩乖巧地坐在母親膝上,可能剛度過一個在草地上打滾或花園中穿梭的愉快下午,褪去身上衣物後,正由母親悉心為她清洗小腳丫。此時一臉慈愛的母親也輕聲細語地跟女孩絮絮暖暖地聊著,母女之間的親暱氣氛無比溫馨。
這個動人畫面出自美國畫家,也是唯一美國女性印象派畫家瑪莉.卡莎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1844-1926)之手。卡莎特來自匹茲堡富商家庭,從小家境優渥在歐洲各國遊歷,然而她選擇了一條當時美國富家女鮮少走上的道路--成為畫家,也因此必須自力更生,以賣畫所得支持生活所需。
卡莎特在1866年來到巴黎發展藝術志業,1868年起數度入選官方沙龍展,但因公開對官方沙龍的傳統保守審美觀點表達不滿,又不肯尋求人脈協助或是利用姿色討好評審委員,於是在1875年被拒於沙龍展門外。如此挫折讓卡莎特重新審視其創作題材,從原來傳統風俗畫轉向較為時髦的肖像畫,希望獲得旅居歐洲的美國鄉親訂單好維持生活。
危機就是轉機,經歷事業低谷,卡莎特在1877年獲得印象派畫家竇加邀請加入這群急欲推翻舊有,努力開創新局的年輕畫家族群。1879年,卡莎特遞出11件作品,首次在印象派第4次畫展中展出,此後直到1886年印象派最後一次畫展,卡莎特共參與了4次,見證印象派從被視為離經叛道潦草隨便,到逐漸被中產階級接受並喜愛的過程。
這幅《孩童沐浴》(The Child’s Bath,1893)採用俯瞰視角讓我們清楚觀察到畫面中母女倆如何輕鬆親暱,卻又適度保持距離,不致於打擾到她們專屬的私密時光。
在構圖上,畫家也採用有別於傳統的大膽作法,比如歪斜形式、大膽圖形、明顯可見的輪廓線、和相對縮短趨於平面的透視法,都源自於她對日本浮世繪版畫的研究心得。何況也不過在此兩年前,卡莎特才在首次個展時展出10張彩色版畫作品(包含知名的《浴女》Woman Bathing,1890-91)。牆上壁紙和地面、地毯上的醒目圖樣強調了女孩光潔細嫩的身軀,那兩條可愛筆直的小腿也呼應母親服裝上的條紋式樣。
卡莎特在1890年之後便將題材聚焦於親子互動,那時候印象派畫家如竇加、塞尚、雷諾瓦等人正發展出浴女系列,但卡莎特據此做了巧妙的轉換,描繪出衣著時尚美麗的婦女為孩子沐浴的獨特主題。卡莎特終生未婚,但與姊妹和家人間的親密相處,讓她有機會近距離感受親子之間諸多美好時刻,並加以細細描繪。
透過卡莎特畫筆下溫柔寧靜別出心裁的悉心呈現,是否也觸動了你那些溫煦滿溢的回憶或感受?
祝願各位與母親以及身為人母的妳,都擁有世上最美好圓滿的親情。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註明出處完整作法 在 著作權基本觀念完整版- YouTube 的八卦
本課程係針對一般民眾宣導著作權法治觀念,看完影片後可以瞭解以下有關著作權的基本概念:1. 什麼樣的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2. 著作權區分為著作人格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