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上課時,我們班幾乎沒有人缺交功課。孩子沒有寫功課,不管哪一科沒交,我是一定找來問問原因,讓他在學校補上,除非情節重大,很少會要家長盯著孩子寫,我認為功課是孩子的責任呀!!我帶的是高年級,這麼大的孩子應該要自己處理好作業。
可是停課後,好多孩子怎樣催就是不交作業,上線時有孩子躺在床上的、一邊玩手機的,還有說他的手機沒有鏡頭的、問問題就是不回答的、不管怎樣宣布作業的格式,還是有孩子亂寫一通敷衍了事....平時在教室挺乖的呀~從來沒有缺交過功課,停課後怎麼都變了樣?「反正下次見面就是九月了,你現在能拿我怎樣呢?」
怕他們累積太多科任作業沒有交,前幾天我只好把缺交很多的狀況截圖後傳給家長,讓家長知道孩子作業的狀況,請家長幫忙提醒。
昨天接到兒子老師的電話,老師說:「媽媽,妳知道他有些作業都沒交嗎?」我說我不知道,老師說:「媽媽,你可以從他的帳號進去,就能看到有哪些作業沒交....」老師一定覺得我這個媽媽很不負責任,可是老師呀!!這就是問題呀!!高中的孩子怎麼可能把手機、帳號交給媽媽?孩子雖然一整天都在家,但是都說在房間上課,只有吃飯時間才出現哪!!
我在客廳開會上線,工程師在房間裡開會、上班,妹妹和哥哥各在一間房間裡上課,因為會互相干擾,沒辦法在同一個空間裡,看不到兒子上課的狀況,會不會他也躺在床上上課?上課的時候會不會也一邊玩著手機?
接到老師電話我實在很生氣,心裡想著要怎樣罵他才好!!前兩天才問過有沒有交作業?有沒有好好上課?他都說有!!!整天關在房間裡到底在做什麼!!!真是氣死我了!!!
我太生氣了!就把老師傳給我的截圖,全部轉傳給工程師:「你看看你兒子!!!」
過沒多久就聽到工程師去敲兒子的門,問他:「兄弟呀!!看那些截圖,你也欠太多了吧?」「什麼時候要補上呀?這樣好意思嗎?補完了以後截圖給我看。」既然兒子把門打開了,就順便念兩句:「這房間你上次說要整理呀!!好像還沒整理好呀?什麼時候可以整理好呢?」
知道我自己上樓去問他時一定會大發雷霆,我們可能就會吵起來。所以找了沒有直接承受壓力的工程師去溝通,跟易怒的高中生溝通,就得要這樣沒有帶著情緒,直接點明問題、要求回報改善結果。讓爸爸去提醒時踏進房間,提醒的就不只是補功課而已...
李儀婷老師的這本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寫得很好:「親子溝通的時機,一如兩性關係的溝通,兩造之間都亟需仰賴其中一方的平穩與接納。」
當我接到老師的電話情緒波動時,就不適合去跟孩子溝通,找情緒穩定的工程師,或是等過幾個小時情緒穩定後再去提醒,「讓問題跑一會兒是必要的!」效果會比起立即衝上去踹開門大聲斥責要來得好很多。
身為在網路這一端看不到孩子的老師,也身為和孩子24小時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媽媽,我深知這兩個身分真的都好辛苦,其中的無奈不是旁人能夠理解的,我們都盡力了。
停課完了還要接著暑假...真的要好好訓練一下自己的情緒和說話方式,不然孩子和媽媽都快瘋了!書上示範了很多與孩子溝通的方法,用對的方法溝通、找對的人負責溝通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薩提爾親子情緒專家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自我安心六步驟 情緒教養五心法
安撫情緒怪獸 化解溝通衝突
❤️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孩子被打、或被欺負了,不能只教他「打回去」、或只教他去告訴老師!打人或被打,父母如果有正確的教育,才是讓孩子長大後,不易被欺負的關鍵,快看看這五個教法~...
衝突處理步驟 在 犀利檢座 Facebook 八卦
【喪心病狂的法官?為什麼判無罪?—精神病無罪的前世今生】
去年一名年輕的鐵路警察處理民眾逃票事件時,被民眾持刀砍死,英勇的行為與其背負的結果,引起社會惋惜。嘉義地方法院經過長達7個月的審理,這名砍殺警察的兇手一審判決無罪。消息一出,各大媒體爭先恐後報導,把話鋒導向法官荒腔走板的判決。其中中視及中天新聞甚至還以「引共憤」的主觀感受作為標題,將人民的怒氣激發到最高點。
➡️殺人怎麼可以無罪?
「殺人就是有罪!憑什麼因為他有精神疾病就無罪?」
要澄清的第一點是,「無罪」是法律上的名詞,一個人依法應該判無罪,法官就應該判無罪。「無罪」從來都不代表法官認為做這件事是對的,甚至鼓勵大家可以多做。要判一個人有罪,在刑法的檢驗上,至少就有三個步驟。首先,被告所做的事情要確實是法律禁止的事情;第二,做這件事情不是基於正當的目的(例如自衛);最後,還要這名被告具有「責任能力」。三個條件都要滿足,法官才可以判被告有罪。而這名兇手就是因為被法院認定「欠缺責任能力」,所以必須判決無罪。
至於兇手有精神疾病,就可以減刑或無罪的理由,要從刑法的基本目的說起。
回到你對死刑、坐牢最原始的想像,為什麼我們要把人關起來、甚至處死?在刑法學上,刑罰有幾個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預防」。一方面把罪犯隔離、教育,以免危害社會;另一方面嚇阻想做壞事的人不要去做,以免受罰。基於這個理由,刑法要處罰的對象,是明明有足夠的心智能力去判斷是非的當下卻「選擇」做壞事的人,這在法律上叫做「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原則」,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在做「壞事」的時候時根本就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是不應該處罰的。因為去處罰這樣的行為,根本沒辦法達到上面說的目的。因此我國也在刑法中規定:「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行為與罪責同時性原則的反動—原因自由行為理論的發展
「有精神障礙就無罪嗎?那我也去喝酒、裝精神病!」
上面談到看似「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原則」的鐵律,在現實社會中,遭遇到了一些挑戰。例如有人想要假借酒醉狀態殺人無罪,事先準備好犯罪工具、殺人計畫,藉酒讓自己陷入迷幻,順便壯膽,再去殺人。幾百年前人們就知道這個漏洞,把他稱作「原因自由行為」。因為如此,有的國家把兇手著手準備的過程的時候當作殺人行為的一部分去處罰,有的國家則認為自己把自己弄到精神異常而去犯罪的這種特殊情形,根本沒必要同情,不適用減刑規定。我國刑法在15年前,就已經把這種情形訂在法律中,直接規定這種情形,不能適用一般的減刑或不罰規定。
再來,要主張自己有精神疾病,導致應該判無罪,是要有科學證據的。在刑事訴訟上,要透過醫生或專家的鑑定,經過起訴的人與被懷疑犯罪的人兩方辯論後,法官依據證據及辯論結果,按照法律判決。正常人絕對不會想為了減刑而讓自己罹患精神疾病,或者有能力裝到能騙過醫生,相信我,那是非常痛苦的。精神疾病的診斷非常複雜,涉及生理、心理,要確定患有某種疾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常常患者自己覺得自己有精神疾病,醫師都不敢做出判斷。更何況這個案件中的兇手,在十幾年前就已經罹患思覺失調症的診斷紀錄。怎麼會突然覺得平時擔任發掘事實、拆穿各方謊言的法官,這時候瞬間腦波弱被騙過了呢?
➡️「刑罰」與「預防」的不當連結-重刑化的迷思導致保安處分的偏廢
「你說不要關他,那要怎麼保護善良民眾?」
如同我們對待年幼的犯罪者(例如少年)一樣,我們希望透過教育來取代刑罰,因為這正是最適合他們的。刑法中有考量到這種情形,對於因為精神狀態而判無罪的人,可以把他關在醫院中監護,取代刑罰。但是按照我國刑法規定,最長只能關他5年,法官不能隨意曲解法律規定判更久。
因此,與其罵法官恐龍,不如檢討為什麼法律所訂的其間這麼短。因為向來,很多人都把「預防犯罪」跟「重刑」直接連結在一起,最著名的就是「亂世用重典」這句話。可是,在法律規定不能處罰的時候,刑罰訂得太重,根本都沒用呢!最糟糕的是,你以為刑罰變重了犯罪率就降低,殊不知經過統計,根本沒有明顯作用(酒駕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所以立法委員不斷修法,把各種刑罰加重(例如販賣毒品判好幾十年、酒駕一定要判徒刑),但卻忘了刑罰以外,把這種人關起來的保安處分根本置之不理。結果落得沒降低犯罪,還把人放出來的尷尬局面。
➡️回歸刑事政策的思考:建構完善的保護機制
對患者而言,關在小房間裡或者進入人群與人起衝突,都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如果最後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品嘗人生的苦樂,融入人群,不危害社會,不正是患者與大眾追求的目標嗎?從法律政策而言,或許我們可以對兇手這樣的人延長監護年限(甚至終身)、規定必須要對社會沒有危害才能回歸社會;而從事前的角度,投入社會資源、建立人際關係,建立照顧者的責任,根本避免這名兇手踏上火車,是不是我們都不會對這件事惋惜與憤慨了?
➡️無罪判決改變的可能性
「法律還能怎麼做?我們可以怎麼做?」
本案目前只是一審判決,如果不滿判決,檢察官也可以上訴,請擔任二審的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改判(目前嘉義地檢署已經上訴了),可以向二審法官提出證據說明兇手的精神狀況可以受處罰,或者兇手自己明明知道有可能做出脫序的事,仍然拒絕治療或服藥,因此依照「原因自由行為」的規定,不減免刑責。
而作為公民的你,是否也應該敦促你的立法委員,去建立完善的法律,去隔離這樣的兇手,或者提早介入治療,避免憾事發生呢?如果又發生殺人案件,只要沒判死刑,又跟著喊「恐龍法官」,是不是只是放任無辜的人死亡,又嗜血地再找那可惡的人賠償根本沒辦法賠償的命呢?
-
文/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蔡宜呈
歡迎直接分享;轉載及引用請徵求同意。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tonyfranktsai/posts/3804537916227752
衝突處理步驟 在 Facebook 八卦
我支持朱立倫市長擔任國民黨主席,除了我因為私人因素無法參選,最重要的是朱市長說服我,他有足夠的經驗,可以帶領國民黨面對未來的嚴酷挑戰,特別是2022年全國性的選舉!
朱市長做過桃園及新北市的首長共16年,其中治理600多萬人口,而他最具有說服力的一句話,即是「我擔任行政首長期間,幾乎每一天都必須做出困難的決定!」
而國民黨自從2020年敗選之後,整個重建的過程正進入深水區,面臨許多困難的問題,包括黨中央各部門以及與地方的整合,國民黨與各種民間團體的合作、資源募集、青年參政、兩岸及美日關係,以及最重要的,2022年大選的提名、佈局以及輔選的策略!
以新竹縣為例,民進黨出了狠招,想透過新竹縣市合併,拿下國民黨新竹縣這個堡壘!若真的合併,則民眾黨可能派出頗受歡迎的候選人,而民進黨現任新竹市長亦將參戰,而國民黨除了現任新竹縣長之外,新竹市亦有眾多黨內同志積極爭取提名,在內外交迫的情況下,實在很難想像,不了解地方生態,最重要的是不論勝敗,沒有參選經驗,也沒有足夠的全國輔選經驗的人,要如何處理這種高度複雜及困難的問題,並最終取得勝選?
國民黨現在不只是面對 #塔綠班 民進黨,更麻煩的是旁邊還有虎視眈眈的民眾黨,無時不刻都想挖我們牆腳!在民進黨掌握媒體及網軍優勢下,國民黨一旦被貼上標籤、被社會認定在兩岸議題上,屬於光譜上極端的路線,那2022年選舉註定會失焦,也可能導致不少國民黨人跳船至民眾黨!
2022本應是對民進黨的 #不信任投票,或是比較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施政表現或服務品質的選舉,一但被升高為國家認同之戰,恐怕會有大量中間或淺藍的選民,流向民眾黨,而國民黨若只能靠深藍的基本盤,將會使我們縣市首長及議員選舉陷入極大困境!而沒有2022,又怎麼可能會有2024?
而在兩岸方面,從我父親開始,到馬總統及其後的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及韓國瑜市長,國民黨都是採取穩健的路線,並主張以正面的態度,積極推動兩岸各項交流!而韓國瑜市長在競選總統時,其追求 #兩岸雙贏 的路線,亦是與黨內主流意見一致!若有人因此認為「韓國瑜太弱」,我絕不認同!
面對兩岸議題,國民黨就像是走鋼索一樣,過與不及都不行!我們必須考量台灣社會現狀,及地緣政治的風險,而努力維持一個平衡的狀態!
過去一年,我不認同黨中央的其中一點,就是我認為國民黨已全面撤守兩岸議題,並自願放棄主導兩岸議題的機會與能力,甚至因為害怕被抹紅,錯失了許多有利於兩岸發展的良機!而我雖然是國民黨內極少數不怕被抹紅的人,但我卻依然擔心,國民黨未來不再穩紮穩打,而開始躁進!
個人與張亞中教授看法不同之處,即在於張教授認為九二共識僅能處理「事務性的問題」,但我卻認為事務性問題是兩岸現階段最重要的議題,若事務性問題都無法解決,又如何能碰觸更困難的政治性問題?
我認為兩岸關係發展應該是採取「堆疊式」的步驟,透過一件件事務性問題的商討與解決,累積 #兩岸互信 並摸索 #爭議解決 的模式,這才是國民黨若再執政後的首要任務!
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至少倒退20年!我認為在疫情趨緩之後,國民黨真正該做的,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積極推動兩岸在社會各層面的交流,特別是在 #歷史文化 與 #青年領域,透過雙方正面的互動,重新建立起台灣社會,特別是年輕人的民族認同,才能反制民進黨去中國化意識形態的洗腦!
以我參與並推動 #兩岸交流 這十幾年來的經驗,我認為唯有國民黨執政,才有可能真正推動兩岸官方的合作,例如馬總統時代簽署的ECFA以及23項合作協議!
大陸官方是講究實力原則的,亦即只有國民黨執政,對岸才真正有可能與我方商討實質性的議題!在野時任何倡議,若無法執政,恐怕也難有實現的機會!
其實每一個黨主席候選人都有優缺點,也有令人喜歡或不滿的地方,但加加減減之後,朱立倫就變成一個「#最大公約數」,亦即他或許不完美,但你至少可以接受,也因此得以避免黨內許多不必要的衝突及內耗,讓全黨上下能全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懇請各位黨員仔細思考國民黨的現狀,在9/25那天,由你來決定國民黨的命運!
衝突處理步驟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Youtube 的評價
當孩子被打、或被欺負了,不能只教他「打回去」、或只教他去告訴老師!打人或被打,父母如果有正確的教育,才是讓孩子長大後,不易被欺負的關鍵,快看看這五個教法~
衝突處理步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你的生活中,有讓你抓狂、不開心的人嗎?
整日說為你好,卻阻礙你成長的家人;
讓你感覺束縛,越愛越無奈的情人;
不斷扯你後腿,總要你收爛攤子的豬隊友;
滿口賞識說給你機會,卻老讓你背黑鍋的主管。
面對這些持續製造你煩惱的人,除了暴怒、抱怨、忍耐、逃避外,
你知道怎麼讓自己更從容的遠離人際流沙,不被干擾嗎?
我們都知道不好的關係會持續在心裡釋放毒素,製造壞情緒,
阻礙幸福的來到,讓生命過得辛苦又沮喪,
就像癌細胞只會不斷吸取你的能量,讓你變得越來越脆弱無力。
可是卻很少人告訴我們,該如何割捨與隔離,才能減少關係帶來的傷害。
其實很多時候,拒絕不了爛關係對自己的影響,不是對方戰力太強大,
而是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心中的擔憂,害怕關係會決裂、自己被孤立。
然而,人際斷捨離,並不等於要切斷關係,而是:
「斷」:斷開那些關係「應該」、「必須」的僵固信念;
「捨」:捨下對衝突可怕的想像與恐懼
「離」:重新檢視所有的關係,進而選擇「離開」或拉開「距離」
好好把自己說清楚,讓互動變得容易。
懂得人際斷捨離,就像是替你心靈的家設立一套防護罩,
讓你更清楚自己的界限和需要,看懂關係流動的過程,學會安置心中的恐懼,
並學會用態度溫和立場堅定的姿態,表達你的在乎與原則,
讓喜歡你的人更加的欣賞你,不適合你的人慢慢淡出生命。
【人際斷捨離】將模糊的人際互動,變成一個個具體的活動,
讓你有步驟、系統性的建置自己的防護程式,
讓對的人持續帶來滿足,使好的事不斷發生成真~
這堂課可以讓你學會:
1. 理解自己無法拒絕別人背後真正擔心的事
2. 能更清楚勾勒出自己想要的關係,表達心中的需要
3. 對於自己的心理界限有更清楚的理解
4. 能夠打從內心接納自己,不被他人評價左右
5. 擁有處理關係衝突的能力,化干戈為玉帛
這堂課適合這樣的你:
1. 想要擁有清爽自在的關係,不被情緒勒索左右
2. 在關係中常常覺得辛苦,明明有許多委屈卻說不出口
3. 習慣壓抑否認自己的需要,配合別人的期待
4. 渴望理解健康關係的互動模式,學會善待自己與他人
5. 對關係議題有興趣的人
衝突處理步驟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評價
我們人都會長大,但是面對情緒、處理情緒的能力卻可能停留在幼齡階段。適度找親友傾訴是健康的,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才是一個健康獨立的人。
👉延伸影片
🔹情緒失語症-你總是習慣壓抑情緒嗎?|南方哲學X快樂說書秀
https://is.gd/j23SDK
🔹別再推給「情緒失控」如何簡單做回自己的主人
https://is.gd/jQkfSs
🔹如何減少衝突?發飆前的三步驟心法|心理成長
https://is.gd/jnVBJP
🔹如何控制你的脾氣?【中文字幕】how to control anger
https://is.gd/yZXFLn
👉訂閱快樂大學的頻道,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快樂👈https://is.gd/BU3x93
🔥2019線上大課《專注力》官網上架啦
🔹課程介紹:https://happinessuni.com/gogo/
文章最後包含三個精彩片段搶先看!
👇更多【南方哲學系列影片】別錯過❗
🔥人氣No.1影片:停止浪費你的生命【中文翻譯】STOP wasting your life|HU大推影片 https://youtu.be/tMEadGqvWqU
🔹分手之後💔: https://is.gd/2UBlhO
🔶焦慮革命:擺脫情緒勒索💪 https://is.gd/zskwzR
🔹成功學,大祕辛👂 https://is.gd/NfmscU
-------------------------------------------------
🌟想發問?有苦惱?
🌟追蹤IG|日常|問答|直播:mars.kuma
https://reurl.cc/oex7g
👤活動|文章|日常
👤追蹤臉書: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情緒勒索 #情緒管理 #負面情緒
衝突處理步驟 在 Truly & Truly Ep 10 | 處理衝突的5個步驟 的八卦
sodium #truly #傷害#表達憤怒#podcast # 衝突 「 忘記受過傷害~ 」歌仔就有得唱當# 衝突 發生之後,好多人會選擇去#忘記傷害去解決件事(尤其係面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