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家長必看】 :『孩子上學後回家變得常愛生氣哭鬧、動手打人、叫媽媽閉嘴、還會命令大人做事?』- 羅老師怎麼辦???
羅老師您好:
我想請問您,我兒子4歲4個月,目前上中班1個月。我發現他放學回來情緒變很大,ㄧ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而且手腳會攻擊人 ~ 或如果他在玩玩具不順他意,也ㄧ樣會這樣。我試著同理他、或說出他的現前感受,但他都會更爆炸,還會說你閉嘴不要講,然後情緒都停不下來,也很難轉移他注意力。然後又會ㄧ直命令別人要怎樣怎樣... ~但在學校老師也沒說有什麼異狀~ 想請問羅老師該怎麼辦呢~謝謝您!
………
您好我是羅老師。
回覆您的問題如下:
1. 很多孩子在上了幼兒園之後,都會有一段時間出現「在家裡比以前情緒化」的情形。這是因為孩子在學校為了融入環境、表現符合老師的需求,耗費了許多意志力來控制自己;所以回到家裡,就會有一種「下班」的感覺。人鬆懈了,忍了一天的情緒也比較容易浮出檯面,遇到一點挫折就會爆炸。這是蠻多孩子都有的現象,也是一個過渡期。若孩子在學校適應的過程是良好的,大概三個月到一學他就會習慣這種轉換,情緒就會好些。
2. 同時,持續注意孩子在學校的情形;注意老師是否對孩子友善、對他友善,有沒有發生什麼讓他感到困擾的事情,或者是同儕之間的互動問題。有時候孩子在學校遇到一些事情,會不懂得怎麼說出來(也可能害怕說出來),但卻會悶在心裡,回到家裡變得很情緒化。這時,成人關愛與好奇的慰問與對話是很重要的,能幫助孩子把遇到的困難說出來,並宣洩壓抑的情緒。
3. 既然孩子已經四歲,您可以開始在家裡設置「積極暫停區」給孩子,在他情緒時,讓他練習在積極暫停區先安頓情緒;等他情緒恢復以後,再跟他討論,不宜跟他硬碰硬,也不要讓他因為肆意發洩情緒而養成不良的習慣,如您說的動手打人、命令別人。若媽媽自己的情緒無法控制,也可以到自己的積極暫停區休息,這不但是避免因為情緒而傷害孩子的好方法,也是給予孩子的好示範。
4. 若他「一直命令別人要怎樣怎樣」,您是不需要接受孩子這種情緒勒索的。有需要時,您仍然可以「和善且堅定」地做您要做的事情。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不對他的情緒命令妥協,孩子才會知道這種方式沒用。在這年紀,孩子正開始適應學校環境,也持續在探索成人與自己的對應關係。他仍然會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所以成人對於孩子的情緒,宜「深深的同理,淡淡地處理」。您無法轉移他注意力時,那同理他就好了,確保他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宣洩情緒就好(例如積極暫停區),自己內在要安頓好最重要。
5. 但若當下您感到心裡很不舒服,則可能因為是他情緒化命令的行為,觸動了與您內在的冰山,或許喚醒了您以前被大人命令、情緒化對待的傷痛,因此心裡感到難受。若是如此,您可以尋求管道來探討自己的原生家庭。
6. 我不知道您與孩子平常的互動是怎樣的,但若孩子會常動手攻擊您,或在您說話時會叫您閉嘴不要講,或常常會對您發脾氣、遇到事情會遷怒於您... 我會擔心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目前有「過於和善但缺乏堅定」的問題,以致於您在孩子心目中已漸漸失去了成人該有的「高度」、與他該給您的「尊重」,這點是要注意的。「和善」且「堅定」必須平衡,孩子的發展才會正常化,這需要常提醒自己。調整回中道,問題就會改善。
希望對您有幫助。
祝福。
#蒙特梭利教育
#阿德勒正向教養
#薩題爾
蒙特梭利 正常化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八卦
【新學期家長必看】 :『孩子上學後回家變得常愛生氣哭鬧、動手打人、叫媽媽閉嘴、還會命令大人做事?』- 羅老師怎麼辦???
羅老師您好:
我想請問您,我兒子4歲4個月,目前上中班1個月。我發現他放學回來情緒變很大,ㄧ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而且手腳會攻擊人 ~ 或如果他在玩玩具不順他意,也ㄧ樣會這樣。我試著同理他、或說出他的現前感受,但他都會更爆炸,還會說你閉嘴不要講,然後情緒都停不下來,也很難轉移他注意力。然後又會ㄧ直命令別人要怎樣怎樣... ~但在學校老師也沒說有什麼異狀~ 想請問羅老師該怎麼辦呢~謝謝您!
………
您好我是羅老師。
回覆您的問題如下:
1. 很多孩子在上了幼兒園之後,都會有一段時間出現「在家裡比以前情緒化」的情形。這是因為孩子在學校為了融入環境、表現符合老師的需求,耗費了許多意志力來控制自己;所以回到家裡,就會有一種「下班」的感覺。人鬆懈了,忍了一天的情緒也比較容易浮出檯面,遇到一點挫折就會爆炸。這是蠻多孩子都有的現象,也是一個過渡期。若孩子在學校適應的過程是良好的,大概三個月到一學他就會習慣這種轉換,情緒就會好些。
2. 同時,持續注意孩子在學校的情形;注意老師是否對孩子友善、對他友善,有沒有發生什麼讓他感到困擾的事情,或者是同儕之間的互動問題。有時候孩子在學校遇到一些事情,會不懂得怎麼說出來(也可能害怕說出來),但卻會悶在心裡,回到家裡變得很情緒化。這時,成人關愛與好奇的慰問與對話是很重要的,能幫助孩子把遇到的困難說出來,並宣洩壓抑的情緒。
3. 既然孩子已經四歲,您可以開始在家裡設置「積極暫停區」給孩子,在他情緒時,讓他練習在積極暫停區先安頓情緒;等他情緒恢復以後,再跟他討論,不宜跟他硬碰硬,也不要讓他因為肆意發洩情緒而養成不良的習慣,如您說的動手打人、命令別人。若媽媽自己的情緒無法控制,也可以到自己的積極暫停區休息,這不但是避免因為情緒而傷害孩子的好方法,也是給予孩子的好示範。
4. 若他「一直命令別人要怎樣怎樣」,您是不需要接受孩子這種情緒勒索的。有需要時,您仍然可以「和善且堅定」地做您要做的事情。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不對他的情緒命令妥協,孩子才會知道這種方式沒用。在這年紀,孩子正開始適應學校環境,也持續在探索成人與自己的對應關係。他仍然會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所以成人對於孩子的情緒,宜「深深的同理,淡淡地處理」。您無法轉移他注意力時,那同理他就好了,確保他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宣洩情緒就好(例如積極暫停區),自己內在要安頓好最重要。
5. 但若當下您感到心裡很不舒服,則可能因為是他情緒化命令的行為,觸動了與您內在的冰山,或許喚醒了您以前被大人命令、情緒化對待的傷痛,因此心裡感到難受。若是如此,您可以尋求管道來探討自己的原生家庭。
6. 我不知道您與孩子平常的互動是怎樣的,但若孩子會常動手攻擊您,或在您說話時會叫您閉嘴不要講,或常常會對您發脾氣、遇到事情會遷怒於您... 我會擔心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目前有「過於和善但缺乏堅定」的問題,以致於您在孩子心目中已漸漸失去了成人該有的「高度」、與他該給您的「尊重」,這點是要注意的。「和善」且「堅定」必須平衡,孩子的發展才會正常化,這需要常提醒自己。調整回中道,問題就會改善。
希望對您有幫助。
祝福。
#蒙特梭利教育
#阿德勒正向教養
#薩題爾
蒙特梭利 正常化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八卦
【和平紀念尋大便,舊地重遊綠世界】
繼連假第一天開車三小時陪孩子一起上山找牛大便後,連假第二天一早,我們又開車出發繼續我們的「尋便之旅」。這次來到的,是位於北埔的綠世界生態農場。
上次一家人來這裡,已經是將近六年前我兒子一歲左右的事了!再次重遊此地,走在似曾相識的農場裡,心裡有著很多六年前的回憶,一幕一幕當時的情境與畫面,又在我腦海裡浮現。
那時候,我是推著坐在嬰兒車上的兒子遊園的。每當他似懂非懂地看著出現在眼前的事物,不管是植物或動物,我都會觀察他與環境互動時,是否有出現專注的神情。
對於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者,「專注」是我們在觀察孩子時很重視的一件事。
這年紀的孩子,當他看到感興趣的事物時,會全情地注視,彷彿把整個生命投入觀察裡,用心去吸收他眼前所看到、耳朵所聽到的一切,讓外在的種種印象內化到他心智裡, 形成人格一部分。
每當我注意到他出現這種status(狀態)時,我和太太就會停下來、允許他take as much time as he wants ,盡情讓他去觀察,或讓他在沒有立即危險時,用手觸摸他所看到的,讓他觸覺也受到刺激,為他眼前的事物帶來更全面的體驗。
我們不會急著催促他、或帶他離開;我們希望在他觀察事物同時,也回應他內在種種發展需求。
成人這樣的做法,正是蒙特梭利瑪麗亞所說的: “Follow the child.” 孩子從誕生開始,與生俱來就有著一份完美自己的生命發展藍圖,正等待著孩子實現。孩子的內在導師,遠比我們清楚他當下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回應他的內在需求。
如果我們願意尊重孩子內在生命的指引,給予他自由、時間與空間讓他去探索,他與生俱來的潛力就會藉由與外在世界接觸同時,逐漸顯露到這世界上。
所以,在0-3歲該著重的教育重點是 「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遺憾的是,成人大都不瞭解孩子內在需求。我看到在園區內,大部分爸爸媽媽都是牽著孩子的手,走馬看花般帶著孩子觀看周遭事物。就算孩子看到感興趣的,也不會給予他足夠的時間讓他盡情地探究。
很多事情對大人來講,是如此地理所當然且司空見慣;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多麼地讓他們感到驚喜,彷彿每一件事都隱藏著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喜悅。
今天,我看到一個大概三歲的孩子,在鳥園裡被媽媽牽著手走;當時,這孩子看到一隻在路邊休息、色彩鮮豔的鳥,並開始出現好奇、興趣與專注。但觀察不到三秒,媽媽就牽著孩子要離開原地了。當下孩子並不想走,仍站在原地看著那隻小鳥,卻被媽媽的堅持帶著離開。
在當下,孩子出現了一點沮喪、不滿的情緒,但也只好跟著媽媽繼續走了。或許年紀小小的他已經知道,要得到大人的愛,孩子需要配合大人,需要服從。
服從,固然是在社會善良風俗裡,大家所認同的普遍價值。但在零到三歲,在孩子生命起始最重要的前三年,或許他需要的,並不是要先練習「服從」,而是他需要在所屬的環境裡藉由探索環境來適應環境、藉由發展動作來發展意志、發展專注來讓內心穩定,同時培養對環境的信任、對自身能力的信任,作為他下一個發展階段做準備。
孩子的內在發展需求,尤其是零到三歲的,不但最為大人所不知,也最為大人所忽略。所以,在這次的新書裡我才會詳盡說明,希望讀者有所理解後,能用更好的教育方式來對待這些仍未懂得說出自己需求的孩子,回應他們的內在發展需求,讓他們穩健茁壯地成長。
我對兒子在零到三歲時是如此,現在他已經上小一了,我還是如此。今天到綠世界,我和太太給了他一個相機讓他可以盡情地拍照。過去這半年,他喜歡在出遊時用相機拍攝各種昆蟲與動物。回家後,他會跟我們說他想用iPad,然後在上面一個一個拼音打出來,上網查這些昆蟲與動物名稱的國字寫法,並把他們在紙上記錄下來(有些還加上插圖)。
上次從婆羅洲回來,他也是花了大概花了兩、三個小時來進行,一邊看著他拍攝的照片,一邊回想他們的名稱,並逐一查出他們的國字寫法記錄下來。過程中,我和太太抱持一樣的態度允許他自己來,不給予不必要的幫助。完成後,他充滿成就感地拿給我們分享。透過這樣的自發性學習,他這半年來不但拼音進步許多,認識了很多國字,也培養了更多學習上的獨立與自信。
孩子的自發性學習(spontaneous activity)是非常可貴的;他亦是幫助人們(不論孩子或大人)趨向「正常化」的首要關鍵。希望大人可以瞭解這點,在沒有立即危險時,允許孩子探索環境,或從事對他們心智發展有幫助的事情。因為許多正向人格,都是從自發性學習中發展出來的。
今天是假期的最後一天了,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握住這機會,在陪同孩子時多給予他一點自由探索呢?或許,我們會因此看到不曾發現、隱藏在孩子內在的祕密。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