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談談囤房稅。
最近因為南韓通過了囤房稅法案,居住正義的問題又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作為提案要求調高北市建商房屋稅(雖然案子還被卡在議會內)、並有出席多場居住正義活動的我而言,感覺必須要出來說些甚麼。這篇文可能有點長、也有點硬,但我希望正反方的支持者都能仔細讀完、才能站在可以溝通的立基點上對話。
在討論囤房稅的問題之前,有幾個前提必須要確立,不然討論容易失焦。居住議題在台灣是不是個問題?台灣有沒有囤房的問題?這兩者有沒有關聯?然後我們才能來討論囤房稅本身對於所謂的「打房」或說是解決居住問題有沒有幫助。
#台灣有沒有居住和囤房問題
根據Numbeo數據庫的整理,截至今年六月時,台灣的房價所得比達到24.2倍,名列世界第九,這代表我們要不吃不喝24年才有機會買到一棟房子。而處境相似、同樣身陷囹圄是排名第三的香港,達43.5倍。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覺得台灣沒有居住問題。
那台灣有囤房的問題嗎?如果根據內政部釋出的最新數據,台灣僅有5%的空屋掌握在四房以上持有者手中,看似不多。但是OURs則質疑,內政部的數據未進行「全國家庭總歸戶」,換言之如果你在新北和台北各有一棟房子、或是你和你伴侶各持有一棟房子,在統計上都是顯示「一人持有一房」2次。OURs主張的數據版本是,持有四房以上者所持有的房屋占空屋總數15%,這看起來就有些嚴重。
這代表著有許多人持有多棟房屋,也沒有加以利用或出租,就閒置在那,可能是炒作、投資或是其他因素。而囤房稅主要就是針對這些「囤空房」的人,政府面對這些炒房或投資客,以及複雜的居住問題,也確實應該透過各種方式來因應。
#囤房稅對解決居住問題有沒有幫助
沒有人會覺得或主張單靠囤房稅就可以完全解決居住問題,但是,我仍認為囤房稅仍是多管齊下的「其中一管」,我完全認同民進黨政府在過去幾年做了很多事來解決居住問題,但並不能藉此說不用推囤房稅。但是,囤房稅本身也不是萬靈丹,仍有很多待釐清的爭議。
課徵囤房稅對房市不外乎兩個目的:#平衡貧富差距,對於有能力、房子多的族群應該多繳稅,能力較低者應少繳稅;以及 #增加房屋的持有成本,抑制房市投機炒作,逼出市場上的空屋,改變多屋族的持有決策。依照許多國家或城市的實例,在良好法制及配套的運行下,確實有辦法逼出空屋以及抑制炒作。
#台灣現行課徵空屋稅的問題
然而,台灣現在如要開徵囤房稅會面臨到兩個主要問題,#如何認定空屋、以及 #稅基沒有調整。空屋如何認定,現在都是透過水電使用量,許多主管機關會主張如果要實體稽查、按現行人手根本無法因應。然而,依照有開徵空屋稅或囤房稅的國家作法,應該是要推定空屋、再讓屋主「自己主張不是空屋」,例如出示居住或出租證明、或表示其旅居國外或住院等,這樣會大幅減少行政成本。
至於稅基,則是另一個大問題。台灣目前的房屋稅是「房屋現值乘以稅率」,房屋現值則是「房屋構造標準單價」(造價)、折舊率、街路等級調整率(路段率,由官方認定該路段繁不繁榮)與面積相乘得出,任一數值改變都會影響應繳稅額。換言之,你如果買了一棟1億元的豪宅,你的房屋稅並不是1億乘以稅率,而是其他複雜公式算出的房屋現值乘以稅率。
這種算法也讓之前北市出現過一戶豪宅的稅率低於三戶小套房的詭異現象。現行的房屋現值(也就是稅基)並沒有太多調整,導致我們常把稅率拉很高,但仍然對房市沒影響,因為稅基沒有調整,導致實收金額很低,對有錢炒作的人來說不痛不癢。我們理應重新檢討如何建立一個與市場實價差距不遠的稅基、並讓稅基、稅率都合理化,才有辦法達成囤房稅「增加持有成本」的成效。
#台灣囤房問題相當複雜且也多元
只要有人囤房,蓋再多房子都會是「無效供給」,也對許多辛苦一生、壓力自己生活品質只為買一棟房的人不公平。除了蓋社宅、搞實價登錄等方法外,再多嘗試課徵囤房稅,我覺得並無不妥,也是台灣房市健全和達成居住正義很重要的里程碑。
有許多人說,這些問題都集中在大都市,但若攤開近幾年房屋3-5年的閒置投資報酬率,前幾名都是非都會型縣市,如屏東、宜蘭、花蓮等,囤房稅可以幫助的不僅僅只有在大都會掙扎的人,也包含住在城鎮、偏鄉的一般購屋者。
造成囤房的結果有很多原因,課徵囤房稅、增加持有成本也僅是解方其中一環。在過去,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除了救市外也導致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近二十年銀行放貸多集中在房貸、利率對於有錢的投機客來說又相當低,於是借錢買房、轉賣再買房的狀況屢見不鮮,建商蓋房也多半是如此。
但房價過高回檔時,政府又為了金融穩定而出手護市,長期下來房市的風險和報酬具有極高的不對稱性,整個房地產市場早已扭曲。如果要解決囤房問題、甚至「回歸正常市場機制」處理,我們就必須先改變這個早已扭曲的房屋市場。
#房子能算金融商品嗎
我在幾年前為了創業把父母傳下來的房子變賣後,至今名下沒有房產,也是租屋過日。每當我想在上班地點周遭、合理通勤時間的範圍看房子時,我會發現連我的收入都難以在北市購屋。房子本來就不是一個「好買」的東西,我能理解存個十幾年款、加上貸款購屋的模式。但如果一個上班族都要不吃不喝存個二三十年,才能買到在公司合理通勤範圍內的小坪數房子時,我們就必須思考整個房市的結構問題。
對我來說,房子並不是股票、也不是名牌包,並不是一件真正可以拿來操作和純市場思考的商品或物件。因為我們可能終其一身都不用買股票、也不用揹名牌包,但我們都需要一個可以滿足遮風避雨、在辛勤工作一天後放鬆和休息的地方,這也是居住正義想達成的唯一目的。
我在去年提出了台北市版本的囤房稅提案,共同連署議員超過20位,橫跨所有政黨,顯見已經獲得社會多數的支持,只可惜目前尚未通過提案。但是這會是我下一會期努力的目標。
感謝連署議員:
苗博雅、徐巧芯、陳怡君、高嘉瑜、侯漢廷、簡舒培、洪健益、楊靜宇、鍾佩玲、李建昌、吳沛憶、許家蓓、黃郁芬、林穎孟、張茂楠、徐立信、陳永德、戴錫欽
蘭花構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推荐》
【大稻埕老店開門 米產業時尚重生 迪化街繁華再現】
曾經是台北最繁華熱鬧的大稻埕,這幾年從長長的睡眠中,慢慢甦醒了。
迪化街南段以南北貨 布料為主,也就是畫家郭雪湖筆下繁華的南街殷賑,迪化街北街,則圍繞在生活雜貨和米糧行。
(葉家影片)
1228阿嬤在前面 阿嬤香舉好喔 上香 拜 再拜 三拜 好 收香
這一天是迪化街北段葉晉發商號的好日子,因為祖厝重修完成,店鋪重新開張,四代齊聚,迎回神明和祖先牌位,96歲的葉家阿嬤是家族精神支柱,搬離老宅已經13年了,在她還能說話時,曾經表示 有生之年 一定要再回來。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這樣高興了喔,阿嬤好開心 看妹妹好開心,阿嬤做曾祖母
媽媽住這裡,她20歲嫁到這裡來 29年,民國29年就住在這裡,一直到2010年,所以她等於是70年以上 (就住在這裡),所以她對這個房子的感情更深,作為一個媳婦,而且又是長媳,所以這個房子留下來絕對有它的意義,在這裡長大 看著這裡一草一木。
這是棟落成於1890年的建築,看盡大稻埕的繁華起落,大稻埕全盛時期,這個短短的街區,曾有七十幾家土礱間,"業界先導"匾額 充分顯示他在大稻埕的地位,葉晉發商號 1923年在此開張,1969年歇業近半世紀後寫下新的開始。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他有跟人家合作,開始經營土礱間,就是一個碾米行的生意,到1923年的時候他落腳大稻埕買下這棟房子 ,他就會去中南部跟農戶去收購那一期的稻作,他就是用他的經驗去判斷,包括稻子的水分 外觀 香氣,去判斷這一期稻作收購的價格,收購完之後他會用水路或鐵路的方式,運送到土礱間這邊,然後做碾製加工 批發到台北城
他是葉家第五代 葉晏廷,就在這棟一百多年的老房子出生,為了讓老屋活化利用,他和父親前後努力13年,而且整修過程盡量維持原有風貌,並保留牆體、樓板等舊有的木材及磚石構造長型的閩式建築,第一進是做生意的空間,屋頂結構特意仿造舊時米糧行的木造桁架,以幾近於藝廊展示手法,與前來遊逛的民眾接觸,新的設計找回老宅、生活、米等重心,因此獲得《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獎》。改造工程也保留了閩式建築特有的天井,葉晏庭的爸爸對天井的記憶,也跟米飯的香氣連結在一起。
(葉晏廷\葉家第五代)
那個天井是一個很好的傳聲筒,大家族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你只要站在天井一喊 吃飯囉,大家都知道,不管在哪個角落,你可以試試看,只要站在那邊一喊,前面後面都聽得到(那個時候一起吃飯有多少人)三四十個吧
像葉家這樣的大商家,每逢廟會拜拜都會舉辦流水席宴請鄰里,當年就在這個第二進的大空間舉行,風水上這裡也是聚財之所,也許人和 所以聚財。房子最尾端的水池,也跟大稻埕的歷史相連,葉家人當年就從這裡 跟全台灣做生意。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水路的部分就是從現在大稻埕碼頭,透過船運河運,以前沒有這堵牆就直接可以通到淡水河那邊,所以水路運到大稻埕碼頭,再用牛車從大稻埕碼頭運到土礱間,這邊 做碾米加工,後來沒有經營土礱間,我們就把這個牆築起來
(葉家影片)
葉瓊姿 葉家小妹,其實這些樹,有些像玉蘭花這些樹,是從那時候就開始種,所以你說 等於之前想要把它修剪,因為太茂密了,想要把它修剪又捨不得,那我就會爬牆,沒辦法 你一定要爬到那個牆 要去剪那個枝,然後採那個玉蘭花,然後媽媽會在旁邊叫,小心點 小心點 你要扶好喔,我說 你不要喊 越喊我越怕
富裕超過第三代,葉家是懂得生活的,葉宏圖的父親還組了個24人的大樂團,樂團在頂樓練習遠眺台北橋,可能比披頭四1969年屋頂音樂會時間還要早。
你現在聽到的音樂,就是當年葉家阿公樂團的現場錄音。
(葉晏廷\葉家第五代)
小時候 老爸在後面練團,禮拜六禮拜天是我最高興的時候,十幾個人 小提琴 喇叭 小鼓 老爸拿手風琴,就在那邊練團,然後唱歌什麼都有
(葉瓊姿\葉家第四代)
那個團員更厲害,後來是古巴大樂團的團長 翁清溪,跟我老爸玩樂團大概十幾年 十六歲,聽我老爸說好像十六歲,大家一起 玩在一起 像鄧麗君的 月亮代表我的心 小城故事,那些作曲作詞 都是他,一個緣分,我們家來講,小時候很高興 快樂的童年
米 依然是葉晉發商號2.0的主角,當年吃流水席的大餐廳,如今成為研發米食副產品的廚房,米蛋糕 米布丁,不斷開發新的米食點心,也如同當年阿公到處去收米一樣,葉晏廷收集台灣各地好米,做成兩碗一包的小包裝,適應小家庭和嘗鮮的新需求。台灣的老建築遭到拆毀,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分家後,繼承人眾多 難以統整,葉家兄弟同心一意不分家,才能讓老屋和老產業 重獲新生。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祖父在民國58年的時候,想把這個生意,他年紀也大了 72歲,想把這個事業收掉的時候,就跟我講 阿圖啊 說實在 要把這個收掉實在是有點可惜,但是你大哥又在當兵,你二哥讀大學 你也讀專科 年紀還小,也沒辦法接,所以他講這個事講完的時候,眼淚是含在眼睛裡面,又很不捨,那一幕永遠在我腦子裏面,一輩子都忘不掉,我一定要把這個生意要撿回來
(葉家影片)
那個米啊 那個米上面是太陽東昇 raising rice sun) 恭喜開張 財源滾滾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我想 最後的規劃,我要把這個房子變成一個基金會,把它歸公,因為歷史的長河看下來,私的事情沒辦法存在, 歸公了它就有辦法永續存在。本來也不是我們的啊,本來也不是我們賺的啊,祖上留下來給我們的,奉獻出來是對的 歸公嘛
商道精神是誠信為本 互助團結的,葉家邀請了數家新創公司在老宅二樓成立一個聯合平台,一起吃飯 相互合作 共同復興商圈,對這群年輕人來說 創業不是一場夢,因為大稻埕 已經醒了。
蘭花構造 在 【_天啊,拎杯的日本丈夫好靠北_】 Facebook 八卦
(花蓮上集)【食怪旅記】台灣網路美食熱點_認證中
大食いグルメの旅_台湾のネットで人気の美味しい食べ物を調査してみた
龍哥超級愛吃、而且食量超大!也是因為這樣,龍哥就在板桓家族裡獲得了「大食怪」的美名(?)
這次趁著孩子們暑假,龍哥就計畫了往宜蘭花蓮前進、想帶孩子們認識台灣、看見東部的美!既然要跑一趟去花蓮宜蘭了,一定要吃飽、吃爽才可以回來!!
出發前,龍哥就跟小助理搜羅了一堆網路大推薦的美食!龍哥要去打卡、試吃踩點!來看看是不是真的跟網路上說的一樣好吃,還是只是付費洗出來的網路聲量與評論XDDD
試吃後,如果有評論太坦承太直白的地方,請鼻要打臉!!!(龍哥靠臉吃飯的(捂住)好吃評論都是真實的,如果有我們口味不一樣的地方,就請轉台鼻要看惹~~~
#這代表我們兩人的舌頭構造不一樣
#鼻要再跟龍哥走下去了_我們不會有結果
_
*龍哥的YT頻道裡沒有任何隱藏業配(有的也頂多是痛經女子社團的哈哈哈哈哈)即使是影片內的店家也請勿用任何方式轉載或廣告。這影片是龍哥自己拍爽的,不為任何廠商工作。謝謝您~
#人気の美味しい食べ物
#台湾
#花蓮美食
#網路評價
#台灣美食
#天啊_拎杯的日本丈夫好靠北
#UCTtLrjDsQR_VqFo9Uu5m5qw
——————————————————————
YOUTUBE影片首發三日後會在龍哥粉專公告
不想錯過龍哥首播的話記得按下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加入龍哥的私人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3859258557481/
✔️訂閱龍哥YT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tLrjDsQR_VqFo9Uu5m5qw
✔️追蹤龍哥IG👉🏻 https://instagram.com/linn_bei?r=nametag
_
蘭花構造 在 日:蝴蝶蘭,花的構造及名稱: 側瓣(花瓣),花萼(花瓣),唇 ... - YouTube 的八卦
日:蝴蝶蘭,花的 構造 及名稱: 側瓣(花瓣),花萼(花瓣),唇瓣(花瓣),癒合脊,花粉塊,花藥蓋,柱頭腔,蕊柱,子房,果實,花梗,種莢。 蘭花, 兰花,orchi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